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及驱油效果

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及驱油效果

一、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与驱油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妮[1](2020)在《电场作用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大部分油田正处在含水率高、国际油价不稳定的大环境下,低渗透油田逐渐成为了开采主体。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利用电场对油层的电化学、电渗透和电加热效应,从而提高油层的渗流能力和流体的流动性能。本文主要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通过直流电场与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的手段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过进行矿物颗粒大小变化以及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实验,得出黏土矿物和细组分在电场作用下出现了电聚结现象,使得孔喉空间变得更加通畅,从而让储层的渗透率提高。粘土矿物颗粒在电场作用下明显聚结变粗,且与电场作用时间和电流大小有关,小电流时,加电4小时粒径中值达到峰值,大电流时,加电16h中值粒度达到峰值。由于外加电场的作用,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本文采用的表面活性剂是一种由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体系两者复配形成的新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此种表面活性剂抗吸附能力强,既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损耗量,又能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利用率,提高驱油剂的效果。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使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明显减小,在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0.15%左右时,达到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界面张力降低一个数量级,油水界面张力可以达到9.8×10-4m N·m-1;静置170h,乳状液析出水量达到98%以上,乳化稳定性更好。通过实验可知,加电后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了3.28%;电场作用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的累积采收率提高了5.27%;电场驱油中,施加的最佳电位梯度为5V/cm;P20超分子的注入浓度为0.15%、注入量为0.3PV。外加电场和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能够显着提高采收率。

李勇[2](2020)在《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以XB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油田地质开发特征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此类油藏特征的区块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适应性。XB区块受沉积环境及非均质性的影响,平面矛盾比较突出,无效注水增多,目前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较高,水驱提高采收率受限,需要进一步优化驱油方式寻求三次采油技术以提高采收率。因此基于此类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探索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十分必要。XB区块的油藏条件,如岩性、深度、温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水硬度等均满足化学驱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聚合物流变性、增粘性、抗剪切性、抗盐性、稳定性、抗碱性、耐温性和储层配伍性,筛选出了中分量的聚合物;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剂与地层水配伍性、抗盐及二价离子性能、乳化性能、稳定性能、驱油性能、注入性能等,筛选出了石油磺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用量优选实验研究,确定XB区块三元驱注入体系为:前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15PV+三元主段塞(碳酸钠1.0%,石油磺酸盐0.3%,聚合物“中分”15m Pa·s)0.105PV+三元副段塞(碳酸钠0.8%,石油磺酸盐0.1%,聚合物“中分”15m Pa·s)0.075PV+后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55PV;通过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并联岩心驱油实验,确定了渗透率级差上限为4;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注入速度优选实验,优选出的三元复合驱最优速度为0.1ml/min;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优选实验,得出主段塞交替注入相比于三元复合驱整体注入能够得到更好的驱替效果,且在注入次数在3~4次时,驱油效果最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XB区块实行弱碱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平均在15%~20%左右,可有效提高XB区块采出程度,本论文结论对XB区块及其类似低渗透油藏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马增阳[3](2020)在《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部分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后期,水驱产量递减加快,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采收率一般仅为30%~40%。三元复合驱是在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正在逐步推广,被大庆油田确定为实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本文从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的油层发育及地质条件出发,以油藏工程及提高采收率为理论依据,以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为技术手段,针对杏南开发区纯油区葡I3油层,水淹程度高、水洗强度大、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低等主要问题,在人造岩心上进行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研究。通过开展聚合物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储层碱敏性评价实验、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对比实验及三元体系性能评价实验优选出适合该试验区块配制三元复合体系的各成分;再进行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在实验中采取控制单一变量横向对比的方法,分别研究各段塞化学药剂注入浓度及各段塞注入尺寸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合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油层的注入方案,达到提高油层动用厚度,降低药剂注入成本,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杏十二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组合最优注入方案为:0.06PV前置段塞(CP=1800 mg/L)+0.30PV三元主段塞(三元体系CP=2000 mg/L,CA=1.20wt%,CS=0.30wt%)+0.15PV三元副段塞(三元体系CP=1800mg/L,CA=1.00wt%,CS=0.10wt%)+0.20PV后置段塞(CP=1600 mg/L),本优选方案可使化学驱提高采收率17.76个百分点。另外,将优选出的方案在试验区块的天然岩心上进一步对比验证,该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组合注入方案适合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现场应用。

王敬元[4](2020)在《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及置换机理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油藏具有低孔低渗的特性,相较于常规油藏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法,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多采用压裂技术。低渗透率储层的自然生产率低,并且压裂操作需要在早期进行,但往往却只能获得较低的产量和维持较高的注水压力。伴随压裂液技术的日趋完善,各种压裂液技术都分别应用在特定储层的情况中,而压裂液组成多元化是今后满足致密储层开采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将表面活性剂与传统压裂液组合形成复合压裂液体系,对复合压裂液技术提出新思路,通过实验研究完善表面活性剂与新型复合体系的性能分析,结合相应技术达到挖掘致密油藏剩余油并提高采收率目的。针对致密油藏低孔渗特性,本文选择渗吸结合吞吐、驱替方式进行室内实验,对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与吞吐置换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采油效果因素的变化规律。本文设计了复合压裂液体系并对界面张力性能与润湿改性能力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压裂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值先降低后上升,存在最优浓度值;温度因素可通过改变油体粘度与形态降低界面张力;发生协同作用的复合压裂液体系可大幅降低界面张力并具备改变岩心润湿性能力。设计静/动态渗吸实验,在复合体系作用下实验结果表明:亲油岩心发生渗吸过程的必要条件是发生润湿反转,水湿岩心静态渗吸效果好;润湿性是改善静态渗吸效果的主要因素,低界面张力为次要因素;复合压裂液体系改善静态渗吸能力超过使用单独压裂液,提升温度、降低油体粘度可提高静态渗吸效果;复合压裂液体系改善动态渗吸能力超过使用单独压裂液,注入速度存在最优值,使用复合压裂液并选择合理注入速度可提升动态渗吸效果;通过渗吸置换采油物模实验,在复合体系作用下实验结果表明:岩心切割裂缝后可提高吞吐采收率,裂缝是致密储层液体吞吐采油的必要条件;在焖井过程中使用复合压裂液体系,结合渗吸与吞吐置换过程可提高采收率;提高储层温度、增大注液压差及选择合理焖井时间可有效提高致密油藏原油采收率。

王道权[5](2020)在《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是综合了单一化学驱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驱油体系,A油田驱油现场数据显示:单一的聚合物驱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三元复合驱可以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在当今各产油区块高含水的情况下,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技术有着很光明的应用前景,受到各国的大力开发和高度重视,但是三元体系驱油的经济消耗普遍较大,在现今国际油价走低的大环境下,怎样可以降低驱油成本,严控经济消耗,是这项技术是否推广使用主要制约点。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找并结合生产作业实际,分析了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因素制定了研究对策。构建出系统的室内驱油模拟实验,通过对模拟样品进行驱油实验,对比分析了三元复合驱的主要作用因素和次要作用因素,给出各作用因素的作用关系曲线。着重研究了体系驱油能力受主段塞的化合物注入速度和注入方法、体系的界面张力、体系的粘度比、油层变异系数等因素的作用关系,并绘制了各因素的作用关系曲线,为试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驱油方案提供依据。针对N区西块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三元主段塞含水下降初期,试验区内低效、无效循环条带造成的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低、吸入剖面不均匀、综合含水高等问题,XWT008改性淀粉交联共聚物颗粒与采油用堵水剂WK双烯交联聚合物冻胶相结合的调剖体系对35口注入井实施调剖。调剖后单井平均注入压力提高1.2MPa,使吸入指数下降0.15m3/(d·m·MPa),对高渗透层起到封堵作用。试验区油井见到了阶段增油效果,统计试验区59口采油井,日产油增加57t,综合含水下降0.91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提升三采效率,提高开发效益,保证三元复合驱区块稳产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刘双星[6](2019)在《低界面张力CO2微纳米泡沫体系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沫驱是一种具有较长研究历史、较多实验经验并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于原油开采过程中的三次采油技术。随着对泡沫流体、多相流等内容的不断研究,泡沫驱的机理、适用条件、影响因素等被逐渐发现,泡沫驱的控制、性能调整等方法被逐渐掌握,使得泡沫驱被认为是功能性强、适用性广、可调性好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在我国CO2排放量过高、增速过快的环境下,将CO2与泡沫驱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原油开采过程,能够为解决我国原油开采难和CO2减排等问题提供一些帮助。目前,对于驱油用泡沫体系的优化与开发主要集中在调整体系组成,鲜有通过控制泡沫粒径来调整体系性能的研究。本研究尝试从控制泡沫粒径入手,以期制备出泡沫性能良好、油-液界面张力低,且泡沫粒径处于100 nm-10μm的低界面张力CO2微纳米泡沫体系。在本研究中,笔者分析了目标体系的多方面机理,对体系的化学添加剂组成、制备方法、制备条件等进行了实验与筛选,并对体系进行了表征与优化,考察了体系的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揭示了目标体系用于原油驱替的可行性、适用性与优越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 对体系的基本结构、形成与存在机理、稳定性影响因素和目标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目标体系的制备和优化奠定基础。2. 对单一表面活性剂和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与降低界面张力能力进行了实验测定与筛选,对不同聚合物在剪切、变温条件下的粘度特征以及聚合物对溶液油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经过复配方案筛选,初步选择1 g/L THPB+0.8 g/L SDS+1 g/L吐温80复配体系作为目标体系的化学添加剂方案。3. 对搅拌法和气流法的泡沫粒径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对照实验确定了目标体系的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探究了粒径对泡沫体系性能的影响;对目标体系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和优化;最终选定气流法,在气液比2.5:1、筛板目数400目、筛板间距3 mm条件下,对1 g/L THPB+0.8 g/L SDS+1g/L吐温80+0.3 g/L XC复配体系进行制备。4. 使用流变仪,分别以剪切时间、剪切速率、温度、剪切频率为变量,对目标体系的粘度数值及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并与体系液相、常规泡沫体系做对比,以考察目标体系整体在动态环境下的流变特征。5. 对目标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渗流、封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无油泡沫体系渗流性能实验考察了目标体系在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渗流特征;对目标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生成-运移-破灭过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利用岩芯驱替实验对目标体系的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以四组不同的化学驱体系作为对照,评价了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岩芯中的驱油效果,揭示了该体系在低渗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王顺[7](2019)在《大庆原油/甜菜碱体系驱油效果对乳化指标的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油田已经进入三次采油阶段。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应用条件较为苛刻,且对碱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亟需探索物化性能更加优良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本文以重烷基苯强碱三元体系,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为参照体系,通过对参照体系进行乳化性能、驱油效果的评价,建立起评价三元体系乳化性能、驱油效果的方法,然后对驱油效果与乳化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评价乳化性能与驱油效果关系的方法;其次,对其他条件相同,助剂类型不同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相应的评价,初步筛选出影响不同助剂类型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的敏感乳化性能指标;然后针对不同助剂类型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改变活性剂浓度或助剂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验证敏感指标的正确性,并得出量化结果。结果表明:(1)对于三元复合体系,较低的界面张力有利于提高化学驱采收率;分水率越低,化学驱采收率越高;稳定性指数越小,体系聚并速率越慢,越有利于驱油;在一定黏度范围内,黏度越低,化学驱采收率越高;乳状液颗粒粒径越小,采收率越高;(2)对于单一甜菜碱主剂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敏感乳化性能指标为:乳状液黏度。化学驱采收率与乳状液黏度呈负相关。当活性剂浓度在0.1%0.3%之间时,乳状液黏度由110.4mPa·s下降到85.4mPa·s,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上升1.49个百分点。当活性剂浓度在0.3%0.4%之间时,乳状液黏度由85.40mPa·s上升到92.31mPa·s,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下降0.11个百分点;(3)对于甜菜碱主剂与助剂I复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敏感乳化性能指标为:乳状液黏度。化学驱采收率与乳状液黏度呈负相关。当助剂用量在10%30%之间时,乳状液黏度由84.99mPa·s下降到65.64mPa·s,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上升1.46个百分点。当助剂用量在30%40%之间时,乳状液黏度由65.64mPa·s上升到72.98mPa·s,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下降1.02个百分点;(4)对于甜菜碱主剂与助剂II复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敏感乳化性能指标为:界面张力。化学驱采收率与界面张力呈负相关。当助剂用量在10%40%之间时,界面张力由8.98×10-3mN/m上升到1.37×10-1mN/m,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下降1.24个百分点;(5)对于甜菜碱主剂与助剂III复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敏的感乳化性能指标为:乳状液粒径。化学驱采收率与乳状液粒径呈负相关。当助剂用量在10%30%之间时,乳状液粒径由48.90下降到40.50,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上升1.69个百分点。当助剂用量在30%40%之间时,乳状液粒径由40.50上升到51.20,同时,化学驱采收率下降0.93个百分点。

郭胜兰[8](2019)在《埕岛海上油田聚/表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文中提出渤海湾浅海油田资源量巨大,但是受限于目前的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平台寿命期短等因素,储层中还有大量的原油资源未被采出。海上油田目前大多正处于注聚开发阶段,但采出程度仍然较低,需要寻求更快速的开发手段。本文针对埕岛海上油田WD油区非均质油藏,进行了聚/表二元复合驱室内研究。以储层地质储量、开发现状和储层特征为出发点,优选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评价了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疏水缔合聚合物A#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S-1所组成的二元复合体系在油藏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乳化性能、老化稳定性和低色谱分离效应。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渗透率极差和段塞组合方式四个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优选出适合目标油藏的最佳驱油配方。研究表明,本文中的SP二元复合体系提高驱油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体系的黏度,此时体系处于低界面张力(10-2 m N/m)而不是超低界面张力(10-3 m N/m)。最佳的二元复合驱配方:主段塞为0.3%表面活性剂SS-1+2000 mg/L聚合物A#,前置液段塞和后置液段塞中A#浓度为2000 mg/L、注入体积为0.1PV。该段塞组合方式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值为24%。本研究可以实现WD研究区非均质储层在平台寿命期内的“早拿油、多拿油”目标,为最佳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类似海上油田SP二元复合驱技术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仲东[9](2019)在《乳化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稠油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水驱时由于水油流度比差异大,指进现象严重,波及系数小。克服稠油开发的技术难题,高效的开发稠油资源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降黏复合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原理是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使稠油形成O/W型乳状液,通过降低稠油黏度来降低油相渗流阻力,提高流动性和动用程度。本文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条件,以乳化降黏复合体系及两种常规超低界面张力型复合体系为例,重点考察了乳化降黏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油水同注渗流特征及提高采收率能力,并将其与两种超低界面张力型复合体系进行了对比。通过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复合体系表观黏度、界面张力及乳化性能。结果表明: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活性剂体系及其二元复合体系(SP)更容易乳化稠油,但乳液稳定性差;油水界面张力较大的乳化降黏驱油体系较难乳化稠油,但其形成的乳液更稳定。说明超低界面张力与乳液的稳定性无明显对应关系。通过多孔介质油水同注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乳化降黏特征。结果表明,乳化降黏型驱油体系能够显着降低多孔介质中稠油的流动阻力,提高稠油流动性,而常规超低界面张力型驱油体系无类似效果;鉴于不同驱油体系乳化性能的差异,认为乳液稳定性是驱油体系乳化改善稠油流动性的关键。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乳化降黏型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15.6%,明显高于超低界面张力型复合体系的采收率增幅(10.0%左右),这说明乳液稳定性和乳化降黏能力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驱替普通稠油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体系类型的选择与原油黏度相关,当原油黏度为60 m Pa·s时,两种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相近。非均质条件下,乳化降黏复合体系可有效提高低渗管稠油的流动性,改善水油流度比,与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相比具有较大的采收率增幅。均质模型中注入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乳化降黏复合体系最佳注入浓度为3000 mg/L,最佳注入量在0.3 PV-0.5 PV之间,最佳注入速度为0.25 m L/min。在此条件下,复合体系能起到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和较高的采收率增幅(15.6%-18.5%)。

陈佩[10](2019)在《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文中指出砾岩油藏是我国油气资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我国原油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对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方式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新疆油田大部分油藏属于砾岩油藏,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之前的水驱开采方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化学驱的相关工作。由于新疆油田地处克拉玛依市,淡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本文考虑采用污水配注超支化聚合物,针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新疆该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原油性能,开展污水配制的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对该油藏的适应性研究及驱油效率评价。本文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筛选出KPS-1+L5表面活性剂体系,与超支化聚合进行复配,形成聚/表二元体系,与KYPAM二元体系进行相关对比实验,研究聚/表二元体系对目标砾岩油藏的驱油效率。KPS-1+L5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10-3mN/m数量级,通过实验发现,筛选出的表面活性剂体系KPS-1+L5具有一定的润湿性改善性能,在油藏条件下,该体系与原油有较好的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体系在砾岩岩屑上的吸附量为1.57mg/g左右。进一步对表面活性剂体系与超支化聚合及KYPAM复配的二元体系性能进行评价,表面活性剂体系对超支化聚合和KYPAM有一定的降粘能力,但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保留粘度高于KYPAM二元体系,二元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10-3mN/m~10-2mN/m数量级之间。老化90天后,界面张力稳定在10-1mN/m左右。对二元体系的改善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对亲油砾岩岩心片的润湿性改善性能优于KYPAM二元体系,亲油岩心片在体系中浸泡48h后,接触角由初始状态的155°,变为42.1°。当水油比为5:5时,HBPAM二元体系以及KYPAM二元体系均能和脱水原油发生乳化作用,形成W/O或[O(W/O)/W]型乳状液,乳状液粘度均大于原油粘度。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及二元体系的驱油效率进行研究,单一的超支化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优于KYPAM,能提高砾岩岩心采收率20%左右。二元体系驱油结果显示,实验所用的二元体系在砾岩岩心中具有良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且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优于KYPAM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在小岩心中能提高采收率26.7%~29.9%。且在岩心参数相近的情况下,随着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粘度的增加,其驱油效率提高,因此,在满足可注入性的条件下,建议选择粘度高的超支化二元体系进行驱油。通过微观实验对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超支化聚/表二元体系在驱油的过程中,发挥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协同作用,通过聚合物的粘弹效应,表面活性剂的降低界面张力和乳化等作用,共同提高其在砾岩岩心中的驱油效率。

二、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与驱油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与驱油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电场作用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场强化采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原理及其现状
        1.3.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3.2 表面活性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电场强化采油理论基础
    2.1 电场作用下储层矿物中的电动现象
        2.1.1 电渗作用
        2.1.2 电泳作用
    2.2 电场作用下油层流体渗流中的化学效应
        2.2.1 电解作用
        2.2.2 电热作用
第三章 电场对P20的作用
    3.1 P20作用机理
    3.2 电场对P20表面张力的影响
        3.2.1 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论
    3.3 电场对P20界面张力的影响
        3.3.1 实验条件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论
    3.4 电场对P20乳化性能的影响
        3.4.1 影响因素
        3.4.2 实验条件
        3.4.3 实验步骤
        3.4.4 实验结论
    3.5 电场对P20吸附性能的影响
        3.5.1 实验条件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论
第四章 外加电场对储层岩石性质影响研究
    4.1 电场作用对矿物颗粒大小影响
        4.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外加电场作用前后储层岩心润湿性的分析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装置及条件
        4.2.3 实验步骤
        4.2.4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电场作用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
    5.1 对比驱油实验
        5.1.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1.2 实验步骤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电位梯度对P20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的影响
        5.2.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2.2 实验步骤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电场方向对P20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的影响
        5.3.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3.2 实验步骤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外加电场下不同注入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
        5.4.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4.2 实验步骤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外加电场下不同注入量对驱油效果影响
        5.5.1 实验设备及条件
        5.5.2 实验步骤
        5.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聚合物驱发展现状
        1.2.2 三元复合驱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XB区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及现状
    2.1 油田基本情况
    2.2 XB区块化学驱适应性分析
第三章 聚合物优选及评价实验
    3.1 适用的聚合物产品筛选及评价
        3.1.1 聚合物流变性
        3.1.2 聚合物增粘性
        3.1.3 聚合物抗剪切性
        3.1.4 聚合物抗盐性
        3.1.5 聚合物稳定性
        3.1.6 聚合物抗碱性
        3.1.7 聚合物耐温性
    3.2 聚合物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性能评价
    4.1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评价实验
        4.1.1 表活剂与地层水配伍性
        4.1.2 表活剂抗盐性
        4.1.3 表活剂与碱的配伍性
        4.1.4 表活剂乳化性
        4.1.5 表活剂稳定性
        4.1.6 表活剂驱油性
        4.1.7 与防砂、固砂体系配伍性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层段及段塞组合优选
    5.1 三元复合驱驱油实验条件
    5.2 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优选
        5.2.1 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浓度优选
        5.2.2 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浓度优选
    5.3 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用量大小优选
    5.4 三元复合驱注剂层段组合优选
    5.5 三元复合驱注入速度优选
    5.6 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选
    5.7 XB区块弱碱三元复合驱经济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三元复合驱室内研究进展
        1.2.2 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1.3 三元复合驱技术简介
        1.3.1 三元复合驱的概念提出
        1.3.2 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特点
        1.3.3 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基本概况
    2.1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储集空间特征
        2.1.4 油层基本参数
        2.1.5 区块流体性质
        2.1.6 试验区块地质储量
    2.2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油藏特征
        2.2.1 油藏沉积特征
        2.2.2 油层发育特点
        2.2.3 连通状况及化学驱控制程度
        2.2.4 油层非均质性
        2.2.5 隔层发育情况
    2.3 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及性能评价
    3.1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
        3.1.1 三元体系中聚合物的确定
        3.1.2 三元体系中碱的确定
        3.1.3 三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3.2 三元体系性能评价
        3.2.1 三元体系吸附性能评价
        3.2.2 三元体系稳定性能评价
        3.2.3 三元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3.2.4 三元体系浓粘关系评价
        3.2.5 三元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优选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前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三元体系主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三元体系副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后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前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三元体系主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7.1 实验方案
        4.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8 三元体系副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8.1 实验方案
        4.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9 后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9.1 实验方案
        4.9.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0 天然岩心优选对比验证
        4.10.1 实验方案
        4.10.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及置换机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渗吸及置换采油方法
        1.3.1 渗吸采油方法
        1.3.2 吞吐置换采油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性能测试
    2.1 提高采收率机理
        2.1.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2.1.2 发生乳化反应
        2.1.3 润湿反转作用
    2.2 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2.3 表面活性剂性能测试
        2.3.1 实验准备
        2.3.2 实验方案设计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压裂液体系性能评价
    3.1 界面张力性能评价
        3.1.1 实验准备
        3.1.2 实验方案设计
        3.1.3 实验结果分析
    3.2 润湿改性能力评价
        3.2.1 实验准备
        3.2.2 实验方案设计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实验研究
    4.1 静态渗吸实验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步骤
        4.1.3 渗吸剂类型对渗吸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4.1.4 温度变化对渗吸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4.1.5 油体粘度对渗吸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4.2 动态渗吸实验
        4.2.1 实验准备
        4.2.2 实验步骤
        4.2.3 渗吸剂类型对渗吸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4.2.4 注入速度变化对渗吸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置换采油物模实验研究
    5.1 无缝岩心吞吐实验
        5.1.1 实验准备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1.3 实验结果分析
    5.2 裂缝岩心渗吸置换驱油实验
        5.2.1 实验准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注液类型不同对渗吸置换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5.2.4 储层温度变化对渗吸置换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5.2.5 注液压差变化对渗吸置换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5.2.6 焖井时间变化对渗吸置换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三元体系界面张力影响因素研究
    1.1 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1.1.1 实验部分
        1.1.2 结果分析
    1.2 ASP三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1.2.1 实验部分
        1.2.2 结果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三元体系乳化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器械和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和过程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含破乳剂的乳状液的稳定情况
        2.2.2 含破乳剂的乳状液的稳定情况
        2.2.3 乳状液的TSI情况
    2.3 小结
第3章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3.1 ASP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分析
        3.1.1 三元复合驱里碱的作用分析
        3.1.2 三元复合驱里聚合物作用分析
        3.1.3 三元复合驱里表面活性剂作用分析
    3.2 化学剂在ASP三元复合体系里的吸附滞留作用
        3.2.1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
        3.2.2 岩石孔隙里聚合物的滞留消耗
        3.2.3 碱的吸附消耗作用
    3.3 ASP三元复合体系配方的确定
        3.3.1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3.3.2 聚合物的确定
    3.4 小结
第4章 N油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4.1 实验设备和方法
    4.2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三元复合体系主段塞里驱油效果受聚合物剂量的影响
        4.2.2 三元复合体系受主段塞注入速度和浓度的作用实验
    4.3 小结
第5章 N区弱碱三元复合驱适时调剖效果评价
    5.1 N区块地质特征描述
        5.1.1 区块概况
        5.1.2 地质特征
    5.2 区块开发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5.2.1 区块开发形势
        5.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调剖井选井原则及选井结果
        5.3.1 调剖选井原则
        5.3.2 调剖选层原则
        5.3.3 调剖井组特征
    5.4 调剖剂类型优选
        5.4.1 耐碱调剖剂和堵水剂要求
        5.4.2 调剖体系应用效果
    5.5 调剖井注入方案设计
        5.5.1 调剖半径的确定
        5.5.2 孔隙度的确定
        5.5.3 调剖剂用量的确定
        5.5.4 单井注入方案设计
    5.6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低界面张力CO2微纳米泡沫体系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高原油采收率
        1.1.2 CO_2减排
        1.1.3 泡沫体系性能优化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1.3.1 泡沫流体基础研究
        1.3.2 泡沫驱技术
        1.3.3 微纳米泡沫体系的研究
        1.3.4 低渗油藏开采
        1.3.5 CO_2地质封存
        1.3.6 国外泡沫驱现场应用
        1.3.7 国内泡沫驱现场应用
    1.4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基础研究
    2.1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的结构
        2.1.1 体系基本构成
        2.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布
    2.2 体系的形成机理
        2.2.1 气相的分散
        2.2.2 液膜的形成
        2.2.3 形成条件
    2.3 体系的存在机理
        2.3.1 泡沫体系存在的热力学解释
        2.3.2 泡沫体系存在的动力学解释
    2.4 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4.1 泡沫粒径及粒径均匀程度
        2.4.2 液膜稳定性
        2.4.3 外部因素
    2.5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
        2.5.1 理论特征
        2.5.2超临界态CO_2
        2.5.3 体系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
    2.6 小结
第3章 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的制备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 单一表面活性剂
        3.3.1 泡沫性能
        3.3.2 油-液界面张力
    3.4 表面活性剂复配
        3.4.1 泡沫性能
        3.4.2 油-液界面张力
    3.5 聚合物的粘度特征
        3.5.1 聚合物的粘度-剪切速率曲线
        3.5.2 聚合物的粘度-温度曲线
    3.6 聚合物对油-液界面张力的影响
    3.7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复配方案筛选
    3.8 小结
第4章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的制备、性能表征与优化
    4.1 泡沫体系的粒径控制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1.3 搅拌法粒径控制
        4.1.4 气流法粒径控制
    4.2 制备方法的筛选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3 搅拌法制备
        4.2.4 气流法制备
        4.2.5 结果与讨论
    4.3 制备条件的筛选
        4.3.1 压力
        4.3.2 气液比
        4.3.3 筛板目数
        4.3.4 筛板间距
    4.4 体系物理性能表征
        4.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4.3 粒径与粒径分布
        4.4.4 表面张力与油-液界面张力
        4.4.5 体系的耐温性
        4.4.6 体系的耐盐性
        4.4.7 体系的耐油性
    4.5 粒径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4.5.1 实验内容与方法
        4.5.2 粒径对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
        4.5.3 粒径随时间的变化
    4.6 体系性能的优化
        4.6.1 液相油-液界面张力的降低
        4.6.2 高温条件下泡沫性能的提升
        4.6.3 纳米颗粒对体系性能的提升
    4.7 小结
第5章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的流变特性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内容和方法
    5.3 体系的表观粘度
    5.4 粘度-剪切速率曲线
    5.5 体系的粘度-温度曲线
    5.6 频率-粘弹性曲线
    5.7 小结
第6章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及驱油效果
    6.1 流动及封堵模式
        6.1.1 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流态
        6.1.2 体系在孔隙中的流动
        6.1.3 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
        6.1.4 封堵现象
        6.1.5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的渗流性能
    6.2 生成-运移-破灭过程
        6.2.1 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生成
        6.2.2 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破灭
        6.2.3 “油包水包气”三相平衡结构的产生
        6.2.4 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平衡
        6.2.5 CO_2微纳米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状态方程的推导
    6.3 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6.3.1 实验设备与方法
        6.3.2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庆原油/甜菜碱体系驱油效果对乳化指标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概况
        1.1.1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1.2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
        1.1.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1.2 乳化性能指标概况
第二章 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参照体系的选取
        2.1.1 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机理
        2.1.2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机理
        2.1.3 参照体系配方参数选取
    2.2 参照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2.2.1 实验准备
        2.2.2 实验原理及步骤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参照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2.3.1 实验准备及方案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参照体系驱油效果的敏感指标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敏感指标筛选
    3.1 乳化性能评价
        3.1.1 实验准备及方案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驱油效果评价
        3.2.1 实验准备及方案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敏感指标初步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敏感指标验证及量化
    4.1 单一甜菜碱主剂体系
        4.1.1 乳化性能评价
        4.1.2 驱油效果评价
        4.1.3 敏感指标
    4.2 甜菜碱主剂/助剂I复配体系
        4.2.1 乳化性能评价
        4.2.2 驱油效果评价
        4.2.3 敏感指标
    4.3 甜菜碱主剂/助剂II复配体系
        4.3.1 乳化性能评价
        4.3.2 驱油效果评价
        4.3.3 敏感指标
    4.4 甜菜碱主剂/助剂Ⅲ复配体系
        4.4.1 乳化性能评价
        4.4.2 驱油效果评价
        4.4.3 敏感指标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埕岛海上油田聚/表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海上油田化学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海上油田化学驱研究现状
        1.2.2 国外海上油田化学驱发展现状
    1.3 海上油田化学驱方式及其特点
        1.3.1 聚合物驱
        1.3.2 复合驱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概述
    2.1 开发现状
    2.2 储层地质
    2.3 流体性质
        2.3.1 原油性质
        2.3.2 天然气性质
        2.3.3 地层水性质
    2.4 油藏温压系统
    2.5 储层物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剂性能评价及优选
    3.1 实验药剂及仪器
        3.1.1 实验药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界面张力实验
        3.2.2 表面张力实验
        3.2.3 乳化实验
        3.2.4 静态吸附实验
        3.2.5 黏浓关系实验
        3.2.6 剪切稳定性实验
        3.2.7 对阳离子敏感性实验
        3.2.8 耐温性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3.3.2 乳液稳定性
        3.3.3 抗吸附性能
        3.3.4 黏浓关系
        3.3.5 抗剪切性能
        3.3.6 对阳离子的敏感性
        3.3.7 耐温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元体系性能评价及优选
    4.1 实验药剂及仪器
        4.1.1 实验药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界面张力测定
        4.2.2 剪切稳定性测定
        4.2.3 色谱分离实验
        4.2.4 乳化实验
        4.2.5 老化稳定性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SP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影响因素
        4.3.2 SP二元体系抗剪切性
        4.3.3 SP二元体系色谱分离
        4.3.4 SP二元体系乳化性能
        4.3.5 SP二元体系老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元体系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5.1 实验药剂及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单管驱油实验
        5.2.2 双管并联驱油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聚合物浓度对采收率影响
        5.3.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采收率影响
        5.3.3 渗透率极差对采收率影响
        5.3.4 段塞组合方式对采收率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乳化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普通稠油化学驱研究现状
        1.2.1 稠油聚合物驱
        1.2.2 稠油复合驱
    1.3 普通稠油乳化降黏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稠油乳化降黏研究进展
        1.3.2 稠油乳化降黏二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驱油体系界面及乳化性能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表观黏度
    2.3 界面张力
    2.4 乳化性能
        2.4.1 乳化能力
        2.4.2 乳液稳定性
        2.4.3 乳化降黏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化降黏型与超低界面张力型体系驱油特征对比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微观驱油特征
        3.2.1 稠油乳化形态
        3.2.2 稠油驱油特征
    3.3 均质模型驱油效果
        3.3.1 高黏原油-657 m Pa·s
        3.3.2 低黏原油-60 m Pa·s
    3.4 非均质条件下驱油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化降黏驱油体系降黏及驱油效果优化
    4.1 表面活性剂浓度
        4.1.1 活性剂浓度对稠油降黏的影响
        4.1.2 活性剂浓度对驱油的影响
    4.2 油水比
    4.3 注入参数
        4.3.1 段塞尺寸
        4.3.2 注入速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砾岩油藏概述
        1.2.2 砾岩油藏的研究及开发现状
        1.2.3 聚表二元驱的研究现状
        1.2.4 聚表二元驱在砾岩油藏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二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评价
    2.1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2.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改善行为
        2.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乳化性能
        2.3.1 实验器材及步骤
        2.3.2 实验结果
    2.4 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实验
        2.4.1 实验准备
        2.4.2 标准曲线绘制
        2.4.3 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表二元体系性能评价
    3.1 二元体系的增粘性能评价
        3.1.1 聚合物的增粘性能
        3.1.2 表活剂体系对聚合物粘度影响
        3.1.3 二元体系流变性能
    3.2 聚合物静态吸附实验
        3.2.1 实验准备
        3.2.2 标准曲线绘制
        3.2.3 二元体系中聚合物的静态吸附实验
    3.3 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3.4 二元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3.4.1 实验准备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二元体系润湿性改善行为
    3.6 二元体系的乳化性能研究
    3.7 二元体系老化性能评价
        3.7.1 实验准备
        3.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药品与材料
    4.2 聚合物及聚/表二元体系的可注入性研究
        4.2.1 聚合物的水动力学尺寸
        4.2.2 聚/表二元体系在砾岩岩心中注入性
    4.3 超支化聚合物与KYPAM驱油对比研究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聚/表二元体系驱油实验
        4.2.1 短岩心驱油效率
        4.2.2 方岩心驱油效率
    4.5 超支化聚合物/表活剂在砾岩岩心中的驱油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与驱油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场作用下P2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评价[D]. 王思妮.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 李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D]. 马增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复合压裂液体系下渗吸及置换机理实验研究[D]. 王敬元.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 [5]A油田N区块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D]. 王道权.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低界面张力CO2微纳米泡沫体系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双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7]大庆原油/甜菜碱体系驱油效果对乳化指标的敏感性研究[D]. 王顺.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埕岛海上油田聚/表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D]. 郭胜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乳化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研究[D]. 仲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D]. 陈佩.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及驱油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