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婷[1](2021)在《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已在高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克服建构真实工作场景的高成本与高难度。但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也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指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虚拟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使用方法。教学策略及其不同呈现形式对虚拟学习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为进一步探索以上策略在高职生虚拟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产生式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98名高职学生的虚拟学习效果展开研究,通过3个系列实验,探究在桌面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下,先行组织者(视频型、图片型、无)、教学解释(范例型、描述型、无)和教学示范(录像示范、现场示范、无)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和学习满意度作为虚拟学习效果的观测变量。结果显示,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支架作用型教学策略可提高虚拟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降低认知负荷。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教学策略的具体呈现形式需适应高职生动觉型学习风格、形象性思维、注意力不稳定和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等的特点,还需考虑教学策略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此外,高职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程序性知识和复杂程度低的知识时效果更佳。基于此,研究建议高职教师需重视对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虚拟学习效果,深入研究虚拟实践教学,重点考虑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目的和高职生学习特点寻找虚拟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虚拟环境设计者应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如基于认知负荷调节虚拟知识复杂程度,基于工作岗位情境设计虚拟程序性知识等。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全方位保障,培养具有虚拟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制订虚拟教学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和支撑虚拟学习内容和平台建设,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张芮[2](2021)在《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关于教学情境的研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且意义重大,而知识加工机制也是认知心理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掌握知识加工不同阶段及其内在机制,对于高效率的教学与学习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将这一智慧结晶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研究引入化学教学领域,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创造性地对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了理论建构;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案例;最后进行实证研究,选择了两个无显着性差异的同一教师执教的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以验证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确定选题。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了解知识加工机制和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阐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课程改革、认知心理学发展和师生发展等方面阐述选题的意义。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知识、知识加工机制、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五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脑科学理论为依托,对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建构。这部分研究基于理论梳理,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类别出发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逻辑性、知识性、经验性、目标性、趣味性和整体性原则,然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类型主要有生活化教学情境、化学史教学情境、新闻事件教学情境、化学实验教学情境和科技前沿教学情境。最后,根据知识加工机制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第四部分:对于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开发。这部分研究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常见的酸和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盐》等单元,设计出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化学教学情境,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设计用于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该部分将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用于无显着性差异的由同一教师执教的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证。实证结束后,以期末测试卷、学生问卷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2)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3)基于知识加工机制创设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第六部分:研究总结。针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从教师角度对创设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建蓉[3](2021)在《基于大数据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赋予了教师更加重要的使命,同时也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能力,还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然而,中学新手化学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其专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基于对教师学习力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本研究从认知派学习观出发,认为教师学习力是教师获取知识,并坚持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创新教学工作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源动力。因此,研究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现状及提升策略是有效解决新手化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理论探析—模型构建—量表开发—应用研究—对策建议”为主线,对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现状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探析:分析国内外学习力、教师学习力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文献分析基础上,从认知派学习理论出发,定义教师学习力的内涵,并探讨其构成要素。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依据对文献梳理初步得出教师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和对10位一线中学新手化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学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征询10位教育专家的意见,经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构建出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新手化学教师的学习力检测模型包括六个一级维度,分别是教师学习基础力、教师学习动力、教师学习毅力、教师学习内化力、教师学习迁移力、教师学习创造力。第三部分为量表开发:根据新手化学教师的学习力检测模型,本研究开发了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量表。运用SPSS 26.0对量表进行预测试,证明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实证研究。为确保量表的科学性,运用Rasch模型对量表进行了第二轮预测试,根据Rasch模型质量参数、怀特图及概率曲线图结果显示,进一步确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四部分为应用研究:运用量表对1073名中学新手化学教师的学习力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新手化学教师的学习力水平普遍偏低,其中教师学习基础力最高,其次是教师学习创造力、教师学习内化力,教师学习毅力、教师学习迁移力,教师学习动力最低。不同性别的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水平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具有不同学历背景、在不同地区任教的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水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针对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中学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的提升策略。在学校层面:引导新手化学教师组建学习型组织;为新手化学教师搭建学习平台,丰富学习资源;注重为教师提供政策激励教师学习。在个人层面:新手化学教师要合理规划时间,运用有效策略提升学习效率,确定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还要注意提升意志品质,增强学习自控力,注意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创造力。
段晋[4](2020)在《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交流等原因,造成中学化学的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知识衔接不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本人几年来在高中的教学实践,将迀移理论应用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造成脱节现象的原因、总结衔接不畅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迁移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并在班级中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本论文共六章,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的意义、目的、现状、实验方法、理论依据。高一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提升教育质量。通过阅读大量关于中学化学教育的文献,学习各种教育学理论,研究国内外对此问题的主张,重点讨论了现代迁移理论的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严谨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初三高一的师生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调查新课改后初三高一不同组群的学情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深入分析造成教学脱节的原因主要包括考试导向、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然后比较人教版初高中教材,找出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盲点和延伸点,依据迁移理论,对高一化学的教学从优化教材结构、分析总结能力培养、重视基础原理教学、调节学生心理几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最后从盲点和延伸点切入,节选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四部分内容分别进行了知识与衔接点的分析和教学片段设计。第三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完成了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设计,并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实践应用与评价。根据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以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采取测验、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在一学期内定时对实验班学情进行监控,最后对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采取有效的迁移理论方式教学,增强新旧知识间联系,学新知忆旧识,降低了学生学习新化学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若晗[6](2020)在《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知识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学习中,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灵活运用化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深层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对高中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在了解情境教学、迁移能力等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化学迁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等,提出影响高中化学知识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概括能力、定势影响和学习动机等主观因素,以及化学教材的编排和化学教师的指导等客观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减少负迁移以及贴近生活,增加教学实用性等情境创设策略。从教学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后测试卷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情境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可以促进教师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目标,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许莹[7](2020)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聚焦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深度学习要求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高阶技能的习得,不是在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肤浅理解中形成,而是在学习认知不断迁移的过程中生成。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即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将所学原理迁移并解决问题。当然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学习迁移能力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和生搬硬套,而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因此,在笔者看来,深度学习和学习迁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观察和分析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实际,不难发现,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更多地停留于机械记忆的层面,存在新旧知识之间缺少联系以及课后缺少反思等问题,导致当学生面临新情境时,不能灵活地调取所学过的化学知识,造成部分学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偏低。本研究在厘清深度学习和学习迁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深度学习为切入点,探讨提升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以及学生访谈等形式来展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最后,基于制约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提升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教学策略:(1)创设嵌入式化学实验情景(2)开展自主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3)组织DIY式化学实验活动(4)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并且,笔者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开展了促进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高的教学实践,发现这些培养策略相辅相成,有效整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三学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
何春辉[8](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交融化学相关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分别采用的是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在少年阶段培养学生对整体事物的认识,使其在不同领域逐渐形成知识、内容互相联系的观点,而且还为了在青年阶段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进而培养专业型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以及新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教育的培养目标从需要专业型人才转变为需要综合型人才。无论采取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以高中生物学科和与之联系密切的化学学科为例,尝试寻找既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注重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运用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原理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科交融式教学策略”,旨在于减缓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教学带来的弊端影响;同时,为了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体阐述了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融内容和教学策略,这不仅为研究生物学和化学交融式教学提供了思路,还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以及部分借鉴内容。交融式教学策略能促进教师将交融理念渗透到教学方法中,拓宽教师知识面,加强各学科之间教师的合作交流,增强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迁移同化知识、促进综合解题等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观。本论文主要以六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本研究进行了框架梳理。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别对生物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目前交融式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的态度以及面临的问题,对本研究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第四章对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以及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和化学教材的交融部分进行统计,给出相关的交融式教学策略,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第五章采用交融式教学策略进行实验教学,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果进而论证本研究的实际意义。最后,在第六章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讨论与反思,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在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中得到交融内容的体现层面,总结了交融知识的具体位置以及具体的交融策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归纳交融式教学策略的优势,充分挖掘学习时间;同时,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刘欢欢[9](2020)在《基于实验设计发展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元素化合物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学科能力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可是伴随国际形势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强大的局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所以培养具备化学学科能力的高素养人才,更加符合大国人才的需求。以发展化学学科能力为目标,完善学生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是化学学科的需要,更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突破的要点。而通过实验设计的进阶来凸显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的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将理论和实践无缝结合,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更贴近教育的需求,更符合人才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高中化学学科能力培养实际状况,以及国内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找出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申出化学学科能力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验设计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化学学科能力。然后,阐述了课题产生的缘由和必要性、迫切性。接着逐步剖析“能力—学科能力—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挖掘出基于实验设计的高中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5要素: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迁移能力,并且简要分析了该5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金字塔关系。再设定相应的研究原则:明确性、递进性、实验性、全面性。依据原则和化学实验内容的设计,总结实验教学的3种方式,包括情境实验教学、宏微实验教学和创新实验教学。根据教学方式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实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开拓创新实验,挖掘实验创新能力。为了验证课题提出的实验教学方式、策略和原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明确教学实施的内容、目的、意义和数据收集方法。然后,采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对某中学高一(9)和高一(11)两个班实施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期间,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探究法和访谈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方法。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教学:设置了SO2的性质实验教学、NH3的性质实验教学和HNO3的氧化性实验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反思实验等环节中逐步提升化学学科能力。再对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和实验迁移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思结果、总结得出化学学科能力发展情况。最后,总结、分析、统计实施教学前后关于学生的的测试结果、学生访谈结果以及两阶段考试成绩等的差异,发现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和实验迁移能力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更新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理念,使得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学科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上述方式、策略和原则是可行的、有效的。国内关于化学学科能力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而且研究时间较短,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以及个人的能力、精力的局限性,所以提出的方式和策略还有待于完善,研究结论也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检验。希望能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曹勇[10](2020)在《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实现知识之间的整合。学会类比迁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再次强调“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尤为必要。化学作为一门拥有庞大繁杂知识网络体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拥有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在教师教学化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加强化学知识的联系整合,是当今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一大方向。笔者在本文阐述类比迁移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拟定了关于高一学生知识类比迁移能力的调查问卷。从认知水平、思维定势、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这四个维度设置调查问卷,并且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和水平的情况,找到影响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知识类比迁移的相应因素,在获得问卷调查得到的整体数据基础之上,进行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类比迁移能力前测的调查。本研究主要对于高一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化学类比迁移教学的方法策略。本文的创造性是基于类比迁移理论教学策略指导之下进行四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化学知识、方法教学设计。设置实验班级和控制班级,实验班级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在完成教学实践之后,设置后测试卷,衡量学生们的化学认知水平和类比迁移能力。最后得出在基于类比迁移理论下的四步教学法教学设计,可以显着地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
二、高职生虚拟学习相关研究 |
三、教学策略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策略 |
二、虚拟学习 |
三、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产生式理论 |
第三节 影响虚拟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分析 |
一、先行组织者 |
二、教学解释 |
三、教学示范 |
四、选择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与教学示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先行组织者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先行组织者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视频型比图片型先行组织者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知识类型的调节 |
第四节 先行组织者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先行组织者设计要具有可利用性、可辨性与巩固性 |
二、多运用动态型先行组织者 |
三、先行组织者呈现形式的选择考虑动静结合原则 |
第四章 教学解释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解释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解释可以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范例型比描述型教学解释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陈述性知识中更明显 |
第四节 教学解释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解释设计要挖掘知识的共同要素 |
二、教学解释要用案例和故事等形式加以情景化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重点在陈述性知识中使用 |
第五章 教学示范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示范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示范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录像示范的虚拟学习效果优于现场示范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复杂知识中更为明显 |
第四节 教学示范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示范的设计需要考虑示范者的水平 |
二、善于采用录像示范的形式 |
三、教学示范可重点在复杂的知识中使用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教育启示 |
第一节 综合讨论 |
一、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可促进虚拟学习效果 |
二、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学习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需适应高职生学习特点 |
四、教学策略的使用需考虑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 |
第二节 教育启示 |
一、教师重视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优化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 |
二、设计者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 |
三、学校提供全方位保障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先前知识测试 |
附录二 学习成绩测试 |
附录三 认知负荷测试 |
附录四 学习满意度测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
1.1.3 学生发展的需要 |
1.1.4 化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加工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教学情境的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
1.3 选题的意义 |
2.理论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知识 |
2.1.2 知识加工机制 |
2.1.3 情境 |
2.1.4 教学情境 |
2.1.5 教学情境创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同化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脑科学理论 |
2.2.5 学习迁移理论 |
2.2.6 情境教育理论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4.初中化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
4.2.1 教师调查问卷 |
4.2.2 教师访谈提纲 |
4.3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4.1 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分析 |
4.4.2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
4.4.3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
4.4.4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
4.4.5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
4.4.6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
4.5 教师访谈分析 |
4.5.1 受访教师背景分析 |
4.5.2 访谈内容分析 |
4.6 调查结果总结 |
4.6.1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4.6.2 访谈结果总结 |
5.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建构 |
5.1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
5.2 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
5.2.1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逻辑性原则 |
5.2.2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知识性原则 |
5.2.3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经验性原则 |
5.2.4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目标性原则 |
5.2.5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趣味性原则 |
5.2.6 教学情境创设遵循整体性原则 |
5.3 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
5.3.1 知识激活启动阶段 |
5.3.2 知识获得加工阶段 |
5.3.3 知识巩固迁移阶段 |
6.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 |
6.1 课题1《溶解度》 |
6.2 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 |
6.3 课题3《生活中常见的盐》 |
7.实验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目的 |
7.1.2 研究对象 |
7.1.3 研究方法 |
7.1.4 研究工具 |
7.1.5 研究过程 |
7.2 实证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7.2.1 学生成绩分析 |
7.2.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7.2.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7.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8.研究总结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学实践后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学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科研及获奖情况 |
(3)基于大数据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3 文献述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力 |
2.1.2 教师学习力 |
2.1.3 新手化学教师 |
2.1.4 大数据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派学习理论 |
2.2.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2.2.3 终身学习理论 |
2.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 研究设计及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据分析法 |
4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构建 |
4.1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1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4.1.2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的访谈结果分析 |
4.2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确立 |
4.2.1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指标体系的解读 |
4.3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4.3.1 量表的开发与编制 |
4.3.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分析 |
5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的现状分析 |
5.4.1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整体水平 |
5.4.2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组群差异分析 |
5.4.3 新手化学教师不同层面学习力水平分析 |
5.5 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的提升策略 |
5.5.1 学校层面提升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 |
5.5.2 教师个人层面提升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1.1 构建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 |
6.1.2 开发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量表 |
6.1.3 调查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现状 |
6.1.4 提出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提升策略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性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2.理论基础 |
2.1 迁移的内涵 |
2.2 传统迁移理论 |
2.3 现代迁移理论 |
2.4 迁移的种类 |
3.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结果分析 |
3.4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不畅原因分析 |
4.衔接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 |
4.1 初高中化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
4.2 基于迁移理论的衔接教学策略 |
4.3 基于迁移理论的衔接教学案例 |
5.衔接教学实验 |
5.1 实验对象 |
5.2 研究时间安排 |
5.3 研究概况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实验结论 |
6.总结与思考 |
6.1 总结 |
6.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三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中化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初中化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6)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1.新课程改革的提倡 |
2.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迁移能力研究 |
2.国内迁移能力研究 |
3.国外情境创设研究 |
4.国内情境创设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结论 |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情境教学 |
1.情境 |
2.情境教学 |
3.化学情境教学 |
(二)迁移 |
1.学习迁移、知识迁移 |
2.知识迁移的分类 |
3.迁移能力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创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情境认知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知识迁移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形式训练说 |
2.共同要素说 |
3.概括迁移说 |
4.关系转化说 |
5.近代知识迁移理论 |
四、发展学生迁移能力的情境创设策略 |
(一)前测试卷分析 |
1.测试目的 |
2.测试结果统计 |
3.测试结果分析 |
(二)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因素 |
1.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观因素 |
2.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客观因素 |
(三)策略研究 |
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3.掌握教学的艺术 |
4.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教学的实用性 |
5.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减少负迁移 |
五、实践研究 |
(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二)后测试卷分析 |
1.测试目的 |
2.测试结果统计 |
3.测试结果分析 |
(三)研究中的不足与反思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学习迁移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学习迁移能力国外研究综述 |
2.学习迁移能力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深度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深度学习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深度学习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元认知理论 |
四、XX学校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水平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四)影响学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的因素 |
五、深度学习视域下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
(一)创设嵌入式化学实验情境 |
1.构架背景知识 |
2.融入生活经验 |
3.生成交互式对话 |
(二)开展自主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
1.自我设计的主体性 |
2.实验路线的多元化 |
3.设计过程的容错性 |
(三)组织DIY式化学实验活动 |
1.动手操作实验 |
2.解决挑战性问题 |
(四)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
六、深度学习视域下化学教学迁移策略的应用实践研究 |
(一)实施准备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变量 |
3.研究内容与步骤 |
(二)教学实践 |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
2.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变化的图像教学 |
3.其他教学案例 |
4.中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5.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评价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交融化学相关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学科交叉与跨学科 |
(二)学科渗透与跨学科教学 |
(三)学科融合与学科交融 |
二、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与化学交融教学现状的研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说明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编制 |
(三)评估信效度 |
(四)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对教师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交融内容及教学策略 |
一、交融内容 |
(一)核心素养 |
(二)学科素养 |
(三)交融知识 |
二、教学策略 |
(一)授课之前 |
(二)授课过程 |
(三)授课结束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与化学交融教学的实验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实践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前测分析 |
(二)后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三、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实验设计发展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元素化合物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
1.1.2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问题提出 |
1.3.1 化学教学的现实问题 |
1.3.2 新课标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要求 |
1.3.3 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实施教学的对象 |
1.4.5 实施教学的变量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能力(智力)起源 |
2.2 学科能力内涵 |
2.3 化学学科能力内涵 |
2.4 化学学科能力的要素 |
2.4.1 逻辑思维能力 |
2.4.2 实验探究能力 |
2.4.3 实验操作能力 |
2.4.4 实验创新能力 |
2.4.5 实验迁移能力 |
3 实验教学的原则、方式和策略 |
3.1 实验教学的原则 |
3.1.1 明确性 |
3.1.2 递进性 |
3.1.3 实验性 |
3.1.4 全面性 |
3.2 实验教学的方式 |
3.2.1 情境化实验教学 |
3.2.2 宏微观结合实验教学 |
3.2.3 创新实验教学 |
3.3 实验教学的策略 |
3.3.1 创设情境实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
3.3.2 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3.3.3 开拓创新实验,挖掘实验创新能力 |
4 “元素化合物性质实验”中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
4.1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实践设计 |
4.1.1 教学片段1《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 |
4.1.2 教学片段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
4.1.3 教学片段3《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 |
4.1.4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实施反思 |
4.2 “氨气性质实验”教学实践设计 |
4.2.1 “氨气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
4.2.2 “氨气性质实验”教学实施反思 |
4.3 “硝酸性质实验”教学实践设计 |
4.3.1 “硝酸性质实验”教学课件 |
4.3.2 “硝酸性质实验”教学实施反思 |
5 实施效果与分析 |
5.1 教学实施前学情分析 |
5.1.1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分析 |
5.1.2 实验班和对照班化学学科能力分析 |
5.2 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5.2.1 逻辑思维能力的检测 |
5.2.2 实验操作能力的检测 |
5.2.3 实验探究能力的检测 |
5.2.4 实验创新能力的检测 |
5.2.5 实验迁移能力的检测 |
5.2.6 前后测数据分析 |
5.3 教学实施前后实验班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1 教学实施前访谈记录 |
5.3.2 教学实施后访谈记录 |
5.4 教学实施后学生期末测试的成绩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类比迁移理论概述及概念界定 |
2.2 类比迁移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3 化学类比迁移的过程 |
第三章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问卷调查 |
3.1 问卷调查目的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3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3.4 类比迁移能力前测 |
第四章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4.1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
4.2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类比迁移分析 |
4.3 高一学生化学方法类比迁移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措施 |
5.1 提升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方式及教学策略 |
5.2 教学设计 |
5.3 对建立的类比迁移新行为进行评价 |
5.4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林伟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知识加工机制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 张芮.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大数据新手化学教师学习力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建蓉.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实践探究[D]. 段晋. 西南大学, 2020(05)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高中化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 张若晗.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7]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许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交融化学相关知识的研究[D]. 何春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实验设计发展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的教学研究 ——以元素化合物教学为例[D]. 刘欢欢.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D]. 曹勇.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