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珠海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孙蕾[1](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一些重大基本问题有待深入解决,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以往成果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文献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力求在研究视角和观点上有所创新。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有利于回应“工业文明”生产方式,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在实践层面能够发挥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效借鉴。具体而言,论文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创新点。第一章,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通过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的阐述,明确了本研究内容和其他相关理论内容的区别所在。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渊源和西方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三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儒家生态思想、道家生态思想和佛教生态思想等等。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实践历史基础上,历经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迎来飞跃的阶段,取得了初步成就,如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格局错落有序;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论文根据取得的初步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应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在结语部分,除了总结论文的大致思路和基本观点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连胜[2](2017)在《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立秋时节,中国焊接协会迎来成立30周年华诞。值此喜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协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30年来,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焊接协会不忘初心,
樊兵[3](2013)在《陕西省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城建档案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响应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和解决陕西省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城建电子档案的研究为突破口,对陕西省城建档案管理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建档案工作的研究,指出城建档案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着重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的人员组成、组织结构及基础设施三方面的情况,指出陕西省城建档案工作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意见和方法。其次,对城建档案管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等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对城建档案电子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我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的集中——分散式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第三,本文的核心部分。一方面,通过分析当前城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工作的整体计划和三阶段计划,并对今后我省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政策进行了详细说明。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我省采用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实现和分析研究,提出统一电子文件格式的建议;并且对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推广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第四,通过分析当前城建档案收集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其他省市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省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的对策措施;并对比较关注的地下管线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最后,结合文章的重点和创新点,提出了今后城建档案工作研究的方向。
李家乾[4](2013)在《浅谈国内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文中指出概述了我国国内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对我国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经历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究。
严道连[5](2012)在《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开始逐渐向市、县基层政府延伸,连云港市作为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城市,正紧紧抓住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其次,着重对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包括政府网站建设、政府内外网建设、“金”字号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应急系统,对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情况作了分析,指出了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资源共享和统一规划执行不到位;部分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还不足;缺乏电子政务方面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等等。最后,通过对国外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总结,找出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借鉴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快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首先要重视电子政务建设,采取强有力的领导,对电子政务建设有个明确的定位,突出应用,建好人才队伍。其次,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围绕长远目标,坚定信心;要多种渠道,增加投入;要加强系统整合,实现共享;最后,还要强化考核,严格管理;要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
林福严[6](2007)在《摩擦学分会大事记》文中提出1962年 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 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参考: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机械学会动态》,18(1962)P2
温燕茹[7](2005)在《“信达海烙杯”第四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杭州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气体消防分会[8](2005)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气体消防分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一、学术活动开展情况 2000年12月,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气体消防分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由由大酒店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出席会议的委员和代表共82人,有来自全国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消防局和江苏、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深圳市消防局,以及全国各大设计院和消防科研单位、气体消防生产厂家的气体消防分会委员和代表。
气体消防分会[9](2005)在《关于申请立项编制推荐性国家规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选型配置设计规范》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现报上“推荐性国家规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选型配置设计规范》申请立项报告”、“推荐性国家规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选型配置设计规范》编制大纲建议草案(详见附件一)”和“推荐性国家规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选型配置设计规范》首次制订编制组建议名单(详见附件二)”。
余伟萍[10](2004)在《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增长停滞甚至面临衰退的困境,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逐步扩大生产与经营规模,企业内部要素不断得到优化,企业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最终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最佳状态下的企业运行。本文立足于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三大理论基石,围绕着寻找适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能力,形成与企业生命周期相适配的能力组合,以支持企业跨越阶段性危机,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这一研究目标,对企业持续发展内涵、企业成长机制、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能力系统及动态演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能力模型与生命周期动态适配关系。 首先,本文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企业发展是企业不断在高于原来水平的基础上运行,表现为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提高、企业运作以及管理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等等。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盈利能力的持续提高,保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长盛不衰,强调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成长机制,使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规模同步扩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企业持续发展受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和影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中,企业能控制的资源和拥有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因,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和动力源泉;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产业环境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因,并对企业成长起着推动或制约的作用。这两方面对企业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必须在构建企业成长机制时加以全面分析。 其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企业面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是否保持敏感性,是否有能力及时应变和适应。因此,从能力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文献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法等方法,归纳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组合模型,即POSTEN模型。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也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更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企业能力系统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能力的有机组合,虽然企业能力有很多,但本文提出的这六种能力是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对企业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后,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揭示企业能力组合POSTEN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适配关系。持续发展是企业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企业的成长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外表现为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内则表现为以能力为支撑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取决于这两方面因素之间的适配性。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影响与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六大关键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即能力系统来共同影响与决定企业持续发展。通过规范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本文指出:六大关键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主导能力和辅助能力,并进一步得到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力组合演化路径,即企业能力模型与生命周期动态适配关系:TPEOSN(创业期)一POSTNE(成长期)一SEOTNP(成熟期)一STEPON(再生或衰退期),只有当二者的适配性最佳时,才能成功地促进企业成长。如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就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能力组合的动态演化决定和支撑着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强化和提升了企业的能力,并促使企业能力组合亦随之演化。POSTEN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适配关系还得到了案例研究实证检验。 最后,为了科学地分析能力组合模型中六种关键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本文分别对每种能力在每个阶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详细剖析与阐释POSTEN模型中各个能力要素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适配关系。企业每种能力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重要性都存在显着差异,如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长阶段、创业阶段、成熟阶段、再生阶段。没有一种能力在企业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是一成不变的
二、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珠海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珠海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
(二)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 |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
(二)从人类社会形态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
(三)从生态文明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
(四)从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间关系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
(五)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 |
(一)“五力模型”设想 |
(二)注重理念说 |
(三)生态主导说 |
(四)机制构建说 |
五、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
(二)列宁生态文明思想 |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儒家生态思想 |
(二)道家生态思想 |
(三)佛教生态思想 |
三、西方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
(二)生物中心主义理论 |
(三)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
(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
(一)实践历史依据 |
(二)实践探索阶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就 |
(一)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城市格局错落有序 |
(二)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 |
(三)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 |
(四)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
(五)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 |
(六)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 |
(七)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 |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 |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 |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二)建设美丽中国 |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一)科学规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 |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障 |
(三)完善生态法律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保障 |
(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保障 |
三、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
(二)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三)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
(四)坚持循环发展之路 |
(五)坚持低碳发展之路 |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空间格局 |
(二)“两型社会”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
(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产方式 |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
五、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
(一)走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之路 |
(二)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之路 |
(三)走延伸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
(四)走科学总结历史教训之路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 |
一、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一)弘扬生态求美文化,将求美精神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 |
(二)发挥生态文化内聚力,形成并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
二、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
(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 |
(二)破解生态发展难题,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
三、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一)蕴含中国的政治想象,保持理论活力 |
(二)破除僵化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三)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四、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一)理论要发挥科学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的导向作用 |
(二)理论要发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 |
(三)理论要发挥提升全民生态消费意识水平的导向作用 |
五、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克服生态弊端的有效方法 |
(三)具有全球视野,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
六、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 |
(一)吸收交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解决新问题 |
(二)科学总结经验,发挥推动生态与发展战略转型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1984~1986 |
1987 |
1991 |
1992 |
1993 |
1997 |
1998~2000 |
2001 |
2002 |
2005 |
2010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 历届领导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理事长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秘书长 |
3 工作成果回顾 |
3.1 引领行业发展 |
3.1.1 编制行业规划, 引导行业发展 |
3.1.2 参与标准修订 |
3.1.3 国家职业大典修订 |
3.2 推动技术发展 |
3.2.1 开展质量评比, 组织焊接技能比赛 |
3.2.2 推广节能、节材、高效焊接设备及材料, 推荐优质产品 |
3.2.2. 1 大力推广CO2气体保护焊新技术 |
3.2.2. 2 大力推广可控硅节能弧焊电源 |
3.2.2. 3 国产逆变电源的生产考核及产品推荐工作 |
3.2.2. 4 新能源丙烷气体代替乙炔气切割技术 |
3.2.2. 5 开展机器人焊接应用技术推广 |
3.2.3 组织技术交流, 推广先进焊接技术 |
3.2.3. 1 推动焊接设备技术进步 |
3.2.3. 2 推动焊材技术稳步发展 |
3.2.3. 3 推广应用先进切割设备 |
3.2.3. 4 焊接机器人产业长足发展 |
3.2.3. 5 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 |
3.2.3. 6 推动油田管道技术发展 |
3.3 提供优质服务 |
3.3.1 调研行业信息, 提供决策依据 |
3.3.2 信用等级评价 |
3.3.3 品牌培育 |
3.3.4 行业表彰活动 |
3.3.5 组建专家技术委员会, 提供重大科技成果及技术鉴定 |
3.3.6 创办行业权威网站 |
3.3.7 编辑出版刊物 服务行业大众 |
3.3.8 推进“中机云创平台”项目合作 |
3.3.9 建立焊接专利成果展 |
3.4 开展教育培训 |
3.4.1 开展培训认证 |
3.4.2 培训基地建设 |
3.5 服务平台建设 |
3.5.1 中国焊接之桥行业发展论坛 |
3.5.2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3.5.3 全国焊接材料行业大会 |
3.5.4 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 |
3.5.5 2016首届焊割行业创新发展论坛 |
3.6 加强交流合作 |
3.6.1 国内交流 |
3.6.2 国际交流 |
4 各分支机构特色活动 |
4.1 焊接设备分会 |
4.1.1 承办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4.1.2 主办两会论坛 |
4.1.3 分会会员大会 |
4.1.4 建立“中国焊接装备网” |
4.1.5 标准制修订工作 |
4.2 焊接材料分会 |
4.3 切割分会 |
4.4 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 |
4.5 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 |
4.6 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 |
4.7 能源装备专业委员会 |
4.8 造船与海洋工程专业委员会 |
4.9 油田与管道建设专业委员会 |
(3)陕西省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各省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状 |
1.1.2 我国各省市城市建设档案面临的严峻形势 |
1.1.3 陕西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
1.2 国内外城市建设档案收集管理的发展状况 |
1.2.1 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的意义 |
1.2.2 我国城市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发展状况 |
1.2.3 国外城市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发展状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相关理论 |
2.1 城建档案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城建档案概论 |
2.1.2 建设工程文件与建设工程档案的区别和联系 |
2.1.3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与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区别和联系 |
2.1.4 城建档案业务管理、业务管理档案和管理机构 |
2.2 城建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理论 |
2.3 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相关理论 |
2.3.1 电子档案管理理论基础 |
2.3.2 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理念 |
2.3.3 城建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城建档案管理概述 |
3.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基本情况 |
3.1.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归属及组织机构 |
3.1.2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存在的问题 |
3.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
3.3 陕西省城建档案工作指导思想 |
3.4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原则 |
3.5 陕西省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重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工作计划 |
4.1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
4.1.1 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困难 |
4.1.2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面临的困难 |
4.1.3 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对城建电子档案的新要求 |
4.2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工作计划 |
4.2.1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整体计划 |
4.2.2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计划第一阶段 |
4.2.3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计划第二阶段 |
4.2.4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计划第三阶段 |
4.3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组织实施 |
4.3.1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相关的组织机构 |
4.3.2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政策出台发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收集管理软件技术实现 |
5.1 电子签章的相关概念 |
5.1.1 什么是电子签名 |
5.1.2 什么是合法的、可靠的电子签章 |
5.2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通用格式的选择—PDF 文件格式的特点 |
5.3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签章系统的应用 |
5.4 城建电子档案管理软件开发依据 |
5.5 城建电子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经济效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陕西省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对策措施 |
6.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收集对策措施 |
6.2 陕西省各地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措施 |
6.2.1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 |
6.2.2 城市地下管线收集管理对策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浅谈国内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 |
1.1 在消防研究所成立之初 (1965年) , 首先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是上海消防研究所。 |
1.2 1987年是我国气体消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 |
1.3 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不断恶化, 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规定, |
2 气体灭火设备的生产与应用 |
3 我国气体消防技术研究的成果 |
3.1 对环境 (大气) 无危害。不能对臭氧层造成影响或是破坏, 最低标准:ODP≤0.05, 最好ODP=0; |
3.2 对人体不能造成有毒性侵害, 最好是微毒级的气体仅对人体有轻微影响, 能应用于有各种场所。 |
3.3 所设计的灭火剂要能够做到灭火效能高, 灭火浓度低, 最重要的是不能是可燃气体。 |
3.4 所喷射出的气体能够全部气化, 没有固体或液体的残留物; |
3.5 灭火气体要做到具有根据环境不同而随时做出气化和液化之间 |
3.6 保证气体的稳定性, 其中最主要的是耐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以便于存贮。 |
3.7 能够具有与弹性密封元件之间产生良好的相容性。 |
3.8 成本低。 |
4 我国气体消防技术的展望 |
4.1 新型气体灭火器的配置与发布。 |
4.2 新版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发布。 |
4.3 全面调整消防规范总体框架。 |
(5)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电子政务基本概念及相关分析 |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 |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
1、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
2、国内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
第二章 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
1、重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情况 |
2、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情况 |
二、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管理体制不健全 |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3、资源共享和统一规划执行不到位 |
4、部分公务员认识不足 |
5、缺少复合型人才 |
第三章 国外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借鉴 |
一、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 |
1、电子政务建设有明确的目标 |
2、电子政务的建设有长远规划 |
3、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 |
二、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借鉴 |
1、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认识深度 |
2、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
3、电子政务项目要定位明确 |
4、电子政务建设要以用为主,突出重点 |
5、电子政务建设需要人才作保障 |
第四章 加快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策略 |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
3、多种渠道,增加投入 |
4、加强整合,消除孤岛 |
5、强化考核,严格管理 |
6、强化培训,提升应用 |
7、明确目标,突出服务 |
二、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措施 |
1、统一整合,完善“中国·连云港”门户网站 |
2、制定标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
3、贴近农民,推动农村政务信息化建设 |
4、加强培训,提高公务人员信息化能力 |
5、选准指标,实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持续发展问题 |
三、研究目标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企业能力理论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三、企业系统论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企业持续发展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持续发展概述 |
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二、企业的持续发展 |
三、企业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
四、企业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因分析 |
一、企业成长外因论 |
二、企业成长内因论 |
第三节 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分析 |
一、能力概述 |
二、企业能力的特征与演化 |
三、企业能力系统构成与创新 |
四、企业能力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模型 |
一、企业持续发展驱动模型 |
二、企业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能力组合模型——POSTEN模型 |
第一节 中国市场竞争与企业能力演变 |
第二节 企业能力组合模型的归纳性分析 |
一、研究流程 |
二、第一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三、第二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 |
四、评述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的结论 |
第四节 国外研究的结论 |
一、卓越组织的因素 |
二、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4+2方程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能力组合模型POSTEN与生命周期适配关系 |
第一节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回顾与评述 |
一、国外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
第二节 企业能力与生命周期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一、创业阶段特征分析 |
二、成长阶段特征分析 |
三、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
四、再生/衰退阶段特征分析 |
五、企业能力组合模型与生命周期的适配关系 |
第三节 实证分析企业能力模型与生命周期适配关系 |
一、样本与问卷设计 |
二、数据统计分析 |
三、评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能力组合模型与生命周期适配关系案例研究 |
第一节 企业案例样本选取 |
第二节 创业与成长阶段的企业能力案例研究 |
一、成都齐达科技开发公司案例研究 |
二、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案例研究 |
三、四川中成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案例研究 |
四、四川威龙消防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案例研究 |
五、创业与成长阶段企业能力组合小结 |
第三节 成熟阶段企业能力案例研究 |
一、联想集团案例研究 |
二、Intel公司成熟期案例研究 |
三、成熟阶段企业能力组合小结 |
第四节 再生/衰退阶段企业能力案例研究 |
一、IBM背景简介 |
二、IBM的战略管理能力研究 |
三、IBM的技术能力研究 |
四、IBM的企业家能力研究 |
五、再生/衰退阶段企业能力组合小结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能力组合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
一、基于管理熵的企业生命周期定量分析方法 |
二、数据选用和研究方法 |
三、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实证结果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能力组合案例研究 |
一、成长期的深万科 |
二、成熟期的丽珠集团 |
三、再生/衰退期的夏新公司 |
四、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能力系统案例研究总结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企业家的概念 |
二、企业家能力的内涵分析 |
三、企业领导风格理论回顾 |
四、企业领导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关系 |
五、企业家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家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战略利润区概述 |
二、企业生命周期中的盈利模式设计 |
三、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与结构 |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评价 |
三、技术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技术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企业制度规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制度规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企业制度规范能力的概念 |
二、企业制度构建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
三、企业家与制度相互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四、企业制度规范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制度规范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企业内部运行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内部运行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
一、企业内部运行能力概念 |
二、企业内部运行的方式 |
三、企业流程简介 |
四、BPR和流程优化 |
五、内部运行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内部运行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
一、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概念 |
二、企业战略管理能力评价 |
三、战略变革概述 |
四、企业战略变革策略 |
五、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动态演化的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实证分析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
三、主要贡献 |
四、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五、本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声明 |
后记 |
四、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珠海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D]. 孙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2]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李连胜.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7(05)
- [3]陕西省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D]. 樊兵. 长安大学, 2013(06)
- [4]浅谈国内气体消防技术的发展[J]. 李家乾. 民营科技, 2013(02)
- [5]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 严道连.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6]摩擦学分会大事记[A]. 林福严.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 [7]“信达海烙杯”第四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在杭州召开[J]. 温燕茹.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5(07)
- [8]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气体消防分会工作报告[A]. 气体消防分会. “信达海烙杯”第四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5
- [9]关于申请立项编制推荐性国家规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选型配置设计规范》的报告[A]. 气体消防分会. “信达海烙杯”第四届全国气体消防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5
- [10]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D]. 余伟萍.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消防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