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和词汇教学

语义和词汇教学

一、语义学及词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良[1](2021)在《“N+V情态动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指出

张文丽[2](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洛绒翁姆[3](2021)在《俄汉词汇语义预设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设”这一概念由西方的学者率先引入到语言学,探讨其在语义层面以及语用层面的功能及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起,汉俄语言学学者都开始在西方预设理论的基础上,对预设加以本土化研究。尽管理论基础相同,汉俄语言学的预设研究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所差别。汉语学者对于预设的研究更多是仿照西方语言学,利用西方的理论对汉语进行预设研究,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预设触发语以及预设理论的应用研究。而俄语语言学对于预设的研究则没有追随西方的步伐,着力于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建立与预设相关的理论体系,近年来最为突出的是莫斯科语义学派利用分析性注释对词汇语义预设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莫斯科语义学派关于词汇语义预设的研究,是将预设作为词汇语义在元语言释义层面的单位之一,他们的研究使得预设得以成为词汇语义单位意义结构微观层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解读词汇语义结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在汉语预设理论的研究中,尽管有大量关于词汇预设功能的研究,但仍然停留在解读语句意义的层面,还没有学者在义素层面上,对词汇中的预设成分加以讨论,系统性地进行词汇语义预设研究。张家骅教授在介绍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预设观时,在对俄语词汇的预设进行解释时,试探性地列举了一些汉语词汇,但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基于关于预设的上述研究现状,本文尝试对汉语语言学中的预设研究做出新的尝试,即以莫斯科语言学派的元语言释义和分析性注释为手段,参照莫斯科语言学派对俄语词汇语义预设的研究,首先在张家骅学者的基础上,对俄语词汇中预设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其次是尝试在汉语的词汇层面上进行系统性的词汇语义预设研究,将预设作为义素引入汉语词汇语义意义结构的解读,为汉语的预设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本文研究有三个关键的创新之处:1)首次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和分析性注释运用到对汉语词汇语义释义之中,对汉语词汇语义中的预设成分进行系统性分析。找到汉语词汇语义单位意义结构中新的研究角度,并完善汉语词汇语义单位意义结构的微观层次。2)首次将汉语的预设研究带入到微观层面,弥补了汉语预设研究在词汇微观层面的空白,也为汉语的预设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3)双向对比研究,总结出汉语和俄语在词汇语义层面上关于预设研究的异同点,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本论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对比分析法,描写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的主要语料来自《俄语详解大辞典》(《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阿普列相(Ю.Д.Апресян)相关研究文献中的例句,俄语国家语料库https://ruscorpora.ru/new/,BCC 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源自上述四处的例句在文中没有标明出处,其余源于其他地方的例句均有注明。本论文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的四个章节,以及结论。引言中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任务,文章结构以及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对汉语、俄语语言学中关于预设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介绍了汉语、俄语语言学关于预设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第二章对莫斯科语义学派关于词汇语义预设的研究做了引入,并在张家骅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就俄语词汇语义中是否含有预设成分这一问题做了更加深入、详实的研究。正文的第三章借用了义素分析法和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分析性注释,对汉语词汇语义中是否具有预设成分做了探究,并探讨了预设在汉语词汇语义中的功能。第四章将俄汉词汇语义预设进行了对比分析,列举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最后在结论中,归纳了论文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莫斯科语义学派对于词汇语义中预设的研究方法可以借用到汉语中来,汉语中存在大量词汇语义中包含预设成分的词汇。2)元语言与义素的范畴不同。俄语元语言分为语义单子、过渡性语义单位以及语义夸克三类,元语言参与词汇释义。义素则是结构语言学认为的描写语义的最小意义单位,虽然两者中可能有部分的词汇是重合的,但元语言的范畴是要低于义素的,即义素的组成成分是元语言。可以这样理解,同一词汇可能有多个义位,每一个义位包含多个义素,而义素需要由元语言构成的。3)在俄汉语言系统中,都具备成熟的语义场研究成果,在对俄汉语中词汇语义的预设成分进行研究时,都可以利用语义场研究成果协助对词汇进行元语言或者义素分析,从而再对义素进行分析性注释、标记预设成分。预设成分在俄汉词汇语义分析中功能相同,即鉴定与区别近义词的含义差别以及区别相同词汇不同义项之间的语义差别。4)俄语词汇语义中的预设成分受重音影响,汉语中暂时还未观察到汉语词汇中由于重音改变导致预设发生变化的案例,是俄汉词汇语义预设研究中的区别之一。

侯巧丽[4](202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义对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国内的一部最为权威的规范性语文词典,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释义是一部词典的灵魂,释义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一部辞书的质量,而同义对释在词典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汉》经多代辞书人的不懈努力,在辞书史上具备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现汉》成于众人之手,其释义还存在着一些小瑕疵,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理论,对《现汉》的同义对释进行了全量的封闭研究,发现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为辞书修订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本文采用封闭域定量统计法、归纳法、中文信息处理法、描写分析法等方法对《现汉》同义对释进行全面考察,基于同义词的同义值进行同义对释研究。同义对释的分析单位从词的义项着手,以一个带有完整词性的义项为研究对象,包括陪义信息和义域信息。同时以框架语义学理论为支撑,描写同义对释的基本特点和大致使用规律,为同义对释提供理论背景支撑。文章的第二章为同义对释的界定与分类。本章通过用计算机语言,运用正则表达式,预设逻辑目标,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与《现汉》相结合,对《现汉》中15767条同义对释词条的形、音、义进行处理和加工,归纳并分析同义对释词条的具体存在形态,针对其释义的结构特点分出四大类。其中单一释词类同义对释共有6202个词条,占总数的39.3%;并置类同义对释共有词条条数为4875条,占总数的30.1%;而释语带有功能性释义词的词条数目为1325条,占总数的8.4%;其余的为释词中带有“<书><方><口>”的特殊词汇,约占总数的22.2%。文章三、四章节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同义对释中的同义词在框架语义学下的特点与语义关系。第四章是同义对释的不足及优化策略。第三章依据框架语义学,从框架相同、框架包孕、框架相交、框架相关四个角度对同义对释的特点展开分析,同时归纳总结同义对释的各个类别的释义模式,创建《现汉》同义对释的释义体系,进一步总结出同义对释的特点与模式。第四章基于第三章的分析,得到同义对释在释义内容与释义体系上的不足,释义不足包括,以难词释易、释义同义值不同、释义范围不明、循环释义与递进释义,释义体系上的同类释义所用形式混乱等,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如释义尽量做到不用单字词、缩小释义同义词的框架差异,确立选用释义模式等。第五章基于同义对释,系联到同义词的理论,从同义词的形、音、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不同见解。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考察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为辞书后续的修订和规范提供参考。

张莹莹[5](2021)在《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中的多义名词为语料来源,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顺应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从多义名词概念结构、语用含义以及学生学习词汇的认知方式等角度入手,探讨学生如何调动已有认知理解多义名词进入课本语境时所产生的言语意义。首先,对人教版五册普通高中语文教课书中的多义名词进行整理分析,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为语料分析来源,从语义特征的角度重点分析了488个多义名词。其次,结合具体文本语境来探讨所选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的言语含义。最后,借助顺应理论及关联理论建立词汇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讨论中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多义名词的心理路径。理解多义名词语用含义的过程,就是以多义名词为出发点,激活学生脑中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百科知识,结合文本语境与认知语境,建立所理解名词在使用表达中的概念含义与词语本身所编码的含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词义与语境的匹配。理解多义名词的语用认知机制是通过不同的语境,由一个事物关联另一事物,本质是在交流中理解词义的认知活动。以关联理论、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隐喻以及概念转喻纳入研究中,试图在理清多义名词义项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在理解多义名词某一义项在进入文本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时的心理路径。

孙倩倩[6](2021)在《俄语听觉感知动词的语义世界图景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分析,试图探索以“语义世界图景”建构为目的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语言世界图景在国内的发展以语言文化学领域为主,其研究以文化观念词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语言世界图景。在俄语语言学领域,莫斯科语义学派通过编纂词典将词汇语义研究的成果词典化,从而达到构拟俄语词汇语义系统中潜藏的语言世界图景。本文将从语言语义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词汇语义系统中的语言世界图景。本研究以“语义三角变形”和“语言世界图景”为基础理论,阐释“语义世界图景”的概念,并重点探讨“语义世界图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本文以词汇语义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词汇语义系统分解为各个词汇语义群,进而再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词汇语义单位,通过研究词汇语义群以及同一词汇语义群中若干词汇语义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构拟“语义世界图景”。基于区分性特征理论,本文以слушать1和слышать1为例,运用“句法-语义参数化”描写方法对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进行语义描写。该描写方法分为“分系统要素”、“属性”和“参数”三个层面进行描写分析。描写结果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种描写方法通过对复杂动词语义所指向的现实情境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揣摩,从而达到构拟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听觉感知动词语义化情景的目的。

侯思琪[7](2021)在《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拟声词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对拟声词大多围绕构词类型、句法语义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而缺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文以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对俄汉两种语言的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拟声词的音义关系及内部的认知机制,尝试归纳和总结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语义转移规律和特点,揭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背后的认知差异,阐释其派生趋向。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目的和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对比语言学三方面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为拟声词概述,对拟声词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分析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第四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进行研究;第五章为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本章主要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进行对比分析,如语义转移类别、特点、机制等;第六章为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本章主要在范畴化视角下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进行研究,并对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

张冰楠[8](2021)在《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语音语义研究》文中指出当代语言学的显着特点之一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以人为研究重心并尝试对人的认知过程做出合理解释的科学范式。在人本主义范式的影响下,心理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意识研究应运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语言意识”一直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探索的核心内容。语言意识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语言现象(语言)和心理现象(意识)之间的联系,对探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言意识中最突出的结构,语言意识核心词能够集中反映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点,而联想场正是将这种语言意识外显化和模式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意识核心词和联想场常常作为语言意识的研究对象出现在诸多心理语言学文献中。本研究基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语言意识理论和俄罗斯语音语义学的语音意义理论,以75个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和75个联想场为研究对象,借助软件《ВАЛЛ-мини》进行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探究,旨在揭示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特点、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特点以及二者间的关联性规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主要阐释心理语言学的语言意识理论,并向国内引介语音语义学的语音意义理论和用于音义值分析的心理语言学软件。第三章基于软件《ВАЛЛ-мини》进行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研究。主要测算标尺《хороший-плохой》(好-坏)、《сильный-слабый》(强-弱)和《подвижный-медлительный》(移动-缓慢)衡量下75个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音义值并对其语音意义进行描写和分析。第四章基于软件《ВАЛЛ-мини》进行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研究。主要测算标尺《хороший-плохой》(好-坏)、《сильный-слабый》(强-弱)和《подвижный-медлительный》(移动-缓慢)衡量下75个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音义值并对其语音意义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五章进行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与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对比研究。主要探究标尺《хороший-плохой》(好-坏)、《сильный-слабый》(强-弱)和《подвижный-медлительный》(移动-缓慢)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与其联想场语音意义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在综合运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语言意识理论和俄罗斯语音语义学的语音意义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语音意义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够丰富读者对语音语义层面的俄语语言意识的认知。

李松蔓[9](2021)在《汉语交际域动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研究》文中提出交际是语言较为基础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运用语言进行日常的交际活动,相互传递信息和表达主观意愿。表达交际语义的语言结构位于词库的底层,是人们在日常交际生活中较为基础的语言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旧事物的更替,语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具有交际义的语言结构数量增多、语义结构趋于复杂。汉语交际域词元结构复杂,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于词元系统中,不同语义类型的词元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随着语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显现程度,使得汉语交际域词元系统的语义结构不断变化。确立交际域语义范围、将词元进行准确的划分、建立交际域词元库,并对交际域词元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清晰地展现交际域词元内部的语义结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框架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语言信息结构为理论基础,以认知语义框架、词元结构、框架元素、原型范畴等理论为依据,对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进行了讨论。首先,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法,圈定词元范围,对从语料库中收集的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从上至下构建一个从框架域——框架分域——框架类——框架式的层级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并抽象得出其认知语义框架元素;最后,基于词元及框架元素分析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及其内部语义结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各交际域词元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结构,将交际域词元认知语义框架划分为一个由2个框架分域、8个框架类、30个框架式组成的层级认知语义框架,通过该层级认知语义框架我们可以将不同语义结构的交际域词元建立起系统的纵向语义联系;其次,在构建好的认知语义框架中,我们对交际域框架式进行探究,抽象出若干认知语义框架元素,并根据这些元素在语境中的语义地位,将这些元素划分为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最后,基于框架元素,依照交际域词元内部信息流动的方向,将交际域词元分为单向交际域词元和互向交际域词元两个语义范畴,这两个语义范畴都是以某一词元作为原型语义范畴,向四周不断扩散发展的开放语义范畴。虽然交际域内词元数量多样,语义结构相对复杂,但词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语义联系。本文尝试将认知语义和信息结构融入认知语义框架模型中,通过构建全新的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模型,梳理不同交际域词元之间的语义联系,寻找一种新的研究角度,着力探索框架语义分析的新方法。

麻晶晶[10](2021)在《俄语状态结果范畴功能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系统范畴意义”是А.В.Бондарко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功能语义场”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范畴意义具有普遍性,包含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功能语义场”遵循从意义到形式,再从形式到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从状态结果语义范畴出发,找寻该语义范畴的表达手段,再从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完成体动词出发,探究该描写手段的语义特征。“结果”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功能范畴,是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结果意义在言语交际中的普遍性决定了状态结果范畴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将在功能语法视野下,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线,针对“状态结果意义”,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归纳其语言表达手段,重构状态结果功能语义场,对俄语中的状态结果范畴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论文中应用到的语言材料还可应用于俄语教学实践中。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叙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其次概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对语料来源加以说明,并叙述论文结构;最后,介绍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本论文将应用到功能语法理论、《意思?文本》模式理论、级次理论、原型范畴理论、题元理论等,本章将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首先本论文以功能语法理论为理论基础,遵循其“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径对状态结果范畴进行描写,所以功能语法理论贯穿整篇论文;第三章第一节将对状态结果的语义进行分类,第二部分将依据级次理论结合认知语言学中基本意象图式之一的量级图式对状态结果语义进行分类;第四章将根据语义特征将状态结果意义范畴进行划分,第二节将运用题元配价理论分别对各个语义次范畴中的完成体动词的配价模式进行分析。第三章对“状态结果意义”进行界定,举例说明状态结果范畴的语义特征;通过带有状态结果意义的述体在句子中与语义结构的其它两个基本成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将状态结果语义进行分类;再依据级次理论结合认知语言学中基本意象图式之一的量级图式对状态结果语义进行分类,最后归纳状态结果语义的表达手段,找出最主要的表达手段,总结其规律,并解释规律及现象形成的内部因素。第四章将对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功能语义进行分析,第一节总结完成体动词表达状态结果意义时的语义特点,第二节分析完成体动词主要通过哪些手段表达状态结果功能语义,最后对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功能语义的次范畴进行分类。第三节将根据语义特征将状态结果意义范畴进行划分,并运用题元配价理论别对各个语义次范畴中的完成体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配价结构进行分析。

二、语义学及词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义学及词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超常组合型
        (二) 想象联想型
        (三) 言外之意型
        (四) 动态变化型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异化译法
        二、归化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对等译法
        二、变通译法
        三、批注译法
        四、点义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引文献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3)俄汉词汇语义预设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序言
第一章 俄汉语言学预设相关理论研究
    1.1 预设理论
    1.2 俄语语言学预设相关研究
    1.3 汉语语言学预设相关研究
第二章 俄语词汇语义预设研究
    2.1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分析性注释
        2.1.1 莫斯科语义学派方法论
        2.1.2 分析性注释
    2.2 俄语词汇语义预设
        2.2.1 根据词汇预设成分对词汇进行分类
        2.2.2 俄语中不含预设成分的词汇
        2.2.3 俄语中仅含预设成分的词汇
        2.2.4 俄语中包含预设和陈说成分的词汇
第三章 汉语词汇语义预设研究
    3.1 汉语语言学中的义素分析法与分析性注释
        3.1.1 义素分析法简介
        3.1.2 义素分析法与分析性注释
    3.2 根据预设成分对汉语词汇的划分
        3.2.1 汉语中不含预设成分的汉语词汇
        3.2.2 汉语中仅含预设成分的词汇
        3.2.3 汉语中含预设和陈说成分的词汇
    3.3 预设在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功能
第四章 俄汉词汇语义预设研究对比
    4.1 俄汉词汇语义预设的相同点
    4.2 俄汉词汇语义预设的不同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义对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同义词的研究
        二、关于辞书的释义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同义对释的分类
    第一节 同义对释的概念
    第二节 《现汉》中同义对释的类型
        一、单一释词类
        二、释义并置类
        三、释语中带有功能性标记类
        四、词目带有标记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从同义关系远近看同义对释
    第一节 同义对释与同义词
        一、理性意义
        二、感性意义
        三、语法功能
    第二节 框架语义学下的同义词
        一、框架类型与同义对释
        二、框架相同下的同义关系
    第三节 同义对释类型特点
        一、单一释词类的释义特点
        二、释义并置类的释义特点
        三、带功能性释义提示词类的释义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释义优化策略
    第一节 同义对释的不足
        一、以难释难
        二、释义同义值不同
        三、循环释义
        四、连锁式释义
        五、释义方式不成系统
    第二节 同义对释的优化
        一、标记参见
        二、缩小框架差异
        三、选用其他方式释义
        四、选用具有详细释义的词为释词
        五、推进同义对释的系统性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基于同义对释看同义词
        一、辨析单位
        二、词性选择
        三、词的选择
        四、语义构成
        五、同义词的选择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情况及局限性
        一、同义对释的研究情况
        二、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5)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特殊性有待研究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名词词义
        3.高中生词义理解的认知过程有待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一词多义现象解释
        2.多义名词概念界定
        3.词汇语义学与词汇语用学介绍
        4.语用认知研究简析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1.一词多义相关研究
        2.多义名词相关研究
        3.词汇语用学相关研究
        4.现有研究评析
一、理论基础概说
    (一)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阐释
        1.关联理论
        2.顺应理论
        3.语用充实理论
    (二)认知语义学理论阐释
        1.概念隐喻理论
        2.概念转喻理论
二、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内多义名词义项分析
    (一)多义名词语义认知关系
        1.义项间转喻关系多义名词
        2.义项间隐喻关系名词
        3.义项间转隐喻关系多义名词
    (二)多义名词语义认知规律
        1.多义名词义项间存在方向性
        2.多义名词义项间关系存在随机性
        3.多义名词义项间联想路径存在相似性
三、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语用充实分析
    (一)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充实横向分类
        1.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收缩
        2.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扩充
    (二)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充实纵向分类
        1.多义名词义理解项间语用充实
        2.多义名词理解义项内语用充实
        3.多义名词词义理解义项外语用充实
四、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认知路径研究
    (一)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的实证研究
        1.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4.研究程序
    (二)高中生多义名词词义理解测验结果分析
        1.词汇储备统计表数据分析
        2.有声思维实验数据分析
    (三)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认知路径
        1.高中生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语用认知路径理论基础
        2.高中生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认知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3.高中生多义名词词义理解认知路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俄语听觉感知动词的语义世界图景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文的现实性
        (二)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三)理论及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语义世界图景的概念综述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语义化转向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提出
        (二)以词汇语义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语言世界图景
    二、语义世界图景概念的提出
        (一)语义世界图景的概念
        (二)语义世界图景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语听觉感知动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听觉感知动词中的声音图景
        (一)感知声音图景
        (二)听觉感知动词与声音图景的关系
    二、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词汇系统
        (一)听觉感知动词主题分类
        (二)听觉感知动词语义群
    三、听觉感知动词слушать~1与слышать~1的参数化描写
        (一)听觉感知动词语义参数化描写方法论
        (二)слушать~1与слышать~1的句法-语义参数化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语听觉感知动词的语义世界图景
    一、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语义世界图景的内部结构
        (一)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词汇系统语义化
        (二)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词汇系统语义形式化
    二、俄语听觉感知动词语义世界图景的应用
        (一)理论应用
        (二)实践应用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内容
        (二)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义学相关理论
    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象似性理论
        (二)隐喻与转喻理论
        (三)范畴化理论
    三、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拟声词概述
    一、拟声词的界定
    二、拟声词的分类
        (一)自然现象类拟声词
        (二)生物类拟声词
        (三)人类活动类拟声词
        (四)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
    三、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范畴化标准
        (一)撞击类拟声词
        (二)破裂类拟声词
        (三)摩擦类拟声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一、拟声词的音义关系
        (一)拟声词的能指与所指
        (二)拟声词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之间的关系
        (三)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表现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音义象似性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音义象似性的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
    一、拟声词的语义特质
    二、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类别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特点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四、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语义转移机制对比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拟声词范畴化的层次体系
    二、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一)范畴化视角下俄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二)范畴化视角下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拟声词的派生趋向对比分析
    三、范畴化视角下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对比
        (一)俄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二)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
        (三)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动词的构词方式异同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语音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理论创新
        (二)研究范式创新
        (三)成果创新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语言意识理论
        (一)语言意识的概念界定
        (二)语言意识核心词和联想场的概念界定
    二、语音意义理论
        (一)语音意义的概念界定
        (二)音义值标尺的选择
        (三)А.П. Журавлев的词汇及文本音义值算法
        (四)俄罗斯语音语义研究历程
    三、研究语音意义的心理语言学软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二)研究材料及工具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标尺《хороший - плохо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
        (二)标尺《сильный - слаб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
        (三)标尺《подвижный - медлительн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的语音意义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二)研究材料及工具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标尺《хороший - плохо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
        (二)标尺《сильный - слаб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
        (三)标尺《подвижный - медлительн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联想场的语音意义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对比
    一、标尺《хороший - плохо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对比
    二、标尺《сильный - слаб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对比
    三、标尺《подвижный - медлительный》衡量下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的语音意义对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Н.В.Уфимцева,2000:218)
    附录 2 字母音的语音意义(А. П. Журавлев,1991:附录 1)
    附录 3 言语中字母音的频率(А. П. Журавлев,1991: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汉语交际域动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理论背景
        1.4.1 框架语义学
        1.4.2 认知语言学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交际义动词词性研究
        2.2.2 言语行为动词研究
        2.2.3 交互动词研究
        2.2.4 交际域动词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交际域动词认知语义框架
    3.1 引言
    3.2 交际域动词的界定
    3.3 交际域动词认知语义框架
        3.3.1 构建交际域动词认知语义框架层级系统的方法
        3.3.2 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
    3.4 小结
第四章 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的框架元素
    4.1 引言
    4.2 交际域核心框架元素及其句法实现
        4.2.1 交际主体核心框架元素
        4.2.2 交际对象核心框架元素
        4.2.3 非通用核心框架元素
    4.3 交际域非核心框架元素及其句法实现
        4.3.1 时间非核心框架元素
        4.3.2 处所非核心框架元素
        4.3.3 原因非核心框架元素
        4.3.4 结果非核心框架元素
        4.3.5 目的非核心框架元素
        4.3.6 手段非核心框架元素
    4.4 小结
第五章 单向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及其内部语义结构
    5.1 引言
    5.2 单向交际域认知语义结构及其认知语义框架
        5.2.1 单向交际域原型语义范畴
        5.2.2 单向交际域派生语义范畴
    5.3 单向交际域语义范畴语义拓展路径
        5.3.1 单向交际域语义范畴间的语义关系
        5.3.2 单向交际域语义范畴语义拓展路径
    5.4 小结
第六章 互向交际域认知语义框架及其内部语义结构
    6.1 引言
    6.2 互向交际域语义范畴语义结构及其认知语义框架
        6.2.1 互向交际域原型语义范畴
        6.2.2 互向交际域派生语义范畴
    6.3 互向交际域语义范畴语义拓展路径
        6.3.1 互向交际域语义范畴间的语义关系
        6.3.2 互向交际域语义范畴语义拓展路径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俄语状态结果范畴功能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五、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
    二、其他相关理论
        (一)级次理论
        (二)意象图式理论
        (三)题元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语状态结果范畴的界定与表达手段
    一、俄语状态结果范畴意义的界定
        (一)俄语状态结果范畴的定义
        (二)俄语状态结果意义类别
    二、俄语状态结果范畴的表达手段
        (一)完成体动词
        (二) “前缀+动词”型单体完成体动词
        (三)带前置词的名词间接格形式
        (四)动词加副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功能语义分析
    一、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语义属性
        (一)行为意义与状态意义
        (二)方向性
        (三)内在界限与外在界限
    二、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功能语义范畴表达手段
        (一)行为方式
        (二)动词的词汇意义
    三、状态结果义完成体动词的配价研究
        (一)俄罗斯语言学界的配价观
        (二)完成体动词状态结果功能语义次范畴
        (三)表状态结果意义的完成体动词的配价模式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语义学及词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N+V情态动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周俊良.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俄汉词汇语义预设对比研究[D]. 洛绒翁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义对释研究[D]. 侯巧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中生对文学类文本中多义名词词义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 张莹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俄语听觉感知动词的语义世界图景建构研究[D]. 孙倩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侯思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俄语语言意识核心词及其联想场语音语义研究[D]. 张冰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汉语交际域动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研究[D]. 李松蔓.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俄语状态结果范畴功能语义研究[D]. 麻晶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语义和词汇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