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成语复习漫谈(论文文献综述)
夏依丹·买明江[1](2020)在《吐鲁番市少数民族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之源。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中华文化知识的普及,家庭教育中灌输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并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尤其是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知识,成了不少教育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认知是认同的基础,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状况如何,是研究者须了解和把握的。本文以吐鲁番市为调查研究地点,从两所有代表性的中学中选取将完成高中学业的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抽样200名学生,对其进行测试,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关于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的途径等状况。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中华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吐鲁番市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现状调查分析。介绍了两所学校的基本情况,统计学生的测试卷数据并进行分析。测试卷完成总体情况方面,学生学科知识部分答题相对较好,民俗节令部分答题相对较差。“语言文字”、“经典文学”两部分学生的测试成绩基本持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测试卷完成具体情况,分析学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科知识、民俗节令等方面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数据说明学生在中华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存在国家通用语言功底薄弱、中华文化知识积累欠缺、课外阅读量不够等等情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据此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途径、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爱好及难点等。第三部分吐鲁番市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针对第二部分统计与分析测试卷和问卷的情况,分析出吐鲁番市少数民族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其原因。第四部分加强吐鲁番市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知识教育的建议与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杨肖肖[2](2020)在《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实词知识体系教学法初探》文中认为2010年9月,四川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2013年6月,四川举行了新课改以来的首次高考。2017年,四川开始取消自主命题,高考开始使用全国卷第3套。作为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甚少的文言文教学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文言实词教学是文言文学习的“介质”,文言文实词义项多、用法杂,可以说教好文言实词就是教好文言文的突破口。同时在课标层面,文言文实词教学缺少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计划,文言文实词教学的学生积累的条理性、学生知识的过手性、学生复习的高效性成为高中文言教学中一直不好解决的问题,亟待改革。再加上高中学生大多数选理科,分配给学习文言文的时间不合理。综上,提高文言文课堂学习效率和练习效率,提高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的条理性、学习文言实词的过手性、复习文言实词的高效性,是目前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下,学生自主构建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的教学是一种在文言实词教学中强调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探究文言实词的过程进而建构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的文言文实词教学方式。它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知识的自主建构”。它包含四个方面,即课内文言实词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课后文言实词练习中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课后文言讲评中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笔记积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增强了文言文实词教学的系统性和节奏感,为文言文实词课堂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指导,使文言文实词课堂教学更有计划性、条理性、过手性、高效性。学生自主构建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是区别于传统的文言文实词教学“老师讲学生记”“学生只是记在了书上并未真正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的论述将主要针对学生自主构建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在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论述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对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效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学生自主构建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从目前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两个反面进行了认真反思,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提出对未来实词学习的优化措施及前景展望,以达到对我国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的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黎碧银[3](2019)在《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词汇是语言建构的基本材料,是语言中最丰富、最活跃的部分。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现状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方式单一,考查机制不完善等。词汇教学处于一个重要却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鉴于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语文词汇教学的相关问题。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根据现实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现状提出问题,总结词汇教学存在的不足;其次对语文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对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总结了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定位。本章从词汇的内涵、语文教材词汇知识内容的安排和高考对词汇知识的考查来尝试构建词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确定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第四章是根据前文总结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词汇教学需要遵循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词汇教学与词汇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其次,从教材的角度论述编制词汇表的必要性和改进词汇练习形式;最后,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改进词汇教学和提高学生词汇运用能力的措施与对策,如教师应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掌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加强词汇的积累,注重自我提高。第五章是概述传统词汇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出要完善、改进词汇的评价方式。结语总结全文的内容,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邹才蓉[4](2019)在《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蕴藏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语法作为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规律,我们只有加强对文言文语法的学习研究,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作品。因此,本文以当前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引起语文教师们对语法教学的关注和重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找到更为优化的语法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原因、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文以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为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当前教学实践,坚持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提出策略的研究思路,将正文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新课标、教材和高考三方面着手,论述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阐述其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方面,对南充城区高中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了解其作业练习情况,整理分析获取的相关信息。同时,利用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形式,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调查,较全面地了解当前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真实情况。第三部分针对调研中存在的学生文言文语法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文言文自身特殊性出发,多维度探讨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改善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的策略。首先,从教材方面来看,系统编排文言文语法内容、适当完善文言文课下注释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其次,教师要加强语法理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养,根据学情分阶段施教,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提高文言文语法教学水平;最后,学生要端正学习动机,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有效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文言文语法,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严明[5](2017)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高考语文题目中,语言文字类运用类试题具有特殊性,在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仍具有讨论价值。本文通过对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依据进行分析,找出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通过命题变化得出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认知维度由记忆向运用偏移,测试任务的开放度由具体明确向多元综合倾斜的结论,同时对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提出了应改变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更多立足现实场景的要求。通过对一线教师们进行访谈,找出目前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期在应试压力下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并不囿于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学段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也同样重要。
黄真金[6](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罗茜文[7](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续光武[8](2003)在《高考成语复习漫谈》文中认为 汉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形式的固定词组,作为经过千锤百炼而提取出来的语言精华——成语,就是其中之一。成语具有一般词语所不能比拟的表达能力。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地使用,从而也成为高考语文的必考点。下面介绍在复习成语时如何要抓住特点,掌握方法。一、弄清成语的多义性成语的多义性指的是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1993年的“不刊之论”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等很难单从字面上看出其意义。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误用。弄清本义,不致误写。前几年侧重成语字形的考
续光武[9](2003)在《高考成语复习漫谈》文中指出 汉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形式的固定词组,作为经过千锤百炼而提取出来的语言精华——成语,就是其中之一。成语具有一般词语所不能比拟的表达能力。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地使用,从而也成为高考语文的必考点。下面介绍在复习成语时如何要抓住特点,掌握方法。
刘兴策[10](1980)在《漫谈高考命题和语文教学》文中指出 语文教学包括的内容很多,我在这里所要说的是同中学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高考语文命题的意图情况和对今年语文试题的基本估价;同时也从高考命题联想到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因所谈的内容不很集中,所以叫做“漫谈”。今年五月上旬,我被派到北京参加了高考语文命题工作。工作的第一天,教育部高沂、黄辛白两位副部长都给命题教师讲了话,强调了命题工作要有利于择优录取,选拨“四化”
二、高考成语复习漫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成语复习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吐鲁番市少数民族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5.1 中华文化 |
1.5.2 中华文化知识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重难点 |
1.6.4 研究思路 |
2 吐鲁番市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
2.1 吐鲁番市基本情况 |
2.2 调查学校简介 |
2.2.1 吐鲁番市X1中学的基本情况 |
2.2.2 吐鲁番市X2中学的基本情况 |
2.3 调研实施程序 |
2.3.1 前期准备 |
2.3.2 调查阶段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中华文化知识测试结果分析 |
2.4.1 测试总体情况 |
2.4.2 各模块测试结果具体分析 |
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5.1 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途径 |
2.5.2 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 |
2.5.3 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难点 |
3 吐鲁番市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中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
3.1.2 中华文化拓展知识欠缺 |
3.1.3 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缺乏主动性 |
3.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
3.2.2 课外阅读量不足 |
3.2.3 学生内驱力不足 |
3.2.4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未形成合力 |
4 加强吐鲁番市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知识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
4.1 学生方面 |
4.1.1 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与内驱力 |
4.1.2 加大中华文化相关书籍课外阅读量 |
4.2 教师方面 |
4.2.1 进一步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
4.2.2 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知识 |
4.2.3 布置文化知识课外阅读学习任务 |
4.3 学校方面 |
4.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4.3.2 经常开展中华文化知识教育活动 |
4.4 家长方面 |
4.5 社会方面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实词知识体系教学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一章 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内涵 |
一、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
二、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主体和过程 |
三.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教学主导 |
四.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课型和物质成果 |
第二节 高中学生自主建构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是“学生主体”教育理论的实践 |
二、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 |
第二章 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实词知识体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
第一节 高中学生文言实词的答题结果 |
一、高中学生文言实词的答题结果分析 |
二、高中学生在文言翻译答题过程中的问题 |
第二节 高中学生文言实词的教学效果 |
一、高中学生文言文实词的教学现状 |
二、高中学生文言文实词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三章 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文实词知识体系教学的实践策略 |
第一节 课内文言实词教学策略 |
一、文言课文学习 |
二、单元总结归纳 |
第二节 课后文言文实词练习策略 |
第三节 课后文言文实词评讲策略 |
第四节 文言文实词专题笔记本的规划和动态整理策略 |
一、文言实词专题笔记本的整体规划 |
二、文言实词专题笔记本的动态积累 |
第四章 “学生躬体力行式”文言文实词教学实践的反思 |
一、取得成效 |
(一)从期末统考成绩看“学生躬体力行式”文言文实词教学的优势 |
(二)“学生躬体力行式”文言文实词教学转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
二、反思不足 |
三、总结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 |
二、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三、高中语文词汇教学问题呈现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一、词汇的定义 |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
三、高中语文词汇教学目标的探索 |
四、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内容的探索 |
第四章 改进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的策略 |
一、明确词汇教学的原则 |
二、贴近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加强语文教材建设 |
三、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
四、学生要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
第五章 词汇教学的评价建议 |
一、传统词汇教学评价模式的不足 |
二、完善词汇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要求 |
一、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
二、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要求 |
第二节 高中教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呈现 |
一、高中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概况 |
二、高中教材中文言文语法概况 |
第三节 高考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考查 |
一、考试大纲及说明对文言文语法的考查要求 |
二、高考试题对文言文语法的考查内容 |
第四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 |
一、词类活用 |
二、文言虚词 |
三、文言特殊句式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研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设计 |
四、调查过程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二、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三、作业练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材因素 |
一、文言文语法编排不够合理 |
二、文言文课下注释不够全面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一、学习动机较为功利 |
二、学习方法略为呆板 |
三、阅读与积累习惯有待培养 |
第三节 教师因素 |
一、文言文语法教学认识不够充分 |
二、初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衔接断层 |
第四节 文言文自身因素 |
一、文言文的学习缺少语言环境 |
二、文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具有难度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完善高中教材中文言文语法编排 |
一、系统编排文言文语法内容 |
二、适当完善文言文课下注释 |
第二节 提高教师文言文语法教学水平 |
一、加强语法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
二、提前了解学情,分阶段实施教学 |
三、创新语法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
第三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语法 |
一、树立长远目标,化被动为主动 |
二、系统归纳,集中复习 |
三、利用网络,辅助学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命题依据和考点分析 |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依据 |
一、语言文字应用类试题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二、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考点分析 |
一、字词类考点分析 |
二、语法类考点分析 |
三、修辞类考点分析 |
四、综合表达类考点分析 |
第三节 命题变化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一、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变化 |
二、教学重难点 |
第二章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现状 |
一、分析考生作答情况,挖掘教学指导信息 |
二、教师教学现状 |
第二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存在问题 |
一、学生不重视语文 |
二、教师教学“功利化” |
第三章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理念 |
一、学生需提升对语文学科的重视 |
二、教师需理解课标 |
第二节 转变行为 |
一、从命题中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二、灵活运用语文教材 |
三、把握生活中的语文外延 |
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
第三节 教学具体实施 |
一、字词教学 |
二、语法教学 |
三、修辞教学 |
四、综合表达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7)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高考成语复习漫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吐鲁番市少数民族高中生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研究[D]. 夏依丹·买明江.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2]学生自主建构高中文言实词知识体系教学法初探[D]. 杨肖肖. 西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高中语文词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D]. 黎碧银. 广州大学, 2019(01)
- [4]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南充市城区高中为例[D]. 邹才蓉.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严明. 河南大学, 2017(06)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7]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8]高考成语复习漫谈[J]. 续光武. 考试(高考版), 2003(01)
- [9]高考成语复习漫谈[J]. 续光武. 考试(高考版), 2003(01)
- [10]漫谈高考命题和语文教学[J]. 刘兴策. 中学语文, 198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