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用数字无线遥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6)在《基于无线供能的胃肠道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及肿瘤图像识别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无线胶囊内窥镜(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WCE)系统作为一种安全方便、无创无痛、全消化道检测方法,通过采集人体消化道内壁图像使临床医生获得病灶处最直观的信息。近年来,有关WCE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WCE系统的图像分辨率、图像传输帧率以及工作时间还无法满足临床使用要求。同时WCE一次检查获取的消化道图像多达几万张,对于临床医生来说,WCE视频的判读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这也阻碍了WCE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在国家和省级多项科研计划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基于无线供能的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和肿瘤图像识别算法的研究。分析了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及其对WCE系统设计的影响,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型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样机:基于NTSC制式的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和基于Raw图像的数字式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分别对它们内部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选择新型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与之匹配的针孔镜头和照明模块;选择满足性能要求的微型控制处理器,完成视频胶囊内窥镜控制电路与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结合图像传感器输出的视频图像格式,设计了能量利用率高、信号穿透力强、频带宽的无线视频传输电路;在视频胶囊内窥镜内部空间尺寸的限制下,设计了法向模螺旋发射天线,并建立仿真模型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设计了体外视频图像接收显示系统,在实现视频图像的接收、显示与存储的同时,让医生对视频胶囊内窥镜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为了满足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的能量需求,分析了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的基本原理,在安全性和稳定性约束条件下,提出视频胶囊内窥镜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围绕人体电磁安全性、磁场均匀性和频率稳定性等方面要求,设计了满足要求的能量发射电路和类椭圆螺线管对结构的便携式能量发射线圈。以人体组织电流密度和比吸收率(SAR)为参量分析了人体电磁辐射安全性;根据电磁场基本原理,推导不同能量发射线圈内部磁场分布表达;通过驱动电流的下降程度,分析发射线圈的频率漂移问题。从温升安全性、接收能量的稳定性出发,设计了满足要求的能量接收电路和新型三维空心圆柱接收线圈。通过检测不同线圈的温升情况,讨论了能量接收线圈内阻的安全范围;建立不同的坐标模型,分析了新型接收线圈的姿态稳定性。最后,分析了无线能量传输效率,以利于后续参数的实验优化。为了降低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诊断率,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分析和分形技术的WCE肿瘤图像自动识别算法。在RGB和HSV颜色空间中,首先将离散曲波变换和分形技术相结合,利用离散曲波变换选取合适的尺度重构WCE纹理图像,采用分形技术计算重构图像的局部分形维数,然后通过提取高斯型二阶矩统计特征和非高斯型三阶矩统计特征来区分WCE肿瘤和正常图像。建立基于遗传算法(GA)和支持向量机(SVM)的特征选择及分类识别方法,获取分类效果最优的特征集,降低特征向量维度的同时提高分类效率。采用K-fold交叉验证方法对SVM分类器的参数C和x实现智能优选,并确定最优参数。针对选定的WCE图像数据集,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测试,最终得到的分类识别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96.7%,基本实现了WCE肿瘤图像的初步诊断。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功能结构的不同,分别对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以及功能验证。测试了其内部照明电路,图像采集模块,数据压缩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的工作性能。通过离体肠道实验,采集到清晰的离体肠道图像,验证了整个功能模块的可行性。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实验中,先后对能量发射和接收线圈进行了实验优化,确定了二者的参数数据,同时验证了新型三维空心圆柱接收线圈的姿态稳定度优于三维正交接收线圈。然后在不同介质中,对无线供能的NTSC视频胶囊内窥镜进行测试,进一步验证了在生物组织影响下,整个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的能量传输性能和通信性能,取得了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孟双[2](2016)在《井下无线通讯小球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钻井过程中,随钻数据传输手段对钻井工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随钻数据传输手段包括电缆传输、泥浆脉冲传输以及电磁波传输等,分别有着成本高、传输速率小、适应范围窄等缺点。受医用胶囊内窥镜启发,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高速、适应范围广、低成本的井下无线通讯小球系统。小球以钻井液为载体,随之流动并将井下信息携带出井。本文从传输距离和尺寸两个方面考虑设计了两种方案,完成方案可行性的验证工作,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针对小球尺寸小、传输距离远的要求,以及钻井工艺条件进行了定量分析,拟定了两种可能方案,分别为远场通讯的433MHz方案和近场通讯的13.56MHz RFID方案。两种通讯方案的实现:分别从芯片选型、匹配滤波网络、抗干扰等方面完成了硬件系统设计,从井下一发多收的广播通讯和地面一收多发的防冲突通讯完成了软件设计工作。对两方案的信号通路和通信质量分别测试,验证了可行性。对比两方案,给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余立君,黄振,王兢业,罗宏[3](2015)在《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有创血压测量的实现过程、优点和测量的影响因素,综述了有创血压测量技术及其装置(包括有创血压监护仪和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对植入式测压装置和降压装置的临床试验前景进行了展望。
韦雪玲,刘华[4](2015)在《基于ZL70102的胶囊内窥镜无线传输系统》文中认为针对目前传统消化道疾病诊断正确率低、检查过程痛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肠道内图像数据传输到体外的胶囊内窥镜系统。首先,通过图像采集模块获得胃肠道内的图像;然后,由数字无线传输系统将图像数据发送至体外;最后,体外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快速上传到PC机进而恢复显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MSP430和ZL70102设计的无线传输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速率高的特点,相比现有的传输模拟信号的胶囊内窥镜,此数字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图像数据的传输正确率能够达到80%,功耗仅为31.6 m W。
郑传权,王春渊[5](2014)在《基于社区医疗的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的: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和医院的医生资源,提供远程监测诊断,为患者和医院提供更便利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方法:设计专用新型无线保真(WiFi)技术的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包含专用新型WiFi模块、佩戴式多参数遥测监护仪盒、无线中继网络和医疗监视软件等,使用无线网络对心电、血氧及呼吸等进行检测及数据传输。结果:患者能够在正常生活的状态下进行监护,随时随地将电生理数据发送到医院,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电生理数据进行远程诊断及做进一步的治疗。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各参数的准确性进行严格的测试,数据传输准确率达到了98%以上。结论:该系统通过临床试验反馈良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重要临床意义。
陈卫红[6](2012)在《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是一种埋置在动物体内的电子设备,用来测量生命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的长期变化与诊断、治疗某些疾病。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可获得被测动物在无限制状态下的生理数据,适合长期测量。植入子的体积、重量、功耗是植入式系统的关键指标,数字无线通信方案功耗过大,FM/AM等模拟通信方案连续载波发射功耗较大,目前该领域尚无现成的电子电路解决方案。论文设计了一套用于大鼠生理参数监测的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采用多通道脉冲位置调制原理(PPM),在功耗和体积限制下实现了多路信号实时、连续调制,通过L-C共振天线设计,提高了发射能量。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设计方案进行电路仿真分析、调试优化,得到了整套电路最佳参数,实现了两通道测量系统(一路心电,一路温度)电流消耗仅34uA。2设计了植入电路的各种分割(方形、圆形)以及封装形式(圆柱形、长方体),实现了两通道系统(一路心电,一路温度)体积仅为1.8cm3。3设计了整套接收电路以及PC显示软件,对整套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得到系统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通过8只雄性SD大鼠体内外实验,表明系统可以连续测量心电、体温等信号,且在高频段比国外同类产品效果更优。采用两节纽扣电池RENATA395供电,系统持续工作时间达78天,满足使用需求。
魏耀军[7](2012)在《嵌入式无线移动心电监护仪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心电医疗设备仪器是一款蕴含了丰富先进的科技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地发展,新型心电监护设备仪器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发展阶段。那么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能够应用嵌入式控制操作系统。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越趋成熟,同时嵌入式技术广泛应用在医疗设备仪器方面,都使得医设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一些场合下,陈旧的工控机以及C51单片机都完全可被取代的。嵌入式技术以其功耗低、性能高、性价比高以及体积又小便携带的优势以至很适合应用于数字化医疗设备仪器。本文设计的是基于S3C2440处理器的Mini244核心板及(?)VinCE5.0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嵌入式无线移动心电监护仪设备并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三导联的无线移动心电监护仪系统设计方案,其主要完成实时地显示监护病人的心电图信号波形和分析计算心电主要相关参数并将心电主要参数值同心电信号波形在监护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的人机界面中一并显示等功能。本系统有着很高性价比及便捷性等优势,非常适合中小型医院临床检查监护以及家用环境心脏功能保健等,因此通常应用于医生临床诊断监护治疗以及家庭便捷监护等等。本文深入研究心电信号波形及采集处理分析技术,采用8051系列单片机以及功能强大且集成度高而功耗又低的无线收发模块PTR5000设计了一款实时性强且传输速度快还功耗又低的具有心电波形信号采集处理功能以及无线传输功能的单片机系统;采用USB数据转换接口实现心电信号无线接收系统端与上层机的通信连接,可以方便灵活的使用;本文监护系统应用软件设计采用基于(?)VinCE5.0系统的多线程编程技术设计,这样更能保证接收到的无线心电信号数据能够得到及时读取而不易丢失数据从而使得后续操作处理过程更加地准确。本文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对心电信号波形关键特征点的识别算法分析上完善了过去常用的信号一阶差分波形过零法检索心电波形特征点的算法而采用了改进了的分析算法即采用一种改进的信号一阶差分波形近/过零点分析算法检索出心电波形主要特征点。采用改进了的分析算法可以检索出大多数心电信号波形的主要特征点:有P波的起点和R波的波峰以及QRS波的起点/终点还有T波的终点。通过项目实现结果可看到,本文研究设计的心电信号数据采集和无线模块信号收发传输系统以及基于WindowsCE系统的上层机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并且监护仪系统能够无失真的显示波形而且有着友好的人机界面,该系统在体积和功耗以及速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其以后的发展前景应该还是不错的。
俞骁[8](2011)在《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心电实时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类疾病有难预测、突发性、死亡率高等特点,大部分患者需要能够随时提供心电监护的仪器,并且还不能过多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医疗家庭护理模式的医疗解决方案正在逐步深入。基于此,无线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心电监护仪成本高,需要专业人士操作,不宜在家庭或社区中普及。目前已有的心电监护系统,大部分是基于固定的环境,采用有线通信的方式,价格昂贵,不便于携带,患者只有在医院才能使用。为了能在家庭、康复中心、养老社区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实时监护,迫切需要一种小型、轻便,具有实时的心电信号波形显示分析和处理功能的心电无线监护仪。本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WLAN的实时心电监护仪,与普通的床头监护系统相比,在数据传输上和监控手段上具有先进性。目前市面上的主要有Holter系统,此类系统体积较大,只有数据存储没有实时发送功能,只能对患者历史心电数据进行回滚分析。给患者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针对目前心电监护仪系统中存在的缺陷,本系统中,采用性能稳定的F060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配合无线网卡,使数据通过WLAN远程传输。能对患者的心电数据进行远程实时交互式监控,通过本系统医生可以随时连续的监控患者的心电状态,做到防治结合,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系统特点是体积小、便于携带、交互性好。获取数据实时、便利。能够解放医患双方的时间与空间。本论文主要做以下方面:无线便携式心电采集仪:依据生物电信号的频谱特性设计硬件滤波电路与信号采集电路,减小外界对便携仪信号的干扰,提高系统可靠性,研究WLAN模块,配合F060单片机实现信号的发送接收。终端服务器软件:socket编程,使用TCP/IP协议实现与硬件模块消息互通,心电数据的图形化显示设计及编程,数据库设计方案。根据调研与综合分析,本系统的主要难点有:1.心电信号的采集。2.心电信号的实时传输。3.心电信号的智能分析,提前预警。4.服务器与硬件模块的数据交互。5.服务器端的实时监控。6.数据库的设计。综上,本研究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的人居要求,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易用性与便携性,对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实时预警,尤其在疗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等环境能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刘捷[9](2011)在《基于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与疾病进行着斗争。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各种疾病也不断出现,心血管病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心电图是常规检查心脏正常与否的最基本、最简便、最经济的检查方法。目前,心电图机主要用于医院,不仅不宜移动,而且成本较高,不能走进社区和家庭,使心电图常规检查无法普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远程心电监护仪器的研究对社会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低功耗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以TI公司的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SP430F149为控制核心,将心电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心电信号通过串口和GPRS模块相连,经GSM网络建立的无线数据传输链路,远程传送至心电监护中心,监护中心软件再把心电数据还原成动态心电波形显示,以便于医生观察。系统克服了以往心电图机只能应用于特定场合、不便于移动的缺陷,具有小巧、便携、功耗低、成本低的优点,对心血管疾病的监护和突发救治有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监护领域中的应用,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数字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产品,它能够通过前端传感器实时采集心电数据,通过GPRS无线传输模块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人体心电信号的监测。本课题所研究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不仅可用于家庭医疗与社区医疗,而且也可用于养老院、干休所、运动训练场、偏远地区以及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它可以在患者移动的过程中实时采集人体心电信号并进行无线传输,而且便携、低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销售市场。
辛梅[10](2009)在《便携式无线收发心电信号检测仪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心脏病已经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在猝死前总会有一些不适感觉,只不过这种感觉常被忽略过去,以至酿成悲剧。本文设计了一款便捷式心电监护设备,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并能同时以无线方式将心电信号传输给远程的医院监护中心或家庭医生,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确诊和专业指导,这样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系统的硬件架构采用CC2430无线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包括心电采集模块、数据管理与存储模块及无线通讯模块。心电采集模块对心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无线通讯模块将心电信号实时传输给远程的医院监护中心以获得进一步的诊断和专业指导。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模块,把病人的心电信号传输给监护中心进行详细的诊断,然后由监护中心直接与病人通话以告知诊断结果及应当采取的医疗措施。这套系统便于携带,操作方便,可以将病人的心电信号随时随地的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准确、快速地传送到远程医院的心电服务中心或家庭护理专家处,获得医生的专业指导。它既可用于远程急救,也可用于家庭远程监护,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医用数字无线遥测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数字无线遥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供能的胃肠道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及肿瘤图像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无线胶囊内窥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无线供能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胶囊内窥镜图像肿瘤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关键技术及挑战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线胶囊内窥镜系统研究 |
2.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及其影响 |
2.1.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 |
2.1.2 胃肠道生理特征对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设计的影响 |
2.2 基于NTSC制式的双头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研究 |
2.2.1 系统方案与架构 |
2.2.2 视频采集模块 |
2.2.3 视频控制模块 |
2.2.4 无线视频传输模块 |
2.2.5 无线视频接收系统 |
2.3 基于Raw图像的数字式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研究 |
2.3.1 系统方案与架构 |
2.3.2 Raw图像采集与转换 |
2.3.3 Raw图像控制与处理 |
2.3.4 Raw图像传输模块 |
2.3.5 Raw图像接收与显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
3.1 无线能量传输的基本原理 |
3.1.1 无线能量传输模式及组成 |
3.1.2 电磁感应相关原理 |
3.2 无线能量传输约束条件及模块化设计方案 |
3.2.1 无线能量传输安全性约束条件 |
3.2.2 无线能量传输稳定性约束条件 |
3.2.3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案 |
3.3 无线能量发射子系统研究 |
3.3.1 能量发射电路 |
3.3.2 能量发射线圈结构 |
3.3.3 电磁辐射安全性分析 |
3.3.4 磁场均匀性分析 |
3.3.5 频率稳定性分析 |
3.4 无线能量接收子系统研究 |
3.4.1 能量接收电路 |
3.4.2 能量接收线圈结构 |
3.4.3 温升安全性分析 |
3.4.4 姿态稳定性分析 |
3.5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效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肿瘤图像识别技术研究 |
4.1 肿瘤图像识别技术的原理和步骤 |
4.2 图像预处理 |
4.2.1 颜色空间转换 |
4.2.2 离散曲波分解和重构 |
4.2.3 局部分形维数计算 |
4.3 图像彩色纹理特征提取 |
4.3.1 纹理特征描述符 |
4.3.2 高斯型二阶矩统计特征 |
4.3.3 非高斯型高阶矩统计特征 |
4.4 特征选择与肿瘤图像分类识别 |
4.4.1 纹理特征评估 |
4.4.2 遗传算法理论 |
4.4.3 支持向量机基础 |
4.4.4 特征选择及肿瘤图像分类实现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实验样本 |
4.5.2 评价标准 |
4.5.3 不同特征向量对比实验 |
4.5.4 与其他算法的对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胶囊内窥镜系统集成及实验分析 |
5.1 NTSC制式双头视频胶囊内窥镜实验研究 |
5.1.1 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集成 |
5.1.2 图像采集实验 |
5.1.3 无线视频传输实验 |
5.1.4 离体肠道实验 |
5.2 Raw图像的视频胶囊内窥镜平台实验研究 |
5.2.1 系统集成与分析 |
5.2.2 图像采集实验 |
5.2.3 近无损压缩算法验证 |
5.2.4 全彩色图像恢复算法验证 |
5.3 无线能量传输实验 |
5.3.1 能量发射系统实验 |
5.3.2 能量接收系统实验 |
5.3.3 视频胶囊内窥镜无线供能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
(2)井下无线通讯小球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井下无线通讯小球系统总体方案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技术难点 |
2.2.1 限制条件 |
2.2.2 系统结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传输距离的小球系统设计 |
3.1 基于传输距离的小球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硬件方案选型 |
3.1.2 天线和匹配滤波电路的设计 |
3.1.3 小球模块的硬件设计 |
3.1.4 固定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 基于传播距离的小球系统软件设计 |
3.2.1 DMA功能及其实现 |
3.2.2 通讯时序 |
3.3 通信测试 |
3.3.1 信号通路测试 |
3.3.2 通信质量测试 |
第4章 基于尺寸大小的小球系统设计 |
4.1 基于尺寸大小的小球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1 硬件方案选型 |
4.1.2 小球模块的设计 |
4.1.3 固定模块的设计 |
4.2 基于尺寸大小的小球系统软件设计 |
4.2.1 射频前端芯片的控制 |
4.2.2 射频前端芯片与标签的通信 |
4.2.3 基于疏耦合的IEC/ISO 15693 协议 |
4.2.4 井下部分软件设计 |
4.2.5 地面部分软件设计 |
4.3 通信测试 |
4.3.1 信号通路测试 |
4.3.2 通信质量测试 |
第5章 基本结论与展望 |
5.1 两种实现方案的对比分析 |
5.2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有创血压测量的实现 |
2有创动脉血压测量的优点 |
3IBP测量的影响因素 |
4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 |
4.1有创监护技术的发展 |
4.2医用压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
4.2.1植入式压力传感器 |
4.2.2体外式压力传感器 |
4.3植入式测压装置 |
4.4植入式降压装置 |
5小结 |
(4)基于ZL70102的胶囊内窥镜无线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胶囊内窥镜系统 |
1. 1 胶囊内窥镜的结构 |
1. 2 胶囊内窥镜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2 数字式无线通信模块 |
2. 1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2. 2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 实验与分析 |
4 结语 |
(5)基于社区医疗的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原理及功能结构 |
1.1 多参数监护系统功能模块 |
1.2 多参数监护系统线路连接 |
1.3 多参数监护系统电源供给 |
2 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主要核心控制模块 |
2.1 主控微处理器MCU |
2.2 微处理器单片机 |
2.3 嵌入式芯片 |
2.4 稳压电路 |
2.5 隔离电源模块 |
3 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的实现及关键技术 |
4 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的优点及应用结果 |
5 结论 |
(6)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植入式电子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
1.1.2 植入式电子系统的优势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1 植入式系统概述和分类 |
1.2.2 典型植入式系统和产品 |
1.2.3 植入式系统结构模型和关键问题 |
1.3 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对象及特点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植入子系统方案设计 |
2.1 供能方式 |
2.1.1 植入式系统供能方式介绍 |
2.1.2 植入子供能方案及允许功耗 |
2.2 信号调制 |
2.2.1 调制的概念 |
2.2.2 调制方式分类 |
2.2.3 各调制方式比较 |
2.2.4 调制方案选择 |
2.3 发射模块设计 |
2.3.1 载波频率选择 |
2.3.2 植入天线设计 |
2.3.3 发射电路设计 |
2.4 植入子封装 |
2.5 系统原理框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植入式遥测系统电路设计 |
3.1 植入子设计原理 |
3.1.1 PPM调制原理 |
3.1.2 电路设计指导 |
3.2 植入电路设计和仿真结果 |
3.2.1 植入子电路设计 |
3.2.2 植入子电路仿真结果 |
3.2.3 元器件选型 |
3.2.4 电路PCB设计 |
3.3 植入电路实物图和调试结果 |
3.3.1 植入电路实物图 |
3.3.2 植入电路调试结果 |
3.4 封装以及心电导线设计 |
3.4.1 封装过程 |
3.4.2 心电导线选材 |
3.5 系统体外模块设计、调试 |
3.5.1 接收电路原理 |
3.5.2 电路实物图以及调试结果 |
3.5.3 信号分析和显示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验证和分析 |
4.1 系统联合实验 |
4.2 系统性能参数 |
4.2.1 植入部分功耗测试 |
4.2.2 植入部分体积 |
4.2.3 生理参数分辨率 |
4.2.4 发射距离 |
4.3 实验数据 |
4.3.1 模拟实验结果 |
4.3.2 动物实验数据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4.5 实验总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嵌入式无线移动心电监护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监护系统硬件资源及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2.1 监护系统硬件资源 |
2.1.1 S3C2440微处理器 |
2.1.2 系统核心板资源简介 |
2.2 四种比较常用的嵌入式系统介绍 |
2.3 WindowsCE系统的开发工具 |
2.3.1 ADS1.2软件 |
2.3.2 EVC4.0软件 |
2.3.3 PlaiformBuilder5.0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无线心电监护仪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框图 |
3.2 无线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无线系统结构 |
3.2.2 无线模块发射系统 |
3.2.3 无线模块接收系统 |
3.3 无线模块系统的软件编程 |
3.3.1 无线模块收发配置以及配置字解析 |
3.3.2 无线模块发射系统端软件编程 |
3.3.3 无线模块接收系统端软件编程 |
3.4 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 |
3.4.1 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架构 |
3.4.2 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线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电波形主要特征点检索算法分析 |
4.1 预处理 |
4.1.1 Notch陷波滤波 |
4.2 心电波形主要特征点检索算法分析 |
4.2.1 差分极值过零法 |
4.2.2 差分极值近/过零法 |
4.2.3 Rp的识别算法分析 |
4.2.4 QRSon的识别算法分析 |
4.2.5 QRSoff的识别算法分析 |
4.2.6 Pon的识别算法分析 |
4.2.7 Toff的识别算法分析 |
4.2.8 心脏功能失常检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护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 |
5.1 BootLoader Nboot的编译和烧写 |
5.2 定制CE内核 |
5.3 软件开发工具 |
5.3.1 安装Embedded Visual C++(EVC) |
5.3.2 使用ActiveSync与PC同步 |
5.4 界面设计 |
5.4.1 人机界面 |
5.4.2 报警设置交互界面 |
5.4.3 回放记录功能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心电实时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形式 |
第2章 心电监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心电信号产生原理及其特点 |
2.1.1 心电信号的形成 |
2.1.2 心电向量 |
2.1.3 导联电压 |
2.2 心电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
2.2.1 心电信号的时域特征 |
2.2.2 心电信号的频谱特点 |
2.3 心电传感器工作原理 |
2.4 心电信号的模拟 |
2.4.1 模拟电路方案 |
2.4.2 D/A 输出方案 |
2.5 心电监护仪的总体设计 |
第3章 心电监护系统硬件设计 |
3.1 心电信号的获取模块 |
3.1.1 前置放大电路 |
3.1.2 右腿驱动电路 |
3.1.3 后置滤波与放大电路 |
3.1.4 50Hz 工频陷波电路 |
3.2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 |
3.2.1 启动方式 |
3.2.2 跟踪方式 |
3.2.3 建立时间要求 |
3.2.4 ADC0 可编程窗口检测器 |
3.2.5 ADC 采样软件 |
3.3 电源模块设计 |
3.4 WLAN 模块 |
3.4.1 参数管理 |
3.4.2 联网模式 |
3.4.3 数据传输 |
第4章 心电信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4.1 QRS 波的自动分析 |
4.1.1 R 波定位 |
4.1.2 QRS 波群的分析 |
4.2 心率失常分析 |
4.3 心电信号数据压缩处理 |
第5章 心电信号采集端单片机软件设计 |
5.1 单片机的选型 |
5.2 采集端模块软件设计 |
5.3 WLAN 模块软件设计 |
5.3.1 WLAN 模块数据格式 |
5.3.2 WLAN 模块配置参数 |
5.3.3 联网控制 |
5.3.4 单片机控制WLAN 模块软件设计 |
第6章 网络中心服务器设计 |
6.1 心电数据的接收与发送 |
6.2 报警数据的接收与发送 |
6.3 心电波形的显示 |
6.3.1 接收数据包缓冲 Buffer |
6.3.2 双缓冲绘图技术 |
6.4 心电数据分析及报警 |
6.5 心电信号数据库设计 |
6.6 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基于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远程心电监护的研究意义 |
1.2 心电监护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发展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心电生理学基础 |
2.1 心电波形的产生机理 |
2.2 心电图 |
2.2.1 心电图的概念及意义 |
2.2.2 心电图波形 |
2.3 记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法 |
2.4 心电信号的特征及干扰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及思路 |
3.2 主控MCU的选择 |
3.3 心电电极的原理及选取 |
3.4 无线通讯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 |
4.2.1 输入电路与右腿驱动电路 |
4.2.2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
4.2.3 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4.2.4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4.2.5 50Hz陷波器的设计 |
4.2.6 主放大电路与电平提升电路 |
4.2.7 导联脱落检测电路 |
4.3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4.3.1 电源电路设计 |
4.3.2 复位电路设计 |
4.3.3 外部存储器设计 |
4.3.4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3.5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4.3.6 A/D转换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GPRS无线通信技术 |
5.1 GPRS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5.2 GPRS系统的优缺点 |
5.3 传输方案的选择 |
5.4 Benq M22 GPRS模块简介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
6.1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软件设计 |
6.1.1 单片机主控制程序 |
6.1.2 GPRS驱动程序 |
6.1.3 心电数据采集程序 |
6.2 监护中心应用软件的设计 |
6.2.1 心电监护软件总体设计 |
6.2.2 监护中心各子模块的设计 |
6.3 心电信号的分析与滤波算法研究 |
6.3.1 数字滤波算法 |
6.3.2 QRS波检测算法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系统调试和测试结果 |
7.1 硬件调试 |
7.1.1 直观观察 |
7.1.2 通电观察 |
7.1.3 静态调试 |
7.1.4 动态调试 |
7.2 软件调试 |
7.3 具体调试 |
7.3.1 GPRS无线模块的调试 |
7.3.2 软件及滤波效果测试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电路原理图 |
附录二 PCB图 |
附录三 部分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便携式无线收发心电信号检测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远程监护的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整体分析与设计 |
2.1 心电基本原理 |
2.1.1 心脏传导系统 |
2.1.2 心电图 |
2.1.3 心电导联 |
2.1.4 心电信号的噪声干扰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整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 |
3.1.1 抗高频干扰电路 |
3.1.2 前置放大电路 |
3.1.3 带通滤波及主放大电路 |
3.1.4 50Hz陷波器 |
3.1.5 35Hz陷波器 |
3.1.6 电极脱落检测 |
3.1.7 右腿驱动电路 |
3.1.8 心电数据采集器的动态校零电路 |
3.2 单片机系统 |
3.2.1 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对控制器的设计要求 |
3.2.2 CC2430介绍 |
3.3 心电信号的处理与存储模块 |
3.3.1 AD转换 |
3.3.2 射频发送 |
3.3.3 射频接收 |
3.3.4 存储模块 |
3.4 无线传输网络 |
3.4.1 心电监护产品传送信号的方式 |
3.4.2 Zigbee网络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的采集 |
4.1.1 采集电路的设计要求 |
4.1.2 本系统软件设计 |
4.2 无线通信 |
4.3 数据的存储 |
4.3.1 SPI总线简介 |
4.3.2 SD卡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心电数据软件处理设计 |
5.1 50Hz工频干扰滤波 |
5.2 基线漂移的抑制 |
5.3 软件滤波结果 |
5.4 心电数据压缩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医用数字无线遥测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供能的胃肠道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及肿瘤图像识别算法研究[D]. 刘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2]井下无线通讯小球系统的设计[D]. 孟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3]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J]. 余立君,黄振,王兢业,罗宏. 中国医疗设备, 2015(03)
- [4]基于ZL70102的胶囊内窥镜无线传输系统[J]. 韦雪玲,刘华. 计算机应用, 2015(01)
- [5]基于社区医疗的无线多参数遥测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郑传权,王春渊. 中国医学装备, 2014(07)
- [6]植入式无线遥测系统设计[D]. 陈卫红. 浙江大学, 2012(07)
- [7]嵌入式无线移动心电监护仪系统研究[D]. 魏耀军.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8]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心电实时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俞骁.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9]基于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捷. 东华大学, 2011(07)
- [10]便携式无线收发心电信号检测仪设计[D]. 辛梅. 山东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