一、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的糖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诗妮,刘海华,徐贞贞,孔宪奎,廖小军[1](2021)在《超滤技术处理甘薯淀粉生产废水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为了选择适宜的超滤膜对甘薯淀粉废水进行处理,以3种甘薯淀粉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无机陶瓷膜N50、N100和N200以及有机膜PVDF和PES的膜通量及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膜通量在超滤进行到第15~25 min时下降明显,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其中陶瓷膜N200与N50具有较高的稳定膜通量,有机膜PVDF膜通量高于PES。废液经处理后,透光性显着加强,可溶性固形物去除率为39.8%~64.6%、可溶性蛋白质去除率为73.7%~99.0%、化学需氧量降低32.3%~73.2%,其中N50、PVDF和PES处理效果更好。综合膜通量及运行成本指导实际生产,实际生产中宜用N50或PVDF对甘薯淀粉废水进行超滤处理,以减轻后续处理压力,提高废水中有机物质的回收利用。
吕景潇[2](2018)在《基于平板陶瓷膜的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和淀粉需求量的增加,高黏度、高聚合度的马铃薯淀粉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愈加重要。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加工会产生大量马铃薯淀粉废水,特别是由蛋白液和淀粉提取废水组成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COD浓度高,废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溶解性淀粉,若未经处理将其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本文使用陶瓷膜分离高浓度废水中有机物,一方面降低废水污染物含量,另一方面将蛋白质等有机物作为二次资源回收利用。(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FLUENT Inc.Version 19.0)中的多孔介质模型对陶瓷膜反应器进行流场模拟,分析结果表明:0.6 m3/h曝气强度下,曝气过量导致沉积污泥的扰动;曝气强度为0.2 m3/h时,反应器具有较优的水力学条件,气液两相的充分混合以及以陶瓷膜组件为中心形成的循环流动,有利于流体对陶瓷膜的冲洗和膜组件面积的有效利用;不同运行工况下反应器内部流速普遍小于0.025 m/s,但在进出水管、曝气口附近流体流速较大。模拟结果能够较为准确的预判各种情况下的流场,以此为参考设计并制作陶瓷膜反应器。(2)配置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并通过碱提酸沉法提取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的马铃薯蛋白,考察了p H值和温度对蛋白质溶解性、起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电点p H 4.0附近,马铃薯蛋白表现出最低的溶解性和起泡性,但泡沫稳定性较高。在565℃的范围内,蛋白质的溶解性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0℃左右达到最佳。(3)通过相关试验确定反应器最佳运行条件为温度20℃,p H值5.8,曝气强度0.2 m3/h。在此条件下运行反应器,过滤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废水COD浓度由14800 mg/L降至5200 mg/L左右,截留率约65%,蛋白质浓度由6371.8mg/L的降至947.8 mg/L左右,截留率在83%86%之间,浊度出水小于5 NTU,去除率高达99%以上。通过试验对比了不同清洗方式对陶瓷膜的清洗效果,选择最佳清洗剂为0.05%中性蛋白酶,在130 L/(m2/h)通量下反冲洗5 min,可使陶瓷膜的膜通量恢复系数达到98.18%。并通过对陶瓷膜污染现象的分析,确定了清洗周期为100 min,排污周期为300 min。(4)基于陶瓷膜反应器制作思路,结合工程实际优化并制作陶瓷膜分离设备,处理工业马铃薯淀粉废水,在单排污周期内,蛋白质浓度可浓缩近10倍,去除率达85%。结合150 m3/d的高浓度废水排放量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运行成本约3.828元/m3,其中药剂费占比53.03%;对出水及浓缩液资源化利用的收益为4.465元/m3。而使用“陶瓷膜分离设备+UASB+SBBR”方法达标排放所需成本为4.728元/m3。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陶瓷膜分离工艺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具备优秀工程应用潜力。
崔春月,刘仁长,郑庆柱[3](2016)在《超滤+纳滤回收甘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多糖的中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究超滤(UF)+纳滤(NF)组合工艺回收甘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多糖的技术可行性,通过UF+NF双膜法中试实验,研究了操作压力、进水流量、运行时间对NF膜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NF膜清洗参数。结果表明:当操作压力为0.2 MPa、进水流量为550 L/h时,UF(60 ku)对蛋白截留率为94.1%。NF最佳运行条件为操作压力0.3 MPa、进水流量450 L/h,运行时间3 h,透过液多糖浓度低于4.8 mg/L,多糖、化学需氧量(COD)截留率分别为98%、85.2%。清洗剂种类、清洗剂浓度、清洗时间对NF膜清洗效果影响显着(p<0.01),而清洗温度对NF膜清洗效果影响不显着(p>0.05),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清洗时间>清洗剂种类>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最优清洗参数时(温度30℃、清洗时间15 min、碱性蛋白酶浓度0.06%),NF膜通量恢复率为92.1%。
田侠[4](2013)在《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薯淀粉加工时间短,废水具有量大、有机物浓度高、集中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废水处理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研发适合中小型甘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甘薯生产废水中含大量的蛋白质,由于缺少有效的分离提取技术,蛋白质只能随废水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成为甘薯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本文以提取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蛋白质为目标,采用膜材料制备、预处理、中试评价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以聚氯乙烯为原料制备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的最佳工艺条件,摸清了铸膜液组成、成孔剂、改性剂等对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影响,明确了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的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效、抗污染的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筛选了甘薯废水预处理的工艺,获得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蛋白质提取工艺参数。通过中试,评价了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对蛋白质的截留及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新型抗污染的聚氯乙烯(PVC)中空纤维超滤膜被自主研发。获得最佳铸膜液配方,聚氯乙烯、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16、80wt%,最佳凝胶温度为25℃,最佳预蒸发时间为30s,同时获得中空纤维超滤膜最佳纺丝条件为:芯液流量20ml/min,计量泵转速42r/min,绕丝机卷绕速度20r/min,凝胶浴温度20℃。在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铸膜液中适量添加纳米粉体改性剂,可明显改善膜的抗污染性能。其改性机理是改性剂比表面积大,表面富含的羟基与聚氯乙烯分子链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形成机械性能稳定的大分子网络结构,改善了聚氯乙烯的亲水性,增加膜丝韧性,增强膜的抗污染能力。添加一定量改性剂时,膜的空隙率取得最大值,且膜的通量和截留率改性效果最好,膜丝性能稳定。当工作压力从0.04MPa上升到0.2MPa时,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膜通量逐渐增大,而截留率变化平缓,考虑膜丝耐受压力,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工作压力选择0.18MPa。对比研究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预处理工艺,筛选出酸化沉淀、离心和生物絮凝是较好的预处理工艺,将筛选出的预处理工艺联合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膜处理甘薯淀粉生产废水,获得最佳组合工艺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最后设计组装中试规模设备回收企业实际生产废水中蛋白来评价超滤膜改性效果。采用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膜通量恢复率92.5%,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5.8%;蛋白截留率83.2%,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2%且运行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良好。大量实验数据明确在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几种预处理工艺中酸化沉淀是最佳预处理方式。酸化沉淀后废水经过超滤处理,透过液COD浓度去除率为14.2%,蛋白截留率为95.7%。应用改性PVC中空纤维膜制成内压式超滤膜设备处理山东威海某淀粉厂实际生产废水,设备连续运行10周期(天),每个周期工作10小时,设备运行基本稳定。超滤设备连续运行10小时后废水COD的平均去除率仍为15.3%;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3%;连续运行10天,超滤出水COD平均去除率20.8%;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6%;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21.2%和8%。实验证明,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能高效截留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可溶性蛋白。
郭金颖[5](2013)在《甘薯多糖提取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甘薯具有低脂、低热量和高纤维等优点,近年研究发现甘薯中多糖含量较丰富并且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抗肿瘤等活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本课题主要针对河北省农科院甘薯组近年选育的新品种,进行甘薯多糖的提取研究;对甘薯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比较;对甘薯多糖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并比较了不同甘薯品种的多糖抗氧化活性及甘薯抑菌性能。为河北省新品种甘薯的推广种植和综合加工利用提供依据,并带动河北产业经济。本课题首先研究了不同甘薯品种的基础成分,甘薯多糖提取采用水提醇沉法,该法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甘薯多糖的提取工艺,最终确定甘薯多糖最佳提取温度是80℃,提取时间是2h,料液比为1:40,提取液pH为7,在优化条件下三次提取甘薯多糖得率为8.35%。除蛋白是多糖纯化的第一步,研究中比较了三种常用的除蛋白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冻融法优于其他方法,对甘薯多糖的损失率低且对蛋白的清除率较高。本研究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比较五个甘薯品种的多糖单糖组成,优化的液相色谱的条件:C18(4.6 mm×250 mm,5 μm)分析柱,检测波长是250 nm;流动相是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8,v:v=23:77);流动相流速是0.8 mL/min;柱温40℃;进样量是20 μL。在此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表明,五个品种的甘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半乳糖、木糖三种单糖组成,但不同品种的单糖摩尔比存在较大差异。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五种甘薯多糖结构相似,均具有多糖的典型结构,单糖是吡喃型糖环。本研究比较了五种甘薯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五种甘薯多糖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性;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薯宁薯2-2活性最强,在3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是76.9%;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紫薯宁薯2-2活性最强,其次是烟薯25,在10 mg/mL时,羟自由基清除率均超过50%;浙薯255的铁离子还原能力较高,其次是冀薯9-9-1而紫薯的铁离子还原力最差。通过甘薯多糖的抑菌性试验可知,五种甘薯多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明显的抑制效果。
李晓倩[6](2012)在《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相对于其他水果甘薯具有低脂、低热量和高纤维等优点,除了含有大量淀粉以外,还含有胡萝卜素、VB1、B2和VC,以及钙、钾、硒、铁等元素。近几年研究发现,甘薯中含有脱氢表雄酮,即DHEA,该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是循环系统中最为丰富的甾体激素之一,而据报道在植物体内DHEA以其前体物质—薯蓣皂甙元的形式存在,而薯蓣皂甙元作为一种重要的甾体中间体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工业生产。本课题主要针对河北省农科院甘薯组选育的新品种,进行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工业研究;对检测方法进行对比优化;并对甘薯膨大期到成熟期薯蓣皂甙元在甘薯根、茎和叶中的含量进行了检测。为河北省新品种甘薯的推广种植和综合加工利用提供依据,并带动河北产业经济。本课题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检测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条件极其稳定性研究,通过对比三种显色剂,最终确定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高氯酸溶液作为显色剂效果最佳,显色稳定条件为加入0.2 mL高氯酸,在80℃下水浴20 min,静置30 min。最终测得的薯蓣皂甙元特征吸收波长在540 nm。本课题考察了膨大期甘薯中基础物质和薯蓣皂甙元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性。通过试验可知,在膨大期随着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薯蓣皂甙元含量的增加趋势也越明显。块根中的薯蓣皂甙元含量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薯皮中的薯蓣皂甙元在前期增长趋势明显,后期含量增加不明显,并且薯块中的薯蓣皂甙元含量明显高于薯皮。本课题采用了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方法对薯蓣皂甙元进行提取。两种方法比较而言,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具有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第三次提取率能达到97.5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优条件:酸浓度1 mol/L、酸解温度100℃、酸解时间3 h、pH值为5、溶剂提取时间1h。最佳提取条件下的二次提取率达到了 92.80%。硅胶纯化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粗提液最佳的洗脱溶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1,纯化后的样品纯化度能达到82.56%。RP-HPLC法定性定量检测纯化后的薯蓣皂甙元,并确定了最佳检测条件,流动相:乙腈:甲醇:水=8:1:1;流速:0.7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10 nm,检出时间为:15 min左右。
赵舒畅[7](2011)在《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本课题采用河南省种植面积较广的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18、豫薯13、郑薯04-4-2及SL-19为实验原料,从其淀粉生产废液中提取蛋白质,并研究其蛋白质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实验室模拟工业化甘薯淀粉生产过程,收集甘薯淀粉生产废液。单因素实验表明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的最适条件为:碱提pH值8.0、碱提温度60℃、碱提时间1.5h、甘薯蛋白质等电点为pH4.5。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优化蛋白质提取方法,提取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的碱溶性和酸溶性蛋白质,总提取率可达72.66%,蛋白质的纯度最高为73.68%。色泽色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甘薯品种的酸溶性蛋白较碱溶性蛋白颜色浅;不同甘薯品种淀粉生产废液中提取的蛋白质中豫薯13和SL-19颜色较白,适宜于用作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甘薯蛋白质表面多为较平整的片状结构,但SL-19碱溶性蛋白表面有大小、深浅不一的孔洞,酸溶性蛋白呈蜂窝状构造。SDS-PAGE结果显示:甘薯蛋白质分子量为25.0kD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甘薯蛋白质存在明显的酰胺Ⅰ区、酰胺Ⅱ区和酰胺Ⅲ区的特征吸收谱带,对酰胺Ⅰ区拟合分析发现甘薯蛋白二级结构中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所占比例较大,含量均占40%左右;α-螺旋和无规卷曲所占比例较小,含量均占10%左右。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SL-19碱溶性和酸溶性蛋白质含有17种氨基酸,碱溶性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与WHO氨基酸组成模式谱比较接近。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甘薯蛋白质样品的还原力均随蛋白质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徐薯18的碱溶性和酸溶性蛋白质还原力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甘薯的蛋白质;碱溶性蛋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蛋白质浓度升高而先下降后上升,SL-19清除率最大,而酸溶性蛋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蛋白质浓度升高而增大且徐薯18清除率最大。甘薯蛋白对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及抗亚油酸过氧化反应能力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且碱溶性蛋白要优于酸溶性蛋白,其中徐薯18的过氧化氢清除力及抗亚油酸过氧化反应能力最高。
侯利霞,赵舒畅,王彦波,王金水[8](2010)在《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对甘薯淀粉生产废液采用7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提取甘薯蛋白。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超滤、碱提、添加菌液发酵至甘薯蛋白等电点pH值4.5可获得甘薯蛋白的最大提取率40.81%,此时所得蛋白纯度为67.26%;经过超滤、碱提、添加1mol/l盐酸至甘薯蛋白等电点pH值4.5得到甘薯蛋白的纯度最高为73.68%,此时蛋白的提取率为34.04%。
赵舒畅,侯利霞,相朝清[9](2010)在《甘薯蛋白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蛋白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潜在的医药保健价值,是一种宝贵的蛋白资源。主要从甘薯茎叶蛋白、贮藏蛋白以及甘薯糖蛋白三部分综述了近几年来甘薯蛋白的研究进展。目前对甘薯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方面,且对糖蛋白的研究较多而对甘薯茎叶蛋白和贮藏蛋白的研究较少。最后对甘薯蛋白的生产应用进行了展望。
丰来[10](2010)在《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文中指出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甘薯渣功能丰富,可治疗糖尿病,防治结肠癌,防治冠心病和高血压等。而甘薯渣是甘薯淀粉厂的主要废料之一,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膳食纤维,本论文研究表明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甘薯渣可以提高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论文首先研究了食用真菌纤维素酶对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提取方法,表明利用纤维素酶将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成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以淀粉酶和糖化酶去除淀粉等杂质,以5%Na2C03去除蛋白质最后以95%乙醇沉淀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较大提高。提取条件为:将1.5 g甘薯渣与8mL pH 5.6的0.05mol/L柠檬酸缓冲液混匀,添加淀粉酶用量100μL(55.6 U/mL),纤维素酶用量100μL(1570U/mL),糖化酶用量为60μL(10500 U/mL)在40℃下反应3 h,然后滴加5 mL 5%Na2C03反应1 h,过滤,上清用4倍95%乙醇沉淀1h,离心,沉淀烘干即得到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以此法提取可以使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到25.52%,比酶重量法提高了15.46个百分点。论文在以上实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药用与食用真菌发酵甘薯渣对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发现以灵芝菌发酵得率最高。在确定了发酵菌种之后,将甘薯废液也利用到发酵之中,从而利用了甘薯淀粉厂中的又一大废料,灵芝菌在添加适量纤维素基质的培养基中发酵可提高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实验发现灵芝菌发酵的较好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为:5g甘薯渣,1g豆渣,0.2 g甘蔗渣,0.1 gKH2P04,0.05 g MgS04·7H20,0.005 g VB1,用甘薯废液定容到85 mL,接种15 mL二级种子液在pH 6.0下置于28℃水浴摇床中125r/min发酵4天,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较高,达到24.7%。论文在摇瓶发酵基础上进行了发酵罐的中试实验,研究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最佳时间为4.5 d,而且SDF得率平稳期缩短,只有0.5 d。论文同时探讨了分别利用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做防腐剂对发酵上清液保存的影响,在巴氏消毒法之后分别添加适量的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密封常温保存。研究发现利用苯甲酸钠做防腐剂不影响发酵上清液的颜色,气味,而且保存时间较长。
二、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的糖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的糖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平板陶瓷膜的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分析及处理研究现状 |
1.2.1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分析 |
1.2.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研究现状 |
1.3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原理及研究现状 |
1.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1.3.2 流体力学软件的应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陶瓷膜性能指标 |
2.2 水质检测 |
2.2.1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2.2 水质检测方法 |
2.3 马铃薯蛋白功能特性的测定 |
2.3.1 碱提酸沉法制备马铃薯蛋白 |
2.3.2 蛋白质溶解性的测定 |
2.3.3 蛋白质起泡性的测定 |
2.4 陶瓷膜组件性能表征 |
2.4.1 截留率的测定 |
2.4.2 膜通量的测定和监测 |
2.4.3 反冲洗效果的测定和监测 |
2.4.4 浓缩倍数 |
2.5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方法 |
2.5.1 GAMBIT的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2.5.2 FLUENT的求解设置 |
2.5.3 求解数据的后处理 |
第3章 基于FLUENT软件的反应器流场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GAMBIT软件的物理建模 |
3.2.1 陶瓷膜反应器的设计分析 |
3.2.2 问题描述 |
3.2.3 GAMBIT的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3.3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3.3.1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
3.3.2 基本控制方程 |
3.3.3 标准k-ε湍流流态模型的选取与方程 |
3.3.4 边界条件及收敛的判断 |
3.4 数值模拟结果和讨论 |
3.4.1 体积分数分析 |
3.4.2 流速分析 |
3.4.3 流场分析 |
3.5 陶瓷膜反应器的制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马铃薯淀粉废水陶瓷膜分离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制备 |
4.3 马铃薯淀粉废水蛋白质的特性分析 |
4.3.1 温度对马铃薯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4.3.2 pH值对马铃薯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4.3.3 pH值对马铃薯蛋白起泡性的影响 |
4.4 陶瓷膜反应器的系统运行条件分析 |
4.4.1 温度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
4.4.2 pH值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
4.4.3 曝气强度对陶瓷膜反应器运行状况的影响 |
4.5 陶瓷膜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析 |
4.5.1 陶瓷膜反应器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4.5.2 陶瓷膜反应器对蛋白质的去除效果 |
4.5.3 陶瓷膜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 |
4.6 陶瓷膜最佳清洗条件的确定 |
4.6.1 不同清洗方法对膜清洗效果的实验 |
4.6.2 清洗周期及排污周期的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陶瓷膜设备的工程应用分析 |
5.1 引言 |
5.2 设备性能分析 |
5.2.1 陶瓷膜分离设备 |
5.2.2 连续批式下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
5.2.3 蛋白质浓缩倍数分析 |
5.3 陶瓷膜分离设备的经济分析 |
5.3.1 工程投资 |
5.3.2 运行费用 |
5.3.3 收益分析 |
5.4 废水达标排放的经济分析 |
5.4.1 处理效率分析 |
5.4.2 处理成本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超滤+纳滤回收甘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多糖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
1.2.2膜性能表征 |
1.2.3 NF运行参数优化 |
1.2.4 NF膜清洗效果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UF预处理运行效果 |
2.2 操作压力对NF分离效果影响 |
2.3 进水流量对NF分离效果影响 |
2.4 运行时间对NF分离效果影响 |
2.5 清洗参数对NF膜清洗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4)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 |
1.1.1 甘薯淀粉废水来源及特性 |
1.1.2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
1.2.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
1.2.2 超滤技术的发展 |
1.2.3 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4 超滤技术在蛋白分离中应用 |
1.3 聚氯乙烯膜(PVC)膜及其研究进展 |
1.3.1 PVC膜材料特点 |
1.3.2 PVC膜制备研究进展 |
1.3.3 PVC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1.3.4 PVC膜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氯乙烯超滤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VC平板超滤膜最佳配方及制备条件优化 |
2.2.2 PVC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条件研究 |
2.2.3 膜压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
2.2.4 改性剂A对PVC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酸化沉降预处理工艺 |
3.2.2 冷藏预处理工艺 |
3.2.3 离心预处理工艺 |
3.2.4 化学混凝预处理工艺 |
3.2.5 生物絮凝预处理工艺 |
3.2.6 不同预处理方法效果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滤工艺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改性前后超滤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对比 |
4.2.2 离心+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3 酸化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4 生物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
4.2.5 生物絮凝+超滤处理后废水回用效果分析 |
4.2.6 超滤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化沉淀-超滤中试试验研究及膜污染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装置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酸化沉降+超滤对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
5.2.2 连续运行周期超滤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 |
5.2.3 连续运行超滤膜污染状况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5)甘薯多糖提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甘薯简介 |
1.1.1 甘薯主要营养成分 |
1.1.2 甘薯产品的开发利用 |
1.2 甘薯多糖简介 |
1.3 多糖应用前景 |
1.4 甘薯多糖研究现状 |
1.4.1 甘薯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1.4.2 甘薯多糖结构特性研究 |
1.4.3 甘薯多糖生物活性研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甘薯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甘薯基础成分检测 |
2.2.2 甘薯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2.2.3 清除甘薯多糖中蛋白质方法比较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甘薯基础成分检测结果 |
2.3.2 甘薯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3.3 三种除蛋白方法比较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薯多糖单糖组成方法研究及应用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甘薯多糖制备 |
3.2.2 水解甘薯多糖 |
3.2.3 单糖衍生 |
3.2.4 液相色谱条件 |
3.2.5 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3.3.2 流动相的优化 |
3.3.3 多糖水解条件选择 |
3.3.4 优化条件下液相色谱分离衍生单糖结果 |
3.3.5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3.3.6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试验结果 |
3.3.7 甘薯多糖单糖组成 |
3.3.8 红外光谱扫描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甘薯多糖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甘薯多糖制备 |
4.2.2 甘薯多糖成分检测 |
4.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 |
4.2.4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4.2.5 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
4.2.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2.7 多糖抑菌性研究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甘薯多糖及蛋白质含量 |
4.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4 铁离子还原能力 |
4.3.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6 多糖抑菌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甘薯简介 |
1.2 甘薯主要功能性成分简介 |
1.3 薯蓣皂甙元的简介 |
1.4 薯蓣皂甙元研究现状 |
1.4.1 薯蓣皂甙元的功能特性 |
1.4.2 薯蓣皂甙元的提取现状 |
1.4.3 薯蓣皂甙元的纯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分光光度检测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分光光度法检测甘薯中薯蓣皂甙元方法的确定 |
2.2.2 薯蓣皂甙元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不同显色方法对甘薯薯蓣皂甙元检测影响的试验结果 |
2.3.2 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法稳定性试验结果 |
2.3.3 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作为显色剂的分光光度检测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在膨大期变化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 |
3.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1 取样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甘薯各部位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和检测 |
3.2.4 甘薯基础成分的检测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薯蓣皂甙元HPLC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在膨大期含量变化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设备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原料的预处理 |
4.2.2 23个不同品种甘薯中基础成分和薯蓣皂甙元含量的测定 |
4.2.3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索氏提取法 |
4.2.4 超声波辅助提取甘薯中的薯蓣皂甙元 |
4.2.5 单因素试验 |
4.2.6 正交试验 |
4.2.7 薯蓣皂甙元的纯化研究 |
4.2.8 RP-HPLC检测甘薯中薯蓣皂甙元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甘薯中基础物质和总薯蓣皂甙元含量的检测 |
4.3.2 索氏提取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率比较 |
4.3.3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4.3.4 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纯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立题背景 |
1.1.1 甘薯的起源与分布 |
1.1.2 甘薯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1.1.3 甘薯在中国的利用现状 |
1.1.4 甘薯蛋白质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甘薯营养成分的测定及甘薯淀粉生产废液成分分析 |
1.3.2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分离 |
1.3.3 甘薯蛋白的性质表征 |
1.3.4 甘薯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二章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提取 |
2.1 前言 |
2.1.1 植物蛋白的生物酶提取法 |
2.1.2 植物蛋白的物理提取法 |
2.1.3 植物蛋白的化学提取法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甘薯打浆液的制备 |
2.3.2 甘薯及甘薯淀粉生产废液的基本成分测定 |
2.3.3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2.3.4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工艺的确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基本成分分析 |
2.4.2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单因素条件研究 |
2.4.3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不同工艺的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性质的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所得蛋白质的色泽色差分析 |
3.3.2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微观形态观察 |
3.3.3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77] |
3.3.4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红外图谱分析 |
3.3.5 甘薯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所得蛋白质的色泽色差分析 |
3.4.2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微观形态观察 |
3.4.3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甘薯蛋白分子量 |
3.4.4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红外图谱分析 |
3.4.5 甘薯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薯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甘薯蛋白质的还原能力测定[96] |
4.3.2 甘薯蛋白质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测定[97-99] |
4.3.3 甘薯蛋白质过氧化氢(H_2O_2)清除率的测定[100,101] |
4.3.4 亚油酸过氧化体系[38] |
4.4 实验结果 |
4.4.1 甘薯蛋白质的还原能力 |
4.4.2 甘薯蛋白质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4.3 甘薯蛋白质对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 |
4.4.4 抗亚油酸过氧化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实验总结 |
5.1.1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分离工艺条件的研究 |
5.1.2 甘薯蛋白质结构特性及营养分析 |
5.1.3 甘薯蛋白质抗氧化活力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验材料和试剂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原料预处理 |
1.3.2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1.3.3 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不同提取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最适碱提p H值的确定 |
2.2 最适碱提温度的确定 |
2.3 最适碱提时间的确定 |
2.4 甘薯蛋白等电点的确定 |
2.5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蛋白质的纯度及得率 |
3 结论 |
(10)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甘薯概述 |
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2.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组成 |
2.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 |
2.4 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2.5 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2.6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 |
3 灵芝菌概述 |
3.1 灵芝的生理功能 |
4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酶法提取分离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纤维素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2 淀粉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3 糖化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4 酶作用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5 酶反应pH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6 酶反应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7 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 |
2.8 检验正交试验结果 |
2.9 酶-重量法测定与酶法测定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酶在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 |
3.2 碱液选取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菌种和诱导剂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及甘薯渣的营养成分 |
2.2 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3 混合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4 纤维素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5 甘蔗渣浓度对其可溶性膳食纤维产量的影响 |
2.6 溶液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灵芝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渣浓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 氮源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3 C/N比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4 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5 发酵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6 接种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7 发酵初始pH值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灵芝菌在5L发酵罐中发酵甘薯渣的扩大及发酵液的防腐保存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的扩大 |
2.2 发酵上清液与发酵酶解液的比较 |
2.3 丙酸钙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2.4 苯甲酸钠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3 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一. 创新点 |
二.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四、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的糖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滤技术处理甘薯淀粉生产废水的应用效果[J]. 杨诗妮,刘海华,徐贞贞,孔宪奎,廖小军.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5)
- [2]基于平板陶瓷膜的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吕景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超滤+纳滤回收甘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多糖的中试研究[J]. 崔春月,刘仁长,郑庆柱.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5)
- [4]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D]. 田侠.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5]甘薯多糖提取及性能研究[D]. 郭金颖.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3)
- [6]甘薯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工艺研究[D]. 李晓倩.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6)
- [7]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赵舒畅.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8]甘薯淀粉生产废液中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 侯利霞,赵舒畅,王彦波,王金水. 粮油加工, 2010(12)
- [9]甘薯蛋白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赵舒畅,侯利霞,相朝清. 粮油加工, 2010(06)
- [10]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 丰来.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