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与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

环丙沙星与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

一、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娟[1](2021)在《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性腹泻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造成严重畜牧业经济损失。蒙药巴布-7(Babu seven compound,BBS)对腹泻有较强的临床疗效。但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较少。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开展如下实验:实验1:为建立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将9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VG,口腔灌服生理盐水,n=10),模型Ⅰ组(MGⅠ,腹腔注射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Ⅱ组,(MGⅡ,口腔灌服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Ⅲ组,(MGⅢ,单次口腔灌服2%Na HCO3和1.0×109CFU/m L E.coli O1,n=20),模型Ⅳ组,(MGⅣ连续1次/3 d口腔灌服2%Na HCO3和1.0×109CFU/m L E.coli O1,n=20),攻毒后连续观察7 d,观察小鼠腹泻率、死亡率、DAI评分、肠道病变并检测炎性因子。结果表明,MGⅠ小鼠出现腹泻症状,死亡率达75%。MGⅡ小鼠未见异常;MGⅢ小鼠腹泻率达60%,死亡率达15%,腹泻症状于攻毒24 h后自愈。MGⅣ小鼠腹泻率达65%,死亡率达15%,存活小鼠腹泻、精神萎靡、厌食等症状可以持续72 h以上,且肠道病理变化和炎性因子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连续3 d(1次/d)灌服2%碳酸氢钠溶液和1.0×109CFU/m L的致病性E.coli O1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实验2:为研究蒙药BB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进行测序。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来综合分析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结果显示,E.coli O1入侵会降低Chao1、Ace、Shannon指数(P<0.05),升高Simpson指数(P<0.05),而BBS和EM治疗会升高Chao1、Ace、Shannon指数,降低Simpson指数(P<0.05)。E.coli O1的入侵会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及拟杆菌门、拟杆菌目、拟杆菌属、疣微菌门、疣微菌目、乳杆菌目、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升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菌属、梭菌目、肠杆菌目、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而BBS-H和Em-H治疗可以可以恢复菌群结构并增加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说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生物屏障损伤。实验3: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影响。将125只小鼠分为9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VG,n=10)、模型组(MG,n=10)、阳性对照组(CG,n=15)、蒙药巴布-7高、中、低剂量组(BBS-H,BBS-M,BBS-L,n=15)、大黄素高、中、低剂量组(Em-H,Em-M,Em-L,n=15)。灌胃治疗7 d,于第8 d杀死小鼠,采集样本。光镜观察小鼠肠道病理损伤并计算绒腺比(Villus height/Crypt depth,V/C);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道超微结构;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1、Occludin、ZO-1、MLCK、JAMA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DAO、D-LA、ET含量。结果显示:MG各肠段肠绒毛断裂,炎性细胞浸润、V/C比值降低(P<0.05),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MLCK、JAMA表达下降(P<0.05),血清中DAO、D-LA、ET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蒙药BBS-H组和Em-H组可以缓解肠道损伤(P<0.05),提高V/C值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血清中DAO、D-LA、ET含量。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通过提高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来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从而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道机械屏障损伤(P<0.05)。实验4: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CD19+B细胞和TH1、TH2细胞百分含量并计算CD4+/CD8+比值;ELISA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L-2、IL-4、IL-10、IFN-γ、TGF-β、IL-17、IL-23、SIg A含量,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M、Ig G、lg A含量。结果显示,MG中CD3+T、CD4+T、CD19+B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5),IL-1β、IL-6、IL-8、NO、TNF-α、IL-17、IL-23显着升高(P<0.05),IL-2、IL-4、IL-10、IFN-γ、TGF-β、SIg A、Ig M、Ig G、lg A显着降低(P<0.05)。蒙药BBS-H和Em-H治疗可提高CD3+T、CD4+T、CD19+B的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P<0.05),降低IL-1β、IL-6、IL-8、NO、TNF-α、IL-17、IL-23含量(P<0.05),提高IL-2、IL-4、IL-10、IFN-γ、TGF-β、SIg A、Ig M、Ig G、lg A含量(P<0.05)。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大肠杆菌造成的免疫屏障损伤。实验5:为研究BBS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化学屏障影响。PAS染色观察肠上皮杯状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MUC-2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十二指肠中肠三叶因子、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结果显示,致病性E.coli O1降低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TFF3含量,减弱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蒙药BBS-H和Em-H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TFF3含量,提高溶菌酶、二糖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P<0.05)。表明,蒙药BBS-H和Em-H可以修复致病性E.coli O1造成的肠化学屏障损伤。

冯莉茹[2](2021)在《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的变化,为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诊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因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住院患儿大便培养为阳性的病例,病例涵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及下属县级市、县。由于2017年以后山西省儿童医院粪便细菌培养分离鉴定方法经过改善,故将2014~2016年及2017~2019年培养分离结果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包括对感染性腹泻粪便培养阳性病例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一般资料、细菌谱变化的分析;将2014~2016年与2017~2019年分离菌株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对粪便标本中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22.0软件对病历资料进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16年共分离菌株260株,主要分离菌株位于前四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96株,37.5%)、大肠埃希菌(48株,18.8%)、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7株,18.4%)、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12.1%)。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发病季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感染阳性病例以0-1岁患儿为主,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以>1岁为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7~2019年共分离菌株992株,主要分离细菌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69株、47.3%)、大肠埃希菌(135株、13.6%)、肺炎克雷柏杆菌(130株、13.1%)、金黄色葡萄球菌(65株、6.6%)。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方面,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冬季分离率最高,大肠埃希菌以夏秋季分离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春夏季检出率最高,以上细菌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检出率最高为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段方面,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以>1岁阳性率更高,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0-1岁阳性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耐药性增加显着;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增加显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1.2014~2016年山西省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柏杆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发病时间差异,发病年龄段多集中在0-1岁;2017~2019年主要致病菌为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感染性腹泻高发年龄段与菌种相关。2.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多数细菌对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增加。

沈波燕,柴能民,赵志豪[3](2021)在《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征,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7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为病例组,健康体检儿童175例为对照组。分析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因素。对患儿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手卫生、饮水习惯、餐具、可疑进食史是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因素。17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121例阳性,粪便阳性率为69.1%,共分离出病原菌121株,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占73.6%。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结论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受手卫生、饮水习惯、餐具、可疑进食史等因素影响,感染病原菌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同时加强防范措施,做好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工作。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4](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文中研究表明急诊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且病情复杂多样,特别是急性感染性疾病,不仅是急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各种基础性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症感染患者常因病情危重故多数在急诊科首诊,由此也是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通常高于门诊的原因。急诊抗感染策略起始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后续则按病原学检查结果如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更加有的放矢治疗。

张丽恒[5](2020)在《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2018-2019年盘锦市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病例监测信息的分析,探索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客观量化的现代医学指标,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临床病人信息以在盘锦市哨点医院就医,并诊断为腹泻症候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基本信息调查、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和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腹泻天数和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分析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特征,加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2、病原谱和耐药性检测了腹泻症候群患者的病原谱;分析了腹泻症候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3、优化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选取1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三种培养基37℃培养16 h,分析10株副溶血弧菌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37℃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分析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通过所得出的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得出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检出细菌的优化条件。由哨点医院送来的粪便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者在腹泻当天就诊人数最多,临床症状多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粪便颜色多为水样便和稀便为主,发病时间多为7、8、9月份。对725名患者进行细菌的培养与鉴定后,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4种细菌,分别占总比例的5%、0.55%、9.79%、0.28%;对其中500名患者进行PCR病毒检测后,只检出一种诺如病毒,占总比例的6.80%。从以上结果可知,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对副溶血弧菌进行地区、年龄、性别方面进行分析,兴隆台区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总阳性数的60.56%;男女患病数有一定的差异(男:女=1:1.29);18-45岁年龄组副溶血弧菌感染率最高,占总阳性率的67.61。对71例副溶血弧菌进行1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得知副溶血弧菌对头孢替坦、诺氟沙星和氯霉素、庆大霉素等10种药物均敏感,敏感率为100%;对甲胺苄啶100%耐药、甲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7.18%、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88.73%;对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为中等程度耐药。由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结果得出在在培养基不同但培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培养,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453±0.030、2.237±0.041、2.325±0.055;在培养基相同但培养时间不同的情况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平板上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的均值±标准差依次为2.103±0.012、2.215±0.024、2.453±0.030、2.339±0.061、2.205±0.057。分析以上结果得知: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的主要发病时间在7、8、9月份,年龄集中在18-45岁之间,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37℃培养16 h检出率最高。本试验成功的探索出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为全面揭示了盘锦地区腹泻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奠定基础,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和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汤意远[6](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人与动物“痢疾”辨证论治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目前全球猪类传染性疾病疫情的严峻形势,加大对当代猪常见传染病“猪痢疾”的中医药治疗,通过文献研究找出中医治疗人类痢疾的辨证规律,进一步指导猪痢疾的辨证论治,促进经济发展。方法:本文通过搜集中医药治疗猪痢疾的相关文献、近现代中医药治疗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相关文献及明清时期治疗人痢疾的相关医案,文献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后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病例中的症状、中药、治法、证型等信息进行规范。一,将文献资料进行规范后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症状、中药、治法、证型出现频次;二,运用频数描述方法分析不同时期人痢疾与猪痢疾症状规律及不同时期人痢疾症状、中药、治法规律;三,运用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时期人痢疾症状与猪痢疾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猪痢疾相关文献26篇;现代时期人痢疾相关文献36篇;过渡时期人痢疾相关文献74篇;明清时期人痢疾相关医案资料190篇。2.利用相关性分析分别与通过文献搜索获得的人类三个不同时期(现代时期、过渡时期、明清时期)的症状作比较,其中明清时期人痢疾症状与猪痢疾症状相关性最大。3.现代时期人痢疾总症状数31个,常见症状有6个,其中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发热、腹胀为次要症状。过渡时期人痢疾总症状数32个,常见症状有5个,其中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发热为次要症状。明清时期人痢疾总症状数59个,常见症状有12个,其中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发热、纳差、腹胀、口渴、不食、畏寒、精神不振、恶心呕吐为次要症状。4.现代时期人痢疾中药共有81味,常用中药有白芍、木香、黄连、黄芩、甘草、槟榔、当归、白头翁、大黄、山楂、秦皮、葛根、黄柏、马齿苋、地榆;按照药物功能主治分类后使用频率较高的3类药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过渡时期人痢疾中药共有86味,常用中药有木香、黄柏、黄连、白芍;按照药物功能主治分类后使用频率较高的3类药依次为清热药、理气药、补虚药。明清时期人痢疾中药共有214味,常用中药有白芍、甘草、黄连、茯苓、木香、黄芩、陈皮、白术、山楂、当归、神曲、厚朴、人参、炮姜、砂仁;按照药物功能主治分类后使用频率前3类药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4.现代时期人痢疾的治法主要分为7大类,常见治法为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过渡时期人痢疾的治法主要分为7大类,常见治法为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明清时期人痢疾的治法主要分为9大类,常见治法为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温中燥湿、调和气血,温中调气止痢。结论:1.猪痢疾辨证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人痢疾辨证。2.人类三个不同时期痢疾的主要症状无明显差异,次要症状存在差异。3.人类三个不同时期痢疾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类药物均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而单味常用药存在差异。4.人类三个不同时期痢疾在治法方面均以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治法使用频率最高;但不同时期治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5.随着时间的发展,湿热痢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虚寒痢、休息痢比例呈下降趋势。

钱小亮[7](2020)在《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引起该病的病因较多,包括饮食及饮水不当、应激、肿瘤、医源性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等,其中猫下泌尿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对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较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猫下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对无锡地区(市)近2年来猫下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对引起猫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小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无锡地区5家连锁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84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统计患猫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时间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与影像诊断的结果、不同治疗方案与疗效等资料。结果显示,临床确诊病例数逐年上升;公猫占90.48%(76/84),母猫占9.52%(8/84);0~4岁段猫发病数占61.90%(52/84),4~8岁段发病数占30.95%(26/84),8岁以上段发病数占7.14%(6/84);该病全年发生,其中11~12月份的发病数最多,27.38%(23/84);主要临床症状统计发现,28.57%(24/84)表现尿频,54.76%(46/84)表现排尿困难,64.59%(54/84)表现有血尿。40%(34/84)表现有血液白细胞数升高;95%(19/20)的梗阻型下泌尿道疾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25%(21/84))为细菌性下泌尿道炎,23.81%(20/84)为自发性膀胱炎,44.05%(37/84)为下泌尿道结石,7.14%(6/84)为下泌尿道结石和细菌性下泌尿道炎混合感染。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61例,首次治愈率为44.26%(27/61),但一年内复发率为55.74%(34/61);手术治疗23例,一年内治愈率为95.65%(22/23)。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中,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20/20),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显着高于保守治疗。研究二: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对27例下泌尿道细菌感染的患猫尿液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大肠杆菌居多,占22.22%(6/27),其次为葡萄球菌,占14.81%(4/27);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的分离率较低。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病原菌对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严重,其中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83.33%;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75%;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100%;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7.78%(21/27),但对头孢噻肟较为敏感,敏感率为81.48%(22/27),这为猫感染性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孙雅婷[8](2021)在《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安徽地区儿童志贺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毒力基因,分析志贺菌携带毒力基因与抗药性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材料:研究样本为安徽省三十四家医院2010年到2015年间从儿童(五岁及以下)粪便中分离的345株志贺菌。选用大肠杆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由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保存。方法:1.对2010年到2015年间儿童(五岁及以下)粪便中分离的345株志贺菌,采用常规生化和VITKE-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的血清型鉴定。2.选择琼脂稀释法检测345株志贺氏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药敏试验的依据是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标准。3.检测16种志贺菌毒力基因(Virulence Genes,VRGs):ial、ipa C、ipa B、ipa D、ipa A、ipa H、set、sen、sat、vir F、vir B、ics A、ics B、sig A、pic、sep A。用煮沸法提取志贺菌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16对引物,16对引物分成五组分别扩增(组1:ial、ipa H、set、vir F;组2:sen、sig A、pic、sep A;组3:ics A、ics B、vir B;组4:ipa C、ipa B、ipa D、ipa A;组5:sat)。反应体系为:预混料Taq酶聚合物12.5ul,每种引物的上游引物0.5ul,下游引物0.5ul,DNA模板2ul,去离子水(dd H2O)6.5ul-9.5ul(使最终反应体系为25ul);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5min;95℃变性45s,退火45s(退火温度:组1为57℃,组2为58℃,组3和组4为60℃,组5为59℃),72℃延伸1min,经过35个循环;72℃延伸10min。取8ul PCR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加样(含0.5ug/ml的EB),电泳条件为电压150V电泳30分钟,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1.分析345株儿童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发现,主要流行的血清亚型是福氏志贺菌(298株,86.4%)。宋内志贺菌是次在流行的血清亚型(44株,12.8%)。在福氏志贺菌中,源于安徽北部区域296株(99.3%),中部区域2株(0.7%)。在宋内志贺菌中,源于安徽北部区域43株(97.7%),中部区域1株(2.3%)。其中,相较于女童而言,福氏志贺菌的感染者多为男童(59.4%:40.6%,P<0.0001)。2.在福氏志贺菌中:耐药性从高到低的前几位分别为氨苄西林(98.3%)、萘啶酸(97%)、四环素(93.3%)、氯霉素(88.6%)和环丙沙星(80.2%);敏感性从高到低的前几位分别阿米卡星(98.7%)、头孢西丁(94.6%)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3%)。在宋内志贺菌中: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奇霉素全部耐药(100%)。其次为萘啶酸(97.7%)、庆大霉素(93.2%)、四环素(90.9%)和复方新诺明(88.6%);所有菌株对阿米卡星全部敏感(10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7.7%)和亚胺培南(97.7%)。相比而言,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的抗药性比宋内志贺菌高;而宋内志贺菌对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抗药性比福氏志贺菌高。3.345株儿童志贺菌临床分离株携带16种毒力基因的情况:(1)在分离的298株福氏志贺菌中:入侵相关基因中ipa H基因检出频率最高,为298株(100%),其次为ipa B基因296株(99.3%),ipa C基因295株(99.0%),ipa D基因295株(99.0%),ipa A基因295株(99.0%)和ial基因288株(96.6%);肠毒素基因中,set基因283株(95.0%),sen基因278株(93.3%);调控基因中,ics A基因296株(99.3%),ics B和vir B基因检出频率相同,都为293株(98.3%),vir F基因288株(96.6%);SPATEs基因中,sig A基因280株(94.0%),sat基因279株(93.6%),pic基因269株(90.3%),sep A基因267株(89.6%)。(2)在分离的44株宋内志贺菌中:入侵相关基因中,ipa H基因检出频率也是最高,为44株(100%),其次为ipa B基因43株(97.7%),ipa C基因42株(95.5%),ipa D基因41株(93.2%),ipa A基因41株(93.2%),最后为ial基因34株(77.3%);肠毒素基因中,sen基因39株(88.6%),而set基因在此次研究中的宋内志贺菌分离株均未检测到;调控基因中,ics A基因43株(97.7%),vir B和ics B基因均为42株(95.5%),vir F基因34株(77.3%);SPATEs基因中,sig A基因43株(97.7%),而sat和pic及sep A基因在研究中的宋内志贺分离株中均未测出。结论:1.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是安徽省儿童志贺菌主要流行血清亚群。北部区域的儿童具有更高的细菌性痢疾感染风险。2.安徽省儿童临床分离志贺菌一般均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多重耐药株。其中,对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具有更高的抗药性。3.毒力基因ial、ipaA、ipaC、ipaD、virB、virF、set、icsB、pic、sepA阳性福氏志贺菌比阴性福氏志贺菌对CHL、CIP的抗药性强;set阳性福氏志贺菌比阴性福氏志贺菌对CRO和CAZ的抗药性强;毒力基因ial、vir F、set、ics B、vir B、pic、sep A阴性福氏志贺菌对GEN和AZM的抗药性更强。毒力基因阳性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耐药率相似,但对CRO和CAZ的耐药率更高。4.志贺菌携带数个毒力基因与其抗药性有关。需更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机制与志贺菌抗药性的遗传问题,由此可以更好的对志贺菌病的临床治疗做出指导。

代鹤峰[9](2019)在《清远市及东莞市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清远市及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水平及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水平,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对清远市8个和东莞市14个饮用水源地水体中的32种抗生素进行检测,为了解抗生素的危害程度(即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检测,结论如下:(1)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共检测出11种抗生素,分别是4种磺胺类、5种氟喹诺酮类、1种大环内酯和1种其他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在所有水样中均未检出。其抗生素总浓度范围为16.71112.5 ng/L。抗生素浓度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清远市工业化程度低的区域抗生素浓度水平明显低。(2)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共检测出11种抗生素,分别是4种磺胺类、5种氟喹诺酮类、2种其他类抗生素,丰水期总浓度范围为35.66-105.2 ng/L;枯水期总浓度范围为83.53156.68 ng/L,整体来说东莞市饮用水源地丰水期抗生素浓度低于枯水期抗生素浓度。(3)通过风险熵法分别对清远市及东莞市饮用水源地抗生素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可知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各监测位点所有检出抗生素的RQ值均低于0.1,说明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暴露风险低,对环境没有影响;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中YY-2、YY-3、GS-5水体中磺胺嘧啶的RQ值略高于0.1,说明磺胺嘧啶对这三个饮用水源地造成较低中度危害,其他抗生素对环境均不造成危害。(4)分别通过风险熵值公式进行反推,对清远市及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进行风险值分析。(5)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水体中磺胺类的sul1、sul2抗性基因检出率均达到100%,sul3的检出率也达到85.7%,这表明东江下游水源地普遍受到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四环素类的tetG检出率100%,其次为tetO、tetM检出率达为92.9%,tetQ的检出率略低为64.3%,大环内酯类ermB的检出率最低只有50%。图26幅,表25个,参考文献71篇。

李珍珍[10](2019)在《硝基咪唑烯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基咪唑是一类重要的富电子五元芳香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中,硝基咪唑结构中的咪唑环与强吸电子基团硝基共缀不仅扩大了双氮五元杂环的共轭体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其发生π-π堆积、疏水作用、范德华力、氢键、配位金属离子等多种非共价键超分子相互作用的能力。硝基咪唑同时作为一类重要的抗微生物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其中的硝基取代基具有多种生物还原特性,不仅可以有效检测细胞的乏氧部位,还能被还原为硝基自由基与DNA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发生多种作用。鉴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结构硝基咪唑烯类抗微生物化合物,探索了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合成条件,运用现代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目标分子的抗菌活性、理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紫外、荧光等光谱手段初步探究了高活性目标化合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醇类硝基咪唑烯新化合物的合成:以2-甲基-5-硝基咪唑为起始原料,与1-氯丙烷-2-酮在碳酸钾条件下80°C加热回流制得化合物II–1。接着将化合物II–1在哌啶和冰醋酸作催化剂,甲苯作溶剂条件下与一系列芳香醛缩合得到硝基咪唑中间体II–2a–i,最后用硼氢化钠进一步还原得到硝基咪唑烯醇类化合物II–3a–i。(2)吲哚类硝基咪唑烯新化合物的合成:将2-甲基-5-硝基咪唑与1-氯丙烷-2-酮为原料合成的化合物II–1为起始原料,与不同取代的吲哚醛经过羟醛缩合反应制得中间体III–2a–c,接着用一系列合成的酰胺中间体、卤代烃在碳酸钾的乙醇溶液中回流得到吲哚类硝基咪唑烯化合物III–3a–f、III–4a–i和III–5a–c。(3)席夫碱类硝基咪唑烯新化合物的合成:以2-甲基-5-硝基咪唑与1-氯丙烷-2-酮反应合成的化合物分别与筛选的芳香醛和吲哚醛缩合得到中间产物IV–2a–b和IV–4a–c,进一步用多种取代胺在无水乙醇溶剂中经冰醋酸催化由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制得目标产物Ⅳ–3a–f和IV–5a–i。(4)所有新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等波谱手段进行了确证,进一步培养了一些化合物的单晶进行结构表征。(5)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系列II中化合物Ⅱ–3i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细菌活性和较宽的抗菌谱,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MIC=0.10 umol/mL);系列III中哌啶酰胺类化合物Ⅲ–4b能有效抑制MRSA的生长(MIC=1μg/mL),强于参考药物克林沙星和诺氟沙星;系列IV中甲氧基氨类席夫碱Ⅳ–3e(MIC=1μg/mL)能够出色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生长,优于其参考药物诺氟沙星,而甲基取代吲哚硝基咪唑类IV–5g在所有合成的化合物中能够以最高的活性抑制热带假丝酵母菌(MIC=8μg/mL)。(6)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硝基咪唑烯类化合物的苯环上引入供电子取代基团对生物活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化合物的共轭体系越大,位阻越大,导致目标化合物不易与靶点进行有效结合来发挥抗菌作用。在对吲哚环进行修饰时,发现引入杂环酰胺的活性较好,同时在吲哚N-6位上引入吸电基团更有利于化合物抑制细菌的生长。在席夫碱类硝基咪唑结构中引入氯原子能够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增强化合物抑菌活性,席夫碱片段中较大的给电子结构也有利于其抗菌活性的发展。(7)化合物Ⅱ–3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时间-抑菌动力学实验表明,相较于参考药物诺氟沙星,化合物Ⅱ–3i可以快速抑制细菌的生长。量子化学计算也表明高活性化合物的电负性区域有利于其以氢键的形式与细菌发生相互作用。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合理地证实了目标化合物可以通过氢键与相应的拓扑异构酶II结合。进一步抗菌机制探究显示了该化合物能切割铜绿假单胞菌DNA并阻碍DNA的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通过Ⅱ–3i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等,推断出Ⅱ–3i与HSA的结合是自发进行的,主要作用类型为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8)研究了化合物Ⅲ–4b的细胞膜通透性,结果显示该化合物能够有效破坏MRSA的细胞膜。进一步与MRSA菌株中的PBP2a蛋白的分子对接证实该化合物能够以氢键的形式与PBP2a蛋白结合,从而达到抑制MRSA的功效。实时荧光PCR技术表明分子Ⅲ–4b能够有效抑制MRSA的三种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而同时紫外光谱表明了高活性分子Ⅲ–4b能够以嵌入的方式与MRSA菌株的DNA发生相互作用,有效的抑制DNA的复制,进而导致菌株的死亡。此外,该化合物能够被HSA高效储存和运输,金属离子的参与提高了这种运输能力。细胞毒性实验也表明该化合物对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具有较低的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9)紫外-可见光谱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化合物Ⅳ–3e可以通过嵌入方式与小牛胸腺DNA形成稳定的Ⅳ–3e-DNA复合物,从而影响其DNA复制。本文共合成了71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57个,包括22个硝基咪唑烯醇和硝基咪唑烯酮类化合物,20个吲哚硝基咪唑烯类化合物和15个席夫碱硝基咪唑烯类化合物。抗微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其中22个化合物活性优于临床药物甲硝唑,19个化合物活性优于临床药物克林沙星,19个化合物活性优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12个化合物活性优于临床药物氟康唑,值得深入研究。

二、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相关概述
        1.1.1 大肠杆菌的概述
        1.1.2 大肠杆菌性腹泻病的概述
    1.2 蒙医药及蒙药“巴布-7”研究进展
        1.2.1 蒙医药研究进展
        1.2.2 蒙药“巴布-7”研究进展
    1.3 大黄素研究进展
    1.4 肠道屏障的概述
        1.4.1 肠道屏障功能的概述
        1.4.2 肠黏膜机械屏障
        1.4.3 肠黏膜免疫屏障
        1.4.4 肠黏膜化学屏障
        1.4.5 肠黏膜生物屏障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实验用菌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受试菌培养及菌悬液制备
        2.2.2 腹泻模型建立方法
        2.2.3 模型评价标准
    2.3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小鼠临床症状
        2.4.2 DAI评分、腹泻率及死亡率
        2.4.3 小鼠肠道病理学观察及炎性因子的检测
    2.5 讨论
    2.6 结论
3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菌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药物制备
        3.2.2 受试菌培养
        3.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3.2.4 DNA提取
        3.2.5 16S rRNA基因扩增
        3.2.6 文库构建和测序
        3.2.7 测序数据处理
        3.2.8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3.2.9 样本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3.2.10 多样本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3.3 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物种多样性曲线及物种累积箱形图结果
        3.4.2 Alpha Diversity指数分析结果
        3.4.3 多样本比较分析结果(Beta Diversity)
        3.4.4 门水平分析结果
        3.4.5 目水平分析结果
        3.4.6 属水平分析结果
        3.4.7 LEf Se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与耗材
        4.1.2 实验菌株
        4.1.3 实验动物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药物制备
        4.2.2 受试菌培养
        4.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4.2.4 实验流程及样品采集
        4.2.5 HE染色
        4.2.6 透射电镜检测
        4.2.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8 RT-PCR
        4.2.9 Western bolt
        4.2.10 ELISA法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道病理损伤的影响
        4.4.2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的影响
        4.4.3 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
        4.4.4 Occludin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4.5 Claudin-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4.6 Zo-1 蛋白及基因检测结果
        4.4.7 JAMA检测结果
        4.4.8 MLCK检测结果
        4.4.9 DAO、D-LA、ET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4.5.2 对小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4.5.3 对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影响
        4.5.4 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4.6 结论
5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与耗材
        5.1.2 实验菌种
        5.1.3 实验动物
        5.1.4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蒙药BBS传统复方的制备
        5.2.2 受试菌培养
        5.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5.2.4 实验流程及样品采集
        5.2.5 流式细胞术
        5.2.6 流式细胞术(TH1、TH2)
        5.2.7 ELISA
    5.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CD3~+T、CD19~+B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
        5.4.2 CD4~+T、CD8~+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
        5.4.3 Th_1、Th_2细胞检测结果
        5.4.4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5.4.5 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5.4.6 sIgA检测结果
    5.5 讨论
        5.5.1 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5.5.2 对B淋巴细胞及抗体的影响
        5.5.3 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6 小结
6 蒙药BBS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试验与耗材
        6.1.2 菌种
        6.1.3 实验动物
        6.1.4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蒙药BBS传统复方的制备
        6.2.2 受试菌培养
        6.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6.2.4 PAS染色
        6.2.5 免疫荧光
        6.2.6 ELISA
    6.3 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肠组织杯状细胞检测结果
        6.4.2 MUC-2 的检测结果
        6.4.3 溶菌酶及ITF的检测结果
        6.4.4 二糖酶活力的检测结果
    6.5 讨论
    6.6 小结
总体讨论
总体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014-2016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2.1.1 病原菌检出情况
        2.1.2 .病原菌人群分布
        2.1.3 发病季节分布
    2.2 2017-2019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2.2.1 病原菌检出情况
        2.2.2 .病原菌人群分布
        2.2.3 发病季节分布
    2.3 检出率的比较
    2.4 2014-2019 年主要分离细菌耐药性比较
        2.4.1 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比较
        2.4.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2.4.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因素
    2.2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菌分布
    2.3 志贺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5)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细菌性腹泻
        1.1.1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1.1.2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 salmonella)
        1.1.3 志贺菌(Shigellosis)
        1.1.4 致病性弧菌
        1.1.4.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
        1.1.4.2 霍乱弧菌(Cholera)
        1.1.4.3 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1.1.4.4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
        1.1.4.5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1.1.4.6 其他
    1.2 病毒性腹泻
        1.2.1 诺如病毒(Norwalk Viruses)
        1.2.2 轮状病毒(Rotavirus)
        1.2.3 腺病毒(Adenovirus)
        1.2.4 札如病毒(Sapovirus)
        1.2.5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
    1.3 细菌的鉴定
        1.3.1 细菌的生化鉴定
        1.3.2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
        1.3.3 分子生物学的细菌鉴定
        1.3.4 血清学的细菌鉴定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监测方法
        2.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原检测与验证
        2.2.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主要病原的监测与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2.2.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3 结果
    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描述
        3.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3.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3.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3.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粪便性状分布
        3.1.5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布
        3.1.6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就诊前腹泻天数分布
    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
        3.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病毒检出结果
        3.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细菌检出结果
    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
        3.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地区分布
        3.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性别分布
        3.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阳性病例的年龄分布
        3.3.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 利用副溶血弧菌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3.4.1 培养基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3.4.2 培养时间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4 讨论
    4.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分析
        4.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4.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4.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4.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析
    4.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分析
        4.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病毒感染结果分析
        4.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细菌感染结果分析
    4.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4.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分析
        4.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耐药性分析
    4.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文献研究人与动物“痢疾”辨证论治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 人痢疾与猪痢疾对比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2 治疗进展与挑战
        2.1 猪痢疾
        2.2 人痢疾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来源
    2 文献检索方式与策略
        2.1 猪痢疾文献检索
        2.2 现代时期人痢疾文献检索
        2.3 过渡时期人痢疾文献检索
        2.4 明清时期医案收集
    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猪痢疾
        3.2 现代时期人痢疾
        3.3 过渡时期人痢疾
        3.4 明清时期人痢疾
    4 数据规范化
        4.1 症状统一
        4.2 中药统一
        4.3 证型统一规范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症状
        2.1 猪痢疾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2 现代时期人痢疾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3 过渡时期人痢疾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4 明清时期人痢疾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3 中药
        3.1 现代时期人痢疾药物统计分析
        3.2 过渡时期人痢疾药物统计分析
        3.3 明清时期人痢疾药物统计分析
    4 治法
        4.1 现代时期人痢疾治法统计分析
        4.2 过渡时期人痢疾治法统计分析
        4.3 明清时期人痢疾治法统计分析
        4.4 三个时期证型
讨论
    1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药治疗
    2 猪痢疾中医药治疗
    3 不同时期人痢疾的认识
        3.1 症状
        3.2 中药
        3.3 治法
        3.4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猪四诊
附表B 猪痢疾纳入文献
附表C 现代时期痢疾纳入文献
附表D 过渡时期痢疾纳入文献
附表E 明清时期痢疾参考着作
综述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概述
    2 下泌尿道感染
        2.1 病原菌感染机制
        2.1.1 附着与定植
        2.1.2 生物被膜和形态改变
    3 常见尿路致病菌
        3.1 肺炎克雷伯氏菌
        3.2 致病性大肠杆菌
        3.3 奇异变形杆菌
        3.4 肠球菌
        3.5 腐生葡萄球菌
        3.6 铜绿假单胞菌
    4 其他毒力因子
        4.1 蛋白酶和毒素
        4.2 尿素酶
        4.3 铁的清除
    5 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
第二章 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础信息调查
        1.3 临床症状调查
        1.4 临床体格检查
        1.5 影像学检查
        1.6 血液学检查
        1.7 猫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查
        1.8 血气及血液离子检查
        1.9 血液生化检查
        1.10 尿沉渣检查
        1.11 尿常规检查
        1.12 临床诊断
        1.13 治疗方法
        1.13.1 保守治疗
        1.13.2 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临床基础信息分析
        2.2 临床症状分析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2.4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
        2.5 SAA检查结果
        2.6 血气及血液离子分析结果
        2.7 血液生化检查
        2.8 尿常规检查结果
        2.9 尿沉渣检查结果
        2.10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3 讨论
第三章 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尿液来源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1.4 尿液培养与细菌鉴定
        1.4.1 尿液培养
        1.4.2 细菌纯化
        1.4.3 菌株16S rDNA测序分析
        1.4.4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1.5 药敏试验
        1.5.1 药敏纸片信息
        1.5.2 药敏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尿液培养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2.2.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3 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4 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2.2.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6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7 枯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8 多杀巴斯德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9 路德维希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0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1 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2 无色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正文 安徽省儿童志贺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正文 安徽省儿童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抗药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细菌性痢疾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9)清远市及东莞市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简介
        1.1.1 抗生素介绍
        1.1.2 抗生素类别
        1.1.3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2 抗生素的来源,归宿和残留危害
        1.2.1 抗生素的来源与归宿
        1.2.2 残留危害
    1.3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3.1 国外抗生素研究现状
        1.3.2 国内抗生素研究现状
    1.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1.5.4 技术路线
2 水体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2.1 清远市与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检测指标
    2.2 抗生素检测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3 水样的前处理
        2.2.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测定条件
        2.2.5 抗生素检出限
        2.2.6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2.7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水平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采样点的选择及点位区域信息
        3.1.2 样品的采集
    3.2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分析
        3.2.1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检出水平
        3.2.2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空间分布特征
    3.3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风险评价
        3.3.1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生态风险评价
        3.3.2 清远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环境风险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分析
    4.1 东莞市水源概况
    4.2 材料和方法
        4.2.1 采样点的设置
        4.2.2 样品的采集
    4.3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分析
        4.3.1 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抗生素含量水平分析
        4.3.2 东莞市主要水库中抗生素含量水平
        4.3.3 东莞市主要东江供水厂中抗生素含量水平
        4.3.4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枯水期抗生素空间分布特征
        4.3.5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风险评价
        4.3.6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环境风险值分析
    4.4 东莞典型饮用水源地抗性基因检测
        4.4.1 实验器材与试剂
        4.4.2 DNA提取方法
        4.4.3 普通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4.5 东莞市典型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
        4.5.1 ARGs的检出率与丰度水平
        4.5.2 ARGs空间分布特征
        4.5.3 河流型水源地与湖泊型水源地ARGs丰度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10)硝基咪唑烯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硝基咪唑类化合物抗微生物研究新进展及论文选题
    1.1 引言
    1.2 硝基咪唑类抗细菌化合物
        1.2.1 羟乙基取代的硝基咪唑类抗细菌化合物
        1.2.2 胺乙基取代的硝基咪唑类抗细菌化合物
        1.2.3 烯基共缀的硝基咪唑类抗细菌化合物
        1.2.4 其它新结构的硝基咪唑类抗细菌化合物
    1.3 硝基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
        1.3.1 N-取代硝基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
        1.3.2 硝基苯并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
    1.4 硝基咪唑类抗结核化合物
        1.4.1 硝基咪唑恶唑烷类抗结核化合物
        1.4.2 硝基咪唑恶嗪类抗结核化合物
    1.5 本章小结
    1.6 论文选题思想
第二章 醇类硝基咪唑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想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步骤
        2.3.3 抗细菌和抗真菌实验
        2.3.4 时间-抑菌动力学实验
        2.3.5 量子化学计算
        2.3.6 紫外吸收光谱实验
        2.3.7 荧光发射光谱实验
        2.3.8 DNA切割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的合成
        2.4.2 生物活性探研究
        2.4.2.1 抗细菌活性研究
        2.4.2.2 抗真菌活性研究
        2.4.3 时间-抑菌动力学
        2.4.4 分子对接模拟
        2.4.5 化合物Ⅱ–3i与铜绿假单胞菌DNA的相互作用
        2.4.5.1 化合物Ⅱ–3i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2.4.5.2 化合物Ⅱ–3i和中性红竞争的紫外吸收光谱
        2.4.6 化合物Ⅱ–3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切割作用
        2.4.7 量子化学研究
        2.4.8 化合物Ⅱ–3i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研究
        2.4.8.1 荧光猝灭机制
        2.4.8.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4.8.3 结合方式和热力学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吲哚类硝基咪唑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想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2 实验步骤
        3.3.3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3.3.4 RNA制备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3.3.5 细胞毒性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的合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生物活性研究
        3.4.4 化合物Ⅲ–4b与MRSA DNA相互作用探究
        3.4.4.1 NR与DNA相互作用吸收光谱
        3.4.5 细胞膜通透性
        3.4.6 分子对接模拟
        3.4.7 MRSA RNA的制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3.4.8 化合物III-4b与HSA相互作用探究
        3.4.8.1 常见金属离子影响
        3.4.9 细胞毒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席夫碱类硝基咪唑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微生物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想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2 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的合成
        4.4.2 X-射线衍射分析
        4.4.3 生物活性探究
        4.4.3.1 抗细菌活性研究
        4.4.3.2 抗真菌活性研究
        4.4.4 化合物Ⅳ–3–5 的Clog P值和抗菌活性分析
        4.4.5 化合物Ⅳ–3e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探究
        4.4.5.1 NR与DNA相互作用吸收光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基金支持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药“巴布-7”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D]. 高瑞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D]. 冯莉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J]. 沈波燕,柴能民,赵志豪. 中国妇幼保健, 2021(07)
  • [4]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 中国急救医学, 2020(11)
  • [5]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D]. 张丽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文献研究人与动物“痢疾”辨证论治的差异[D]. 汤意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D]. 钱小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8]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孙雅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清远市及东莞市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D]. 代鹤峰. 西安工程大学, 2019
  • [10]硝基咪唑烯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作用研究[D]. 李珍珍. 西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环丙沙星与诺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