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肝病的B型超声图像与中医辨证(论文文献综述)
廖媛[1](2020)在《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是全球流行的主要肝脏疾病之一,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将不断扩大。目前,临床上国内外尚无针对NAFLD的特效药品。中药现代化启发我们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选择开发合理的原药材或原有方剂,从中寻找既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保肝抗炎的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基础研究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基础研究部分通过高脂高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脂必泰干预NAFLD的作用效果,及对MAPK-ERK-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脂必泰应用于临床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脂必泰治疗NAFLD患者,观察脂必泰对患者肝脏硬度(LSM)、脂肪衰减(CAP)、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及对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脂必泰对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基础研究部分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模型,观察脂必泰在疾病动物模型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实验选取6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10%果糖和高脂饲料诱导伴有IR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脂必泰低剂量组(100 mg/kg/day),脂必泰高剂量组(200 mg/kg/day),二甲双胍组(200mg/kg/day),水飞蓟宾组(100 mg/kg/day),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期间,监测动物体重变化。连续给药9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及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III型前胶原(PC-Ⅲ)水平,并计算称量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冰冻切片脂滴沉积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肝组织TLR4、P-ERK1/2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HDL-C、LDL-C、HA、LN、IV-C、PC-Ⅲ、肝脏指数及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且明显上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脂必泰低、高剂量组2h BG、Fins、HOMA-IR、ALT、AST、TG、CHOL、LDL-C、肝脏指数和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HDL-C和AST/ALT明显升高,明显下调TLR4、P-ERK1/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E染色、油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脂必泰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和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脂必泰高、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模型动物血清HA、LN、IV-C、PC-Ⅲ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结论:脂必泰可通过下调TLR4、P-ERK1/2蛋白的表达,影响MAPK-ERK-TLRs通路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转导,阻止炎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拮抗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空泡变性,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脂必泰可明显降低血清纤维化标记物水平和肝组织胶原纤维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综合评价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为脂必泰临床应用于NAFLD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9.1-2019.12在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符合痰瘀互结证的75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组)37例,试验组(脂必泰组)38例。试验过程中脱落9例患者,实际有效病例数66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仅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试验组患者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脂必泰胶囊,每次1粒(0.24g),每天2次,12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值(CAP)、肝脏硬度值(LSM)、体重、BMI指数、肝功(ALT、AST、GGT、ALP)、血脂(CHOL、TG、LDL-C、HDL-C)、血糖(GLU、Ins、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改善情况。临床试验以肝脏CAP值、LSM值、体重、BMI指数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肝功、血脂、血糖和HOMA-IR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和CAP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后患者体重、BMI、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和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5),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前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患者LSM、CAP、ALT、AST、GGT、GLU、Ins、HOMA-IR、CHOL、LDL-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其它检测指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但是对肝脏功能、血脂调节和胰岛素抵抗未见明显改善。脂必泰干预加上基础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BMI、LSM和CAP达到主要治疗效果,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试验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且脂必泰对肝功能、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脂必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终点和次要治疗终点。
甘国林[2](2019)在《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前期已证实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抗病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和评估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控制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疗效确切且可供推广应用的CHB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00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的CHB经ETV治疗观察1年,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对照组单纯予ETV。两组均继续观察治疗24月。在入组前(0月)和治疗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并计算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FP、Fibroscan等,在入组前(0月)和24月检查肝脏MRI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ALT、AST水平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HBV-DNA转阴率76.92%,HBe Ag血清转阴率40.90%(9/22),HBe Ag/HBe Ab转换率30.43%(7/22),对照组HBV-DNA转阴率62.5%,HBe Ag血清转阴率26.08%(6/23),HBe Ag/HBe Ab转换率17.39%(4/23)。治疗组HBs Ag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HBs Ag下降幅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Fibroscan值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超积分值整体明显下降,对照组B超积分值整体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本试验中完成MRI检查的共61例,观察患者中发生肝硬化的共1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对照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5.治疗组APRI指数、FIB-4指数、GPR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AFP、AFU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更大(P<0.05)。7.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8.本试验和前期试验具有一定连续性,部分病例在前期治疗及本试验观察期间未发现ETV耐药者,且为期24月治疗中90例患者均未见血常规、肾功能等损害,亦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证CHB患者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e抗原转阴率和转换率,降低HBs Ag水平和HBV DNA滴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纳差、乏力、耳鸣、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逆转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能够明显控制CHB的疾病进展。
朱丹[3](2019)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迄今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防治脂肪性肝病不良反应少,显示了较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会对脂肪性肝病认识也基本达成了一致,制定了相关的中医药诊疗指南和规范,供临床参考。但这些意见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需要在临床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学术水平,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力军。因此,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及丰富诊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本论文是在“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在学习古代文献及现代中西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的同时,基于当代一百余位名老中医辨治脂肪性肝病的文献、临证医案以及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特色和临证医案分析,系统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共性经验总结和个性经验分析。并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索,以提高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水平。3.研究方法(1)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古籍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上对脂肪性肝病进行论述。(2)对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和493例患者共1469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认识、证候特征、方药规律等。(3)对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和340例患者628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辨治特色和辨证用药规律。(4)探索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之中,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构建探索,以便更好的传承中医药经验,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4.研究结果4.1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病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中所论述的中医病名有25种之多,其中列入前5种的分别是“胁痛”、“积聚”、“痰证”、“肝癖”、“积证”,以“胁痛”为最多。但“胁痛”及“痰证”、“积聚”、“积证”都属于一类代表广泛的疾病,特异性太差,以其命名不合适。而其中以“肝癖”特异性较强,但认知度不够高,说明就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而言,尚缺乏共识。(2)病因病机:病因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大量饮酒、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为主要病因。病机方面,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痰癖互结、肝郁脾虚、血瘀为主。(3)证候特征:文献中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证候很多,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脾虚失运、肝脾不调等。(4)治法:健脾、活血、疏肝、化痰、理气、清利湿热、祛湿、化湿、化浊、益气为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其中健脾使用的频率最高。在临床应用中,名老中医常多种治法合并使用。如两种治法并用的健脾与疏肝,健脾与活血,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等;三种治法合用的健脾、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活血等;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健脾、疏肝、化痰、活血。说明上述治法针对主要病机,可以起到综合辨证而施治的目的。(5)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55种,其中自拟方102种,时方及经方53种,使用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这些自拟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病机、个体经验及相关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除自拟方之外,常用成方有二陈汤、逍遥散、柴胡舒肝散、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复元活血汤等,反映了健脾、疏肝、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6)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208种中药,1674药次。常用中药有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麸炒白术、炒山楂、生山楂、陈皮、白芍、郁金、法半夏、茵陈、赤芍、黄芪、当归、醋莪术、虎杖等。药物的使用种类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活血化瘀、消食及清热类。从用药规律上反映了脂肪性肝病脾虚为本运化失调的病机特点。(7)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生山楂、炒山楂、白芍、陈皮、郁金、法半夏、茵陈、黄苗、赤芍、当归、醋莪术、虎杖、荷叶、麸炒枳壳、制何首乌、麸炒苍术、麸炒枳实、甘草、川芎、姜厚朴、党参、海藻、木香。这些药物根据证候的不同,组成核心处方,其功效为祛湿活血、健脾疏肝、消积化痰、清利湿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病机及病机的复杂性,治疗上不能单用健脾疏肝等方面的药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整个病证情况,注意运用祛湿活血、化痰消积、清利湿热等相关治法。4.2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493例1469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以乏力、右胁肋胀痛不适、大便溏、口苦、口干、腹胀、纳呆、小便黄、眠差、头晕等常见。舌象以苔白、舌红、苔黄、舌暗、舌尖红、舌暗红、苔腻、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较为常见。脉象以弦、细、沉、滑以及由此组成的复合脉象常见。(2)证候特征:常见中医证候有痰瘀互结、肝络不和、热毒内蕴、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蕴、肝胆湿热等。(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病名共64种,排在前五位的为:肝痞、胁痛、眩晕、肝着、肝癖,由于“痞”和“癖”经常互用,所以“肝痞”和“肝癖”可以一道统计,达322诊次,占全部病名记录诊次(977次)的33%,而胁痛和眩晕包含的病种比较多,缺乏特异性,很难作为病名来考虑。“肝着”是传统病名,作为五脏之积“肝积”的病名,要从病名上全盘考虑。从以上分析,说明对脂肪性肝病的病名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多数医生考虑以“肝癖”或“肝痞”较为适宜,“肝着”亦在考虑范围,而其他病名认可较少。所以脂肪性肝病的病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兼夹西医疾病:“原始医案”所涉及到的西医疾病达174种,分布非常广泛,但从总体来看,主要的兼夹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排在前10位的兼夹西医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息肉、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囊肿、高尿酸血症。(5)治法:常用治法有活血、疏肝、化痰、健脾、清热、解毒、化浊、清利湿热、理气、化湿等。由于脂肪性肝病病机证候相互兼夹,治法也应是多法同用。两种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疏肝与化痰、清热与活血、清热与解毒。三种治法中常以疏肝、化痰、活血,解毒、活血、清热,化痰、活血、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痰、解毒、清热相合而用。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解毒、化痰、活血、清热,其次为解毒、疏肝、活血、清热。(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82种,其中自拟方107种,时方及经方75种。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方剂依次为:逍遥散、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天麻钩藤饮、四逆散。(7)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456种中药,19106药次。常用中药有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等。中药的使用类别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利水渗湿类和清热类,其次是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消食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微寒、平、温、寒、微温。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用药特点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8)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炒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垂盆草、生山楂、黄芪、虎杖、海藻、连翘、六月雪。4.3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340例628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乏力、大便溏、眠差、口干、嗳气、胃脘胀满、口苦、右胁肋痛不适、腹胀、反酸等常见。其中以乏力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脾在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舌象以苔暗红、舌淡暗、苔黄腻出现的频率最高。脉象以弦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脉弦细。(2)证候特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脾虚失运、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痰浊内蕴、浊邪内滞、浊邪瘀滞、肝血亏虚等。其中肝脾不调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证候。常见相兼中医证候为肝脾不调与湿浊内停,肝脾不调与痰浊内蕴,肝脾不调与浊邪内滞,肝脾不调与浊邪瘀滞,肝脾不调与湿热蕴结。反映了导师对脂肪性肝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强调肝脾不调是其基本病机。(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疾病共19种,导师认为将脂肪性肝病命名为“肝癖”能反映该病的特点,较为贴切。(4)兼夹西医疾病:所涉及到的兼夹西医疾病共116种,排在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高血压、肝囊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胆囊息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胃息肉。分析结果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结果大致一致。(5)治法:常用治法有健脾、调和肝脾、化浊、化湿、疏肝、清利湿热、活血、理气、化痰等。两种治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化浊与健脾、化浊与调和肝脾、健脾与疏肝、活血与化浊。三种治法中化浊、调和肝脾、活血,化浊、疏肝、健脾,化浊、健脾、活血等常相合而用。(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27种,临床选方时以自拟方为主,这与脂肪性肝病病机复杂多样,涉及多脏腑,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有关。故选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中方剂依次为:四君子汤、逍遥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二陈汤、温胆汤、香连丸、四逆散。(7)用药特点: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共使用了 312种中药,10767药次。常用中药有茯苓、麸炒白术、丹参、甘草、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陈皮、夏枯草、姜厚朴、厚朴花、党参、醋鸡内金。中药类别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温、平、微寒、寒、微温等。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等。(8)核心处方:茯苓、麸炒白术、丹参、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炙甘草等。4.4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分析共性规律的研究,选取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文献及医案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探求其共性经验和规律。这些名老中医,无论从所处地域、专业水平、时间跨度和提供的资料,虽不能全面代表各方面的学术和经验,但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经验,所以得出的证治规律可以供我们来学习提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医案数据库中医案数最多的三位名老中医就治法、选方、中药进行个性经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其发病病位在肝,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侧重点不同,或侧重于本虚,或侧重于邪实,也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就治法而言,侧重于本虚者,常用健脾、疏肝的方法。侧重于邪实者,常用活血、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方剂而言,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用药而言,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当然也囊括了个人用药习惯的特殊性。因此,对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的分析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诊疗特色并发现总结其共性经验,让名老中医经验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能开拓临床思路,为中医理论注入鲜活的新鲜血液。4.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本部分利用图形数据库中的Neo4j作为存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的数据库,探索构建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知识图谱,并以名老中医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从有关图谱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病因、病证、治法、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理论探析,对于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增添了新的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图谱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其可视性、重要性及达到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
刘婕[4](2019)在《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1.1文献综述阅读近五年文献,综述当下对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研究进展。中医治疗此病有一定优势,导师认为本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肾不足、浊毒蕴结,阻于肝络,病位在肝、脾、肾,在治疗层面则以益气固肾、化浊解毒为治则,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1.2Meta 分析目的:通过检索2005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补肾法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补肾法治疗NAFLD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电子检索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等中英文电子数据库,收集关于补肾法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并用Cochrane系统评价推荐的Rev 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项研究合计1031例NAFLD受试者,其中治疗组543人,对照组488人。所纳入的11项研究有明确的总有效率报道,Meta分析结果提示补肾法治疗NAFLD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法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降低TC、TG、LDL-C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法能够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总有效率,并在改善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症状、血生化、腹部B超、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比临床疗效,为固肾益气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72例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此病证属脾肾亏虚,浊毒蕴结证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基础治疗组、中药治疗组1:1的比例随机进行分组。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西药降糖降脂治疗,同时加用加味水陆二仙丹(固定药物组成:芡实20g,金樱子20g,黄连10g,生黄芪30g);基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常规西药降糖降脂治疗。治疗24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及腹部B超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发现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此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对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体重、BMI指数、脂肪肝程度,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水陆二仙丹能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糖脂代谢障碍状态,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水平等方面中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水陆二仙丹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肾不足,浊毒蕴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轻患者的糖、脂代谢障碍、高胰岛素血症,减轻体重,有减轻脂肪肝B超分度的作用。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对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及肝组织病理变化,探讨加味水陆二仙丹调节血脂及干预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固肾益气解毒法治疗T2DM肝脏脂肪变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连续饲养4周后,造模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溶液35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同剂量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注射到空白对照组大鼠腹腔。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同时采用基础饲料饲养;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同时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中药治疗组:加味水陆二仙丹水煎剂灌胃,含生药7g/kg·d,同时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罗格列酮组:以罗格列酮0.3mg/kg·d灌胃,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本组大鼠。4周后检测血清学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变化;取出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各组血清学指标及组织学变化,观察加味水陆二仙丹对以上各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体质量水平均明显降低,肝重、肝重指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肝重指数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血清TC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血清LDL-C、TG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血清TG水平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大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AUC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改变,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紊乱,体积增大,细胞中有大量脂肪堆积;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及加味水陆二仙丹组的肝组织脂肪变及胞内脂滴有不同程度减少。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NAS评分均明显升高。较之于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加味水陆二仙丹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NAS评分均明显降低。结论:以固肾益气解毒法为指导的加味水陆二仙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病理学改变,这可能与其降低血清血脂水平有关,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加味水陆二仙丹防治此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石贺[5](2019)在《化瘀软肝胶囊对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糖脂代谢相关酶及氧化产物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化瘀软肝胶囊对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葡萄糖基酶、葡萄糖-6-磷酸酶、硬脂酰辅酶A1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化瘀软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SD大鼠在正常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除正常组大鼠外,模型组均采用自制高脂饲料(15%猪油+10%蛋黄粉+70%基础饲料+5%白砂糖)进行喂养,并配合绑腿刺激法及试剂干预法拟造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模型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喂养8周,并在造模开始第5周之后每天用纱布捆绑大鼠双后腿,以不损害表皮为度,使老鼠暴怒,继而与其他大鼠撕扯激斗,从而使全笼大鼠情绪暴躁不安。每日定时1次,每次刺激定时30分钟,为避免造成炎症干扰,可用0.5%的碘伏涂擦受伤部位,以预防感染及炎症干扰;并在造模第5周的周一、第6周的周三定时给造模大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血清蛋白(BSA),浓度为50g/L,给药剂量为2.5ml/kg;在造模第6周起尾静脉缓慢注射浓度为0.1g/L的去甲肾上腺素(NE),起始剂量为每天0.5ml/kg,每2天增加0.25ml/kg,直至增加到每天1.0ml/kg后持续至造模结束。每周末隔日给食,称其体重及24h饮食、饮水量。造模期间观察大鼠的毛色,舌色,眼球颜色,皮肤颜色,易激惹情况。造模8周后,随机抽取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各3只,处死后抽取股动脉血及肝组织切片,验证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继续予化瘀软肝胶囊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干预,待12周后处死大鼠,经生化试剂盒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用Elisa法测定葡萄糖基酶、葡萄糖-6-磷酸酶、硬脂酰辅酶A1的含量;测葡萄糖基酶及葡萄糖-6-磷酸酶mRNA水平。称取1g新鲜肝脏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肝脏体积与对照组大鼠体积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大,模型组肝湿重比值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毛色暗淡,情绪急躁易怒,药物干预后,药物干预组大鼠毛色及情绪较阴性对照组优异。2.大鼠肝湿重整体数据显示,模型组较其他组数值偏高,对大鼠肝组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阴组)肝指数较其他治疗组偏高,药物治疗组中,中药高剂量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阳性组)肝指数较为接近。3.光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肝组织,对照组结构基本完整清晰,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肝脏细胞脂肪变性,各治疗组弥漫性肝脏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轻于模型组。4.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MDA活性值与正常组及治疗组偏差略大,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MDA存在明显差异,SOD及GSH-PX活性模型组较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各治疗组与瑞发他汀组较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CK、G-6-P、SCD-1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各治疗组水平与模型组水平对比差异较小,分析原因,归咎于采血时应激反应及血清存放时间。6.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GCK mRNA表达降低较明显,瑞舒伐他汀组与中药低剂量组表达略有较低。与正常组相比,中药低剂量、中药高剂量组G-6-P mRNA水平表达明显升高,具有差异显着性(P<0.05)。结论:1.绑腿刺激法+高脂诱导饮食法+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小牛白蛋白的方法可成功造出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动物模型。2.化瘀软肝胶囊对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中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带来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紊乱),化瘀软肝胶囊具有一定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的作用,可调节体内葡萄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等,增强体内代谢。
占凯[6](2018)在《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检测肝纤维化患者的的肝脏组织硬度(LSM),探讨肝纤维化3种主要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与LSM值的相关性,明确Fibroscan在临床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为本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7月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住院部及门诊确诊为肝纤维化患者106例,主要有3种中医证型,其中肝胆湿热证48例、肝郁脾虚证34例、肝肾阴虚证例24例。详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四诊资料,依据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进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收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四项指标、LSM值,研究并分析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LSM值、血清肝纤四项及LSM值与肝纤四项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数据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参与入组研究的10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数量分布情况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数量最多,肝郁脾虚证数量其次,肝胆湿热证最少。3种中医证型间LSM值两两相比较,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M值在各中医证型组的高低程度:肝胆湿热证LSM值最高,肝郁脾虚组证其次,肝肾阴虚证最低。2.各证型HA检测值比较: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间LN检测值比较: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间PCIII检测值比较: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间C-Ⅳ检测值比较: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证型组与肝郁脾虚证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证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胆湿热组中ALT、AST、TBIL值最高,肝郁脾虚组次之,肝肾阴虚组各值最低。各中医证型组ALB值之间无明显差异,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型组及肝肾阴虚证型组ALT、AST、TBIL结果与肝胆湿热证型组结果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肝郁脾虚组TBIL值与肝肾阴虚组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ALT、AST结果与肝肾阴虚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各证型间LSM值与HA、LN、PCⅢ、C-Ⅳ呈正相关。结论:1.肝纤维化各中医证型与LSM值存在一定的关联性,LSM值可作为本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及标准化参考指标,有利于规范及科学的实施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2.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在肝纤维化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灵敏性,可动态的反映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组织硬度,有利于协助指导临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洺杨[7](2016)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肝炎肝硬化的相关中医基本理论、西医影像学及病理学为研究基础,通过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及肝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内在联系,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寻找客观指标、量化标准,为本病的早期发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5例,符合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据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在体检科选择8位健康者作为对照。拟定临床病例报告表,记录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腹部超声检查的检测指标等。1名主治中医师及1名主任中医师据其入院病例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进行中医辨证,二者采用背靠背的形式。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关于门静脉内径(Dpv)、脾脏厚度及肝实质类型的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证型组的Dpv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各证型组的Dpv由低到高依次为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各组间的脾脏厚度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及湿热蕴结证均较多见细小均匀型与增粗增强型,脾肾阳虚证以增粗增强型最常见,瘀血阻络证较多见增粗增强型及粗结节型。各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炎性分级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多见肝组织炎性分级G2;水湿内阻证组以G3、G2多见;湿热蕴结证组主要见于G3,G2次之;肝肾阴虚证组以G3多见;脾肾阳虚证组以G4多见;瘀血阻络证组多见于G4,G3次之。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同超声检查及肝组织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Dpv、脾脏厚度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吉文举[8](2013)在《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有效的方药。方法:选60例中医辨证符合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来源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门诊。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化湿降脂汤,对照组给予血脂康治疗。均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其疗效。结果:1.化湿降脂汤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改善影像学指标有效率80.00%。血脂康组临床总有效率80.00%,改善影像学指标总有效率63.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均可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但治疗组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临床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深得患者的认可。
丁训芳[9](2011)在《柔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柔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柔肝颗粒在防治肝纤维化病情进展方面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甘利欣保肝降酶治疗,对照组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口服,治疗组加用柔肝颗粒口服,两组均观察1疗程(3个月),比较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AST、ALT、ALB)、肝纤维化四项(PCⅢ、Ⅳ-C、LN、HA)及肝脏彩超影像学表现(肝脏实质回声)等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所得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并依据数据特点采用相应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临床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柔肝颗粒对胁肋胀痛、腹胀、乏力症状的改善比较明显;2.肝功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后ALT、AST水平较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治疗后PCⅢ、Ⅳ-C、LN、HA水平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脾彩超:两组治疗后彩超在肝脏表面回声方面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柔肝颗粒能够减轻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胁肋胀痛、腹胀、乏力方面改善尤为明显。2.柔肝颗粒可以降低血清ALT、AST以及肝纤维化四项水平,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3.柔肝颗粒临床应用未见不良反应。
车志英,何建成,马利庄,周忞,彭景华[10](2011)在《肝肾阴虚证与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关系之探讨》文中提出肝肾阴虚证是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重要证候之一。(1)肝肾阴虚证的辨证;(2)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3)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4)肝肾阴虚证与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病程有关;(5)肝肾阴虚证贯穿于肝炎后肝硬化的始终。
二、慢性肝病的B型超声图像与中医辨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肝病的B型超声图像与中医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发病机制 |
1.1.3 NAFLD常用的诊断方法 |
1.1.4 NAFLD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中医辨证施治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 |
1.2.5 专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6 复方治疗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2.7 其他方法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3 脂必泰来源与组方思路 |
第二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药物与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管理 |
2.3.2 疾病模型建立、模型验证及实验分组 |
2.3.3 剂量设计 |
2.3.4 检测指标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临床观察 |
2.4.2 脂必泰对动物体重增长的影响 |
2.4.3 脂必泰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2.4.4 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
2.4.5 对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大体解剖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 |
2.4.6 脂必泰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4.7 对TLR4、P-ERK1/2、ERK1/2 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及结论 |
2.5.1 NAFLD模型建立评价 |
2.5.2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脂、血糖代谢的治疗效果 |
2.5.3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组织病理纤维指标的影响 |
2.5.4 脂必泰对NAFLD大鼠肝组织TLR4、P-ERK1/2、ERK1/2 蛋白和TLR4、ERK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三章 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价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病例选择 |
3.3.1 诊断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3 排除标准 |
3.3.4 治疗方案 |
3.3.5 疗效评价指标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临床试验实施概况 |
3.5.2 主要疗效指标:肝脏脂肪衰减(CAP)、肝脏硬度(LSM)、体重及BMI指数 |
3.5.3 次要疗效指标:肝功能、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
3.6 安全指标的评估 |
3.7 讨论及结论 |
3.7.1 NAFLD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效果 |
3.7.2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体重、BMI、LSM、CAP的效果 |
3.7.3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的效果 |
3.7.4 脂必泰结合基础治疗对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效果 |
结语 |
4.1 论文研究成果 |
4.2 不足之处 |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试验设计 |
1.1 试验分组 |
1.2 试验对照 |
1.3 样本量估算 |
2.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治疗和疗程 |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4.1 疗效指标及观察时间 |
4.2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
4.3 疾病进展控制的标准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 |
二.结果 |
1.基线水平比较 |
2.血清学指标 |
2.1 血常规 |
2.2 肝功能 |
2.3 血清 HBV-DNA 转阴率比较 |
2.4 HBsAg 血清学水平的比较 |
2.5 血清 HBeAg 转阴率、HBe Ag/HBeAb 转换率 |
2.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
2.7 肿瘤相关指标 |
3.影像学观察指标 |
3.1 Fibroscan值 |
3.2 肝纤维化、肝硬化B超积分 |
3.3 MRI检查观察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
4.肝纤维化模型指标 |
4.1 APRI指数 |
4.2 FIB-4指数 |
4.3 GPR指数 |
5.中医症候积分 |
6.安全指标 |
6.1 血常规 |
6.2 肾功能 |
三.讨论 |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发展和转归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及其转归的认识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认识 |
4.巴菟补肾益肝颗粒组方及药物分析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分析 |
5.1 肝功能指标分析 |
5.2 HBV-DNA滴度、HBeAg转换及HBsAg水平分析 |
5.3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分析 |
5.4 肿瘤相关指标分析 |
5.5 影像学观察分析 |
5.6 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指标分析 |
5.7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
5.8 安全性观察分析 |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四.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应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3)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脂肪性肝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证治规律 |
4.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
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对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及辨治经验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重视气化理论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
4. 重视肝脾关系 |
5. 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6. 常用方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研究 |
1.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
2.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 |
3. 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 |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经验总结及个性经验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研究 |
1. 知识图谱概念和构建过程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3. 知识图谱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创新点 |
3.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法方药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T2DM和NAFL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 T2DM合并NAFLD的危害 |
4 诊断标准 |
5 临床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补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导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体会 |
1 冯兴中教授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2 倪青教授对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章 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T2DM合并NAFLD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加味水陆二仙丹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5)化瘀软肝胶囊对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糖脂代谢相关酶及氧化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 NAFLD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治疗与诊断 |
2.NAFLD中相关酶及氧化产物的变化 |
2.1 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对NAFLD的影响 |
2.2 SOD、MDA、GSH-px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
2.3 GCK、G-6-P、SCD-1与NAFLD的相关性 |
2.4 结语 |
3.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名的沿革 |
3.2 中医学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 |
3.3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论治 |
3.4 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自拟高脂饲料 |
1.3 药品及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一般情况观察 |
2.4 实验取材 |
2.5 肝指数检测 |
2.6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及观察 |
2.7 Elisa法测GCK、G-6-P、SCD-1 实验步骤 |
2.8 PCR检测GCK、G-6-P mRNA表达 |
2.8.1 提取组织总体RNA |
2.8.2 RNA逆转录为cDNA |
2.8.3 RT-PCR扩增 |
2.8.4 琼脂凝胶电泳 |
2.8.5 结果分析 |
2.9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肉眼观察大鼠肝组织外观形态 |
3.3 大鼠肝湿重与肝脏指数比较 |
3.4 肝组织匀浆检测结果 |
3.5 病理学组织观察 |
3.6 Elisa法测GCK、G-6-P、SCD-1 检测 |
3.7 PCR检测GCK、G-6-PmRNA表达水平 |
讨论 |
1.化瘀软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机制探讨 |
1.1 化瘀软肝胶囊的方药分析 |
1.2 化瘀软肝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化瘀软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机制探讨 |
2.1 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SD大鼠模型 |
2.2 化瘀软肝胶囊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中的影响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1.1 各证型分布情况 |
2.1.2 各证型性别分布情况 |
2.1.3 各证型年龄分布情况 |
2.2 各证型的肝功能比较情况 |
2.3 各证型间HA、LN、PCⅢ、C-Ⅳ比较 |
2.4 各证型与LSM值的关系 |
2.5 LSM值与HA、LN、CollagenI、CollagenIII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3.1.1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2 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诊断肝纤维化的技术 |
3.2.1 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临床相关研究 |
3.2.2 影像学检查 |
3.2.3 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常用的血清学指标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肝硬化的西医概念 |
1.1 引起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
1.2 肝炎后肝硬化(以下简称肝炎肝硬化)的病机 |
1.3 肝炎肝硬化的诊断 |
2 肝硬化的中医研究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 |
2.3 肝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同西医辅助检查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临床病例报告表 |
2.2 统计学处理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同中医证型间关系 |
3.2 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腹部超声检查情况 |
3.3 各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的肝组织炎性分级的关系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肝炎肝硬化中医特点 |
2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
3 肝组织病理检查 |
4 研究结果解释 |
第四部分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诊断标准 |
附录2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状况 |
1.1 中医病名与症候表现 |
1.2 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研究 |
1.3 中药治疗研究 |
1.4 展望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概述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剔除标准 |
2 分组 |
3 用药方案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4 临床观测指标 |
4.1 安全性观测 |
4.2 疗效性观察 |
5 临床疗效评定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5.2 影像学疗效判定标准 |
6 资料收集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
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影像学改善情况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疗效比较 |
7. 安全性指标检测 |
讨论 |
1. 组方原理及分析 |
2. 单味药物分析 |
3.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介 |
附录 |
(9)柔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疾病范畴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2.3 病例入选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与给药 |
3.2 合并用药 |
3.3 受试者用药依从性判断 |
3.4 观察指标 |
3.5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受试人群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指标检测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组方特点 |
3 现代药理分析 |
4 柔肝颗粒的疗效及指标分析 |
5 柔肝颗粒的临床研究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肝肾阴虚证与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关系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肾阴虚证的辨证 |
2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 |
3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 |
4 肝肾阴虚证与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病程有关 |
5 肝肾阴虚证贯穿于肝炎后肝硬化的始终 |
四、慢性肝病的B型超声图像与中医辨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PK-ERK-TLRs通路探讨脂必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 廖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 甘国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D]. 朱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4]加味水陆二仙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5]化瘀软肝胶囊对气滞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糖脂代谢相关酶及氧化产物的影响[D]. 石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D]. 占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 高洺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化湿降脂汤治疗湿邪困脾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D]. 吉文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柔肝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研究[D]. 丁训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肝肾阴虚证与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关系之探讨[J]. 车志英,何建成,马利庄,周忞,彭景华.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4)
标签:中医论文; 肝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脂肪肝的治疗方法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