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utoCAD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美亭[1](2020)在《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三维模型数据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三维模型的真实度、精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倾斜摄影技术生产的倾斜摄影实景模型具有直观、立体、真实的良好视觉效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AutoCAD作为一款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软件,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中,特别是在国土、规划等部门,AutoCAD必不可少。但目前AutoCAD在三维场景处理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在AutoCAD平台中处理这种结构较复杂、瓦片数量大的倾斜摄影实景模型的研究非常少,处理技术难度也很高,这将大大限制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在国土、规划等部门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在深入研究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理论的基础上,以AutoCAD为二次开发平台,以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及AutoCAD交换文件为研究数据,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采用ObjectARX和OSG二次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常用的几种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并对这些工具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合DWG文件和OSGB文件的数据结构特点,为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2.结合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流程,分别从倾斜摄影实景数据转换、存储、可视化及模型编辑与应用等方面对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为后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支撑。3.针对实验数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这两个方面出发,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4.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总体框架设计,基于ObjectARX和OSG混合二次开发技术,依次完成了倾斜摄影实景数据管理、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可视化、倾斜摄影实景模型编辑与应用这三大模块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各个模块功能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在试验任务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设计并实现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创新点如下:(1)通过本文设计及实现的系统,就可以直接在AutoCAD中对倾斜摄影模型进行三维量测、模型压平、剖面线绘制、土方计算、道路三维建模等操作,方便AutoCAD用户应用倾斜摄影实景数据,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2)系统功能以插件方式集成,可以与天正这类AutoCAD二次开发插件一起嵌入到AutoCAD平台中,扩展了其应用的范围。(3)可以将revit、犀牛、sketchup等多种专业设计软件中的三维模型融合到倾斜摄影实景中,实现异构三维模型融合,辅助规划设计。
魏汉卿[2](2020)在《基于C#的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数字化应用与程序开发》文中认为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为了统一配电网建设标准以及提高配电网建设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配电网典型设计。设计人员在借助于典型设计成果对配电网建设进行设计时,由于规划、设计等的需要,经常要求对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变更等,容易发生图纸与数据不对应等相关问题。本文依据国家电网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成果,利用C#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以及MySQL作为数据库存储数据,确保了数据源的唯一性,保证了图纸与数据的统一。以10kV架空线路各设备作为图元,给出了相关的数字化图元设计;根据典型设计数据库以及图元树,完成了图元之间拓扑结构的存储;根据最高水平线布局算法,完成了典型设计成果的比例调节以及图纸中图、文和表的整体布局。论文根据典型设计成果,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设计。完成了典型设计成果图纸的绘制,内容包括杆塔的布置图、设备的组装图、铁附件的加工图以及对应的表格生成和文字说明等。
王斌[3](2020)在《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负荷持续增长,对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规划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对配电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配电网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更新快、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而且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配电网规划设计相关工作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AutoCAD以及Visual Studio 2015软件,使用Visual C#语言对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进行开发,实现了配电网规划设计数据的导入、管理、统计以及图纸的自动绘制功能,使得配电网规划设计中图、数和表一致性得到较好的体现。软件支持图元的图形化录入以及参数化绘制,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继承性。针对配电网地理接线图中图形绘制区域重叠现象,给出了局部放大重绘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现场实际数据进行测试,软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辅助完成配电网规划设计中的相关工作,提升配电网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梅飞[4](2020)在《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和轮胎产业的快速发展,子午线轮胎凭借其优良的使用性能,目前已经成为轮胎市场的主导产品。但是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几何结构复杂,有限元建模过程十分困难,传统方法是先通过花纹二维结构设计图建立三维几何造型,再将其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进行手动网格划分,该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本文研究了基于有限元节点生成三维网格模型的技术,并开发设计了轮胎花纹自动建模程序,实现了由花纹二维结构设计图直接生成三维网格,避免了构建花纹三维几何造型的繁琐步骤,大大提高了建模效率,同时保证了网格单元的高质量特性,为后续轮胎自动化仿真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总结了典型的六面体网格划分方法,并探讨了其算法思想应用在轮胎花纹建模上的可能性。然后针对轮胎花纹建模过程中三维几何造型构建和网格划分这两个难点,结合轮胎设计生产实际流程,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节点创建胎面花纹模型的方法,并规划了整体建模流程。采用Visual LISP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辅助实现了花纹结构图的二维网格划分。在HyperMesh软件中基于花纹沟槽深度等参数,完成了对花纹结构图网格单元、节点信息的提取。利用MATLAB编制程序,对提取的网格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并存储至EXCEL表格,为后续自动建模程序的调用作好准备。基于MATLAB开发了花纹自动建模程序,主要包括三维节点坐标获取以及网格单元连接两个模块。首先,将花纹展开图网格模型映射成实际曲面网格模型,采用沿实际曲面方向线投影的方式生成所有节点,然后按照实际曲面网格模型中节点编号方式对每一层辅助曲面上的节点进行编号,并基于右手法则对单元分类连接,生成花纹三维网格模型,最后对程序进行扩充并开发出GUI参数化界面,实现了程序的通用性。以205/55R16型半钢子午线轮胎作为参考轮胎,创建轮胎主体部分模型,并与采用上述自动建模程序生成的胎面花纹模型组合成完整的花纹轮胎模型。在ABAQUS中对花纹轮胎模型进行充气及静负荷加载仿真分析,在充气工况下,轮胎胎冠、胎侧部分变形明显,胎肩、胎圈部位基本不变;MISES应力关于轮胎中分面基本对称分布,且骨架材料承担了轮胎绝大部分应力,带束层钢丝帘线沿轮胎周向的轴力呈均匀分布状态。在静负荷工况下,轮胎接地端产生明显变形,带束层帘线轴力关于180°子午面和轮胎中分面均呈反对称分布;接地印痕形状经历了椭圆形到类矩形的变化过程,应力从胎面中心分散到胎肩部位,出现“翘曲”现象;轮胎与地面建立稳定接触后,施加竖直载荷大小与轮胎下沉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两个仿真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说明了胎面花纹自动建模技术的有效性。
符志军,王景景[5](2019)在《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室内设计软件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使室内设计软件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模式,创建良好的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室内设计软件平台。以某个室内装修行业对于室内装修软件的实际需求,提出基于AutoCAD的室内设计软件平台的设计,深入分析相应编程设计图库的需求,使用VB编程语言实现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对于功能界面、功能模块、散热器供暖系统等模块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对设计的室内设计平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文中所提设计能够使室内设计人员更便捷、更快速地实现绘图工作。
李国梁[6](2019)在《不同平台地下管网空间数据无缝转换研究》文中指出针对不同平台城市地下管网空间数据信息共享和图库符号共享显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ccess数据库的地下管线数据转换框架。以基于AutoCAD平台的地下管网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开发软件平台中的二次应用接口,实现了其向ArcGIS平台管线数据图库的无缝转换和三维空间显示等。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地下管线数据从数字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以及数据共享的需要。
马鑫民[7](2019)在《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我国铁矿资源人均储量低、品质差、品位低,大量依靠进口的现状限制了我国钢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实现铁矿资源尤其是储量较为匮乏的富铁矿的安全高效开采,对建立有序的钢铁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将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铁矿开采由露天逐步转入地下,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因其显着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在松散岩层的覆盖条件下采用扇形上向中深孔爆破回采落矿,爆破效果的好坏对回采率影响显着,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具有矿石回采率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爆破施工中,会存在矿石贫化率高、悬顶、大块率高以及炸药单耗大等主要问题。传统的爆破参数选择主要为工程类比法、经验法等,主要依靠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参数的选择比较随意,缺乏理论和科学依据,对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回采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关键技术难题,以富铁矿岩石爆破为研究对象,运用矿岩物理力学实验、爆破模型实验、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数值仿真等研究方法揭示不同装药结构的矿岩爆破破坏损伤规律。提出扇形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方法,以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研发出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参数智能设计系统,实现了富铁矿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科学、合理的决策,为我国金属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1)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手段,进行富铁矿力学特性与可爆性实验研究。基于单轴压缩、巴西圆盘劈裂实验方法,进行富铁矿矿岩静态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获得了静态力作用下矿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值和力学破坏特征;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杆(Hopkinson bar techniques,SHPB)实验系统进行压缩和劈裂实验,得出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开展现场爆破漏斗试验研究,并对富铁矿岩石进行可爆性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现场试验岩石可爆性级别评定为难爆。为后续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实验、数值模拟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机理研究。将现场采集的富铁矿矿石加工为直径D=(?)50mm、高H=100mm的试件,在带有被动围压特制装置内进行爆破实验。利用CT扫描、三维重构及分形维数计算损伤度,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的三种不同装药结构的爆破对矿岩破坏规律。①不同封堵条件下富铁矿爆破实验。对试件进行三维体重构和三维损伤评定,试验发现封堵/不封堵情况下,三维体的损伤值分别为0.82和0.61,无封堵结构三维体损伤比封堵结构下降低25%。对比实际爆破效果,完全封堵情况下铁矿石试件产生多条裂隙,减少了爆破大块出现几率,对于矿体破碎更为有利。②径向不耦合装药爆破结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6种不同的径向不耦合装药条件下试件损伤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不耦合系数与损伤度关系曲线发现,在不耦合系数介于1.2~1.5区间时,存在明显的突降段,由此推测在该区间存在一个“最佳不耦合系数范围”,在该范围内既可避免矿体的过度破碎,又可以有效破坏岩体,控制爆破大块率,以期实现最佳的爆破效果。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采用扇形孔布置炮孔,孔底距为孔口距的6~8倍,基于此提出了变线装药密度的爆破方法。实验发现,变线装药密度段的不耦合系数为1.5时,局部损伤度为0.81。对比分析整体损伤,采用局部变线装药结构相对全耦合装药爆破,整体损伤度降低6.8%,炸药量降低20%。可见改变线装药密度在减少炸药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对矿体破碎的需求(损伤度大于0.8认为岩体内部足够破碎)。(3)基于岩石力学特性实验获得的参数和模型实验研究结论,采用LS-DYNA软件对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不同装药结构爆破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得出装药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岩石爆破破坏规律。①75mm孔径单炮孔耦合及变线装药密度爆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单炮孔耦合装药爆破条件下,炮孔近区的破碎范围大致为7倍炮孔直径。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变线装药密度后,被爆岩体内部有效应力场的强度显着降低,并且应力波波阵面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两列应力波的相互叠加作用使得测点的二次应力峰值急剧增加,显然采用两段变线密度装药结构同时爆破,可以起到和耦合装药单点起爆相似的爆破效果。②75mm炮孔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模拟。结果发现,沿底部至2/3炮孔全长范围内,炮孔周围的损伤破坏规律与单炮孔爆破近似相同,炮孔近区的破碎范围约为炮孔直径的7倍,在近炮孔顶部1/3处,这种应力波的叠加作用加剧了炮孔周围岩体的破碎,可以预见大块矿体集中出现于炮孔底部区域,孔口处矿体会发生严重破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获得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的应力场演化叠加规律,为爆破系统智能设计及现场试验提供理论支持。(4)基于研究成果,融合爆破安全规范和爆破专业知识形成爆破知识规则,建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专家知识库;采用正向推理、树状推理策略及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了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推理机;利用AtuoCAD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扇形炮孔剖面图自动绘制子系统;采用设计的层级化、模块化的整体系统结构和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研发出“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智能设计系统”,构建了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推理与图形绘制一体化技术集成平台,实现了富铁矿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的科学合理决策。将系统应用于现场,爆破效果显示系统推理方案较普通爆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矿石大块率和炸药单耗。
司志远[8](2018)在《RV减速器参数化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多领域上机器人已经逐步有了取代人工劳动的趋势。在目前机器人的生产中,RV减速器凭借着其自身的优越性能,已经成为了机器人用减速器的首选。我国的RV减速器的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现在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对RV减速器的研制十分重视。RV减速器结构比较复杂,研发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零部件,传统设计方法不仅会大量地增加成本,而且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和人工成本增加。而使用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对RV减速器进行参数化设计,可以将RV减速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重复性建模的步骤用程序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使减速器的设计更具灵活性,更好的适应产品改型及市场要求。本课题将基于SolidWorks平台,使用Visual Basic软件对SolidWorks2010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一个针对于RV减速器各个零部件快速造型、自动建模以及自动绘制二维图纸的软件,从而实现对于市场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张海洋[9](2017)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囱作为工业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筑物,广泛用于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对相关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外形看似简单,但受力复杂,属高耸细长的特殊结构,水平荷载对其影响极大,同时还受地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一直以来对烟囱的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国内的几款烟囱CAD软件在设计开发时本身存在一些操作不便、功能不全、计算不准的内在缺陷,加之最新版《烟囱设计规范》的颁布及一些相关配套规范规程的修订改版,有些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烟囱设计要求。鉴于当前国内几款烟囱CAD软件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选择Windows开发平台和VS2005集成开发环境,采用ObjectARX2008开发工具,针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部分设计,研制开发出了一款交互友好,功能齐全、计算准确并且相对集成和智能的烟囱CAD程序。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成果:(1)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和BIM中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对烟囱程序的组织框架和数据存储交流模式进行了全新的优化设计。(2)实现了适用功能齐全、参数设置开放、操作便捷的交互界面设计。(3)采用数据与方法分离的方式,完成了对数据接口函数和结构分析计算功能函数的编写,可用于实现对烟囱结构的荷载作用计算、内力分析、应力和裂缝验算以及自动选筋布筋等功能。(4)采用对Office2007的介入式开发,通过对烟囱工程数据库的转化,实现了对Excel数据文档和中英文计算书自动生成的后处理功能。(5)依托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编制了烟囱筒壁施工图绘制的子模块,可用于对接烟囱工程数据库并实现筒壁施工图自动绘制的功能。
朱正良[10](2016)在《基于CATIA的铁路线路二维设计成果三维可视化展示方法》文中认为目前,在铁路线路设计领域,各设计单位依然普遍采用AutoCAD这一二维设计软件,各个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也均以平、纵断面图和路基横断面图等二维图纸的形式提供,设计习惯一时难以转变。二维设计成果无法取得直观的视觉效果,不利于设计人员查看线路周围的环境,检查协调性,也不利于线路方案的展示以及线路设计成果的汇报和审查。本文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优秀的软件CATIA为平台,开发了与二维设计成果对接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以读取基于AutoCAD的二维设计成果(平、纵断面图和路基横断面图),快速自动实现设计成果的三维可视化展示。主要工作如下:1)创造性地将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软件CATIA应用到铁路线路三维可视化展示上来,提出“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实现铁路线路二维设计成果自动解析、基于CATIA二次开发实现铁路线路三维场景自动建模”的思想,借鉴CATIA自底向上的产品设计理念构思了系统总体设计。2)分析了AutoCAD电子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貌和地物,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地貌点云的自动提取,并在CATIA平台下构建了三维地貌;对AutoCAD和CATIA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地物信息自动提取及CATIA平台下的地物自动建模。3)对三维空间的线路中线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线路控制点将线路中线划分为若干直线段”的思路。基于上述思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平、纵断面图的自动读取与解析,迅速提取线路中线的空间三维信息。4)对CATIA进行二次开发,利用CATIA中的实体类型,根据提取的线路中线的空间三维信息,实现了桥梁、隧道、轨道等构造物与设备主体部分的自动建模。5)对AutoCAD和CATIA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路基横断面图的自动解析和路基本体的自动建模,并对路堑地段的路基建模等问题制定了有效解决方案。6)结合渲染和三维漫游等手段,营造了较为逼真的线路三维可视化场景。
二、基于AutoCAD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utoCAD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AutoCAD开发工具的发展现状 |
1.2.2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OSG简介 |
1.3.1 OSG优势 |
1.3.2 OSG体系结构 |
1.3.3 OSG场景组织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相关理论 |
2.1 倾斜摄影数据处理流程 |
2.2 倾斜摄影实景模型构建 |
2.2.1 三维实景建模 |
2.2.2 纹理映射 |
2.3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组织及可视化 |
2.3.1 LOD技术 |
2.3.2 空间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研究数据介绍 |
3.1.1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文件组织结构 |
3.1.2 OSGB文件分析 |
3.1.3 AutoCAD数据交换文件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框架设计 |
3.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概述 |
4.2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管理模块 |
4.2.1 几何信息提取及处理 |
4.2.2 纹理数据提取及处理 |
4.2.3 DWG三维实体构建 |
4.2.4 文本索引构建 |
4.3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可视化模块 |
4.3.1 LOD场景树创建 |
4.3.2 LOD动态显示 |
4.4 倾斜摄影模型编辑与应用模块 |
4.4.1 模型压平 |
4.4.2 剖面线绘制 |
4.4.3 土方计算 |
4.4.4 道路三维建模 |
4.4.5 三维标注 |
4.4.6 图纸打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运行实验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管理模块 |
5.3 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可视化模块 |
5.4 倾斜摄影模型编辑与应用模块 |
5.4.1 模型压平 |
5.4.2 剖面线绘制 |
5.4.3 土方计算 |
5.4.4 道路三维建模 |
5.4.5 三维标注 |
5.4.6 图纸打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C#的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数字化应用与程序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体系 |
1.2.2 美国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体系 |
1.2.3 欧盟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体系 |
1.2.4 中国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体系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与配电网绘图软件分析 |
2.1 国家电网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发展 |
2.2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设计和典型造价V1.0 |
2.3 浙江省配电网工程通用设计(线路部分) |
2.4 配电网绘图软件 |
2.4.1 超人软件 |
2.4.2 博微软件 |
2.4.3 道亨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设计成果数字化设计 |
3.1 AutoCAD二次开发 |
3.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3.1.2 AutoCAD二次应用技术 |
3.2 典型设计数字化程序设计 |
3.2.1 程序设计要求 |
3.2.2 程序设计的主要功能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3.2 Visual C#开发数据库 |
3.3.3 数据库介绍与选择 |
3.3.4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3.4 图元模块 |
3.4.1 数字化图元 |
3.4.2 基点 |
3.4.3 基本元素点 |
3.4.4 图元的旋转 |
3.4.5 图元的缩放 |
3.4.6 图元的镜像 |
3.4.7 图元数据库 |
3.5 典型设计绘图模块 |
3.5.1 参考长度、参考角度的数据处理 |
3.5.2 半径、起始角度、终止角度的数据处理 |
3.5.3 图元基点的数据处理 |
3.5.4 典型设计数据库 |
3.5.5 典型设计程序流程 |
3.6 表格模块 |
3.6.1 表格结构 |
3.6.2 表格的创建 |
3.7 文字说明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设计成果输出 |
4.1 绘图区域分析 |
4.2 二维不规则视图预处理及其三视图类型分析 |
4.2.1 二维不规则视图的预处理 |
4.2.2 布置图和组装图的三视图类型分析 |
4.3 基于最高水平线的典型设计图纸输出 |
4.3.1 最高水平线算法 |
4.3.2 水平线与包络矩形的数据与存储 |
4.4 加工图的比例确定与视图布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 |
5.1 程序界面 |
5.2 实例展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辅助绘图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辅助绘图软件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开发工具及相关技术 |
2.1 图形平台 |
2.2 数据库平台 |
2.3 开发工具 |
2.3.1 Visual Studio |
2.3.2 Visual C# |
2.4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图元设计 |
3.3.1 图元的基本元素 |
3.3.2 图元的控制参数 |
3.3.3 图元的基本类型 |
3.3.4 图元的状态属性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4.1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4.2 图元管理模块设计 |
3.4.3 自动绘图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线路设备库设计 |
3.5.2 通用图元库设计 |
3.5.3 图纸图幅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功能实现 |
4.1 图元的图形化录入 |
4.1.1 图元对象识别 |
4.1.2 图元数据获取 |
4.1.3 图元数据校验 |
4.1.4 图元数据处理 |
4.2 图框底图处理 |
4.2.1 图幅图框绘制 |
4.2.2 地理底图插入 |
4.3 绘图数据预处理 |
4.3.1 数据集中存储 |
4.3.2 比例尺优化计算 |
4.3.3 GPS坐标转换 |
4.3.4 图元摆放角度计算 |
4.4 线路拓扑绘制 |
4.4.1 图元的参数化绘制 |
4.4.2 图纸标注自动生成 |
4.5 交叉重叠处理 |
4.5.1 交叉重叠判断方法 |
4.5.2 局部重绘区域确定 |
4.5.3 重绘比例尺的计算 |
4.6 图例布局与绘制 |
4.6.1 空白空间搜索 |
4.6.2 图纸图例绘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运行 |
5.1 图元管理测试 |
5.2 自动绘图侧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子午线轮胎及其胎面花纹 |
1.2.1 子午线轮胎 |
1.2.2 胎面花纹 |
1.3 轮胎有限元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轮胎二维有限元建模技术 |
1.3.2 轮胎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胎有限元建模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与原则 |
2.1.1 六面体网格典型划分算法 |
2.1.2 网格划分原则 |
2.2 轮胎材料模型 |
2.2.1 橡胶材料模型 |
2.2.2 帘线-橡胶材料模型 |
2.3 花纹轮胎建模策略 |
2.3.1 本文建模用轮胎简介 |
2.3.2 轮胎建模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
2.3.3 胎面花纹建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胎花纹二维结构图处理过程 |
3.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3.1.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选择 |
3.1.2 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访问与修改 |
3.2 基于AutoCAD的花纹结构图二维网格划分 |
3.2.1 花纹结构图几何清理 |
3.2.2 花纹展开图网格划分 |
3.2.3 花纹子午面图网格划分 |
3.3 网格信息提取与处理 |
3.3.1 HyperMesh简介 |
3.3.2 花纹展开图信息提取 |
3.3.3 花纹子午面图信息提取 |
3.3.4 花纹结构图信息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TLAB的花纹三维网格建模自动化 |
4.1 MATLAB概述 |
4.2 节点三维坐标求取 |
4.2.1 实际曲面网格模型 |
4.2.2 投影线方程 |
4.2.3 辅助曲面网格模型 |
4.3 网格单元连接 |
4.3.1 INP文件 |
4.3.2 右手法则 |
4.3.3 节点编号 |
4.3.4 单元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花纹自动建模技术在轮胎有限元仿真中的应用 |
5.1 ABAQUS概述 |
5.2 205/55R16型完整花纹轮胎模型 |
5.3 轮胎充气仿真 |
5.3.1 定义载荷工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轮胎静态接地仿真 |
5.4.1 定义载荷工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室内设计软件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AutoCAD二次开发的方法 |
1.1 AutoCAD软件的开发途径 |
1.2 选择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 室内软件设计 |
2.1 功能界面的设计 |
2.2 功能模块的设计 |
2.2.1 墙线绘制模块 |
2.2.2 门窗添加模块 |
2.2.3 散热器模块的布置 |
2.2.4 埋地盘管模块的绘制 |
2.3 室内设计的细节 |
2.4 室内设计效果三维性 |
3 室内设计软件的实现 |
4 结语 |
(6)不同平台地下管网空间数据无缝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技术与方法流程 |
1.1 通用基础链接技术 |
1.2 平台接口和符号库开发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 结语 |
(7)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岩石中深孔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岩石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3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爆破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富铁矿力学特性与可爆性试验研究 |
2.1 铁矿石静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2.1.1 取样加工与实验仪器 |
2.1.2 铁矿石试件单轴压缩实验 |
2.1.3 铁矿石试件劈裂实验 |
2.2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铁矿石动态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2.2.1 SHPB实验原理和装置简介 |
2.2.2 动态单轴压缩实验 |
2.2.3 动态巴西劈裂实验 |
2.3 富铁矿岩石可爆性评价试验研究 |
2.3.1 岩石可爆性研究现状 |
2.3.2 爆破漏斗实验 |
2.3.3 岩石可爆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特性研究 |
3.1 封堵结构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1.1 不同封堵结构富铁矿爆破实验 |
3.1.2 不同封堵结构CT扫描与图像分析 |
3.1.3 分形维数计算与分析 |
3.1.4 三维裂隙CT图像重构及体分形维研究 |
3.2 径向不耦合装药结构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2.1 径向不耦合装药富铁矿爆破实验 |
3.2.2 铁矿石CT扫描与三维重构 |
3.2.3 径向不耦合三维体分形维数研究 |
3.3 变线装药密度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3.1 变线装药密度富铁矿爆破实验 |
3.3.2 变线装药密度下铁矿石CT扫描与三维重构 |
3.3.3 变线装药密度下三维体分形维数研究 |
3.4 富铁矿石断口微观特征研究 |
3.4.1 扫描电镜及实验方案简介 |
3.4.2 爆破荷载作用下断口形貌特征 |
3.4.3 富铁矿石爆炸致裂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数值仿真研究 |
4.1 材料模型的选取 |
4.2 单炮孔耦合装药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2.1 单炮孔爆破应力场传播规律模拟结果 |
4.2.2 炮孔底部沿径向有效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4.2.3 单炮孔爆破炮孔损伤破坏预测 |
4.3 单炮孔变线装药密度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3.1 变线装药密度爆破应力场传播规律模拟结果 |
4.3.2 沿炮孔轴向测点有效应力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模拟 |
4.4.1 扇形孔全断面爆破应力场模拟结果 |
4.4.2 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有效应力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爆破智能设计系统与工程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1.1 系统开发目标 |
5.1.2 系统开发原则 |
5.1.3 系统简介 |
5.2 系统架构设计与功能 |
5.2.1 系统整体性结构设计 |
5.2.2 系统层级化结构设计 |
5.2.3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
5.3 系统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5.3.1 专家知识库构建 |
5.3.2 推理机的建立 |
5.4 爆破智能设计系统的实现 |
5.4.1 系统开发环境 |
5.4.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4.3 系统绘图功能的实现 |
5.5 系统工程应用 |
5.5.1 工程概况 |
5.5.2 工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RV减速器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CAD二次开发技术 |
1.3.1 二次开发的概念 |
1.3.2 研究方法 |
1.3.3 CAD系统二次开发的一般过程 |
1.4 参数化设计 |
1.4.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1.4.2 参数化设计的主要方法 |
1.4.3 自动装配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RV减速器参数化设计基本方法及关键技术 |
2.1 RV减速器简介 |
2.1.1 RV减速器的工作原理 |
2.1.2 传动比计算 |
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2.2.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2.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 |
2.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工具 |
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方式 |
2.3.1 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3.2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V减速器零部件参数化设计 |
3.1 摆线轮 |
3.1.1 摆线轮参数化系统设计界面 |
3.1.2 摆线轮参数化建模 |
3.2 渐开线行星齿轮参数化设计 |
3.2.1 渐开线齿轮参数化系统界面 |
3.2.2 渐开线齿轮参数化建模 |
3.3 右行星架的参数化设计 |
3.4 其他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 |
3.4.1 针齿壳参数化设计 |
3.4.2 输入轴参数化设计 |
3.4.3 曲柄轴(偏心轴)参数化设计 |
3.4.4 左行星架参数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V减速器自动装配 |
4.1 Solid Works自动装配技术 |
4.1.1 装配中的矩阵变换技术 |
4.1.2 配合的概念 |
4.1.3 装配的步骤 |
4.2 SolidWorks自动装配程序设计 |
4.3 RV减速器装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utoCAD的RV减速器平面图的自动绘制 |
5.1 AutoCAD二次开发简介 |
5.1.1 AutoCAD软件 |
5.1.2 AutoCAD二次开发的必要性 |
5.1.3 使用VB软件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 |
5.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5.2.1 AutoCAD与VB连接 |
5.2.2 AutoCAD二次开发程序设计方法 |
5.3 摆线轮的二维图纸的参数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AD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AD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2.2 CAD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烟囱CAD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实现目标 |
2 烟囱筒壁CAD程序设计 |
2.1 引言 |
2.2 开发平台和辅助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1 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
2.2.2 ObjectARX开发工具简介 |
2.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总体设计 |
2.3.1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功能要求 |
2.3.2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模块设计 |
2.3.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数据存储与传递设计 |
2.4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交互界面设计 |
2.5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2.5.1 辅助开发工具载入的接驳问题及处理 |
2.5.2 C++语法和数据结构问题及处理 |
2.5.3 程序安装并自动载入AutoCAD的问题及处理 |
3 烟囱筒壁荷载与作用计算程序模块开发 |
3.1 烟囱筒壁荷载和作用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3.1.1 筒壁荷载分析的设计资料 |
3.1.2 筒壁荷载分析内容简述 |
3.1.3 筒壁荷载分析模块计算流程 |
3.2 结构恒载及截面特性计算 |
3.3 平台活载、安装荷载及积灰荷载计算 |
3.4 温度作用计算 |
3.5 结构动力特征计算 |
3.6 风荷载计算 |
3.7 地震作用计算 |
3.8 附加弯矩计算 |
3.9 荷载效应组合 |
4 烟囱筒壁计算分析程序模块开发 |
4.1 烟囱筒壁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4.2 烟囱筒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4.3 烟囱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4.4 烟囱筒壁洞口强度计算 |
4.5 烟囱筒壁钢筋选配方案设计 |
5 烟囱程序后处理程序模块开发 |
5.1 程序后处理模块的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5.2 分析计算数据文档生成 |
5.3 中英文计算书生成 |
5.4 筒壁施工图绘制 |
5.4.1 AutoCAD图形数据库概述 |
5.4.2 AutoCAD图形数据库操作 |
5.4.3 施工图绘制内容与流程 |
6 烟囱CAD程序工程设计应用实例对比考证 |
6.1 对比软件信息及设计实例资料 |
6.1.1 对比软件信息 |
6.1.2 设计实例资料 |
6.2 筒壁荷载作用计算分析结果的对比考证 |
6.3 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结果对比考证 |
6.4 洞口强度计算结果的对比考证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洞口强度手算过程 |
致谢 |
(10)基于CATIA的铁路线路二维设计成果三维可视化展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实现方法和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1 系统实现方法 |
2.1.1 系统实现方法选择 |
2.1.2 CATIA平台简介 |
2.1.3 应用CATIA自底向上的产品设计理念构思系统总体设计 |
2.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2.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2.2.2 CATIA二次开发技术 |
2.2.3 Access二次开发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二维电子等高线地形图在CATIA中构建三维地形 |
3.1 电子等高线地形图 |
3.2 点云与逆向工程理论 |
3.3 地貌点云提取与地貌建模 |
3.3.1 AutoCAD中电子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分析 |
3.3.2 提取等高线三维坐标 |
3.3.3 提取高程注记点三维坐标 |
3.3.4 地貌建模 |
3.4 地物信息提取与地物建模 |
3.4.1 房屋信息提取与建模 |
3.4.2 池塘信息提取与建模 |
3.4.3 河流、道路信息提取与建模 |
3.5 地物三维注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线路二维设计成果在CATIA中构建三维实体线路 |
4.1 基于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提取线路中线空间三维信息 |
4.1.1 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概述 |
4.1.2 线路中线控制点分析 |
4.1.3 提取线路中线平、纵断面控制点三维坐标 |
4.1.4 提取线路中线曲线加密点三维坐标 |
4.1.5 提取线路中线构造物类型变化点三维坐标 |
4.2 CATIA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全局坐标系和线路横断面局部坐标系 |
4.2.1 两种坐标系定义 |
4.2.2 坐标转换 |
4.3 在CATIA中创建桥梁、隧道及轨道实体模型 |
4.3.1 以肋实体型式创建桥跨结构、桥台、隧道洞身及洞门 |
4.3.2 桥墩建模 |
4.3.3 锥体护坡建模 |
4.4 基于路基横断面图在CATIA中创建路基本体实体模型 |
4.4.1 路基横断面信息提取 |
4.4.2 路基本体建模 |
4.4.3 路基地段地形点云的处理 |
4.5 在CATIA中创建线路里程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优化与系统功能验证 |
5.1 系统优化 |
5.1.1 进程外和进程内两种开发方式 |
5.1.2 系统优化方案 |
5.2 系统功能验证 |
5.2.1 登录系统 |
5.2.2 地形三维模型“零件”建模 |
5.2.3 线路三维模型“零件”建模 |
5.2.4 三维场景建模 |
5.3 添加材质与观察三维场景 |
5.3.1 创建材质库并添加材质 |
5.3.2 在不同模式下观察三维场景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AutoCAD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CAD的插件式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谢美亭.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C#的10kV架空线路典型设计数字化应用与程序开发[D]. 魏汉卿. 南昌大学, 2020(01)
- [3]配电网规划设计CAD绘图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王斌. 南昌大学, 2020(01)
- [4]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D]. 梅飞. 山东大学, 2020(09)
- [5]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室内设计软件平台设计[J]. 符志军,王景景. 现代电子技术, 2019(23)
- [6]不同平台地下管网空间数据无缝转换研究[J]. 李国梁. 地理空间信息, 2019(09)
- [7]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D]. 马鑫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8]RV减速器参数化设计[D]. 司志远.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9]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D]. 张海洋.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基于CATIA的铁路线路二维设计成果三维可视化展示方法[D]. 朱正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