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团企业治理中的文化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王昱[1](2021)在《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强引擎。国有企业想要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全员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则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作为国企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企业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落地落实,转化为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全员共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精神支柱。本文以我国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S集团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企业文化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研究内容,以期通过研究为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实施提供可行的实践改进措施。本文在研究中,以国内较为流行的文化构成要素的四层结构说为理论基础,提出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划分为7个维度20个问题,设计体现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实施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内容采取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进行问题的设计。在调查中,对问卷设计进行检测,确保整体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采取匿名填写方式向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从基层工作者至高层管理者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返回1040份,有效比86.67%。同时,设计访谈提纲对S集团及其下属二级子公司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S集团在物质文化建设落地实施方面,绿色生产文化实施有待加强,安全生产文化落地实施不到位;在行为文化方面,存在员工工作压力大,利益无法有效保障,造成行为文化无法从员工身上有效体现的问题,同时员工在企业文化落地实施中参与度不足;制度文化方面,S集团缺失企业文化落地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精神文化方面,存在核心文化培育失衡,集团整体文化融合度有待提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绿色生产文化的落地实施,推进安全文化的落地实施;行为文化方面,要培育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文化,提高员工在企业文化落地实施中的参与度;制度文化方面,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机制;精神文化方面,要加强集团文化核心理念的培育,加强集团整体文化融合度。最后,S集团企业文化的落地实施应从思想、组织、经费、考核方面加以保障,并力戒故步自封、拿来主义、漫天撒网的行为。
郭璟琦[2](2020)在《C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利润高、资产雄厚的企业群体,集团客户一直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先者。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逐渐从单一企业演变成企业集团,通过设立子公司、合并、收购和其他扩大业务范围的方式,实现集团的业务日益多元化,子公司遍及全国或世界各地。在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信贷业务中,集团客户的信贷审批主要取决于交易的审查和批准,而交易审查人员又偏向于同业银行的授信情况。这种情况下,仅了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大量客户是不够的,很容易忽略行业和政策风险,甚至为了完成银行自身的规模和收益指标而放宽授信标准。近年来,集团客户债务危机频发不断,且债务风险呈现出连锁性和突发性,这反映了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把控方面的薄弱。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加强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的管理,是保证银行业信贷资金安全和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对集团客户进行了识别和界定,分析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的分类,并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文章以风险管理新理论为理论框架,对C银行的集团客户授信客户组成、授信业务情况及当下对于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深入挖掘C银行在战略目标、治理和文化、流程执行、审阅与修订、信息沟通等亟需改进的方面,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强化集团客户额度授信的风险管理工作。
金缦[3](2020)在《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文中研究指明公司丑闻是伴生在现代公司经营的每个时段的一种信息的激发性传递,且丑闻发生及持续时间的随机性使得该信息传递无法进行预先控制,发生后对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投资利益造成的影响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聚焦公司丑闻从制造、窖藏、披露、被媒体监督、引发外部、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公司丑闻作为外部冲击如何形成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效率影响,并得出结论:不仅外部投资人可通过“用脚投票”行为来标记和甄别在丑闻信息披露当期的公司短期和长期价值,控股股东作为内部投资人也会在丑闻披露当期显着减持,但高管(团队)则无法形成独立减持行动。公司声誉在丑闻信息中体现特殊的公司治理路径,一方面,丑闻的溢出效应较媒体负面报道更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成本在窖藏丑闻期间体现不同治理主体的不同成本状态,高管丑闻引发的治理成本在丑闻窖藏中较无丑闻公司高而控股股东丑闻则相反。在对公司的丑闻披露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会因丑闻披露——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披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通过监管进行的丑闻强制披露更多体现的是对信息劣势的中小股东的公平交易而非整体效率的提高。
郭光亮[4](2019)在《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的方向与强音。在高职教育领域,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似乎成为难以共存的矛盾体,不过,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成功运作使二者的协同关系昭然。如何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实现双方协同运作、协同治理,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寻找协同的平衡点,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摆脱发展困境,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非常具有吸引力,并有逐渐兴盛态势,但真正沿着混合所有制轨道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基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政策导向与路径优化的时代诉求、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升华的理论探析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再造的实践探索,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到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框架设计与制度构建上。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遵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突破的方向;另一方面拓宽研究视角,在多元主体的生态关系系统中来重构研究框架,利用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方法,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均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重构与机制保障,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一是基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背景,基于文献分析,厘定研究问题的核心概念,界定本研究任务的重点所在;二是在研究述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基于此建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三是基于实证分析与论述,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进行现状考察,剥茧抽丝,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透视与归因;四是围绕博弈的条件、内容、类型,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关系进行厘定,明晰多元主体的博弈机理;五是通过数理关系界定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假设、均衡策略,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博弈均衡优化的建构基础;六是围绕着政府统筹主体、多元治理主体、社会监管主体、师生参与主体,设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框架;七是基于协同治理模式的建构,提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通过基本理论研究、实然状态研究、问题与原因探究、博弈机理研究、均衡策略研究、模式建构研究、保障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理论溯源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并衍生出五个特质与四大价值。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意蕴可凝练为: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治理中,应包括不同的所有制治理主体,而为了协调好这些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相关的利益诉求,我们应该推崇“协同治理”——通过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共识、集体决策和合力执行等行为去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以达到满足公众和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目标一致性、治理方式互动性、治理过程持续性、治理内容选择性五个本质特征和包容开放、多方参与、联动高效、工学兼优四大价值诉求。2.从现实状况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四种表象、三大问题与五个归因。调查结果显示,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意愿不足、动机不同、制度不清、权责不明四种表象,深入分析发现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动能不足、路径不顺、机制不善的三大深层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纳为多元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性、权责离散性、资源零散性、政策缺失性与机制机械性五个方面。3.从博弈机理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两种间性关系、四大博弈内容与三大博弈条件,存在静态与动态两大博弈类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存在合作与冲突、独立和依存两种间性关系,并在价值追求不一致、利益诉求不一致与行动方式不一致三大条件下,围绕利益、权力、权利、风险四大内容展开静态与动态博弈。4.从博弈动态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存在博弈假设下的三大动态博弈关系。假设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在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三方主体按照国有资本行动→非国有资本行动→政府监管机构行动的顺序进行动态博弈,国有资本的侵占概率与惩罚力度呈反比例关系,同时与监管部门的查处成本表现出正相关关系;非国有资本针对侵害行为的上诉成本与非国有资本因诉讼可挽回的利益、发起诉讼面临的赔偿支付、以及可能获得的惩罚收益补偿呈正相关关系;监管机构查出侵占行为的概率与其惩罚力度以及非国有资本面临的诉讼赔偿损失呈反向关系。5.从博弈策略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可建立基于价值基础与制度基础的动态均衡策略。为促进各主体之间形成平衡协调甚至联动的治理关系,各主体应采取建立一种综合自身利益与他方利益、衡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把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基础,且需要从组织架构、职责职权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构建相应的制度基础这样一种均衡策略。6.从协同效果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应基于四大原则与三大机制进行框架设计和模式再造。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主体应基于利益共享、多元共治、责权利明晰与开放治理四大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诉求认同、权责关系协调协同三大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共商共谋、依据共同契约规则,对共同支配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多元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形成均衡态势,在识别、测度均衡态势与既定目标差距的基础上,促进治理系统的自组织内微调与妥协,继而保证协同治理目标得以实现。7.从政策建议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需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与制度生态。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政策扶持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科学界定协同治理主体的职责职权,完善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和权利保护制度,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奠定良好的法制环境与制度生态。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治理关涉多元主体,既带来活力与优势,又带来挑战与问题,只要找到合适的策略,即可破题发展、脱困前行。在无时无处不在的矛盾运动与博弈过程中,各治理主体在利益、权力、权利、风险等方面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动态博弈,由于受到利益诉求、价值追求和行动逻辑不一致的先天约束,导致博弈困境的存在,也造成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难以走出协同治理困境。若对博弈策略施以改进,各主体能在充分尊重各自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以达成共识的规约要求,释放自主治理的潜能,继而发挥最大化的治理效能,在博弈进程中达成最佳均衡点,即便在结构耗散下,也能围绕均衡点不断有序运动,即证明该策略是在维护各方利益最大化或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协同治理均衡策略。以此多元博弈的动态均衡策略为依据,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进行改进再造、流程重塑与机制革新,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共治共赢目标效果达成的最优路径抉择和最佳操作选择。并期待基于这一分析范式和治理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杨祺[5](2019)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 ——基于广东省雷州市足荣村昌公书局的调查》文中认为城市化进程下,各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积极地呼应着乡村振兴的口号,乡村文化振兴也日益引起各地重视,其中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本土特征,具有极强的内生力,是乡村精英文化的代表,他们坚守着本土文化理念,同时又积极地适应着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脉搏流变着自身的观念,是乡村保持其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调和剂。由此同时,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必然或偶然的适应性问题,他们的坚守和流变在乡村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样也具有不可避免的联动效应,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无形中重塑着乡村的文化建构,指引着乡村的文化振兴。广东省雷州市足荣村昌公书局是乡贤文化引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产品,书局的变迁折射着当地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进而辐射着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通过调查研究昌公书局的变迁史以及其在当地适应性和影响力,我们力图解析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模式,进而探究乡贤文化的内生性和适应性问题,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希冀找到更加适合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适应模式,实现乡贤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共赢局面,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和相关建议参考。
彭健军[6](2019)在《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也享受到了世界贸易的红利,实现了由中低速发展向高速发展的转变,但与此同时,全球化竞争也给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压力。为了提升综合实力,伴随着美国企业大规模扩张的趋势,国内的企业也开始定位于多元化经营战略,逐步从单一产业发展转向多种产业并驾齐驱,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逐步组建成集团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加之外部融资约束条件多,集团企业开始试图通过内部资本配置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对于集团能否有效整合各子公司资源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双重代理现象,两权分离导致了衍生的代理问题,很多企业进行盲目扩张,导致内部资本配置效率下降甚至无效。因此,研究如何加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管控,提升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增加集团企业整体价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国有企业FZ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为切入点,对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和运作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统计了FZ集团及旗下六家上市子公司披露的2013-2017年数据,运用改进后的利润敏感性法对集团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FZ集团内部资本配置行为几乎是无效的。根据集团的经营实际状况结合计算出的各子公司投资机会和资本流向数据分析后发现,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存在着集团内部交叉补贴过多、集团利益输送倾向、集团过度投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团战略经营和融资战略激进,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集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最后本文基于影响效率的因素,从调整集团相关战略及内部资本配置策略,加强内部资本市场主体管理两个大方向提出了提升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探索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解决FZ集团现有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问题,同时也为其他集团企业进行内部财务管控,提升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提供借鉴。
王琳[7](2019)在《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快速发展,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已然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追求个性化、新颖化、丰富化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方式已成为当下旅游的新趋势。旅游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而要将文化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对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作为研究方法,审视玉水寨文旅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现状,探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玉水寨文旅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缺乏总体规划与计划、有效宣导手段不够、文化与制度流程结合不畅、疏于对员工的落地指导以及目标控制与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公司领导风格、CIS战略、综合环境等因素的考量,玉水寨文旅集团提出了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计划、丰富宣导手段与工具、建设与制度流程互动的文化体系、强化人本管理理念和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控制和考核体系,助推玉水寨文旅集团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实现稳健发展。
徐春燕[8](2019)在《青岛国信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面临十分复杂的经济形势,国有企业作为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肩负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任。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要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中求进,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保持创新活力。企业文化的创新,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企业在实践中,对创新而富有特色企业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本文以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借鉴国内标杆企业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SPSS分析和一致性检验,对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找出企业30年发展历程中,支持企业取得成功和阻碍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即“成功因素”和“阻滞因素”,以及驱动企业更好发展的“驱动因素”。依据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形成以“心灵契约”为特点的国信集团企业文化新理念体系,探索心灵契约式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解决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本文在对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灵契约”文化的概念、创新思路、定位设计、契合度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特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形象共同体等,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条件,使心灵契约式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可落地、可实施的文化创新蓝图。研究提出,企业文化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宜”。企业文化须富有个性,特色鲜明;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员工思想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企业可以通过文化变革,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进而实现内生动力更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鲍俊捷[9](2019)在《JT集团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平衡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国企改革之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两个主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诞生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国企”。JT集团作为云南省“新国企”的代表之一,通过实施重组整合,正逐步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文化整合的滞后,集团在管理、经营、战略等方面的整合进程正面临着诸多的困扰。本论文立足于多位具有权威性的中外企业文化专家的学说理论,将JT集团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整合进程作为研究对象,从重组整合的历程、成效和困扰出发,由表及里,逐步发掘整合困境背后存在的企业文化整合滞后问题,分析当前文化整合工作在重视程度、体系建设和模式选择上的不足。并且根据丹尼森企业文化量化分析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三个子公司开展企业文化的调研评估,绘制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从中深度剖析企业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探寻文化难整合的根源性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笔者以个人观点提出了由“三个目标、四条原则、五步路径”构成的JT集团企业文化整合发展策略,以期集团的企业文化整合进程能够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并且深入人心,推动文化的与时俱进和企业的蓬勃发展。
牛燕妮[10](2019)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绿地集团为例》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新常态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国有企业面临日益高效和高质的发展要求,加之我国国有企业自身固有的弊端,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上了新的高度,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推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需要。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议题。上海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浪潮中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013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指出要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鼓励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优化国资结构和布局。2014年7月上海市政府在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上海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后,基本完成国企混改,国企股权实现多元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模式,着重强调推动整体上市,上海国资委的改革目标是要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且有三分之一的竞争类国企进行整体上市,除此之外,上海应注重对实力雄厚、具有全球战略、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支持与培养,要着重培植出五到八家这样的龙头国企。所以,不久的将来,改革给上海的大型国企集团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绿地集团是大型中央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盈利能力强的特点,也是唯一一家尚未在A股上市的上海国资地产企业,加之绿地所属行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家企业必然会成为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混改上市进程的重点企业。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通过归纳和总结国内外文献关于混改的研究,挖掘和分析基于混改背景的影响国有企业绩效的因素,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混改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为今后拟实行混改的国有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通过二维绩效评价从混改的角度探索企业绩效产生变化的原因,以上海市大型国企集团混改试点绿地集团为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绩效评价分析,旨在用量化的结果,探索通过混改提高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方法,希望从混改角度出发的对绿地集团的绩效评价分析和研究能够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以绿地集团的一系列混改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其混改期间相关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根据其在行业对比下的表现情况,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对混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拓展了新一轮混改下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混改是在适应我国特殊国情的形势下提出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国际学术界研究的比较少,并且我国学术界对混改的研究多集中在混改文件的解读和混改路径的分析上,对混改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较少,在少有的研究文献中,很多也是围绕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混改展开的,而针对新一轮混改的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填补和拓展;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治理的研究,从浅层次来看,混改是股权结构优化,但是其根本问题在于对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改善与提高,合理的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尤为重要,它是决定着企业绩效能否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股权结构、所有制混合程度构成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公司治理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混改对企业绩效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公司治理理论;通过对绿地集团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本文可以为混改提供部分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帮助决策者有针对性地制定混改相关配套政策,使今后拟进行混改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借鉴和参考,调动国有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我国国企改革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国资保值增值。
二、集团企业治理中的文化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团企业治理中的文化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1)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特征和主要类型 |
2.2 企业文化落地综述 |
2.2.1 概念的提出 |
2.2.2 企业文化落地的概念 |
2.2.3 企业文化落地的评估 |
2.2.4 影响因素 |
2.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S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S集团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
3.2 S集团企业文化构成体系 |
3.2.1 物质文化层 |
3.2.2 行为文化层 |
3.2.3 制度文化层 |
3.2.4 精神层文化 |
3.3 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的调查研究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调查结果统计 |
3.3.3 访谈分析 |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4.1 物质文化方面 |
3.4.2 行为文化方面 |
3.4.3 制度文化方面 |
3.4.4 精神文化方面 |
第四章 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改进方案 |
4.1 改进方案的思路 |
4.2 改进方案的原则 |
4.3 改进方案的内容 |
4.3.1 加强物质文化落地实施 |
4.3.2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落地实施 |
4.3.3 加强制度文化落地实施 |
4.3.4 加强精神文化落地实施 |
4.4 改进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
4.4.1 力戒“故步自封” |
4.4.2 力戒“拿来主义” |
4.4.3 力戒“漫天撒网” |
第五章 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思想保障 |
5.2 组织保障 |
5.3 经费保障 |
5.4 考核保障 |
5.5 人力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2)C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集团客户及授信的相关定义 |
2.1.1 集团客户的定义及分类 |
2.1.2 集团客户的特点 |
2.2 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分类 |
2.2.1 关联交易风险 |
2.2.2 集团客户多元化经营产生的风险 |
2.2.3 过度授信风险 |
2.2.4 信息不透明风险 |
2.2.5 集团客户的道德风险 |
2.3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
2.3.1 集团客户的隐蔽性 |
2.3.2 企业试图延缓风险暴露 |
2.3.3 集团客户经营风险的突发性 |
2.3.4 集团企业信贷投放过于集中 |
2.4 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银行的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现状 |
3.1 C银行的授信情况 |
3.1.1 C银行的基本介绍 |
3.1.2 C银行的授信业务情况 |
3.2 C银行的授信风险防范原则 |
3.2.1 坚持统一授信原则 |
3.2.2 坚持适度授信原则 |
3.2.3 坚持相互配合原则 |
3.3 C银行的集团授信风险管理现状 |
3.3.1 治理和文化方面 |
3.3.2 战略和目标设定方面 |
3.3.3 执行方面 |
3.3.4 审阅与修订方面 |
3.3.5 信息、沟通与报告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治理和文化存在问题 |
4.1.1 风险管理文化环境未构建全面 |
4.1.2 授信人员专业化不足 |
4.2 战略和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
4.3 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贷前调查未充分识别风险 |
4.3.2 风险评估忽略行业因素 |
4.3.3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4.4 审阅与修订存在的问题 |
4.4.1 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
4.4.2 风险预警机制尚需完善 |
4.5 信息、沟通与报告存在的问题 |
4.5.1 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
4.5.2 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
4.6 风险案例解析 |
4.6.1 忽略行业因素的风险案例 |
4.6.2 贷前调查不充分引发的风险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
5.1 加强风险管理治理和文化建设 |
5.1.1 提升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
5.1.2 改进对专业人员的考核和培训 |
5.2 调整战略定位,更新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
5.3 全面做好执行工作 |
5.3.1 完善贷前调查系统 |
5.3.2 加强行业分类的客户准入 |
5.3.3 贷后检查落实到位 |
5.3.4 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水平 |
5.4 加强风险预警和监督 |
5.4.1 风险预警系统升级 |
5.4.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5.5 建立行内外信息沟通机制,着力建设信贷系统 |
5.5.1 建立行内外信息沟通机制 |
5.5.2 信贷系统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C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研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公司丑闻的研究综述 |
(一)公司丑闻的概念 |
(二)公司丑闻的制造和窖藏 |
(三)公司丑闻的披露 |
二、关于媒体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研究综述 |
(一)媒体治理有效论 |
(二)媒体治理失效论 |
(三)新技术与媒体监督 |
三、关于公司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理论综述 |
(一)公司丑闻与“用脚投票” |
(二)公司丑闻与“用手投票” |
四、文献评述 |
(一)研究评述 |
(二)不足与改进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
二、案例概况 |
(一)康美药业丑闻事件分析 |
(二)康得新丑闻事件分析 |
三、案例分析 |
(一)丑闻生产和窖藏特征 |
(二)媒体监督特征 |
(三)丑闻披露引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后果 |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
第四章 公司丑闻的“用脚投票”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总样本选择 |
(二)变量指标定义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二)丑闻与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的行动集 |
(三)丑闻与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 |
(四)丑闻与股权结构 |
(五)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丑闻的“用手投票”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总样本选择 |
(二)变量指标定义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展示 |
(三)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
(一)丑闻披露分类变量 |
(二)其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展示 |
(三)稳健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司负面风险事件分类表 |
附录二 媒体变量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时代诉求: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与路径优化 |
(二)理论探析: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升华 |
(三)实践探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再造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研究 |
(二)高职教育协同治理的研究 |
(三)混合所有制协同治理的研究 |
(四)基于博弈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 |
(五)文献评析的发现与启示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 |
四、理论基础 |
(一)产权相关理论 |
(二)博弈均衡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四)耗散结构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意蕴诠释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混合所有制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
(三)治理 |
(四)协同治理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制度变迁 |
(一)发展阶段 |
(二)分类解析 |
(三)典型案例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 |
(一)内涵剖析 |
(二)本质特征 |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价值诉求 |
(一)形成包容开放的核心价值理念 |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 |
(三)建构联动高效的现代治理机制 |
(四)创建工学兼优的人才培养体系 |
五、多元博弈:分析框架构建 |
(一)关键问题及其审思 |
(二)分析框架构建的逻辑基础 |
六、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现实扫描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问卷的分析 |
(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 |
(二)行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调查研究的结论 |
(一)参与混改的意愿不足 |
(二)参与治理的动机不同 |
(三)参与治理的制度不清 |
(四)参与治理的权责不明 |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深层问题透视 |
(一)参与混改的动能不足 |
(二)参与混改的路径不顺 |
(三)参与混改的机制不善 |
五、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目标的差异性 |
(二)权责的离散性 |
(三)资源的零散性 |
(四)政策的缺失性 |
(五)机制的机械性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主体 |
(一)协同治理的内外结构 |
(二)协同治理的主体构成 |
(三)协同治理的间性关系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内容 |
(一)利益博弈 |
(二)权利博弈 |
(三)权力博弈 |
(四)风险博弈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策略 |
(一)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条件分析 |
(二)协同治理过程中博弈类型分析 |
四、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博弈机理 |
(一)静态博弈机理 |
(二)动态博弈机理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动态均衡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多元博弈模型构建 |
(一)博弈假设 |
(二)博弈矩阵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动态均衡分析 |
(一)国有资本博弈行为分析 |
(二)非国有资本博弈行为分析 |
(三)政府监管机构博弈行为分析 |
(四)动态均衡结果讨论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动态均衡优化的建构基础 |
(一)价值基础 |
(二)制度基础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模式再造 |
一、基于动态均衡策略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原则 |
(一)利益共赢的原则 |
(二)多元共治的原则 |
(三)责权利明晰原则 |
(四)开放治理的原则 |
二、基于动态均衡策略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再造框架 |
(一)协同治理模式的界定 |
(二)协同治理模式的框架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模式保障机制 |
(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统筹机制 |
(二)深化多元主体诉求博弈的认同机制 |
(三)明晰多元主体权责关系的协调机制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模式的配套支持法律政策 |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体系 |
二、明确协同治理主体的职责职权 |
(一)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是权责明晰的基础 |
(二)科学界定和划分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 |
三、完善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和权利保护制度 |
(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资本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 |
(二)完善权利保护制度,保障资本双方的合法权益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学习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5)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 ——基于广东省雷州市足荣村昌公书局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农家书屋的研究现状 |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现状 |
三、乡贤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足荣村的概况 |
第二节 昌公书局的概况 |
第三节 简介足荣村乡贤文化代表--陈宇先生 |
第三章 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坚守 |
第一节 乡贤文化坚守的概念和理论 |
第二节 昌公书局发展中的坚守 |
一、昌公书局沉浮中的主旋律 |
二、昌公书局建立背后的代际继替 |
第三节 昌公书局坚守下的意义性 |
第四章 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流变 |
第一节 乡贤文化流变的概念和理论 |
第二节 昌公书局发展中的流变 |
一、昌公书局门可罗雀背后的原因初探 |
二、昌公书局流变背后的文化反思及建议 |
第三节 昌公书局流变中的星星之火 |
第五章 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坚守和流变的动态分析 |
第一节 乡贤文化坚守中的流变 |
一、坚守的内生力 |
二、坚守中流变的必然和偶然因素 |
第二节 乡贤文化流变中的坚守 |
一、流变的外来力 |
二、流变中坚守的必然和偶然因素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的研究 |
1.2.2 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论的研究 |
1.2.3 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量方法的研究 |
1.2.4 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5 相关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协同理论 |
第3章 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及效率评价 |
3.1 FZ集团概况 |
3.1.1 集团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2 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情况 |
3.2.1 内部资本市场的主体 |
3.2.2 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 |
3.2.3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方式 |
3.3 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 |
3.3.1 效率测算 |
3.3.2 效率评价 |
第4章 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FZ集团内部资本配置存在的问题 |
4.1.1 集团内部交叉补贴过多 |
4.1.2 集团利益输送倾向明显 |
4.1.3 集团总部过度投资现象 |
4.2 FZ集团内部资本配置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集团经营及融资战略激进 |
4.2.2 子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
4.2.3 集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5章 提升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建议 |
5.1 提升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思路 |
5.2 调整集团相关战略及内部资本配置策略 |
5.2.1 实施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战略 |
5.2.2 考虑战略实现时兼顾分部投资机会 |
5.2.3 适当减少债券发行降低债权融资比例 |
5.3 加强内部资本市场主体管理 |
5.3.1 引进第三方投资者优化子公司股权结构 |
5.3.2 完善子公司监事推选制度和任期制度 |
5.3.3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投资顾问职能 |
5.3.4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回顾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企业文化 |
2.1.2 旅游企业文化 |
2.2 相关研究回顾 |
2.2.1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现状 |
2.2.2 旅游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
3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3.1 旅游行业、企业概况 |
3.1.1 旅游行业概况 |
3.1.2 玉水寨文旅集团概况 |
3.2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3.2.1 玉水寨文旅集团经营现状 |
3.2.2 玉水寨文旅集团发展规划 |
4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4.1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现状调查 |
4.1.1 深度访谈 |
4.1.2 问卷调查 |
4.2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2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
5.1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
5.2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5.3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设计 |
5.4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
5.4.1 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策略 |
5.4.2 丰富文化建设的宣导手段,大力鼓励创新提升 |
5.4.3 建设与制度、流程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
5.4.4 强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
5.4.5 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控制与考核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玉水寨文旅集团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
致谢 |
(8)青岛国信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建设理论 |
2.2 企业文化创新理论及方法 |
2.3 企业文化测评的基本工具 |
第3章:青岛国信集团企业文化现状 |
3.1 行业概况 |
3.2 国信集团发展现状 |
3.3 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 |
3.4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章: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创新研究 |
4.1 “心灵契约”文化的概念 |
4.1.1 “心灵契约”之“契约文化” |
4.1.2 “心灵契约”之“人和文化” |
4.1.3 “心灵契约”之“包容文化” |
4.1.4 “心灵契约”之“创业文化” |
4.2 将“心灵契约”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
4.2.1 标杆企业实践对企业文化创新思路的启发 |
4.2.2 理念创新 |
4.2.3 制度创新 |
4.2.4 管理模式创新 |
4.3 “心灵契约”式特色文化与国信集团发展现状的契合度 |
4.3.1 “心灵契约”与国信集团稳健、诚信的文化基因相契合 |
4.3.2 “心灵契约”受到员工认同,与员工期望相契合 |
4.3.3 “心灵契约”文化与企业当前发展需求相契合 |
4.4 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定位设计 |
4.4.1 以“心灵契约”彰显文化个性与特质 |
4.4.2 “心灵契约”文化定位模型 |
4.4.3 “心灵契约”文化定位的支撑元素 |
4.5 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
4.5.1 事业共同体主要内容 |
4.5.2 精神共同体主要内容 |
4.5.3 行为共同体主要内容 |
4.5.4 形象共同体主要内容 |
4.6 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 |
4.6.1 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
4.6.2 研究和确定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路径 |
4.6.3 指导支持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
4.6.4 推进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一体化 |
4.6.5 强化企业人文关怀和员工心理疏导 |
4.6.6 在适当时机制定《国信集团基本法》 |
4.7 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创新的实施要求 |
4.7.1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
4.7.2 与企业创新战略保持一致 |
4.7.3 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同步 |
4.7.4 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积极性 |
第5章:国信集团“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条件 |
5.1 组织保障 |
5.2 机制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5.4 资金与物资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JT集团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企业文化研究的缘起 |
2.2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
2.3 企业文化的评估 |
2.4 企业文化整合 |
2.5 研究评述 |
3 JT集团重组整合的成效与困扰 |
3.1 JT集团重组整合历程 |
3.2 JT集团重组后的战略调整 |
3.3 JT集团重组整合成效 |
3.4 JT集团整合过程的主要困扰 |
3.5 JT集团整合困扰的核心因素 |
4 JT集团企业文化整合现状分析 |
4.1 JT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
4.2 JT集团企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成果 |
4.3 JT集团企业文化整合存在的不足 |
5 JT集团企业文化特征评估与量化分析 |
5.1 调研对象与调研方法 |
5.2 调研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6 JT集团企业文化整合策略与措施 |
6.1 整合发展的目标 |
6.2 整合发展的原则 |
6.3 文化整合的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绿地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 |
1.4.1 主要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 |
2.1.2 企业绩效 |
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
2.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
2.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2.3 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现代产权理论 |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4 公司治理理论 |
3.2 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背景分析 |
3.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3.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3.3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 |
3.3.1 股权结构 |
3.3.2 治理结构 |
3.3.3 治理机制 |
3.3.4 治理环境 |
3.4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维度分析 |
3.4.1 财务绩效 |
3.4.2 市场绩效 |
3.5 本章小结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绿地集团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 |
4.1 绿地集团的基本情况 |
4.1.1 混改前背景概况 |
4.1.2 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4.2 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 |
4.3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绿地集团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 |
4.3.1 股权层面作用路径 |
4.3.2 公司治理层面作用路径 |
4.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绿地集团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效应 |
4.4.1 公司治理 |
4.4.2 经营机制 |
4.4.3 融资渠道 |
4.5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绿地集团绩效评价的具体分析 |
4.5.1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绿地集团的市场绩效评价 |
4.5.2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绿地集团的财务绩效评价 |
4.5.3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绿地集团绩效评价补充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多元化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
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 将整体上市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选路径 |
5.4 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各类资源优势 |
5.5 推行并完善员工持股及职业经理人制度 |
5.6 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明晰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 |
5.7 充分发挥政府在混改中的特殊职能和引导监督作用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集团企业治理中的文化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 [1]S集团企业文化落地改进方案研究[D]. 王昱. 西北大学, 2021
- [2]C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研究[D]. 郭璟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D]. 金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D]. 郭光亮. 西南大学, 2019(05)
- [5]乡村文化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坚守和流变 ——基于广东省雷州市足荣村昌公书局的调查[D]. 杨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FZ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改进研究[D]. 彭健军. 湖南大学, 2019(07)
- [7]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王琳. 云南大学, 2019(03)
- [8]青岛国信心灵契约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D]. 徐春燕.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8)
- [9]JT集团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 鲍俊捷. 云南大学, 2019(03)
-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绿地集团为例[D]. 牛燕妮.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银行授信论文; 混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