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轮状病毒引起腹泻

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轮状病毒引起腹泻

一、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承玉[1](2020)在《猪圆环病毒3型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遗传进化分析》文中认为猪圆环病毒3型(PCV3)是2015年发现的一个新型病毒,到目前为止PCV3在全球呈流行趋势,而患有繁殖障碍的母猪经常被该病毒感染,并且在患有某些疾病中可以检测的到该病毒,出现了共感染的现象。PCV3对全球的养猪产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到目前为止PCV3无法在传代细胞中进行分离培养。为了减少PCV3对我国养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支持,本研究利用河北株(GenBank登录号:MK105924)PCV3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感染性克隆,并将其转染到传代细胞中进行增殖。对河北株和全球的PCV3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结构特征、致病机理及其分布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在华北地区采集到的病料中,发现了一株新的PCV3毒株。为了扩增这株新PCV3毒株的整个基因组序列,利用两对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将所得到的产物进行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后,获得了 PCV3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将其命名为河北株PCV3。对这一全基因组序列构建感染性克隆,获得了重组质粒,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到PK-15细胞中,并连续传15代。绘制了河北株的基因图谱,选取9株河北省PCV3毒株,将这10个基因组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软件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并绘制基因进化树,将截止到2019年GenBank上发表的全球176株毒株也进行上述分析。河北株Cap蛋白的基因型为3b亚型,与河北省其他株PCV3 Cap蛋白的同源性在97.8%-99.8%之间。所获得的河北株PCV3与PCV1和PCV2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均低于50%,通过遗传进化树分析这三种PCV分别处于不同的分支,由此表明三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基因型。与国内外其他43株PCV3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在98.7%-99.3%之间,同源性最高的可达到99.3%,这是一株来自与俄罗斯的PCV3毒株(GenBank登录号:MG679916),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由此看出不同PCV3毒株之间的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很高,同时尚未发现明显的变异。对全球175株PCV3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全球PCV3的数量和亚型的分布与地域有关。结论:发现了一株新的PCV3毒株(GenBank登录号:MK105924),且该毒株为3b亚型;成功构建了 PCV3感染性克隆,并连续增殖15代;全球PCV3及其亚型的分布存在地域的差异。

伍燕杰[2](2018)在《顺应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报告 ——以《低成本应急用水净化技术》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Low Cost Emergency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低成本应急用水净化技术》)是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公司于2014年4月出版的一本关于应急用水净化技术的科技类书籍。该书重点阐释了洪水、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或战争、种族冲突等流血事件后,行之有效、安全可靠且成本低廉的水资源净化技术。笔者节选了该书的前三章进行英汉翻译实践,并以此作为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素材。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翻译选材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描述了整个翻译过程,以及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然后介绍了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本文还阐述了顺应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即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大特征。以顺应性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顺应论与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观点,为科技英语的汉译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顺应论搭建的理论框架下,笔者结合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实例,从语境关联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这两个角度,论证了顺应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并且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结构顺应这一方面,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并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邵向阳[3](2018)在《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的感染患者会发生感染性休克。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也不同,细菌感染需要及时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非细菌性感染则应慎用抗生素治疗。脓毒血症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是非心脏内科ICU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估计约300万例/年,死亡率40%-50%。不能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逐渐上升,每推迟一小时,死亡率将增加7.6%。因此对这些感染性疾病进行早期的鉴别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显得非常重要。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脓毒血症、炎症的一个良好血清学标志物,有助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估,指导抗生素使用。目前PCT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定量法(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发光分析法)和半定量法(胶体金法)。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发光分析法能准确定量,化学发光法需要大型专用仪器、费用昂贵、使用不便,酶联免疫发光分析法操作繁琐,准确性影响因素较多等缺点,限制了使用范围。胶体金法快速简便,但是不能精确的定量。PCT的动态监测和早期检测在临床上的价值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快速、简便、准确对PCT定量的方法。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床旁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又称为“即时检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以助于PCT的及时检测和动态监测。本研究采用时间分辨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PCT的方法。方法:1.将购买的两对PCT特异性单克隆行标记和包被抗体配对组合,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进行筛选,获取最佳的标记及包被抗体。2.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的方法。对各项试剂参数进行优化包括:硝酸纤维膜(NC膜)的筛选、检测线(T)和质控线(C)包被抗体量、最佳的划线量、标记抗体最佳用量、最佳反应时间确定。3.对试剂性能指标评估,进行以下实验:标准曲线、分析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临床考核实验。结果:1.通过TRFIA法,综合剂量-反应曲线相关系数(r)、信噪比、背景等,筛选最优的标记原料(MJ03);包被原料(16B5)。2.确立基于免疫层析技术与时间分辨技术反应模式;最佳的硝酸纤维膜HF135膜;检测线(T)16B5最佳包被用量2.0mg/mL;质控线(C)山羊抗兔IgG最佳包被用量1.0mg/mL;最优划线喷速0.08μL/mm;标记抗体MJG03最佳用量为0.1mg/mL;兔IgG最佳用量为0.1mg/mL;最佳反应时间为15min。3.试剂性能指标评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log(y)= 1.1143+0.8529log(x),r=0.9994;分析灵敏度为0.08ng/mL;准确度(回收率)在93%~105%之间;分析、分析间精密度CV在5.4%~13.4%;检测样本时不受人降钙素、CRP、人抗钙素、IL-6干扰物质的影响;234例临床样本考核实验等效性对比研究表明,自制试剂盒和商品化试剂盒(Roche Elecsys BRAHMS PCT Ki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 =0.875)和相关性[r = 0.977,(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研制了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定量检测PCT的试剂,试剂各项参数、性能指标良好,均符合体外诊断试剂的要求。能很好的满足临床对PCT快速定量检测的需求。

张利萍[4](2015)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传染病预测及控制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基于时间序列特征和灰色系统理论,选择合适的传染病预测控制模型。首先,针对含有趋势性和随机波动性特征的新疆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构建符合其发病特征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并寻求合适的预测模型;其次,针对含有非线性特征的新疆乙肝发病数据,构建优化的非线性灰色伯努利预测模型,并采用现代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再次,针对含有趋势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波动特征的新疆包虫病发病数时间序列,构建包虫病的灰色组合预测模型,从理论上提出包虫病控制策略。方法:1)针对新疆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据,通过选择不同的维度,分别建立静态灰色预测模型和动态滚动灰色预测(Rolling grey model,RGM)模型。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精度,建立了等维递补的新疆肺结核预测模型,并与几个改进的GM模型(贝叶斯参数优化灰色模型(Bayesian based grey prediction model,BGM),最小二乘改进的灰色模型(Least squares based grey prediction model,LSEGM),无偏灰色预测模型(Unbiased grey prediction model,UGM))拟合结果做了对比。2)基于新疆乙肝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病率数据(2012年1月-2012年8月的8组观察数据作为模拟数据,而2012年9月-2012年12月的4组数据作为检测数据),建立了5个预测模型:GM(1,1),灰色Verhulst模型(GVM),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NGBM(1,1),粒子群优化的Nash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Optimized Nash nonlinear grey Bernoulli model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NNGBM(1,1)),并比较模型精度。为进一步验证PSO-NNGBM(1,1)在非线性传染病数据预测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将PSO-NNGBM(1,1)模型应用于2009-2012年乙肝年发病率数据的分析。3)依据2011年1月-2012年12月观测数据(2011年1月-2012年6月的18组观察数据作为模拟数据,而2012年7月-2012年12月的6组数据作为检测数据)构建遗传优化的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Optimized Nonlinear grey Bernoulli model,ONGBM(1,1)),并与经典的GM(1,1)、GVM、传统的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Nonlinear grey Bernoulli model,NGBM(1,1))拟合结果进行对比,检验模型优劣。4)依据2004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四季度观测数据(2004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一季度的33个观察数据作为模拟数据,而2012年第二季度-2012年第四季度的3个数据作为检测数据),从包虫病的发病数特征与传播机制出发,建立包虫病的灰色-周期外延-par)(组合模型(grey-periodicextensionalcombinatorialmodel,pecgm(1,1))和灰色-傅立叶残差校正模型(errormodifiedgreymodelusingfourierseries,fgm(1,1))。为探讨新疆包虫病的长期发病趋势,根据包虫病的传播机理,建立了包虫病传播的灰色-动力学组合模型,并从理论上提出控制策略。结果:1)依据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数据(5维)建立的静态gm(1,1)模型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为=Δ%6.6,灰色绝对关联度r=980.0,均方差比值c=38.0,小误差概率p=1),达到2级。依据2005-2010年数据(6维)建立的静态gm(1,1)模型模拟精度较低(3级),依据2004-2010年数据(7维)建立的静态gm(1,1)模型精度最低(4级),不适合作外推预测。经过一次等维递补的5维rgm(1,1)模型精度即可达到1级,而6维rgm模型经过两次等维递补,精度也可达到1级。rgm模型结果显示,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新疆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未来5年内将逐年稳步下降,到2015年,年发病率不超过400/10万。2)依据新疆肺结核发病数据建立的7维gm(1,1)、6维gm(1,1)、7维rgm(1,1)及6维递补rgm(1,1)预测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模型精度分别为1,2,1,1),适合作中长期预测,5维gm(1,1)模型模拟效果一般(3级),可作短期预测。而lsegm(1,1),bgm(1,1),ugm(1,1)三个模型拟合精度均低于rgm(1,1)(精度分别为3,4,3),是不适合做外推预测的。7维rgm(1,1)拟合结果表明,新疆2020年肺结核年发病率不会超过128(1/10万)。从模型10年预测的结果来看,新疆肺结核整体发病率将呈下降趋势。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新疆肺结核年发病率到2015年仍可能达到151/10万,每10万人较2004年水平还高出不少于8人。3)4个乙肝预测模型(gm(1,1),gvm,ngbm(1,1),ongbm(1,1))拟合结果得到,平均相对误差(meanabsolutepercentageerror,mape)值分别为8.18%,32.22%,7.87%和7.43%,相应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derror,rmse)为1.75,7.41,1.87和1.71。外推检验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ongbm(1,1)模型的mape(8.79%)和rmse(1.84)均小于其他几个模型(gm(1,1):mape=9.04%,rmse=1.99;gvm:mape=16.14%,rmse=4.48;ngbm(1,1):mape=10.96%,rmse=2.20)。4)传统的ngbm(1,1)(mape=4.66%,rmspe=6.51%)与pso-nngbm(1,1)(mape=4.59%,rmspe=6.50%)在应用于新疆乙肝预测时有相近的拟合结果,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也取得了较高的拟合精度(mape=3.39%,rmspe=8.28%)。外推检验结果得到,pso-nngbm(1,1)(mape=10.97%,rmspe=16.0%)比ngbm(mape=10.99%,rmspe=16.02%)和holt-winters(mape=17.61%,rmspe=20.54%)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针对乙肝发病年数据,pso-nngbm(1,1)模型得到了最高的预测精度。剔除异常值带来的影响,pso-nngbm(1,1)模型的mape值低于4.45%,rmspe值低于5.51%,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将其应用于新疆乙肝发病预测是合理且有效的。5)包虫病短期预测模型中,PECGM(1,1)模型(拟合:MAPE=10.7536%,RMSE=23.1066;外推:MAPE=16.3088%,RMSE=65.6686)能与原始数据同步波动,比经典的GM(1,1)模型(拟合:MAPE=25.8364%,RMSE=37.4480;外推:MAPE=19.8847%,RMSE=78.9060)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PECGM(1,1)模型结果显示,新疆包虫病发病情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4个季度为一个周期,春季为高发季节。FGM(1,1)模型相较GM(1,1)与PECGM(1,1)模型,无论是拟合(MAPE=8.8952%,RMSE=12.4442)或是预测(MAPE=11.0688%,RMSE=42.0548)均具有更好的效果。在针对新疆包虫病发病数据预测建模时,FGM(1,1)模型相较GM(1,1)与PECGM(1,1)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更小的拟合误差。几个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均展示了同一个问题:新疆包虫病的发病数短期内不会下降。6)动力学长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卫生条件和控制措施下,未来20几年,包虫病感染人数将会持续上升,在25年左右达到理论上的高峰(全年约1250例),随后开始缓慢下降趋于稳定。模型基本再生数粗糙估计值:541.00R=,这说明根据新疆当前卫生条件,人类包虫病病例数最终将趋向于零。结论:1)新疆法定传染病数据具有非稳定、非线性和随机性特点。RGM模型每预测一步,模型参数做一次修正,模型得到改进,预测值产生于动态之中。RGM在传染病中长期预测中能更好地揭示系统的发展趋势,获得好的预测效果。2)现代优化算法优化模型参数的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对含有趋势性、随机性、非线性特征的乙肝发病时间序列建模是合适的。3)对影响因素较多,有一定波动性的系统进行预测时,残差校正的PECGM(1,1)模型和FGM(1,1)模型较经典的GM(1,1)预测精度高。PECGM(1,1)模型和FGM(1,1)模型应用于含有趋势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性的包虫病发病时间序列建模是合适的。4)灰色-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把握数据短期和长期趋势,利用该模型对新疆包虫病总体趋势进行预测是可行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控制终宿主(犬)种群的规模,严格处理感染包虫囊的内脏,捕杀野犬、病犬及无用犬,加强对犬的免疫,同时降低犬的传染率和犬的新增数量,把犬的驱虫治疗和控制犬的种群规模两种措施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控制包虫病的传播。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控制措施和宣传力度的加强,理论上的峰值将会不断向后推移。

杨波[5](2013)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文中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与信息产业一样成为主导产业。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在诸如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缩短与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差距,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并对实现我国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概述了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对创新理论的提出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产业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主要包括对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论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综述了国外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以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启示;第四章,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体系构建,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采用Likert scale量表法,科学合理的进行问卷设计,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讨论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针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对提高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提出十四方面的建议;第八章,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结论,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夏体娇[6](2012)在《诺如病毒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氯灭活诺如病毒消毒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一种引起世界范围内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毒,是杯状病毒家族的主要成员,能够引起急性腹泻、呕吐的发生,重者可因脱水死亡或自身免疫缺陷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NoV GII.4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优势流行株,并且造成了至少四次全球性的疾病流行。No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人与人的接触、食用牡蛎、饮水都可以传播该病毒,其次通过呼吸道吸入飞扬的呕吐物微粒也可能是一种传播途径。诺如病毒在环境中高度稳定,但是对人却极易感染,因此也是污染饮用水导致腹泻疾病流行的重要病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过电镜发现了NoV,目前,由于缺乏组织细胞培养系统,对于NoV的消毒机理的研究通常采用替代病毒来进行,例如:鼠NoV(murine norovirus,MNV)、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eCV)和犬杯状病毒(canine calicivirus,CaCV)。因此,调查研究我国NoV的流行现况,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对该病毒进行消毒研究,可以更好地提供污水消毒指导方案,进一步保证在污水净化过程中的细菌学和病毒学安全指标的达成。因此,本课题通过RT-PCR方法研究2009年10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的腹泻婴幼儿NoV的流行情况,建立和评价NoV基因II型的荧光定量RT-qPCR检测方法,采用氯对水中NoV的消毒进行初步研究,为污水中NoV的污染检测、消毒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和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2009年1011月儿童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19例,其中男198例、女121例,最小年龄为出生后两天,最大为9岁。通过RT-PCR方法确定NoV核酸阳性的标本,将PCR扩增样本交由公司纯化测序,样本序列结果经过编辑与Genbank中公布的基因进行Blast序列比较,从而判断样本的基因型。根据文献报道,从Genbank下载NoV各型参考株序列。应用Bioedit软件进行核苷酸多序列分析比对,利用MEGA4.1软件邻位相连法绘制系统发生树。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样本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RT-PCR检测NoV GII强阳性的样本,PCR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蓝白斑阳性克隆筛选,构建质粒,并转录合成copy RNA(cRNA)作为标准品,建立和优化了NoV基因II型荧光定量RT-qPCR方法和反应体系,制作标准曲线,评价该反应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并进行临床粪便样本的检测评价。以NoV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氯(1mg/L、2mg/L、3mg/L、5mg/L、10mg/L)消毒剂处理水中的NoV,使用三对引物对NoV的灭活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自行设计分别针对NoV的5’端、3’端的引物,以及ORF1-ORF2结合区的引物参照文献(见第一章)。PH7.2,室温下,不同时间点取样,通过RT-PCR探索氯对NoV基因损伤位点,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一步检测氯消毒过程中NoV的核酸减少量。初步研究氯对NoV的灭活情况。研究结果:一、2009年10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NoV的检出情况经过RT-PCR检测的319例标本中,共检出60例NoV阳性。RT-PCR检测表明,有59例为NoV GII型,有1例为NoV GI型,构成比分别为98.3%和1.7%。24例NoV阳性标本PCR产物纯化和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编辑后提交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发现,1例是NoV GI型,其余的23例均为NoVGII型。多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测序毒株17株与荷兰的Nijmegen115参考株、Lincoln House参考株、Beijing151株和Terneuzen70株序列同源性为71.7~99.3%,与Lincoln House参考株同源性高达98.0~99.3%。15例GII-4型中13例是2006b变异株;2例是GII-3型。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2009年天津市腹泻患儿NoV以NoV GII/2006b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株,这与我国其他地方目前的研究相似,这表明,目前我国的流行优势株仍然是NoV GII/2006b毒株。不同年龄组NoV阳性的病例分布情况分析表明,60例感染患儿中,0~1岁年龄组的患儿感染NoV35例,1~2岁患儿感染NoV16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腹泻患儿减少,感染NoV的儿童也较少。婴幼儿NoV的感染主要是集中于0~2岁人群。本研究中门诊腹泻患儿NoV的阳性率是26.75%(41/157),而住院部腹泻患儿NoV的阳性率是11.11%(18/162),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病发病急,自限性,恢复快,大多数病人选择门诊就医。二、NoV基因II型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估NoV GII荧光定量RT-PCR扩增所使用的引物进行普通RT-PCR反应,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在98bp处有特异性条带,没有其他非特异性扩增。该引物和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荧光扩增曲线呈典型的光滑的S型曲线。构建的质粒DNA的纯度好,浓度高,经过体外转录纯化得到cRNA,cRNA的OD值位于1.72.0中间,纯度较好,浓度均值为321.83μg/ml。标准曲线的斜率是-3.41,截距是49.79,相关系数(R2)是0.998。此方法经过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敏感性好,最低可以检出102拷贝数/μl的已知浓度RNA标准品样本。此方法能够特异地检出NoV基因II型,与NoV GI型无交叉反应,与柯萨奇病毒B组、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星状病毒、甲肝病毒、埃可病毒和轮状病毒无交叉反应。针对标准品的批内试验的Ct值变异系数(CV)分别为1.60%、0.70%,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0.40%、0.40%,均在5%以下,说明该体系稳定,重复性良好。三、氯对水中NoV的消毒研究RT-PCR结果显示,NV3R/NV3F引物对扩增条带最先消失;其次,随着氯的消毒剂量增大,COG2F/G2-SKR引物对扩增条带消失;而后,当氯的消毒剂量从5mg/L到10mg/L时,NV5R/NV5F引物对扩增条带消失。由此,我们认为,在三个不同的扩增中,消毒剂液氯可能优先损伤了NoV核酸的3’端,之后是ORF1与ORF2的结合区,而后损伤了5’端。PH7.2,室温下,浓度为1mg/L的氯作用下,基于引物COG2F/G2-SKR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NoV的减少率在20min达到2.16log10。随着氯浓度的增加,在氯浓度5mg/L的时候NoV的减少率在5min可达到2.24log10,在20min达到3.01log10。结论:1、2009年10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腹泻患儿中存在NoV所致的病毒性腹泻,并且NoV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腹泻患儿存在不同基因型别的NoV感染,NoV GII-4的2006b变异株是主要的流行优势株。2、我们建立和优化了荧光定量RT-PCR检测NoV GII型的方法,该方法稳定、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3、在NoV核酸的3’端、ORF1和ORF2的结合区和5’端三个不同的区域中,消毒剂液氯可能先损伤NoV的3’端,之后是ORF1和ORF2的结合区,随着氯的浓度增大时,损伤了NoV的5’端。随着氯使用浓度的增加, NoV的核酸减少率也在增加。

王琳琳[7](2011)在《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今,国际非营利组织的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已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社区、环保、公益、慈善、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从1978年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的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的合作领域已经包括了社会发展、经济合作和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各个方面。国际非营利组织以自身独立的运作体系,管理方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壮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也促进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不断成长与壮大。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的贡献。对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而成功的战略管理可以使一个组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迎接这些机遇挑战。本文通过战略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与方法,基于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评估与控制基本过程的战略决策模型,对国际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在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帕斯(PATH)在中国今后的五年中应建立更加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既要符合帕斯(PATH)在全球未来20年制定的使命:“世界在这里创新,确保健康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又要考虑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借鉴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及战略管理研究,尝试创新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理论,在分析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着重对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的中国发展环境、内外部的环境分析、在中国的主要能力分析以及帕斯(PATH)在中国项目发展方向的优劣势分析对帕斯(PATH)在中国未来五年内的发展制定了战略发展方向。并对帕斯(PATH)的重点发展项目的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做了深入的研究,为帕斯(PATH)在中国发展的重点项目制定了战略原则和构建流程。最后为其重点项目的战略管理实施做出了战略监测和评估。

李程跃[8](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宫锦汝[9](2011)在《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本文将对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研究,期望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文献中有关脐疗法的内容以及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总结归纳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具体研究包括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优势病种及常用药物、优势操作系统、常用赋形剂、脐疗新剂型及新的操作方法等,为脐疗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能够更好的指导脐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评估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同时对近20年研究状况进行统计,以期分析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发展趋势;探寻应用于儿科疾病的相对成熟的市售脐疗产品,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二、研究方法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的文献收集方面,对清代及清代以前的文章以脐疗法专着《中华脐疗大全》、《中华脐疗大成》、《中医脐疗大全》三本书为主要参考,主要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升级版为主并配合手工查阅方式。对现代文章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即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为检索源,收录1978-2010年33年间在国内中文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脐疗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共得到1978-2010年有效统计的临床研究类文献593篇。在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了古今脐疗法文献以及在儿科中应用的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今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研究。三、研究成果(一)脐疗法文献和内容研究本文对脐疗法的渊源沿革、研究现状、操作方法、作用机理、用药特点等进行了整理研究。(二)古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临证广泛,病种繁多2.方法灵活,随证而施3.剂型多样,时有叠加4.辨证论治,清代突显5.善于调理小儿脾系及肾系病证6.神阙穴禁针(三)现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是脾系病证。脐疗法对儿科中脾系病证的临床文献高居脐疗优势疾病系统的榜首,占据626篇文献中的417篇,占总文献量的67%;说明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主要优势集中在脾系病证。2.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病种是泄泻、厌食、遗尿、痛经。脐疗法对泄泻的临床报道高居脐疗法优势病种的榜首,占有总文献量的51.6%,占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厌食、遗尿、痛经所占的文献量也相对较高,这说明脐疗法在这三种疾病方面也有相对明显的优势。3.脐疗法在儿科各疾病系统中的优势病种。脾系病证中的厌食占脾系病证中的10.79%,说明在脾系病证中,除了泄泻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病种外,厌食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疾病;肺系病证中,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肾系病证中的遗尿,月经病中的痛经,新生儿病中的脐部疾患,心肝病证中的失眠都在各自的疾病系统中,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脐疗法治疗这些疾病系统的优势病种。4.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操作系统是敷贴脐部。5.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各操作系统所对应的优势疾病系统以及优势病种。敷贴脐部在脾系病证、肺系病证中应用较多,尤其是脾系病证中的泄泻、厌食,肺系病证中的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按摩脐部法只用于脾系病证,且善于治疗泄泻病;脐部拔罐法只用于肺系病证,且善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熨脐疗法善于治疗脾系病证,首先是泄泻病,其次是便秘;灸脐疗法首先善于治疗泄泻病,其次是痛经。6.敷贴脐部中最擅长使用软膏。敷贴脐部中,软膏类的临床使用文献最多,所治疗的疾病种类最广泛,平均到每种疾病所使用的软膏类文献达10.48次。7.赋形剂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醋、酒和水。现代临床上也会用到的有氮酮和二甲基亚砜等。8.脐疗法治疗标注儿科中前3种优势病种(泄泻、厌食、遗尿)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治疗泄泻病时,丁香、吴茱萸、肉桂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别的药物,其他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苍术、五倍子、木香、干姜、白术、黄连、胡椒、车前子、小茴香、藿香等;治疗小儿厌食时,砂仁、苍术、白术、鸡内金、丁香、莱菔子、肉桂、山楂、槟榔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治疗小儿遗尿时,益智仁、五倍子、桑螵蛸、肉桂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9.脐疗法所治儿科病种的平均有效率情况。本文对超过5篇(包括5篇)的临床儿科脐疗文献进行平均有效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率在90%-95%的病种有:术后疾病、腹痛、过敏性鼻炎、厌食、泄泻、便秘;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的病种有:痛经、遗尿、荨麻疹、感冒、哮喘、汗证、脐部疾患、疳积。10.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评价及发展趋势。虽然本次研究的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不高。但是,临床文献报道基本显示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含有随机对照的文章越来越多,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文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此外,单纯脐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少,两种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两种中医疗法的应用增加的更为明显。11.脐疗法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常用到的市售产品有多种,一种是类似于膏药的的剂型,如巴布贴剂、丁桂儿脐贴、复方丁香开胃贴、巴布膏、儿泻宁、儿泻康贴膜、温灸贴、脐宝、纳米腹泻贴。另一种是可以经常用到脐疗法中的产品,如云南白药。还有一些中成药、中药免煎颗粒甚至是西药,只要根据临床病症,辨证准确,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脐疗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四、研究结论(一)古今脐疗法的异同点1.共同点:(1)古今脐疗法都包含的操作方法有敷贴脐部、灸脐疗法、熨脐疗法、脐部拔罐法、按摩脐部法,这些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是临床上常用的脐疗操作方法,尤其是敷贴脐部法。(2)古今脐疗法都擅长使用赋形剂,常见的赋形剂有醋、酒、水、鸡蛋清等,虽然时代已经发展,但是这些赋形剂仍然是现代临床上常用的药物。(3)古今脐疗法所治疗的疾病范围都很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所治疗的病种也很繁多,如泄泻、哮喘、厌食、遗尿等。(4)古今脐疗法都使用较多的剂型是干粉、软膏、膏药,这些剂型在古今临床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干粉、软膏的使用越来越多。2.不同点:(1)现代操作方法又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针刺脐部法、脐部磁疗法。(2)赋形剂的选择方面,现代比古代更加丰富,如氮酮、二甲基亚砜、酒精等。(3)有些古代的脐疗法因安全、卫生等因素已经很少使用,如雄鸡罨脐法,牛粪敷脐法。(4)有些脐疗方法已经很少使用,如鲜药敷贴。(5)现代可见针刺神阙穴的临床报道。(6)医疗仪器运用广泛。(7)脐疗新剂型不断出现。(二)古今脐疗法在儿科应用规律中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擅长治疗儿科脾系病证,其次是肾系病证;(2)都比较擅长治疗儿科泄泻;(3)在各类操作系统中,都善于使用敷贴脐部法,而且此法当中,比较擅长使用软膏类剂型;(4)所治疗的疾病种类都很繁多;(5)都比较善于使用赋形剂。2.不同点:(1)古代脐疗法当中,神阙穴是禁针的,而现代文献当中,已经有针刺神阙的成功医案;(2)古代脐疗操作方法和剂型在儿科中的应用没有现代的丰富,随着医疗仪器设备、制药工艺等的发展,现代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脐部磁疗法、巴布剂等新的操作方法和剂型;(3)古代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会较多的使用鲜药,现代文献中很少出现这样的记载;(4)辨证论治这条中医治病原则在清代的文献记载中,比较突显,而现代运用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统计的626篇文献当中,只有53篇使用了辨证论治原则。(三)针刺神阙穴的可行性探讨神阙穴是否可针刺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尝试着对其进行了针刺可行性的探讨。

张明庆[10](2009)在《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脐疗应用操作方法与所治疗疾病之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脐疗各种方法适用的病症;通过对脐疗方法的总结,对脐疗具体操作方法做规范性及可行性研究。以求为现代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且较准确的文献资料,使科研方法有据可循,临床治疗规范有效。方法:检索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703部(中华医典)中涉及本课题的古籍约36部;及1989~2008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的文章(维普期刊数据库),其中涉及脐疗主治症的计1063篇。统计脐疗各种操作方法主治症出现频次,确定脐疗法适用的主治症。结果: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发现脐疗法适合治疗全身各大系统、近二百种疾病,佐证了“脐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阴阳气化之总枢,也是调整人体整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脐疗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的假说。在总结脐疗操作方法历史沿革、操作方法、用药特点古今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医脐疗各种方法的具体可行科学的操作步骤。

二、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1)猪圆环病毒3型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1 引言
    1.1 猪圆环病毒的研究历程
    1.2 猪圆环病毒的特征
    1.3 PCV3病原学特征
        1.3.1 PCV3结构
        1.3.2 PCV3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3.3 PCV3的理化特性
        1.3.4 PCV3流行病学
    1.4 PCV3相关疾病
        1.4.1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1.4.2 心肌炎
        1.4.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1.4.4 仔猪先天性震颤(CT)
        1.4.5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1.4.6 母猪繁殖障碍
    1.5 PCV3的诊断方法
        1.5.1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EM)
        1.5.2 HE染色法
        1.5.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
        1.5.4 免疫荧光技术
        1.5.5 原位杂交技术(ISH)
        1.5.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1.5.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5.8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5.9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
        2.1.2 细胞
        2.1.3 琼脂糖凝胶电泳用溶液
        2.1.4 工程菌培养用溶液
        2.1.5 细胞培养和转染用溶液
        2.1.6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7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PCV3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2.2.3 PCV3感染性克隆的建立
        2.2.4 PCV3转染PK-15细胞和增殖
3 结果
    3.1 PCV3全基因组扩增及感染性克隆
        3.1.1 病变淋巴结PCV3检测结果
        3.1.2 PCV3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3.1.3 感染性克隆阳性菌液的鉴定
        3.1.4 PCV3质粒的酶切鉴定
        3.1.5 PCV3河北株序列特征分析
        3.1.6 河北省PCV3 Cap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树分析
        3.1.7 部分PCV3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1.8 部分PCV3全基因组遗传进化树分析
        3.1.9 全球PCV3全基因组遗传进化树分析
    3.2 PCV3在PK-15细胞中的培养
4 讨论
    4.1 PCV3的发展历程
    4.2 PCV3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
    4.3 PCV3河北株的序列特征
    4.4 PCV3的分布与地域的关系
    4.5 与PCV3相关的疾病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着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2)顺应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报告 ——以《低成本应急用水净化技术》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ST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4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 and Evaluation
Chapter 3 Adaptation Theory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
        3.1.1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3.1.2 Four Angles of Languag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3.2 Adapt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tion in EST
    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tion in EST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Textual Level
Chapter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3)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反应模式的建立和原料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方法学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实验室分析性能及临床初步应用评价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传染病预测及控制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典灰色预测模型及其优化模型在法定传染病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灰色GM(M,N) 模型
        1.2 GM(1,1) 模型
        1.3 改进的GM(1,1) 模型
    2 结果
        2.1 基于等维递补RGM(1,1) 的新疆法定传染病预测
        2.2 基于等维递补RGM(1,1) 的新疆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
        2.3 几个改进GM(1,1) 肺结核预测模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优化算法的灰色伯努利模型及在乙肝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粒子群优化算法
        1.2 遗传算法
        1.3 灰色伯努利模型及其优化
        1.4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Nash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
        1.5 基于遗传优化的灰色伯努利模型
        1.6 灰色 Verhulst 模型(Grey Verhulst model,GVM(1,1)
        1.7 Holt-Winters加法模型
    2 结果
        2.1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灰色伯努利模型在乙肝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2.2 基于遗传优化的灰色伯努利模型在乙肝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灰色组合预测模型及在新疆包虫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灰色-傅立叶残差校正模型
        1.2 灰色-周期外延- pAR)( 组合模型
        1.3 灰色-传染病动力学组合模型
    2 结果
        2.1 新疆包虫病发病数短期预测结果
        2.2 新疆包虫病发病数长期预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产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概述
    2.1 创新理论的提出
    2.2 产业创新的内涵
    2.3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2.4 国内外有关产业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2.4.2 国内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2.4.3 对国内外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的评价
        2.4.4 产业创新的特性
        2.4.5 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3.1.1 生物技术药物
        3.1.2 生物医药产业
    3.2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研究
        3.2.1 创新性特征
        3.2.2 “四高一长”特征
        3.2.3 政府干预性强
        3.2.4 资源依赖型和产业密集性强
        3.2.5 高渗透性
        3.2.6 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3.3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3.3.1 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稳定增长
        3.3.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分布
        3.3.3 新药投入产出比重下降
        3.3.4 产品格局出现新变化
        3.3.5 联盟合作成为重要研发模式
    3.4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3.4.1 全球医疗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3.4.2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向新兴国家转移
        3.4.3 专利纷纷到期,研发转向通用名药
        3.4.4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有望继续扩大
    3.5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5.1 美国生物产业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3.5.2 美国生物产业集群倾向明显
        3.5.3 美国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保障
    3.6 英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6.1 生物产业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3.6.2 政府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举措
    3.7 德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8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3.9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9.1 印度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3.9.2 印度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
        3.9.3 印度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
    3.10 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启示
        3.10.1 战略规划
        3.10.2 资金支持
        3.10.3 商业化推广
        3.10.4 税收减免
        3.10.5 人才培养
        3.10.6 构建组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4.1 产业现状
        4.1.1 产业规模
        4.1.2 产业结构
        4.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4.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比较研究
        4.2.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4.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
        4.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4.2.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策略
    4.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4.3.1 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
        4.3.3 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产业化的接轨机制
        4.3.4 产业政策不完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4.3.5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监管链条割裂
        4.3.6 融资结构不合理
        4.3.7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4.3.8 复合型人才缺乏
        4.3.9 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加强
        4.3.10 专业公共服务缺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反映创新资源投入的指标
        5.2.2 反映创新资源产出的指标
        5.2.3 反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能力指标
        5.2.4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行业环境指标
        5.2.5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6.2.1 Likert Scale表
        6.2.2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6.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6.3 问卷的统计分析
        6.3.1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研发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6.3.2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6.4 调查问卷结论
    6.5 调查问卷存在问题
第七章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7.1 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7.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7.3 完善税收政策
        7.3.1 加大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力度
        7.3.2 完善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税收制度
        7.3.3 明确研发费用中的应税项目
        7.3.4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
    7.4 完善药品定价机制
    7.5 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7.6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6.1 采取广泛协作方式引进、改进国外技术
        7.6.2 医药企业加强与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7.6.3 医药企业联合进行新药的研发
        7.6.4 利用企业自身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7.7 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7.8 重视品牌战略,实施错位竞争
    7.9 实施标准战略,抢占植物药、生物药国际标准阵地
    7.10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7.10.1 培养“国际型、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人才
        7.10.2 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7.11 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7.11.1 确立优势领域,突出办园特色
        7.11.2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
        7.11.3 提升科技招商成效
    7.12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7.13 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7.14 多渠道融资
        7.14.1 使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手段得到增加
        7.14.2 积极稳妥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生物药品开发与发展风险投资体系
        7.14.3 创业板市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
    8.2 进一步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发放企业
附录3 发表文章复印件及待发表文章接收函
学位论文复检申请表

(6)诺如病毒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氯灭活诺如病毒消毒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09 年 10~11 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诺如病毒的检出情况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诺如病毒基因 II 型实时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氯对水中人类诺如病毒的消毒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7)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战略管理研究
        2.1.2 战略管理基本模式
    2.2 战略制定:形势分析与经营战略
        2.2.1 形势(SWOT)分析
        2.2.2 评价使命与目标
    2.3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2.3.1 非营利组织定义
        2.3.2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
        2.3.3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2.3.4 如何制定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
    2.4 国际非营利组织策略
第三章 帕斯(PATH)在全球的发展战略研究(2010-2015)
    3.1 国际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简介
    3.2 帕斯(PATH)在全球的任务
    3.3 帕斯(PATH)2010年至2015年全球战略管理研究
        3.3.1 帕斯(PATH)制定战略的原则
        3.3.2 帕斯(PATH)的价值分析
        3.3.3 帕斯(PATH)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3.3.4 未来五年内帕斯(PATH)在全球设定的重点发展战略
        3.3.5 加快与更多项目的参与
第四章 帕斯(PATH)在中国发展的战略分析
    4.1 帕斯在全球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1 外部环境分析
        4.1.2 内部环境分析
    4.2 帕斯(PATH)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4.3 帕斯(PATH)在中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3.1 帕斯(PATH)在中国的外部因素
        4.3.2 帕斯(PATH)在中国的内部因素
    4.4 帕斯(PATH)在中国发展项目的优劣势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5 帕斯(PATH)在中国的内部合作机会分析
    4.6 倡导政策与交流
    4.7 对于帕斯(PATH)项目发展的关键挑战与机遇
        4.7.1 关键挑战
        4.7.2 机会
    4.8 帕斯(PATH)在中国的战略分析
        4.8.1 项目发展模式
        4.8.2 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合作内容
        4.8.3 中国的战略制定(2010-2015)
    4.9 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推广
        4.9.1 脑疫苗
        4.9.2 传染病
        4.9.3 女性健康
    4.10 帕斯(PATH)在中国的资金来源与人员安排
        4.10.1 帕斯(PATH)在中国的资金来源
        4.10.2 帕斯(PATH)在中国的人员安排(2011-2015)
第五章 2010年至2015年帕斯(PATH)在中国项目规划
    5.1 在中国的项目分布
        5.1.1 适应进行中并待于开发新项目的战略
        5.1.2 适应保持目前发展情况
        5.1.3 需要进攻新市场的项目
    5.2 新疫苗项目发展
        5.2.1 新疫苗项目的战略分析
        5.2.2 帕斯(PATH)新型疫苗项目推广
    5.3 PATH在中国战略下的重点项目-利用创新型工具和卫生服务提供方式支持中国的结核病防治
        5.3.1 中国的结核病控制现状分析
        5.3.2 项目资金来源
        5.3.3 项目框架
        5.3.4 中国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项目的总目标
        5.3.5 项目的社会贡献
        5.3.6 帕斯(PATH)在项目中的作用
第六章 帕斯(PATH)重点项目战略管理机制构建
    6.1 帕斯在中国发展重点项目战略原则
    6.2 帕斯重点项目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流程
        6.2.1 确定组织目标
        6.2.2 关于组织策略与行动方案的讨论
        6.2.3 监测和评估
    6.3 帕斯重点项目战略管理实施-结核病诊断技术开发项目
        6.3.1 确保项目实施需开展的活动
        6.3.2 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6.3.3 所设计的战略对PATH在中国的运营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9)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今脐疗法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神阙穴由来及用途
    第二节 脐疗法的渊源沿革
        一、殷商到秦汉时期
        二、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民国时期以后
    第三节 脐疗法的研究现状
        一、脐疗的文献整理研究
        二、脐疗的作用机理研究
        三、脐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四、脐疗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一、肺系病证
        二、肾系病证
        三、脾系病症
        四、其他
第二章 古今脐疗法分类内容
    第一节 脐疗操作方法
        一、敷贴脐部
        二、灸脐疗法
        三、熨脐疗法
        四、脐部拔罐法
        五、按摩脐部法
        六、针刺脐部法
        七、脐部磁疗法
        八、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
    第二节 脐疗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一、穴位基础
        二、药物作用
        三、协调作用
    弟三节 脐疗的用药特点
        一、辨证用药
        二、善用芳香走窜之品
        三、善用引经药和赋形剂
        四、多用生猛有毒之药
        五、善用温热类药物
        六、补药选用血肉有情之品
第三章 古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
    第一节 脐疗法相关书籍
    第二节 古代应用规律研究
        一、临证广泛病种繁多
        二、方法灵活随证而施
        三、剂型多样时有叠加
        四、辨证论治清代突显
        五、善于调理小儿脾系及肾系病证
        六、神阙穴禁针
第四章 现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
    第一节 课题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策略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各疾病系统分布
        二、各病种分布
        三、各疾病系统中各病种分布
        四、各操作系统及其病种分布
        五、各操作系统、疾病系统及其病种分布
        六、敷贴脐部分类及其病种分布
        七、赋形剂分布
        八、前3种优势病种药物分布
        九、平均有效率统计
        十、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评价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古今脐疗法的异同点
        一、古今脐疗法的共同点
        二、古今脐疗法的不同点
    第二节 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
        一、古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
        二、现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
        三、古今脐疗法在儿科应用规律中的异同点
    第三节 针刺神阙穴的可行性探讨
        一、历史回顾
        二、禁针思考以及现代应对措施
        三、针刺神阙穴的临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脐疗法的历史沿革
        1.1 战国到秦汉时期
        1.2 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民国时期以后
    2 脐疗操作方法综述
        2.1 敷贴脐部
        2.2 灸脐疗法
        2.3 脐部拔罐法
        2.4 按摩脐部法
        2.5 针刺脐部法
        2.6 脐部磁疗法
        2.7 运用仪器作用脐部的方法
        2.8 古今脐疗法的区别
第二部分 统计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的选择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统计分析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脐疗操作规范
    1 脐疗方法规范的意义
    2 脐疗用药特点
    3 脐疗方的剂型
    4 脐疗操作规范的有关说明
    5 脐疗操作规范(草稿)
        5.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操作步骤与要求
        5.5 注意事项
        5.6 禁忌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导致腹泻的轮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1]猪圆环病毒3型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遗传进化分析[D]. 王承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2]顺应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报告 ——以《低成本应急用水净化技术》汉译为例[D]. 伍燕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快速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试剂的研究[D]. 邵向阳.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传染病预测及控制模型研究[D]. 张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3)
  • [5]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及提升策略[D]. 杨波.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3)
  • [6]诺如病毒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氯灭活诺如病毒消毒规律研究[D]. 夏体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01)
  • [7]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D]. 王琳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9]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D]. 宫锦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D]. 张明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二十五)--轮状病毒引起腹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