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政宇[1](2021)在《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钟磊[2](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刘家兴,王平瑞,张慧宇,刘高福[3](2020)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物理课堂变革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互联网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其多元化特征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课题组在遵义地区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师课堂变革现状调查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国家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来,贵州中学物理课堂变革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结果发现:贵州中学信息化设备建设基本完善但利用率不高,教师能自由获取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尤其是偏远的乡镇中学这一情况更为突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贵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史册[4](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张靖田[5](2020)在《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提出,新时代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融入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尝试。超星学习通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代表,其在教学中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验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新课改要求和学科素养的提出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教学新尝试。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软件的开发研究,各式各样的教学软件应运而生,超星学习通便是其中一个。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构架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超星学习通在生物、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有相应的应用和研究,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不明确。其次,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为例进行研究;同时阐明在应用超星学习通进行教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在了解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后,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的四所高中的化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仍然比较单一,对于新课改中教学主体发生改变的现状没能正确理解和接收,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高中两个平行班,作为本实验的探究样本,进行对照实验。将超星学习通应用到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融会贯通,实验班整体成绩有所提高,向高分段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成绩,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成绩提高4.42分。同时,超星学习通的应用可以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化学教师更好的传递概念,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杜文彬[6](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郑原琛[7](2020)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物理核心概念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少而精且具有代表性的物理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学作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入门和基础内容,利用国外教育学界推崇并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5E”教学模式对力学核心概念进行设计并组织教学,既能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又能够巩固认知为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了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旨在挖掘力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将力学核心概念用“5E”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并加以设计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并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教师开展核心概念教学提供了思路。本研究首先对“5E”教学模式及核心概念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文本梳理及教师问卷调查,确定了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并利用“5E”教学模式构建起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在构建形成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利用“5E”教学模式设计出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应用研究。本研究的研究结论表明,“5E”教学模式应用在力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时具有良好的效果。
罗晓庆[8](2020)在《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学生进入成长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有强烈的个性发展意识,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初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其时间管理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学习生活。同时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管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也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进行研究,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特性,并设计了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调查问卷和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观察记录表,主要以桂林市一所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初中部作为调查对象实施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倾向整体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时间效能感和价值感,但在课堂教学时间监控能力上有待提高,尤其在课堂教学时间的计划性和反馈性上得分均值较低。影响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主要因素在教师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在学生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课堂表现,同时教学材料的呈现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课堂观察发现:六十堂课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时间比例为48.33%。教师大致使用了7种主要教学方法,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依次为讲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以每分钟开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做时间记录,将教师行为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导入新课时间占比6%,讲授新课时间占比48%,指导时间占比37%,小结和总结时间占比4%,其余时间占比5%。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完全观察和倾听的时间占比31%,互动时间占比30%,阅读、思考、练习和做笔记的时间占比37%,其余时间占比2%。结合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来看,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初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程的时间安不合理,对教学方法的选用需加强整合,初中教师难以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时空,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缺乏策略支持。究其原因为初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偏失、教学方法单调、信息素养不高、时间管理理论素养弱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到高效利用。通过对实际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出优化策略,首先要平衡备课工作,注重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做到“教什么”与“如何教”并重,结合自身与他人经验,做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其次要整合教学方法,重用谈话法,巧用讲授法,活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做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再次要善学图变,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引领提倡,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从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让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与课堂进行融合,发挥出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积极影响,做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最后教师要勤于学习时间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提炼课堂时间管理技巧,反复实践课堂时间管理过程,做一个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
赵静静[9](2020)在《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于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和促进教学,既是教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三维教学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资源,对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针对具体学科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利用三维教学动画促进学科教学,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发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以高中物理课程为例,对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主要从资源建设、设计制作、课堂运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进而针对性提出相关促进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与准实验研究法。首先在大量阅读整理文献和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三维教学动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以及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等筛选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和选修3-2可以制作三维教学动画的教学内容;进而综合问卷调查结果与理论分析,总结了适合高中物理的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原则和一般流程,对《电磁感应》中5个实验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以“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的实验”的实验为例给出制作案例,并以5个三维教学动画及对应教学方案作为实践研究材料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利用检测题、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三维教学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时对教学效果和影响;并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维教学动画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建议对策。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数据表明,三维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学习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教学策略方面,教师需要结合三维教学动画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动画使用的方式等。可见,使用三维教学动画辅助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学业成绩等,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董双魁[10](2020)在《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文中提出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的60多年时间里,计算机技术已快速与各行各业紧密的交织在了一起,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计算机技术和教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颗新星——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诸如形象生动、可以反复再现、课堂知识容量大等许多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优势,因此从传入我国的那时起就深受全国师生的青睐。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乌鲁木齐市中学于2007年左右基本完成多媒体硬件的配备。丰富的物理实验理应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十分恐惧和厌倦。许多一线教师为改善这一现状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它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的物理课堂中已经普遍存在,但这一应用的具体现状是怎样的、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都不得而知。为准确了解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使用现状,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经验之塔”学说和多媒体学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文献法、调查法、实际观察法等方法展开了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编写了师、生两种问卷,选取了乌鲁木齐市四所中学的部分师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此次调查。通过认真分析调查数据结果,并以实际观察和访谈为辅助,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物理的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待解决:(1)部分物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还不熟悉,具体表现为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到位,从而应用于物理教学的针对性不强;(2)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分组实验课、复习课中应用有待加强;(3)乌鲁木齐市中学对多媒体教学的关注还有所欠缺。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多媒体学习理论和乌鲁木齐市教学实际,提出了如下建议:(1)通过加强老师培训、鼓励老师自学、组织老师教研等方式,增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3)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实验课、复习总结课中的使用力度;(4)建立健全硬件管理和教学资源开发制度;(5)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板书;(6)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以及在教学中增加实验次数的方法提高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现代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文献综述 |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选取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
(一)“运动-影像”理论 |
(二)“时间-影像”理论 |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
一、人物形象 |
(一)冲动的欺凌者 |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
(三)沉默的大多数 |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
二、空间叙事 |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
三、行为表达 |
(一)冲突中的言语 |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
(一)心理冲突 |
(二)物理空间 |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
(二)性别关系 |
(三)叙事线索 |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
(三)社会刻板成见 |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物理课堂变革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概况 |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 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三、中学物理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 硬件设施基本情况 |
3. 学校优质教学资源情况 |
4. 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情况 |
四、信息化环境下贵州中学物理教学建议 |
1. 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教学质量 |
3. 创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 |
4. 优化教学过程,变革教师授课方式 |
5. 创新培训模式,优化考核机制 |
五、结论 |
(4)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准实验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视频分析法 |
(五)教育叙事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
(一)对素质的解读 |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慧学习环境 |
(二)师范生 |
(三)教师专业素质 |
(四)教育戏剧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四)智慧教育理论 |
(五)戏剧表演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
(一)视频分析框架 |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
(三)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二)关于课程效果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策略建议 |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新课改的要求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互联网的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1 超星学习通 |
1.4.1.2 混合式教学模式 |
1.4.2 理论基础 |
1.4.2.1 建构主义理论 |
1.4.2.2 激励动力理论 |
1.4.2.3 控制论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
2.2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2.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4.1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4.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5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3.1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3.1.1 对教师的要求 |
3.1.2 对学生的要求 |
3.2 使用超星学习通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有序性原则 |
3.2.3 高效性原则 |
3.2.4 系统性原则 |
3.2.5 实用性原则 |
3.2.6 量力性原则 |
3.3 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 |
3.4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
3.4.1 “硫和硫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
3.4.2 “氮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
3.4.3 “硫酸”的教学设计 |
第四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前两个班的测试 |
4.4 实验实施具体案例 |
4.4.1 “硫和硫的氧化物” |
4.4.2 “氮和氮的氧化物” |
4.4.3 “硫酸” |
4.5 实验后两个班的测试 |
4.6 实验成绩分析 |
4.7 实验后学生访谈概要 |
4.8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6)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问题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5E”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2 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5E”教学模式 |
2.2 核心概念 |
2.3 物理核心概念 |
2.4 理论基础 |
2.4.1 心理发展理论 |
2.4.2 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梳理与调查 |
3.1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文本梳理 |
3.1.1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文本梳理的标准 |
3.1.2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 |
3.1.3 小结 |
3.2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内容 |
3.2.3 调查方法 |
3.3 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及结论 |
3.3.1 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
3.3.2 调查结果及结论 |
第4章 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建构 |
4.1 “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4.1.1 学生主体性原则 |
4.1.2 运用合理性原则 |
4.1.3 问题普适性原则 |
4.2 “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构建 |
4.2.1 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分析 |
4.2.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核心概念的教学 |
4.2.3 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
4.2.4 灵活的实施解释和迁移的环节 |
4.2.5 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
第5章 “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
5.1 教学设计案例 |
5.1.1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
5.1.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
5.1.3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
5.2 “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实施 |
5.2.1 实践目的 |
5.2.2 实践对象 |
5.2.3 实验的方法 |
5.2.4 实施的结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2.管理课堂教学时间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帮助 |
3.管理课堂教学时间对师生个人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
4.信息技术介入教学给课堂时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六)概念界定 |
1.时间管理 |
2.课堂教学时间 |
3.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
一、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过程 |
(二)调查现状描述 |
1.课堂教学时间管理问卷调查状况 |
2.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记录表调查状况 |
二、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
1.对课堂各环节时间掌控有待优化 |
2.课堂上存在必要授课环节的缺失 |
(二)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需加强整合 |
1.选用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效率 |
2.使用教学方法过于常规单调 |
(三)初中教师难以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时空 |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观意愿不强 |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 |
(四)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缺少策略支持 |
1.对课堂教学时间使用的短期计划较少 |
2.对课堂教学时间运用的自我反馈不够 |
3.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的外部因素 |
三、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备课工作偏失引起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
(二)教学方法单调引起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不高 |
(三)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使课堂教学时间被动挤占 |
(四)时间管理理论素养弱致使教学时间管理失策 |
四、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策略 |
(一)平衡备课工作,做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 |
1.备课要平衡“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
2.备课要平衡“教什么”与“如何教” |
3.备课要平衡“自身”与“他人” |
(二)整合教学方法,做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 |
1.重用谈话法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
2.巧用讲授法抓牢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
3.活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 |
(三)提升信息素养,做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 |
1.善学图变,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 |
2.引领提倡,让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
(四)增强理论储备,做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者 |
1.勤于学习时间管理理论知识 |
2.不断提炼课堂时间使用技巧 |
3.反复实践课堂时间管理过程 |
五、研究审思与展望 |
(一)研究审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其他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对三维教学动画的需求 |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三维教学动画应用的困境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三维动画 |
二、三维教学动画 |
三、教学效果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三维教学动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
二、三维教学动画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四、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分析 |
一、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分析 |
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分析 |
三、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三维教学动画制作的必要性分析 |
一、《新课标》的要求 |
二、学习者的需要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学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筛选 |
一、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的筛选依据 |
二、三维教学动画制作内容的梳理 |
第四节 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制作原则 |
一、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原则的依据 |
二、三维教学动画的设计制作原则 |
第五节 三维教学动画制作一般流程 |
一、三维教学动画的制作软件的选择 |
二、素材的收集与处理 |
三、模型的构建 |
四、设置动画效果 |
五、渲染生成三维教学动画视频 |
六、三维教学动画视频的后期处理加工 |
第六节 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案例—以《电磁感应》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
二、三维动画设计思路 |
三、三维教学动画的制作案例 |
第四章 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准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过程 |
一、实验准备 |
二、实验实施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学生成绩分析 |
二、学生问卷分析 |
三、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准实验研究结果讨论 |
一、三维教学动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二、三维教学动画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
第五章 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资源建设层面的建议 |
一、拓展资源来源,建立三维教学动画资源共享库 |
二、培训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三维教学动画资源 |
三、增加关于制作三维教学动画资源的教师培训 |
第二节 三维教学动画设计制作层面的建议 |
一、综合多方面因素保证三维教学动画实用性 |
二、使用合适的制作软件,提高动画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
三、加强美学功底,增强三维教学动画可视性 |
第三节 实际运用层面的建议 |
一、加大教师教学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使用水平 |
二、明确三维教学动画定位,避免喧宾夺主 |
三、注意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
四、关注课堂物理环境,保证学生视觉体验 |
五、加强教师应用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问卷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检测题 |
附录 D 学生学习观察量表记录内容 |
表D1 实验班课时1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2 对照班课时1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3 实验班课时2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4 对照班课时2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5 实验班课时3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6 对照班课时3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7 实验班课时4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表D8 对照班课时4学生学习观察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境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观察法 |
1.5 研究的意义 |
2 概念的界定 |
2.1 多媒体技术 |
2.2 多媒体教学 |
2.3 物理理论教学 |
2.4 物理实验教学 |
2.5 物理习题复习教学 |
3 相关理论 |
3.1 “经验之塔”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相关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 |
3.3.1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
3.3.2 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原则 |
4 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1 调查的目的、方法、对象与回收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的方法 |
4.1.3 调查的对象 |
4.1.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1 学生眼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 |
4.3.2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接受情况 |
4.3.3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情况 |
4.3.4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意见 |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物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 |
4.4.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4.4.3 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情况 |
4.4.4 学校情况 |
4.5 调查发现的问题 |
4.5.1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不熟悉 |
4.5.2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课、复习课中应用不充分 |
4.5.3 学校对多媒体教学重视不够 |
5 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5.1 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水准 |
5.1.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
5.1.2 鼓励教师自学,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
5.1.3 组织教师教研,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
5.2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5.3 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课、复习课中的应用 |
5.3.1 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
5.3.2 加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
5.4 建立健全多媒体硬件管理和教学资源开发制度 |
5.4.1 健全多媒体硬件管理制度 |
5.4.2 建立健全电子教学资源开发制度 |
5.5 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
5.6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5.6.1 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情感 |
5.6.2 在教学中多使用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
6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现代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实践研究[D]. 周政宇. 西南大学, 2021
- [2]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物理课堂变革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J]. 刘家兴,王平瑞,张慧宇,刘高福.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22)
- [4]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张靖田.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5E”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原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罗晓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三维教学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研究[D]. 赵静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乌鲁木齐市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D]. 董双魁.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