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夏恩兰,黄晓武[1](2021)在《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最佳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31日至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62例患者,行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并根据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2例患者中宫腔镜镜下诊断正常子宫内膜(包括萎缩性内膜和增殖期内膜)13例,子宫内膜厚度均≤10 mm;子宫腔内良性病变共41例,在子宫内膜厚度<5 mm、5~10 mm及>10 mm各区间发病率接近;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共8例,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62例患者的宫腔镜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1.9%。结论对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建议行宫腔镜检查及直视下活检,以对子宫腔内病变作出早期诊断与治疗。
周兰,冯兰兰[2](2021)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8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阴道彩超检查、宫腔镜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检查为基本标准,比较阴道彩超、宫腔镜检查的符合率,并分析宫腔镜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08例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中有50例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内膜增生,9例子宫内膜癌,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宫颈管息肉,5例子宫内膜炎,7例正常子宫内膜。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6.1%高于阴道彩超的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79,P<0.001)。且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管息肉、子宫内膜炎方面的符合率分别为92.0%、100.0%、80.0%高于阴道彩超的66.0%、2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宫腔镜诊断子宫各疾病类型中的准确率均>90.0%,特异性均>95.0%(子宫内膜息肉除外),但敏感度的差异较大。结论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较高,优于传统阴道彩超,且具有微创、直观的优点,应用价值较高。
张秋萍[3](2021)在《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
彭琪[4](2021)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率。2.研究子宫内膜息肉及围绝经期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标本送病检,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为EPs的患者1132例。根据患者年龄、绝经状态分为<40岁组336例、围绝经期组488例、绝经组30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及围绝经期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132例EPs患者,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7±10.8,其中良性组为1059例,恶性组为72例,总体恶变率为6.4%。按照年龄和绝经状态分层,其中<40岁组中EPs患者336例,平均年龄33.6±4.5,良性330例,恶性为6例,恶变率为1.8%;围绝经期组中EPs患者488例,平均年龄46.0±4.1,良性450例,恶性38例,恶变率为7.8%;绝经组中EPs患者308例,平均年龄58.6±7.3,良性280例,恶性28例,恶变率为9.1%,其恶变率在不同分层两两比较,围绝经期组与绝经组的EPs恶变率均高于<40岁组(分别为:7.8%比1.8%,9.1%比1.8%,P值均<0.017),但围绝经期组的EPs恶变率与绝经组的EPs恶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经单因素分析,EPs恶变危险因素包括EMs、AUB、他莫昔芬治疗史、肥胖、高血压、围绝经期和绝经,将上述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UB(OR值:2.897,95%CI:1.613-5.205)、肥胖(OR值:1.856,95%CI:1.018-3.187)、围绝经期(OR值:5.136,95%CI:2.091-12.617)、绝经(OR值:6.474,95%CI:2.486-16.862)均为EPs恶变的危险因素(P<0.05)。3.经单因素分析,围绝经期EPs恶变危险因素包括AUB和肥胖,将上述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UB(OR值:2.746,95%CI:1.147-6.572)和肥胖(OR值:2.516,95%CI:1.231-5.144)均为围绝经期EPs恶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与<40岁组相比,围绝经期及绝经后EPs恶变率升高。2.AUB、肥胖、围绝经期、绝经均为EPs恶变的危险因素。3.AUB和肥胖为围绝经期EPs恶变的危险因素,未发现围绝经期EPs恶变有其它独立的危险因素。
扎拉(zahra)[5](2021)在《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120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息肉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经期延长、不孕及绝经后出血,容易复发并有向恶性转化的潜力。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者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异常表达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子宫内膜息肉伴有癌前病变/癌变的潜在风险,分析子宫内膜息肉的不同临床参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并评估与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的相关因素。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和癌前病变/癌变组。结果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90.0%为绝经前妇女,10.0%为绝经后妇女;60.0%是无症状性息肉,40.0%是有症状性息肉。年龄范围为22-78岁,平均值为40±10.3岁。36.7%使用激素补充治疗,7.5%为高血压患者,0.8%为糖尿病患者,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为3.3%,既往有息肉病史占4.2%。单发息肉患者为45.8%,多发息肉患者为54.2%。息肉≤15mm为65.0%,息肉>15mm为35.0%,BMI≤25kg/m2为76.6%,>25 kg/m2为23.3%。大多数患者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良性组有115例,占95.8%,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组5例,占4.2%。本研究中发现,癌前病变/癌变组中有症状的息肉、息肉直径>15mm、子宫内膜厚度>10mm以及BMI>25kg/m2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发现,以上因素均非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率较低,有5例,占4.2%。本研究中癌前病变/癌变组中有症状的息肉、息肉直径>15mm、子宫内膜厚度>10mm以及BMI>25kg/m2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因素均非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这可能是由于纳入研究人群的不同(种族、地域等因素影响)以及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组病例数较少有关,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沈偲[6](2020)在《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并验证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筛选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宫腔镜检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宫腔镜检查且同时进行过TVS检查的5114例病例资料作为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数据和验证数据。观察我院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疾病发病趋势及分布,了解宫腔镜检查和TVS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临床信息进行评估,确定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子。根据Logisticβ回归系数分别对这些预测因子进行赋分,以建立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对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其校准能力。结果:我院从2007年开展宫腔镜检查和手术以来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4年以后增长幅度较大,占比最高的病种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的诊断效能显着高于TVS(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ET增厚、有绝经后出血、分娩次数少、BMI高是EC和AEH患者共同危险因素,ET值异常(即绝经前病例ET≥8mm或绝经后出血病例ET≥4mm或绝经后无出血病例ET≥11mm,1分)、年龄≥45岁(1分)、分娩次数≤1人(1分)、BMI≥24kg/m2(2分)、TVS提示有血流信号(2分)和血流信号丰富(7分)、宫腔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占位(5分)、有绝经后出血或有异常子宫出血(17分)是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素。按照评分计算小于10分的患者为低危患者,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18(P<0.001,95%CI:0.908-0.928),预测灵敏度为0.928,特异度为0.90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931(P<0.001,95%CI:0.914-0.948),预测灵敏度为0.952,特异度为0.910;所有患者的AUC为0.921(P<0.001,95%CI:0.912-0.930),预测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909。结论:本研究基于患者临床特征所建立的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具有很高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当方法二评分<10分可进行随访,评分≥10需进行宫腔镜检查,可筛查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刘晓玉[7](2020)在《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绝经后经阴道超声提示有宫腔积液的患者15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宫腔积液量、子宫内膜厚度、血流信号、是否合并阴道出血、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绝经后是否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是否肥胖(BMI≥28kg/m2)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自愿行宫腔镜检查并取活检,最终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将150例患者分为绝经后宫腔积液合并子宫内膜癌组作为观察组(25例),绝经后宫腔积液合并良性病变组作为对照组(125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或显着性差异。结果两组的绝经年龄、绝经后使用雌激素类药物、肥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x2=0.000、1.918,均P>0.05);而观察组的绝经时间、宫腔积液量、子宫内膜厚度、血流信号、合并阴道出血、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1,u=6.301,t=8.748,x2=60.732、4.075、4.567,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绝经时间、宫腔积液量、子宫内膜厚度、血流信号、合并阴道出血、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均P<0.05),并根据OR值大小,可知各独立危险因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子宫内膜厚度、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血流信号、宫腔积液量、合并阴道出血、绝经时间。结论1.对于绝经后发现有宫腔积液的患者,应考虑合并有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否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是否存在血流信号、宫腔积液量多少、是否合并阴道出血以及绝经时间长短的情况。2.各独立危险因素与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子宫内膜厚度、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血流信号、宫腔积液量、合并阴道出血、绝经时间。3.若绝经后发现有宫腔积液,同时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可见血流信号,一旦出现阴道出血症状,且既往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两种慢性疾病,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4.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具有很高的符合率,对于绝经后有宫腔积液的女性应及时行宫腔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廉思谊[8](2020)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绝经期392例,绝经后60例。比较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形态特点及临床表现的异同,以及息肉数目、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在两个生理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大小在两个生理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以多发常见(68.9%)、绝经后以单发常见(71.7%);(3)两个生理阶段,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与息肉形态比较,仅围绝经期息肉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与超声下提示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后女性患子宫内膜息肉者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多发,直径≥10mm者更容易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在临床上一经出血,推荐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症状隐匿,息肉较小,易恶变,不易在妇科超声检查时发现,建议绝经后女性定期体检,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反复超声检查,必要时宫腔镜检查,及早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陈雪娇[9](2018)在《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为绝经早期无器质性病变患者避免有创操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患者3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妇科B超(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结果、宫腔深度、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及病理学结果。依据患者的绝经年限依次分为绝经年限≤2年组(A组)、2年<绝经年限≤5年组(B组)以及年限>5年组(C组)。依据患者的FSH水平依次分为FSH<40 mIU/ml组和FSH≥40 mIU/ml组;将宫腔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结合并参考术前B超结果将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最终诊断分为无器质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对比分析各组中的各项资料。结果:1.绝经年龄为37至60岁,平均(51.25±3.25)岁,A组为(52.27±2.93)岁,B组为(51.81±2.43)岁与C组(50.89±3.43)岁,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2.初潮年龄为10至20岁,平均(14.08±1.39)岁,A组为(13.94±1.38)岁,B组为(13.83±1.37)岁与C年组为(14.17±1.39)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3.本组研究中A组50例,B组53例,C组222例,A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0%、38.0%和16.0%;B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7%、49.1%和13.2%;C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0%、50.5%和22.5%,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器质性病变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4.FSH值在A组为(39.09±22.84)IU/L,B组为(47.05±27.02)IU/L,C组为(55.04±23.74)IU/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和C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3)。E2值在A组为(40.19±55.33)pg/mL,B组为(18.77±11.15)pg/m,C组为(21.86±13.37)pg/m,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与B组及C组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2和0.001)。FSH<40IU/L的患者在三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3%、51.7%和28.0%,三组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与年龄、绝经年龄、孕次、宫腔深度、子宫内膜厚度、体重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P<0.05),其中子宫内膜厚度和糖尿病与子宫恶性病变有关(P<0.05)。结论:1.绝经后早期子宫出血的病因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居首位,其次是子宫内膜良性病变;2.卵巢残留卵泡再发育是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原因之一;3.绝经后早期的子宫出血与绝经年龄、FSH、E2及子宫内膜病变有关。
莎巴艾提·沙拉依丁,祖拉牙提·加帕尔[10](2015)在《宫腔镜检查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出血(PM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分别接受B超和宫腔镜检查,B超检查视为对照组,宫腔镜检查视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绝经后子宫出血原因包括:子宫内膜萎缩30例,子宫内膜炎22例,子宫内膜息肉20例,子宫肌瘤10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增殖8例;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为43.00%,显着低于宫腔镜检查准确率82.00%(P<0.05)。结论:在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中,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子宫病变情况,安全性、准确性、全面性优于B超检查,是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最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经阴道超声检查 |
1.3 宫腔镜检查及治疗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及镜下治疗结果 |
2.2 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关系 |
2.3 宫腔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关系 |
3 讨论 |
3.1 绝经妇女常罹患异常子宫出血 |
3.2 经阴道超声是评估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筛查方法 |
3.3 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建议行宫腔镜检查和取材送检 |
(2)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阴道超声检查 |
1.2.2 宫腔镜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异常子宫出血的病理检查结果 |
2.2 宫腔镜与阴道彩超检查结果比较 |
2.3 宫腔镜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分析 |
3 讨论 |
(4)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Perface)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结果(Result) |
1 临床一般资料 |
2 EPs恶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 EPs恶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 围绝经期EPs恶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5 围绝经期EPs恶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讨论(Discussions) |
1 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率 |
2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 |
3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的危险因素 |
4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
5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
6 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及管理 |
7 研究不足及创新 |
8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结论(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综述(Review)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及研究方法 |
1.资料来源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特点 |
2.子宫内膜息肉的不同组织学类型 |
3.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的临床特点 |
4.良性组与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癌变组临床资料比较 |
5. 子宫内膜息肉伴癌前病变及癌变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子宫内膜病变 |
1.2.1 子宫内膜癌 |
1.2.2 子宫内膜增生 |
1.2.3 子宫内膜息肉 |
1.3 检查方法 |
1.3.1 经阴道超声 |
1.3.2 宫腔镜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子宫内膜病变分布趋势及两种检查比较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病史资料整理 |
2.2.4 统计学分析及图表绘制 |
2.3 结果 |
2.3.1 基本情况 |
2.3.2 病种分布 |
2.3.3 时间分布及趋势 |
2.3.4 TVS检查与宫腔镜检查比较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一: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分析 |
3.3.1 年龄 |
3.3.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3.3 血红蛋白(Hb) |
3.3.4 月经婚育史 |
3.3.5 临床表现 |
3.3.6 TVS表现 |
3.3.7 合并症 |
3.3.8 子宫内膜癌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4 结果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
3.4.1 年龄 |
3.4.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4.3 血红蛋白(Hb) |
3.4.4 月经婚育史 |
3.4.5 临床表现 |
3.4.6 TVS表现 |
3.4.7 合并症 |
3.4.8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一:各计量资料临界值 |
4.3.1 年龄 |
4.3.2 BMI |
4.3.3 绝经后出血持续时间 |
4.3.4 ET |
4.3.5 宫腔分离宽度 |
4.4 结果二:风险模型建立及验证 |
4.4.1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一) |
4.4.2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二) |
4.4.3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验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临床医学专业(4+4)学位论文要求 |
(7)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绝经后女性宫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历 |
(8)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3.1 相关诊断标准 |
3.2 指控原则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论文参考文献 |
综述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宫腔镜检查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3 讨论 |
四、21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 李云飞,夏恩兰,黄晓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1(06)
- [2]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J]. 周兰,冯兰兰. 中外医疗, 2021(26)
- [3]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D]. 张秋萍. 皖南医学院, 2021
- [4]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彭琪.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120例[D]. 扎拉(zahra).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D]. 沈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绝经后宫腔积液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刘晓玉.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对比分析[D]. 廉思谊.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研究[D]. 陈雪娇.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10]宫腔镜检查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 莎巴艾提·沙拉依丁,祖拉牙提·加帕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9)
标签:宫腔镜论文; 子宫出血论文; 子宫内膜息肉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