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委婉词语是一种社会文化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徐高洁[1](2021)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委婉语具有含蓄、温和、礼貌、得体等特点并广泛存在于各类文本中。委婉语的发展和使用出现多层次立体交叉趋势:一方面,在日常交往中,信息时代委婉语被大量娱乐化、简单化,也更为形象化;另一方面,在国家和民族间跨文化互动中,为了避免冲突,促成共识与合作,委婉语的使用不仅更加频繁,同时越来越模糊、巧妙、含蓄;此外,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群体中,行话和黑话中的委婉语更是日趋隐秘和复杂。随着语言学语料库的发展,委婉语的收集、整理和解读日趋全面。在文学文本中,委婉语不仅丰富多样、结构复杂、表达手段独特、语用功能繁多,还具有时代性、个性化、强烈的感染力、幽默讽刺等特点,因此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理解和传译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由于中俄两国语言国情与文化差异,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译者构成挑战。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委婉语要求在充分理解原汉语作品中委婉语语义的基础上,根据委婉语的特性和使用类别,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根据委婉语的特点结合汉语文学作品的俄译,探讨汉语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使用及特点,对比分析委婉语的原文和译文,总结归纳文学文本委婉语翻译的常用方法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论文由前言、三章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新意,简述了论文的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委婉语研究三个方面的历史及现状:中国委婉语研究、俄罗斯委婉语研究和西方委婉语研究;本章最后一个部分对委婉语翻译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在介绍一般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包括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文学文本的特点,对文学作品中作者原创性的非规约化委婉语的特点进行归类总结,突出强调文学作品的作家创作风格、作品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形成丰富多样的委婉语,尤其对主观情态意义和原创性以及解读的复杂性等为特点的大量非规约化委婉语进行探究。本章旨在探究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特点,旨在总结文学文本委婉语的翻译方法。第三章阐述文学文本委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重点对比分析汉语文学文本中的委婉语特点及其俄译,对文学作品中作者独创性委婉语进行解读,总结译者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从中发现并肯定描写法、近似法、加注法、替代法等在翻译文学作品作者独创委婉语时的作用和意义。其中第一节介绍文学文本委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文学文本中的委婉语作为例子,佐证社会文化因素和作者文化背景等对委婉语翻译的影响;第二节阐述文学作品中独创性委婉语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和表达特点及其翻译,第三节分析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翻译的文化缺省问题,并总结常见的翻译补偿法。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学位论文中尚需补充完善和深入的问题进行概述。参考文献部分包含作者撰写论文时所参考、使用过的各类学术文献。
罗丽娜[2](2020)在《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人们对某个民族的认识。文化词语作为语言系统中能够标记文化的词汇符号,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性。敦煌歌辞是敦煌遗书中能够配合音乐咏唱的唱词,主要由曲子词、佛教歌曲、民间俗曲三部分组成,共计一千二百余首。其咏唱内容丰富,唱词中处处蕴含唐五代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词语。歌辞大部分为底层民众所做,作者文化水平有限,抒情、说理之间尽显口语语言风格,基本反映了当时真实的语言风貌,是唐五代词汇研究的珍贵语料。本文考察了敦煌歌辞中出现的571个文化词语,通过较为详尽的1录、分类、释义和总结,意在揭示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总体面貌、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首先表明论文的选题缘由,其次阐明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的价值以及论文语料的选择,并梳理了敦煌歌辞的研究现状,然後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後总结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首先将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界定为:在汉语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带有文化标记的词。然後以苏新春先生的观点为参考,将571个敦煌歌辞文化词语按内容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精神文化词语。此外还对这些文化词语按音节、词性以及语法结构进行分类。第二章至第四章对敦煌歌辞文化词语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第二章是敦煌歌辞中的物质文化词语,244个物质文化词语可分六类,即建筑、饮食、服饰、器具、体貌、颜色。其中,在44个建筑类文化词语中出现贵族和贫民建筑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6个饮食类文化词语中出现与酒、肉、米、麪相关的词汇;在19个服饰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女子和男子服饰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37个器具类文化词语中出现金、银、铜、玉材质以及域外器具五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25个体貌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女子妆容和人的形体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第三章是敦煌歌辞中的制度文化词语,114个制度文化词语可分四类,即社会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特殊称谓。其中,在60个社会制度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古代职官和计时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1个风俗习惯类文化词语中出现方言和岁时节令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9个特殊称谓类文化词语中出现男子和女子美称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第四章是敦煌歌辞中的精神文化词语,213精神文化词语可分两类,即思想和宗教。在30个思想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少数民族和离别思念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83个宗教类文化词语中出现数字加名词的佛教类词汇和佛教名号与鬼怪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论文分析考察三大类文化词语中出现的特殊种属类文化词语,并加以疏证,通过三章的分类描写,展现了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整体面貌,是本论文的主体。第五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可分为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色彩义又包含感情色彩、形象色彩以及语体色彩。词义发展及演变主要有:意义扩大、意义缩小和意义转移三种形式,如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中“男”从表“男人”“儿子”“爵位”等意义缩小到只保留本义;“连襟”从表“衣襟”意义转移为表“姊妹丈夫之互称或合称”。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或发展演变都是以类聚形式出现,由这些词语的所属类聚可窥探唐五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第六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特点。宗教文化词语出现同义异名、同义异素、缩略组合三种词义类聚;文化词语总体呈现出名物性;以及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体现在敦煌歌辞文化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消亡情况。第七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相关问题研究。本章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中选取部分描写女性的词汇,如“娇娥”“鬭争”“怀躬”等,进一步探究唐五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二是订补《汉语大词典》:订补词语释义2条、订补词目设立9条、订补书证滞後6条。如“怀躬”一词《汉大》未收;“翁姑”在《汉大》中以清《聊斋志异?小翠》为例,书证滞後。第八章是结语。对全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
孙可心[3](2020)在《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文中认为在日常的互动交际中,祝颂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语言,作为一种形式、功能都在不断丰富的语言形式,祝颂语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为止,对于祝颂语的研究还未形成全面的研究成果,学界普遍忽视了对于不符合祝颂语典型特征的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进行界定与描写,而后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留学生的习得情况,针对习得现状提出相应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策略。论文包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界定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也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对相关文献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概括了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关于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本体研究,主要探讨其特点和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结合日常交际中的真实语料,讨论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在适用语境、语言形式、祝颂对象、祝颂内容、交际意图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研究对象特殊的语用功能。第三章主要探析了低规约性祝颂语的产生原因。在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和功能有了基本认知后,我们从语言自身、主观认知、语境因素和语用策略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全面阐述了研究对象的产生成因。第四章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留学生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我们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留学生对于低规约性祝颂语在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策略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对调查、访谈结果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讨论分析,探讨了影响习得的具体因素。第五章为针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习得情况进行的学习策略研究,为留学生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伊利娜(KHOKHLOVA IRINA)[4](2020)在《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礼貌作为具体的礼节与礼仪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礼貌用语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有着密切关联,在语言交流中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友好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从类型、表达手段和文化内涵层面,对汉俄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性分析,阐述两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准确把握礼貌用语的运用,可以避免无意中对他人的不礼貌言语,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本文在中国语言学家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及俄罗斯语言学家福尔曼诺夫斯卡娅的言语礼节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研究来源;第一章重点分析了汉语和俄语礼貌用语对比性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了礼貌用语的定义及其功能(联系功能、调节功能和表情功能),概述了礼貌原则的定义、礼貌原则的内涵以,论述了中国式礼貌原则以及俄语的礼貌原则;第二章对比分析了汉俄礼貌用语的语义类型,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称谓语、致谢语、道歉语和祝福语,对汉俄语礼貌用语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较具体的分析;第三章介绍了汉俄礼貌用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表达手段包括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第四章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地位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汉俄礼貌用语的文化影响因素。通过对汉、俄礼貌用语所作的共时性的对比分析,描述其异同,揭示出了本质性差异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而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水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VASILEVSKAYA KSENIA(秋莎)[5](2018)在《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对比》文中认为委婉语(звфемизм)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离不开的现象,它在每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人们为了避讳粗俗、冒昧的说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而使用的一类词语。委婉语产生于语言塔布,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求的变化,委婉语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根据表达内容可以将委婉语划分为很多类。笔者此次主要研究其中一类: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服务行业在中国和俄罗斯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卑微”的工作,大部分的职业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代替服务行业职业的名称。我们两个国家中这种委婉语有很多异同点。在本文中,笔者对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比较。本文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对词汇比较研究作出贡献,就是对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第二,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作出贡献,就是为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背景、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翻译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也分析了汉俄特点、相同点和差异点。全文包括七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结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委婉语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委婉语概述,介绍委婉语概念、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职业委婉语概念。第三章从构成形式角度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相同点和差异点。两个语言中都有两种构成形式:词和短语。此外,两种语言中有词与短语关系的特点:一些短语会转换成词。第四章从来源角度进行比较,笔者发现两个相同点:同义词、近义词、外来语,也有两个差异点:表达亲戚关系联想的词、旧词。第五章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的使用原因和功能。在这个方面,汉语和俄语基本上是相同的。现在在中国和俄罗斯都存在职业歧视,这是人们使用大量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最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主要的功能是减轻现代职业歧视。1这种现象包含三个方面:专业方面、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第六章从语用属性角度介绍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有两种:口语和书面语、背称和面称。第一种基本上只有相同点,而第二种相同点、差异点都有。汉语和俄语中都有背称。这就是所有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但是汉语中,除了背称,还有面称语用属性。俄语中人们不可以把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当作面称。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旨在对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同异点进行概括,对本论文新意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对词汇比较研究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作出的贡献。
周子祺[6](2018)在《俄语外交委婉语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的变动和调整时期,俄罗斯亟需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的国际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外交委婉语在维护国家利益,推行对外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交新闻发布会是外交委婉语使用的典型语境,发言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国家和政府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进行表态,更是集中体现了委婉语在外交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国学界对俄语委婉语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词汇层面,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选取最新的俄罗斯国家官方资料——俄罗斯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刊登的2017年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的发言稿为语料,旨在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探讨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表达手段、语义特点和交际功能。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俄语外交委婉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从表达手段入手,结合语料总结俄语外交委婉语的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中最为常用的表达手段;再次,探讨俄语外交委婉语在这三个层面的语义特征;最后,分析俄语外交委婉语在外交活动中的交际功能。最终形成对俄语外交委婉语从形式到内容,从语义到功能的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研究俄语外交委婉语,特别是在篇章这一层面上,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认识;而掌握俄语外交委婉语的构成和意义又能够帮助人们准确理解俄罗斯的对外信息,领会深藏于这些表达手段背后的深层意图,这一点对于俄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刘华荣[7](2016)在《俄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是人类生命中最为悲痛的事情之一,也是全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之一。“死亡”这一字眼通常伴随着人们不愿意感受和经历的情感,正因如此人们会极力避免提及一字眼,然而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死亡”委婉语就由此而生。《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扑朔迷离的可卿之死、哀婉悠长的黛玉之亡还是令人无奈的贾敬之死都为我们展示出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灵活与多变。帕纳秀克《红楼梦》两个版本译文对这些“死亡”委婉语进行的翻译也是各有千秋、耐人寻味,两个版本译文的对比也会让我们感受到译者的翻译意图和语言的艺术。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语言中,它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语言学家也发表了很多有关委婉语的文章。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俄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俄汉“死亡”委婉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本文将以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和谢尼齐金娜的《俄语委婉语词典》以及《红楼梦》帕纳秀克俄语译本为语料,从产生、定义、和分类角度对俄汉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进行研究。随着对比的逐渐深入,两种语言“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点也会随之明晰起来,无论是构成方式还是社会背景角度的对比,都为我们展示了两国人民如何看待死亡,揭示出道教、佛教、多神教、基督教在“死亡”委婉语的构成和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梁亚[8](2015)在《汉俄委婉语对比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汉俄语言中的固定委婉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询、资料收集及上网搜集等方法,获取大量汉俄委婉语的实例。以张拱贵先生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的分类为基础,采用横向比较分析法对汉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由于委婉语的性质、使用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以及人们具有趋吉避凶的相同心态等原因,汉俄委婉语存在许多趋同性特征;但由于受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俄委婉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文章最后,我们对以俄语为母语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改进汉语委婉语教学提供积极的建议,丰富和拓展汉俄语言对比,也能对俄罗斯文化研究以及汉俄互译有一定的价值。
杨峰光[9](2015)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文中指出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和语义学角度提出并讨论了词语的文化标记性概念,并探讨了4种语义——文化标记类型:内涵意义、反映意义、情感意义和隐喻意义。指出语义——文化标记性是词语内在的语义特征,本质上表现为跨语言的相同所指的词联想意义上的差异。因此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注重语义以及文化的比较分析问题,这样更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培养英、汉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章莉莉[10](2015)在《汉语职业委婉语研究》文中指出首先,本文厘定了委婉语的概念和职业委婉语的概念,并从婉指对象角度把职业委婉语分为如下几类:一、表示奴仆的职业委婉语;二、表示歌姬的职业委婉语;三、表示贩夫走卒、渔夫农民、乞丐等的职业委婉语;四、表示僧侣、道士的职业委婉语;五、表示太监的职业委婉语;六、表示保姆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委婉语。同时,结合委婉语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职业委婉语的特点、使用成因、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探析。其次,因为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职业委婉语的产生、发展、应用背后无不体现着汉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蕴含着汉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观念。因此,本文在对职业委婉语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观念进行了相应阐释,以期能够更好地阐释职业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当然,思想文化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些思想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职业委婉语的现代用法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也给予了简要描述和评价。
二、委婉词语是一种社会文化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委婉词语是一种社会文化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前言 |
1.国内外委婉语及其翻译研究综述 |
1.1 国内委婉语研究 |
1.2 国外委婉语研究 |
1.3 委婉语翻译研究 |
2.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特点 |
2.1 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语言结构 |
2.1.1 拼音字母委婉语 |
2.1.2 词汇委婉语 |
2.1.3 句子委婉语 |
2.1.4 语篇委婉语 |
2.2 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表达手段 |
2.2.1 词汇手段 |
2.2.2 修辞手段 |
2.2.3 语法手段 |
2.3 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2.3.1 避讳功能 |
2.3.2 礼貌功能 |
2.3.3 掩饰功能 |
2.4 文学文本中非规约化委婉语的特点 |
2.4.1 特定的时空背景 |
2.4.2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2.4.3 具体的语境制约 |
2.4.4 强烈的感染力 |
2.4.5 含蓄的幽默讽刺 |
3.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翻译问题 |
3.1 文学文本委婉语翻译的文化因素 |
3.1.1 文学文本委婉语翻译中的文化属性 |
3.1.2 委婉语翻译中的双重文化属性 |
3.2 文学作品中独创性委婉语的翻译 |
3.2.1 保全形式和内容 |
3.2.2 部分保留 |
3.2.3 变通补偿 |
3.3 文学文本中委婉语翻译的文化缺省问题及解决方法 |
3.3.1 描写法 |
3.3.2 近似法 |
3.3.3 加注法 |
3.3.4 替换法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2)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语料的选择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小结 |
第一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
第一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敦煌歌辞中的物质文化词语 |
第一节 建筑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饮食类文化词语 |
第三节 服饰类文化词语 |
第四节 器具类文化词语 |
第五节 体貌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三章 敦煌歌辞中的制度文化词语 |
第一节 社会制度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风俗习惯类文化词语 |
第三节 特殊称谓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四章 敦煌歌辞中的精神文化词语 |
第一节 思想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宗教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五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 |
第二节 文化词语词义的发展演变 |
小结 |
第六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特点 |
第一节 文化词语中宗教文化词语词义类聚 |
第二节 在现代汉语中消亡的文化词语 |
第三节 文化词语中的类义词语 |
第四节 文化词语的名物性 |
小结 |
第七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从扮演角色看唐五代女性地位的变迁 |
第二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相关词目订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
致谢 |
(3)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祝颂语的本体研究 |
(二)祝颂语的对外汉语研究 |
(三)总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二)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
(三)问卷与访谈相结合 |
注释 |
第二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及功能 |
一、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 |
(一)适用语境网络化 |
(二)语言形式丰富多变 |
(三)祝颂对象、内容泛化 |
(四)交际意图多样化 |
(五)主观化及主观性增强 |
(六)祝颂功能虚化或偏离 |
二、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语用功能 |
(一)礼貌交际功能 |
(二)委婉含蓄功能 |
(三)凸显焦点功能 |
注释 |
第三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产生成因探析 |
一、语言自身因素 |
(一)词义演变 |
(二)经济性原则 |
二、主观认知因素 |
(一)关联原则 |
(二)仿拟思维 |
(三)隐喻、转喻思维 |
三、语境因素 |
(一)社会文化语境 |
(二)客观主体语境 |
四、语用策略因素 |
(一)直接语用策略 |
(二)间接语用策略 |
注释 |
第四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分析 |
一、基于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基于访谈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访谈设计 |
(二)语用策略掌握情况 |
(三)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
三、习得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一)总体习得水平 |
(二)影响习得的因素 |
注释 |
第五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学习策略研究 |
一、直接策略研究 |
(一)记忆策略 |
(二)认知策略 |
(三)补偿策略 |
二、间接策略 |
(一)元认知策略 |
(二)情感策略 |
(三)社交策略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科来源 |
第一章 汉俄礼貌用语概述及礼貌原则 |
第一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定义及其功能 |
一、汉俄礼貌用语的定义 |
二、汉俄礼貌用语的功能 |
第二节 汉俄礼貌原则 |
一、汉俄礼貌原则的定义 |
二、汉俄礼貌原则的内涵对比 |
第二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汉俄称谓用语 |
一、汉俄称谓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称谓用语的差异 |
第二节 汉俄致谢用语 |
一、汉俄致谢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致谢用语的差异 |
第三节 汉俄道歉用语 |
一、汉俄道歉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道歉用语的差异 |
第四节 汉俄祝愿用语 |
一、汉俄祝愿用语的共性 |
三、汉俄祝愿用语的差异 |
第三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表达手段分析 |
第一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词汇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词汇手段的共性 |
二、汉俄礼貌用语词汇手段的差异 |
第二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语法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语法手段的共性 |
二、汉俄礼貌用语语法手段的差异 |
第三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修辞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的隐喻修辞手段对比 |
二、汉俄礼貌用语的明喻修辞手段对比 |
三、汉俄礼貌用语的借代修辞手段对比 |
四、汉俄礼貌用语的委婉语修辞手段对比 |
第四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民族心理因素 |
第二节 伦理道德因素 |
第三节 价值观念因素 |
第四节 思维方式因素 |
第五节 社会地位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汉俄委婉语对比研究的意义 |
1.4 委婉语研究情况综述 |
1.4.1 委婉语研究综述 |
1.4.2 职业委婉语研究综述 |
1.4.3 汉俄委婉语对比综述 |
1.5 语料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委婉语概述 |
2.1 委婉语概念 |
2.2 委婉语产生和发展 |
2.3 职业委婉语概念 |
2.4 小结 |
第三章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构成形式对比 |
3.1 汉语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构成形式 |
3.1.1 词 |
3.1.2 短语 |
3.1.3 词与短语的关系:短语转化为词 |
3.2 俄语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构成形式 |
3.2.1 词 |
3.2.2 短语 |
3.2.3 词与短语的关系:短语转化为词 |
3.3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构成形式对比 |
3.3.1 相同点 |
3.3.2 差异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来想对比 |
4.1 相同点 |
4.1.1 同义词,近义词 |
4.1.2 外来语 |
4.2 差异点 |
4.2.1 表达亲戚关系联想的词 |
4.2.2 旧词 |
4.3 小结 |
第五章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现代使用原因和功能对比 |
5.1 专业方面 |
5.2 社会方面 |
5.3 心理方面 |
5.4 小结 |
第六章 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语用属性对比 |
6.1 口语和书面语 |
6.2 背称和面称 |
6.2.1 相同点 |
6.2.2 差异点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6)俄语外交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俄语委婉语和外交委婉语概述 |
第一节 俄语委婉语概述 |
一、俄语委婉语的产生及发展 |
二、俄语委婉语的界定 |
第二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概述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产生及发展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表达手段 |
第一节 词汇手段 |
一、模糊限制语 |
二、同义词 |
三、术语 |
四、缩略词 |
五、熟语 |
第二节 语法手段 |
一、代词 |
二、动词第一人称复数 |
三、否定句 |
四、不定人称句 |
五、被动句 |
第三节 篇章手段 |
一、模糊手段 |
二、递进手段 |
第四节 辞格手段 |
一、隐喻 |
二、借代 |
三、换说 |
四、修辞性问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
第一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词汇语义特征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词汇语义模糊性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词汇语义扬升性 |
三、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词汇语义弱化性 |
第二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句子语义特征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施事隐含性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主观情态性 |
第三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篇章语义特征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篇章语义不完整性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篇章语义层级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
第一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修辞功能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感染功能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评价功能 |
第二节 俄语外交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的缓和功能 |
二、俄语外交委婉语的掩饰功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俄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委婉语概述 |
第一节 委婉语定义 |
第二节 委婉语的分类 |
第三节 “死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概述 |
第一节 《红楼梦》中的单音节“死亡”委婉语及其俄译 |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双音节“死亡”委婉语及其俄译 |
第三节 《红楼梦》中的多音节“死亡”委婉语及其俄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死亡”委婉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第一节 俄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对比 |
一、词汇语义手段 |
二、语法手段 |
第二节 “死亡”委婉语与社会因素 |
一、“死亡”委婉语与社会制度 |
二、俄语“死亡”委婉语与传统多神教和苦难基督教 |
三、汉语“死亡”委婉语与入世道教、出世佛教 |
第三节 《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典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例证来源 |
致谢 |
(8)汉俄委婉语对比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对比研究的基础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及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综述 |
1.汉语委婉语研究概况 |
2.俄语委婉语研究概况 |
3.汉俄委婉语对比研究概况 |
一、委婉语的界定 |
(一)委婉语的定义 |
1.汉语委婉语的定义 |
2.俄语委婉语的定义 |
(二)委婉语的主要特点 |
(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四)委婉语与禁忌语 |
(五)委婉语与委婉修辞 |
二、汉俄相似性委婉语及其原因 |
(一)汉俄趋同性委婉语 |
1.“死亡”委婉语 |
2.“疾病与残疾”委婉语 |
3.“性爱与生育”委婉语 |
4.“分泌与排泄”委婉语 |
5.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
6.有关“体型”的委婉语 |
(二)汉俄委婉语趋同性原因 |
1.人类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同一性 |
2.趋吉避凶的心态是共通的 |
3.委婉语符合和谐、文明社会的要求 |
三、汉俄差异性委婉语及其原因 |
(一)汉俄差异性委婉语 |
1.汉语中基于谐音禁忌的委婉语 |
2.俄语的“鬼神”委婉语 |
3.关于“老”的委婉语 |
4.政治委婉语 |
5.动物委婉语 |
(二)汉俄委婉语差异性原因 |
1.民族文化的不同 |
2.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
四、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现状 |
(一)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力度不够 |
(二)对外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
1.委婉语教学不够系统 |
2.词汇标注处理过于简单 |
五、汉俄委婉语对比对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的启示 |
(一)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1.根据学习程度进行委婉语编排 |
2.委婉语选材应“吐故纳新” |
3.委婉语标注要与文化结合 |
4.增加针对委婉语的练习题 |
(二)对委婉语教学方法的启示 |
1.运用汉俄对比进行教学 |
2.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 |
3.重视委婉语的文化背景教学 |
4.利用语义场进行教学 |
5.收集真实语料,寓教于乐 |
6.注意委婉语的时代性特点 |
(三)对学习者汉语委婉语习得的启示 |
1.培养汉语思维模式 |
2.利用网络资源,多与中国人交流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语的文化标记性 |
二、词的语义———文化标记类型 |
1. 内涵含义 |
2. 反映含义 |
3. 情感意义 |
4. 隐喻意义 |
三、结语 |
(10)汉语职业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理由及价值 |
0.1.1 选题理由 |
0.1.2 选题价值 |
0.2 研究对象 |
0.3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0.3.1 研究现状 |
0.3.2 研究趋势 |
0.4 论基础 |
0.4.1 语言学理论 |
0.4.2 文化语言学理论 |
0.4.3 认知语言学理论 |
0.5 研究方法 |
0.5.1 归纳法 |
0.5.2 文化背景考察法 |
0.5.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
0.5.4 文献综述法 |
0.6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语职业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
1.1 委婉语的定义 |
1.1.1 委婉辞格与委婉修辞 |
1.1.2 委婉语 |
1.1.3 委婉语的定义 |
1.2 职业委婉语的定义 |
1.3 职业委婉语的分类 |
1.3.1 语义角度分类 |
1.3.2 婉指对象角度分类 |
1.3.3 构成方式角度分类 |
1.4 职业委婉语的特点 |
1.4.1 模糊性 |
1.4.2 时代性 |
1.4.3 民族性 |
1.4.4 群体差异性 |
1.4.5 非典型性 |
1.4.6 伴生性 |
1.4.7 地域性 |
第二章 汉语职业委婉语使用成因及社会功能 |
2.1 职业委婉语的使用成因 |
2.1.1 社会现实原因 |
2.1.2 社会心理原因 |
2.1.3 社会文化原因 |
2.1.4 语言学原因 |
2.2 职业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
2.2.1 礼貌功能 |
2.2.2 美化功能 |
2.2.3 掩饰功能 |
2.2.4 自我保护功能 |
2.2.5 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
2.2.6 维护职业相对平等的功能 |
第三章 典型职业委婉语与思想文化观念 |
3.1 典型古代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1.1 奴仆类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1.2 歌姬类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1.3 贩夫走卒、渔夫农民、乞丐类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1.4 僧侣、道士类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1.5 太监类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
3.2 典型现代职业委婉语所蕴含的现代思想文化观念 |
3.3 职业委婉语文化意蕴的发展演化 |
3.3.1 由等级秩序观念转化为人人平等的新思想 |
3.3.2 由男尊女卑的思想转化为男女平等的思想 |
3.3.3 由职业提升转变为职业美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委婉词语是一种社会文化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俄译研究[D]. 徐高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D]. 罗丽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D]. 孙可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 伊利娜(KHOKHLOVA IRINA).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汉俄服务职业名称委婉语对比[D]. VASILEVSKAYA KSENIA(秋莎). 浙江大学, 2018(05)
- [6]俄语外交委婉语研究[D]. 周子祺.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7]俄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D]. 刘华荣.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8]汉俄委婉语对比及教学研究[D]. 梁亚. 新疆大学, 2015(03)
- [9]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 杨峰光. 鄂州大学学报, 2015(04)
- [10]汉语职业委婉语研究[D]. 章莉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