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公司的金光

金光公司的金光

一、金光公司金光四射(论文文献综述)

周媛[1](2020)在《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书写》文中提出阵法就是古代军队的战斗队形,是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来发挥军队最佳战斗力的军事部署,在古代战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阵法也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大量出现,为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学界目前对阵法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军事战争角度上,即阵法源流、阵法个案探讨的研究阶段。文学角度的研究,仅局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这三部小说中的战争叙事。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和翔实的文本解读,整理出多达七十九部包含阵法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呈现和梳理,分析阵法在不同题材小说中描写的异同,并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将历史军事中的阵法与小说中的阵法进行对比,对阵法的根源及演变进行一定的研究。论文正文部分分四章十一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为“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概观”。一方面,从现实的军事战阵和超自然的神魔阵法两方面入手,勾勒出明清章回小说中阵法的大致状貌。另一方面,以史料文献为基础对阵法的溯源及流变进行考证。研究先秦以礼治军及“仁”“智”战争观对阵法的影响,以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上的阵法演变进行梳理,并对阵法迷惑功能的生成原因,以及其由现实之阵到文学之阵的转变过程进行探讨。第二章为“阵法书写在不同题材小说中的文本差异”。明清章回小说的各类题材中都出现了有关阵法的情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历史演义小说的阵法基本以平实为主,英雄传奇与侠义小说中的阵法渐趋夸饰,神魔小说中的阵法更加奇幻,才子佳人小说中的阵法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第三章为“明清章回小说中阵法的文学书写”。就文学功能而言,阵法营造了威严宏大的战争场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就艺术特征而言,不但有高超的命名艺术,还通过比喻与夸张、悬念与释念、诗赞等手法提升阵法描写的艺术性。第四章为“明清章回小说阵法书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从鼓词、评书、现代武侠小说等三种文体探讨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书写对它们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呈现出的不同风格进行研究。鼓词中的阵法书写呈现出更为夸诞与工细的特点,评书中阵法书写趋于简略且富于传奇性,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阵法书写则既有继承又有开拓。

张润时[2](2020)在《《封神演义》宝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封神演义》以商周大战作为历史背景,战争中各种宝物、法器各显神通,构建起一个充满魔幻色彩、极具想象力的超凡世界,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中呈现的众多宝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彰显人物特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封神演义》中的宝物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宝物在小说中的叙事特征、叙事效果和叙事意义入手,对《封神演义》中的宝物进行详细的解读,并从文化角度分析宝物所体现的文化元素、宝物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对《封神演义》中的宝物和宝物文化进行整体研究与阐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以《封神演义》坐骑宝物为切入点,将其分为走兽类、神兽类、飞禽和水兽类四种类型,并选取马、牛、鹿、麒麟、青鸾等典型坐骑从文化源流、文化意蕴作详细剖析,总结坐骑宝物的共性特征、叙事特征以及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对《封神演义》日用器物类宝物进行研究,将日用器物类宝物分为葫芦类、宝珠类、宝镜及宝扇类四种类型,并选取葫芦、定海珠、照妖鉴、五火七禽扇等典型宝物从文化源流、文化意蕴、神奇功能几方面作详细剖析,总结日用器物类宝物的功能、叙事特征以及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宏观角度对《封神演义》的宝物进行研究,认为宝物多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动植物或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是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神奇物件。众多宝物具有道教、佛教文化渊源,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同时宝物中火元素、水元素的运用也体现出相生相克的五行文化特征。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不仅能够对明清神魔小说与历史、现实的关系,通俗小说的叙事特征,《封神演义》宝物叙事承前启后的地位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通过对宝物的研究,理解作品的神化思维、神秘崇拜等复杂关系,并且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的角度,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反思,能够从文化角度理解《封神演义》中宝物背后的故事,探究其源起,理解其内涵。

左攀[3](2019)在《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无量祖师、披发祖师、北帝、玄帝、祖师爷、上帝公等)是唐宋以后兴起的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道教神只。他源自上古四象中的北方玄武,玄武最初是神龟,汉代以后逐步演变成龟蛇合体的形象。在世俗社会,玄武是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许多景观名胜都以“玄武”命名。道教也将包括玄武在内的四象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充当天界神仙、人间羽士以及冥界死者的守护者。从先秦到唐代,玄武虽有神性,但神格地位始终不高,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神兽”。出于对北极和北斗的好奇与想象,华夏先民认为北方星空具有神奇的力量,加之北方属水,水生万物,道教逐渐形成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创造出太一、天皇大帝、紫微大帝等代表北极和北斗的北方神灵。这些神灵地位尊贵,神通广大。经过六朝时期的积累和整合,在唐代形成一个以北方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北帝派。这个道派塑造了多个北帝,将北方崇拜推向高潮。大约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北帝派道士以北帝派经典为蓝本创作真武专属道经,让北方玄武从四象中脱颖而出,成为以斩妖伏魔为己任的人格化北方大神将。为了证明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皇权合法性,宋真宗开展了一系列造神运动,面对来自北方契丹的威胁,作为北方守护者的玄武引起了他的注意。恰好天禧二年(1018年)京师军营出现醴泉祥瑞,宋真宗抓住机会,修建祥源观,加封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让真武神格得到跨越式提升。真宗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继续围绕“灵应”基调建构真武神格,收集整理灵验故事,编纂《真武启圣记》等经典,将真武塑造成赵宋王朝的护国之神、降妖伏魔的北方战神、祈雨禳火的水火之神、赐福禳灾的治世福神。徽宗、钦宗、宁宗、理宗不断加封真武,利用国家力量为真武修造宫观,使真武成为家喻户晓且具有灵验特征的道教尊神。大约在宋仁宗时期,道门羽士将同属北方神灵的天蓬、天猷、黑煞、真武组合成北极四圣。四圣是北极紫微大帝麾下神将,以斩妖伏魔为主要神职,同时具有治疗疾病、祈雨祈晴等功能。四圣是天心、神霄、东华、清微等雷法道派经常召请的对象,也是护佑赵宋王朝的神将,对两宋之际的皇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宋高宗之母韦太后为答谢神恩,在西湖孤山建四圣延祥观,使四圣信仰显赫一时。宋朝灭亡以后,其他三圣逐渐默默无闻,天蓬甚至被丑化成猪八戒,但真武信仰反而逆势崛起,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真武是北极四圣中的北方玄天上帝,北中之北的叠加效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因为真武得到皇家的多次册封,在四圣观之外另有专祀;最重要的是真武灵应之名遍天下,在民间拥有长远的影响力。早期武当山佛道并存,它既是佛教法华宗、禅宗的活动基地,也是道教丹鼎派和隐修者梦寐以求的仙山。宋徽宗宣和年间,紫霄宫落成,这可能是武当山第一座供奉真武的道观。从此以后,关于真武在武当山修道、飞升的传说逐渐生成,元代武当清微派形成,武当教团的本山意识觉醒,刘道明等高道考诸古籍,采访耆老,编纂《武当福地总真集》《武当纪胜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道经,将真武传说一一落实到武当山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之中。元代道士、明代皇室根据真武传说大修宫观,神话传说和神圣空间紧密结合,原本虚无缥缈的真武修道传说因为落实到具体地域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武当山也因为真武信仰的附会而声名鹊起。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多处以小武当、赛武当、东、西、南、北、中武当命名的道教名山,见证了真武信仰的兴起和武当文化的传播。真武大帝的出生和修道故事,明显受到释迦摩尼传记的启发。真武被附会成无量寿佛的化身,许多寺庙也供奉真武。真武是道教重要的劝孝之神,历史上曾经出现多部以真武为主神的劝善经典,力图以真武信仰监督儒家纲常伦理的落实和执行。真武信仰反映了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即使在真武专属经典中,玄天上帝的神阶地位也不是太高,他只是玉皇、紫微手下的神将而已。然而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三清四御。真武信仰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神格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阶层、职业的信仰需求;他以“灵应真君”为名,灵应故事广为流传,顺应了人们希望通过宗教解决实际问题的功利心理。他有武当山作为具象化的神圣空间,使传说故事更显真实,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让真武信仰随着信众的足迹广为流传。真武是唐宋以后道教新兴神灵的代表,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王亚磊[4](2019)在《传统菊品种资源调查与整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原产中国,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及药用等多种利用价值,文化底蕴丰厚,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菊花品种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长期的人工杂交和选择,使其遗传背景复杂,品种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再加上不同地区菊花品种形态分类方法不一致,造成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异常严重,给菊花品种资源管理带来困难。加之菊花种质资源保存和栽培管理上的不完善,也导致部分古老和名优品种资源逐渐流失。因此,为保护传统菊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和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连续两年对传统菊主要分布区域及菊花展参展的传统菊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分析,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菊的主要观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实地调查统计,整理出832个传统菊品种,并对其瓣型、花型、花色、茎色、叶形、株高、花径、叶长、叶宽、茎粗等10个形态指标进行性状记录与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5类瓣型中,管瓣类和匙瓣类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6.30%和33.17%,桂瓣类最为稀少,仅占2.64%。在28个花型中,匙球型、钩环型和叠球型品种数量较多,分别为25.24%、12.98%和10.82%,缺少蜂窝型和全桂型品种。在8个色系中,黄色、白色和粉色品种居多,占比23.20%、18.39%和15.63%,绿色品种最为稀少,占比2.40%。茎色以绿色为主,占比74.04%。叶形主要为长叶和正叶,占比分别为47.00%和33.53%。数量性状中,株高变异系数最大,为31.11%,叶长与叶宽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710。花型、叶宽和叶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 2.666、2.156 和 2.097。2.对中国现代7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菊品种谱录进行了品种数量统计,整理出传统菊品种名录及其品种的瓣型、花型和花色性状,并对中国品种群和日本品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菊谱品种共计5230个,各瓣型的分布顺序为管瓣类>匙瓣类>平瓣类>畸瓣类>桂瓣类;匙球型和钩环型是品种数量最多的花型,全桂型、单管型、蜂窝型和剪绒型属于珍稀花型;黄色、白色和粉色是传统菊品种常见花色,绿色品种数量最为稀少。日本品种群在瓣型上只有平瓣类、匙瓣类和管瓣类,缺少桂瓣类和畸瓣类,花型只涵盖19种且多数为匙球型,占比超过1/2,中国品种群包含5类瓣型和30种花型,两个品种群均有丰富的花色多样性。

谷运龙[5](2019)在《几世花红》文中提出第一章一母亲打来电话,悲伤地说:"你三舅死了"。我只轻轻地"哦"了一声。母亲并没有责怪,反倒也和我一样出了一口长气。过了一阵子,她才又问我:"回来吗?"我被母亲问得不知所措。不回去,母亲怎么面对乡亲,回去吧,我也同样面临和母亲一样的问题,我怔怔的。母亲却说:"还是不回的好。"电话被母亲挂断了。

游红霞[6](2018)在《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朝圣旅游是基于某种信仰(宗教的或非宗教的),或对某个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发生的旅游行为,是信仰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类型。本文以本土化的观音信仰为研究对象,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主要的研究范围,讨论如何将神圣层面的信仰推向世俗层面的旅游,论述朝圣旅游中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互动交织、相互裹挟的关系。朝圣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由旅游客体与旅游主体承载。朝圣旅游客体指圣地及其旅游景观,景观生产是旅游行为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朝圣旅游的关键环节。作为记忆之场和传承之场的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传统的文化记忆,也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景观的生产和叙事兼具信仰性和旅游性的双重特征,是政界、佛教界、旅游界乃至受众群体等各方面合力推动的结果。朝圣旅游的主体主要由三大阵营构成。第一是朝圣旅游的建构主体。朝圣旅游是以社会信仰为中心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被利用、加工和重构为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化”的过程。普陀山的现代朝圣旅游是由国家及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民俗文化精英、商业力量、旅游地的地域社会等方面合力建构的,他们的叙事话语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立场,又形成了一个话语结构的复合体,共同将传统信仰推向现代旅游。第二是朝圣旅游的受众群体,即朝圣旅游者。朝圣旅游者被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所调动,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可以分析他们对于朝圣旅游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朝圣旅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也传播和强化了信仰传统,从而促进了朝圣旅游的发展。朝圣旅游者是传统民俗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成为朝圣旅游的有力推手。第三是朝圣旅游的组织者,也就是朝圣旅游的中间人。导游是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他们通过现场叙事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导游的叙事话语代表旅游的立场,与信仰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和冲突。只有当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达成统一和和谐时,才能有效地促成朝圣旅游的发展。以导游为代表的旅游界人士要进行自我约束和妥协,从客观上促进了信仰的发展;信仰界人士也对导游的合理行为表示了包容的态度,甚至参与到朝圣旅游之中,推动旅游的实现,两股力量实现了联合。在朝圣旅游中,从景观的生产到朝圣旅游的建构和运营,都呈现了信仰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裹挟着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对朝圣旅游的审视,可以探讨旅游民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民俗旅游景观的生产;第二,景观叙事与文化记忆、民俗传承以及民俗旅游的关系;第三,民俗旅游的主体建构;第四,民俗旅游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等等。

李庆锋[7](2016)在《琴弦上的歌》文中指出第一部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一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

任玲玲[8](2013)在《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界、文艺界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批判、改造运动。文艺方针背离文学的功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日益扭曲,直至“文革”期间出现“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局面。浩然是建国以来,“左”的文学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所谓“政治化写作”,是指作家迎合或者根据当局的政治需要,为直接配合政治宣传,而以图解政策、图解社会、图解生活为创作手法的应景式的文艺写作。它是中国革命过程中,为适应革命的政治需要而被不断提倡起来的“左”倾文艺传统的产物,也是作家缺乏起码的文艺价值和文艺个性,而自觉不自觉地阿谀政治的结果。以浩然为典型的政治化写作,是建国以来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文艺标签。“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在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浩然的政治化写作进了剖析:首先,结合浩然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分析其如何通过故事结构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意识形态化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浩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创作经过、浩然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形势的对应关系,剖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发展过程。浩然早期的短篇小说可以解读为宣传性型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歌颂新中国农村移风易俗、公而忘私、爱社如家、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人好事,是配合国家大事所做的政策宣传。《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是浩然以图解“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题的政治图解型长篇小说。浩然“文革”期间创作的《西沙儿女》和《三把火》是僵硬的“文革”式写作,是“文革文学”的典型代表。“文革”后,浩然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勉强写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但由于已形成了固定的政治化写作模式,难以有所突破。其次,通过浩然的成长经历,分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思想基因。浩然是一个孤儿,在解放区政府的帮助之下有了家、有了工作。从一个只受过三年多小学教育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党报记者和走进文学殿堂的知名作家,一路革命走来,他有着有表现自己、向上爬的强大动力。对党的感恩戴德和多年从事党报记者的经历,使得浩然在当“文革”假“革命”之名要求文学为其服务时,浩然不但不会觉得别扭,反而会觉得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而顺理成章地沿着这个思路去营构他的作品,去迎合“文革”政治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客观的条件以及作家自身主观意愿,促成了浩然在“文革”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最后,通过分析极“左”的时代氛围清理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浩然作品的走红有他的社会氛围。读者、编辑、出版社、评论界,甚至各种各样的座谈会,都有“左”的要求,都在推动浩然去写“左”。浩然的问题,既是他个人问题,又是时代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文革”结束,中国社会整体是一个极“左”时代。浩然要歌颂这个时代,必然要跟着这时代的要求走。建国后对胡风、丁玲、萧也牧、甚至后来对周扬等人文艺思想的批判,导致中国的文艺政策越来越“左”。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合作化、集体化、地主富农的反革命阴谋、批斗党内走资派等这些政治运动,自然成为浩然的作品主题。紧跟政治指挥棒的浩然,至死都坚持自己作为一个“时代歌者”的“真诚”性,对于自己所受到的质疑感到委屈、苦闷。将浩然放在当代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运用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心态史等跨学科的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进行深层次的清理,使文学能够重回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对当下社会文化、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晓瑜[9](2013)在《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现象为思考角度,梳理并试图探讨了形成其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历史及社会文化成因,全文也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即形成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为何在新疆存在,为何呈现出金装的视觉文化特征。本文从现象的思考入手,第一章梳理了黄金作为自然物质本身到成为承载人类文化载体的过程,黄金被东西方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样貌。第二章从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表现形式进行视觉上的分析,讨论了黄金对于新疆民族而言,被赋予了怎样的民族文化信息。第三章从早于中原地区的用金和饰金审美传统的新疆的主要金工艺现象进一步讨论了新疆“金妆文化”存在的悠久历史传统,第四章及第五章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理论分析的方法入手,从形成民族审美心理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原始文化的最初民族集体无意识开始,对形成新疆“金妆文化”的“原始密码”进行了线索梳理,然而,形成其民族审美心理最终积淀的还是社会文化系统,新疆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也最终将用金的审美意识稳固下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观念中。结语对新疆的用金传统对中原用金及其工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说明了新疆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中介作用。

卫冠洲,张虎涛[10](2013)在《洛河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洛河一条清溪在陕南、豫西的大山中横冲直撞,南突北袭,汇聚着翠峦峻岭间的涓涓细流,渐渐形成了一条日夜奔流、哗哗作响的洛河水,经长泉巨瀑下的黑龙潭进入洛河川,经永固、九曲、寿安、洛阳,一直向东,在"洛口村"与伊河汇流后注入滔滔黄河,浑波浊浪、奔腾咆哮着一头扎进茫茫大海的怀抱。2.古风台陇西成纪的古风台上,坐着一位散

二、金光公司金光四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光公司金光四射(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概观
    第一节 明清章回小说中丰富多样的阵法
        一 现实的军事战阵
        二 超自然的神魔阵法
    第二节 阵法溯源及考辨
        一 先秦以礼治军及“仁”“智”战争观的影响
        二 阵法的演变——从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
        三 从现实之阵到文学之阵:阵法迷惑功能的生成和应用
第二章 阵法书写在不同题材小说中的文本差异
    第一节 平实:历史演义中的阵法描写
        一 队伍的战斗队形
        二 排阵的地型
        三 高素质的军事将领
        四 变阵的复杂与奇妙
    第二节 夸饰:英雄传奇与侠义小说中的阵法描写
        一 仙魔助战的出现
        二 智谋过人的男性英雄或侠士
        三 女性英雄的光彩
        四 排阵与破阵的精细化
    第三节 奇幻:神魔小说中的阵法描写
        一 驱神役鬼的神通
        二 诡异凶险的阵势
        三 仙器法宝的使用
    第四节 新颖:才子佳人小说中的阵法描写
        一 别具一格的军事元素
        二 摆阵破阵主人公身份的改变
第三章 明清章回小说中阵法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文学功能
        一 营造威严宏大的战争场面
        二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节 艺术特征
        一 阵法的命名艺术
        二 阵法的描绘艺术
第四章 明清章回小说阵法书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夸诞与工细:鼓词中的阵法书写
        一 阵法场面的繁琐描摹
        二 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
    第二节 简略与传奇:评书中的阵法书写
        一 粗略性
        二 传奇性
        三 趣味性
    第三节 继承与开拓: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阵法书写
        一 对明清小说阵法的沿袭
        二 各类剑阵、刀阵、拳阵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封神演义》宝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封神演义》坐骑类宝物
    第一节 走兽:神马奇牛放光华
        一、马
        二、牛
        三、鹿
    第二节 神兽:上古神兽现神威
        一、麒麟
        二、其他神兽
    第三节 飞禽与水兽:上天入海搅浪波
        一、鹤
        二、青鸾
        三、水兽
    第四节 坐骑类宝物的叙事与文化
        一、坐骑类宝物的叙事特点
        二、坐骑类宝物的文化意蕴
    小结
第二章 《封神演义》日用器物类宝物
    第一节 葫芦:囚敌杀敌聚宝物
        一、鸿钧葫芦
        二、金葫芦
        三、红葫芦
    第二节 珠宝:光华伤人可惑敌
        一、定海珠
        二、戳目珠
        三、定风珠
    第三节 镜及扇:鉴妖化敌显神通
        一、照妖鉴
        二、宝扇
    第四节 日用器物类宝物的叙事
        一、日用器物类宝物的叙事特点
        二、日用器物类宝物的文化源流
    小结
第三章 《封神演义》与中国宝物文化
    第一节 《封神演义》中的宝物观
        一、宝物与生活
        二、宝物与战争
    第二节 宝物与宗教文化
        一、宝物与道教文化
        二、宝物与佛教文化
        三、其他民间宗教
    第三节 宝物与五行文化
        一、宝物与火
        二、宝物与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汉唐之际玄武意象及功能考析
    第一节 玄武溯源:四灵和四象的结合
    第二节 玄武形象:从神龟到龟蛇的转变
    第三节 世俗玄武: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
    第四节 道教玄武:守护人体及阳宅祖茔的北方精灵
第二章 北帝派对龟蛇玄武的人格化改造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
    第二节 北帝神格的演变和北帝派的兴起
    第三节 五代川蜀北帝派道士与玄武的人格化
第三章 两宋时期真武神格的提升与完善
    第一节 宋真宗与真武神格的跨越式提升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真武神格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节 南宋时期真武信仰的完善与传播
    第四节 真武专属道经出世时间蠡测
第四章 北极四圣的兴衰与真武信仰的崛起
    第一节 天蓬、天猷、黑杀神格演变考
    第二节 北极四圣组合的形成和演变
    第三节 四圣信仰与两宋皇权嬗代
    第四节 四圣的没落和真武的崛起
第五章 从佛道共存到真武独尊——真武大帝与武当山
    第一节 六朝隋唐武当山的佛教历史与法脉传承
    第二节 汉宋之际武当山的神仙传说与道教史迹
    第三节 宋末元初真武传说在武当山的落实
    第四节 从新武当山现象看真武信仰的传播
第六章 真武大帝的神格功能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伏魔之神与护国之神
    第二节 北方之神与水火之神
    第三节 治世福神与万能之神
第七章 真武信仰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真武信仰与佛教之关系
    第二节 真武信仰的孝道内涵和劝善功能
    第三节 从真武经典看道教放生观
    第四节 从真武信仰看唐宋以降道教神灵信仰的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4)传统菊品种资源调查与整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菊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 中国古代菊花品种分类
        1.2 菊花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
        1.3 基于形态学的菊花品种分类系统
        1.4 基于聚类统计分析的菊花品种分类研究
    2 菊花品种资源调查与整理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传统菊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花器官性状的分析
        2.2 基于营养器官性状的分析
        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传统菊部分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现代主要传统菊菊谱品种的整理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谱品种花器官性状的分析
        2.2 调查品种与菊谱品种的对比分析
        2.3 中日两国传统菊品种花器官性状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传统菊品种分类体系中瓣型和花型的描述
    附录二 30个花型图版
    附录三 传统菊调查品种性状登记表
    附录四 菊谱品种性状统计表
致谢

(5)几世花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6)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朝圣”内涵的研究
        二、“朝圣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维度
        三、关于“朝圣旅游”的其他问题及个案研究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第二章 本土化观音信仰及其圣地的形成
    第一节 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成
    第二节 观音的灵验叙事与信仰符号
        一、本土化观音信仰的灵验叙事
        二、观音菩萨的主要神职
    第三节 普陀山观音朝圣中心的形成
        一、妙善传说与观音圣地的多地化分布
        二、南海观音体系与妙善传说的勾连
        三、作为观音朝圣中心的普陀山
    小结
第三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景观生产
    第一节 “南海观音”:从符号到景观
    第二节 灵验叙事:景观灵力的生产
    第三节 景观价值:旅游标示物的生产
    第四节 现代节庆与表演景观的生产
        一、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节庆景观的生产
        二、佛教盛典《观世音》:表演景观的生产
    小结
第四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多元建构
    第一节 国家及地方的行政力量
        一、行政力量对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塑和重构
        二、行政力量对朝圣旅游的策划和组织
    第二节 普陀山观音信仰的民俗文化精英
        一、普陀山的僧侣团体
        二、舟山地区的地方文人和非遗传承人
        三、从事普陀山观音信仰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商业力量
        一、朝圣旅游的认同性经济本质
        二、朝圣旅游企业——广州CYQ国际旅行社的案例
    第四节 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居民
        一、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地方文化认同
        二、普陀山居民对朝圣旅游的参与和建构
    小结
第五章 朝圣旅游者:在信仰与旅游之间
    第一节 朝圣旅游者的类型
        一、源于宗教传统和民间习俗的朝圣旅游者
        二、“寻根问祖”的朝圣旅游者
        三、祈祷灵验的朝圣旅游者
        四、观光体验的朝圣旅游者
    第二节 朝圣旅游者的行为
        一、朝圣旅游者与神灵的“交流”行为
        二、朝圣旅游者的景观实践
    第三节 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
    小结
第六章 朝圣旅游的中间人:信仰与旅游的博弈与联合
    第一节 导游: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
        一、导游的叙事话语:从信仰到旅游
        二、导游的叙事话语对朝圣旅游者的影响
        三、导游的叙事话语与信仰话语的博弈
    第二节 旅游力量与信仰力量的联合
        一、旅游界人士的自我约束与妥协
        二、信仰界人士担当朝圣旅游的中间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田野调查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图片选录
    附录三:观音灵感事迹文献目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完成的工作
后记

(8)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悄然归去的浩然
    第一节 孤独的落幕
    第二节 为谁写作
第二章 家庭出身和青年时代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歌者
        一、从孤儿到户主
        二、记者生涯
    第二节 作家梦
        一、一张“作家证”
        二、从《红旗》到北京市文联
第三章 早期创作活动
    第一节 “文革”前的短篇小说
        一、主要作品集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创作经验
        一、无产阶级理想人物的塑造
        二、创作公式
    第三节 评论界对浩然短篇小说的评价
        一、肯定浩然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事物的歌颂
        二、批评浩然对阶级斗争表现不足
第四章 《艳阳天》的创作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经过
        一、《艳阳天》的创作背景
        二、《艳阳天》的创作经过
    第二节 《艳阳天》的主要内容与改编
        一、主要内容
        二、《艳阳天》的版本差异与不同时期的推介
        三、小说文本的外溢
    第三节 阶级斗争的文学描述
        一、《艳阳天》的创作特色
        二、《艳阳天》里的阶级阵营与阶级矛盾
        三、《艳阳天》关于阶级斗争的日常化、生活化的描述
    第四节 评论界对《艳阳天》的解读与批判
        一、“文革”时期的评论
        二、“文革”后的评论
第五章 《金光大道》的创作及其影响
    第一节 《金光大道》的创作经过及主要内容
        一、《金光大道》创作经过
        二、《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
        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
        二、“农业合作化”的文学叙述
    第三节 《金光大道》的政治宣讲
        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二、“高大全”的示范性与样板性
        三、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的入侵
    第四节 小说文本的外溢
        一、小说文本的改编
        二、电影《金光大道》的拍摄与影响
    第五节 《金光大道》的相关评论
        一、“文革”期间的评价
        二、“文革”后的评价
第六章 “文革”中的经历及其它创作
    第一节 “文革”期间经历
        一、走红的农民作家
        二、“文革”中两桩公案
    第二节 《西沙儿女》的创作与影响
        一、《西沙儿女》的创作
        二、《西沙儿女》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迎合与彷徨:《百花川》创作与修改
        一、《百花川》的内容
        二、从《三把火》到《百花川》
    第四节 对“文革”期间浩然的评价
        一、浩然作品的评价
        二、对浩然“文革”表现的评论
第七章 “文革”后浩然的境况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遁走“泥土巢”
        一、“文革”后的经历
        二、“文艺绿化”工程
    第二节 “文革”后的创作
        一、“反思”过去寻找新出路
        二、主要作品
        三、对浩然“文革”后作品的评价
第八章 浩然作品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浩然创作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策、主题与故事情节
    第三节 语言特色
第九章 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
    一、浩然晚年受到的批评
    二、浩然政治化写作的逻辑分析
附录1 打倒“四人帮”后浩然在北京市文联恢复大会上的检讨
附录2 浩然关于老舍之死的第一次访谈
附录3 浩然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选题缘起
    1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金饰文化
    2 新疆古代的金饰文化及其本选题的提出
    3 涉及本选题的几个问题及选题研究成果综述
    4 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 黄金的文化概述
    1.1 人类所认识的黄金
        1.1.1 作为物质存在的黄金
        1.1.2 人类最早对黄金的认识和使用
    1.2 作为神圣宗教文化存在的黄金工艺美术
        1.2.1 以光为美的原始思维
        1.2.2 以神圣宗教存在的黄金工艺美术
    1.3 金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2 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形式表现
    2.1 视觉呈现效果
        2.1.1 鲜艳明亮的纯色系
        2.1.2 炫目闪耀的金色
    2.2 闪光材质的喜好
        2.2.1 黄金首饰的情结
        2.2.2 金光熠熠的日用铜器
    2.3 饰金的审美习俗
        2.3.1 服饰的饰金
        2.3.2 生活用品的饰金
3 新疆古代的用金工艺
    3.1 织物的用金工艺
        3.1.1 新疆古代的织物织金工艺
        3.1.2 新疆古代的织物印金工艺
    3.2 金器细金工艺
        3.2.1 新疆古代的镶嵌、掐丝金珠工艺
        3.2.2 新疆古代的其他细金工艺
4 “金妆文化”审美心理的发生
    4.1 “干燥”的视觉审美心理
        4.1.1 地理生态环境
        4.1.2 自然气候下的地域视觉呈现
    4.2 “厚土藏金”的用金审美经验
        4.2.1 产金盛地
        4.2.2 用金经验
    4.3 “金色之光”的宗教神圣审美心理
        4.3.1 原始自然宗教中对太阳的崇拜
        4.3.2 原始岩画中的太阳崇拜
5 “金妆文化”审美心理的文化形成
    5.1 早期的草原游牧黄金崇拜
        5.1.1 早期草原文化的尚金传统
        5.1.2 新疆古代的“黄金”塞人
    5.2 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的文化汇聚
        5.2.1 商业文化与黄金
        5.2.2 中亚、西亚的金属手工艺影响
    5.3 “英雄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性格
        5.3.1 英雄神话和英雄史诗的传统
        5.3.2 英雄文化的力量之“金”
结语
    1 作为历史文化的必然而存在于新疆民族的装饰艺术“金妆文化”审美心理
    2 新疆民族的用金传统及其金工艺对中原的影响
插图出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洛河恋(论文提纲范文)

1.洛河
2.古风台
3.两河交汇处
4.洛口村
5.长泉
6.洛口村
7.永固城
8.长泉
9.永固城
10.龙头山
11.永固城
12.码头
13.洛口村
14.洛河
15.金光山
16.洛河岸边
17.金山神宫
18.洛河
19.龙头山
20.菊花山顶
21.金光山麓
22.金光山顶
23.洛河岸边
24.永固城
25.洛口村
26.莲花寺
27.莲花寺
28.辔头观
29.金光山麓
30.金光山麓
31.辔头观
32.辔头观
33.铁佛大寺
34.仓颉洞
35.辔头观
36.金光山麓
37.金山神宫
38.永固城
39.宛丘宫廷
40.莲花寺
41.众匠馆
42.符曲馆
43.永固城
44.洛河岸
45.辔头观
46.凤凰坡
47.祖师庙院
48.议事宫
49.祖师庙院
50.洛河畔
51.勤政殿
52.祖师庙院
53.勤政殿
54.洛河崤地
55.天庭
56.议事宫
57.凤凰岭
58.祖师阁
59.永固城
60.永固城
61.天庭
62.桃花源
63.焦地(回忆)
64.桃花源
65.桃花源风宓问:“人咋都称你风酋长?”
66.桃花源作坊
67.天庭
68.永固城
69.象符馆
70.祖师庙院
71.一组镜头
72.议事宫
73.祖师庙院
74.宫门
75.议事宫
76.逍遥宫
77.逍遥宫
78.议事宫
79.勤政殿
80.丹墀
81.宫门
82.新郑
83.高速公路
84.青竹花苑
85.县城
86.凤凰坡顶
87.餐厅
88.姜家祠堂
89.公路
90.龙头山
91.坝顶
92.姜族长家

四、金光公司金光四射(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章回小说中的阵法书写[D]. 周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封神演义》宝物研究[D]. 张润时.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D]. 左攀. 兰州大学, 2019(02)
  • [4]传统菊品种资源调查与整理分析[D]. 王亚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几世花红[J]. 谷运龙. 民族文学, 2019(04)
  • [6]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D].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6)
  • [7]琴弦上的歌[J]. 李庆锋. 时代文学, 2016(10)
  • [8]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D]. 任玲玲. 南京大学, 2013(07)
  • [9]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D]. 李晓瑜.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7)
  • [10]洛河恋[J]. 卫冠洲,张虎涛. 电影文学, 2013(06)

标签:;  ;  ;  ;  ;  

金光公司的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