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引”结合 实行教学民主(论文文献综述)
张赛[1](2020)在《高效“6+1”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源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效率低下,不适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成为了当代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精英中学的高效“6+1”教学模式脱颖而出,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河北精英中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让更多师生看到了转变教学方式的希望。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济源一中为了促进师生教学方法的转变,深入学习并推广了高效“6+1”教学模式。本文以济源一中为例,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了济源一中师生在地理课堂应用该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改进策略。首先,通过对当前中学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的阐述,对高效“6+1”教学模式和高效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路线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明确了“教学模式”、“高效课堂”、“‘6+1’教学模式”等相关概念,阐述了高效“6+1”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其可行性。通过对济源一中及其他使用过高效“6+1”教学模式学校的做法进行归纳,整理了高效“6+1”教学模式的内容研究。详细论述了“导、思、议、展、评、检、练”七项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6+1”课堂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自主学习、教学民主、合作探究;归纳了课堂中的学习要求与纪律要求,这些要求是高效“6+1”课堂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济源一中23位地理教师和518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对部分师生的访谈,了解了高效“6+1”教学模式在济源一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在学校管理层面仍存在对学生的鼓励性措施不够、对教师的约束力不强、缺乏相应的设备支持等问题;在教师执行层面存在对“6+1”模式认识不深刻、生成性课堂把控能力不强及“导学案”编制质量不均等问题;在学生实施层面出现对该模式接受程度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小组合作不够深刻及展示不积极等问题。结合济源一中师生在实施该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梳理,提出了高效“6+1”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改进策略。学校管理层面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机制并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要关注学情,增强对生成性课堂的把控能力;群策群力,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同时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对“6+1”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学生要掌握不同地理知识的学习策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小组分工,提高合作效率;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最后通过一节改进后的高效“6+1”地理课堂实录,验证了改进策略的可行性。调整后的高效“6+1”课堂,更加符合教师的教学个性,更易被教师掌控;同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大大提升。
成苗苗[2](2020)在《农村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是指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去判断教师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学这一社会活动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是一种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实践。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不是道德要求,而是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伦理素养,强调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团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人本本性的伦理秩序和伦理精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社会经验、养成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然而基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伦理缺失实然存在,小型幼儿园处于这一社会背景下自然难逃干系,因此本文对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现状堪忧是伦理问题存在的前提,接着指出研究的意义,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这加深了对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内涵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伦理意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关怀,主要表现为教学关系和谐、教师对幼儿的人文关怀;二是教学公正,主要表现为教师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评价公正;三是教学民主,主要表现为师幼平等,尊重幼儿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民主;四是教学责任,主要表现为教书育人和关爱幼儿。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意蕴的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两所小型幼儿园的观察和访谈,搜集并分析案例,指出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伦理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中,教育关怀方面:教学关系淡漠化、教学活动人文意识淡薄;教学公正方面:公正对待幼儿举步维艰、教学评价不公;教学民主方面:重“教师主导”轻“幼儿主体”、教学活动方法,重讲解轻探究;教学责任方面:重“教书”轻“育人”、过度教学,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然后,通过访谈和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从教师、小型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分析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缺失的原因。最后,根据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缺失的具体原因,提出了策略:优化教师培训方法,提高教育伦理敏感性;创设关怀、平等的环境,营造良好伦理氛围;建立专业伦理制度,增强教师教学伦理意识。
俞姣[3](2019)在《一位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求将德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把德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2018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教师明确师德底线,规范职业行为。教师课堂教学在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课堂教学伦理。教师课堂教学伦理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包括教学责任、教学民主、教学平等、教学自由和教学关怀。实习时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教师专业伦理生长的关键时期,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的发展。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笔者本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浙江省N市W小学历时一年的教学实习经历,对实习过程中教学行为与反思以及学生的互动反应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呈现,力图揭示以笔者为代表的小学实习教师群体课堂教学伦理实践及其反思的实际状况。通过详细深入实践研究与分析,发现:其一,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的敏感性偏低,呈现阶段性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是:与指向自身的伦理内容相比,教师对指向学生的伦理内容的敏感性更高,且主要涉及后果意识和道德情感;授课的学生学段越高,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的敏感性越低。其二,小学实习教师未形成正确系统的课堂教学伦理观。其核心价值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教学目标上重视整体教学效益和促进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惩罚较多,在教学评价上偏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发展,形成了既民主又权威的不稳定师生关系。其三,基于小学实习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伦理困境具有突发性、情境性、反复性的特征,以低、中、高段为划分标准,依次列举了笔者在各个学段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典型的课堂教学伦理冲突的决策与成效。其中低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集中表现在教学责任与教学关怀,中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较多主要有:教学权威与教学民主、教学平等与教学责任、教学自由与教学责任,高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集中表现在教学自由与教学责任。其四,小学实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伦理反思能力偏低,主要是针对个人行为错误之处的自我反思和指向将来行为准则的反思结果。笔者的教育叙事是实习教师学校教学“学、思、行”三者融合一体的完整历程,其中蕴涵的情感是真实的。基于此,笔者详细分析了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内外影响因素。内部因素而言主要有:实习教师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和个人性格。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在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的敏感性、价值追求与决策形式、实践水平及其反思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得出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具有情境性、阶段性、综合性、矛盾性和发展性五大特点。针对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及其反思的状况,本文尝试为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新手型教师提供一些个人的启示与经验,如,提高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建立系统的教学伦理观、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胡朝阳[4](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周金山[5](2018)在《论学校教育民主及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学中关于教育民主的探讨由来已久,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民主的研究主题有不同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将教育民主看做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教育民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研究界对于教育民主的理论研究视野是比较狭隘的。其关于教育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学生民主品格、民主生活直接相关的课堂民主、师生关系的民主的探讨上,而缺乏对于教育中教师民主参与权力,学校管理制度和学校民主文化建设的探讨。依据组织建构理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民主要关照学校教育领域的所有方面:对象、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管理、内容、组织形式。教育民主的现有框架不足以支撑其丰富的内涵,教育民主的理论视野需要体现学校整体的民主性。对民主的研究选取了自由主义民主和参与民主的理论认识框架。在充分认识自由主义民主和参与民主的优缺点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炼出民主的本质内涵:民主是一个价值体系;一种政治体制;一种管理机制;一种生活方式。在结合学校教育特性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教育民主与学校教育民主的内涵与特征。教育民主意味着教育中各个主体之间经验的自由交流,意味着师生能够参与自主管理,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教育民主是教育民主的具体化,依据组织建构理论的观点,学校教育民主将视野扩展到学校组织的外部,外部的政府治理、社会主体的参与都对学校教育民主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教育民主的内涵进行探讨时,一是遵循了自由主义民主的权力与权利视角,以及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公民视角;二是在研究中同时也引入了治理的理念,从治理的视角看学校教育民主。具体说来,对学校教育民主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外部民主治理和学校内部民主治理以及教育教学的民主三个方面展开。外部民主治理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校关系的民主以及社-校关系的民主;内部治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校长权力的来源,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民主主要是探讨与学生发展直接相关的课程供给、自主管理、师生关系的民主情况。内外部的民主治理关注点在制度保障下的民主权利实现,而教育教学的民主则体现了学校的民主文化氛围与民主生活方式。当然,学校教育民主也不是完满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中会面临民主权利之间碰撞;民主价值的错位;民主与效率如何抉择等困境;在民主实践中还可能会因为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而致使学生民主素养得不到真正发展。学校教育民主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在传统的、专制、封闭的学校教育中,往往会由于行政部门的干预,校长内部权力制约的缺失,教师民主参与意识的缺乏,学校私利性文化的大行其道以及学校公共生活的萎缩等原因,阻碍学校教育民主实践的开展。如何对学校教育民主实践面临的困境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根治呢?首先要重申民主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倡法治与民主的联姻,以法治改善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认可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之上进行学校内部的治理改革,通过分权实现治理的多元化,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形成内部的治理活力。再次,尊重学生的“学习权”以及民主自治权,培养学生的积极公民素养。最后,创建学校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的中培养学校成员的公共精神以及民主公民的素养。
孟宪瑞[6](2017)在《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实践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民主是现代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基本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实施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步调,实现教学民主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而言,将民主的“血液”注入到基础教育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教育意义,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未完成性特征使得他们自身对民主理念、民主意识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了解,更多的是依靠外界的力量(主要是指教师)帮助其成长的人。因此对教学民主实践进行考察和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教育民主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构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教学民主是教育民主最深层次和最为核心的内容,对教育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对教学民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教学民主的内涵、特征、相关维度却没有统一的较为科学的界定。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这一角度出发,以课堂作为展开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师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访谈、观察、文献梳理以及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教学民主实践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本文将从教学民主的三个维度出发,对民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即教学自由的现状、教学平等的现状和教学公正的现状。通过对这几种民主实施的途径进行调查发现: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很重,教学民主的观念空有其表,而无其质;课堂管理方式并未跳出专制的怪圈;学生“问师色变”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师对课堂依然具有绝对的控制;依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的存在性。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生存、做事以及做人的基本途径。因此笔者对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实践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对现有教学民主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学民主观;注重课堂管理的民主,提高教学机智;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共四个方面。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学民主观的策略有二:确立教学民主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型的学生民主观。其次,注重课堂管理的民主,提高教学机智的策略有二:鼓励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参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机智。再次,创建民主型师生关系的策略有三:增强教师教学民主素养,树立教学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理智自由;注重人文关怀,优化课堂教学。最后,保证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策略有二:提倡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提倡教学评价对象的多元化。笔者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和分析,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借鉴作用。
魏利卫[7](2017)在《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伦理教育是美国全民环境教育的一部分,由于美国社会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一次次的环境危机引发环境问题的哲学转向,希望通过环境伦理的教育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责任问题,唤起人们环境危机的意识。研究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对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伦理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价值。文章首先对美国社会几次主要的环境运动和影响进行梳理,对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背景进行阐述,通过背景的分析,美国的环境伦理发展是时代所需,环境伦理教育是应对美国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美国环境伦理体系发展的结果。其次,文章从整体上对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课程设置和教育实施进行总结,在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以环境伦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基本目标,促使学生获得环境伦理价值,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完成行为的转变。在内容上,美国高校注重环境伦理及相关概念分析,环境伦理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和环境伦理的实际运用,锻炼学生的理论迁移能力。由于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伦理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和现实环境伦理问题,所以环境伦理教育不仅要从整体上认识各学科与环境伦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美国高校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户外考察和环境熏陶等方式进行教学,并且美国环境教育通过法律强制实施,制定了完善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育计划和健全的环境教育体系,具体教育过程中,设置跨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保证环境伦理教育能够全面地顺利完成。最后,文章对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进行评价,它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对我国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一是完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使环境伦理思想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同时,环境伦理教育内容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契合,满足时代所需;二是完善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机制,建立高校环境伦理保障机制,通过法律制定、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等为环境伦理教育提供保障;通过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机制,保证环境伦理教育的有效性;三是丰富教育教育方式,改变僵化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念;四是增强校园环境伦理文化,通过氛围建设,达到隐性教育效果。
彭雨[8](2016)在《教学民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Z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进教学民主化成为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实践中实行英语教学民主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建立学生和老师和谐关系,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英语教学民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教学民主管理在国内外的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起点,界定相关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其次,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民主作为研究主题,以成都市Z中学的英语教学作为实际研究案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300名学生;通过访谈法,访谈学校6名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教师并随机访谈6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了解民主教学民主在棕北中学西区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通过数据研究,分析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现状和影响因素。基于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对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的相应建议。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施教学民主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民主还不够深入。根据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笔者了解到成都市Z中学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现状: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平等、教学引导有所欠缺、师生对话体系仍需完善。笔者通过对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探究影响民主教学管理的因素来自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维度。进而提出对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管理的几点建议:1.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2.创新英语教学方式。3.英语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宽严相济的管理方式。
谭丽华[9](2015)在《海口市初中教师教学民主观调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主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阵地的学校,教学活动的民主对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社会成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学民主的相关状况进行调查,提高教师教学民主素养、贯彻教学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研究学校教学中教学民主的实施情况,本研究调查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民主观念。本研究以海口市五所初中的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教学民主观以及对学校教学民主状况的满意程度。结论如下:1.初中教师最认同的民主观是“民主是人民在公共政策领域表达自己意愿行使自己主权的程序、方法,如‘投票’、‘监督’、‘协商’、‘妥协’、‘不服从’等”。2.初中教师最认同的教学民主观是“教学民主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人权、创造力等”。3.初中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环节是推进教学民主的主阵地,而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对推进教学民主最不重要。4.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民主程度满意度最高,对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的教学民主程度满意度最低。5.初中教师对教学民主重要性认知的判断在备课环节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对教学民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教师认为备课环节对推进教学民主的重要性越低,41-50岁的教师认为备课环节对推进教学民主最不重要,51-60岁的教师认为备课环节对推进教学民主最重要。初中教师对学校教学民主的满意度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在41-50岁的时候最不满意,之后又随之上升,至51-60岁对教学民主的满意度最高。
郑欣新[10](2012)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典教育理论如“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显现出了其所固有的弊端:“教师中心论”倡导师尊生卑,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导致学生在此过程中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阻隔,以至于知情分离,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中心论”倡导生主师辅,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这相对于“教师中心论”有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地位进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被削弱,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够好,知识质量不高,教育收效不大等等。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施民主教学,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上述两种教学理念的弊端。在民主教学中,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尊生卑,也不是生主师辅,而是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地位平等,既不抹杀教师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形成友好互动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消除了隔阂。这种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知情合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这种课堂也有利于打破教师传统的惯性思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民主教学过程中,由于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挖掘自己潜能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民主教学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和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民主教学的要求,最后对民主教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就是指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着眼革除传统教学观念弊端,消除师生心理上的距离,以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实现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及过程。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的具体措施。文中提出,通过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用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民主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这些方法和措施,努力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放”“引”结合 实行教学民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引”结合 实行教学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6+1”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源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路线 |
2 高效“6+1”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内容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2.3 高效“6+1”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
2.4 高效“6+1”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2.5 高效“6+1”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其他要求 |
3 济源一中高效“6+1”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学校管理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
3.2 教师实施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
3.3 学生应用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
4 高效“6+1”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改进策略研究 |
4.1 学校层面的改进策略 |
4.2 教师层面的改进策略 |
4.3 学生层面的改进策略 |
5 高效“6+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
5.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
5.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堂实录 |
5.3 教学反思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农村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型幼儿园 |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
(三)伦理 |
(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伦理性 |
第一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伦理意蕴分析 |
(一)教育关怀 |
(二)教学公正 |
(三)教学民主 |
(四)教学责任 |
第二章 农村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缺失现状 |
(一)教育关怀方面 |
1.教学关系淡漠化 |
2.教学活动人文意识淡薄 |
(二)教学公正方面 |
1.公正对待幼儿举步维艰 |
2.教学评价不公 |
(三)教学民主方面 |
1.重“教师主导”轻“幼儿主体” |
2.教学活动方法,重讲解轻探究 |
(四)教学责任方面 |
1.重“教书”轻“育人” |
2.过度教学,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
第三章 农村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伦理缺失的原因探析 |
(一)教师方面 |
1.教师伦理意识淡薄 |
2.教师职业倦怠丧失耐心和爱心 |
3.教师专业化低忽视幼儿发展规律 |
(二)幼儿园方面 |
1.缺乏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 |
2.表里不一的园所文化 |
(三)社会方面 |
1.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 |
2.积重难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桎梏 |
3.幼儿园专业伦理规范不健全 |
第四章 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伦理建设策略 |
(一)优化教师培训方法,提高教育伦理敏感性 |
1.完善现有教师职业素养内容 |
2.更新教师职业伦理培训方法 |
3.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伦理敏感性 |
(二)创设关怀、平等的环境,营造良好伦理氛围 |
1.创建良好的伦理环境 |
2.良好伦理环境创设的内在保障 |
(三)建立专业伦理制度,规范集体教学活动 |
1.规范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 |
2.发挥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 |
3.幼儿园伦理规范的建立的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3)一位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伦理提出新要求 |
2.实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伦理的发展对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3.我国实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伦理现状不容乐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实习教师 |
2.教学伦理 |
3.课堂教学伦理实践 |
4.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综述 |
1.国外关于对教师教学伦理的研究 |
2.国内关于对教师教学伦理的研究 |
3.教师教学伦理研究的研究评述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实习学校及指导教师的选择 |
(三)叙事研究维度的确定 |
(四)研究的实施过程 |
二、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叙事分析 |
(一)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的敏感性 |
1.指向教师自身的伦理内容的敏感性 |
2.指向学生的伦理内容的敏感性 |
3.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
(二)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观 |
1.在核心价值上,以学生为中心 |
2.在教学目标上,重视整体教学效益和促进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 |
3.在教学方法上,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惩罚较多 |
4.在教学评价上,偏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发展 |
5.在师生关系上,既民主又权威 |
(三)实习教师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伦理冲突的决策与成效 |
1.低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的决策与成效 |
2.中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的决策与成效 |
3.高段课堂教学伦理冲突的决策与成效 |
(四)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反思 |
1.针对个人行为错误之处的自我反思 |
2.指向将来行为准则的反思结果 |
三、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影响因素与运作特点 |
(一)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影响因素 |
1.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内部因素 |
2.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外部因素 |
(二)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运作特点 |
1.情境性 |
2.阶段性 |
3.综合性 |
4.矛盾性 |
5.发展性 |
四、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启示与经验 |
(一)提高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 |
1.重视教学伦理案例剖析 |
2.创设学校的隐形德育文化 |
(二)形成正确系统的教学伦理观 |
1.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 |
2.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境界 |
(三)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
1.制定并执行人性化课堂管理制度 |
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
3.提高教师课堂管理反思的能力 |
(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
1.开展开放的师生对话 |
2.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D小学作息时间表 |
附录2 :D小学部分班级、教师课程表 |
附录3 :部分学生被罚抄写的字条与保证书 |
附录4 :我的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 |
附录5 :我的部分《听课记录》 |
附录6 :我的部分会议记录 |
附录7 :203 班母亲节贺卡作品 |
附录8 :部分微信沟通片段 |
附录9 :部分QQ沟通片段 |
附录10 :部分学生送我的礼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视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论学校教育民主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学校教育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
(二) 学校教育民主实践乏力 |
(三) 学校教育民主理论研究狭隘片面化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一) 民主 |
(二) 学校教育民主 |
三、文献综述 |
(一) 学校教育民主的研究主题及其反思 |
(二) 学校教育民主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 |
(三) 教育治理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一章 学校教育民主的理论基础 |
一、自由主义民主的思想梳理:价值与反思 |
(一) 自由主义民主的价值 |
(二) 自由主义民主的反思 |
二、参与式民主的思想梳理:价值与反思 |
(一) 参与式民主的价值 |
(二) 参与式民主的反思 |
三、两种民主思想的关系 |
(一) 两种民主不是对立的关系 |
(二) 自由主义民主是参与式民主的前提 |
(三) 参与式民主巩固与扩大自由主义民主 |
四、民主的内涵 |
(一) 民主是一个价值体系 |
(二) 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 |
(三) 民主是一种管理机制 |
(四)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
第二章 学校教育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
一、教育民主的内涵 |
(一) 教育民主概念辨析 |
(二) 教育民主的内涵 |
二、学校教育民主的内涵 |
(一) 学校教育民主是教学与治理过程中的价值体系 |
(二) 学校教育民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 |
(三) 学校教育民主是学校教育中民主的生活方式 |
三、学校教育民主的特征 |
(一) 学校教育民主是教育性与民主性的结合 |
(二) 学校教育民主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三) 学校教育民主是文化与制度的双向建构 |
(四) 学校教育民主的相对独立性 |
第三章 学校教育民主的现实诉求 |
一、改善学校的外部民主治理 |
(一) 政府放权,学校自主 |
(二) 学校共治,社会参与 |
二、实现学校的内部民主治理 |
(一) 审视与改造校长权力 |
(二) 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
(三) 改造学校组织结构 |
三、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 |
(一) 尊重学生的“学习权” |
(二) 推行学生自治 |
(三) 重视课程教学的民主 |
第四章 学校教育民主面临的困境 |
一、学校独立办学权的缺失 |
(一) 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乏力 |
(二) 校长负责制面临“法制困境” |
二、校长权力难以制约 |
(一) 上级监督与问责的失效 |
(二) 内部权利伸张与监督的无力 |
(三) 道德的制约力有限 |
三、教师民主参与受到障碍 |
(一) 独占性权力结构阻碍了自治 |
(二) 教师的参与权利与渠道受到压制 |
(三) 路径依赖使得教师的参与意识薄弱 |
(四) 教师缺乏合作素养 |
四、“知识人”范式危害教育教学民主 |
(一) “知识人”范式以知识人驱逐公民 |
(二) “知识人”范式以标准化压制多样化 |
(三) “知识人”范式以效率化排斥自主性 |
五、学校组织的文化取向与民主背离 |
(一) 学校文化崇尚私利性、竞争性 |
(二) 学校组织缺乏人文文化 |
第五章 实现学校教育民主的策略 |
一、重申民主的价值 |
(一) 肯定民主在学校教育中价值 |
(二) 实现民主与法治的联姻 |
二、推进学校内部的民主治理 |
(一) 认可与完善校长负责制 |
(二) 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
(三) 变革学校组织结构,改善教师参与状况 |
三、实现学生主体的民主 |
(一) 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 |
(二) 培养学生的民主公民素养 |
四、创生学校公共领域 |
(一) 以公共领域提升个体的公共精神 |
(二) 以公共领域培育个体的民主技能 |
五、防止民主程序在学校教育中的滥用 |
(一) 坚守学校教育民主的“公共善” |
(二) 防止民主程序滥用造成的教育价值错位 |
结语: 理性认识学校教育民主 |
(一) 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民主共同体的权利之间的碰撞 |
(二) 民主不是教育中唯一的“善” |
(三) 教育领域中建构的民主共同体具有狭隘性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实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唤 |
2. 课堂教学中民主理念的实践性缺失 |
3. 变革传统教育的迫切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 国内文献综述 |
2. 国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教学民主的理论概述 |
(一)教学民主的内涵 |
1. 教学 |
2. 民主 |
3. 教学民主 |
(二)教学民主的相关维度 |
1. 教学自由 |
2. 教学平等 |
3. 教学公正 |
二、课堂教学中民主实践现状的考察 |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与设计 |
1. 考察对象 |
2. 考察方法 |
(二)考察路径 |
1. 教学自由的现状 |
2. 教学平等的现状 |
3. 教学公正的现状 |
三、课堂教学中民主实践存在问题的归因 |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课堂管理专制,教师缺乏教学机智 |
1. 课堂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 |
2.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机智 |
(三)师生交往民主性缺失,师生关系紧张 |
1. 学生划分等级,教学平等理念的缺失 |
2. 学生的理智自由受到束缚,师生关系紧张 |
(四)教学评价的单一性 |
1. 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
2. 教学评价对象的单一性 |
四、课堂教学中民主实践的提升策略 |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学民主观 |
1. 确立教学民主的地位和作用 |
2. 树立新型的学生民主观 |
(二)注重课堂管理的民主,提高教学机智 |
1. 鼓励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参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
2.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机智 |
(三)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
1. 增强教师的教学民主素养,树立教学平等的理念 |
2. 尊重学生的理智自由 |
3. 注重人文关怀,优化课堂教学 |
(四)保证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
1. 提倡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
2. 提倡教学评价对象的多元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背景 |
一、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社会背景 |
(一) 经济背景 |
(二) 政治背景 |
(三) 生态背景 |
二、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背景 |
(一) 人类中心主义学派 |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 |
第二章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一、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 |
(一) 环境伦理教育的知识目标 |
(二) 环境伦理教育的技能目标 |
(三) 环境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 |
(四) 环境伦理教育的行为目标 |
二、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 |
(一) 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内容 |
(二) 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内容 |
(三) 环境伦理教育的实践内容 |
第三章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 |
一、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一) 通识课程 |
(二) 跨学科渗透课程 |
(三) 灵活的专业课程 |
二、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 |
(一) 环境伦理教育的制度保障 |
(二) 环境伦理教育师资建设 |
(三) 环境伦理学科教育体系 |
第四章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的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一、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实践性原则 |
(三) 主体性原则 |
二、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方法 |
(一) 案例教学法 |
(二) 课堂讨论教学法 |
(三) 环境熏陶法 |
(四) 户外考察法 |
第五章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评价和启示 |
一、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评价 |
(一)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合理性 |
(二) 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局限性 |
二、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启示 |
(一) 完善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
(二) 健全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机制 |
(三) 丰富环境伦理教育教学方式 |
(四) 增强校园环境伦理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教学民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2.1.1 民主 |
2.1.2 教学民主 |
2.1.3 初中英语教学民主 |
2.1.3.1 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的内涵 |
2.1.3.2 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的特征 |
2.1.3.3 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的表现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3 研究过程 |
3.1 调查方法 |
3.2 设计、制定问卷调查 |
3.2.1 分析问卷调查的有效性 |
3.2.2 收集问卷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3.2.2.1 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平等 |
3.2.2.2 教学引导方式有所欠缺 |
3.2.2.3 师生对话体系仍需完善 |
3.3 设计并制访谈提纲 |
3.3.1 针对教师群体的访谈 |
3.3.2 针对学生群体的访谈 |
4 影响教学民主管理因素的研究 |
4.1 教师因素 |
4.1.1 教师的性格特征 |
4.1.2 教师的教学风格 |
4.1.3 教师的个人情绪 |
4.1.4 学生配合参与程度 |
4.2 学生因素 |
4.2.1 学生的性格 |
4.2.2 学生的思维方式 |
4.2.3 学生的价值体系 |
4.3 环境因素 |
4.3.1 教学物理环境 |
4.3.2 教学心理环境 |
5 对初中英语教学民主的对策和建议 |
5.1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
5.1.1 加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
5.1.2 引入师生互评机制 |
5.1.3 创设轻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 |
5.2 创新英语教学方式 |
5.2.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
5.2.2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
5.2.3 加强英语学法指导 |
5.3 实行宽严相济的管理方式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海口市初中教师教学民主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教学民主概念的研究 |
(二)对教学民主意义的研究 |
(三)对教学民主如何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方法 |
(一)调查法 |
(二)文献法 |
二 调查工具 |
三 研究对象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初中教师的民主观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民主观 |
三 初中教师对教学民主影响因子的认识 |
(一)整体频次分布 |
(二)均值比较 |
(三)差异分析 |
四 初中教师对教学民主观影响因子的满意度 |
(一)整体频次分布 |
(二)均值比较 |
(三)差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一 民主是表达意愿、行使主权的程序、方法 |
二 教学民主的核心是尊重学生 |
三 课堂教学是推进教学民主的关键环节 |
四 教师对教学民主各影响因子一般满意 |
五 备课重要性认知年龄差异显着,作业布置与批改重要性认知任教科目差异显着;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满意度年龄差异显着 |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 |
(二)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状态不同 |
(三)数学教师教学任务重,作业的灵活度小 |
(四)教师的个人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 普及民主知识,营造民主氛围,为教学民主奠定基础 |
二 丰富教师教学民主认识,多角度审视教学民主 |
三 以课堂为主阵地推进教学民主,兼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环节 |
四 鼓励教师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民主的不同做法 |
五 有针对性地引导各年龄段教师并适当激励 |
六 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能动性,促进教学民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概述 |
(一) 民主教学 |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 |
1、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含义 |
2、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的特征 |
3、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的基本原则 |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民主教学的必要性 |
(一) 课堂教学民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 课堂教学民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三) 课堂教学民主是发挥学科特征的需要 |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课堂空间构成的单一 |
2、 课堂时间构成的单一 |
3、 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缺失 |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
2、 应试教育的束缚 |
四、 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的实施要求 |
(一) 教学观念民主 |
(二) 教学氛围民主 |
(三) 教学方法民主 |
1、 活动教学法 |
2、 讨论教学法 |
(四) 教学评价机制民主 |
(五) 师生关系民主 |
1、 教学相长 |
2、 高估学生 |
3、 学生评教 |
(六) 生生关系民主 |
1、 学生自评与互评 |
2、 学生合作与交流 |
五、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放”“引”结合 实行教学民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6+1”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源一中为例[D]. 张赛. 西南大学, 2020(01)
- [2]农村小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伦理问题研究[D]. 成苗苗.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一位小学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伦理实践的叙事研究[D]. 俞姣.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论学校教育民主及其实现[D]. 周金山.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实践考察[D]. 孟宪瑞. 河南大学, 2017(06)
- [7]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 魏利卫. 武汉大学, 2017(06)
- [8]教学民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Z中学为例[D]. 彭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9]海口市初中教师教学民主观调查研究[D]. 谭丽华. 海南师范大学, 2015(06)
- [10]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教学探析[D]. 郑欣新. 河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