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定位及边界线

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定位及边界线

一、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论文文献综述)

曹强,王迎春[1](2022)在《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2001—2020年)——基于CNKI数据和知识图谱的分析》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南海问题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并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的总体脉络和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要文献内容的回顾,从国际海洋法和地缘政治的视角阐述南海争端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争论。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南海争端存在再次白热化的可能性。学界理应未雨绸缪,继续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完善主权声索法理依据,同时密切关注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学术上的响应。

刘晨虹[2](2021)在《中国南海断续线在国际习惯法中的定位探索》文中指出在南海历史性权利之国际习惯法体系中,断续线体现了中国在线内历史性权利主张的具体内容,构成该国际习惯法内涵的一部分。断续线同时体现了中国历史性权利主张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统一性,并得到包括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默示同意,巩固了该国际习惯法的效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断续线限制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从线外到线内扩张,保护线内既有权利不被侵害,如此造成该国际习惯法优先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断续线以内的适用。

唐丹玲,刘旺,隋广军,王颖,王素芬[3](2021)在《文献计量分析南海及其U形海疆线的遥感研究热点》文中研究表明为综合评估遥感技术在南海、尤其在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简称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和WebofScience核心合集(WebofScienceCore Collection,WOSCC)分别作为中文与外文期刊论文数据库来源,筛选出截至2019年已发表的相关主题的中外期刊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按照关键词筛选的三类论文为:南海自然科学研究(中文10150篇,外文10130篇),南海遥感研究(中文560篇,外文1296篇)与南海U形海疆线相关研究(中文303篇,外文33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南海自然科学研究总发文量最大的国家为中国(18253篇),总发文量排名前列的研究机构(如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期刊(如排名第一的《热带海洋学报》)也主要来自中国;年发文量变化趋势显示,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缓慢起步、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回降),南海遥感研究有两个阶段(缓慢起步与快速增长),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文论文呈现三个阶段(缓慢起步、快速增长与回降);热点研究显示,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围绕季风、天然气水合物与台风开展,南海遥感研究关注海表温度、叶绿素与台风,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关注南海争端和地质特征。遥感数据于1974年开始被用于南海台风研究, 2019年被用于南海U形海疆线的生态环境研究。发展海洋遥感技术,深化南海台风"风泵"生态效应与灾害研究,拓展南海U形海疆线走廊立体的综合科学研究和增强南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意义重大。

江伟明[4](2019)在《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沟鞭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位于低纬度的西太平洋和东亚季风区,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地区,其海洋表层沉积物的沟鞭藻囊孢记录与古海洋环境中的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初级生产力和上升流等因素密切相关,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历史。本研究利用28个南海南部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现代沟鞭藻分析,统计其浓度和百分比含量,旨在揭示其主要的沟鞭藻种属组合和分布情况,并结合南海南部的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上升流和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解释沟鞭藻的组合类群和分布模式与海洋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南海南部沟鞭藻浓度的分布主要受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初级生产力和上升流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其中加里曼丹岛北部大陆架温度高,盐度低,初级生产力高且上升流活跃,营养物质浓度高,因此该区域沟鞭藻的浓度较高;而巽他陆架的沟鞭藻浓度较低且随着呈东南往西北方向递减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的浓度在该区域呈现东南往西北的变化趋势而导致的。(2)从沟鞭藻种属的百分比含量来看,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沟鞭藻囊孢的优势组合为:S.ramosus,O.centrocarpum,Spiniferites spp.(half or fold),Brigantedinium spp.,Hetertrophic type A(small),O.longispinigerum,S.hyperacanthus,S.pachydermus,T.applanatum和S.mirabilis等十个种属类型;除此之外,可以将鉴定出的35个沟鞭藻种属按照其生物学名进行分类,划分为7个主要的沟鞭藻生物组,分别是Gonyaulax sp.Indet.,Lingulodinium polyedrum,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Protoceratium,Protoperidiaceae,Diplopsalid组和Unknown。(3)与全球其他海区的沟鞭藻分布情况一致的是,南海南部的沟鞭藻囊孢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通过CCA分析,可以将南海南部的沟鞭藻种属分为三个类群,分别是由WD所控制的海洋型,由TOC和TN控制的高生产力型和由一月表层水温和一月表层叶绿素a所影响的热带型。(4)在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沟鞭藻种属主要以热带型为主。南海南部自养型沟鞭藻的丰富主要与该研究区初级生产力高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沉积物样品的TOC/TN比值较低,δ13C的数值较高,揭示该区域主要以海洋生物有机质来源为主,说明高初级生产力是该研究区中自养型沟鞭藻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其次,在组合中占有优势的异养型沟鞭藻种属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大陆架,主要是该区域靠近大陆,河流水输入量较多,加上沿岸频繁的上升流作用,导致营养物质增多,海水表层盐度下降,有利于异养型沟鞭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与大陆的距离也是影响异养型沟鞭藻分布的重要因素。

江淼[5](2018)在《南海鸢乌贼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捕捞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捕捞业当中,使得我国近海岸传统渔业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渔业资源衰退严重。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为暖水性大洋生物种,在我国南海海域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年可捕捞量最高可达近百万吨,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研究利用南海鸢乌贼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近海岸渔业捕捞压力,充分利用外海资源,还可促进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南海鸢乌贼资源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掌握南海鸢乌贼资源的洄游分布和开发潜力,分析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南海渔业的发展实际,借鉴周边国家和我国外海渔业的技术经验,提出构建南海鸢乌贼捕捞、保鲜、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体系,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本掌握了南海鸢乌贼资源种群结构、年龄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南海海域鸢乌贼存在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其中,中型群是优势种群,遍布整个南海海域,全年多季繁殖,高峰期集中在47月,生命周期约1年,补充群体充沛,资源恢复迅速,有明显的垂直活动和季节洄游,以甲壳类、头足类及中上层小型鱼类为食,同时也是许多海鸟和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2、分析历史调查和研究资料,结合南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初步了解南海鸢乌贼资源量及分布特征。鸢乌贼渔场分布位置随季节的变动而不同,整个南海渔场分布大致依时间由北向南转移,资源蕴藏量约200万吨,春季捕捞量高于其他三季。春季中心渔场位于14.5°16.5°N;113°116°E之间海域,秋季中心渔场位于17°18°N、113.5°115.5°E之间与12.5°15.5°N、115.5°117°E之间海域。3、以灯光罩网为依托,研究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鸢乌贼渔业的捕捞情况,结果显示:灯光罩网渔船是捕捞鸢乌贼最有效的作业方式,同时鸢乌贼也是灯光罩网渔获物的主要组成;通过对广西和三沙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海域捕捞成本效益分析,其经济收益较为理想。4、调查研究鸢乌贼渔业发展现状,探索其加工利用技术。鸢乌贼不仅可以加工成各种休闲食品进行销售,还可以经过精深加工后应用于化妆品、生物药品等领域,经济利用价值较高,极具市场开发潜力。5、归纳我国南海鸢乌贼渔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生产捕捞和产业发展的经验得失。在探捕过程中鸢乌贼生物调查与资源评估不够精准;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资源掠夺较为严重;科技水平极大地制约了鸢乌贼加工利用的发展,产业体系尚未形成。6、针对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遇到的问题,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渔业发展对策建议。从政策层面、科技层面、企业层面等多层面细化深入,提出切实可行的南海鸢乌贼捕捞、保鲜、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对策建议,并且努力推动其以项目形式落地实施。

李欣[6](2017)在《南海问题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南海安全是我国地缘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主权完整、领土安全、资源安全、战略安全等重大核心利益。本文通过对典型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对南海问题与我国地缘安全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综述,从国土安全、通道安全、资源安全、战略安全等多维度对南海地缘安全环境进行分析,基本理清了当前南海地缘安全研究的基本脉络。

刘泽[7](2017)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二元视角下的南海争端解决路径探析》文中指出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朝中国就发现了南海,并从汉代开始就对南海开发、经营和进行行政管辖。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南海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被勘探和8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开始对南海主张权益,并且无视中国的反对,纷纷侵占部分南海岛屿,并对南海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各种借口的介入,使得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如何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维护与东南亚各国睦邻友好关系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围绕南海问题的解决路径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的绪论中对本文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研究意义和重难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处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南海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当前南海问题的局势和现状,得出南海问题具有法律和政治双重属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南海问题的妥善解决应当以坚持南海主权归我为前提,再从法律和政治两个角度去解决。第三部分针对南海主权归我的前提进行法理分析,依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夯实这一前提的合法性基础。第四部分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理清争端各国对南海的利益诉求,为之后提出解决对策奠定政治分析的基础。第五部分从法律和政治两个角度提出中国应当如何妥善解决南海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妥善解决南海问题,需要法律和政治手段应当并行适用,缺一不可。

杜哲元[8](2017)在《中国海军战略演变中的作战海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战海区问题不仅是海军战略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国家对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建国之后,中国海军战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沿岸-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三个阶段,如果单从字面理解,中国海军战略演变三阶段中最明显的特征和标志正是作战海区的不断扩大。以60多年来中国海军战略演变史为研究背景,本文把中国当前的作战海区划分为近海、中海、远海与远洋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战略价值,然后基于它们不同的空间范围和战略价值,本文认为,推动中国扩展作战海区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层面因素,即军事层面、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因素,但在这个过程中却面临着海洋战略地理形势、陆上安全环境和美国地缘战略及其亚洲同盟体系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扩展作战海区应继续以地区性防御为本,在这个过程中审慎、渐进地走向远海远洋。

唐盟,马劲松,王颖,夏非[9](2016)在《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文中认为基于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仿射变换精准测量出11段断续线的地理坐标,同时利用4.4万多个实测水深点数据建立南海海底三维地形模型,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1947年南海断续线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特征。结果显示:断续线东长西短,间距东西大、南北小,其走向、形态与下伏地形特征相符合,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和大陆架上;并基于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分析,推断出当时断续线划定时可能遵循如下依据:1在浅海盆地、海峡处采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进行划分;2在具有明显地形变化处沿海槽坡麓或海槽槽沟中线进行划分;3在西南部陆坡陆架区,结合岸线走向及下伏地形特征进行划分。

廖美玲[10](2016)在《历史性权利及其在南海争端中的适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性权利无疑是国际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嘉宾”。尽管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诸多国际条约都未赋予历史性权利明确的定义和清晰的内涵。但是,国际法院或国际性仲裁机构在解决领土争端时频繁的援引历史性权利作为判决依据。由此可见,历史性权利在解决领土争端方面具有其他制度或理论都不具备的功能。近年来,南海争端又再一次使历史性权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南海周边国家为了扩张其海洋权益无视甚至是否认我国在九段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纷纷对南海海域提出主权要求,菲律宾甚至单方面的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所拥有的固有权利,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更是肯定历史性权利在推动国际法规则形成中所做出的贡献。本文第一部分将重点介绍历史性权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通过分析历史性权利与国际习惯法、领土取得制度的关系对历史性权利的性质做一个初步界定,并且在遵循客观规则的基础上对历史性权利的构成要件进行剖析。本文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历史性权利的法律地位。首先介绍与历史性权利有关的国际条约并借此肯定历史性权利作为一般规则适用的例外。其次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国际司法实践中对历史性权利的运用。本文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历史性权利在我国的适用。这一部分以南海争端为切入点,肯定我国在九段线内的历史性权利,并且对我国加强对南海的实际管辖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二、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2001—2020年)——基于CNKI数据和知识图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数据来源与采集方法
三、中国南海问题研究(2001—2020年)文献计量分析与主题知识图谱
    (一)南海问题研究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二)南海问题研究中的高影响力文献
    (三)南海问题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
    (四)南海问题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学术机构
    (五)南海问题的主要研究热点
    (六)南海问题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四、国内学界主要观点述评
    (一)国内学界在南海权益的法律界定上尚存争论
    (二)南海争端中采用“时际法”原则符合国际法的基本精神
    (三)地缘政治因素让南海争端更加棘手
五、结 语

(2)中国南海断续线在国际习惯法中的定位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断续线构成国际习惯法的部分内涵
    (一)断续线体现中国对南海岛礁的领土主权主张
    (二)断续线明确维护了中国在线内水域的历史权益
    (三)断续线区隔线内和线外水域
二、断续线具有巩固国际习惯法法律效力的功效
    (一)断续线体现中国主张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统一性
    (二)断续线强化国际社会的法律确信
    (三)断续线较好地平衡了南海周边各国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三、断续线使国际习惯法优先《海洋法公约》适用于线内水域
    (一)国际习惯法调整下断续线内水域并非公海
    (二)断续线限制南海内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由线外向线内扩展
四、结束语
    第一,断续线构成国际习惯法内涵的一部分。
    第二,断续线的功效。
    第三,《海洋法公约》适用于断续线的局限性。

(3)文献计量分析南海及其U形海疆线的遥感研究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处理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分类研究年发文量变化
    2.2 研究机构与期刊的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
        2.2.1 主要机构
        2.2.2 主要期刊
    2.3 主要关键词
    2.4 WOSCC中研究南海的主要国家
3 讨论
    3.1 年发文量变化与国际形势发展
    3.2 发文机构、期刊反映国际学术地位
    3.3 主要关键词反映研究热点和趋势
    3.4 主要发文国家与在南海的国际话语权
4 总结与结论

(4)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沟鞭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外研究进展
        1.1.3 国内研究进展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
    2.2 地形特征
    2.3 沿岸河流特征
    2.4 现代气候特征
    2.5 海洋环流特征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站位及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沟鞭藻囊孢浓度和百分比计算
    3.4 地球化学实验
    3.5 统计分析
    3.6 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
    3.7 叶绿素a浓度
4.结果
    4.1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4.2 沟鞭藻囊孢总浓度,相对丰度和种属丰度
    4.3 沟鞭藻组合的生物组分类
    4.4 主要的沟鞭藻种属的浓度和百分比
    4.5 加里曼丹岛北部沿岸区(A区域)的沟鞭藻百分比特征
    4.6 巽他陆架区(B区域)的沟鞭藻百分比特征
5.讨论
    5.1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5.2 沟鞭藻囊孢组合类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5.3 沟鞭藻囊孢浓度分布特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5.4 沟鞭藻囊孢的优势种属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南海鸢乌贼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1.4.1 技术路线
        1.4.2 预期成果
第二章 鸢乌贼资源基本概况
    2.1 鸢乌贼资源状况
    2.2 鸢乌贼生物学特征
        2.2.1 形态特征
        2.2.2 种群结构
        2.2.3 繁殖特性
        2.2.4 集群与洄游
        2.2.5 摄食与索饵
第三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分布
    3.1 南海概况
        3.1.1 南海地形地貌
        3.1.2 南海气候环境
        3.1.3 南海渔业资源
    3.2 南海鸢乌贼资源量
        3.2.1 我国及南海周边国家对鸢乌贼资源量的评估
        3.2.2 基于声学技术与灯光罩网的鸢乌贼资源评估
    3.3 南海鸢乌贼渔场分布
    3.4 影响南海鸢乌贼资源分布因子
        3.4.1 海洋环境是影响鸢乌贼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3.4.2 金枪鱼集群可作为鸢乌贼集群的生物指标
第四章 南海鸢乌贼开发现状
    4.1 鸢乌贼资源捕捞手段
        4.1.1 灯光罩网是捕捞鸢乌贼的主要方式
        4.1.2 手钓鱿鱼是捕捞鸢乌贼的另一作业方式
    4.2 影响鸢乌贼捕捞产量的因子
        4.2.1 季节变化对捕捞鸢乌贼的影响
        4.2.2 月光对捕捞鸢乌贼的影响
    4.3 鸢乌贼资源开发状况
    4.4 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4.4.1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4.4.2 三亚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第五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
    5.1 南海鸢乌贼捕捞潜力
    5.2 南海鸢乌贼市场潜力
        5.2.1 全球鱿鱼市场需求强劲
        5.2.2 水产品冷链与流通快速发展
    5.3 鸢乌贼加工利用前景
        5.3.1 胴体的利用
        5.3.2 内脏的利用
        5.3.3 鱿鱼墨的利用
        5.3.4 其他下脚料的利用
第六章 南海鸢乌贼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1 面临挑战
        6.1.1 我国南海渔业资源被周边国家掠夺
        6.1.2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6.1.3 鸢乌贼生物调查与资源评估不够精准
        6.1.4 鸢乌贼产业体系未形成
        6.1.5 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
    6.2 存在机遇
        6.2.1 国家战略为外海渔业发展提供契机
        6.2.2 中央财政提为外海渔业提供经济支持
        6.2.3 岛礁建设为渔业资源开发提供后勤保障
        6.2.4 灯光罩网为鸢乌贼捕捞提供新思路
        6.2.5 水产品消费需求为捕捞开发提供发展动力
第七章 我国南海鸢乌贼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7.1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
    7.2 加快建立南海鸢乌贼渔业产业体系
    7.3 调整灯光罩网伏季休渔日期
    7.4 构建南海渔业信息综合平台
    7.5 建立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鸢乌贼渔情预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存在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6)南海问题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南海与我国国土安全
三南海与我国通道安全
    1. 狭义的南海通道安全:航路安全
    2. 广义的南海通道安全:体系安全
四南海与我国资源安全
    1. 南海渔业资源安全形势
    2. 南海油气资源安全形势
五南海与我国战略安全
    1. 南海对我国军事战略的意义
    2. 南海对我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3. 南海对我国国家战略的意义
六结论与展望

(7)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二元视角下的南海争端解决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1.选题缘由
        2.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际法方面的研究
        2.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及重难点
        1.研究意义
        2.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一、南海问题概述
    (一)南海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
    (二)南海问题的现状
        1.争端各国抢占岛礁和资源
        2.争端各国不断扩充军备
        3.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
        4.争端各国联合抗华趋势
    (三)南海问题的解决方向
二、南海主权归属的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
    (一)历史依据
    (二)法律依据
        1.先占原则
        2.时际法原则
        3.禁止反言原则
三、南海争端的争议焦点分析
    (一)中国的利益诉求
        1.中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
        2.中国在南海的政策主张
    (二)南海争端其他各国的利益诉求
        1.越南的利益诉求
        2.菲律宾的利益诉求
        3.马来西亚的利益诉求
        4.文莱的利益诉求
四、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选择
    (一)政治方面
        1.政治主导
        2.保持沟通
        3.互利合作
    (二)法律方面
        1.构建解决南海问题的规则架构
        2.适当利用国际司法程序
        3.完善国内法律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南海断续线的地理位置及形态特点
3 南海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特征分析
    3.1 南海海底地形地貌概况
    3.2 南海断续线与海底地形叠合分析
        3.2.1 西部断续线
        3.2.2 南部断续线
        3.2.3 南海东部断续线
4 讨论与结论

(10)历史性权利及其在南海争端中的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历史性权利概述
    第一节 历史性权利的界定
        一、历史性所有权
        (一) 历史性海湾
        (二) 历史性水域
        (三) 历史性所有权
        二、传统捕鱼权
    第二节 历史性权利产生的依据及其法理分析
        一、历史性权利与国际习惯法
        (一) 国际习惯法的构成要素
        1. 通例
        2. 法律确信
        (二) 历史性权利与国际习惯法的关系
        1. 历史性权利是通例
        2. 历史性权利的法律确信
        二、历史性权利与领土取得
        (一) 现实性因素对历史性权利的干扰
        (二) 历史性权利与其他领土取得制度的关系
        1. 时效
        2. 先占
    第三节 历史性权利的构成要件
        一、一国对相关海域行使了管辖权
        二、一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开、持续的对相关海域行使管辖权
        三、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管辖行为进行了容忍
第二章 历史性权利的法律地位
    第一节 与历史性权利有关的国际条约
        一、《历史性海湾备忘录》
        二、《包括历史性海湾在内的历史性水域法律制度》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二节 关于历史性权利的司法实践
        一、英挪渔业案
        二、白礁岛案
第三章 历史性权利在南海争端中的适用
    第一节 南海争端概述
        一、南海争端的产生与发展
        二、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的主张
        (一) 越南的划界主张
        (二) 菲律宾的划界主张
        (三) 马来西亚的划界主张
        (四) 文莱的划界主张
        (五) 印度尼西亚的划界主张
    第二节 南海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一、中国政府对南海海域的维护
        (一) 晚晴政府对南海主权的维护
        (二) 民国政府对南海主权的维护和南海九段线的形成
        二、历史性权利与九段线
        (一) 九段线的法律地位认定
        1. “历史性水域”学说
        2. “历史性权利”学说
        3. “传统疆界线”学说
        4. “岛屿归属线”学说
        (二) 九段线内的历史性权利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成员

四、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2001—2020年)——基于CNKI数据和知识图谱的分析[J]. 曹强,王迎春. 南海学刊, 2022(01)
  • [2]中国南海断续线在国际习惯法中的定位探索[J]. 刘晨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文献计量分析南海及其U形海疆线的遥感研究热点[J]. 唐丹玲,刘旺,隋广军,王颖,王素芬. 热带海洋学报, 2021(03)
  • [4]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沟鞭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江伟明. 广州大学, 2019(01)
  • [5]南海鸢乌贼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江淼.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6]南海问题与中国地缘安全研究综述[J]. 李欣. 中国边疆学, 2017(01)
  • [7]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二元视角下的南海争端解决路径探析[D]. 刘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国海军战略演变中的作战海区问题研究[J]. 杜哲元. 太平洋学报, 2017(04)
  • [9]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J]. 唐盟,马劲松,王颖,夏非. 地理学报, 2016(06)
  • [10]历史性权利及其在南海争端中的适用研究[D]. 廖美玲. 外交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定位及边界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