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番茄曲叶病是由烟草曲茎病毒引起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倩[1](2021)在《烟草曲茎病毒伴随卫星编码βC1蛋白增强病毒症状功能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 CSV)是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病毒,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在番茄、烟草等作物上造成病害。在田间,部分分离物伴随烟草曲茎伴随卫星(tobacco curly shoot betasatellite,TbCSB)。βC1蛋白是双生病毒伴随卫星编码的一个多功能蛋白,其功能包括RNA沉默抑制子、症状决定因子等多种功能。TbCSB与辅助病毒复合侵染,增强辅助病毒症状和病毒积累量,已在多种重要作物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对于TbCSBβC1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细节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转基因、酵母双杂交及定量PCR等实验技术,通过对TbCSB编码的βC1蛋白在寄主体内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该病毒在侵染植株中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为明确TbCSB编码的βC1对植株症状和病毒积累量的影响。首先对TbCSBβC1与其它双生病毒β卫星编码的βC1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其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Y38,AJ420315)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75.07%。随后将Tb CSV及TbCSB共同接种本氏烟,在接种第50天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曲茎症状,其病毒积累量与单独接种Tb CSV相比,上调30倍。基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载体的系统表达技术,发现TbCSB编码的βC1可以诱导植株出现叶片卷曲和曲茎症状,接种植株中病毒积累量增加。在接种PVX-ΔβC1的植株上,可以观察到叶片上卷的现象,随后对其病毒积累量检测发现,与接种PVX-βC1相比,其中的病毒积累量下调表达了约82倍。转βC1基因植株上,可以观察到叶片皱缩和上卷的症状。在转βC1基因本氏烟植株接种Tb CSV后,与野生型植株接种Tb CSV相比,病毒积累量上调10倍以上。说明TbCSBβC1作为症状决定因子,能够使植株症状加重并且使其中的病毒积累量升高。为了明确Tb SCBβC1与Tb CSV及寄主因子的互作,利用酵母双杂交(Y2H)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 FC)对可能与βC1存在互作的蛋白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TbCSB编码的βC1可能与Tb CSV编码的蛋白存在互作,随后通过Y2H技术和Bi FC验证了βC1与C2存在互作。并且对TbCSB编码的βC1及Tb CSV编码的C2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发现,当将βC1和C2单独接种本氏烟时,βC1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C2定位于细胞核内。为进一步解析TbCSB编码的βC1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利用番茄文库,以p GBKT7为诱饵,通过酵母筛库筛选到了4个可能与βC1存在互作的蛋白。分别为solanum lycopersicum probabl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STPK),solanum lycopersicum stromal 70 k Da heat shock-related protein(HSRP),solanum lycopersicum probable transcription factor At5g2804(TFAT),solanum lycopersicum chaperone protein dna J A7A,chloroplastic-like(A7A)。进一步利用Y2H技术验证了βC1与STPK存在互作。通过RT-q PCR方法探究了βC1对上述4个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PVX-βC1后,4个基因均下调表达,其中,STPK下调表达程度最大,与接种PVX-GUS相比,下调表达5倍左右。当接种Tb CSV和Tb CSV+TbCSB后,4个基因均上调表达,但是当Tb CSV+TbCSB共同接种时,4个基因的上调表达程度与单独接种Tb CSV相比较低。其中,HSRP在接种Tb CSV后,上调表达接近5倍左右,而HSRP在接种Tb CSV+TbCSB后上调表达3倍以上。结果表明TbCSBβC1可通过与辅助病毒Tb CSV编码蛋白及寄主因子互作从而增强病毒症状和积累量。为明确TbCSB编码的βC1对RNA沉默途径相关基因(AGOs,DCLs,RDRs)表达量的影响,我们利用RT-q PCR检测AGOs,DCLs,RDRs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当Tb CSV单独侵染和Tb CSV与TbCSB共侵染(Tb CSV+TbCSB)本氏烟后,AGOs,DCLs,RDRs基因表达量均增加。当Tb CSV与TbCSB(Tb CSV+TbCSB)共侵染时,AGOs,DCLs,RDRs基因的增加量更加明显。其中,与对照相比,DCL4上调表达8倍以上,AGO7上调表达12倍以上,RDR6上调表达12倍。通过PVX-βC1接种本氏烟后,与对照相比,DCL2上调2倍以上,AGO7上调表达接近4倍,RDR6上调表达12倍。在转基因植株中过表达βC1后,与野生型本氏烟相比,AGO6上调表达26倍,RDR6上调表达13倍。实验结果表明βC1可以加重病毒产生的症状和积累量,并且使RNA沉默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本研究通过对TbCSB编码的βC1的具体功能研究发现,βC1作为症状决定因子和RNA沉默抑制子,当与辅助病毒Tb CSV共同侵染时,可以加重植株产生的症状并且使病毒积累量上升。而通过对βC1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βC1与Tb CSV编码的C2以及寄主因子STPK存在互作,而这种互作与βC1具体功能之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范范[2](2020)在《双生病毒C4与NbSKη的结合能力决定C4诱发的症状》文中研究说明双生病毒(Geminivirus)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植物单链DNA病毒,并在作物上造成严重的危害。双生病毒的C4能诱发产生病毒症状。本研究用三种双生病毒为对象,包括云南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Yunnan virus,TLCYnV)、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以及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研究了不同双生病毒编码的C4蛋白诱导症状差异的分子机制。通过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异源表达系统表达三种双生病毒的C4蛋白,证明了不同双生病毒编码的C4蛋白诱导产生症状有所差异。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及共表达激光共聚焦技术证明了C4蛋白诱导产生症状的差异与C4蛋白和NbSKη相互作用能力紧密相关,TLCYnV C4与NbSKη互作能力最强并且诱导产生严重症状。证实了TLCYnV C4的微型结构域(第28-37位氨基酸)对于C4与NbSKη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将TLCYnV C4的微型结构域替换至TYLCCNV C4和TbCSV C4后,这两个病毒C4蛋白诱导症状能力加强。亚细胞结构分离实验证明了重组型TYLCCNV C4或TbCSV C4诱导症状严重程度与重组型TYLCCNV C4和TbCSV C4将更多的NbSKη锚定在细胞膜有关。此外,我们构建了重组病毒全长侵染性克隆,与野生型TYLCCNV辅助病毒相比,带有TLCYnV C4微型结构域的重组TYLCCNV辅助病毒能够诱导更严重的症状。该项研究阐明了不同双生病毒编码C4蛋白诱导症状差异的机制。
胡桥[3](2019)在《TbCSV及其卫星TbCSB来源的部分siRNA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单组分病毒,经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在番茄和烟草上可引起严重的曲叶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vsiRNAs(virus-derived small interfering RNAs)介导的RNA沉默主要靶向病毒自身基因组和寄主的mRNA对其进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本试验以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为试验材料,研究TbCSV及其伴随卫星(Tobacco curly shootβsatellite,TbCSB)病害复合体来源的vsiRNAs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将有助于解析TbCSV/TbCSB诱导寄主产生典型症状的作用机制。为验证TbCSV/TbCSB复合侵染本氏烟后是否产生vsiRNAs,本研究利用小RNA测序技术对TbCSV/TbCSB复合侵染后本氏烟、TbCSV单独侵染后本氏烟进行小R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TbCSV/TbCSB处理组中共测得1165882条vsiRNAs,特异的有87315条;TbCSV处理组中共测得217272条vsiRNAs,特异的有32192条。在两组处理中来源于TbCSV和TbCSB的vsiRNAs大小均主要为21 nt和22 nt,主要分布于TbCSV和TbCSB编码蛋白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内,且首位碱基主要为尿嘧啶(Uracil,U)。对vsiRNAs的产生热点分析显示,TbCSV/TbCSB复合侵染的TbCSV基因组上共有55个热点,在TbCSB上共有17个热点;TbCSV单独侵染的TbCSV基因组上共有49个热点。本试验选取了55个reads数超过2000的来源于TbCSV/TbCSB复合侵染的TbCSV来源的vsiRNAs与各个基因mRNA的发夹结构序列进行比对,得到19个来源于TbCSV mRNA的发夹结构的小RNA。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14个vsiRNAs。为了验证病毒产生的vsiRNAs是否在病毒侵染过程中起作用,我们将验证得到的14个vsiRNAs分别构建至甘蓝曲叶病毒(Cabbage leaf curl virus,CaLCuV)表达载体(pCVA)中,经农杆菌EHA105介导在本氏烟体内表达,分析vsiRNAs表达后对本氏烟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中有3个vsiRNAs表达后造成本氏烟生长异常,分别命名为Y35A8、Y35A14、Y35A18。Y35A8表达后本氏烟叶片向下卷曲并有黄脉症状;Y35A14表达后本氏烟心叶严重向下卷曲且伴有黄脉症状,下部叶片也有轻微黄脉症状;Y35A18表达后本氏烟上整个顶部叶片卷曲并有黄脉症状。为进一步研究vsiRNA Y35A8、Y35A14、Y35A18表达后对病毒侵染的影响,分别在这3个小RNA表达15 d后接种TbCSV/TbCSB侵染性克隆,接种8 d和45 d后,观察本氏烟的表型变化,并用qPCR方法分析病毒积累量。结果显示,与未表达vsiRNA植株相比较,表达这3个vsiRNA的本氏烟上病毒症状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叶片卷曲以及茎秆扭曲;qPCR检测病毒积累量,结果显示,在表达Y35A8的本氏烟上,病毒积累量比对照组高而卫星积累量比对照组低;在表达Y35A14的本氏烟上,病毒和卫星的积累量均比对照组高;在表达Y35A18的本氏烟上,病毒积累量前期比对照组高而后期比对照组低,卫星积累量前期比对照组高而后期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说明病毒来源的vsiRNAs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对寄主和病毒都产生了影响。为了研究Y35A8、Y35A14、Y35A18是否靶向寄主mRNA从而行使功能,我们结合psRNATarget靶基因预测网站和RT-qPCR方法验证到有4个靶基因符合小RNA负调控,表达下调;分别命名为Y35A8-6、Y35A14-2、Y35A14-3、Y35A18-8。靶基因Y35A8-6 ID为Niben101Scf04410g04006.1,属于蛋白酶抑制子家族基因;靶基因Y35A14-2 ID为Niben101Scf23557g00007.1,属于亮氨酸重复序列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家族基因;靶基因Y35A14-3 ID为Niben101Scf03194g01005.1,为跨膜转运蛋白家族基因;靶基因Y35A18-8 ID为Niben101Scf03009g05001.1,为富亮氨酸重复序列家族基因。我们进一步利用烟草脆裂病毒(Ta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这4条基因下调表达从而研究其对寄主和病毒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将这4条基因沉默后的处理组植株的表型与对照组植株相比没有差异;基因沉默10 d后继续接种TbCSV/TbCSB第10 d,基因Y35A8-6、Y35A18-8处理组上病毒侵染会造成顶端叶片卷曲较对照严重,基因Y35A14-2、Y35A14-3处理组上与对照相比表型没有差异;qPCR结果显示,处理组中TbCSV和TbCSB的积累量均比对照要低。以上研究表明,TbCSV/TbCSB侵染本氏烟后产生vsiRNAs,且部分vsiRNAs会影响寄主的正常生长和协助病毒侵染并造成较严重症状,以及增强病毒在寄主中的积累量,表明其可能参与了病毒与寄主的互作过程。此外,qPCR分析得到的4条靶基因下调表达后导致病毒和卫星的积累量降低,表明其对病毒的侵染和复制也造成了影响。
郝浩永,滕红梅,刘缙,许瑞祥,王新[4](2018)在《山西省运城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子鉴定》文中提出从山西省运城市表现黄化曲叶典型症状的番茄植株上分离得到病毒分离物SXYC-X4(KY499720),对其DNA-A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XYC-X4的DNA-A全长为2 781 bp,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序列比对发现,SXYC-X4与山东省潍坊市的病毒分离物(KC999850)和河南省焦作市的病毒分离物(KX034543)的同源性较高,均为99. 5%,确认SXYC-X4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属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简称TYLCV)-Isreal株系,与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简称Tb CSV)在AC4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高于部分TYLCV,推测在自然界中TYLCV与Tb CSV在AC4序列处可能已经发生了广泛的重组,TYLCV有可能会获得更强的致病性,应提高警惕。
李科[5](2018)在《基于RNAseq解析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卫星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抗病基因的响应》文中指出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是属于Geminiviridae科Begomovirus属的单组分病毒,伴随β卫星(Tobacco curly shoot betasatellite,TbCSB),在我国云南和四川省广泛发生且危害严重,是引起番茄和烟草曲叶病的重要病原。我国单组份双生病毒与β卫星的进化关系及互作机制复杂,TbCSV被认为在进化中介于需要卫星的双生病毒和真正的单组分双生病毒之间,因此,开展对该病毒及其伴随卫星的研究对于解读双生病毒的起源和遗传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TbCSV及TbCSB已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病毒检测、致病性、基因功能、蛋白定位、种群变异分析、基因沉默载体构建等方面,该病毒在寄主植物体内与寄主互作的方式和作用细节,对寄主内源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寄主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寄主植株对抵抗病毒入侵的响应这些问题尚不明确,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全面解析该病毒的致病机理。本论文拟利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TbCSV侵染对本氏烟内源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作用方式和参与的生物途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借助基因沉默及过表达技术,分析TbCSV及TbCSB侵染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相关途径的影响,并明确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TbCSV及TbCSB侵染的响应及本氏烟BR和JA途径对TbCSV及TbCSB侵染的响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内源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从TbCSV单独侵染(TbCSV或Y35A)以及TbCSV与TbCSB共侵染(TbCSV+TbCSB或Y35AB)的本氏烟中共鉴定出59814条基因,其中,3196条基因在Y35A vs CK中差异表达,占基因总数的5.3%,其中1391条上调表达,1805条下调表达;有4081条基因在Y35AB vs CK中差异表达,占基因总数的6.8%,其中1775条上调表达,2306条下调表达。在Y35AB vs CK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共富集3074个GO term,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分别富集2215和2658个GO term,其中显着富集GO term 124个,上调表达和下调表达的基因各85和166个。Y35A vs CK中的DEGs共富集2966个GO term,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分别富集2041和2033个GO term,其中显着性富集GO term 76个,上调表达和下调表达的基因各78和66个。这些DEGs主要与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初级代谢过程等功能相关,参与核糖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途径、DNA复制、暗反应中的固碳作用等过程。随机筛选了12条基因用RT-qPCR进行验证,12条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本氏烟光合作用相关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影响,为进一步明确因此进行了以下研究。2.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明确病毒侵染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20d,提取并测定本氏烟叶绿素含量,并对其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植株叶绿素a的含量为579.7μg/g,TbCSV单独侵染和TbCSV+TbCSB共侵染植株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为458.7μg/g和475.0μg/g,显着低于对照植株。对照植株叶绿素b的含量为141.6μg/g,TbCSV单独侵染和TbCSV+TbCSB共侵染植株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为122.3μg/g和126.7μg/g,与对照植株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本氏烟光合生理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本氏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效率(LUE)和CO2利用效率(CUE)显着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显着上升。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植株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上升,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导致本氏烟叶绿体数量减少,TbCSV单独侵染植株叶绿体中有中等尺寸的淀粉粒积累,TbCSV+TbCSB共侵染接种植株叶绿体形态肿胀,弯曲变形,内部的片层结构因膨压被挤到一边。从测序数据中筛选了23条同时在TbCSV和TbCSV+TbCSB侵染后表达丰度较高且差异倍数较大的DEGs,其中15条基因与叶绿体相关,占筛选基因的65%。利用TRV或PVX介导23条目标基因在本氏烟中表达,结果显示NbGDCSa、NbGDCSb、NbrbcS、NbChlHa、NbChlHb、NbDXS、NbHemA、NbBchP、NbGRP和NbPU被介导表达后,本氏烟表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叶片的黄化、白化、褪绿、斑驳、脉明、萎蔫坏死、卷曲、突起及植株矮化等。这些结果表明,TbCSV或TbCSV+TbCSB的侵染降低了本氏烟光合作用的能力。3.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为了明确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在前期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中随机筛选了11条PR基因和12条LRR-RLK基因,利用RT-qPCR检测其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8 dpi和12 dpi时的表达量。结果显示,NbPR2、NbPR3、NbPR11(PR基因)和Nb1g56140、Nb1g67720、Nb2g16250、NbEI-LRR(LRR-RLK基因)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的3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上调;NbPR1、NbPR4、NbPR5、NbPR9、NbPR10a、NbPR17(PR基因)和Nb1g06840、Nb3g47570a、Nb4g26540、Nb4g30520、NbGSO1(LRR-RLK基因)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的部分时间点表达量上调,而其余时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NbPR6、NbPR10b(PR基因)和Nb3g47570b、Nb4g36180、NbFbLRR-MAX2(LRR-RLK基因)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有的时间点上调表达,有的时间点下调表达。随机选择NbPR2、NbPR6、NbPR9、NbPR10a和NbPR11,利用TRV分别介导在本氏烟中表达,检测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8 dpi和12 dpi时TbCSV及TbCSB的积累量。结果显示,NbPR2、NbPR6、NbPR9、NbPR10a沉默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时TbCSV的积累量均显着增加,此时TbCSB的积累量在NbPR9和NbPR10a的沉默植株中也显着增加。而NbPR11沉默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和8 dpi时TbCSV的积累量均显着降低,4 dpi时TbCSB的积累量也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TbCSV或TbCSV+TbCSB的侵染作出响应,部分PR基因对TbCSV及TbCSB的积累量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4.本氏烟BR和JA途径对病毒侵染的响应为了明确BR和JA途径对病毒侵染的响应,筛选了6条BR途径相关基因和10条JA途径相关基因,用RT-qPCR检测其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8 dpi和12 dpi时的表达量。结果显示,NbBZR1、NbCYCD3-X2(BR途径)和NbDOX1、NbHPL1、NbKAT2、NbJAR1、NbJAZ1、NbJAZ2(JA途径)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的部分时间点表达量上调,而其余时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NbCYP90C1/D1、NbBRI1、NbBZR2、NbCYCD3-X1(BR途径)和NbSAMT1、NbSAMT2、NbCOI1、NbMYC2(JA途径)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有的时间点上调表达,有的时间点下调表达。本氏烟J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TbCSV或TbCSV+TbCSB侵染12 dpi对照植株JA的含量为8.89 pg/g,TbCSV单独侵染植株为14.04 pg/g,TbCSV+TbCSB共侵染植株为12.33 pg/g,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JA的含量上升,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因BZR1和CYCD3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本氏烟NbBZR1和NbCYCD3-X1在生长发育和抗病防御中的作用,以PVX介导本氏烟NbBZR1和NbCYCD3-X1的表达,结果显示,NbBZR1过量表达20 d时本氏烟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明显变矮,节间距变短,顶部叶片出现向下皱缩、变形,上部部分叶片出现均匀分布的白色坏死斑。NbCYCD3-X1过量表达20 d时植株与对照相比可观察到新叶呈轻微皱缩。目标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后,TbCSV及TbCSB的积累量检测结果显示,无论NbBZR1沉默或过表达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时TbCSV及TbCSB的积累量均显着降低。NbCYCD3-X1过表达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4 dpi时TbCSV的积累量显着降低,但TbCSB的积累量显着上升。JA途径受体基因NbCOI1沉默后,TbCSV的积累量在TbCSV单侵染8 dpi和12 dpi时显着降低,但在TbCSV+TbCSB共侵染3个时间点均显着上升,而TbCSB的积累量在4 dpi时显着降低。外源性MeJA和BL处理后,TbCSV及TbCSB的含量变化趋势在两种处理方法中一致,在TbCSV单独侵染4 dpi时TbCSV的含量显着上升,8 dpi和12 dpi时显着下降;而在TbCSV+TbCSB共侵染4 dpi和8 dpi时TbCSV及TbCSB的含量显着下降,12 dpi时TbCSV及TbCSB的含量显着上升。这些结果表明,本氏烟BR和JA途径参与了寄主抗TbCSV及其伴随卫星的侵染。5.BR和JA途径在响应病毒侵染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发现,BL处理本氏烟12 h后JA途径基因NbCOI1的表达量显着上升,在TbCSV单独侵染3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上升,在TbCSV+TbCSB共侵染4 dpi和12 dpi时也上升。MeJA处理6 h和12 h后NbBRI1的表达量均显着上升,在TbCSV单独侵染4 dpi和8 dpi时表达量上升,在TbCSV+TbCSB共侵染4 dpi和12 dpi时的表达量也上升。MeJA+BL共同处理后12 h NbCOI1和NbBRI1的表达量均显着上升,在TbCSV单独侵染的3个时间点,NbCOI1和NbBRI1的表达量均上升,在TbCSV+TbCSB共侵染4 dpi时,NbCOI1和NbBRI1的表达量也均上升。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前后,BR途径受体基因NbBRI1被诱导上调表达。同样,BL处理后在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前后,JA途径受体基因NbCOI1也被诱导上调表达。同时,MeJA+BL共同处理后NbBRI1和NbCOI1均有被诱导上调表达。由此推测,MeJA和BL处理相互促进了彼此信号通路中受体基因的表达量上调,表明BR和JA途径在参与本氏烟对TbCSV或TbCSV+TbCSB侵染的调控过程中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本研究中,转录组分析表明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本氏烟内源基因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涉及本氏烟各项生理功能和生物过程。研究结果表明,TbCSV或TbCSV+TbCSB侵染后本氏烟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同时,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以及BR和JA途径参与了本氏烟抗TbCSV及其伴随卫星的侵染,并参与调控病毒及卫星的积累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解析TbCSV及其伴随卫星与寄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寄主抗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陈群芳[6](2018)在《不同烟粉虱隐存种传播烟草曲茎病毒能力的比较及传播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是一个包含至少36个隐存种的隐存种复合群,其中,Middle East Asia Minor 1(MEAM1)和Mediterrannean(MED)两种入侵烟粉虱凭借其广泛的寄主适应性、极强的抗药性、快速的繁殖速度以及有效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等优势迅速占领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烟粉虱是双生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以持久循环型方式对双生病毒进行高效传播。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是2001年发现在云南烟草上的一种双生病毒,2015年曾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爆发,引起了严重的番茄病。为了明确不同烟粉虱隐存种传播TbCSV能力的差异,我们对两个入侵烟粉虱MEAM1和MED及两个本地烟粉虱Asia 1、Asia Ⅱ 1传播TbCSV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并深入研究了MEAM1、Asia Ⅱ 1烟粉虱差异传播TbCSV的内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四个烟粉虱隐存种传播烟草曲茎病毒的能力MEAM1、MED、Asia 1和Asia Ⅱ 1四种烟粉虱均可传播TbCSV,其中,Asia Ⅱ 1烟粉虱传播TbCSV的效率最高,而MEAM1烟粉虱传播烟草TbCSV的效率最低。使用1头雌虫进行传毒试验时,Asia Ⅱ 1的传毒率为44.4%,MEAM1的传毒效率为0;用5头雌虫进行传毒试验时,Asia Ⅱ 1的传毒率为96.3%,MEAM1传播TbCSV的效率仍然为0。利用qPCR比较Asia Ⅱ 1和MEAM1烟粉虱获取TbCSV的能力发现,烟粉虱体内的病毒量随着获毒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且Asia Ⅱ 1的获毒能力始终高于MEAM1,然而,MEAM1蜜露中的病毒量却显着高于Asia Ⅱ 1蜜露中的病毒量。因此,我们推断MEAM1可以有效地从植物中获得病毒粒子,但MEAM1烟粉虱体内可能存在某些生理屏障使得TbCSV不能很好地在寄主体内完成循环传播,大多数病毒粒子便随蜜露的分泌排出体外,进而影响MEAM1的传毒效率。(2)烟粉虱差异性传播TbCSV的分子机制通过qPCR比较烟粉虱不同组织中TbCSV的含量,我们发现,获毒24 h、48 h后,Asia Ⅱ 1烟粉虱中肠、血淋巴和唾液腺的病毒含量均显着高于MEAM1烟粉虱。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EAM1烟粉虱的中肠和唾液腺内始终检测不到有效的病毒粒子信号。而获毒12 h后,就可以在Asia Ⅱ 1烟粉虱的中肠内检测到病毒粒子,获毒24 h后,可以在其唾液腺内检测到病毒粒子,且病毒粒子的信号强度随着获毒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强。随后,我们用长期饲养在带毒番茄上的Asia Ⅱ 1和MEAM1烟粉虱比较二者传播TbCSV的传播效率,发现Asia Ⅱ 1烟粉虱的传毒效率仍然显着高于MEAM1烟粉虱。进一步地,我们通过注射病毒粒子的方法比较MEAM1和Asia Ⅱ 1传播TbCSV的效率,结果发现,帮助TbCSV跨越中肠屏障后,MEAM1烟粉虱传播TbCSV的效率大幅上升,但仍显着低于Asia Ⅱ 1,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中肠对病毒传播的重要性,也说明在MEAM1烟粉虱体内,唾液腺对TbCSV的传播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为明确TbCSV外壳蛋白与其差异传播的关系,本研究将TbCSV CP(Coat Protein)的片段与TYLCV的CP做了互换。结果发现MEAM1烟粉虱的中肠和唾液腺都可以检测到TYLCV病毒信号,但却不能检测到mTYLCV病毒信号,说明双生病毒的外壳蛋白与中肠屏障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Asia 1、Asia Ⅱ 1、MEAM1和MED烟粉虱传播TbCSV的能力,发现TbCSV经这四种烟粉虱传播的效率不同,且中肠屏障导致了烟粉虱传播TbCSV的差异性,也为双生病毒外壳蛋白对其传播效率的重要性增添了新的证据。
赵丽玲,钟静,尹跃艳,丁铭,张仲凯[7](2016)在《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番茄及重组特征》文中认为由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引起的番茄曲叶病严重制约着世界范围内番茄的生产。自然条件下复合侵染引起的重组或假重组可能产生新株系、新种或新的病害复合体,导致致病性增强或减弱。从云南红河地区表现叶片黄化并伴随植株矮化的一株番茄中,获得了Y3080-32和Y3080-40两个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分离物以及Y3080-1和Y3080-2两个beta卫星分离物。序列比对表明,Y3080-32属于红河赛葵黄脉病毒(MaYVHoV)分离物,Y3080-40属于云南辣椒曲叶病毒(Pep LCYn V)分离物。重组分析显示,分离物Y3080-32是重组病毒,由MaYVHoV和Pep LCYn V(Y3080-40)重组产生。Y3080-1和Y3080-2是赛葵黄脉beta卫星(Ma YVB)分离物。Ma YVHo V/Ma YVB复合体和Pep LCYn V复合侵染番茄,表明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复合侵染为重组和假重组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胡燕[8](2016)在《赛葵黄脉病毒(MYVV)和烟草曲茎病毒(TbCSV)及伴随β卫星之间的互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已有研究发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和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伴随的β卫星均可被异源辅助病毒复制。但是,两者伴随同源或异源β卫星时诱导的症状明显不同,且病毒的积累量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用TYLCCNV和TbCSV伴随其β卫星同时侵染本氏烟及心叶烟,在整个侵染过程中两种病毒及卫星在本氏烟中始终存在,而TYLCCNV及其同源β卫星在心叶烟中仅侵染前期能检测到,后期均丢失。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MYVV)与TYLCCNV属同一致病类型,其β卫星是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而TbCSV单独侵染即可引起典型症状,但伴随β卫星时症状加重。为了弄清不同致病类型的双生病毒/β卫星病害复合体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以MYVV的Y47分离物(Y47A)和TbCSV的Y35分离物(Y35A)及其伴随β卫星MYVB(Y47β)和TbCSB(Y35β)为研究对象,以本氏烟为寄主材料,开展了这两类双生病毒/β卫星病害复合体各组分之间的互作研究。根据MYVV和TbCSV及其伴随β卫星全基因组的保守序列,设计病毒及β卫星的特异性引物,以发病叶片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扩增病毒及β卫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灵敏性和重复性检验。以102-108copies/μL这7个浓度梯度的标准品DNA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在90-110%之间,在qPCR扩增效率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98-1.000之间,说明该体系有较好的检测效能。该qPCR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 copies/μL,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将Y47A、Y47A+Y47β、Y47A+Y35β的侵染性克隆分别接种本氏烟,观察症状发现,单独接种Y47A的本氏烟不表现症状,接种Y47A+Y47β的本氏烟表现严重的向下叶卷,皱缩,黄脉,脉增厚等症状,接种Y47A+Y35β则表现植株矮化,茎严重扭曲,脉增厚,没有观察到黄脉和叶皱缩现象,Y47A侵染率为54.5%,Y47A+Y47β在本氏烟上的侵染率为100%,而Y47A+Y35β的侵染率则为72.7%,且显症时间(4d)也早于Y47A+Y35β(7d)。qPCR分析结果显示,接种Y47A+Y47β、Y47A+Y35β的本氏烟中Y47A的积累量均要高于单独接种Y47A的本氏烟,说明β卫星的存在提高了其辅助病毒Y47A的积累量。异源卫星Y35β伴随Y47A接种本氏烟时,Y35β可以稳定复制,但其复制水平低于接种Y47A+Y47β的本氏烟中Y47β的复制水平,表明伴随同一辅助病毒时异源β卫星的复制水平低于同源β卫星的复制水平。将Y47A+Y47β+Y35A+Y35β的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观察症状发现,本氏烟在侵染早期症状较严重,表现出皱缩、向下卷叶、黄脉、曲茎、矮化、脉突等症状,但在侵染后期与Y35A+Y35β引起的症状相似,黄脉症状消失。特异性检测表明,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在接种本氏烟中均可扩增到Y35A和Y35β的特异性条带,积累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接种后90d达到最高值。而Y47A和Y47β的积累量在侵染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接种120d后检测不到Y47β,接种180d后Y47A也丢失,说明Y47A/Y47β病害复合体和Y35A/Y35β病害复合体在同一寄主内复制时存在竞争。在不同组合接种本氏烟中,接种60d后Y47A的积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Y47A+Y47β、Y47A+Y47β+Y35A+Y35β、Y47A+Y35β和Y47A,再次证明β卫星与同源辅助病毒之间的互作特异性比与异源辅助病毒之间特异性更强,辅助病毒将优先支持其同源β卫星的复制。
蔡菲[9](2014)在《吐鲁番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原鉴定及烟粉虱的带毒检测》文中认为由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引起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番茄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下半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温室发生了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并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对该地区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传毒烟粉虱的生物型及携带病毒的情况,及双生病毒在新疆流行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为及早预防该类病害在新疆的扩大危害提供依据。从鄯善县和吐鲁番温室采集了43株番茄病株,通过PCR检测和DNA测序,结果表明,吐鲁番市和鄯善县温室发生的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病株带毒率为39.5%。从鄯善县温室采集了180头烟粉虱,利用Q型和B型烟粉虱的特异引物,通过PCR检测和DNA测序,结果表明,121头为Q型烟粉虱,21头为B型烟粉虱。利用TYLCV的特异引物,对2种烟粉虱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2头Q型烟粉虱携带TYLCV,带毒率为67.8%,3头B型烟粉虱携带TYLCV,带毒率为14.3%,表明Q型烟粉虱是主要的传毒介体。通过建立双重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Q型烟粉虱携带TYLCV的情况进行检测。利用TYLCV侵染性克隆对新疆栽培的23种茄科蔬菜品种进行了侵染性试验,结果显示,番茄厚皮毛粉802,喀什辣椒和茄子的地方品种接种TYLCV后表现明显的病毒症状且能通过PCR在病株中检测到病毒。该研究表明,TYLCV可以侵染新疆的地方品种,存在扩大危害的潜在风险。
梁相志[10](2014)在《烟粉虱传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世界性植食性刺吸式害虫,其中B型和Q型是我国主要的入侵物种,寄主范围高达600多种,可传播208种植物病毒,其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就是由B型和Q型烟粉虱以半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病毒。CCYV属于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是近年来报道的一种新病毒,烟粉虱传播该病毒的特性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以Q型烟粉虱和CCYV为试验材料,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性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可检测单头烟粉虱及寄主植物的带毒情况,研究了烟粉虱传播该病毒的特性。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建立并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体系,以含有目的片段的标准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灵敏度、重复性试验和单头烟粉虱中CCYV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real-time RT-PCR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比常规RT-PCR方法检测灵敏度高100倍。CCYV在烟粉虱体内的最低检测限为1.34×104拷贝,单头烟粉虱获毒3d后CCYV含量多集中于104-106拷贝,最高带毒量为1.09×107拷贝。(2)以建立的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单头烟粉虱和寄主植物的带毒情况,应用于测定烟粉虱传播CCYV的获毒时间、持毒时间、传毒效率和接种病毒时间。结果表明烟粉虱最短获毒时间为1h,获毒48 h后带毒率为100%;烟粉虱最长可在体内保持该病毒12d;烟粉虱传毒效率较低,需要30头烟粉虱才能达到较高的传毒效率;30头烟粉虱接种病毒1 h不能成功传播该病毒,接种病毒6 h时传毒效率较低,接种病毒24 h以上达到较高的传毒效率。我们的结论证实CCYV是由烟粉虱以半持久性方式传播。本研究将为系统阐明烟粉虱传播CCYV病毒机理开辟道路,进而为病毒防控奠定基础。
二、云南番茄曲叶病是由烟草曲茎病毒引起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番茄曲叶病是由烟草曲茎病毒引起的(论文提纲范文)
(1)烟草曲茎病毒伴随卫星编码βC1蛋白增强病毒症状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烟草曲茎病毒简介 |
2 双生病毒卫星研究进展 |
3 RNA沉默及RNA沉默抑制子 |
3.1 RNA沉默研究简介 |
3.2 DCL、AGO、RDR基因 |
3.3 RNA沉默抑制子 |
3.4 植物病毒沉默抑制子的作用机理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TbCSBβC1表达对TbCSV症状和积累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源、供试寄主与试剂 |
1.2 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
1.3 菌株活化与PCR菌检 |
1.4 农杆菌浸润接种 |
1.5 PVX-βC1载体构建 |
1.6 PVX-ΔβC1载体构建 |
1.7 转βC1基因植株构建 |
1.8 本氏烟总DNA提取(CTAB法) |
1.9 本氏烟总RNA提取(TRizol法) |
1.10 反转录合成第一条链 |
1.11 RT-q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bCSBβC1与其它病毒βC1的同源性分析 |
2.2 TbCSBβC1与其它病毒βC1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差异序列分析 |
2.3 病毒症状观察和病毒积累量检测 |
2.4 PVX介导βC1在本氏烟中过表达检测 |
2.5 在本氏烟上接种PVX-ΔβC1症状观察和病毒积累量检测 |
2.6 在转基因植株中过表达βC1影响植株症状形成和病毒积累 |
3 讨论 |
第三章 TbCSBβC1与TbCSV及寄主因子互作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载体构建 |
1.3 亚细胞定位的荧光观察 |
1.4 Y2H验证βC1与C2互作 |
1.5 BiFC验证互作 |
1.6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 |
1.7 构建候选蛋白Y2H载体 |
1.8 Y2H验证筛选候选蛋白与靶蛋白互作 |
2 结果与分析 |
2.1 Y2H验证βC1与C2的互作 |
2.2 BiFC验证βC1与C2的互作 |
2.3 βC1的亚细胞定位及与C2的共定位分析 |
2.4 筛选与TbCSBβC1互作蛋白 |
2.5 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
3 讨论 |
第四章 TbCSBβC1作为VSR对RNAi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本氏烟总RNA提取(TRizol法) |
1.3 转录合成第一条链 |
1.4 RT-qPCR |
1.5 定量数据的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侵染后RNAi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
2.2 PVX介导βC1表达后RNAi途径相关基因积累量检测 |
2.3 转βC1基因植株RNAi途径相关基因积累量检测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本论文所用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B 本论文常用试剂及配制 |
C 本论文所用常规实验仪器 |
致谢 |
(2)双生病毒C4与NbSKη的结合能力决定C4诱发的症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双生病毒发展史 |
1.1.2 双生病毒的危害及其经济重要性 |
1.1.3 双生病毒分类及代表种介绍 |
1.1.3.1 双生病毒分类 |
1.1.3.2 云南番茄曲叶病毒 |
1.1.3.3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 |
1.1.3.4 烟草曲茎病毒 |
1.2 双生病毒致病相关因子及致病机理 |
1.2.1 C4/AC4 |
1.2.1.1 抑制植物RNA沉默 |
1.2.1.2 诱导植物病毒病症状 |
1.2.1.3 抵抗宿主免疫反应 |
1.2.1.4 影响细胞间信号通路 |
1.2.2 C2/AC2(L2/AL2) |
1.2.3 βC1 |
1.2.4 BV1 |
1.2.5 BC1 |
1.3 SHAGGY/GSK3-like激酶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 |
2.2 常规实验方法 |
2.2.1 DNA分子克隆相关实验技术 |
2.2.2 PCR产物纯化或者割胶酶切回收目的片段 |
2.2.3 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 |
2.2.4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2.2.5 载体去磷酸化 |
2.2.6 连接 |
2.2.7 同源重组 |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热击转化 |
2.2.9 重组DNA分子电击农杆菌 |
2.2.10 接种工作 |
2.2.11 CTAB法大量提取植物基因组总DNA |
2.2.12 植物小量提取蛋白质 |
2.2.13 蛋白的SDS-PAGE及 Western-blot杂交 |
2.2.14 酵母双杂交技术 |
2.2.15 原核表达蛋白及纯化 |
3 双生病毒C4诱导症状差异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Renaturedblotoverlayassay |
3.1.2.2 Proteinbindingassay |
3.1.2.3 间接ELISA |
3.1.2.4 亚细胞结构分离试验(Subcellular Fractionation Assay) |
3.1.2.5 侵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 |
3.1.2.6 流式细胞分析(Flowcytometricanalysis) |
3.1.2.7 地高辛标记Southern-blot印迹杂交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双生病毒C4诱导症状具有差异性 |
3.2.2 不同双生病毒C4 与本氏烟寄主因子NbSKη互作能力不同 |
3.2.3 不同双生病毒C4 对改变NbSKη亚细胞定位能力不同 |
3.2.4 不同双生病毒C4 蛋白与NbSKη蛋白体外结合能力不同 |
3.2.5 TLCYnVC4第28-37 位氨基酸(Minidomain)是影响C4与NbSKη互作的关键结构域 |
3.2.6 TLCYnVC4-Minidomain突变体能够改变NbSKη的亚细胞定位 |
3.2.7 与NbSKη互作的野生型C4 及重组型C4 突变体具有使NbSKη核定位信号转移至细胞膜的能力 |
3.2.8 PVX表达含有TLCYnVC4-Minidomain的重组型双生病毒C4加重病毒侵染症状 |
3.2.9 PVX表达含有TLCYnVC4-Minidomain的重组型双生病毒C4促进细胞分裂进程 |
3.2.10 含有TLCYnVC4-Minidomain的重组型双生病毒侵染性克隆增强病毒侵染力 |
3.3 讨论 |
4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附录 B 论文中所用术语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 C 论文中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3)TbCSV及其卫星TbCSB来源的部分siRNA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曲茎病毒概述 |
1.2 病毒vsiRNA调控寄主基因表达 |
1.2.1 植物RNA沉默 |
1.2.2 vsiRNA的产生机制 |
1.3 vsiRNA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bCSV和 TbCSB来源的vsiRNAs分析 |
2.1 材料 |
2.1.1 材料与病毒来源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方法 |
2.2.1 病毒侵染性克隆Y35A和 Y35β的活化与接毒 |
2.2.2 本氏烟总DNA提取与PCR检测 |
2.2.3 本氏烟总RNA提取(TRizol法) |
2.2.4 样品准备与小RNA测序 |
2.2.5 测序数据分析 |
2.2.6 RT-PCR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TbCSV/TbCSB接种本氏烟症状观察 |
2.3.2 TbCSV和 TbCSB检测 |
2.3.3 small RNA测序结果分析 |
2.3.4 RT-PCR验证 |
2.4 讨论 |
第三章 TbCSV和 TbCSB来源的vsiRNAs功能研究 |
3.1 材料 |
3.1.1 植物材料和病毒来源 |
3.1.2 实验菌株和载体 |
3.1.3 amiRNA骨架 |
3.1.4 试剂与仪器 |
3.2 方法 |
3.2.1 vsiRNA过表达载体构建 |
3.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3.2.3 农杆菌浸润本氏烟 |
3.2.4 pCVA/B表达的PCR检测 |
3.2.5 小RNA表达的RT-PCR克隆检测 |
3.2.6 TbCSV和 TbCSB的 PCR检测 |
3.2.7 qPCR检测病毒积累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RNA过表达载体构建 |
3.3.2 本氏烟症状观察 |
3.3.3 pCVA/pCVB系统侵染的PCR检测与小RNA表达检测 |
3.3.4 TbCSV/TbCSB的 PCR检测 |
3.3.5 表达vsiRNAs后接种TbCSV/TbCSB的本氏烟表型观察 |
3.3.6 TbCSV以及TbCSB的 qPCR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vsiRNAs的预测靶基因下调表达研究 |
4.1 材料 |
4.1.1 材料 |
4.1.2 试剂与仪器 |
4.2 方法 |
4.2.1 靶基因预测 |
4.2.2 靶基因RT-qPCR筛选 |
4.2.3 TRV重组质粒构建 |
4.2.4 农杆菌侵润本氏烟 |
4.2.5 TRV的 PCR检测 |
4.2.6 靶基因RT-qPCR检测 |
4.2.7 病毒PCR检测 |
4.2.8 病毒qPCR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vsiRNAs靶基因网站预测 |
4.3.2 定量筛选下调靶基因 |
4.3.3 TRV重组质粒构建 |
4.3.4 TRV系统侵染的RT-PCR检测 |
4.3.5 候选基因沉默效率分析与症状观察 |
4.3.6 TbCSV/TbCSB的 PCR检测 |
4.3.7 症状观察与病毒含量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山西省运城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感病样品采集 |
1.2 番茄叶片总DNA的提取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 目的片段的扩增和序列测定 |
1.5 序列拼接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检测结果 |
2.2 病毒DNA-A的全长序列分析及其基因组结构特征 |
2.3 病毒DNA-A与其他TYLCV的DNA-A的同源性分析 |
2.4 病毒DNA-A与其他双生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5)基于RNAseq解析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卫星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抗病基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双生病毒 |
1.1 双生病毒概述 |
1.2 双生病毒的发生与危害 |
1.3 双生病毒的分类 |
1.4 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研究进展 |
2 植物病毒与寄主光合作用 |
2.1 病毒侵染与叶绿体病变 |
2.2 病毒侵染对叶绿体功能的影响及症状产生 |
2.3 叶绿体与病毒的复制 |
2.4 叶绿体与病毒的运动 |
2.5 叶绿体参与植物抗病防御 |
3 植物防御 |
3.1 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防御 |
3.2 类受体蛋白激酶与植物防御 |
3.3 BR和JA途径与植物防御 |
引言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2 主要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病毒侵染的本氏烟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源、供试寄主及试剂 |
1.2 菌株活化及PCR检测 |
1.3 农杆菌浸润接种 |
1.4 CTAB法提取本氏烟总DNA |
1.5 测序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
1.6 转录组建库测序流程 |
1.7 测序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症状观察 |
2.2 测序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
2.3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获得及质控分析 |
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2.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寄主光合作用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酶和化学试剂 |
1.2 光合相关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1.3 RT-qPCR检测引物 |
1.4 总RNA提取 |
1.5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1.6 RT-qPCR |
1.7 定量数据的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表达丰度较高且差异倍数较大的DEGs筛选 |
2.2 PR基因表达分析 |
2.3 LRR-RLK基因表达分析 |
2.4 BR和JA途径分析 |
2.5 测序数据RT-qPCR验证 |
3 讨论 |
第四章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相关途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菌种及载体 |
1.2 本氏烟叶绿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1.3 本氏烟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1.4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
1.5 候选基因沉默或过表达载体构建 |
1.6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和质粒提取 |
1.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用于电击转化) |
1.8 质粒电击转化农杆菌 |
1.9 农杆菌介导TRV载体或PVX载体在本氏烟中表达 |
1.10 目标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效率的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侵染后本氏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3 本氏烟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4 候选基因目的片段克隆及沉默或过表达载体构建 |
2.5 本氏烟植株表型观察 |
3 讨论 |
第五章 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PR和LRR-RLK基因表达量检测 |
1.3 目标PR基因TRV载体的构建 |
1.4 农杆菌介导沉默载体侵染本氏烟 |
1.5 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体系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R基因应答病毒侵染 |
2.2 LRR-RLK基因应答病毒侵染 |
2.3 PR基因目标片段克隆及TRV载体构建 |
2.4 TRV介导本氏烟PR基因沉默后表型观察 |
2.5 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
2.6 TRV介导本氏烟PR基因沉默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本氏烟BR和JA途径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
1.3 本氏烟JA的提取及含量检测 |
1.4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TRV载体或PVX载体的构建 |
1.5 农杆菌介导相关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浸润本氏烟 |
1.6 沉默或过表达植株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 |
1.7 外源性MeJA和BL的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2.2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JA含量的影响 |
2.3 候选基因TRV或PVX载体的构建 |
2.4 候选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植株的表型观察 |
2.5 目标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2.6 外源性MeJA和BL处理本氏烟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2.7 BR和JA途径的相互作用 |
3 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1 主要结论 |
1.1 病毒侵染影响了本氏烟内源基因的表达 |
1.2 病毒侵染降低了本氏烟的光合作用能力 |
1.3 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响应了病毒的侵染 |
1.4 本氏烟BR和JA途径响应了病毒的侵染 |
1.5 BR和JA途径协同调控病毒的侵染过程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论文所用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B 本论文所用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C 本论文常用试剂及配制 |
附录D 本论文所用常规实验仪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
一、期刊论文 |
二、会议论文 |
三、发明专利 |
四、参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6)不同烟粉虱隐存种传播烟草曲茎病毒能力的比较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与研究目的 |
1.1 烟粉虱 |
1.1.1 烟粉虱概况 |
1.1.2 烟粉虱的分类和命名概述 |
1.1.3 烟粉虱的危害方式及现状 |
1.2 双生病毒 |
1.2.1 双生病毒的概况 |
1.2.2 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发生现状 |
1.2.3 烟草曲茎病毒概述 |
1.2.4 TbCSV的研究现状 |
1.3 不同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 |
1.3.1 非循回型植物病毒传播的机制 |
1.3.2 循回型植物病毒传播的机制 |
1.4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
1.4.1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特性 |
1.4.2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影响因素 |
1.5 本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供试病毒与感毒植物的获取 |
2.1.4 生态学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4.1 吸虫器 |
2.1.4.2 夹叶笼与指形管 |
2.1.4.3 体式显微镜 |
2.1.4.4 养虫笼 |
2.1.4.5 温湿度记录仪 |
2.1.4.6 人工气候室 |
2.1.5 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主要试剂与设备 |
2.1.5.1 主要试剂 |
2.1.5.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基本方法 |
2.2.1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 |
2.2.2 植物总DNA中 TbCSV的 PCR检测 |
2.2.3 烟粉虱传播病毒效率的测定 |
2.2.4 烟粉虱整虫及蜜露中病毒的定量检测 |
2.2.4.1 烟粉虱整虫总DNA提取 |
2.2.4.2 烟粉虱蜜露病毒核酸提取 |
2.2.4.3 定量PCR |
2.2.5 烟粉虱中肠、血淋巴及唾液腺主腺中TbCSV的定量检测 |
2.2.6 烟粉虱中肠及唾液腺主腺中TbCSV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7 长期获毒情况下烟粉虱对TbCSV传播效率和各组织中病毒量的比较以及中肠和唾液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8 TbCSV病毒粒子的纯化和注射以及注射后烟粉虱传毒效率的测定以及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8.1 TbCSV病毒粒子的纯化 |
2.2.8.2 TbCSV病毒粒子的注射及注射后烟粉虱传毒效率的测定以及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9 TYLCV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烟粉虱获取病毒后中肠和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的影响 |
2.2.9.1 TYLCV突变病毒基因组全长的获得 |
2.2.9.2 突变TYLCV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
2.2.9.3 病毒侵染植物的获得 |
2.2.9.4 烟粉虱获取病毒后中肠和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10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三章 比较四个烟粉虱隐存种传播烟草曲茎病毒的能力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植物及昆虫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烟粉虱隐种传播TbCSV的效率 |
3.2.2 烟粉虱体内TbCSV的相对含量和蜜露中TbCSV含量的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烟粉虱差异性传播烟草曲茎病毒的分子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植物及昆虫 |
4.1.2 涉及的主要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定量分析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不同组织中病毒的相对含量 |
4.2.2 免疫荧光检测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中肠内的病毒分布 |
4.2.3 免疫荧光信号检测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唾液腺中的病毒分布 |
4.2.4 长期获TbCSV后 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隐种的传毒效率、不同组织中的病毒量以及中肠和唾液腺中的病毒分布的检测 |
4.2.5 注射TbCSV病毒粒子后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的传毒效率 |
4.2.6 注射TbCSV病毒粒子后Asia Ⅱ1和MEAM1 烟粉虱唾液腺内的病毒分布情况 |
4.2.7 TYLCV以及mTYLCV在 MEAM1 烟粉虱中肠及唾液腺内的分布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讨论 |
5.1 明确高效传播TbCSV的烟粉虱类群 |
5.2 不同烟粉虱差异传播TbCSV的生理机制 |
5.3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5.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5 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7)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番茄及重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样采集和植物总DNA提取 |
1.2 病毒及卫星分子检测、克隆及测序 |
1.3 DNA-A克隆及测序 |
1.4 序列分析、进化树构建及重组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检测 |
2.2 DNA-A基因组结构特征 |
2.3 DNA-A相似性比较 |
2.4 DNA-A进化与重组分析 |
2.5 病毒伴随的beta卫星分子结构及其相似性比较 |
3 讨论 |
(8)赛葵黄脉病毒(MYVV)和烟草曲茎病毒(TbCSV)及伴随β卫星之间的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双生病毒简介 |
1.1 双生病毒的分布及危害 |
1.2 病原致病性研究 |
2 双生病毒与小分子DNA形成的病害复合体 |
2.1 MYVV/MYVB 及TbCSV/TbCSB 病害复合体研究进展 |
2.2 双生病毒病害复合体各组分之间的互作 |
3 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
3.1 协生作用 |
3.2 干扰作用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病毒中的检测应用 |
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点 |
4.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数据分析 |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两种双生病毒及其伴随 β 卫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寄主植物 |
1.2 病毒及卫星分子的侵染性克隆 |
1.3 试剂、菌株、酶和克隆载体等 |
1.4 常用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
2.2 烟草总DNA的提取 |
2.3 PCR技术 |
2.4 PCR产物纯化 |
2.5 分子克隆 |
2.6 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2.7 标准DNA样品的制备 |
2.8 qPCR条件的优化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YVV 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2 MYVB 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3 TbCSV 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4 TbCSB 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4 讨论 |
第四章 MYVV与同源卫星MYVB或异源卫星TbCSB之间的互作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病毒侵染性克隆 |
1.3 菌株、酶和克隆载体等 |
1.4 常用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接种 |
2.2 植物总DNA的提取 |
2.3 普通PCR技术 |
2.4 qPCR检测病毒积累量 |
2.5 PCR产物纯化 |
2.6 分子克隆 |
2.7 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Y47A伴随Y47β 或Y35β 的侵染性及症状比较 |
3.2 Y47A伴随Y47β 或Y35β 接种本氏烟后Y47A的相对积累量 |
3.3 Y47A伴随Y47β 或Y35β 接种本氏烟后 β 卫星的相对积累量 |
4 讨论 |
第五章 MYVV/MYVB和TbCSV/TbCSB之间的互作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病毒侵染性克隆 |
1.3 菌株、酶和克隆载体等 |
1.4 常用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
2.2 植物总DNA的提取 |
2.3 普通PCR技术 |
2.4 qPCR检测病毒积累量 |
2.5 PCR产物纯化 |
2.6 分子克隆 |
2.7 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Y47A和Y35A同时伴随 β 卫星接种本氏烟的侵染性及症状 |
3.2 接种本氏烟中各病毒及 β 卫星的积累量 |
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本论文所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B:常用缓冲液、培养基及抗生素配方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和已录用论文及参加课题 |
(9)吐鲁番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原鉴定及烟粉虱的带毒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符号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双生病毒概况 |
1.2 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概况 |
1.2.1 Begomoviruses 的危害 |
1.2.2 Begomoviruses 对番茄的危害 |
1.3 TYLCV 研究进展 |
1.3.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种类结构 |
1.3.2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发生 |
1.3.3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状特点 |
1.3.4 TYLCV 的传播 |
1.3.5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危害 |
1.3.6 田间寄主 |
1.4 带毒烟粉虱的发生及危害 |
1.4.1 带毒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危害 |
1.4.2 烟粉虱生物型概述 |
1.5 立项依据 |
第二章 新疆 TYLCV 的调查及检测 |
2.1 材料 |
2.1.1 毒源材料 |
2.1.2 烟粉虱样本采集 |
2.1.3 菌株和质粒 |
2.1.4 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总 DNA 的提取(CTAB 法) |
2.2.2 单头烟粉虱总 DNA 的提取 |
2.2.3 PCR 检测 |
2.2.4 PCR 产物的纯化 |
2.2.5 序列测定及分析 |
2.2.6 双重 PCR 的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新疆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调查结果 |
2.3.2 番茄病株 TYLCV 的 PCR 检测 |
2.3.3 番茄 TYCLV 检测结果与症状对比分析 |
2.3.4 烟粉虱生物型的鉴定 |
2.3.5 烟粉虱携带 TYLCV 的检测 |
2.3.6 Q 型烟粉虱携带 TYLCV 双重 PCR 检测结果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TYLCV 侵染性克隆致病性鉴定 |
3.1 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菌株和抗生素 |
3.2 实验方法 |
3.2.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接种 |
3.2.2 接种后的带毒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农杆菌接种后植物症状对比 |
3.3.2 接种病毒植株的 PCR 检测结果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防治策略 |
4.1 减少潜在病毒侵染源 |
4.2 防治烟粉虱为主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烟粉虱传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烟粉虱研究综述 |
1.1.1 烟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烟粉虱的生物型 |
1.1.3 烟粉虱传播的植物病毒 |
1.2 植食性刺吸式昆虫传播植物病毒机理 |
1.2.1 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方式 |
1.2.2 介体昆虫获取植物病毒 |
1.2.3 病毒在介体内的结合位点和运输途径 |
1.2.4 介体昆虫接种植物病毒 |
1.2.5 传毒相关蛋白 |
1.2.6 病毒-介体-寄主植物间的互作 |
1.3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研究进展 |
1.3.1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
1.3.2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研究进展 |
1.4 荧光定量技术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烟粉虱体内CCYV含量 |
3.1.1 供试毒源和烟粉虱 |
3.1.2 试剂和仪器 |
3.1.3 引物设计 |
3.1.4 烟粉虱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
3.1.5 常规RT-PCR扩增 |
3.1.6 标准重组质粒的制备 |
3.1.7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
3.1.8 单头烟粉虱中CCYV含量的检测 |
3.2 烟粉虱传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特性研究 |
3.2.1 寄主植物和烟粉虱 |
3.2.2 试剂和仪器 |
3.2.3 植物及烟粉虱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3.2.4 real-time RT-PCR |
3.2.5 获毒时间测定(Acquisition access period,AAP) |
3.2.6 持毒时间测定(Retention time) |
3.2.7 传毒效率(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
3.2.8 接种病毒时间测定(Inoculation access period,IAP) |
3.2.9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烟粉虱体内CCYV含量 |
4.1.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4.1.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重复性结果 |
4.1.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常规RT-PCR灵敏度比较 |
4.1.4 单头烟粉虱中CCYV含量 |
4.2 烟粉虱传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特性研究 |
4.2.1 获毒时间测定 |
4.2.2 持毒时间测定 |
4.2.3 传毒效率 |
4.2.4 接种病毒时间测定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烟粉虱传播CCYV的特性 |
5.2 烟粉虱生物型与传毒的关系 |
5.3 CCYV-烟粉虱-寄主植物间的互作关系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发表论文列表 |
附录 |
四、云南番茄曲叶病是由烟草曲茎病毒引起的(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曲茎病毒伴随卫星编码βC1蛋白增强病毒症状功能初步研究[D]. 刘晓倩. 西南大学, 2021(01)
- [2]双生病毒C4与NbSKη的结合能力决定C4诱发的症状[D]. 张范范. 浙江大学, 2020(01)
- [3]TbCSV及其卫星TbCSB来源的部分siRNA功能研究[D]. 胡桥. 西南大学, 2019(01)
- [4]山西省运城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子鉴定[J]. 郝浩永,滕红梅,刘缙,许瑞祥,王新.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9)
- [5]基于RNAseq解析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卫星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抗病基因的响应[D]. 李科. 西南大学, 2018(05)
- [6]不同烟粉虱隐存种传播烟草曲茎病毒能力的比较及传播机制的研究[D]. 陈群芳. 浙江大学, 2018(04)
- [7]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番茄及重组特征[J]. 赵丽玲,钟静,尹跃艳,丁铭,张仲凯. 园艺学报, 2016(07)
- [8]赛葵黄脉病毒(MYVV)和烟草曲茎病毒(TbCSV)及伴随β卫星之间的互作研究[D]. 胡燕. 西南大学, 2016(02)
- [9]吐鲁番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原鉴定及烟粉虱的带毒检测[D]. 蔡菲.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10]烟粉虱传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特性研究[D]. 梁相志.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