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肾虚行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论“肾虚行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论“肾虚督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珍[1](2020)在《“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温阳通督”理论在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应用,观察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AS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阐明基于“温阳通督”理论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的安全性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更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7.12-2019.03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区的AS患者(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65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对照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两组常规治疗均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治疗组加用补肾强督滋膏口服联合任督灸。通过分析治疗前后患者CRP、ESR、脊柱活动度、BASDAI、BASF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观察患者共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4.86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0.5年,平均病程5年;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具有可比性(P>0.05)。1.CRP、ESR:治疗12周及24周后,两组患者CRP、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RP、ESR降低水平更优(P<0.05)。2.脊柱活动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胸廓活动度、指地距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枕墙距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脊柱活动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优。3.BASDAI、BASFI评分:经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两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综合治疗效果更优(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更有优势(P<0.05)。5.疗效评定:(1)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86.7%,无效者4例,无效率13.3%。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SASP)(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19例,总有效率63.3%,无效11例,无效率36.7%。经治疗2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明显,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因灸致轻度皮肤损害;对照组3例,均为轻度可逆的药物性肝损害。中西医综合治疗在用药方面相对更安全。结论:1.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及单用SASP治疗AS均有明显临床疗效。2.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可以减轻疾病活动性、降低CRP/ESR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及脊柱关节活动度,疗效更突出。3.综合治疗(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较单用西药(SASP)疗效更有优势,且用药安全性更高,临床值得推广。

邱晓莲[2](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证素分布及遣方用药规律,阐述其中医病机,总结出证-症规律、证-药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1日。从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提取病例数、性别、证型、四诊信息、使用方药及具体剂量,将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证型、四诊信息、方剂及药物分布情况,将提取的四诊信息和中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强直性脊柱炎证型36个,其中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为其主要证型,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肾和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血瘀、热、寒,其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最少见的是精亏、血虚、痰、风、气滞,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最多见。共涉及131首方剂、157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54味中药聚类成4大类,分别适用于肝肾不足、湿热阻络、肾阳亏虚、寒湿凝滞和湿热所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最常见,其次为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肾、经络为AS主要的病位要素,湿、血瘀、热、寒为主要的病性要素;中医治疗AS重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活血祛瘀,故遣方用药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通络、除湿止痛、清热凉血为主,对症加减,标本兼治。

谢国倩[3](2020)在《基于肾—脾轴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脾病证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脊柱疼痛VAS评分、BASDAI指数、BASFI指数、ASDAS-CRP等项目,客观评价温肾健脾定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脾病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温肾健脾定脊汤新药研发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按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脾病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温肾健脾定脊汤加减,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200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脊柱疼痛VAS评分、BASDAI指数、BASFI指数、ASDAS-CRP等指标以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以了解炎症水平控制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以评价安全性。研究结果:1.入组情况对比分析入组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BASFI功能指数、脊柱疼痛VAS评分、疾病活动度指标(BASDAI、ASDAS-CRP)及实验室指标(ESR、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腰骶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差异(P<0.01),在腰膝酸软、腹胀、大便不调、肢体困重、肢倦乏力方面,治疗组有显着差异(P<0.01),四肢不温较治疗前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腰膝酸软、腹胀、大便不调、肢体困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肢倦乏力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腰骶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四肢不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3.ESR、CRP 方面治疗后两组ESR、CR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ESR、CRP值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4.BASDAI、BASFI、ASDAS-CRP、脊柱疼痛 VAS 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显着改善患者BASDAI指数、BASFI指数、ASDAS-CRP及脊柱疼痛VAS评分(P<0.01),且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56.67%,治疗组中医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ASAS20、ASAS40达标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6.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论:温肾健脾定脊汤能显着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脾病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脊柱功能(BASFI),在降低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及疾病活动性指标(BASDAI、ASDAS-CRP)方面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推测温肾健脾定脊汤可能是通过抗炎镇痛、调节免疫、调节胃肠功能而发挥整体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姜万秀[4](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包括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以及与炎症指标、关节功能和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发现AS中医证型与骨量流失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早期防治骨量丢失提供中医治疗方向。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包含血清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ESR、CRP炎性指标,以及HLA-B27;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并记录患者左髋关节、腰椎前后位L1-L4的Z值;认真询问并仔细记录患者的BASFI、BASDAI评分。根据证型分组,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五种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ESR、CRP,骨密度及BASFI、BAS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138例,男性104例,女性34例,男女性别比为3.06:1;HLA-B27阳性患者127例,HLA-B27阳性率为92.03%。骨量减少患者的总人数52例,占本次研究的37.68%,其中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湿热痹阻证分布较多,分别达55.88%、42.31%、30%。(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肾不足证最多(34例,24.64%),其次为湿热痹阻证(30例,21.74%)、肾阳亏虚证(26例,18.84%);各证型在年龄及病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肝肾不足证患者年龄最大;瘀血痹阻证病程最长,肝肾不足证次之,湿热痹阻证病程最短。(2)骨密度情况:虽然本研究中患者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年龄仍是AS骨量减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OR=1.084);腰椎Z值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左髋关节Z值与性别显着相关,男性患者髋关节Z值低于女性(P<0.01,相关系数r=0.224)。腰椎L1~4的Z值与病程无相关关系(P>0.05),而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与病程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36)。此外本研究发现高BASFI评分亦是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032。2.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1)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左髋关节Z值与ALP呈负相关(P<0.05,r=-0.216),与Ca、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无相关性(P>0.05)。腰椎L1~4Z值与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2)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五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Ca、PTH及BGP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肾阳不足证的骨生成指标较低。而ALP、β-CTX、PINP、维生素D在各证型组之间无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情况: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未发现与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Z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每一证型的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的均值而言,肾阳亏虚证患者骨密度水平最低,其次为肝肾不足证、瘀血痹阻证。4.ESR、CRP情况(1)在骨密度方面: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ESR、CR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在中医证型方面:湿热痹阻证与肾阳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在ESR、CRP方面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ESR及CRP均最高。5.BASFI、BASDAI情况(1)骨密度方面:腰椎L1~4的Z值与BASFI、BASDAI之间无相关性(P>0.05);左髋关节Z值与BASFI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47),与BASDAI无相关性(P>0.05)。(2)中医证型方面:五组证型在BASFI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水平无差异(P>0.05)。瘀血痹阻证组患者的BASFI水平最高,湿热痹阻证组的BASDAI水平最高,且>4分。结论:1.AS存在骨量流失现象,男性AS患者比女性患者左髋关节Z值更低,其ALP水平增高,BASFI评分也增高,关节功能更差;高龄及高评分的BASFI水平是AS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尤应重视早期对关节功能较差的男性AS患者进行骨量监测;2.辨证属肝肾不足证及肾阳亏虚证的AS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骨量,且多与低水平的Ca、PTH、BGP相关,说明其骨代谢失衡,可能与骨形成较弱相关;3.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AS患者往往炎症水平更高,BASDAI>4分,多处于疾病活动期,且PTH、BGP水平低。4.所有AS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正常水平,从保护骨量而言宜早期重视AS患者维生素D的补充。

卢瑶[5](2019)在《补肾强督汤治疗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强督汤治疗肾虚督寒证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总25-(OH)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观察,将合乎纳入标准的60例肾虚督寒证AS患者,随机对照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0例,连续观察12周,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观察指标情况。主要观察记录指标:BASDAI评分、患者整体情况评分、功能指数(BASFI)评分、脊柱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ESR、C反应蛋白;血清总25-(OH)D改善情况;体征(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及相关临床安全性指标。依据国际评估强直性脊柱炎工作组(ASAS)指定的ASAS20评价标准及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评定标准进行治疗疗效评估。记录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经过12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BASDAI评分、患者整体情况评分、功能指数(BASFI)评分等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经12周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相较于西药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对比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与ASAS20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血清总25-(OH)D均显着升高(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总25-(OH)D水平显着升高,且疾病活动度更低,治疗后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1、中药补肾强督汤应用于肾虚督寒证AS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并显着,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疗效,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优势突出。2、研究发现血清总25-(OH)D水平与主要反应疾病活动度指标(BASDAI评分、ESR、CRP)呈负相关,验证血清总25-(OH)D的缺乏在AS病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中药补肾强督汤具有良好的升高血清总25-(OH)D水平的作用,考虑补肾强督汤控制AS疾病活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有关,同时明确其具有多点入手、综合控制疾病,减少系统损害与降低致残率的治疗优势。

李伟伟[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药物、配伍特点等,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及辨治经验。方法:选取2015年—201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住院的由周彩云教授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医案127例,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工具,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的基本信息、症状、证候、治法、处方、用药规律等内容进行挖掘,总结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经验。结果:1经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腰痛(80.3%)、后背僵痛(52%)、晨僵(45.7%)、颈项僵痛(41.7%),外周关节表现主要有髋关节疼痛(28.3%)、膝关节疼痛(14.2%)、肩关节疼痛(14.2%);关节外表现主要包括失眠(34.6%)、纳呆(11%)、便溏(9.4%)等。证候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督滞筋痹109(85.8%),其他主要证候依次为湿热阻络42(33.1%)、肾精亏虚38(29.9%)、湿瘀互结34(26.8%)、瘀血阻络25(19.7%)、痰湿阻络13(10.2%)。主要治法为解痉舒督(85.8%)、清热除湿(33.1%)、补肾益精(29.9%)、除湿化瘀(26.8%)、活血通络(19.7%)、化痰除湿(10.2%)。使用频次较高的30味药物有有葛根、白芍、甘草、豨莶草、山慈菇、薏苡仁、威灵仙、黄芪、萆薢、赤芍、红花、蜈蚣、川牛膝、络石藤、白花蛇舌草、大血藤、茯苓、当归、鹿衔草、桃仁、金银花、杜仲、玄参、桑寄生、苏木、狗脊、钩藤、炒白术、生地黄、丹参,其中清热药、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所占比重较高,药性主要以寒性和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肾经。2基于关联规则,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2味核心药物,分别为葛根、白芍、甘草、豨莶草、山慈菇、薏苡仁、威灵仙、黄芪、蜈蚣、萆薢、赤芍、红花。并得出42组高频药对,其中最常用的药对有葛根、白芍;葛根、甘草;甘草、白芍。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大血藤、络石藤、豨莶草;薏苡仁、桃仁、豨莶草;山慈菇、蜈蚣、赤芍;金银花、玄参、络石藤;蜈蚣、川牛膝、茯苓;桃仁、稀莶草、苏木;玄参、桃仁、防己;威灵仙、蜈蚣、赤芍、萆薢、茯苓;当归、金银花、玄参、防己;蜈蚣、川牛膝、苏木。得到新处方5个,大血藤、络石藤、豨莶草、桃仁、苏木;薏苡仁、桃仁、豨莶草、玄参、防己;山慈菇、蜈蚣、赤芍、威灵仙、萆薢、茯考;金银花、玄参、络石藤、当归、防己;蜈蚣、川牛膝、茯苓、苏木。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病位在督脉、筋、骨,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病关键病机为“督滞筋痹、肾精亏虚”,主要治法为解痉舒督、补益肝肾、清热除湿通络。组方用药方面,导师强调“病证结合”“祛邪为主,补益为辅”的治疗原则,善用葛根芍药甘草汤加味,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尹晓霞[7](2019)在《逐经灸督脉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使用我院自主发明并获得专利的逐经灸自动艾灸机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通过本研究,预期能为肾虚督寒型的强直性脊柱炎找到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方法,造福于广大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东莞市中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部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单纯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0人。治疗组以自制逐经灸自动艾灸机逐经灸督脉治疗,对照组以传统艾灸盒、传统艾灸督脉治疗,两组前3次均每天一次,随后9次隔天一次,共12次,21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7天,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共12周。以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疾病活动指数(ASDAS-CRP)、治疗前后的血沉及C反应蛋白为主要疗效指标,通过对患者的病情随访,记录患者在0周、4周、8周、12周的血沉、CRP、ASDAS-CRP值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以评价两种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的人口学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及临床基线资料(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及总分、ASDAS-CRP评分、ESR及CRP)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候积分(腰骶部症状、晨僵、肢冷不温、畏恶风寒、精神症候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逐经灸督脉及传统艾灸督脉均能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肢冷不温、畏恶风寒症候积分以及中医症候总积分上的变化差异较对照组显着(P<0.05),在腰骶部症状、晨僵及精神症候积分上的变化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逐经灸督脉较传统艾灸督脉在改善肢冷不温、畏恶风寒症候上更有优越性。3、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3.3%,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逐经灸督脉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督脉。4、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ESR、CRP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ESR、CRP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逐经灸督脉及传统艾灸督脉均能显着降低炎症水平,而逐经灸督脉较传统艾灸督脉效果更明显。5、ASDAS-CRP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ASDAS-CRP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ASDAS-CRP评分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逐经灸督脉能及传统艾灸督脉均能显着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疾病复发的概率,而逐经灸督脉较传统艾灸督脉效果更好。6、安全性比较:通过治疗期间及随访观察,两组安全性均为100%,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均安全可靠。结论:①艾叶本身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针对肾虚督寒型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具有良好效果。②逐经灸督脉疗法,可使肾虚督寒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提高患者疗效和依从性,有一定安全性,很有必要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陈爱萍,张秦,邵培培,马从[8](2018)在《益肾通督合剂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肾通督合剂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0例。治疗组给予益肾通督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痛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修订的Schober试验、枕壁距、颈椎旋转度、扩胸度等变化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ASDAI、脊柱痛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枕壁距、颈椎旋转度、扩胸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ESR、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效率82.1%,对照组有效率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通督合剂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柳氮磺吡啶,且安全性较好。

刘谦[9](2018)在《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探讨针刺调肾在治疗AS所起到的作用,为针灸治疗AS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60例AS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铺灸治疗。两组患者均予以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收集疗效评价指标,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疼痛、脊背疼痛、晨僵、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症状和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4字试验等体征的评分改变。建立数据表,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评价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纳入60例患者,最终完成60例,无脱落患者。最终统计结果提示:(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腰骶疼痛、脊背疼痛、晨僵、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4字试验等方面的比较,经检验分析:(1)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间比较,除对肢体困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的症状、体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几点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腰骶疼痛、脊背疼痛、晨僵、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4字试验等的评分表现。⑵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经检验分析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优于单纯铺灸的对照组。结论: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能有效缓解患者腰骶疼痛、脊背疼痛、晨僵、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症状及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4字试验等体征方面的痛苦。其疗效优于单纯性的铺灸。以针刺调肾结合铺灸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着,说明调肾在治疗AS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瑞[10](2018)在《中医蜡药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L-17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外周关节炎、眼、肺和心脏等脊柱外病变。其发病原因未明,但与遗传、感染和免疫等方面的相关,其中细胞因子IL-17促进炎症反应,破坏骨质及软骨,最终导致新骨形成,贯穿疾病发生过程,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无有效根治办法,其治疗目标为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及病情改善的益处,西医口服药物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中医外治法具有内治法无法比拟的精准靶向治疗特点,目前许多专家主张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并潜在改变病情进展。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蜡药疗的临床观察,评价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中医蜡药疗的增效作用,明确经验蜡疗方的疗效,促进临床推广运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变化情况,研究中医蜡药疗对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炎的作用,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证属寒湿痹阻、肝肾不足型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蜡药疗组、蜡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蜡药疗组在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基础上联合中药(蜡疗方)和蜡饼,蜡疗组在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基础上联合安慰剂(糊精)和蜡饼,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变化、脊柱痛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指数(BASMI)变化及炎症指标(CRP、ESR),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IL-17含量,并以BASDAI 50标准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评估疗效,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评估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三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腰骶脊背疼痛、晨僵、腰膝酸软、中医证候总积分,脊柱痛VAS评分、BASDAI、BASFI、BASMI、CRP、ESR和IL-17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无法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中的腰脊活动受限和足跟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蜡药疗组还可改善夜间疼痛、肢体困重和眩晕耳鸣,而在蜡疗组和对照组中未得到有效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在腰骶脊背疼痛、中医证候总积分、脊柱痛VAS评分,BASDAI、CRP和IL-17含量方面,蜡药疗组疗效优于蜡疗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蜡药疗与对照组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晨僵、夜间疼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眩晕耳鸣、ESR、BASFI和BASMI改善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相似;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6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到BASDAI 50标准的达标比例分别为2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间三组均未发生过敏反应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异常。结论:中医蜡药疗可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缓解脊柱疼痛,降低疾病活动度,调控血清IL-17水平,控制炎症反应,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具有增效作用,且安全性高,经验蜡疗方治疗寒湿痹阻,肝肾不足证的患者疗效确切,可推广临床使用。

二、论“肾虚督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肾虚督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收集病例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监测指标
        2.4.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比较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DAI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疗效比较
        4.1 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温阳通督”理论立论依据
    2 “温阳通督”理论的应用
        2.1 补肾强督滋膏组方原则
        2.2 任督灸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影像学结果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治疗效果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 存在的问题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排除标准
    4.文献数据录入
    5.文献术语规范
    6.文献证素提取
    7.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3.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规律
    4.强直性脊柱炎证素组合形式
    5.四诊信息及聚类分析结果
    6.方剂频数分析结果
    7.中药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3)基于肾—脾轴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AS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分组依据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选择标准
        4.1 病例纳入标准
        4.2 病例排除标准
        4.3 病例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法
    6. 观察指标
        6.1 一般资料
        6.2 安全性指标
        6.3 疗效性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7.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7.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8. 统计学分析
    9. 研究结果
        9.1 一般资料分析
        9.2 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9.3 治疗结果
        9.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病机探讨
        1.1 肾虚督亏是致病之本
        1.2 脾病湿盛是发病关键
        1.3 基于肾-脾轴论治AS的理论基础
    2. 方药配伍及加减
    3. 组方特点
        3.1 温肾强督治本,祛风除湿治标
        3.2 健脾祛湿与祛风除湿并用,内外湿合治
    4. 现代药理研究
    5.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检查
        2.4 骨密度检查
        2.5 患者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评价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结果
    1 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2 骨密度与一般情况比较
    3 骨密度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3.1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2 骨密度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3.3 骨密度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3.4 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4 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
    5 中医证型组间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5.1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比较
        5.2 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6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相关性比较
    7 中医证型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7.1 中医证型与BASFI
        7.2 中医证型与BASDAI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AS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AS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认识
        2.1 骨形成主要生化指标
        2.2 骨吸收主要生化指标
        2.3 其他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3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结果分析
        3.4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5 其他指标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补肾强督汤治疗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为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病例标准
        (六)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七)疗效判定标准
        (八)研究方法
        (九)观察指标
        (十)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十一)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临床疗效评价
    四、不良反应指标评价
讨论
    一、AS之中医溯源
    二、AS中医病因、病机讨论
    三、AS中医辨证、用药探讨
        (一)AS中医辨证特点
        (二)AS治疗专方、专药
    四、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补肾强督汤组方
    五、补肾强督汤-药理分析
    六、补肾强督汤临床疗效评价
        (一)补肾强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
        (二)补肾强督汤对血清总25-(OH)D水平影响
    七、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 D 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遗传因素
        2.2 免疫因素
        2.3 感染因素
        2.4 骨破坏和新骨形成的病理机制
        3 临床表现
        3.1 中轴关节受累
        3.2 外周关节受累
        3.3 附着点炎
        3.4 眼部受累
        3.5 全身症状
        4 诊断标准
        5 治疗
        5.1 非药物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外科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 中医治疗
        2.1 内治法
        2.2 外治法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症状分析
    3 舌脉分析
    4 辨证论治
    5 核心药物
    6 性味归经
    7 新方分析
结论
    1 周彩云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
    3 总结
    4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逐经灸督脉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治疗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西医发病机理
        1.2.2 西医治疗现状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受试对象
        2.1.1 病例入组
        2.1.2 病例分组
        2.1.3 诊断标准
        2.1.4 入组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和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
        2.2.2 治疗方案设计
        2.2.3 合并用药情况
        2.2.4 观察时间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判断标准
        2.2.7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3.1 病例一般情况分析
        2.3.2 治疗结果分析
        2.3.3 药物安全性分析
    2.4 讨论
        2.4.1 逐经督脉灸的立论依据
        2.4.2 试验结果讨论
        2.4.3 安全性评价
        2.4.4 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益肾通督合剂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AS患者治疗前后BASDAI、BASFI、脊柱痛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Schober试验、枕壁距、颈椎旋转度、扩胸度比较
    2.2 两组AS患者治疗前后ESR、CRP水平比较
    2.3 两组AS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AS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9)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3.5 疗效评定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治疗方法:
        1.4.2 对照组治疗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临床结果
    1.7 安全性观察
    1.8 研究结果分析
2 分析讨论
    2.1 针刺选穴的理论依据
    2.2 腹部、腰背部铺灸调理AS的依据
    2.3 调肾治疗AS的依据
    2.4 铺灸材料选择的依据
3 文献研究
    3.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3.1.1 中医学古籍对AS的相关认识
        3.1.2 现代着名医家对AS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
        3.1.3 中医学对AS的治疗
    3.2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
        3.2.1 现代医学对AS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3.2.2 AS的关节病理生理
        3.2.3 现代医学对AS的治疗
4 不足与展望
    4.1 存在的不足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中医蜡药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L-17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非药物治疗
        五、强直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治疗药物
        (三) 治疗方法
        (四) 合并用药
        (五) 观察指标
        (六) 疗效评价标准
        (七) 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疗效观察
        (三) 安全性评估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导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二、蜡疗方的方药分析
    三、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四、中医蜡药疗的优势
    五、存在的问题
    六、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肾虚督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强直性脊柱炎证素分布及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邱晓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肾—脾轴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谢国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D]. 姜万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补肾强督汤治疗肾虚督寒证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卢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探讨[D]. 李伟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逐经灸督脉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尹晓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益肾通督合剂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 陈爱萍,张秦,邵培培,马从. 河南中医, 2018(06)
  • [9]针刺调肾结合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刘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中医蜡药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L-17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的观察[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标签:;  ;  ;  ;  

论“肾虚行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