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七、黄芪、五味子、枸杞对小鼠SOD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恒旭[1](2021)在《皮肤光老化领域可视化分析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涉及皮肤光老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主要研究机构和热点人物,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为科研人员选题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研究热点中药,挖掘治疗皮肤光老化的高频次中药,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其对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对皮肤光老化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与博硕论文中的数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描述统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医治疗皮肤光老化领域文献进行一般情况分析。应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数据进行共现分析,找出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学者和活跃机构;对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第二部分:数据主要来自CNKI、VIP、万方医学等中文数据库,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化学专业数据库搜集前六味高频次中药的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在Gene Cards、OMIM、Drugbank三个数据库网站下载皮肤光老化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并将中药与疾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络。运用R3.6.0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并绘制前25条KEGG结果的“通路—靶点”网络图。采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对接结果用Pymol显示。结果:1.该领域发文近年来出现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发文量;纳入研究的论文受到一定基金资助,期刊文献受基金资助占比30.27%,博硕论文受基金资助占比11.92%,其中期刊文献和博硕论文中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最多,分别为140篇,25篇。纳入研究的期刊文献,其核心期刊231篇,占比22.28%。《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是该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杂志,载文量分别为129篇、66篇、40篇。辽宁中医大学授予皮肤光老化领域博硕士学位最多,达到27个;H指数期刊文献为28,博硕论文为12。2.该领域研究地域分布广泛,研究机构间既有内部机构或同地区间合作,也有跨地区机构合作。最主要研究机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南地区。3.该领域形成了五大作者合作网络,网络中包含作者众多,每个合作网络都有其核心作者团队,此外还有人数较小的合作网络。4.皮肤光老化研究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中药、方剂、针刺、艾灸、强脉冲光、点阵激光、射频、光子嫩肤、光动力疗法等。中药有望成为中医热点治疗方式,包括绞股蓝、灯盏花、红景天、潞党参、黄芪、甘草等。强脉冲光有望成为西医热点治疗方式。热点实验对象为成纤维细胞。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形成皮肤光老化因素的研究较多。信号通路研究以及机制研究将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科研方法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实验、综述、理论探讨、流行病学调查等,动物实验为近几年热点科研方法,由于缺少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该领域系统评价较少,也缺少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网络药理学等新兴研究方法。此外,对于针刺、方剂对于该疾病的研究也有望成为热点。5.筛选出前六味高频次中药为杜仲、甘草、红景天、黄芪、绞股蓝、人参,有效成分分别为24个、88个、3个、16个、15个、17个。药物靶点与皮肤光老化疾病交集靶点73个。根据“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β-胡萝卜素、柚皮素、β-谷甾醇是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关键成分,TP53、AKT1、MAPK3、TNF、VEGFA、JUN、PTGS2、CASP3是位于前八位的核心靶蛋白。经查阅文献发现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b1在治疗皮肤光老化上发挥重要作用。GO与KEGG结果显示,主要涉及了氧化应激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功能,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与皮肤光老化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六味中药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b1、槲皮素与PTGS2、AKT1、MAPK3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1.近年来该领域期刊以及博硕论文相关文献发文量虽然有小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热度,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在期刊文献发表方面,《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是该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杂志和是该领域主要的载文期刊。在硕博学位论文发表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量较多。3.期刊文献和博硕论文均受到一定比重基金资助。说明皮肤光老化领域申请课题成功的项目具有一定数目,国家级基金资助也有一定比例,说明该领域研究逐渐受到国家重视。4.由H指数可知,期刊文献质量普遍较高,博硕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对缺失。5.机构合作方面,该领域科研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合作方面都较好。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是皮肤光老化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比较活跃的机构。6.团队合作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吴景东团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宁团队,中山大学赖维团队,广州军区总医院刘仲荣团队,复旦大学毕波团队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活跃在皮肤光老化研究领域。7.中医药治疗方向上,绞股蓝、灯盏花、杜仲、红景天等中药将可能成为研究热点;桃红四物汤将成为方剂的研究热点;针刺“足三里”将成为针灸的研究热点。西医药治疗方向上,强脉冲光、点阵激光将成为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自噬、二甲双胍氧为近年来治疗该疾病新兴的西医药治疗方式,为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科学治疗方式。p38MAPK信号通路将成为研究热点,近几年ER/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新兴的信号通路。科研方法上临床疗效观察、综述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将可能成为研究热点,系统评价、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新兴研究方法相对缺失。8.槲皮素、山奈酚、β-胡萝卜素、柚皮素、β-谷甾醇是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关键成分,TP53、AKT1、MAPK3、TNF、VEGFA、JUN、PTGS2、CASP3是位于前八位的核心靶蛋白,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b1在治疗皮肤光老化上发挥重要作用。。9.杜仲、甘草、红景天、黄芪、绞股蓝、人参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b1、槲皮素与PTGS2、AKT1、MAPK3有较好的亲和力。10.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与皮肤光老化相关,是研究较多的通路。11.本研究发现高频次中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参与治疗皮肤光老化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分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姜杨阳[2](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王逗逗[3](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王安[4](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郝慧祯[5](2020)在《“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科学使用中药复方补剂受到了医学领域和体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让运动员有针对地服用特定的中药营养补剂能够使得因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尽快恢复,以适应新的训练阶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竞技成绩。本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八珍汤加减”对于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更好地为提高竞走运动竞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水提物高剂量组(5g/20g)、水提物中剂量组(0.33g/20g)、水提物低剂量组(0.17g/20g)、75%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5g/20g)、75%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0.33g/20g)、75%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17g/20g)、空白对照组(0.12mL/20g/d生理盐水),共7组,每组10只,共70只,在不同运动条件下记录运动至力竭的时间。(2)运动员实验:竞走运动员分为两组,补剂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在整个冬训期间监测运动员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肌酸激酶,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血中丙二醛、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血尿素。结果:(1)研究发现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爬绳时间,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在服药过后均有显着性升高,尤其是75%醇提高剂量组的延长时间总体来说最为明显。(2)运动员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睾酮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皮质醇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丙二醛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尿素都有升高(P<0.05),两组升高幅度无差异。结论:服用“八珍汤加减”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加快竞走运动员由于长时间大强度后的恢复进程,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李俊珂[6](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马文娟[7](2020)在《益肾通络法对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研究和hs-CRP、MCP-1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法对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研究和对炎症因子的影响,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总结,明确益肾通络法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益肾通络法改善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入选标准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并通过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干预其生活方式、糖尿病治疗以及降压治疗(ARB),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五子衍宗汤加三七粉、烫水蛭煎服,早晚分服,共8周)。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功能指标(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尿蛋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hs-CRP、MCP-1等的变化,并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疗效评定。本次试验采用SPSS 20统计数据软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多项中医症状均有显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功能减退未见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①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亦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尿蛋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尿蛋白指标明显下降,具有极高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指标亦有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炎症因子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下降,具有极高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指标明显下降,具有极高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指标未见明显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目前的试验结果来看,临床上针对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运用西药治疗联合中医益肾通络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的效果,益肾通络法一方面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改善机体炎症反应,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而改善患者尿蛋白,保护肾组织。
李谚语[8](2019)在《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保肝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揭示保肝汤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保肝汤高剂量组、保肝汤中剂量组、保肝汤低剂量组,每组14只,共8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实验第1、3、10、16、22、25、28d腹腔注射以植物油配置的0.5%CCl4溶液(0.1mL·10g-1)。于造模后第10d开始灌胃,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0.1mL·10g-1)灌胃,护肝片组(0.5g·kg-1)及保肝汤高剂量组(32g·kg-1)、保肝汤中剂量组(16g·kg-1)、保肝汤低剂量组(8g·kg-1)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每日一次。实验第30d,给药后2h,取材,检测指标。观察肝脏大体情况、肝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ALT、AST、MDA、SOD活性,ELISA法检测LPS、CD14蛋白活性,QPCR法检测Raf-1、ERK-1、PPAR-αmRNA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大体情况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小鼠肝表面不光滑,可见不均匀结节,边缘钝圆,厚薄不一。1.2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变形明显,肝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肝细胞肿胀,界限不清晰,细胞核变大,有的部位核仁消失,并见多处灶状坏死,造模成功。1.3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及AST/ALT的影响1.3.1对小鼠血清AL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1.3.2对小鼠血清AS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S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中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3.3对小鼠AST/ALT比值的影响:模型组小鼠AST/ALT值比正常组稍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各剂量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机制指标的影响2.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2.1.1对小鼠血清MD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2.1.2对小鼠血清SOD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高、中、低剂量组SOD值均显着升高(P<0.05)。保肝汤不同剂量组组间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高于保肝汤高剂量组(P<0.05);保肝汤中、低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2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LPS、CD14的影响2.2.1对小鼠肝组织LPS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LPS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2.2对小鼠肝组织CD14的影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D14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Raf-1、ERK-1、PPAR-amRNA的影响2.3.1对小鼠肝组织Raf-1 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Raf-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低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3.2对小鼠肝组织ERK-1 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ERK-1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3对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表达与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保肝汤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汤能降低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游离脂肪酸氧化,对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3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以中、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理想。其中,保肝汤中剂量降低血清转氨酶、抑制自由基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效果最佳;保肝汤高剂量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最为理想。
王剑[9](2019)在《杞藿饮对湿热环境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大鼠肝、胃、骨骼肌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是指环境改变(如严寒、高温、噪声等),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如工作压力过大或作战状态等)导致睡眠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求(24h睡眠少于4h),从而引起如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免疫能力下降等一系列人体生理、心理、行为等变化的情况。湿热环境指气温在29℃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的高温高湿环境。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同时承受来自外部的传导热量和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且由于蒸发散热能力下降,蓄积了过多热量,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下降,出现水盐代谢失调,机体内部稳态失衡,从而引起体力与脑力疲劳的产生。目前,对睡眠剥夺或湿热环境单一条件导致的重要脏器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湿热环境合并睡眠剥夺双重应激下所导致疲劳的发生、发展和机体重要脏器损害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未见报道,也缺乏简便有效的抗疲劳和快速恢复疲劳的有效药物。对于湿热地区睡眠剥夺作业疲劳的预防和快速恢复的研究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军事医学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我们以前研究的抗疲劳配方杞藿饮作为抓手,探索该配方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可行性、有效性。杞藿饮(Qi Huo Decoction,QHD)由黄芪、红景天、枸杞子、淫羊藿、刺五加、马齿苋、绞股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补精养神、清湿热、强筋骨等功效。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该药在抗运动力竭疲劳方面有一定作用。本实验观察杞藿饮对湿热环境下睡眠剥夺大鼠疲劳产生过程中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中药制剂杞藿饮成为抵抗疲劳发生和加快恢复的新型药物奠定动物实验基础。【研究目的】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杞藿饮对湿热环境下睡眠剥夺疲劳大鼠肝、胃、骨骼肌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探讨杞藿饮作为抗疲劳遴选制剂的可行性。【研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我们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BC)组、湿热环境对照(HC)组、湿热环境睡眠剥夺(HS)组、湿热环境睡眠剥夺QHD(HSQ)组,各组均为10只。BC组实验大鼠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喂养,HC组、HS组、HSQ组大鼠模拟湿热环境下饲养。BC组、HC组、HS组实验大鼠,给予每日2次蒸馏水3ml灌胃,HSQ组实验大鼠给予每日2次QHD(含生药1g/mL)灌胃,连续15d。HS组、HSQ组大鼠,予以72h睡眠剥夺。72h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大鼠肝、胃、骨骼肌的损害程度进行检测比较,主要检测的指标包括:1.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中肝糖元、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比较各组大鼠β-半乳糖苷酶(β-gal)在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超微结构变化。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H+/K+-ATP酶荧光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分泌期壁细胞计数值。3.检测大鼠腓肠肌组织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及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肝脏保护作用观察:⑴与BC组比较,HC组、HS组、HSQ组血清AST和ALT均显着升高(P<0.01);HS组、HSQ组血清AST和ALT较HC组均显着升高(P<0.01);HSQ组血清AST和ALT明显低于HS组(P<0.01)。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可以对实验大鼠肝功能造成损伤,连续睡眠剥夺加剧了损伤程度,而杞藿饮能有效减轻其损伤程度。⑵与BC组比较,HC组、HS组、HSQ组肝组织中肝糖元和GSH含量显着降低(P<0.05),MDA含量显着增高(P<0.01)。与HC组比较,HS组、HSQ组肝糖元和GSH含量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显着增高(P<0.01)。与HS组比较,HSQ组肝糖元和GSH含量显着增高(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可以减少实验大鼠肝糖原储备,并造成机体氧化应激失衡,导致肝脏损害且减缓恢复,连续睡眠剥夺加剧了此过程,而杞藿饮可以增加肝糖原的储备,进而可以维持血液中血糖稳定,提供更多能量,并能调节氧化应激平衡,减轻肝脏的损害,并加速恢复,维护肝细胞的正常功能。⑶光镜下HC组、HS组、HSQ组实验大鼠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坏死,以HS组最明显,HSQ组损害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及睡眠剥夺导致实验大鼠肝组织炎性坏死,而杞藿饮能明显减轻此情况。⑷HC组、HS组、HSQ组大鼠肝细胞均有衰老相关β-gal阳性表达。HC组、HS组、HSQ组大鼠的肝组织中β-gal阳性细胞计数值均显着高于BC组大鼠(P<0.01),HS组、HSQ组β-gal阳性细胞计数值均显着高于HC组大鼠(P<0.01),HSQ组β-gal阳性细胞计数值显着低于HS组(P<0.01)。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可加快肝细胞的衰老进程,连续睡眠剥夺更加速了此进程,而杞藿饮能抑制肝细胞衰老,从而降低肝细胞损害。⑸透射电镜观察显示HC组、HS组、HSQ组实验大鼠肝细胞的微绒毛减少,有的甚至消失,部分肝细胞出现了空泡化,损伤以HS组大鼠最明显,HSQ组损害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可对实验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损伤,连续睡眠剥夺更加剧了损伤程度,而杞藿饮能有效减轻其损伤。2.胃黏膜保护作用观察:⑴HC组、HS组、HSQ组实验大鼠的胃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表现为胃黏膜散在多量点状/线状的糜烂充血,上面附盖有小量血痂,可以看到炎性细胞浸润。HSQ组实验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轻于HS组大鼠。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下,可导致实验大鼠胃黏膜损伤,连续睡眠剥夺可使损伤明显加重,而杞藿饮能明显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⑵与BC组比较,HC组、HS组、HSQ组大鼠胃分泌期壁细胞计数显着升高(P<0.05),HS组、HSQ组大鼠胃分泌期壁细胞计数显着高于HC组(P<0.01),HSQ组大鼠胃分泌期壁细胞计数显着低于HS组(P<0.01)。从细胞学水平证明胃酸在长期湿热环境下连续睡眠剥夺引起的应激性胃黏膜损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杞藿饮能减少壁细胞进入分泌期,进而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降低大鼠的胃黏膜损害程度。3.骨骼肌保护作用观察:⑴与BC组比较,HC组、HS组、HSQ组大鼠腓肠肌中CK和LDH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NO和iNOS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HC组比较,HS组、HSQ组大鼠腓肠肌CK和LDH水平显着升高(P<0.01),NO和iNOS明显降低(P<0.01)。与HS组比较,HSQ组大鼠腓肠肌CK和LD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NO和iNOS水平明显升高(P<0.01)。说明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及连续睡眠剥夺可致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自由基水平失调。而杞藿饮可以明显改善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调节自由基水平平衡,增强机体抗氧化效能。湿热环境睡眠剥夺(HS)组和湿热环境睡眠剥夺杞藿饮(HSQ)组间CK和LDH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可能与实验设置湿热环境比较温和,睡眠剥夺对骨骼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较轻及实验样本过少有关。⑵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C组、HC组大鼠腓肠肌纤维肌节清晰,长短大体一致,明暗带分界清楚,排列规则。HS组、HSQ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腓肠肌纤维轻度的溶解、明暗带之间分界模糊,排列不规律等改变,尤以HS组的超微结构变化最显着。说明长期湿热环境及连续睡眠剥夺可以导致骨骼肌超微结构破坏,而杞藿饮能一定程度减轻骨骼肌损伤程度。【结论】以上研究证实:高温高湿环境可导致SD大鼠肝、胃、骨骼肌一定程度的损伤;连续睡眠剥夺能增加其损伤程度;杞藿饮可显着改善实验大鼠肝脏、胃、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杞藿饮对湿热环境下睡眠剥夺导致疲劳大鼠的肝、胃、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作为疲劳预防和快速恢复的遴选中药制剂。
陶梦敏[10](2019)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并发神经退行性病变,随着老龄化正日益严重,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特色优势明显。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本草知识,基于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以“痰-浊-毒”毒损脑络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核心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不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模型,将认知功能系统评价、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变化等多功效途径相结合,综合归类分析,定量描述其组分配伍变化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多途径整合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配伍规律,以期揭示“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科学内涵,并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专科的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配伍规律研究运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分别建立四氧嘧啶-东莨菪碱小鼠糖尿病复合认知障碍模型和四氧嘧啶-半乳糖复合高脂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观察不同配伍比例的“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分别从学习记忆能力、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等多方面综合评判,筛选出“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配伍。(2)药效学验证在前期最佳配伍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大、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分别从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空间方向辨别能力,改善糖脂代谢,以及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等多方面,系统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效学作用。(3)初步机制研究建立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分别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相关炎症途径,以及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信号通路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技术共同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初步作用机制。结果(1)配伍规律研究:“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不同配伍比例能明显或部分改善不同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小鼠的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减少Aβ沉积,显示出较好的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中“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配伍为配比4即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以原药材计,酒蒸黄连0.835:石菖蒲2.5g)。(2)药效学验证:“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对不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动物模型具有确切的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方向辨别能力,改善糖代谢,调节脂代谢,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的药效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方向辨别能力。“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缩短糖尿病模型动物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时间,运动总距离减少,提高Y形水迷宫正确反应百分率;(2)改善糖代谢。“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高血糖水平,降低体内FBG、Glu、GHb和GSP的含量,有效改善OGTT和ITT的异常,抑制HOMA-IR抵抗指数,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IAI敏感指数;(3)调节脂代谢。“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体内血清TC、TG、LDL-C、VLDL-C、ApoB和NEFA的含量,升高HDL-C、ApoA1的含量,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因子TC/HDL-C和TG/HDL-C的比值,提高LDL-C/HDL-C和ApoA1/ApoB的比值;(4)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改善糖尿病模型动物的海马组织锥体细胞坏死和神经元空泡变性程度,抑制神经元凋亡和Aβ42蛋白表达,减弱核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强度和ADC,增加FA。(3)初步机制研究:“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配伍调控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缓解相关炎症途径的反应和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通路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能明显或部分降低MDA、LPO的含量,升高SOD、GSH的含量或活性,显示出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提高脑组织抗氧化的能力;(2)缓解相关炎症途径的反应。“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合对大鼠海马组织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炎症因子IL-1、IL-6、TNF-α、iNOS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示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其保护神经元、改善认知障碍的功效;(3)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相关通路。“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能明显或部分增加大鼠海马组织中Ach及ChAT的含量,增强ChAT的蛋白表达,降低AchE的含量及相关蛋白表达,显示药物通过促进脑组织中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增强胆碱能通路来发挥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结论:综上所述,“酒蒸黄连-石菖蒲”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最佳配伍为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以原药材计,酒蒸黄连0.835:石菖蒲2.5g),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缓解脑部组织炎症途径的反应,促进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增强胆碱能相关通路等有关,综合发挥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胰岛素抵抗的药效作用。
二、三七、黄芪、五味子、枸杞对小鼠SOD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七、黄芪、五味子、枸杞对小鼠SOD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光老化领域可视化分析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文献计量学皮肤光老化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皮肤光老化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皮肤光老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
8 问题和思考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
2.5 取穴 |
2.6 分组干预 |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造模实验验证 |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
5 结论 |
6 分析与讨论 |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
6.4 弹拨法 |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
4 结语 |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3 结语 |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3 结语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竞走运动 |
2.1.1 竞走项目的运动特点 |
2.1.2 竞走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及训练特征 |
2.2 运动训练与疲劳理论 |
2.2.1 运动训练 |
2.2.2 疲劳理论 |
2.3 中药补剂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动物实验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对象分组 |
3.1.3 训练计划 |
3.2 运动员实验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对象分组 |
3.2.3 训练计划 |
3.3 补益复方药剂“八珍汤加减”的配制及服药计划 |
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4.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的测定 |
3.4.2 血清睾酮(T)的测定 |
3.4.3 血清皮质醇(C)的测定 |
3.4.4 血中丙二醛(MDA)的测定 |
3.4.5 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3.4.6 血尿素的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4.1.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爬绳时间的影响 |
4.1.2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4.1.3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常压密闭耐氧时间的影响 |
4.2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
4.3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睾酮(T)的影响 |
4.4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皮质醇(C)的影响 |
4.5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丙二醛(MDA)的影响 |
4.6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4.7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影响 |
5.2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K影响 |
5.3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T影响 |
5.4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的影响 |
5.5 “八珍汤加减”对MDA的影响 |
5.6 “八珍汤”对SOD的影响 |
5.7 “八珍汤加减”对血尿素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运动员基本信息表 |
致谢 |
(6)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
1.1 相关概念 |
1.1.1 衰老的定义 |
1.1.2 延年类医方 |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
1.2 衰老的机制 |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
1.4 衰老的表现 |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
3.1 五脏调补 |
3.1.1 绝谷仙方 |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
3.1.3 车前方 |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
3.1.5 服黄莲法 |
3.1.6 四时常服方 |
3.1.7 地黄丸 |
3.1.8 肾虚滑精方 |
3.1.9 残辟谷方 |
3.1.10 养生方 |
3.1.11 不饥方 |
3.1.12 养生方 |
3.1.13 石龙芮丸 |
3.1.14 定志丸 |
3.1.15 五芝方 |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
3.1.19 妙香丸子方 |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
3.1.21 吃草方 |
3.1.22 休粮方 |
3.1.23 八公神散 |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
3.1.25 内药方 |
3.1.26 服食养生方 |
3.1.27 三等丸 |
3.1.28 风劳冷病方 |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
3.1.31 涌泉方 |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
3.1.33 绝谷不饥方 |
3.1.34 常服补益方 |
3.2 气血并调 |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
3.2.2 羌活补髓丸 |
3.2.3 又吃草方 |
3.3 润形养神(阴) |
3.3.1 松笋变白方 |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
3.3.4 养生方 |
3.3.5 服天冬法 |
3.3.6 神仙定年方 |
3.3.7 韦侍郎变白方 |
3.4 固本葆贞(阳) |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3.4.2 钟乳丸 |
3.4.3 秘泄精液方 |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
4.1 资料搜集 |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4.2.1 资料整理 |
4.2.2 数据准备 |
4.2.3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药物频次 |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
4.3.3 组方规律分析 |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
4.4 讨论 |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
5.1 五脏调补 |
5.1.1 三等丸方 |
5.2 气血并调 |
5.2.1 羌活补髓丸 |
5.3 润形养神(阴) |
5.3.1 韦侍郎变白方 |
5.4 固本葆贞(阳) |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益肾通络法对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研究和hs-CRP、MC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探究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剔除病例标准 |
1.5 脱落病例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疗效标准 |
3.1 证候疗效判定 |
3.2 尿微量白蛋白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临床资料分析 |
5.1 一般性基础资料 |
5.2 疗效性指标 |
6. 病例分布及脱落情况 |
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肾虚血瘀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 |
1.2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原则 |
2. 方药分析 |
2.1 方药组成与配伍意义 |
2.2 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改善中医症状和体征 |
3.2 血糖血脂 |
3.3 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
3.4 降低炎症因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中医证候积分表 |
二、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杞藿饮对湿热环境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大鼠肝、胃、骨骼肌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杞藿饮对实验大鼠肝脏保护作用观察 |
2 杞藿饮对实验大鼠胃保护作用观察 |
3 杞藿饮对实验大鼠骨骼肌保护作用观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引言 |
1 疲劳与军事疲劳 |
2 中医发病机制 |
3 军事疲劳的中医药干预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10)“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
1.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
1.1.1 发病机制 |
1.1.2 中药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
1.2 糖尿病肾病 |
1.2.1 发病机制 |
1.2.2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 |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3.1 发病机制 |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1 发病机制 |
1.4.2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
1.5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 |
1.5.1 发病机制 |
1.5.2 中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实验研究 |
1.6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的“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受试药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动物 |
2.1.5 实验场地 |
2.1.6 数据统计方法 |
2.2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 |
2.3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 |
2.3.1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四氧嘧啶-东莨菪碱小鼠糖尿病复合认知障碍模型的影响 |
2.3.2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四氧嘧啶-半乳糖复合高脂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效学验证实验 |
3.1 实验材料 |
3.2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 |
3.3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 |
3.4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 |
3.5 小结 |
第4章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调控作用初步机理探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4.3 小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三七、黄芪、五味子、枸杞对小鼠SOD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光老化领域可视化分析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D]. 王恒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D]. 郝慧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益肾通络法对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研究和hs-CRP、MCP-1的影响[D]. 马文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谚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杞藿饮对湿热环境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大鼠肝、胃、骨骼肌的保护作用研究[D]. 王剑. 青岛大学, 2019(03)
- [10]“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D]. 陶梦敏. 西南民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