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化”转型

“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化”转型

一、“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菁[1](2015)在《抓住历史重大机遇 激发内生动力》文中认为本报讯(记者杨菁)“武汉入列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昨日,武汉各大功能区、中心城区、新城区负责人加入“建言改革,创新有我”讨论。 武汉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争做创新“排头兵”,均拿出“升级版”计划:武汉开发区深化“产城一体”,东?

张磐[2](2005)在《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株潭一体化问题由来已久,但长株潭一体化的关键是产业一体化,而产业一体化的核心是支柱产业的融合。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创新理论,围绕长株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一体化研究,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推进原则、一体化的重点及其布局,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促进对策。 本文从长株潭现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背景,明晰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绩与问题、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长株潭“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超越三市按行政区划独自规划、发展支柱产业的旧格局,三市统一规划支柱产业布局、统一支柱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化结构,构建优势支柱产业群体,形成三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思路。长株潭支柱产业的一体化应突出:发挥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结合;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结合;科技、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支撑现在与引领未来结合;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的原则,立足园区,保证重点,集中发展。支柱产业的一体化,要明确总量、结构、产业与一体化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明确三市的共同任务及各市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各分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尤其是要搞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混合动力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一体化的规划与布局。 本文在最后一章主要分析提出了推进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

丁福浩[3](2004)在《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4年我国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算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在我国实践了20年。在这20年时间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质量由低到高,分布由沿海而内陆,逐步发展起来,并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逐步成为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区域科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热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于区域公平的呼声日益加剧,外资超国民待遇受到质疑,地方政府争夺投资资源的行为日趋白热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共财力也难以持续投入巨资开发基础设施,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到了十字路口:怎样才能提高开发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探寻经济技术开发区健康发展的路径,构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质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对分散的、零星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归纳,较为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产业发展与组织模式、融资模式与招商引资体系、技术创新与孵化器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由于开发区在我国实践较短,还外于探索阶段,有关开发区的许多问题目前还难以定论,加之受作者水平所限,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一些领域在论文没能涉及到,比如开发区的土地问题、人才问题、法律地位问题等。因此,本文只能算是开发区管理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作者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关注开发区管理的课题,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做进一步的研究,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为它们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论文从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置、地位和作用出发,把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科技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又把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世界上不同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基本功能、规模和运行方式等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是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建设经验与管理理论的结果。在国外,由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较早,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论着也比较多。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在不断地寻求解释经<WP=4>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各种理论。他们认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基础的讨论是经验研究的前提。这些理论论点多集中在经济、贸易和具体的案例规划研究上。在国内,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的深入进行,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论文逐年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也有一些大部头着作问世,但总的看来,关于开发区理论基础系统阐述的论着并不多见。小平同志有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和发展的直接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智能园建设理论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它结合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智能园建设理论,指出建设智能化园区是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灵魂,统领全文的各个章节和各个创新点。论文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认为要对我国经济开发区进行有效而迅速的综合开发,必须制定专属的开发组织管理机构和法案,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更高层次的管理权限,使之拥有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规划、立法、经营和管理的权力。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阶段和现状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模式,提出了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织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是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谋划和大政方针,正确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是保证开发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国务院、省政府两级审批制,相应地制定和实施国家、省两级开发区发展战略十分必要。规划布局、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是发展战略的关键点,无论是全国性的开发区发展战略,还是地方性的开发区发展战略,都要结合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城市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方资源特色、市场发育程度、地区均衡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论文认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目前需要创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既不同于一般行政区或经济区,也不同于部门或行业,它需要区内的管理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虽然呈现多样性,但不管其管理体制的形式、机构组成、运行方式存在多大的差异,绝大多数自由经济区管理体制都必须考虑区域内各方经济利益的平衡、各种管理手段的衔接和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本文吸收了国内外现代管理理论有关组织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了适合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论文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的?

欧阳青[4](2003)在《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高技术企业与产业为主要内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多种功能,产、学、研、贸多种企业与经济组织,或通过规划建设,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发展,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走了一条与美国硅谷、欧洲科学园,以及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研究了在国家没有专项财政投入,尚未建立采购政策,也没有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德阳科技园在创建初期依靠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采取土地开发、负债经营、招商引资、滚动发展的战略。本文首先结合德阳的区位特点和经济结构,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德阳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德阳工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其目标和功能进行定位,分别设计了德阳科技园工业区和农业区的发展战略,并对五年内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预测。 本文从人才、机制、资金、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指出了贯彻实施德阳高科技园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德阳科技园的发展制订了战略步骤:引入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逐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和产业资源的聚集,形成科技园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完成科技园区初始建设时期的任务。同时,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德阳市开始了旨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发展的独特模式。 最后,本文还建立了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对德阳科技园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的结果是,德阳科技园综合实力在全国范围处于中等水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n页平,考虑到区位环境、经济和人才等背景因素,德阳科技园的战略是比较合理的。

王欧[5](2003)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科技园区作深入研究,这无疑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双向互动机理研究为起点,以农业科技园区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产业组织生态理论为理论内核,通过对科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现实基础和选择机理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对农业科技园区SCP范式进行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研究:(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综合评价研究本文选取10个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2002年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本文根据科研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构建两套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①科学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1)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从园区的宏观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产业带动和人力资源培养及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带有自调节功能的改进层次分析方法(L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运用隶属函数法和模糊评分法确定评价指标值。分地域选取十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数据,构建判断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排序的结果看,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地域的总体发展水平相一致。②实用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2)由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历史较短,使用评价指标1在数据搜集上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使评价在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在总结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制(评价体系2)。从上报材料审查、机制与管理、示范带动能力、科技能力、生态与基础建设、总体效果等六方面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综观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运用2002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统计数据对园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宏观分析,指出目前园区发展的症结并提出解决途径,为下文典型案例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提供研究背景。运用典型案例剖析与理论分析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按照发展成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河南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甘肃定西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和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从园区的成长背景、建设发展的总体成效、运作模式和园区发展的动力等几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共性规律和差异之处进行了分析归纳;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首次提出了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理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选取典型区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了园区发展模式共同特征并进行了差异分析;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意图的三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创造性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综合评价。

丁福浩[6](2003)在《“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文中研究指明 一区多园 多功能布局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3年4月,总体规划12.94平方公里,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设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工业园区、仓储区、混合区、生活区等六

二、“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2)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产业融合理论
        1.2.2 产业创新理论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SWOT分析
    2.1 机遇与挑战(威胁)分析
        2.1.1 国内外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1.2 十大次级经济中心的划分
        2.1.3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2.1.4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1.5 我国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2.2 优势(成绩)、劣势(问题)分析
        2.2.1 取得的成绩与所具有的优势
        2.2.2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劣势
第3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总体构想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思路
    3.3 推进原则
        3.3.1 基本原则
        3.3.2 具体原则
    3.4 总体目标
    3.5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3.5.1 长株潭的共同任务
        3.5.2 三市各自的重点任务
        3.5.3 四大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3.6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定位与布局
    4.1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定位
        4.1.1 初始定位
        4.1.2 深度定位
    4.2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1 农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2 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3 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4 第三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3 长株潭三市支柱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
        4.3.1 总体要求
        4.3.2 具体原则
        4.3.3 支柱产业分工模式
        4.3.4 支柱园区的空间布局要求
        4.3.5 支柱产业带与支柱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要求
第5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突出自主创新主题
        5.1.1 注重源头,打造创新基地
        5.1.2 分类改革,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5.1.3 政府引导,完善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机制
    5.2 发展两类支柱产业
    5.3 抓好四层规划
        5.3.1 园区规划
        5.3.2 支柱产业规划(支柱产业链规划)
        5.3.3 标志性工程规划
        5.3.4 重大项目规划
    5.4 建好五大平台
    5.5 培育三类人才
    5.6 实施七大项目
    5.7 建立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3)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位与作用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与管理的理论文献综述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2.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理论
    2.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理论
    2.4 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理论
    2.5 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理论
    2.6 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理论
    2.7 邓小平理论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论的新探索
    2.8 本章小结
3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
    3.1 国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模式
    3.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
    3.3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织模式
    3.4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融资模式和招商引资体系
    4.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融资模式
    4.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体系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孵化器建设
    5.1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5.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器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6.1 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6.2 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 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课题

(4)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德阳科技园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2.1 高科技园区区位优势及发展的战略意义
    2.2 高科技园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1 入世后对我国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主要冲击
        2.2.2 我国建设科技园的机遇
    2.3 德阳发展科技园的内在优势
        2.3.1 区位优势
        2.3.2 基础设施优势
        2.3.3 科技优势
        2.3.4 政策优势
第3章 德阳高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及功能定位
    3.1 德阳工业科技园总体目标
        3.1.1 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兴制造业
        3.1.2 用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示范工程
    3.2 德阳农业科技园总体目标
        3.2.1 农业园区实施高新技术体系
        3.2.2 园区实施的实用配套技术体系
    3.3 德阳高科技园区功能定位
        3.3.1 科技园功能定位模式
        3.3.2 德阳科技园功能定位模式的选择
    3.4 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第4章 德阳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4.1 德阳发展科技园的整体规划
        4.1.1 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再造一个新德阳已现雏
        4.1.2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4.1.3 服务管理机构业已健全,高效服务全面开展
    4.2 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规划
        4.2.1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德阳企业结构进行分析
        4.2.2 德阳现有工业企业情况
        4.2.3 德阳工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目标、影响因素和水平分
    4.3 建立德阳农业高科技园的规划
        4.3.1 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特征
        4.3.2 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模式
        4.3.3 建立德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客观条件
        4.3.4 建立德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目标
第5章 高科技园区战略目标实施
    5.1 尊重知识,以人为本
    5.2 深化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换机制
        5.2.1 建立研发中心,组织技术攻关
        5.2.2 建立孵化中心,培育新兴产业
    5.3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风险投资体系
    5.4 明确政府职能
第6章 德阳科技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6.1.1 评价功能
        6.1.2 监控功能
        6.1.3 预测功能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6.2.1 系统性原则
        6.2.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6.2.3 完备性原则
        6.2.4 动态性原则
        6.2.5 适用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6.3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基本框架
    6.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5 德阳科技园区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6.5.1 样本数据及来源
        6.5.2 指标的筛选和剔除
        6.5.3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
    1.2 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技园区产生发展的科学考察
    1.3 国内外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
    2.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
    2.2 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宏观分析与总体评价
    3.1 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的宏观分析
    3.2 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附件一
    附件二
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4.1 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
    4.2 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研究
    4.3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4 定西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5 园区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多园 多功能布局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园
建设蓄能造势的智能园

四、“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抓住历史重大机遇 激发内生动力[N]. 杨菁. 长江日报, 2015
  • [2]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磐. 中南大学, 2005(05)
  • [3]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 丁福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4]德阳高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 欧阳青.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2)
  • [5]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D]. 王欧.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6]“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型”转变[J]. 丁福浩. 中国外资, 2003(01)

标签:;  ;  ;  ;  ;  

“一区多园”智能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智能化”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