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农药低残留试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宋雨桐,陆洋,尤庆航,侯新港,朱宗利,孙晓伟,方楠,侯志广,梁爽,逯忠斌[2](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宁南霉素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宁南霉素在人参上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水平,于2019年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延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4地进行了宁南霉素在人参及其植株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PLS+PXC固相萃取柱净化,XSelect?HSS T3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在0.1、0.2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鲜人参和人参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99%和92%~9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7%~5.6%和4.0%~5.6%;在0.2、1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干人参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5%,RSD为1.4%~10%。在鲜人参与人参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1 mg/kg,在干人参中的LOQ为0.2 mg/kg。白山、桓仁两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人参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77和0.76 d。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鲜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在人参植株上的最终残留量为<LOQ~0.152 mg/kg,在干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该结果表明,采用8%宁南霉素水剂防治人参疫病,按675~900 g/hm2 (有效成分54~72 g/hm2)剂量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收获期安全。
尤庆航,彭湃,宋雨桐,方楠,朱宗利,侯新港,梁爽,逯忠斌,曲彤,侯志广[3](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人参中仲丁灵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在人参中的最终残留量与消解规律。样品经乙腈提取,NH2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2~0.5 mg/L内,仲丁灵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鲜人参和干人参在0.01、0.05和0.5 mg/kg,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在0.01、0.05、0.5和10 mg/kg添加水平下,仲丁灵的回收率为93%~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60%~6.2%。仲丁灵在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81~18.91 d,在鲜人参、干人参、人参植株和人参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LOQ~0.010、<LOQ~0.024、0.011~0.19和0.16~0.41 mg/kg。建议我国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可暂定为0.05 mg/kg,48%仲丁灵乳油以制剂量3 750 g/hm2 (有效成分1 800 g/hm2)在人参出苗前于土壤表面喷雾施药1次,收获期人参安全。
肖金京[4](2019)在《白芍、木瓜炮制和煎煮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与膳食暴露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种植过程中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大,目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但是,中药材属于小宗作物,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安全。开展我国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研究、科学评价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以白芍、木瓜分别代表根茎类、果实类中药材,建立了可同时测定白芍、木瓜中28种杀虫剂的QuEChERS-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调查了 2种药材中农药残留分布状况,研究了炮制和煎煮过程中6种常用杀虫剂的残留行为及其影响因子,评价了木瓜中6种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及影响因子,结合煎煮加工因子开展了 2种药材中供试杀虫剂的膳食暴露评估,并研究了供试杀虫剂在2种药材种植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提出白芍、木瓜生产中2种杀虫剂安全使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于制订中药材上供试杀虫剂合理使用准则,加强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的源头控制,以及丰富中药材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芍和木瓜饮片中28种杀虫剂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分布状况建立了一套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测定白芍、木瓜中28种杀虫剂的QuEChERS-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在1-400μg·kg-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891-0.9984;方法的检出限(LODs)和最低定量限(LOQs)分别为0.01-2.02μg·kg-1 和 0.03-6.17μg·kg-1;在 10、50、200μg·kg-1 的添加浓度下,白芍中28种杀虫剂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63.47-113.51%,相对标准偏差为2.08-13.46%;木瓜中28种杀虫剂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65.52-113.50%,相对标准偏差为1.57-11.73%。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可满足2种药材中农药多残留分析的要求。供试农药在白芍、木瓜饮片样品中均表现为中等至强基质效应,因此在实际样品的检测过程中,需要补偿基质效应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用建立的QuEChERS-UPLC-MS/MS方法,对采集的白芍、木瓜饮片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白芍、木瓜饮片中分别检出辛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等农药8种和6种,同时检出≥2种杀虫剂的样品占比分别达100%、79.82%,可见白芍、木瓜中农药多残留情况较严重。其中,辛硫磷在白芍、木瓜中检出率(41.75%、68.81%)和检出浓度(25.22-1199.84μg·kg-1、4.91-913.10 μg·kg-1)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白芍、木瓜饮片中均检出高风险杀虫剂毒死蜱、涕灭威,检出率分别为44.95-58.25%、7.34-20.39%,检出浓度平均值分别为 21.82-40.32 μg·kg-1、0.72-0.81 μg·kg-1。2、白芍和木瓜中常用杀虫剂在炮制过程的残留行为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以及供试药材在中药饮片企业中的相关炮制技术参数,研究不同炮制处理对白芍、木瓜中辛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吡虫啉等6种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芍、木瓜中供试杀虫剂的炮制加工因子分别为0.0002-0.0115和0.0092-0.0644,可见中药炮制过程对白芍、木瓜中6种杀虫剂残留量的影响显着,农药消解率达93%以上。不同类型农药的消解差异主要与其理化性质有关,水溶性低、Log Kow高的农药相对容易消解。3、白芍和木瓜中常用杀虫剂在煎煮过程的残留消解行为参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研究不同煎煮时间对白芍、木瓜中辛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吡虫啉等6种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芍、木瓜中供试杀虫剂的煎煮加工因子分别为0.0058-0.0836和0.0304-0.0567,可见中药煎煮过程对白芍、木瓜中6种杀虫剂残留量的影响显着,农药消解率达91%以上;同时,中药煎煮过程会使毒死蜱、噻虫嗪分别代谢转化为3,5,6-三氯-2-吡啶醇(TCP)和噻虫胺,煎煮液中2种代谢物的残留量随煎煮时间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4、木瓜中6种杀虫剂在人体胃肠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可给性研究木瓜中辛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吡虫啉等6种常用杀虫剂在模拟胃肠消化液中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在不同消化阶段的生物可给性表现为胃阶段>肠阶段>口腔阶段,且不同类型农药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吡虫啉、噻虫嗪等水溶性高、LogKow低的农药生物可给性相对较高,2种杀虫剂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分别为85.22%、67.68%。消化酶显着影响木瓜中农药残留在人体胃肠环境中的行为,木瓜中6种杀虫剂生物可给性总体上随α-淀粉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胃蛋白酶和胆盐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与胰蛋白酶添加量呈负相关性。5、基于加工因子评价白芍和木瓜中农药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基于实际样品残留监测数据,应用点评估模型开展白芍和木瓜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白芍饮片中8种杀虫剂的慢性暴露危害商数(HQc)为 4.52×10-7-1.30×10-2,急性暴露危害商数(HQa)为 3.40×10-6-3.30×10-4,累积暴露风险危害指数(HI)为1.38×10-2;木瓜中6种杀虫剂HQc值为7.62×10-7-2.54×10-3,HQa值为3.19×10-6-1.87×10-4,HI值为4.12×10-3,可见白芍、木瓜中检出的杀虫剂膳食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辛硫磷的膳食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在白芍中杀虫剂的累积危害指数占比最高,达94.3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木瓜中杀虫剂的累积危害指数占比最高,达61.60%。应用加工因子修正供试药材残留分布数据,进一步评价木瓜、白芍中常用杀虫剂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纳入煎煮加工因子后,毒死蜱、辛硫磷、吡虫啉、噻虫嗪、甲氰菊酯和甲维盐的风险指数明显降低10倍以上。因此,若不考虑加工因子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而直接进行膳食暴露评估,会高估白芍、木瓜中农药残留的暴露风险。6、辛硫磷、甲氰菊酯、甲维盐在白芍和木瓜上的残留消解规律与安全使用建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白芍根中辛硫磷、甲氰菊酯的残留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8.24d、11.18 d,末次施药21d后,白芍中辛硫磷和甲氰菊酯在2倍高施药剂量下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41.13μg·kg-1、10.32 μg·kg-1,低于其在其它根类作物上的MRLs;木瓜中甲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05 d、3.69 d,末次施药14 d后,木瓜中甲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2倍推荐施药剂量下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63.27 μg·kg-1、24.01 μg·kg-1,均低于其在其它果实类作物上的MRLs。比较收获期3种杀虫剂实验组和对照组样品中白芍、木瓜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1200 mL/667 m2施药剂量的40%辛硫磷乳油实验组与对照组样品中芍药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20g/667m2施药剂量的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实验组与对照组样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总量无显着性差异。因此,建议白芍、木瓜种植过程中主要虫害防治可以使用辛硫磷和甲维盐。
胡鑫,沈亮,胡志刚,徐江[5](2020)在《农田栽培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大,栽培人参早已取代野山参成为人参药材、饮片以及相关保健品的主要来源。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多,严重影响人参的品质及产量。随着环保及用药安全性意识增强,人参无公害生产及病虫害防治成为了整个人参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综述结合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准则和防治技术,总结了近年来人参栽培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病规律及无公害防治途径,试图通过综合多种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农田栽培人参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王亚茹[6](2019)在《凹土基农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其中农药残留是影响人参质量与药效的关键诱因,因此研究农药残留的脱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KH-550、KH-602、KH-792、KH-1161等硅烷偶联剂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凹凸棒石黏土进行有机改性制备农残吸附材料,主要有KH-550-SMA、KH-602-SMA、KH-792-SMA、KH-1161-SMA等硅烷化凹凸棒石黏土(SMA)材料及DTAB-CMA、TTAB-CMA、CTAB-CMA、STAB-CMA、DTAC-CMA等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石黏土(CMA)材料。将不含农残的人参提取物中加入农药混合标准溶液(霜霉威、异丙威、五氯硝基苯、毒死蜱、胺菊酯)构建模型体系,开展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对人参提取物中5种农药的脱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KH-1161-SMA和STAB-CMA对5种农药脱除效果优于其他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凹凸棒石黏土:KH-1161用量比25:2制备的KH-1161-SMA和凹凸棒石黏土:STAB用量比25:3制备的STAB-CMA对5种农药的脱除效果最佳。KH-1161-SMA和STAB-CMA对5种农药的吸附遵从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对p H值有缓冲作用,人参提取物溶液的初始p H值并不会对农残的吸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UPLC对人参皂苷的含量测试结果显示吸附后人参皂苷的总损失不超过4.36%。利用FT-IR、XRD、BET和SEM等测试手段对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分析,探讨其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黏土是以块状团聚在一起,其本身的棒状单晶体平行紧密聚集。经KH-1161改性后,凹凸棒石黏土晶束呈松散交错排列,增加了许多细小晶束,比表面积变大,提高了KH-1161-SMA的吸附性能,对五氯硝基苯的吸附量由改性前155μg·g-1提高到182μg·g-1。改性后的STAB-CMA证实STAB成功接枝到凹凸棒石黏土表面,但没有破坏其自身的晶体结构,对五氯硝基苯的吸附量由122μg·g-1增加到176μg·g-1。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克服了中药材农残脱除技术存在样品前处理时间长,不普遍适用,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材料。
韩月泠[7](2019)在《人参核盘菌侵染特性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药用植物。人参菌核病是人参根部四大病害之一,严重时会引起参根腐烂、整株死亡,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为此,本文对于影响人参核盘菌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探究人参核盘菌的侵染过程,对人参核盘菌及罹病人参根部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人参核盘菌侵染过程中人参组织相关防御酶响应等生理生化指标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对几种新型杀菌剂进行了初步筛选,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对人参核盘菌菌核的菌丝侵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核盘菌菌核在水中前30min吸水速度成对数型上涨,吸水饱和后,人参核盘菌菌核的平均质量约为吸水前菌核平均质量的1.99倍。吸水后的人参核盘菌菌核,萌发率显着提高。土壤干湿程度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率成正比,且形成时间越长的菌核萌发所需时间较长,且前期萌发率较低,但后期萌发率的差异不显着。15.022.5℃为人参核盘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萌发率可达80%以上。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最适pH为6.0。人参菌核病菌接种参根后,菌丝延伸至参根表面,锐角分支,并出现出现融合现象,形成少量侵染垫,侵入参根后,出现大量质体,线粒体逐渐消解,脂肪滴体积变大。2.通过接种试验测定了人参核盘菌及其侵染人参过程中人参根部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动态变化。本试验测出人参核盘菌侵染人参过程中人参根部PG、PMG酶活性较其他四种酶活性大,在侵染前期果胶酶与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所上升,其酶的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的变化较大,侵染后期六种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在含有果胶与纤维素的液体培养基的诱导下PG、PM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均较大,其中β-葡萄糖苷酶在三种含有不同底物的培养基的诱导下活性都较小,PG酶活性较大。3.测定了人参核盘菌及其侵染人参过程中人参根部细胞壁防御酶及相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当人参核盘菌在侵染参根时会导致参根产生CAT防御响应,不同防御酶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在侵染第1 d时SOD活性达到峰值,在侵染第3 d时POD、CAT、PPO三种防御酶的活性最大,第5 d时,PAL活性达到峰值,MDA含量在第7d急剧升高达到最大,随着侵染时间的继续增加,防御酶活性逐渐降低。4.通过室内及盆栽药效试验对10种新型杀菌剂进行了初筛。结果表明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不同稀释倍数的10种化学药剂对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各有不同,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人参核盘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值可达5.71mg/L,其次是400g/升氟硅唑SC和50%氟啶胺SC,EC50值分别为12.93 mg/L、20.31 mg/L;70%甲基硫菌灵WG对人参核盘菌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值达到133.67 mg/L。在盆栽药效试验中,10%苯醚甲环唑WG防治效果较好,可达55.59%。
赵玉婷[8](2019)在《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藜芦与白头翁粗粉为实验材料,通过回流、超声波等提取方法对植物进行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单因素实验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及白头翁素的含量,根据含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寻找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人参黑斑病菌进行了抑菌效果测定,初步研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黎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1.5h,甲醇体积分数50%,最佳提取量为9.345 μg·g-1;白头翁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头翁素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87%,提取时间2 h,料液比为20(V:m),最佳提取量为3.760 μg·g-1。3、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试验中,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比例在2:8时抑菌作用最高,毒力比率为1.16,进一步得出的共毒系数为99.0059。4、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来抑制菌丝生长。
张睿泓[9](2019)在《多抗霉素B在人参样品中的储藏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人参黑斑病是人参生长过程中最常见和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率一般在20%30%,严重可达90%以上。多抗霉素是迄今为止开发最成功的生物农药,广泛用于防治人参黑斑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建立了人参样品(鲜人参、植株)和土壤中多抗霉素残留的HPLC-MS/MS分析方法,用甲酸-水提取,滤膜净化,多抗霉素B在鲜人参、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41 ng、0.05 ng和0.05 ng;鲜人参、植株和土壤中0.2、1.0和5.0 mg/kg添加水平下多抗霉素B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6.9%84.1%、74.7%94.7%和74.1%7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0%10.1%、1.3%4.2%和1.8%9.2%,定量检测限分别为0.28 mg/kg、0.05 mg/kg和0.02 mg/kg。通过实际样品检测,证明该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样品前处理程序操作简单,节省溶剂,样品处理效率高,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应用上述所建立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了为期300 d在-18℃和-20℃条件下,鲜人参、植株和土壤样品中1 mg/kg和2 mg/kg添加水平的多抗霉素B低温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8℃和-20℃下储藏的鲜人参和植株两种基质中多抗霉素B在300 d内的降解率均不超过30%,符合植物源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储藏稳定性试验准则中关于稳定性的判断标准,说明在-18℃和-20℃储藏条件下,鲜人参和植株两种基质中1 mg/kg和2 mg/kg残留水平的多抗霉素B至少能稳定储藏300 d(10个月)。人参土壤样品中1 mg/kg添加水平的多抗霉素B低温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在-18℃和-20℃下储藏的土壤中1 mg/kg多抗霉素B在150 d的降解率分别为21.94%和24.52%,240 d的降解率均大于30%,说明土壤样品中1mg/kg多抗霉素B添加水平的样品低温储藏稳定期在150 d。人参土壤样品中2 mg/kg添加水平的多抗霉素B低温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在-18℃下储藏的土壤中2 mg/kg多抗霉素B在120 d的降解率为10.21%,150 d的降解率大于30%,说明2 mg/kg多抗霉素B添加水平的样品低温储藏稳定性稳定期为120 d;而在2 mg/kg添加水平-20℃条件下,150 d时降解率为25.17%,240 d的降解率大于30%,根据试验确定的温度是按欧盟的试验规则进行的,因此土壤样品中2 mg/kg多抗霉素B添加水平的样品低温储藏期也确定为120 d。
李勇,杨小芳,张晓云,王蓉,丁万隆[10](2019)在《人参黑斑病低毒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室内筛选对人参黑斑菌有理想抑菌活性的低毒化学杀菌剂,为人参黑斑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结合抑菌率及毒力测定,明确不同杀菌剂的抑菌效果。结果:新益甲托、金万霉灵和多菌灵对人参黑斑菌的毒力较好,EC50值分别为199. 5、181. 97和96. 83μg·m L-1;其次为代森锰锌、阿米西达和世高,EC50值分别为2041. 7、3162. 3和1258. 9μg·m L-1;其余杀菌剂的EC50值均偏高。结论:新益甲托对人参黑斑菌有较好的防病潜力,在确保病害防治效果及农药残留达标的前提下,可考虑将其用于人参黑斑病的田间防治。
二、人参农药低残留试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农药低残留试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4)白芍、木瓜炮制和煎煮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与膳食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注释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道地药材及其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 |
1.1.1. 白芍及其主要害虫防治 |
1.1.2. 木瓜及其主要害虫防治 |
1.1.3. 中药材农药安全使用研究进展 |
1.2. 中药材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材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危害 |
1.2.2. 中药材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3. 中药材农药残留行为的研究进展 |
1.3. 中药材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1.3.1.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评估与方法 |
1.3.2. 农药残留加工因子及其在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
1.3.3. 农药残留生物可给性及其在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
1.3.4. 中药材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立项依据 |
1.4.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的分析方法和分布状况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白芍和木瓜实际样品的采集 |
2.2.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多残留分析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2. UPLC-MS/MS检测条件 |
2.2.3. 标准曲线与稳定性测定 |
2.2.4.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
2.2.5. 基质效应评价 |
2.2.6. 添加回收实验 |
2.3. 实际样品的检测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方法的标准曲线与灵敏度 |
2.5.2. 两种前处理方法的农药提取效率比较 |
2.5.3. QuEChERS-UPLC-MS/MS测定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的基质效应 |
2.5.4.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的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
2.5.5. 白芍和木瓜饮片中杀虫剂残留分布结果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白芍和木瓜中常用杀虫剂在炮制过程的残留行为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药材 |
3.1.2. 农药标准品 |
3.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3.1.4.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供试杀虫剂的添加与样品制备 |
3.2.2. 炮制加工试验 |
3.2.3. 不同炮制样品中杀虫剂残留的检测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炮制样品中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 |
3.4.2. 白芍炮制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的研究 |
3.4.3. 木瓜炮制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的研究 |
3.4.4. 白芍和木瓜炮制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的加工因子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白芍和木瓜中常用杀虫剂在煎煮过程的残留行为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药材饮片 |
4.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供试杀虫剂的添加与制备 |
4.2.2. 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与煎煮液制备 |
4.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4.2.4. 白芍和木瓜煎煮液中有效成分的检测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白芍饮片在煎煮过程中常用杀虫剂的残留行为研究 |
4.4.2. 木瓜饮片煎煮过程中常用杀虫剂的残留行为研究 |
4.4.3. 白芍和木瓜中常用杀虫剂的煎煮加工因子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木瓜中杀虫剂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的生物可给性评价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制备与处理 |
5.2.2. SHIME体外胃肠模拟方法 |
5.2.3. 模拟胃肠液中杀虫剂残留的提取测定方法 |
5.2.4. 胃肠环境因子及消化液成分的影响研究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木瓜中6种杀虫剂在模拟消化液中添加回收结果 |
5.4.2. 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方法的影响因子研究 |
5.4.3. 木瓜中6种杀虫剂生物可给性的测定 |
5.4.4. α-淀粉酶对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5.4.5. 胃蛋白酶对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5.4.6. 胆盐对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5.4.7. 胰蛋白酶对木瓜中杀虫剂残留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6.1. 膳食暴露点评估方法 |
6.1.1. 慢性膳食暴露评估 |
6.1.2. 急性膳食暴露评估 |
6.1.3. 膳食暴露累积风险 |
6.2.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6.2.1.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分析 |
6.2.2. 白芍和木瓜中杀虫剂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分析 |
6.2.3. 白芍和木瓜中农药残留的累积暴露风险分析 |
6.2.4. 应用煎煮加工因子评估2种药材中6种常用杀虫剂的膳食暴露风险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2种杀虫剂在白芍、木瓜种植过程的残留消解规律与安全使用 |
7.1. 实验材料 |
7.1.1. 仪器与试剂 |
7.1.2. 田间施药GAP的确定 |
7.1.3. 田间残留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试验设计 |
7.1.4. 白芍和木瓜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 |
7.1.5. 白芍和木瓜田间样品中杀虫剂的残留分析方法 |
7.2.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白芍和木瓜样品中2种杀虫剂的添加回收结果 |
7.3.2. 白芍和木瓜中2种杀虫剂的田间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量 |
7.3.3. 白芍和木瓜中2种杀虫剂的最终残留量 |
7.3.4. 安全采收期的确定与MRL值的推荐 |
7.3.5. 收获期实验组与对照组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1.1. 白芍和木瓜饮片中辛硫磷、毒死蜱、甲氰菊酯检出率均在40%以上 |
8.1.2. 白芍和木瓜中6种常用杀虫剂残留量在炮制过程中减少93%以上 |
8.1.3. 白芍和木瓜中毒死蜱、噻虫嗪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代谢转化 |
8.1.4. 噻虫嗪、吡虫啉等高水溶性、低Log K_(ow)农药残留生物可给性相对较高 |
8.1.5. 基于加工因子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指数显着降低10倍以上 |
8.1.6. 白芍和木瓜种植过程中主要虫害防治可以使用辛硫磷和甲维盐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农田栽培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栽培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准则及防治技术 |
1.1 无公害农田栽培人参病虫害防治准则 |
1.2 农田栽培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
1.2.1 农业防治技术 |
1.2.2 生物防治技术 |
1.2.3 化学防治技术 |
2 农田栽培人参病害种类及无公害防治研究 |
2.1 人参侵染性病害 |
2.1.1 黑斑病 |
2.1.2 锈腐病 |
2.1.3 根腐病 |
2.1.4 立枯病 |
2.1.5 菌核病 |
2.1.6 疫病 |
2.1.7 灰霉病 |
2.2 人参非侵染性病害 |
2.2.1 红皮病 |
2.2.2 冻害 |
3 农田栽培人参虫害种类及防治研究 |
3.1 地下虫害 |
3.1.1 金针虫 |
3.1.2 蝼蛄 |
3.1.3 蛴螬 |
3.1.4 地老虎 |
3.2 地上虫害 |
3.2.1 草地螟 |
3.2.2 八字地老虎 |
4 讨论与展望 |
(6)凹土基农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参及其有效成分 |
1.1.1 人参的概述 |
1.1.2 人参的有效化学成分 |
1.1.3 人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1.1.4 人参的药理作用 |
1.2 人参提取物及其农残现状 |
1.2.1 人参中农药残留现状 |
1.2.2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2.3 人参药材农药残留脱除现状 |
1.3 凹凸棒石黏土及其改性研究 |
1.3.1 凹凸棒石黏土的概述 |
1.3.2 凹凸棒石黏土的改性及其应用 |
1.3.3 凹凸棒石黏土的吸附机理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参提取物中5种农药残留及人参皂苷的分析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参提取物中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 |
2.2.2 人参提取物中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 |
2.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4 GC-MS/MS条件 |
2.2.5 UPLC条件 |
2.3 结果 |
2.3.1 GC-MS/MS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2 农药线性关系 |
2.3.3 精密度试验 |
2.3.4 稳定性试验 |
2.3.5 回收率试验 |
2.3.6 人参皂苷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7 人参皂苷线性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硅烷改性凹土基农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硅烷化凹凸棒石黏土(SMA)的制备 |
3.2.2 SMAs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方法 |
3.2.3 吸附工艺参数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2.6 比表面分析仪分析(BET) |
3.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3.3 结果 |
3.3.1 硅烷偶联剂类型的选择 |
3.3.2 改性剂用量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3.3 吸附剂用量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3.4 吸附时间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3.5 吸附温度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3.6 pH值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3.3.7 KH-1161-SMA-2 吸附等温线 |
3.3.8 KH-1161-SMA-2 吸附动力学 |
3.3.9 吸附剂对人参提取物中功效成分的影响 |
3.3.10 FT-IR分析 |
3.3.11 XRD分析 |
3.3.12 BET分析 |
3.3.13 SEM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阳离子改性凹土基农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石黏土(CMA)的制备 |
4.2.2 CMA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方法 |
4.2.3 吸附工艺参数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 结果 |
4.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选择 |
4.3.2 改性剂用量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3 吸附剂用量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4 吸附时间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5 吸附温度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6 pH值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4.3.7 STAB-CMA-2 吸附等温线 |
4.3.8 STAB-CMA-2 吸附动力学 |
4.3.9 吸附剂对人参提取物中功效成分的影响 |
4.3.10 FT-IR分析 |
4.3.11 XRD分析 |
4.3.12 BET分析 |
4.3.13 SEM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及获奖情况 |
(7)人参核盘菌侵染特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人参菌核病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 核盘菌的侵染及其研究进展 |
1.1.1 核盘菌的侵染方式 |
1.1.2 核盘菌的侵染过程 |
1.1.3 诱导子囊盘及菌核萌发的关键因素 |
1.2 核盘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核盘菌的致病机制 |
1.2.2 核盘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
1.3 人参菌核病及其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1.3.1 人参菌核病的化学防治 |
1.3.2 人参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
第二章 人参核盘菌侵染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人参核盘菌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研究 |
2.1.3 人参核盘菌侵染过程研究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人参核盘菌菌核在水中的吸水动态分析 |
2.2.2 人参核盘菌吸水菌核的菌丝型萌发观察 |
2.2.3 土壤湿度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 |
2.2.4 不同菌核龄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 |
2.2.5 温度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 |
2.2.6 pH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 |
2.2.7 核盘菌侵染人参根部的扫描电镜观察 |
2.2.8 核盘菌侵染人参根部透射电镜观察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人参核盘菌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活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粗酶液制备 |
3.1.3 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粗酶液制备 |
3.1.4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人参核盘菌接种人参根部不同时期发病情况 |
3.2.2 罹病人参根部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动态变化 |
3.2.3 人参核盘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动态变化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核盘菌侵染人参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材料的处理及取样 |
4.1.3 人参根部防御酶提取 |
4.1.4 人参根部防御酶活性测定 |
4.1.5 人参根部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人参根部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分析 |
4.2.2 人参根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 |
4.2.3 人参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析 |
4.2.4 人参根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4.2.5 人参根部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
4.2.6 人参根部MDA含量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人参菌核病药剂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杀菌剂母液制备 |
5.1.3 不同杀菌剂对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5.1.4 不同杀菌剂对人参菌核病的盆栽药效试验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杀菌剂对人参核盘菌室内药效 |
5.2.2 不同杀菌剂对人参菌核病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人参黑斑病 |
1.1.1 人参黑斑病的危害 |
1.1.2 人参黑斑病的防治 |
1.2 植物源农药 |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提取方法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1、仪器 |
2、实验药品 |
2.3 方法 |
2.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母液的制备 |
2.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 |
2.3.3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
3.1.1 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
3.1.2 精密度试验 |
3.1.3 重复性试验 |
3.1.4 藜芦单因素实验 |
3.1.5 白头翁单因素实验 |
3.1.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
3.2.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单剂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
3.2.2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
3.2.3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最佳配比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3.2.4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试验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抗霉素B在人参样品中的储藏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 |
1.2 人参的生产概况 |
1.3 多抗霉素简介及其应用 |
1.4 残留样品储藏稳定性研究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建立人参中多抗霉素B的残留分析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样品中多抗霉素B的储藏稳定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讨论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缩写词说明(Abbreviation description)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人参黑斑病低毒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病菌活化及菌饼制备 |
1.3 含药平板制备 |
1.4 抑菌活性测定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杀菌剂对人参黑斑菌的抑菌效果 |
2.2 供试杀菌剂对人参黑斑菌的毒力 |
3 讨论 |
四、人参农药低残留试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宁南霉素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J]. 宋雨桐,陆洋,尤庆航,侯新港,朱宗利,孙晓伟,方楠,侯志广,梁爽,逯忠斌. 农药学学报, 2021(04)
- [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仲丁灵在人参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J]. 尤庆航,彭湃,宋雨桐,方楠,朱宗利,侯新港,梁爽,逯忠斌,曲彤,侯志广. 农药学学报, 2021(04)
- [4]白芍、木瓜炮制和煎煮过程中常用杀虫剂残留行为与膳食暴露评估[D]. 肖金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3)
- [5]农田栽培人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J]. 胡鑫,沈亮,胡志刚,徐江.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3)
- [6]凹土基农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残的应用研究[D]. 王亚茹. 淮阴工学院, 2019(06)
- [7]人参核盘菌侵染特性及致病机制研究[D]. 韩月泠.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D]. 赵玉婷. 延边大学, 2019(01)
- [9]多抗霉素B在人参样品中的储藏稳定性研究[D]. 张睿泓.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人参黑斑病低毒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J]. 李勇,杨小芳,张晓云,王蓉,丁万隆. 中国现代中药,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