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用武器装备及配件采购决策模糊规划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0)在《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六部委印发了《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在船舶工业促进全领域、多要素的军民融合,促进军民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船舶领域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进船舶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及配套等军民资源的共享共用。目前我国船舶建造面临创新能力低、高新造船技术水平差、高附加值船舶建造订单少的局面。推进船舶建造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利于船舶建造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加快船舶建造产业转型,优化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本文分四章对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第一章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法律问题概述。从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的概念、特性入手,界定了本文对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领域内法律问题的研究范畴。通过分析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法律基础理论依据,梳理船舶建造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规范依据,聚焦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二章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相关法律研究。从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的主体、条件、监督等方面分析我国市场准入法律制度逐步拆除民营船舶企业“参军”壁垒,实现军用船舶等装备市场的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第三章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运用产权激励理论、利益平衡理论,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下船舶建造军民融合发展中技术成果的权利主体认定、技术权利客体认证以及技术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分配。第四章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不足及完善建议。聚焦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的市场准入和技术权利两方面相关法律中的现存不足,并分别提出相对应的具体完善对策,进而通过对配套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构想,实现我国船舶建造领域中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合理配置与协调发展。
周学杨[2](2020)在《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不断深入,军民融合做科研、军地携手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外包,尤其是软件系统开发项目外包,有着显着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软件项目外包管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研究以项目外包和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从部队实际项目管理工作出发,研究项目全过程管理现状,采用定量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定位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分析和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实践与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项目全过程管理应用研究中,归纳出特种软件项目主要存在需求管理问题、供应商管理问题和监控管理问题,提出了很多控制方法。比如在需求管理中,定义需求变更冻结期、设计需求变更申请表、要求用户全程参与需求评审,能够减少变更次数,保证项目按计划开发、按期完成;比如在供应商选择阶段,引入了层次分析法(AHP),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合格的供应商,弥补了现有供应商评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使供应商评价工作更系统、更规范;比如在项目监管过程中,成立专门监理小组,以各阶段的里程碑文档为主线,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协同监控与管理,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应用性,对部队软件外包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谷家毓[3](2020)在《基于可靠性约束的某型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技术》文中提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军用无人机的功能和自身优势愈发凸显,其技术性能不断优化,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机研发及使用的费用逐年升高,研制方案的经济性、费用分配的合理性和使用率成为一大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军用无人机的性能提升和进一步发展。理论与实践一再证明,对我国军用无人机全寿命周期费用(LCC:Life Cycle Cost)进行分析及优化,利于控制军用无人机寿命周期费用,同时兼顾无人机作战性能的增强。本文以某型军用无人侦察机为研究对象、无人机技术和质量指标为约束、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为管理手段展开军用无人机全寿命周期费用优化技术研究。本文综合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和可靠性、维修性指标两方面的费用参数体系,构建了某型号军用无人机寿命周期费用估算模型,进而建立无人机系统LCC优化模型,得到无人机LCC与可靠性指标、性能指标之间的最佳配备,使得无人机系统实现以最低的全寿期费用达到规定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和质量要求等。另外,本文摒弃了军用无人机LCC的传统文档管理模式,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技术引入无人机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中,使得无人机研制、采购、使用保障等所有生命周期活动的费用产出物的管理实现标准化、体系化、可视化、关联化;开发了较为完整的军用无人机MBSE-LCC管理体系。
刘继雷[4](2019)在《某部队装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部队是维护祖国和平安定的重要武装力量,为了履行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部队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战斗力,而武器装备则是战斗力形成的重要一环。当前武器装备的管理仍然遵循传统的依赖人工和纸质文档的方式,管理效率十分低下,无法达到当前紧张的周边国际形势和党中央对部队新形势下提高战斗力的要求,因此,部队亟需实现武器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提高部队武器装备管理效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为了解决部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实现武器装备数据的电子化存储出发,基于部队装备管理相关规定,根据流程,研究使用RFID实现一套适用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管理系统。本文基于武器装备管理的生命周期,结合武器装备管理相关规定,深入研究了武器装备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提出了武器装备管理的需求方案和设计方案,对武器装备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编码实现,并通过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安全性可靠性较高。系统采用Spring MVC框架进行开发,开发语言为Java,数据库选择为神舟通用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本人作为项目组的成员,参与了需求分析过程中基层官兵用户需求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完成了部分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部分功能代码的编写,并参与了测试的全过程。通过部署应用,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起到了提高装备管理效率,提升战斗力的实际作用。
王艳秋[5](2019)在《军民融合背景下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无人机行业迅速发展,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随之而来的闯入敏感区域、扰乱航空秩序等现象存在着安全隐患,也给社会安保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因此,反无人机产品应运而生,军事国防和民用安防领域对此需求快速增长。由于J公司具有传统军工企业特点,其反无人机产品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产品营销存在销量不佳、客户认可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但民用安防市场潜力比较大,应重视和开拓民用安防市场。因此,制定有效的军民融合营销策略,对J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J公司的基本情况,结合高科技产品在市场影响过程中经常遭遇的各种营销问题,综述了军民融合营销、现代市场营销的整体情况,以及本文在后续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相关营销理论,包括“技术峡谷理论”、“PEST分析法”、“STP分析法”、营销组合理论等。其次,通过深入了解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目前的市场分布及需求特点、市场营销策略及市场营收状况,总结了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为了对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查原因,本文主要从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以及内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利用PEST分析法对本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是法律与政策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以及技术方面。其次,结合波特“五力”分析方法对反无人机产品的行业关系与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内部环境分析环节中,本文重点关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技术能力以及营销能力四个环节。最后基于问题分析结果,本文对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军民融合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包括军民融合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反无人机产品的军民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即巩固和加强军事国防领域地位,大力开拓民用市场的不同营销组合策略。同时给出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相应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解决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在军民融合背景的市场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反无人机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贾琪[6](2017)在《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军工复合体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和经济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自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告别演讲中发出对军工复合体的警告以来,美国社会各界对其批评不断,指责它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影响美国的内政和外交决策,这一问题学术界已有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过在同时,美国政府针对军工复合体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影响力,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较少论及。本文试图从美国政府如何规制军工复合体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为研究军工复合体问题提供一个新路径,也可从这点出发一窥美国的国家治理。论文探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及在何种程度上规制军工复合体并限制其影响力的?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工具,考察了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的关系,论述了军工复合体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美国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并以制度约束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限制其负面影响,以及政府规制的局限性和前景。论文通过研究美国政府和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发现,美国政府与军方和军工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是委托人,而军方和军工企业为代理人,政府委托军方和军工企业从事具体的、专业性的军事事务,军队负责作战事务,军工企业负责向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后勤等服务,以维护或实现政府的利益,委托方和代理方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在执行委托任务的过程中代理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种由于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代理人出于自私而不忠于委托人的问题被称为代理问题。军工复合体是军方和军工企业为扩大自身利益而联合起来组成的利益集团,该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可能会损害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的安全利益,这就导致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也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由利益冲突导致的代理问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解决代理人行为偏差问题的方式是:委托人设立一个管理者,依据制度约束和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惩罚其以私害公的不忠行为。论文指出,美国政府解决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的方式与委托人解决代理问题的方式一致。因此,制度安排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国防部就是美国政府为管理军事事务而创立的机构,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设。国防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军队,同时也是政府规制军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因此,国防部是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最重要的部门。论文考察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基本制度对军工复合体的约束作用,以及国防部依据管理法规对军方和军工企业等相关对象的问题,揭示出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过程。在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论文重点分析了制度对军队和军工企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这些制度同样作用于双方联合产生的军工复合体。美国与军事相关的基本制度是影响军工复合体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还缺乏一个贯彻实施相关制度的管理机构以约束该集团,而根据1949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设立的国防部正是美国政府管理军方和军工企业的部门。国防部是规制军方和军工企业的最直接、最具体、最权威的政府机构,考察国防部对军队、军工企业及军工复合体的规制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政府、制度与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论文提出了以美国政府的规制为自变量,即美国政府进行的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实施为自变量,而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影响力为因变量的变量关系。论文的论点是: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着一定利益冲突的委托-代理关系,美国政府进行的与军事事务相关的各项制度是影响和制约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关键因素,规制在可观测的层面上取得了显着成效,限制了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规制作用有限,因为军工复合体涉及军工企业、军队、行政部门和国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而众多集团参与政府决策使规制变得复杂,成本升高,且军工复合体可能会以难以观察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甚至可能导致政府规制的政治程序遭到内生性的破坏而出现规制失灵的问题。政府的规制不可能消除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在内容上,论文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与军事相关的各项制度对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制约作用,这些制度包括:美国的宪政体制、文官治军制度、军事制度、国会的审查和监督制度、国防部的审查和监管制度、反垄断制度、反腐败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等,这些制度在基本层面上规制了军工复合体的行为。论文还阐述了美国政府为监管军方和军工企业而进行的以国防部为中心的国防体系制度建设,即设立国防部并增强其权威和职能的过程,国防部对军工复合体的管制,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效果以及规制的前景。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论,在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中,美国政府是主体,包含各个行业的市场、社会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媒体和公民等也都参与其中,同时,规制的客体之一军队认同政府的权威,另一个客体军工企业也通过"防务行业倡议"对政府的规制进行合作,初步形成了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治理多元化的结构。客观而全面研究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与军事相关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也有利于理解美国的国家治理过程。
陈璇[7](2017)在《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和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对武器系统设计、论证和定型、研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是武装部队建设采办武器装备的重要依据。本文围绕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课题,以步枪作战效能评估为例,分别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基于作战仿真的视景仿真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视景仿真是计算机仿真的一个分支,这种评估方法在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提下,还可以重复模拟多个作战场景下的作战过程,使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可视化,是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总体模型,分析了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评估方法。对基于作战仿真的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如兰彻斯特方程法、蒙特卡洛法、指数法做了详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建立三维武器装备模型和视景仿真模型的内容。(2)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两不同步枪作战效能进行了详细地评估分析,并与视景仿真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证明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作战仿真法评估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是行之有效的。(3)初步完成了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软件的编写。以步枪作战效能评估为例,综合考虑综合火力、机动能力、适应能力三个作战效能评估指标,在四个不同作战场景中以M16步枪为基准步枪,评估某新型步枪的作战效能。软件通过了重庆某兵工厂的测试验收,证明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对武器装备射击命中率、机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评估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说明了基于作战仿真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是具有可行性的。
王兰义[8](2016)在《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中上下游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复杂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工业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问题成为学者和企业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中,如何实现协同也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首先基于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及特征进行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同时,从协同系统、信息价值以及契约理论三个方面对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架构,并构建基于三维立体、立体展开式和三协同点构平面式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结构模型,以及基于战略层、信息共享层和业务层协同的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协同模型。此外,还分别构建了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信息模型、供应商选择模型及物流企业成熟度模型。在信息模型中,分析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条件下,以及协同决策和非协同决策情况下,导弹批生产的价格、生产数量及系统利润的变化情况,验证信息共享与协同契约机制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协同的重要作用,阐述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模式的有效性;在导弹批生产供应商选择模型中,针对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特点,构建基于模糊理论和质量功能屋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在物流企业成熟度模型中,基于涌现理论从刚性能力和柔性能力角度对关键能力元素进行选取,将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初始级、成长级、竞争级、优化级和卓越级),并构建成熟度模型。最后,在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系统性、质与量统一、可比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复杂性与简洁性相一致的原则下,本文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测度模型进行研究,构建包含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管理流和市场流在内的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指标体系,提出以复合熵权法测度模型中变量权系数,构建基于复合熵权的供应链协同程度测度模型。结合我国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其协同系统的相关政策和优化建议,这对我国导弹研究单位进行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决策参考价值。
桂乐煌[9](2016)在《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对军用配件的重视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物资管理技术起步较晚,大量基础部队中的战储配件管理业务仍旧停留在人工管理、手工管理阶段,军用配件管理的效率是否低下,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21世纪,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国家领导的统筹规划下,基层部队的战储配件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变化,通过采用新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来提高部队战储物资的管理效率,为作战部队解决后顾之忧。信息化的战储配件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解决部队战储配件管理过程中效率低、耗时长的问题,论文通过对战储配件管理过程中的配件申请、调拨、出入库、维护、盘点等相关信息进行改造,依托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出一套战储配件管理系统,为战储配件的管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战储配件的有效管理控制。论文通过对国内基层部队中战储配件管理乃至于物资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部队战储配件管理业务,使用结构化设计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首先,课题在进行部队战储配件管理的业务的研究与分析过程中,对基层部队日常配件管理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信息化的战储配件管理业务优化;其次,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根据部队作战单位、配件保管员等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进行了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设计,明确了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具体包括配件申请功能模块、配件调拨功能模块、出入库管理功能模块、配件信息管理功能模块、配件维修功能模块、配件盘点功能模块、人员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系统管理功能模块;最后,论文设计了部队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表,完善了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功能。我相信通过研究分析战储配件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辅助部队进行战储配件的管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把课堂所学的系统设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真正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张宇[10](2013)在《基于两型社会理念的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价值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背景下探究基于新价值工程理论的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综合价值工程理论、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风险管理与预警理论、装备效能评价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等理论与绩效评价方法对船舶装备资产价值和人员价值进行重新界定,构建了船舶装备资产价值与人员价值的分析评价模型和风险预警模型。本文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课题《陆空军船艇保障装备设备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将船舶装备管理划分为装备资产价值管理与人员价值管理两大部分。资产价值管理方面:首先,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背景下对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进行了新的界定,将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效能评价赋予了新的内涵。然后,分别论述了资源节约型成本管理和环境友好型效能评价的理论依据、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最后,基于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对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新价值管理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在人员价值管理方面。首先,基于船舶装备的人员类型及人员特点对装备保障人员价值进行了新的界定,使人员价值这一概念成为岗位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在人员价值的计量方法中,将传统的岗位功能评价与人员绩效评价进行整合,并分别论述了岗位功能与人员绩效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以及人力成本估算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人员价值新计量模型,之后通过实例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论证。船舶装备在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各种风险,而这些风险对于装备资产价值与人员价值的形成和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基于前文对船舶装备新价值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进而对装备资产价值风险和人员价值风险进行了新界定。接着,论述了风险对船舶装备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风险预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预警系统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从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分别系统论述了资产价值风险预警和人员价值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过程,并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针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并给出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这对于提升船舶装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军用武器装备及配件采购决策模糊规划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用武器装备及配件采购决策模糊规划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法律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界定 |
一、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概念分析 |
二、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特性 |
第二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理依据 |
一、经济法的宏观调控理论 |
二、行政法的平衡理论 |
第三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规范依据 |
一、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一般规范依据 |
二、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特殊规范依据 |
第二章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市场准入相关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的主体 |
一、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市场的经营主体 |
二、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的管理主体 |
第二节 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的条件 |
一、“参军”船舶建造企业保密资质认证条件 |
二、“参军”船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条件 |
三、“参军”船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条件 |
第三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监督 |
一、协调军地系统管理 |
二、事前审批向事后备案转变 |
三、合理运用政府监管职能 |
第三章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相关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主体认定 |
一、国家安全利益下的技术权利主体认定 |
二、产权激励理论下的技术权利主体认定 |
第二节 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客体认证 |
一、管制、控制性船舶建造技术成果 |
二、开放性船舶建造技术成果 |
第三节 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一、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主体的权利 |
二、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主体的义务 |
第四章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不足与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相关法律的现存不足 |
一、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法律的现存不足 |
二、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相关法律的不足 |
第二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完善建议 |
一、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市场准入法律的完善建议 |
二、军民融合下船舶建造技术权利相关法律的完善建议 |
第三节 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发展的配套保障机制建设 |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 |
二、加强船舶建造军民资源共享机制 |
三、建立互通的信息交流机制 |
四、充分发挥船舶建造行业自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软件外包的相关论述 |
2.1.1 外包的定义 |
2.1.2 软件外包 |
2.1.3 外包基础理论 |
2.2 国内外软件外包管理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 |
3.1 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管理现状 |
3.1.1 特种软件项目情况 |
3.1.2 项目外包决策 |
3.1.3 项目组织形式 |
3.1.4 项目管理流程 |
3.1.5 人员及绩效考核 |
3.2 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管理问题 |
3.2.1 需求管理中的问题 |
3.2.2 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3 监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
3.3.1 需求管理 |
3.3.2 供应商管理 |
3.3.3 监控管理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项目简介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
4.1.3 组织实施 |
4.2 案例实践 |
4.2.1 需求管理 |
4.2.2 供应商管理 |
4.2.3 项目监控管理 |
4.3 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3)基于可靠性约束的某型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CC理论研究 |
1.2.2 LCC估算技术研究 |
1.2.3 LCC优化技术研究 |
1.2.4 MBSE方法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管理理论与框架 |
2.1 军用无人机理论基础 |
2.1.1 军用无人机概述 |
2.1.2 军用无人机相关特性 |
2.2 LCC理论与技术 |
2.2.0 LCC理论概述 |
2.2.1 LCC估算理论与技术 |
2.2.2 LCC优化理论与技术 |
2.3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
2.3.1 MBSE原理 |
2.3.2 MBSE要素 |
2.3.3 MBSE工作流程 |
2.4 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管理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靠性约束下的某型无人机MBSE-AC估算 |
3.1 某型号军用无人机系统结构MBSE描述 |
3.2 可靠性约束下的飞行器分系统MBSE-AC估算模型 |
3.2.1 飞行器分系统AC影响参数分析 |
3.2.2 基于灰关联的飞行器分系统MBSE-AC影响因素优选 |
3.2.3 可靠性约束下的飞行器分系统MBSE-AC参数法估算模型 |
3.3 可靠性约束下的侦察任务设备分系统MBSE-AC估算模型 |
3.3.1 基于MBSE的侦察任务设备分系统结构和费用分析 |
3.3.2 可靠性约束下的侦察任务设备分系统AC参数法估算模型 |
3.4 可靠性约束下的测控与信息传输分系统MBSE-AC估算模型 |
3.4.1 基于MBSE的测控与信息传输分系统结构和费用分析 |
3.4.2 基于COCOMOⅡ的测控与信息传输分系统软件AC估算模型 |
3.4.3 可靠性约束下的测控与信息传输分系统硬件AC估算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靠性约束下的某型无人机MBSE-LSC估算 |
4.1 无人机使用维修与保障管理 |
4.2 无人机使用保障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 |
4.2.2 基于GEM的无人机使用保障费用关键因素识别 |
4.3 可靠性约束下的无人机分系统MBSE-LSC估算模型 |
4.3.1 分系统使用保障费估算模型构建 |
4.3.2 分系统MBSE-LSC估算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优可靠性约束下的某型无人机全寿命周期费用优化 |
5.1 基于最优可靠性约束的某型号无人机LCC优化模型构建 |
5.1.1 目标函数分析 |
5.1.2 约束条件分析 |
5.1.3 优化模型构建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无人机LCC优化模型求解 |
5.2.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5.2.2 运算法则与算法流程 |
5.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某型号军用无人机LCC优化模型求解 |
5.3 基于可靠性约束的某型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某部队装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 |
2.1 RFID技术 |
2.2 工作流引擎 |
2.3 MVC设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业务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列装管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使用管理功能性需求分 |
3.2.3 维护管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4 报废管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5 系统管理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整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4.1.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1 列装管理模块设计 |
4.2.2 使用管理模块设计 |
4.2.3 维护管理模块设计 |
4.2.4 报废管理模块设计 |
4.2.5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系统物理设计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软件架构 |
5.3 RFID配件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武器装备列装管理功能实现 |
5.4.2 武器装备使用管理功能实现 |
5.4.3 武器装备维护管理功能实现 |
5.4.4 武器装备报废管理功能实现 |
5.4.5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目标和方法 |
6.3 系统硬件测试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4.1 武器装备列装管理功能测试 |
6.4.2 武器装备使用管理功能测试 |
6.4.3 武器装备维护管理功能测试 |
6.4.4 武器装备报废管理功能测试 |
6.4.5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6.6 系统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军民融合背景下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
1.1.2 反无人机产品背景情况 |
1.1.3 J公司及产品背景情况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本文的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
2.1 本文相关的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2.1.1 军民融合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2.1.2 现代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2.2 相关市场营销理论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分析 |
2.2.3 STP营销理论 |
2.2.4 营销组合理论 |
2.2.5 技术峡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 |
3.1 J公司及反无人机产品简介 |
3.2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现状 |
3.2.1 目前市场分布及需求特点 |
3.2.2 目前市场营销策略 |
3.2.3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营收状况 |
3.3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问题 |
3.3.1 军用市场销量不佳及成本高 |
3.3.2 市场营销理念落后 |
3.3.3 缺乏营销平台 |
3.3.4 目标市场定位模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法律与政策方面 |
4.1.2 经济方面 |
4.1.3 社会方面 |
4.1.4 技术方面 |
4.2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行业环境分析 |
4.2.1 新侵入者威胁 |
4.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方面 |
4.2.3 买方议价能力方面 |
4.2.4 替代品的威胁方面 |
4.2.5 竞争对手方面 |
4.3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内部环境分析 |
4.3.1 组织结构分析 |
4.3.2 人力资源分析 |
4.3.3 技术能力分析 |
4.3.4 营销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
5.1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STP分析 |
5.1.1 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细分 |
5.1.2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目标市场 |
5.1.3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定位 |
5.2 军用向军民融合转变—基于技术峡谷理论的应用 |
5.3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军用市场营销策略 |
5.4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民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4.1 民用市场产品策略 |
5.4.2 民用市场价格策略 |
5.4.3 民用市场渠道策略 |
5.4.4 民用市场促销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的市场营销保障措施 |
6.1 体制机制建设 |
6.2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6.3 研发能力建设 |
6.4 人才队伍建设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军工复合体与委托一代理理论 |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及相关概念 |
一、"军工复合体"概念 |
一、本文涉及的其他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一、委托-代理关系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 |
一、美国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二、政府与军工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三、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的原因 |
小结 |
第二章 军工复合体在美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问题 |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政治的负面影响 |
一、利益集团政治所固有的不利影响 |
二、军事因素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
三、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
一、军工复合体与军费开支浪费 |
二、军工复合体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利益冲突导致的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偏差问题 |
一、军工复合体在国内事务中不忠于委托的问题 |
二、军工复合体在对外关系方面不忠于委托的问题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基本制度 |
第一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方的基本制度 |
一、国会对军事的管辖权 |
一、总统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
三、文官治军制度对军队的控制 |
四、军事管理的分权制衡对军方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企业的基本制度 |
一、垄断问题、行贿问题与军工企业 |
二、美国政府对军工企业出口的管制 |
第三节 美国政府防范与惩罚军商合谋的制度 |
一、反腐败制度建设——防范军工复合体不正当影响力 |
二、应对军工复合体负面影响的相关制度建设 |
三、美国政府在制度上对利益集团多元化的鼓励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国防部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 |
第一节 国防部的创立及其职能的强化 |
一、国防部设立的背景 |
二、《国家安全法》(1947年)和《国家安全法修正案》(1949年) |
三、《国防部重组法》(1958年) |
四、《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1986年) |
第二节 国防部规制军方和军工企业的制度 |
一、国防部管理军方的制度 |
二、规定国防采办事务的制度 |
第三节 国防部对军队的规制 |
一、对军人行为的规制 |
二、对军队军费使用的管理 |
第四节 国防部对军工企业的规制 |
一、国防部对军工企业行为的规制 |
二、国防部通过采办项目主导军工企业 |
三、应对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五节 应对规制俘获问题:国会对国防部的监管 |
一、国会委托行政部门执法时的权力关系 |
二、国会利用拨款权管制国防部 |
三、国会对军事事务的直接监管 |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政府的规制产生的效果及规制的前景 |
第一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效果 |
一、国防开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
二、军工行业的地位下降 |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的军事制度改革及军工复合体的新形态 |
一、国防部主导的新军事变革 |
二、国防部军事外包及新形式的军工复合体负面影响问题 |
第三节 美国政府规制新形式军工复合体的前景 |
一、现有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
二、针对私营军事公司的代理问题进行的制度建设 |
三、美国政府应对私营军事公司问题所存在的规制缺陷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艾森豪威尔告别演说 |
附录二 美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节选) |
(7)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和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于装备作战仿真评估的作战效能相关概念 |
1.3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装备作战仿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2.1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概述 |
2.1.1 作战仿真方法概述 |
2.1.2 理论评估方法概述 |
2.2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具体分析 |
2.2.1 兰切斯特方程 |
2.2.2 蒙特卡洛法 |
2.2.3 指数法 |
2.3 作战想定概述 |
2.4 基于视景仿真评估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总体模型 |
2.4.1 基于视景仿真评估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总体思路 |
2.4.2 作战仿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视景仿真技术的步枪作战效能评估 |
3.1 步枪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3.2 评估指标的仿真模型 |
3.2.1 综合火力 |
3.2.2 机动能力 |
3.2.3 适应能力 |
3.3 作战行动中的人工智能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枪作战效能评估 |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概念与建模的基本步骤 |
4.1.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4.1.2 指数法求解步枪作战总效能的原理 |
4.1.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枪作战效能的总体思路 |
4.1.4 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模的基本步骤 |
4.2 步枪作战效能各指标的数学评估模型 |
4.2.1 综合火力评估模型 |
4.2.2 机动能力评估模型 |
4.2.3 适应能力评估模型 |
4.2.4 步枪作战总效能评估模型 |
4.3 步枪作战效能指数 |
4.4 步枪作战效能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视景仿真评估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虚拟作战仿真中的关键技术 |
5.1.1 3DMax三维实体建模 |
5.1.2 Unity3D三维视景的创建 |
5.2 步枪命中目标的具体实现 |
5.3 结果展示及分析 |
5.4 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作战仿真方法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供应链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
1.3.2 供应链协同效用 |
1.3.3 供应链决策机制与方法 |
1.3.4 供应链信息共享与价值 |
1.3.5 供应链协作契约设计 |
1.3.6 导弹生产供应链管理 |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 |
2.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及特征 |
2.1.1 导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 |
2.1.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结构 |
2.1.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特征 |
2.1.4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 |
2.2 国内外武器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2.1 外军武器装备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2.2 我军武器装备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的基础理论 |
2.3.1 供应链协同系统理论 |
2.3.2 供应链信息价值理论 |
2.3.3 供应链契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分析 |
3.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构架 |
3.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的类型 |
3.2.1 生产运作的协同 |
3.2.2 整体合作式的协同 |
3.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结构模型 |
3.3.1 三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型 |
3.3.2 立体展开式协同结构模型 |
3.3.3 三协同点构平面式协同结构模型 |
3.4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战略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业务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5 导弹生产供应链战略组织协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研究 |
4.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基础研究 |
4.1.1 导弹日常生产协同分析 |
4.1.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基础模型 |
4.2 信息共享条件下协同系统模型分析 |
4.3 非信息共享协同系统模型分析 |
4.4 两种信息是否共享情况下对比 |
4.5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价值分析 |
4.5.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构建 |
4.5.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效用 |
4.5.3 信息共享的价值 |
4.6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协同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业务层协同研究 |
5.1 导弹批生产协同中的供应商选择 |
5.1.1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选择理论 |
5.1.2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
5.1.3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选择数据分析 |
5.2 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研究 |
5.2.1 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 |
5.2.2 基于涌现的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 |
5.2.3 导弹批生产物流成熟度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测度 |
6.1 协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
6.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测度模型构建 |
6.3 各指标的赋值方法 |
6.3.1 定量指标的计算 |
6.3.2 定性指标的赋值方法 |
6.4 测度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
6.5 构建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对策建议 |
6.5.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构建对策 |
6.5.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优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与重要性 |
1.1.1 项目发展背景 |
1.1.2 项目重要性 |
1.2 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分析 |
2.1 业务描述 |
2.1.1 业务问题概述 |
2.1.2 组织结构分析 |
2.1.3 业务人员分析 |
2.2 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
2.2.1 配件领取 |
2.2.2 配件出入库 |
2.2.3 配件维修 |
2.2.4 配件盘点 |
2.3 业务流程优化 |
2.3.1 配件申请业务优化 |
2.3.2 配件调拨业务优化 |
2.3.3 出入库管理业务优化 |
2.3.4 配件信息管理业务优化 |
2.3.5 配件维修业务优化 |
2.3.6 配件盘点业务优化 |
2.3.7 基础信息管理业务 |
2.3.8 系统管理业务优化 |
第三章 功能分析 |
3.1 角色分析 |
3.2 系统数据流分析 |
3.2.1 顶层数据流 |
3.2.2 一层数据流 |
3.2.3 二层数据流 |
3.3 系统功能结构 |
3.3.1 总体功能结构图 |
3.3.2 子功能结构图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实体关系分析 |
4.2 数据库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两型社会理念的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价值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价值工程理论 |
2.1.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
2.1.2 价值工程的研究现状 |
2.2 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 |
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
2.3 “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两型社会”的内涵 |
2.3.2 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
2.3.3 “两型社会”背景下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
2.4 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理论 |
2.4.1 定量风险管理系统框架 |
2.4.2 风险管理方法 |
2.4.3 风险预警理论 |
2.4.4 国内外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
2.5 装备效能综合评价理论 |
2.5.1 效能评估的特点 |
2.5.2 效能评估的方法 |
2.5.3 效能评估的步骤 |
2.6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6.1 人力资源价值理论 |
2.6.2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 |
2.6.3 人力资源绩效理论 |
2.6.4 人力资源激励与约束理论 |
2.7 人员绩效评价理论 |
2.7.1 人员绩效 |
2.7.2 人员绩效评价原理 |
2.7.3 人员绩效评价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资产新价值管理 |
3.1 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管理新概念 |
3.1.1 资源节约型成本管理 |
3.1.2 环境友好型效能评价 |
3.1.3 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新价值的界定 |
3.2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资源节约型成本管理 |
3.2.1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界定 |
3.2.2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
3.2.3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资源节约型成本管理举措 |
3.3 船舶装备环境友好型效能评价 |
3.3.1 船舶装备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
3.3.2 船舶装备的效能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3 船舶装备的效能评价模型 |
3.4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新价值管理 |
3.4.1 最佳功能——成本比的选取 |
3.4.2 船舶装备的最佳功能——成本比的定性分析 |
3.4.3 船舶装备的价值定量计算以及价值分析 |
3.5 实例分析 |
3.5.1 船舶装备效能评价 |
3.5.2 船舶装备成本估算 |
3.5.3 船舶装备价值计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装备的全寿命周期人员价值管理 |
4.1 船舶装备人员概述 |
4.2 船舶装备人员价值的界定 |
4.2.1 人力资本 |
4.2.2 人员价值的界定 |
4.3 船舶装备人员价值的计量 |
4.3.1 岗位功能评价 |
4.3.2 人员绩效评价 |
4.3.3 人力成本计算 |
4.3.4 基于价值工程的船舶装备保障人员价值计量 |
4.4 船舶装备人员的价值计量实例 |
4.4.1 岗位功能评价 |
4.4.2 人员绩效评价 |
4.4.3 人力成本估算 |
4.4.4 船舶装备人员的价值计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船舶装备价值风险预警管理 |
5.1 基于船舶装备新价值理念的风险界定 |
5.1.1 船舶装备资产价值风险 |
5.1.2 船舶装备人员价值风险 |
5.2 风险因素对船舶装备价值的影响及作用 |
5.3 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
5.3.1 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风险识别 |
5.3.2 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风险预警 |
5.3.3 全寿命周期资产价值风险控制 |
5.3.4 资产价值风险预警实例 |
5.4 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人员价值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
5.4.1 全寿命周期人员价值风险识别 |
5.4.2 全寿命周期人员价值风险预警 |
5.4.3 全寿命周期人员价值风险控制 |
5.4.4 人员价值风险预警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军用武器装备及配件采购决策模糊规划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军民融合战略下船舶建造的法律问题研究[D]. 陈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外包体制下特种软件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 周学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基于可靠性约束的某型军用无人机MBSE-LCC优化技术[D]. 谷家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某部队装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继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军民融合背景下J公司反无人机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艳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D]. 贾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7]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和分析方法研究[D]. 陈璇. 中北大学, 2017(08)
- [8]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D]. 王兰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9]战储配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 桂乐煌. 云南大学, 2016(02)
- [10]基于两型社会理念的船舶装备全寿命周期价值风险管理研究[D]. 张宇. 天津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