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

一、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肖杰云[1](2020)在《“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观察基于“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1组采用“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大力神雀啄灸(生物信息红外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普通穴位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三组均于每次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采用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等为观察指标进行同期的观察,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第1天、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1)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比较:三组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疼痛VAS评分、综合积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综合疗效比较:观察1组总有效率90.00%,观察2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秩和检验两两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1个月后:(1)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比较:三组组内比较:观察1组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对照组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均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观察1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积分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于观察2组在局部体征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综合疗效比较:观察1组总有效率90.00%,观察2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67%。经秩和检验两两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观察1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观察1组的镇痛效果更优。2、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VAS、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综合积分,而观察1组的评分最低。3、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短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观察1组临床疗效最佳且短期疗效稳定。4、基于“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刘晓彤[2](2020)在《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评价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期望为临床提供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以减少慢性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均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将符合标准的试验对象纳入,总计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于月经来潮前10日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口服,每日1次,每次1粒(0.3g),连服10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于月经来潮前10日行针刺治疗(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足三里),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10天,同时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口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腹部疼痛VAS评分、局部体征积分等疗效指标的变化,评价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的腹部VAS评分、局部体征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监测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肝肾功检查,未出现异常。3.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腹部V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组内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疗效显着,在腹痛程度改善,局部体征改善等方面均有显着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袁静雪,刘志顺[3](2019)在《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诊疗特点和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年-2017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年-2017年)、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90年-2017年)、PUBMED(1979年-2017年)中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文献,分析总结常用的针灸干预措施、辨证及选穴特点、频次、总治疗时间、近期疗效、随访、安全性。结果:纳入79篇文献中,基于辨病的标准化方案,占56.96%(45/79);29.11%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常见的证型为湿热型、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治疗最常采用体针配合灸法,占26.58%(21/79),其次是温针灸(16/79,20.25%);11个常用穴位依次是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气海、次髎、归来、足三里、水道、肾俞、太冲;针灸治疗多为1次/d(47/79,59.49%);总治疗时间4周最为常见(17/79,21.52%);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有效率在69.0%~100.0%,其随访率不高,仅占10.13%(8/79)。结论: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多采用基于诊断的标准化针灸方案,多针刺和艾灸并用,常取下腹部腧穴/腰骶部腧穴配合远端穴,每天治疗1次多被采用;针灸缓解女性盆腔痛症状可能是有效的。

李静[4](2016)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现代中文文献的计量特征、取穴规律分析、主题词聚类分析及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严格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腧穴规范等预处理后,导入excel、 SPSS22. 0、 IBM SPSS Modeler14.1、 Review Manager 5.2等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检索时间定位于近20年,最终纳入文献331篇。年均发表文献16.6篇,2015年最多,1995年-2002年共46篇,2003年-2010年共140篇,2011年-2015年共145篇,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涉及30个省市自治州,前五名依次是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文献第一作者机构涉及272个,医院占据绝大部分,广东省中医院位居首位。331篇文献涉及期刊133种,排名前四依次是《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内蒙古中医药》;共涉及18种针灸治疗方法,使用次数大于5次的依次是针刺+物理疗法、针灸、穴位注射、针刺、针刺+中药。331篇文献涉及腧穴75个,使用总频次为1468次。针灸治疗CPID以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为主要治则,涉及高频腧穴17个,使用频次1264次,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气海、归来、次髎、肾俞、水道、阴陵泉、血海、太冲、神阙、带脉、中脘、八髎。涉经络13条,选穴以任脉、脾经、胃经穴为主,其腧穴使用频次占总频次67.7%。腧穴取穴部位以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分别为831次、390次,其后为腰背部腧穴115次。取用特定穴45个,使用频次为888次,占腧穴总频次60.49%。腧穴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二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42.9%,三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50%,且多用任脉、脾经及胃经腧穴。纳入331篇文献获取关键词369个,选取2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盆腔炎”、“慢性病”、“慢性盆腔炎”、“针灸”、“腹针”、“温针”、“针刺”、“热敏灸”、“电针”、“中药灌肠”、“中药”、“治疗”、“超短波”、“TDP”、“穴位”、“子宫附件炎”、“寒湿凝滞”、“护理”聚为一类;“中医药疗法”聚为一类;“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急性盆腔炎”聚为一类。纳入2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愈率方面: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5%),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23,0.53),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14%),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5,95%CI(0.54,0.77),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42,0.66),P<0.01]。5项研[68、79、82、83、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49%),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0.46,0.78),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3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35,0.58),P<0.01]。总有效率: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73,0.90),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83,0.94),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1,0.85),P<0.01]。6项研究[68、79、82、83、86、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78,0.89),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2,0.85),P<0.01]。结论:针灸治疗CPID的文献数量及质量均不断提高,华北为主要发文地区,作者单位以院校为主,基本形成以《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为代表的核心期刊群,同时,关于CPID的针灸疗法以针灸+物理疗法为主要类型;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常取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等穴,重视交会穴、募穴等特定穴的使用,穴位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基本形成针灸疗法类型研究、中医药疗法研究、穴位注射及其常用注射药物研究三大热点趋势;针灸治疗CPID的疗效指标中,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亚组分析中,或针灸对照中药或西药,或针灸配合中药或西药并与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揭示针灸治疗CPID疗效结局整体优于西药及中药。

王晶[5](2021)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症状、体征积分与单项主症评分的改变,观察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一个新的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共收治病人人数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单项主症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说明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2.单项主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腰骶胀痛和带下异常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29)0.05),但对于改善下腹疼痛症状,治疗组的效果更显着(P(27)0.01)。3.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表明治疗组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于缓解下腹疼痛症状有明显效果。2.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更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吴素素[6](2021)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针灸科、妇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的门诊患者共60例,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行气化瘀针刺处方由董氏奇穴中的妇科、还巢二穴,传统经穴的三阴交、次髎、中极、子宫、关元、太冲、血海组成。观察组周一至周六每日治疗1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妇科千金片进行治疗,一次6片,一日3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疗程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轻度升高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随访2个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收集的病例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最后完成病例为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病情分度、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1.临床疗效: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76.67%,两组的综合疗效、证候疗效、体征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疗效对比,观察组为83.33%,对照组为70%,表明观察组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仍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连续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进行对比,在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2.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对症状、体征的改善均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3.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轻度炎症方面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

周艳苹[7](2021)在《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统计分析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并观察力敏针刺疗法、热敏灸疗法及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CPID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CPID患者双敏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本试验对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PID患者进行双敏腧穴探查,即对CPID患者进行力敏腧穴和热敏腧穴的探查,将探查到的腧穴的分布位置画图标记,将探查结果准确记录,统计分析后总结双敏腧穴的分布规律,并得出下一步临床治疗的双敏腧穴。再选取具有关元穴和三阴交穴这两个相同双敏腧穴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即A组采用力敏针刺疗法,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B组采用热敏灸疗法,艾灸至敏消量足即可;C组采用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先对患者进行力敏针刺操作,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立即予热敏灸治疗。针刺留针30min,艾灸至敏消量足即可。三组疗程相同,均为1次/日,7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治疗避开经期。以综合积分为疗效观察指标对三组同步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等。根据所收集的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通过对150例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探查可知,力敏腧穴分布频次前五的经脉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力敏腧穴频次排名前十的是关元、三阴交、次髎、子宫、风市、水道、腰阳关、阴陵泉、中极和子宫下1.5寸;力敏腧穴频次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腹部,其次是下肢部、腰骶部、头面部和上肢部;热敏腧穴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关元穴;共探查到4个双敏腧穴,分别为关元、三阴交、次髎和阴陵泉穴,其中关元穴的出现频次和重合率均最高;CPID患者双敏腧穴分布于T11、L5-S4、S2-4神经节段;CPID患者可同时出现2-4个相同双敏腧穴,出现2个相同双敏腧穴的频次最多,其中关元穴、三阴交穴同时出现的频次最多。2.(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流产次数及综合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均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分析。(2)分别对三组综合积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均P<0.01;对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评分比较P<0.05,且A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1,A组与B组比较P>0.05。说明三组均能有效改善CPID的症状和局部体征,但A组与B组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C组改善程度明显更佳。(3)综合疗效的比较: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76.9%和92.3%。对三组进行比较P<0.05,且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5。表明力敏针刺与热敏灸治疗CPID疗效相当,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明显优于两者。结论:1.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主要分布于与疾病相关的经脉、神经节段和局部病变部位,证实双敏腧穴与疾病存在相关性。2.三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CPID,在综合疗效上,疗效最突出的是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是CPID患者双敏腧穴的适宜刺激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王玫君[8](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谢金梅[9](2020)在《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进行治疗并与中药灌肠疗法相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评价,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上所收集的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中药灌肠治疗,每天1次,每疗程10次,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采用中医症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对治疗前、治疗后的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以观察远期疗效及其复发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表现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所制定的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详细记录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出现的时间、具体的症状以及处理的结果等。研究中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症候、体征及综合积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组内及对照组组内的各项积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相关积分。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比较,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佳。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及综合积分经t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临床体征及综合症状积分的改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运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94.11%)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局部体征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94.1%)大于对照组(79.40%),即治疗组疗法比对照组在改善临床体征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综合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疗效(91.17%)高于对照组(76.47%)。3.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WHOQOL-BREF):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理领域、及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评分最低,对生理领域、社会领域评分较低,对环境领域评分一般;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法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各领域状态;两组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对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自身健康状况评价的比较分析中,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法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而两组患者在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疗法对其均有改善。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疼痛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不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指标均有显着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法对血液流标学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疗法。6.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超声检查结果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5.20%),说明治疗组改善或消除盆腔积液及炎性包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7.复发率:两组患者结束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患者例数,经Kaplan meier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可明显改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及局部体征,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生活质量,疗效显着。且热敏灸疗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适合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

盛婷婷[10](2020)在《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为临证医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需要筛选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0例,都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将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除湿化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坤复康胶囊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1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一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盆腔包块、盆腔积液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83.3%,说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低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63.3%,说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可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在减缓中医证候方面效果较好。3.两组治疗前、后其他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腹痛程度、中医证侯、体征等情况。结论:“除湿化瘀汤”治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更可观。在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减轻中医证候、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等方面具有显着疗效。

二、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3.5 偏倚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观察1组
        2.2.2 观察2组
        2.2.3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3.1 疼痛VAS评分
        2.3.2 中医症状积分
        2.3.3 局部体征积分
        2.3.4 综合积分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年龄比较
        3.1.2 病程比较
        3.1.3 治疗前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
        3.1.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1.5 治疗前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3.1.6 治疗前综合积分比较
        3.2 治疗结果
        3.2.1 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
        3.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3 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3.2.4 综合评分比较
        3.2.5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3.4 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的选择依据
        1.1 观察1组的选择依据
        1.1.1 “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依据
        1.1.2 选穴依据
        1.2 大力神雀啄灸的选择依据
        1.2.1 作用机理
        1.2.2 选穴依据
        1.3 观察2组的选穴依据
        1.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 文献研究
        2.1 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2.1.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名的认识
        2.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病因病机
        2.1.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2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2.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定义
        2.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机制
        2.2.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西医治疗方法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与试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文献研究对象
    2.文献类型
    3.干预措施
    4.入选文献概述
    5.分析方法
结果
    1.干预措施
    2.辨证及选穴
    3.频次
    4.总治疗时间
    5.近期疗效
    6.随访
    7.安全性
讨论

(4)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分析
        1.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2.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3 中西医临床表现
        1.3.1 中医辨证分型
        1.3.2 西医临床表现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治疗方法
        1.4.2 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筛选
    2.1 文献收集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数据准备
        2.2.1 数据库建立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分析类目
        3.1.2 计量分析方法
    3.2 文献特征研究的结果
        3.2.1 发表年份
        3.2.2 发文省份
        3.2.3 作者机构
        3.2.4 期刊分布
        3.2.5 治疗方法特点
    3.3 总结
        3.3.1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及应用
        3.3.2 分析及讨论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分析
        4.1.2 关联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高频穴位及功效分析
        4.2.2 经络选穴分析
        4.2.3 腧穴部位
        4.2.4 特定穴
        4.2.5 基于关联分析的穴位配伍规律
    4.3 分析与讨论
        4.3.1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
        4.3.2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用任脉脾胃经腧穴
        4.3.3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取穴重用交会穴和募穴
        4.3.4 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
第五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共词聚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共词研究结果
        5.2.1 高频关键词
        5.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5.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5.3 分析和讨论
        5.3.1 共词概念与发展
        5.3.2 聚类分析结果
第六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Meta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提取
        6.1.2 质量评价
        6.1.3 统计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纳入流程及一般情况
        6.2.2 干预措施质量报告
        6.2.3 文献质量
    6.3 Meta分析结果
        6.3.1 治愈率比较
        6.3.2 总有效率比较
        6.3.3 疗效发表偏倚风险
    6.4 分析及讨论
        6.4.1 文献质量
        6.4.2 安全性分析
        6.4.3 疗效评定
        6.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5)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单项主症评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4.2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4.3 治疗机制探讨
    4.4 腹针疗法特色治疗
    4.5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表B:中医体征评分量表
    附表C:患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不良事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见附录 G)
        2.4 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查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学要求(见附录 L)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体征疗效比较
        3.4 两组2 个疗程结束1 个月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值情况比较
    4 脱落、剔除病例及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
        1.3 历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2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1 对病因的认识
        2.2 对病机的认识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中西医联合治疗
        3.4 治疗概况总结
    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目前治疗的局限性
    5 行气化瘀法的立法依据及选穴依据
        5.1 行气化瘀法的来源
        5.2 行气化瘀法穴组的组成依据分析
        5.3 选穴依据具体分析
    6 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依据
    7 对照组选择依据
    8 研究对象选择依据
    9 临床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分析
        9.1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9.2 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9.3 小结
    10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病情分级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力敏腧穴探查
        2.2 热敏腧穴探查
        2.3 双敏腧穴的确定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CPID患者力敏腧穴出现的位置和出现频次
        3.2 CPID患者力敏腧穴位置与经穴的关系
        3.3 CIPD患者力敏腧穴在各肢体部位分布情况
        3.4 CPID患者热敏腧穴出现频次
        3.5 CPID患者双敏腧穴出现频次及所属神经节段
        3.6 CPID患者相同双敏腧穴的出现频次
    4.小结
第二部分:CPID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分组
        1.2 盲法
        1.3 对照方法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5 意外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前准备
        2.1.2 操作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一般资料
        2.2.2 疗效指标
        2.3 综合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剔除与脱落原因分析
        3.2 一般资料比较
        3.2.1 治疗前年龄比较
        3.2.2 治疗前病程比较
        3.2.3 治疗前流产次数比较
        3.2.4 治疗前综合积分比较
        3.3 疗效指标比较
        3.3.1 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比较
        3.3.2 综合疗效比较
    4.小结
    5.讨论
        5.1 西医对CPID的认识
        5.2 中医对CPID的认识
        5.3 敏化腧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
        5.4 腧穴敏化研究
        5.4.1 腧穴敏化的表现形式
        5.4.2 腧穴敏化的特性
        5.5 研究结果分析
        5.5.1 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分析
        5.5.2 临床疗效分析
        5.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9)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概述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中医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3 慢性盆腔炎的西医概述
        3.1 基本认识
        3.2 病因病机
    4 现代医学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试验设计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热敏灸对CPID的治疗作用机理探讨
        4.3 热敏灸治疗CPID的优势探讨
        4.4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CPID的探讨
        4.5 研究结果分析
        4.6 CPID的预防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D]. 肖杰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晓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J]. 袁静雪,刘志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3)
  • [4]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D]. 李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素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D]. 周艳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D]. 谢金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盛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