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琳[1](2021)在《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安防意识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对于独居老人室内外安防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运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对独居老人进行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独居老人的异常行为,保障独居老人的人身安全,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对于该社会问题,本文利用ARM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并结合OpenCV视觉库的特点,实现了一个集老人视频监测、行为识别、异常通知为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首先,本文选用了搭载Exynos 4412处理芯片的S3C4412开发板,提出一款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在系统服务器搭建方面,基于Linux操作系统并采用B/S架构完成整体软件设计;针对视频图像采集问题,通过USB接口连接摄像头并利用V4L2摄像头驱动完成图像数据采集功能;在视频传输前,利用开发板上移植的H.264编码库对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进行编码与压缩;进而基于TCP通信协议通过Wi-Fi将视频资源发送给浏览器,使得用户可实时观察周围环境情况。其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利用OpenCV提供的API对图像进行初期处理,并对原始图像进行混合高斯背景建模;针对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方法处理过程中存在遮挡物、复杂环境等情况下目标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将经过处理的图像进行YOLOv3算法融合处理,对运动中的图像进行细捕捉,针对目标大小随时发生改变的特性,保证其位置状态及目标准确性;进而通过融合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的方法对图像进行跟踪处理,达到跟踪过程中的实时性高、精度准确的效果,完成整体的目标跟踪过程;最后将获得的各类图像特征样本通过SIFT算法进行特征点提取,采用视觉词袋和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学习和训练达到图像进行异常行为的识别的目的,如遇意外,服务端将异常状况及时报告给家人。最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了测试,客户端能够在局域网范围内获得视频监控内容,经过服务端对图像处理后,在检测到异常时,能实时地向监护人发送报警信息。在系统测试中,异常行为识别成功率达92.3%,满足智能监控系统整体需求,为下一步研究做出铺垫,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涛[2](2020)在《基于TMS320DM8127双路视频压缩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广泛地应用在智能交通、平安城市、飞机目标跟踪等诸多领域,在日常生活和国防建设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高数据量带来的视频质量和清晰度问题,不同应用场景带来的不同格式视频源兼容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够兼容多格式输入的视频压缩传输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设计并实现基于H.264视频编码的支持多格式输入的双路视频压缩传输系统。系统采用FPGA+DSP处理器架构,以TI公司的Davinci系列TMS320DM8127为核心处理器,配以大容量高速DDR3,分别采用GS2970和TVP5151完成对SDI视频和PAL视频的采集,通过FPGA对两路视频进行信号切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利用DM8127对双路视频同时压缩编码,并将SDI压缩视频以RTP协议分发组播,将PAL压缩视频以TCP协议传输至存储模块。本设计以DM8127为核心构建了集采集、压缩、传输为一体的网络视频服务终端。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硬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1、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分别通过高清视频解码芯片将原始SDI视频转换为BT.1120格式,通过标清视频解码芯片将原始PAL视频转换为BT.656格式,两路视频通过FPGA完成信号切换及数据格式转换。2、网络传输模块采用了双网冗余设计保证系统传输的稳定性。3、电源模块的设计,首先通过分析各模块所需电压的特性,分别为其选用合适的电源转换芯片完成电路设计。其次设计使用集成电源管理芯片通过EEPROM编程实现对DM8127上电时序的控制。软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1、采集芯片驱动的设计,通过I2C总线控制标清视频解码芯片,通过SPI总线控制高清视频解码芯片。2、视频数据链路的构建与实现,设计并实现本项目需求的双路视频压缩传输数据链路。3、实现基于TCP和RTP协议的视频网络传输。在完成双路视频压缩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后,本文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同时支持PAL和SDI视频输入,可以同时进行组播和存储,视频压缩传输的延时低于300ms,且解码后的视频无卡顿、掉帧等现象,视频压缩比达到125左右,同时系统的稳定性也达到项目需求。
李凯[3](2020)在《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文中研究表明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能将井下复杂、不易观察的情况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的新一代测井系统,随后测井人员把图像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对井下的各种问题进行监测、处理。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传统的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已经不能满足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测井需要,主要的不足有:不支持双通道码流传输、不支持视频存储功能、不支持串口透明传输、编码器尺寸不合适等。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海思3518芯片自主研究设计了一款新一代VideoLog井下电视专用的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本次编码器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本文首先从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设计相关的理论技术着手,研究了 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H.264编码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Web服务器模型,为软硬件设计提供技术基础。在硬件设计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进行了硬件整体设计,并选择了海思3518芯片作为编码器的视频处理芯片,然后根据海思官方参考手册提供的硬件接口依次设计了编码器的视频采集模块、SD卡存储模块、以太网模块、电源模块、UATR模块、NANDFlash模块。在软件设计时,首先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接着向编码器移植了 Linux操作系统,之后根据海思的软件接口与Linux环境下的系统函数了依次设计开发了 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的视频采集程序、视频传输程序、视频参数配置程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编码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验证了编码器在局域网中能正常进行视频传输、串口通讯、视频存储,编码器软硬件工作正常,能采集、传输、存储高清的井下视频图像。之后在实际测井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应用测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井下套管监测与事故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吴俊[4](2020)在《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平安城市、智慧物联、天网工程等大型联网监控项目的推动下,国内视频监控行业发展迅速。依托于新一代视频处理芯片,视频监控终端功能不断完善,逐渐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嵌入式平台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支持很多视频分析算法的移植。相较于借助PC客户端实现视频分析功能的方法,在嵌入式监控设备上实现视频分析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服务器端的压力,节省存储成本。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基于嵌入式Linux的网络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开发一款带有视频分析功能的嵌入式监控终端。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市场用户习惯与实际项目需求,选择海思Hi3518EV200芯片作为监控终端的核心处理器。该款芯片具备H.264&JPEG多码流实时编码能力,内部模块集成度高,能够很好的控制硬件成本和终端大小。围绕主芯片进行硬件电路与软件功能设计,最终完成一款集成度高、功能多样的智能监控终端。(2)监控终端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芯片最小系统设计与外围功能电路设计。为了节约用户成本,降低维修难度,本文提出了外接CCD传感器进行视频采集的方案,避免了因传感器损坏而废弃整个终端的现象。而且CCD图像传感器接线更加灵活,传输数据不会失真,能够保证更好的视频采集质量。考虑到数据传输的多样化,增加设备工作的容错率,设计了WIFI与MAC口两种数据传输方式。为了满足用户在室内控制室外终端的需求,设计了云台控制电路。(3)监控终端软件功能实现。首先基于海思MPP框架,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与编码功能,支持BT656格式数据输入与H.264编码输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解决视频采集硬件设计与MPP软件功能框架的适配问题,对视频掩码配置以及视频缓存池配置等底层代码进行了较大修改。然后搭建了基于RTS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端”通信框架,考虑到监控终端的兼容性,搭建了基于gSOAP的ONVIF协议框架,支持所有符合ONVIF协议规范开发的网络视频客户端连接终端并获取视频数据。最后对RS485串口进行调试,实现基于Pelcod协议的云台控制功能,对WIFI模块进行了驱动移植与功能配置。(4)视频分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在背景差分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局部背景建模(LBM)方法和全局前景建模(GFM)方法用于目标检测。该方法中引入一个全新的特征向量,其中整合了RGB值、水平和垂直方向的Haar小波特征以及像素的时间差异特征,通过增加特征向量的维数来提高其辨别力;为了解决逐渐停止的物体被漏检的问题,GFM方法根据贝叶斯最小误差决策规则全局地选择高斯密度来建模前景像素,当一个物体逐渐停止移动时,前景模型仍然会保持精确的高斯密度来建模;考虑到未来人脸识别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本文在利用Eigenface方法实现人脸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将监控终端作为分布式处理节点,实现分析任务的并行处理,从而提高人脸识别的速度。
李博文[5](2019)在《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执行效率低、画面质量较差、网络带宽受到限制以及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丢包等问题,设计出一种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本系统选用HI3518E芯片作为视频编码和网络传输的主控制器,结合AR0130摄像头与rtl8201以太网卡等外设构成系统硬件平台。通过对目前压缩算法优缺点进行分析,在H.264压缩算法的基础对图像进行编码处理,最后通过RTSP实时传输协议,将H.264码流数据由服务器端发送到客户端,客户端播放器VLC解码播放,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本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解决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顺序执行模式在多个模块中存在依赖关系,而导致系统执行效率低。本系统采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将系统功能分为三个部分:视频采集与编码、RTSP网络监听以及网络发送,随后创建三个子线程,将三个功能放在各自的子线程运行,实现功能函数的宏观并行,从而提高系统执行效率。(2)为了解决本系统视频监控画面存在的画面清晰度低以及马赛克现象,本系统通过对影响视频质量的量化参数与摄像头驱动的黑电平参数进行调节,最终使得监控画面能清晰流畅的显示。(3)由于视频数据量本身较大,而网络带宽受限,降低了视频监控实时性。故设计一种基于H.264压缩算法的视频监控系统,本系统视频压缩率可达到1:107,大大减少了网络传输的视频数据量,提高了系统实时性。(4)传统视频数据的网络传输存在丢包现象,本系统采用RTSP实时传输协议对流媒体进行控制,RTSP的控制流信号采用TCP协议发送,而视频流数据依托于RTP协议发送。实验结果表明,网络传输视频数据时,无丢包现象。本文主要工作可分为硬件方案设计、软件方案设计以及系统移植三个部分。硬件设计部分首先对处理器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设计系统硬件框架,随后对各类图像采集传感器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方案。软件设计部分采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实现了系统多任务的宏观并行,提高系统执行效率,系统多线程分为三个子线程,包括视频数据采集与编码线程设计、RTSP监听线程设计以及视频数据网络发送线程设计。系统移植部分包括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与Linux系统移植。
侯泽振[6](2019)在《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视频监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家庭、社区等私人场所到公路、车站等公共场所,视频监控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发生的事情,从而迅速做出决策。视频监控的应用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见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HI3518E为主控芯片,通过WIFI网络将AR0130摄像头模组采集的原始视频数据,利用本文改进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压缩后,通过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传输到PC机的客户端上即可实时浏览。论文首先介绍了已有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阐述了H.264编码技术的原理、优点和特性,以及H.264编码技术的帧间编码和帧内编码两个功能,并针对H.264帧内编码中预测模式数目多、编码复杂的缺点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同时给出了改进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其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最小系统、WIFI模块、摄像头模块、按键模块、指示灯模块、USB接口模块,其中最小系统包括主控模块、电源模块、复位模块、时钟模块。软件部分主要介绍了系统的软件分层架构、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WIFI和Sensor驱动的移植、媒体处理平台MPP的功能和实现、并通过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实现视频数据的流式传输,完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功能,其中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包括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虚拟网络环境的配置、VIM的安装、TFTP和NFS等服务器的搭建、串口环境的搭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安装、uboot和kernel等环境镜像的烧写。最后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与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改进的视频编码技术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大大降低了模式选择的计算复杂度,有效地减缓了视频数据的传输压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图[54]表[5]参[53]
李新宇[7](2019)在《嵌入式无线视频加密传输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视频监控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变得越来越重要,视频监控在保障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视频监控可以帮助我们实时了解远程最新的发展状况。传统的监控系统因为需要网络布线、而且传输过程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所以本系统基于嵌入式ARM平台实现了一种无线视频加密传输的方案,本系统利用无线WIFI技术组网方便,避免了网络布线的资源消耗,同时对传输的图像加入加密算法,提高了安全性能。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首先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当前混沌理论、密码学、嵌入式图像传输系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实验室现有的硬件设备给出了本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针对本系统所使用的硬件设备进行了介绍,包括视频图像采集模块、各个主要的电路单元模块、无线网络通讯模块。再次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系统和DNA的图像加密算法,首先对原图像进行分块编码,并用超混沌系统产生的序列值选择原图像分块之后和Logistic序列的运算。这样加密之后得到的图像已经看不出原始图像的任何有效特征,通过解密程序对加密之后的图像解密,在仿真软件上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嵌入式ARM处理器上实现了本系统的软件设计,本系统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这样一个流程完成了系统的整体功能。视频采集端通过V4L2接口完成图像采集,使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传输并且加入了加密功能;在视频接收端程序实现了对接收的图像解密、转换和显示功能,整个程序框架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本课题设计的视频加密传输系统不仅可以保证视频图像的实时传输,而且本课题的设计的加密算法对初值敏感性强、密钥空间可达2265之多可以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各种攻击。
谢庆文[8](2019)在《基于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监控技术的不断完善,监控产品逐渐的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监控系统大多是以有线网络为主,其安装布线工程量大、移动性差且维护成本高,主要是在交通、政府、金融部门和其它重要场所被应用。而随着网络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系统正朝着无线化、小型化、低成本、易安装、可靠性高的嵌入式方向发展,其也逐渐在向民用消费领域普及和应用。因此设计一款对个人或家庭的经济适用型监控系统将变得很有意义。本文根据监控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结合网络技术和嵌入式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系统采用了以S3C2440微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硬件开发平台,选用了USB摄像头作为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设备,无线网卡作为视频图像数据的传输设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首先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之上搭建了监控系统的整体运行环境,其中包括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安装、u-boot移植以及Linux内核的裁剪和移植,设计制作了适用于本系统的根文件系统以及在内核中对所选设备相关配置的添加。其次在软件设计方面移植了MJPG-streamer视频服务器以实现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其中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是以Linux内核为用户提供的V4L2接口函数来实现,而视频图像数据的传输是通过TCP/IP协议下的socket技术来实现。视频图象数据的接收端通过PC机浏览器和手机浏览器以及基于Android设计的一款简易手机APP来实现。本系统还增加了对运动目标检测的功能,利用OpenCV函数库改进优化了帧间差分法并结合背景差分法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当监控区域出现运动目标时,系统将会触发报警机制,向用户发送提醒邮件。在完成系统设计之后,通过对各模块以及整体功能的不断测试,监控系统能够运行稳定,当有人进入监控区域时,系统能自动发送提醒邮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系统投入成本低、可靠性高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勇[9](2018)在《嵌入式居家监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视频监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视系统逐渐向多功能集成化、网络管理化、操作便捷人性化等方面融合。顺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嵌入式应用在智能家居中日益深入,针对居家安防设计出低成本、易操作、网络化的视频监视系统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采用S3C2440A核心处理器,并搭载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对居住家庭内部区域进行视频监视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对系统核心处理器进行了选型,然后围绕核心处理器,对存储电路、外设接口电路、温湿度检测模块电路、气体检测模块电路以及电源电路、进行了分析设计。以系统硬件为基础,并基于Red Hat交叉编译平台,针对具体的S3C2440A核心处理器型号,对U-Boot、Linux内核、Yaffs根文件系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配置、编译生成了对应的可执行镜像文件,然后将生成的镜像文件依次加载到S3C2440A的主控板中,构建了Linux操作系统。并在操作系统基础上对DM9000网卡驱动、摄像头驱动进行了开发移植,完成了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为实现用户与S3C2440A主控板之间的人机交互:(1)基于B/S架构,采用HTML网页编程技术,对Web网页主界面进行设计;采用Java Applet应用程序,对网页中动态视图的交互操作进行设计;采用CGI技术,对网页中用户安全认证登录进行设计。由HTML、Java Applet以及CGI三大技术,完成了系统Web网页的视频监视。(2)基于B/S架构,采用V4L2接口驱动、TCP/IP传输协议、JPEG压缩技术,对室内监视区域进行了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压缩处理,并通过mjpg-streamer视频服务器对视频数据进行最终处理,将处理后的视频数据流通过网线传送到PC机浏览器中,完成了居家有线网络视频监视的设计。(3)通过S3C2440A主控板的USB接口,接入AR9271无线网卡模块,并移植相关驱动程序,完成了手机用户或PC机用户通过Wi Fi网络登录浏览器,对家庭内部区域进行无线视频监视。本文设计的具有B/S模式的嵌入式网络监视系统,用户能够通过web浏览器,方便的对居家环境进行监视,对室内区域进行实时监视。系统采用可移植性强的Linux操作系统开发完成,在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可方便的实现智能家居系统。本系统对居家安防监视系统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时文杰[10](2017)在《基于Hi3518E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处理器性能、网络带宽、视频编码算法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视频监控系统依托于它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也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Hi3518E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其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完成了系统的设计。硬件部分主要涉及摄像头模组的选择、ARM处理器的简介及Hi3518E芯片的特性、无线网卡、Flash、DDR等。软件部分主要介绍了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然后完成了嵌入式Linux的移植,包含u-boot-2010.06的启动流程及移植过程、Linux内核的功能、配置和移植原理及linux-3.4.y的移植过程、squashfs根文件系统的具体制作过程。随后又介绍了海思平台下ISP的处理过程,ISP部分代码完成了系统sensor底层的设置,为应用程序提供接口,在此基础上利用Linux系统的多线程技术完成了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并着重分析了移动侦测模块的原理和代码的实现过程。最后介绍了 TUTK平台的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音视频流和控制信息在TUTK平台下传输,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中视频流的传输过程和相关协议,包括UDP、RTP、RTCP和RTSP以及音频流的传输过程。最后重点分析了控制信息部分代码的处理过程,并给出了视频画面设置前后的对比图。
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图像目标异常识别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
2.2 功能模块分析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2.4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4.1 系统硬件结构 |
2.4.2 嵌入式开发平台介绍 |
2.4.3 摄像头选择 |
2.4.4 Wi-Fi传输设备 |
2.5 系统软件结构分析 |
2.5.1 图像采集模块 |
2.5.2 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模块 |
2.5.3 网页实时监控模块 |
2.5.4 网络传输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3.1 宿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
3.1.1 Linux操作系统安装 |
3.1.2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
3.1.3 Linux网络配置 |
3.1.4 NFS服务器配置 |
3.2 嵌入式设备开发环境搭建 |
3.2.1 Boot Loader移植 |
3.2.2 Linux内核移植 |
3.2.3 根文件系统制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PENCV的目标检测算法 |
4.1 目标图像预处理 |
4.1.1 灰度化 |
4.1.2 图像滤波 |
4.1.3 图像二值化 |
4.2 运动目标检测 |
4.2.1 帧间差分方法 |
4.2.2 背景减除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常行为检测算法 |
5.1 运动目标追踪 |
5.1.1 YOLOv3 |
5.1.2 混合高斯修正的YOLOv3 算法 |
5.1.3 基于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的融合算法 |
5.2 异常行为识别 |
5.2.1 SIFT算法的特征点提取 |
5.2.2 视觉词袋模型 |
5.2.3 SVM二类分类模型 |
5.2.4 训练与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1.1 Linux操作系统移植与启动测试 |
6.1.2 开发板与主机网络连接测试 |
6.2 系统模块测试 |
6.2.1 视频图像采集模块测试 |
6.2.2 服务器连接互联网模块测试 |
6.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
6.2.4 目标检测算法测试 |
6.2.5 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速度精度提高测试 |
6.2.6 异常行为识别测试 |
6.2.7 报警模块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成果与总结 |
7.2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TMS320DM8127双路视频压缩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现有视频压缩标准概述 |
1.2.2 编码实现平台 |
1.2.3 视频监控的发展及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视频压缩相关技术 |
2.1 视频压缩原理 |
2.2 视频压缩标准 |
2.2.1 H.264标准的结构框架 |
2.2.2 H.264标准的档次 |
2.2.3 H.264编解码器结构 |
2.2.4 H.264视频编码新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视频服务终端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模块化设计 |
3.2 硬件平台TMS320DM8127介绍 |
3.2.2 ARM子系统 |
3.2.3 DSP子系统 |
3.2.4 高清视频图像协处理器(HDVICP2) |
3.2.5 高清视频处理子系统(HDVPSS) |
3.3 软件平台IPNC-RDK介绍 |
3.3.1 IPNC-RDK软件开发包 |
3.3.2 Link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视频服务终端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4.2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4.2.1 标清视频采集 |
4.2.2 高清视频采集 |
4.2.3 FPGA架构 |
4.3 网络传输模块设计 |
4.4 电源模块设计 |
4.5 存储模块设计 |
4.5.1 DDR模块 |
4.5.2 FLASH模块 |
4.6 SD卡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IPNC-RDK的软件设计 |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
5.2 U-Boot和内核编译与移植 |
5.3 视频采集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5.3.1 标清视频采集驱动设计与实现 |
5.3.2 高清视频采集驱动设计与实现 |
5.4 应用程序开发 |
5.4.1 视频链路总体布局 |
5.4.2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5.4.3 视频编码模块设计 |
5.4.4 传输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功能性测试 |
6.3 延时性测试 |
6.3.1 SDI视频延时性测试 |
6.3.2 PAL视频延时测试 |
6.4 稳定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现状 |
1.2.3 视频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1.3.2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研究 |
1.3.3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设计研究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系统 |
2.2 H.264 编码技术 |
2.2.1 H.264 编码器原理 |
2.2.2 H.264 解码器原理 |
2.3 流媒体技术 |
2.3.1 TCP/IP协议 |
2.3.2 RTMP协议 |
2.4 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 |
2.5 Web服务器模型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 |
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整体设计 |
3.2 视频编码器处理芯片选择 |
3.3 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3.4 视频编码器SD卡存储模块设计 |
3.5 视频编码器以太网模块设计 |
3.6 视频编码器电源模块设计 |
3.7 视频编码器UART模块设计 |
3.8 视频编码器NAND Flash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开发 |
4.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1 Linux虚拟系统搭建 |
4.2.2 交叉编译工具安装 |
4.2.3 海思SDK安装 |
4.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U-boot移植 |
4.3.1 U-boot编译 |
4.3.2 U-boot烧录 |
4.4 VideoLog视频编码器Linux内核移植 |
4.4.1 Linux内核裁剪 |
4.4.2 Linux内核编译 |
4.4.3 Linux内核烧录 |
4.5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根文件系统移植 |
4.5.1 jffs2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5.2 根文件系统烧录 |
4.6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程序开发 |
4.7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传输程序开发 |
4.7.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移植 |
4.7.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推流程序设计 |
4.8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程序开发 |
4.8.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Web服务器程序设计 |
4.8.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
4.8.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2.1 Linux系统加载性能测试 |
5.2.2 视频采集传输性能测试 |
5.2.3 双码流性能测试 |
5.2.4 串口透传性能测试 |
5.2.5 SD卡存储性能测试 |
5.2.6 Web服务器视频参数配置性能测试 |
5.3 系统应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视频监控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监控终端中的视频分析算法研究 |
1.2.3 嵌入式监控终端的应用场景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监控终端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分析 |
2.1.2 监控终端功能的需求分析 |
2.2 监控终端硬件与软件方案设计 |
2.2.1 监控终端的设计流程 |
2.2.2 CPU芯片选型 |
2.2.3 监控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2.2.4 监控终端软件方案设计 |
2.3 视频分析功能方案设计 |
2.3.1 视频分析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2.3.2 视频分析技术实现的难点 |
2.3.3 视频分析功能的架构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控终端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监控终端的系统功能电路设计 |
3.1.1 电源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
3.1.2 Flash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1.3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
3.2 监控终端的外围模块电路设计 |
3.2.1 视频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2.2 云台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3 USB拓展模块电路设计 |
3.2.4 网口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3.2.5 WIFI模块连接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
4.1 基于海思MPP的视频采集编码功能 |
4.1.1 视频采集编码的整体流程 |
4.1.2 基于TVP5151 的视频数据模数转换 |
4.1.3 主芯片VI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1.4 主芯片VPSS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1.5 主芯片VENC模块底层代码配置 |
4.2 基于RTSP/ONVIF协议的视频传输功能 |
4.2.1 流媒体视频传输协议 |
4.2.2 RTSP协议通信框架设计 |
4.2.3 ONVIF协议通信框架设计 |
4.3 基于Pelco_d协议的云台控制功能 |
4.4 基于RTL8188EUS模块的无线网连接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分析功能的设计 |
5.1 一种新的LBM-GFM目标检测方法 |
5.1.1 常用方法的分析 |
5.1.2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提出 |
5.1.3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优点 |
5.2 LBM-GFM目标检测方法的具体设计 |
5.2.1 特征向量的整合 |
5.2.2 局部背景建模 |
5.2.3 全局前景建模 |
5.2.4 基于贝叶斯规则的目标分类 |
5.2.5 目标检测方法的代码流程设计 |
5.3 分布式处理应用下的人脸识别功能设计 |
5.3.1 基于Eigenface方法的人脸识别设计 |
5.3.2 分布式处理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
5.3.3 人脸识别的代码流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控终端功能实现与测试 |
6.1 监控终端功能实现 |
6.1.1 视频监控功能的实现 |
6.1.2 移动侦测功能的实现 |
6.1.3 人脸识别功能的实现 |
6.1.4 云台控制功能的实现 |
6.1.5 WIFI功能的实现 |
6.2 监控终端功能测试与分析 |
6.2.1 视频监控功能测试 |
6.2.2 移动侦测功能测试 |
6.2.3 人脸识别功能测试 |
6.2.4 云台控制功能测试 |
6.2.5 WIFI功能测试 |
6.2.6 监控终端整体功能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视频采集原理与图像格式转换方法 |
§2.1.1 视频采集原理 |
§2.1.2 rawRGB到RGB的格式转换方法 |
§2.1.3 RGB色彩空间到YUV色彩空间转换方法 |
§2.2 视频编码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原理 |
§2.2.2 H.264分层结构 |
§2.3 视频网络传输技术 |
§2.3.1 RTSP协议 |
§2.3.2 RTP协议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1 嵌入式处理器方案选择 |
§3.1.2 采集设备方案选择 |
§3.1.3 系统硬件方案的实现 |
§3.2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3.2.1 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分层设计 |
§3.2.2 视频监控系统多线程编程模型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
§4.1 搭建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4.2 Linux系统移植 |
§4.2.1 U-boot移植 |
§4.2.2 Linux内核裁剪与移植 |
§4.2.3 根文件系统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5.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1 摄像头驱动设计 |
§5.1.2 视频存储单元设计 |
§5.1.3 视频采集程序实现 |
§5.2 视频编码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视频编码整体模型设计 |
§5.2.2 编码通道码流控制器方式选择 |
§5.2.4 视频编码程序实现 |
§5.3 服务器与客户端网络连接方案设计与实现 |
§5.3.1 RTSP流媒体数据与报文数据发送方案设计 |
§5.3.2 RTSP监听程序实现 |
§5.3.3 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模型设计 |
§5.3.4 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程序实现 |
§5.4 视频数据的网络发送程序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 |
§6.1 系统开发环境测试 |
§6.2 视频质量的参数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分析 |
§6.3 压缩率的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分析 |
§6.4 视频网络传输的设计验证及实验分析 |
§6.4.1 RTSP协议验证 |
§6.4.2 网络传输丢包率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
§6.4.3 网络传输速率测试方法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技术 |
2.1 H.264 视频编码技术及其改进 |
2.1.1 H.264 编码技术的优点及特性 |
2.1.2 H.264 编码技术的帧间编码 |
2.1.3 H.264 编码技术的帧内编码及其改进 |
2.2 本章小结 |
3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总体硬件设计 |
3.2 最小系统 |
3.2.1 主控模块 |
3.2.2 电源模块 |
3.2.3 复位模块 |
3.2.4 时钟模块 |
3.3 WIFI模块 |
3.4 摄像头模块 |
3.5 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 |
3.6 USB接口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4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 |
4.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1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
4.2.2 配置虚拟机网络环境 |
4.2.3 安装VIM编译器 |
4.2.4 搭建TFTP服务器 |
4.2.5 搭建NFS服务器 |
4.2.6 搭建串口环境 |
4.2.7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4.2.8 环境镜像的获取与烧写 |
4.3 系统驱动移植 |
4.3.1 USB WIFI驱动移植 |
4.3.2 Sensor驱动移植 |
4.4 MPP的实现 |
4.4.1 MPP工程的创建 |
4.4.2 MPP的装载 |
4.5 视频流实时传输的实现 |
4.5.1 传输协议及视频流的封包策略 |
4.5.2 ORTP库的装载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过程及测试结果 |
5.1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嵌入式无线视频加密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沌理论的研究 |
1.2.2 密码学理论的发展 |
1.2.3 嵌入式图像处理设备的发展 |
1.2.4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发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的硬件方案选择 |
2.2.1 主控芯片概述 |
2.2.2 USB摄像头 |
2.3 系统的主要电路设计 |
2.3.1 USB总线接口 |
2.3.2 串行接口电路 |
2.3.3 电源接口电路 |
2.3.4 DM9000 网卡 |
2.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5 通信方式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混沌和DNA编码的图像加密算法 |
3.1 引言 |
3.2 混沌理论 |
3.2.1 混沌的定义 |
3.2.2 混沌的特性 |
3.2.3 混沌系统的判断 |
3.2.4 几种常见的混沌映射 |
3.3 DNA密码理论基础 |
3.4 加密与解密算法 |
3.5 图像的加密方案设计 |
3.6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3.6.1 实验结果 |
3.6.2 灰度直方图分析 |
3.6.3 相邻像素相关性分析 |
3.6.4 密钥敏感性分析 |
3.6.5 密钥空间分析 |
3.6.6 信息熵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视频加密传输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嵌入式开发软件平台的搭建 |
4.2.1 交叉编译工具的安装 |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
4.2.4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4.2.5 nfs和 tftp服务器搭建 |
4.3 无线网络的搭建 |
4.4 视频采集模块驱动的设计 |
4.4.1 V4L2 驱动模型 |
4.4.2 UVC驱动模型 |
4.5 视频压缩传输C/S架构软件设计 |
4.5.1 libjpeg库的移植 |
4.5.2 mjpeg-streamer的移植 |
4.5.3 视频采集功能程序设计 |
4.5.4 视频加密程序设计 |
4.6 接收端程序设计 |
4.7 视频显示功能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总体功能实现及实验现象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的总体分析 |
5.3 系统测试内容 |
5.4 制作ext2 镜像 |
5.5 系统存在问题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基于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嵌入式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嵌入式系统概要 |
2.1.1 嵌入式系统定义 |
2.1.2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系统硬件平台 |
2.3.1 嵌入式处理器 |
2.3.2 硬件平台电路 |
2.3.3 视频采集模块 |
2.3.4 无线传输模块 |
2.4 系统软件平台 |
2.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2 系统软件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监控系统平台搭建 |
3.1 交叉编译环境的构建 |
3.1.1 宿主机环境的搭建 |
3.1.2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构建 |
3.2 引导程序 |
3.2.1 Bootloader启动流程 |
3.2.2 Bootloader操作模式 |
3.2.3 U-Boot移植 |
3.3 Linux内核移植 |
3.3.1 Linux内核结构 |
3.3.2 Linux源码结构 |
3.3.3 内核配置与移植 |
3.4 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
3.4.1 嵌入式Linux常用的文件系统 |
3.4.2 制作根文件系统 |
3.5 USB设备驱动 |
3.5.1 设备分类及设备驱动程序模块 |
3.5.2 USB驱动结构 |
3.5.3 USB摄像头驱动的设计 |
3.6 无线网卡驱动的配置 |
3.6.1 Linux内核对无线网卡的支持 |
3.6.2 无线网卡的移植及功能配置 |
3.7 OpenCV的移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视频服务器 |
4.1.1 MJPG-streamer视频服务器 |
4.1.2 移植MJPG-streamer视频服务器 |
4.2 视频图像数据采集模块 |
4.2.1 v4l2介绍 |
4.2.2 v4l2视频图像数据采集实现 |
4.3 视频图像数据传输模块 |
4.3.1 TCP/IP通信协议 |
4.3.2 视频图像数据传输实现 |
4.4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选择及改进 |
4.5 邮件报警模块 |
4.6 视频显示模块 |
4.6.1 手机app软件设计 |
4.6.2 Web浏览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模块测试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嵌入式居家监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视频监视系统的发展 |
1.2.1 本地模拟信号监视系统 |
1.2.2 基于PC机的数字监视系统 |
1.2.3 嵌入式的网络视频监视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1 系统设计方案 |
2.1.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1.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2.2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
2.3 摄像头选型 |
2.4 存储电路设计 |
2.4.1 SDRAM设计 |
2.4.2 Flash存储设计 |
2.5 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
2.5.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2.5.2 摄像头接口电路设计 |
2.5.3 USB接口电路设计 |
2.5.4 串口电路设计 |
2.5.5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2.6 温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2.7 气体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2.8 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
2.9 电源及复位电路设计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 |
3.1 嵌入式系统选择 |
3.2 嵌入式Linux系统环境搭建 |
3.2.1 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3.2.2 U-Boot移植 |
3.2.3 Linux内核移植 |
3.2.4 YAFFS文件系统的移植 |
3.3 设备驱动开发 |
3.3.1 DM9000网卡驱动程序设计 |
3.3.2 摄像头驱动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4.1 基于B/S模式的网页界面控制设计 |
4.1.1 HTML网页编程设计 |
4.1.2 Java Applet应用程序设计 |
4.1.3 CGI编程设计 |
4.2 基于B/S模式的视频监视设计 |
4.2.1 视频采集设计 |
4.2.2 视频压缩设计 |
4.2.3 视频网络传输设计 |
4.3 无线WiFi视频监视设计 |
4.3.1 AR9271 无线WiFi模块 |
4.3.2 AR9271无线网卡驱动分析及移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web网页监视界面测试 |
5.1.1 测试准备 |
5.1.2 网络通路及Boa服务器测试 |
5.1.3 web监视测试 |
5.2 视频监视测试 |
5.3 WiFi无线监视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二 部分原理图 |
附录三 S3C2440A部分管脚分配 |
附录四 部分程序代码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Hi3518E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与来源 |
1.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概述与研究现状 |
1.2.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开发平台搭建 |
2.1 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2.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1.3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2 搭建系统开发平台 |
2.2.1 搭建主机开发环境 |
2.2.2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3.1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概述 |
3.2 Bootloader移植 |
3.2.1 嵌入式系统结构和Bootloader功能 |
3.2.2 U-Boot简介及其启动流程 |
3.2.3 U-Boot的移植 |
3.3 Linux内核移植 |
3.3.1 Linux内核简介及其目录结构 |
3.3.2 Linux内核配置和编译原理 |
3.3.3 Linux内核移植 |
3.3.4 编译、烧写、启动内核 |
3.4 制作根文件系统 |
3.4.1 根文件系统简介及其目录结构 |
3.4.2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4.1 海思ISP简介 |
4.2 应用程序设计 |
4.2.1 Linux多线程技术简介 |
4.2.2 应用程序设计 |
4.3 实现移动侦测功能 |
4.3.1 视频内容分析技术简介 |
4.3.2 移动侦测技术原理 |
4.3.3 移动侦测功能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TUTK平台下的音视频流传输与控制信息处理 |
5.1 TUTK平台简介 |
5.2 音视频流的传输 |
5.2.1 音视频流的编码 |
5.2.2 音视频流的传输过程与相关协议 |
5.3 控制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
5.3.1 控制信息的传输 |
5.3.2 控制信息的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D]. 刘佳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TMS320DM8127双路视频压缩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D]. 李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基于海思3518E的具有视频分析功能的监控终端设计[D]. 吴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博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HI3518E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D]. 侯泽振.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嵌入式无线视频加密传输系统[D]. 李新宇. 燕山大学, 2019(03)
- [8]基于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庆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嵌入式居家监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周勇.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10]基于Hi3518E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D]. 时文杰. 安徽理工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