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天使”为主题

以“石天使”为主题

一、论《石头安琪儿》的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柏蕴彤[1](2022)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隐喻元素》文中研究表明《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不仅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隐匿于文本背后的象征与隐喻性元素,堪称《德伯家的苔丝》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各类隐喻的运用不仅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和最终结局。本文将从自然隐喻、色彩隐喻和时空转换隐喻三方面具体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游得清[2](2021)在《微观权力下的女性困境 ——以《钢琴教师》为例》文中认为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是20世纪后期德语文学的重要代表,她的创作以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展示了当代世界性别政治的深刻问题。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是她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探究她以女性意识审视当前女性处境的绝佳样本。论文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切入,聚焦小说主要的人物形象,结合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和耶利内克独具特色的书写,去探析生活在以男权为主导的权力网络中女性生存困境,即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与控制。重新审视在这种处境下内化的“男性凝视”而导致的女性的异化。最后再结合耶利内克本人的书写,探析她如何通过文本来实现对男性霸权文化的抵抗,如对男性人物的祛魅、颠覆母亲神话、塑造反抗的女性人物和正视女性欲望的自主性。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都面临着一个类似的困境,即身处一个压抑扭曲人性的、无情剥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社会文化规范之中。在对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提出了严厉的谴责的同时,耶利内克没有为女性保留虚假的无辜地位,她认识到了作为受害者的女性,也正在成为权力的实施者,男权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和最大的帮凶恰恰是女性自身。因此,在耶利内克的笔下,在男人和女人的爱情角逐中、在女人和女人的控制与反控制中,权力超越了性和性别的限制,直接地作用在每个人身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无处逃遁。以上种种都佐证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人无时无刻不在权利网络中,无时无刻不在争夺权力,但又无法从斗争中获得救赎。耶利内克对女性困境的揭露实现了对整个文明社会中种种权力欲望的批判。指出女性的解放不是靠简单地拒绝男性,不是和男性作斗争,而是要和有形无形地压迫女性以及男性的社会制度与理念作斗争。跨越了性别之间的斗争,直指性别背后的文明模式。这让耶利内克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可研究性。

林芷萱[3](2021)在《宗教艺术类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艺术中的天使》(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宗教艺术类学术专着Angels in Art所撰写。该作品是美国19世纪作家克拉拉·沃特斯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宗教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以信息型文本的特点为主,兼具表情型文本特点。该作品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范围较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对于东西方读者,尤其是想要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或学习西方宗教艺术史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图书。学术着作通常具有理性和规范化的特点,而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则具有感性和形象化的特点,两者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且不统一的关系。而作为一部既体现作者出色的学术问题意识,又体现其深厚文学写作功底的宗教艺术类学术着作,译者只有深刻掌握这两种不同属性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本在学术性和文学性上的有机统一。因此,译者需要在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基础上,兼顾译文的文学性。鉴于此,译者将此次翻译实践遇到的问题分为两大类进行讨论:一、文学性中自指性的翻译再现,其中包括几大典型句式的翻译分析(圆周句、松散句、倒装句、平衡句)二、文学性中曲指性的翻译再现,其中将讨论包括修辞的翻译,以及隐含意义的翻译。译者希望能通过不同角度对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保留原作者的行文风格,并为相关领域翻译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何弈霏[4](2020)在《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徒生(Hans Christion Andersen 1805-1875)是丹麦十九世纪着名的作家,世界童话文学的奠基者。从二十世纪初安徒生进入中国,在中国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安徒生童话因为其出色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含义在中国拥有数量可观的接受者。安徒生在早期童话创作中使用了大量传统民间故事作为创作基础,运用了欧洲独特的民俗意象,还在故事中融入了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讯息。这些内容在他构建文学童话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读者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局限,导致对安徒生童话中的文学意象理解不够充分,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安徒生的早期童话进行解析,帮助人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的风格、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介绍此次从民俗学角度对安徒生早期童话进行分析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目前学界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此次研究的启发。第一章主要介绍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的概况,包括他的创作生态,创作分期以及从民俗学角度解读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路。第二章是民俗意象的分析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审美与情感表达,从鸟意象、树意象、花意象三个方面来论述安徒生早期童话中选取民俗意象表现安徒生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方法。第三章是民俗信仰的解读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想与意识阐述中表现出来的上帝形象、死亡意识和对“爱”的追求。第四章是故事类型比较与安徒生早期童话民间性与个性的对读,安徒生早期多篇童话作品从民间故事改编再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本文通过比较同类型中国经典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在人物形象设计、故事主题表述上的用,并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第五章是阐述从民俗学视角分析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是促进更好地理解安徒生童话,另一方面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欧童话“求同存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尝试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做出贡献。

刘逸烁[5](2020)在《论舒辉波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困境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辉波是新一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他曾做过儿童节目的编导,接触过相当多的身处困境中的儿童,倾听过他们的成长故事。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困境儿童的生存现实和心灵世界。他以深厚的成长关怀意识书写儿童的成长困境,力图在沉重中表现轻盈,在黑暗中表现“真善美”。舒辉波的作品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困境儿童,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重病儿童等等,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生存困境或心灵困境的威胁。舒辉波格外关注底层社会中的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他将笔触深入这些困境儿童的心灵世界,立体地呈现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在书写困境时,舒辉波采用了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苦难书写”,一种是“温情叙事”。在书写苦难时,舒辉波力求展现一种儿童通过自己的主体力量突围困境的童年精神;同时,他乐于书写儿童与同伴、成人之间发展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成长力量,这种成长力量让他们相互扶持着走出困境。在虚构和非虚构创作上,舒辉波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在非虚构作品中,他注重让困境儿童自己言说自己的故事,同时在纪实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使作品的真实性与文学性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在虚构作品中,他以丰富而真实的生活素材作为依托塑造人物,同时用多种心理描摹手法表现人物细腻幽深的心灵世界。舒辉波的困境书写在当代儿童文学中独具价值。他善于塑造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儿童形象,传递出一种独属于儿童的童年精神。他对儿童成长现实的书写,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儿童成长困境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探究。他希冀在作品中构建一个富有真善美的人性关怀“家园”,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社会氛围。

孔庆荣[6](2019)在《“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随着小说文学地位的提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一变化的成因、动力、特点及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叙述者”这一功能性人物作为研究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叙述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描述文本内部的运行机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纵被称为“叙事干预”,是叙述主体对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实施的影响,是小说主题建构、文本意义生成以及修辞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叙述者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事干预”的主体,是开展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重点,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复杂的文本世界研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叙述者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对于小说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和形式美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宏观而言,整个文本都是叙述者实施干预后的结果;微观来说,叙述者对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程式化特征以及评论性话语等都可以实施操控。叙事文本是叙述者对故事素材实施操控后的一种呈现方式,蕴含着叙述者的叙事动机、修辞意图和伦理立场。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避免文本的阐释陷入机械教条的符号分析中。同时,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本文主体结构分为第1章、第2-6章、第7章三个单元,分别完成了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背景和转型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叙事干预”透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五个向度、借助典例进行主题示范和合理性加强这三项任务,研究发现最终指向“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和“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两个方面的文本特征。研究认为,这两个文本特征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体现了叙述者主体性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文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了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期状态。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形式特点,已经触及小说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足性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小说文本的结构特征。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叙述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视角变换意识,通过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变,叙述者从无所不知变为有所不知,突出了人物在文本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改变叙事交流模式,逐步淡化叙述者的说书人痕迹,叙述者和受叙者的程式化交流模式出现了变化,另外丰富了人物话语交流模式,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无引导性对话等话语模式,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密度和情感传递效果,有助于突出人物在场感、弱化叙述者声音、制造语境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叙述者个人身份的隐藏以及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叙述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叙事结构,叙述者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结合,突出叙事结构的时空特点;通过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改变时间结构的因果关系和顺序关系,通过构建人物线和主题线来创设叙事空间;通过缀段式结构和分层叙述实现叙述进程的纵向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建构了典型的叙事结构。二是突出了对“故事”和“话语”的评论,叙述者以评论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叙事本身进行评论性干预,凸显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倾向、伦理意图和元叙述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三是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小说翻译过程中再叙事的执行者,译者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干预”,使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形成了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特殊的文本特征,对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来了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权力既有自我限制,也有自我张扬。整体而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反映了传统小说在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文本特征。清末民初的小说处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中间地带,期间既有叙事传统逝去的尾声,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质素;既有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传承、激活、创新,又有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学习、借鉴、应用。可以这样说,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叙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下,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逐渐式微;翻译小说的叙事技巧激发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被时间遮蔽的部分,限制叙事、心理叙事、倒叙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等传统小说中非主流的叙事技巧在这一时期被激活,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赋予了传统小说新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法理精神、民主意识等叙事主题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主题关注的重点。研究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中国小说的“叙事诗学”,进一步指导小说的创作实践,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影响了小说转型的路径、方式和趋势,与中国小说自身传统共同推动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乃至转型。西方叙事实践让中国叙事诗学的建构和发展有了参照和对比的范式。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阶段,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都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的过渡期特征,传统小说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凸显,中国小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自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王群[7](2018)在《《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女杂志》由商务印刷馆1915年1月15日创办,1931年12月停刊,共历行17年,出版204期。从内容上来看,《妇女杂志》涉及方方面面,有论说、学艺、家政、名着、小说、文苑、杂俎等内容,读者群体主要面向广大女性,向她们传授新思想,新知识,在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式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五四时期由于提倡解放妇女和儿童,《妇女杂志》作为主要阵地之一,还刊载了许多儿童方面的文章,探讨儿童教育、儿童培养方法、儿童文学等问题,其中尤以儿童文学中童话的创作和翻译最为突出,以往研究者对《妇女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妇女问题的论述,而对儿童问题则缺乏应有重视。因此,本文主要以《妇女杂志》中童话为研究对象,以代表性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杂志中童话创作和翻译的特点,并简要论述杂志中的儿童观及对童话创作和翻译的影响,从而展现在古代儿童文学读物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第一部分:解读《妇女杂志》中的儿童观及对童话的影响。对杂志中的儿童观笔者主要从衣、食、住、卫等物质方面和儿童书籍、儿童游戏、模范儿童等精神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探讨那个时代对儿童所持有的态度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此外,笔者还从内容、形式、作用三方面分析儿童观对童话创作和翻译的影响。第二部分:以创作型童话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其童话作品的特点,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创作的一个侧面。第三部分:以译介型童话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其童话作品的特点,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译介的一个侧面。第四部分:分析童话对古代儿童读物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儿童读物的促进作用,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的地位与影响。

张峰[8](2018)在《现实题材轻喜剧的探索 ——以微电影《把爱带回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轻喜剧通过解构和喜剧方式的处理模式,区别于以往崇高和庄重的基调,给传统道德依附在“轻喜剧”皮囊下的影视剧创作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它们以轻松幽默、善意讽刺、明快搞笑的基调,取材于社会热点话题,通常以微电影、家庭伦理剧、励志剧等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这些影视剧也起着引导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功能。这些现实题材影视剧不仅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和批判意义,同时也会使受众从中得到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慰藉。剧情片《把爱带回家》是一部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其语言设计力图使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生动,从而获得受众的信赖;其剧本在遵循剧情片内容设置、剧本编写等理论的前下,抓住社会现实中的敏感话题“租女友”,引起受众的共鸣。《把爱带回家》在故事发生的大环境背景下,在生活节奏、戏剧冲突等情节设置上都力图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凸显社会价值,抒发正能量情怀,呼吁人们支持主流价值观并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成品《把爱带回家》基本达到了情节流畅、主题鲜明的预期,但让人遗憾的是收音存在瑕疵。本文阐明了现实题材轻喜剧类型电影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其剧作特征,简单梳理现实题材轻喜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解读现实题材轻喜剧微电影《把爱带回家》的表达模式、外在镜头语言的呈现(角色、摄像机运动、灯光、场景与道具、声音),和现实题材轻喜剧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宁可[9](2018)在《流雪》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上与下1早晨出门,天空飘满了雪花,洋洋洒洒、争先恐后地往仍然干燥的地面上扑,很有点飞蛾扑火的意思。梅媚爱雪,从小就是。家乡铺满雪花的小路上,没少呈现一个红着脸蛋、流着鼻涕的小女孩肆无忌惮的脚印。村里的老人都说,这个丫头跟个野小子似的,长大了,不管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反正都是干大事。梅媚现在已经长大了,不但自己长大了,她的儿子也长大了,年龄比当年在雪地里疯跑的那个疯丫头还要大。疯丫头在雪

黄于玲[10](2017)在《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音乐的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与音乐的结合可谓是创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对客观音乐的抒写,对自然音乐的描绘,以及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暗示等,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就以上三点对小说里的音乐进行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哈代自小很喜欢音乐,在小说中对音乐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对客观音乐的抒

二、论《石头安琪儿》的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石头安琪儿》的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隐喻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意象隐喻
    (一)水
        1. 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
        2. 堕入深渊的受难时期
        3. 自我救赎的清洗时期
    (二)鸟
二、色彩隐喻
    (一)红色
    (二)灰色
    (三)冷暖色彩的交织
三、时空转换隐喻
    (一)时间隐喻
    (二)空间隐喻

(2)微观权力下的女性困境 ——以《钢琴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理论背景
第一章 权力规训下的女性身体
    第一节 母亲的规训
    第二节 男性的凝视
    第三节 被遮蔽的情欲
第二章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异化
    第一节 “母代父职”的母亲
    第二节 异化的埃里卡
第三章 耶利内克的抵抗方式
    第一节 男性形象的祛魅
    第二节 颠覆母亲神话
    第三节 塑造“反抗”的女性人物
        一 母亲:经验式反抗
        二 埃里卡:自虐式反抗
    第四节 欲望自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宗教艺术类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艺术中的天使》(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文学性中自指性的翻译再现
        3.1.1 圆周句的翻译
        3.1.2 松散句的翻译
        3.1.3 倒装句的翻译
        3.1.4 平衡句的翻译
    3.2 文学性中曲指性的翻译再现
        3.2.1 音韵修辞的翻译
        3.2.2 明喻修辞的翻译
        3.2.3 修辞疑问的翻译
        3.2.4 隐含意义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体会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致谢

(4)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安徒生童话研究动态
        2.从民俗学角度对安徒生童话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概况
    1.1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创作生态
    1.2 安徒生早期童话作品的类型
    1.3 从民俗文化视角解读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路
第二章 民俗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审美及情感蕴藉
    2.1 鸟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2.2 树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2.3 花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第三章 信仰习俗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想与意识表达
    3.1 基督教信仰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博爱主题的表达
    3.2 死亡意识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伤逝主题的表达
    3.3 民间俗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善爱主题的表达
第四章 故事类型比较与安徒生早期童话民间性与个性对读
    4.1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间性与个性
    4.2 中国民间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的故事类型对读
    4.3 中国民间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故事意象对读
第五章 安徒生早期童话作品民俗解析的价值
    5.1 安徒生童话作品的价值重释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对中、欧童话故事“求同存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论舒辉波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困境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儿童成长困境的呈现
    (一)生存困境
        1.底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2.疾病与生命困境
    (二)心灵困境
        1.亲情的匮乏与捆绑
        2.自我认同的缺失
二、困境书写的表现方式
    (一)节制有力的苦难书写
        1.自我力量超越苦难
        2.建构自我精神世界
    (二)深厚悲悯的温情叙事
        1.他者的指引与导向
        2.爱和真情的力量
三、困境书写的艺术表达
    (一)非虚构作品的艺术呈现
        1.自我言说与“内隐”叙述
        2.适度的文学性加工
    (二)虚构作品的叙事风格
        1.人物塑造与现实生活
        2.细腻幽深的心理刻画
四、困境书写的价值
    (一)深厚的成长关怀意识
    (二)对童年精神的高扬
    (三)人性“后花园”的建构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舒辉波书面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叙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转型
        一、小说叙事转型的内涵
        二、小说叙事转型的背景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小结
    第三节 叙事干预:研究视角的建构
        一、叙事干预:诸要素
        二、“叙事干预”的分析模型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
    第一节 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叙事视角概念内涵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全知型与限制型
        三、传统视角意识萌芽与叙事实践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的分离
        二、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讲述自我经历
        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通过日记、书信和梦叙事
        四、限制叙事发展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转型
    第一节 章回体小说程式化特征的式微
        一、叙事交流格局的程式化
        二、叙事交流格局程式化的式微
        小结
    第二节 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的转型
        一、传统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二、清末民初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时间性
        一、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
        二、小说时间顺序的多样化趋势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空间性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空间特点
        二、小说空间结构的横向缀段式特点
        三、小说空间结构的纵向层次性特点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评论与叙事干预
    第一节 叙述者评论:对故事的干预
        一、关于叙述者的评论与干预
        二、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人物的评论
        三、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主题的评论
        四、叙述者干预:对社会风俗的评论
        五、叙述者的故事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二节 叙述者评论:对话语的干预
        一、元叙述:自我暴露
        二、程式化语言:意在言外
        三、不完全叙述:意犹未尽
        四、叙述者身份特征的流变
        五、叙述者的话语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
        一、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概况
        二、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特点
        三、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使命
        四、译者行为与翻译叙事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干预”
        一、译者干预与译本主题
        二、译者干预与译本人物
        三、译者干预与译本情节
        四、译者干预与译本结构
        五、译者干预与叙事语言
        六、译者评论与译者干预
        小结
第七章 个案分析:“叙事干预”视角下的小说文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小说:以《劫余灰》为例
        一、关于《劫余灰》
        二、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
        三、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
        小结
    第二节 翻译小说: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为例
        一、关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二、译者干预对叙事模式的影响
        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小结
结语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发现
    三、研究结论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思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妇女杂志》研究现状
        (二)童话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五四时期新型儿童观及对童话的影响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新型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一)五四之前的儿童观
        (二)五四之后的儿童观
        二、儿童观之物质观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卫
        三、儿童观之精神观
        (一)儿童书籍
        (二)儿童游戏
        (三)模范儿童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新型儿童观对童话的影响
        一、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在内容上符合儿童身心规律
        二、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在形式上顺应儿童身心特点
        三、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对儿童起到教育作用
第二章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创作
    第一节 窈九生及其话本特色的童话创作
    第二节 伍孟纯寓教于乐的童话创作
    第三节 乌蛰庐《犬与狼》《鹭与蟹》等动物童话故事的创作
    第四节 《妇女杂志》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
第三章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译介
    第一节 赵景深与安徒生童话故事的译介
    第二节 王鲁彦与俄人西比尔雅克童话的译介
    第三节 徐调孚与日本童话故事的译介
    第四节 《妇女杂志》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
第四章 《妇女杂志》中童话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是对早期儿童读物的继承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是对早期儿童读物的发展
    第三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促进现代意义上儿童读物的产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现实题材轻喜剧的探索 ——以微电影《把爱带回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现实主义轻喜剧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2章 现实题材轻喜剧的发展
    2.1 轻喜剧概念的界定
        2.1.1 轻喜剧
        2.1.2 轻喜剧的艺术表达形式
    2.2 现实题材轻喜剧
        2.2.1 现实题材轻喜剧的概念
        2.2.2 现实题材轻喜剧的观众群体
第3章 微电影《把爱带回家》的表达模式
    3.1 寓教于乐式模式表达
    3.2 成长中的情感共鸣模式
    3.3 艺术高于生活的喜剧式写照
第4章 微电影《把爱带回家》的创作分析
    4.1 现实主义剧情片《把爱带回家》的剧本创作
    4.2 现实主义剧情片《把爱带回家》的视听分析
    4.3 作品从文学剧本到视听艺术的缺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音乐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客观音乐的解读
二、对自然音乐的解读
三、对音乐中蕴含的苔丝命运的解读
四、结语

四、论《石头安琪儿》的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隐喻元素[J]. 柏蕴彤. 青年文学家, 2022(02)
  • [2]微观权力下的女性困境 ——以《钢琴教师》为例[D]. 游得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宗教艺术类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艺术中的天使》(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林芷萱.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D]. 何弈霏. 山西大学, 2020(10)
  • [5]论舒辉波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困境书写[D]. 刘逸烁.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D]. 孔庆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D]. 王群.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现实题材轻喜剧的探索 ——以微电影《把爱带回家》为例[D]. 张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流雪[J]. 宁可. 飞天, 2018(02)
  • [10]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音乐的解读[J]. 黄于玲. 牡丹, 2017(20)

标签:;  ;  ;  ;  ;  

以“石天使”为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