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增强下颌牙槽嵴的临床评价

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增强下颌牙槽嵴的临床评价

一、用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行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叶[1](2020)在《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分别置入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骼瑞骨粉(Gegreen)、CGF+Gegreen来作为提升后空间支架,并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三种材料在上颌窦内的成骨情况,为临床上植入材料的选择提供选择方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门诊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7.40±5.01)岁。在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的时间段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患者使用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材料,根据内提升过程中使用的上颌窦内提升的材料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CGF组(A组)、上颌窦底内提升+Gegreen组(B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CGF+Gegreen组(C组),同期进行种植手术,种植手术均采用的是同一类的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方法(骨凿冲顶法),均植入的是韩国Dentis种植体,种植术后即刻拍摄CBCT,种植术后6个月再次拍摄CBCT,用Planmeca Romexix 5.X测量软件测量所需数据,观察上颌窦内的骨质形成状况。运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计植入36枚种植体(A组12枚,B组12枚,C组12枚)。种植前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6.55±0.48)mm,B组RBH为(6.61±0.73)mm,C组RBH为(6.24±0.47)mm,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A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height,SBG)为(5.03±0.58)mm,B组SBG为(5.39±0.82)mm,C组SBG为(5.73±0.85)mm,三组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6个月A组SBG为(3.05±0.69)mm,B组SBG为(3.52±0.90)mm,C组SBG为(4.83±0.83)m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6个月A组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1.98±0.45),B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1.87±0.67),C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0.90±0.2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为小样本的短期研究,当5mm<RBH<8mm时,种植手术后6个月,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骼瑞骨粉较单独使用浓缩生长因子及单独使用骼瑞骨粉的的窦内成骨高度更高。(2)短期内应用浓缩生长因子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与使用骼瑞骨粉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的窦内成骨高度没有区别。(3)短期内三组窦内成骨高度均有吸收,但是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骼瑞骨粉一起应用时,窦内成骨高度的吸收程度最小,即抗吸收能力更强。

李爱玲[2](2020)在《三明治植骨术在牙槽骨垂直向骨量不足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三明治植骨术在重建牙槽骨垂直向骨高度中的应用,并对其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自2017.06~2019.06于河南省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行三明治植骨术重建牙槽骨骨高度且术后定期复查的6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37.66岁。这6位患者当中,2位为单牙缺失,其余4位为多牙连续缺失。缺牙区牙槽骨唇舌向宽度为7.20mm,6.80~7.65mm(M,Q25-Q75),垂直向骨高度缺损情况为缺牙区骨顶区牙槽骨最低点距邻牙牙槽骨骨顶的垂直距离为5.85mm,5.42~6.60mm(M,Q25~Q75)。术前及植骨术后均拍摄CBCT。手术方法为:在距牙槽骨顶黏膜约3mm水平切开颊侧黏膜,充分暴露术区,用超声骨刀距牙槽骨顶约4mm做水平截骨线,距邻牙牙根1.5~2.0mm做垂直截骨线,加深截骨线至舌侧皮质骨,用黏膜剥离子将截骨线附近黏膜进行充分剥离,将截骨段抬高至与邻牙骨顶一致,从距邻牙根尖至少2mm取自体骨块,将修整好的骨块及PRF膜填入截骨段与基底骨间隙。骨增量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植入术,4个月ISQ测试,并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平均随访1年。评价为植骨前后骨高度增加情况、种植体稳定系数以及种植体负载1年后周围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6例缺牙区牙槽骨垂直向骨高度不足的患者在进行三明治植骨术后,5例愈合良好。1例伤口部分裂开,钛板及钛钉未暴露,冲洗2周后伤口正常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CBCT观察植骨效果,垂直向骨高度增加4.20mm,3.80~4.42mm(M,Q25~Q75),骨吸收为 0.65mm,0.47~1.32mm(M,Q25~Q75)。截骨段术中及术后6个月骨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吸收为0.65mm,0.50~1.10mm(M,Q25~Q75)。移植骨段术中及术后6个月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无吸收。植入9颗骨水平种植体,4个月后ISQ值为78.50,76.00~82.37(M,Q25~Q75),完成上部修复。种植体负载1年后复查,种植体成功率为100%,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近中(0.30,0.07~0.66),远中(0.25,0.11~0.50)。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及探诊深度在3、6和12个月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对修复体美学以及咬合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结论当单牙缺失或多牙连续缺失伴牙槽骨垂直向吸收严重,但牙槽骨唇舌向宽度充足时,采用三明治植骨术恢复骨高度,可满足种植修复的要求,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增量外科技术。

胡爽[3](2020)在《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中位居前列,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最为常见。牙源性颌骨囊肿早期多无症状,但随病变发展可造成颌骨膨隆及病变区骨质的吸收,常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常用术式有囊肿刮治术和开窗减压术。开窗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紧密相关,依从性好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依从性较差或术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患者应较为慎重。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术后所遗留的骨腔,自然状态下成骨其成骨速度相对较慢,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牙槽嵴高度或强度短期内难以恢复至理想状态,使后期义齿修复的难度增加,降低了咀嚼效率,有时会造成相邻牙松动,甚至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而且也会影响颌骨的形态和质量,使得伴有牙缺失并有强烈种植修复意愿的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时机。因此,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所遗留的骨缺损根据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也不相同。为促进囊肿术后骨缺损区的快速修复,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出现应用了骨组织或骨替代材料来充填骨缺损区以提高新骨修复。目前,关于应用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来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口腔生物膜和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β-磷酸三钙(β-TCP)及异种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应用于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成骨效果,以评价该疗法的临床效果,有望找到促进牙源性颌骨囊肿骨缺损修复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针对牙源性颌骨囊肿刮除后的骨缺损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四组(每组27例):A组为对照组,不放置任何生物材料;B组简称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只覆盖生物膜;C组简称β-TCP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β-磷酸三钙(β-TCP)并覆盖生物膜;D组简称Bio-OSS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Bio-OSS骨粉并覆盖生物膜。纳入标准:1)术前行完善的根管治疗;2)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骨代谢异常等);3)术中所有患者均行颌骨囊肿刮治术;4)病例资料完整。5)术后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BCT检查,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CBCT,测量并记录患者骨缺损区的骨密度,用HU值表示。采用SPSS21.0(IBM Corp,Armonk,NY,USA)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成骨效果。术前、术后3m、6m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术后12m四组之间采用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108例患者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36.2岁;上颌骨前牙区27例,下颌骨前牙区15例,下颌骨体部28例,下颌角及升支区38例,与上颌窦关系密切者2例。108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1.四组患者术前CT值的比较:术前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48.9±13.2,B组48.4±13.8,C组47.6±14.2,D组43.1±11.0。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CT值的比较:术后3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97.3±10.1,B组125.8±9.5,C组397.8±14.8,D组622.8±216.2。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术后6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122.0±1.8,B组195.3±15.1,C组602.6±13.5,D组625.0±14.0,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各组的成骨疗效比较同上述术后3个月的研究。术后12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157.8±18.3,B组281.2±23.8,C组579.6±99.9,D组632.9±13.8。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结果依然显示:术后12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牙源性颌骨囊肿单纯刮治疗法,本研究采用了在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后的骨缺损区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的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的成骨效果更佳。

李泽毓[4](2020)在《单纯螺钉微创垂直牵引兔下颌骨增加骨量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关于垂直牵引成骨(verti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VDO)增高牙槽嵴的实验研究已多有报道,但传统的牵引器主要存在创伤大、不稳定且成骨形态不理想的缺点。在减小创伤方面报道较少,为了探寻既稳定又创伤小的手术方式,我们使用简单的三根螺钉来实现这一想法。方法新西兰雌性大白兔10只,随机分左侧或右侧为实验侧,牵引单侧下颌,实验侧分别植入两个固定螺钉和一个牵引螺钉,当牵引螺钉向下旋转时,可以给牵引骨块相反的作用力,使截骨断端反向移动,以增加骨量,对照侧不做处理。间歇5天后开始旋转牵引螺钉,牵引速率0.5mm/次,一天两次,共牵引5天,共5mm。牵引20天后测量实验侧骨增量情况,使用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镜与多标免疫荧光(Perkin Elmer)来检验成骨效果,并用image Pro plus6.0对成骨细胞数目进行分析,且用Perkin Elmer自带分析软件分析了PCNA阳性细胞核密度和collagen-Ⅰ阳性率,最后应用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期结束20天后,实验侧骨高度增加约5mm。HE染色显示实验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增多且存在少量的单核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实验侧成骨细胞数量(602.00±170.73)明显多于对照测(210.80±67.9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侧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与collagen-Ⅰ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侧。多标免疫荧光染色(Perkin Elmer)显示实验侧PCNA阳性细胞核密度(3692.60±1271.77)明显高于对照侧(1776.00±1446.86),且实验侧collagen-Ⅰ阳性率(64.60±7.12)也明显高于对照测(41.55±15.2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侧细胞胞浆比例增大,胞浆中线粒体、内质网数量较对照侧增多,高尔基体较对照侧明显且清晰,细胞处于增殖分裂状态。结论单纯螺钉可微创有效增高下颌骨。组织学上,证实机械力信号可激发牵引区组织细胞活性,增加生物合成功能,促进牵引区组织新陈代谢。机制上,证实Collagen-Ⅰ在牵引过程的早期可能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PCNA的强阳性表达证实在牵引早期机械力可引起牵引区组织快速反应,导致细胞增殖分化明显,为新骨的形成提供细胞。

常新[5](2019)在《自体牙骨粉骨移植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自体牙骨粉作为新型骨移植材料,是将患者拔除的无用牙齿制备成粉末状,在患者需要修复牙槽骨组织缺损时代替自体骨组织进行骨移植的一种新技术。研究发现由于自体牙成分类似于骨组织,自体牙骨粉具有诱导牙槽骨新骨形成的作用。相对于其他骨移植材料,自体牙骨粉包含自体骨的所有优点,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需额外的材料费用等特点。本文仅就自体牙骨粉的特性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吴世超[6](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倪锐[7](2017)在《自体牙骨粉与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成骨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Auto-BT(Autogenous tooth bone graft material,自体牙骨粉)与BCP(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的成骨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解决牙槽骨量不足和修复牙槽骨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材料与方法:选择9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拔除兔下颌左右中切牙建立兔下颌前牙区骨缺损动物模型。兔子编号1-9,按观察时限4、8、12周分为3期。每期实验动物共3只,1-3号为第一期,饲养时间12周,4-6号为第二期,饲养时间8周,7-9号为第三期,饲养时间为4周。其中3、6和9号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编号的兔子下颌右侧拔牙窝内填塞Auto-BT作为Auto-BT组,左侧拔牙窝内填塞BCP作为BCP组。实验兔处死后制作硬组织不脱钙切片,进行组织学形态分析及测量。结果:一、大体观察及离体标本观察1.大体观察:实验兔于术后34天后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下颌前牙区植骨处创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流脓发炎现象,表面牙槽黏膜色泽正常、坚实。2.离体标本观察:4周时Auto-BT组和BCP组拔牙窝被新生骨覆盖,新骨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界限明显,骨质质地疏松。空白组可见明显的骨缺损。8周时Auto-BT组和BCP组植骨区域的骨质比4周时更加致密,但与正常骨组织间仍存在较明显界限。Auto-BT组比BCP组植骨区骨质致密。空白组仍可见较明显的骨缺损。12周时Auto-BT组植骨区域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模糊,植骨区表面骨质较为致密。BCP组植骨区与正常骨组织界限仍较明显,表面结构疏松。空白组骨缺损不明显,但牙槽嵴高度和宽度明显降低。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四环素双荧光标记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测量1.组织学观察:4周时,Auto-BT组、BCP组可见明显金黄色的四环素荧光双标记线分布于植骨材料与正常骨组织交界处,双荧光标记线间有一定距离,但标记线长度较短。空白组双荧光标记线数量明显少于其它两组,且两条荧光标记线间间距窄。8周时,三组在植骨材料区域内也出现明显的金黄色荧光双标记线,但标记线较短,数量较少。处于宿主骨与植骨材料交界处的荧光双标记线长度、间隔距离均较4周时明显增加。其中Auto-BT组荧光双标记线的数量、长度,间隔距离均优于其余两组。12周时,Auto-BT组植骨区域内可见大量荧光双标记线,形态长短各异,荧光双标记线间隔距离较宽,较8周时又有明显增加。但是BCP组和空白组荧光双标记线在数量、长度、间隔距离与8周时比较呈减少趋势。2.平均新生骨矿化沉积率:12周时,Auto-BT组平均新生骨矿化沉积率与BCP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8周时Auto-BT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2周时BCP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不脱钙硬组织切片Goldner’s三色染色组织学观察4周时,Auto-BT组可见拔牙窝内有新生骨生成,新生骨连接融合为一体,与周围剩余牙槽骨界限明显。植骨区域可观察到未吸收完全的Auto-BT碎片,周围有类骨质和胶原纤维包绕。BCP组切片中可见大量未吸收的黑灰色植骨材料,边缘有新生骨生成,类骨质和胶原纤维紧紧包绕着新生成骨和植骨材料。空白对照组有少量新骨和类骨质生成,以类骨质为主。以上三组切片中均未发现炎症细胞。8周时,Auto-BT组仅发现少量残余的Auto-BT,新骨生成面积和类骨质面积增大,明显多于4周组。BCP组切片中仍可见大量未吸收的黑灰色植骨材料,新骨生成量与四周组相比略有增加。空白对照组新骨和类骨质生成量增加。12周时,Auto-BT组仅见小块Auto-BT残余。新生骨、类骨质生成量增加。新生成骨结构上较接近成熟的牙槽骨。BCP组仍可见残余黑灰色植骨材料,但数量上明显少于4周和8周组。新骨生成量增加。周围有类骨质和胶原纤维包绕。空白对照组新骨和类骨质生成量较8周组增加不明显。结论:1.新西兰大白兔可用于制备下颌前牙区骨缺损模型,进行牙槽骨骨缺损修复及骨移植材料的研究;2.自体牙骨粉和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均是有效的骨移植材料。但自体牙骨粉的成骨效果要优于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3.自体牙骨粉在成骨过程表现出了与人工骨移植材料不同的降解方式。自体牙骨粉与新矿化骨融合连接成一整体,两者界限不清,最终自体牙骨粉被新骨完全替代。4.自体牙骨粉作为一种骨移植材料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佟玮玮[8](2016)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盖髓对成牙本质细胞、微血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以nHA-PA66、nHA和CH作为盖髓剂,对wistar大鼠臼齿进行备洞穿髓和直接盖髓术,观察术后7天,30天穿髓部位修复性牙本质细胞和牙髓微血管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nHA-PA66、nHA和CH做盖髓剂对鼠牙牙髓牙本质细胞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Wistar大鼠,在一、二臼齿中选取84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7d和30d两个试验周期,随机分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组(nHA-PA66)、纳米羟基磷灰石组(nHA)、氢氧化钙组(CH)。在无菌条件下制备Ⅰ类洞至露髓,分别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纳米羟基磷灰石、氢氧化钙直接盖髓,玻璃离子充填。分别观察7天、30天处死,做血管墨汁灌注。取牙齿标本,固定、脱钙、蜡块包埋,100μm、5μm连续切片,5μm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本质细胞情况。100μm直接脱蜡观察牙髓血管变化。结果:(1)术后7 d: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组实验区组织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周围牙本质细胞增生,血管扩张,并沿牙本质壁增生;纳米羟基磷灰石组实验区组织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氢氧化钙组髓室大部牙髓组织坏死,下方牙髓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髓腔部分血管坏死。(2)术后30d: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组实验区下方成牙本质细胞呈复层增生,周围前期牙本质增厚明显,牙髓纤维细胞增生,成牙本质细胞增加,血管扩张;纳米羟基磷灰石组前期牙本质部分增厚,血管扩张明显,稀疏;氢氧化钙组穿髓孔下牙髓表面坏死团块,与正常牙组织分界明显,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区下方血管密集。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具有诱导牙本质细胞再生的作用,对牙髓血管的刺激较小,是相对理想的盖髓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作为盖髓剂对牙本质细胞的诱导能力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盖髓后对血管的扩张程度小于纳米羟基磷灰石。

臧圣奇[9](2015)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联合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不同类型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牙周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造成牙齿支持组织的破坏。目前牙周再生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促进牙支持组织的愈合。而再生技术的关键之一——植骨材料,通常用来治疗骨缺损。现在临床上主要的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和合成材料。自体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缺点是造成二次创伤、获取有限、易吸收等;异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但有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染的风险;异种骨Bio-Oss和合成材料壳聚糖是良好的生物活性支架材料,在人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壳聚糖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具有抗炎作用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广泛用于支架材料、药物载体、伤口愈合等方面。Bio-Oss植骨材料是一种碳酸盐磷灰石结晶体,通过将牛骨特殊加工处理,去除其蛋白质和其他有机成分,并保持天然骨的无机结构,从而得到特别的骨引导支架,有助于新骨的形成,促进血管的再生和血凝块的稳定。目前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代生物支架应当具备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特点,包括模拟自然骨的生理作用和激活体内组织再生过程。复合材料则是基于上述要求,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和生物活性支架结合于一身,比如将壳聚糖和Bio-Oss组合。壳聚糖的机械强度低于自然骨,不能承重和支撑外力,并且其自身不具有骨诱导作用,这就需要加入生物活性支架改善机械强度和骨诱导性。目前有很多材料加入壳聚糖中能改善其机械和生物特性,比如羟基磷灰石、β-三磷酸钙、硫酸钙、藻酸盐等。这样的复合材料具有特定的物理、生物、机械性能和可控制的降解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骨组织工程中成熟的种子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大部分已有研究的BMMSCs来自长骨或髂骨骨髓。由于其获取方便,体外扩增鉴定简单,被用来和多种生物材料复合共同促进再生。但目前很多研究表明,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derived BMMSCs,JBMMSCs)相对髂骨来源BMMSCs具有更强的生物学特性。将生物材料与干细胞复合后形成的新型材料是否就能达到理论上的先进性?实用临床效果如何?目前仍无定论;尤其是人体应用受到诸多条件和伦理所限,无法观察到是否形成了真正的组织学再生过程。所以本研究将通过体外材料和细胞学实验、体内结构形态学和定量组织学实验来系统观察和评估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与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JBMMSCs)促进组织愈合的可行性以及前景。目的1、制备不同比例的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并比较其理化性能;体外比较复合材料对hJBMMSCs粘附、增殖等生理特性的影响;2、观察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 JBMMSCs在大鼠颅骨缺损中的骨再生潜能;3、比较筛选一种合适的牙周骨缺损组织修复模型;4、将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JBMMSCs植入所筛选的牙周骨缺损中评价其促牙周再生能力;5、为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促进牙周和口腔组织再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按照壳聚糖和Bio-Oss粉的比例(100:0、75:25、50:50、25:75)将Bio-Oss粉加入壳聚糖/β-GP溶液中,冻干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孔径及孔隙率,测定材料的抗压强度、溶胀率、降解率。2、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与hJBMMSCs体外共培养的生物学特性评价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原代h JBMMSCs,有限稀释法纯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成脂、成骨诱导检测细胞多向分化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在材料上的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试剂盒检测材料对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3、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 JBMMSCs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将hJBMMSCs与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共培养,植入8mm直径的SD大鼠极限颅骨缺损,8周后观察大体情况、Micro-CT检测缺损修复情况、HE染色和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缺损愈合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细胞植入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蛋白(骨钙素)表达情况。4、不同牙周骨缺损类型对引导组织再生术的组织修复能力的影响分别制备不同大小的1-,2-,3-壁牙周骨缺损和水平型III°根分叉骨缺损,植入Bio-Oss骨粉和Bio-Gide膜,8周后观察大体牙周愈合情况、Micro-CT检测骨缺损修复情况、HE染色和Masson trichrome观察牙周组织修复情况。筛选出适合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的骨缺损模型。5、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 JBMMSCs修复犬1壁牙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将h JBMMCs与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共培养,植入1壁牙周骨缺损,8周后观察大体情况、Micro-CT检测骨缺损修复情况、HE染色和Masson trichrome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细胞植入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蛋白(骨钙素)表达情况。结果1、单纯壳聚糖组(C组)的孔径、孔隙率、溶胀率和降解率均高于三组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C/B(75:25)、C/B(50:50)、C/B(25:75)],而C/B(75:25)组和C/B(50:50)组的孔隙率、溶胀率和降解率均高于C/B(25:75)组;同时C/B(75:25)组的降解率高于C/B(50:50)组;在抗压强度方面,三组壳聚糖/Bio-Oss抗压强度均高于C组,其中C/B(25:75)、C/B(50:50)组高于C/B(75:25)组。2、h JBMMSCs体外原代培养后,细胞贴壁培养,呈长梭形,并具有自我增殖和细胞克隆能力。细胞能阳性表达CD90、CD105、CD29、CD146、STRO-1等间充质来源干细胞标志,阴性表达CD34和CD45造血干细胞标志。成骨诱导可见钙化结节沉淀,成脂诱导可见脂滴形成。h JBMMSCs在三种材料(壳聚糖、壳聚糖/Bio-Oss、Bio-Oss)表面均能良好的粘附、生长,且三种材料对细胞的ALP活性影响无明显差异。3、第8周时,大体观察及Micro-CT示:比较新骨体积分数,实验组(C/B+cell、C+cell、B、C/B、C)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B+cell组高于C+cell组、C/B组和C组(p<0.05);组织学观察及定量分析示(p<0.05):比较新骨面积,实验组(C/B+cell、C+cell、B、C/B、C)的新骨量高于对照组(p<0.05),B组、C/B+cell组、C/B组、C+cell组高于C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植入细胞组(C/B+cell、C+cell)新生骨周围及内部可见OCN阳性表达细胞,无细胞组(C、C/B、B、对照组)新生骨周围表达远远少于加细胞组。4、第8周时,大体观察及Micro-CT示:1-,2-,3-壁骨缺损和III°根分叉缺损实验组的新骨量均高于各组对应的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及定量分析示:比较新骨高度和面积,1-,2-,3-壁骨缺损和III°根分叉骨缺损实验组均高于对应的对照组(p<0.05);而对于结缔组织附着、结合上皮长度、新生牙骨质及新生牙周膜指标等,只有1壁骨缺损的实验组均优于各种对应的对照组(p<0.05)。5、第8周时,大体观察及Micro-CT示:比较新生骨量,所有实验组(C、C+cell、C/B、C/B+cell、Bio-Oss)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高于C组、C+cell组、C/B组(p<0.05);组织学观察及定量分析示:比较新骨高度和新骨面积,C组、C+cell组、C/B+cell组、B组和C/B组高于对照组(p<0.05),B组、C/B组和C/B+cell组高于C组(p<0.05);新生牙周膜、新生牙骨质的指标中,C/B+cell组和B组高于C/B组、C+cell组、C组、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植入细胞组(C/B+cell、C+cell)新生骨周围及内部可见OCN阳性表达细胞,无细胞组(C、C/B、B、对照组)新生骨周围表达远远少于加细胞组。结论1、壳聚糖和Bio-Oss复合后能明显提高壳聚糖的抗压强度、降低其降解性能。壳聚糖和Bio-Oss质量比为50:50时,其孔径、抗压强度、溶胀率、降解率等方面性能较好。2、hJBMMSCs在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上能良好的生长和增殖,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对h JBMMSCs的ALP活性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牙周骨缺损模型中,1壁骨缺损与2壁、3壁骨缺损及水平III°根分叉骨缺损相比,虽然病损体积更大,组织修复的来源少,却在牙周再生的各项指标中具有更大的可比性,更适合作为评估牙周再生动物实验模型。4、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JBMMSCs,部分hJBM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与体内自身细胞共同促进了大鼠颅骨缺损、犬牙周1壁骨缺损的修复,并且与单纯壳聚糖和壳聚糖/Bio-Oss相比具有更强的促进成骨及促牙周组织再生能力。虽然在骨量方面没有超过单纯Bio-Oss材料,但从材料存留量以及生物学修复基础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其应有更强的应用前景。

孙冰[10](2014)在《n-HA/CaSiO3复合根管封闭剂的体外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生物材料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选取42颗离体前牙,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每组各12个)和2个对照组(每组各3个),采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用侧向加压法进行充填。3个试验组所用根管材料分别是纳米羟基磷灰石/硅酸钙牙胶尖组(n-HACa)、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材料糊剂加牙胶尖组(HACa)、纳米羟基磷灰石加牙胶尖组(HA),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中一周,再用葡萄糖微渗漏测量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根充材料与根管壁的密合度,评价根尖封闭性。结果:阴性对照组在一个月内未曾检测出葡萄糖的渗漏,而阳性对照组则于从第一天起就检测到的葡萄糖,并且呈快速上升的趋势.3个实验组两两比较,在1,4,7天检测出的渗漏吸光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10天开始各组渗漏吸光光度值差距逐渐增大,且HACa组的渗漏吸光光度值高于n-HACa组,然而HACa组和n-H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Ca与n-HA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15天开始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20天开始HACa组和n-HA组差异又开始无统计学意义,总的看来,通过苯酚硫酸法检测3组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的材料的葡萄糖渗漏量有显着性差异(T值:2.4647,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材料组的根尖封闭性能优于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材料组和纳米羟基磷灰石组。

二、用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行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行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药物
    1.2 器械及设备
    1.3 研究对象
    1.4 手术步骤
    1.5 影像学分析
    1.6 上颌窦内提升成功标准
    1.7 种植体存留率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种植体的一般情况
    2.2 上颌窦底提升前的测量指标
    2.3 上颌窦底提升后的测量指标
    2.4 组内窦底骨高度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
    2.6 术后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情况
3 讨论
    3.1 上颌窦底内提升在种植中的应用
    3.2 CGF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3.3 Gegreen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3.4 CGF+Gegreen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3.5 上颌窦底提升行同期种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生物材料应用于上颌窦提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三明治植骨术在牙槽骨垂直向骨量不足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表清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设备和材料
    2.3 治疗步骤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垂直向骨高度增加及骨吸收情况
    3.2 术后疼痛情况
    3.3 植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3.4 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和种植体成功率
    3.5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
    3.6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指数
4 讨论
    4.1 三明治植骨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4.2 超声骨刀的应用
    4.3 骨移植材料的选择
    4.4 骨吸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4.5 三明治植骨术的注意事项及处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综述 不同骨增量术用于垂直骨量不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及骨缺损成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单纯螺钉微创垂直牵引兔下颌骨增加骨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牙槽嵴垂直增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5)自体牙骨粉骨移植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牙齿的化学组成
2 自体牙骨粉部分脱矿处理的作用
3 自体牙骨粉的降解速率和强度
4 自体牙骨粉的临床应用
    4.1 自体牙骨粉的类型
    4.2 自体牙骨粉的制备
    4.3 自体牙骨粉的临床应用
    4.4 异体牙骨粉的临床应用
    4.5 修复骨缺损无需覆盖胶原膜或钛膜
5 结 语

(6)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1.1.3 图像的重建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测量方法
        2.1.2 一致性检测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MTM的牙齿状况
        3.2.2 MSM的牙齿状况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分组定义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4.1.3 统计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组结果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自体牙骨粉与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成骨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2.实验方法
        2.1 手术
        2.2 取材及固定
        2.3 大体观察和离体标本观察
        2.4 组织学检查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结果
    1.肉眼观察结果
        1.1 大体观察
        1.2 离体标本观察
    2.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四环素双荧光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测量
        2.1 组织学观察
        2.2 平均新生骨矿化沉积率
    3.不脱钙硬组织切片 Goldner’s 三色染色组织学观察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盖髓对成牙本质细胞、微血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9)生物降解复合材料联合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不同类型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与h JBMMSCs体外共培养的生物学特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 JBMMSCs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和试剂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不同牙周骨缺损类型对牙周再生能力的影响
    1 实验动物和试剂设备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壳聚糖/Bio-Oss复合材料联合h JBMMSCs修复犬1 壁牙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和试剂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n-HA/CaSiO3复合根管封闭剂的体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

四、用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行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D]. 杜玉叶.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2]三明治植骨术在牙槽骨垂直向骨量不足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爱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3]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D]. 胡爽. 郑州大学, 2020(02)
  • [4]单纯螺钉微创垂直牵引兔下颌骨增加骨量的实验研究[D]. 李泽毓.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5]自体牙骨粉骨移植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J]. 常新.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6]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7]自体牙骨粉与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成骨效果的对比研究[D]. 倪锐.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5)
  • [8]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盖髓对成牙本质细胞、微血管的影响[D]. 佟玮玮. 佳木斯大学, 2016(12)
  • [9]生物降解复合材料联合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不同类型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 臧圣奇.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3)
  • [10]n-HA/CaSiO3复合根管封闭剂的体外评价[D]. 孙冰. 佳木斯大学, 2014(03)

标签:;  ;  ;  

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膜增强下颌牙槽嵴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