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悬挂式远射程喷灌机(论文文献综述)
闵祥梅[1](2020)在《JP75-300S型高效喷灌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水资源比较匮乏,在我国北方地区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水资源却只占我国总量的15%,水资源的南北分布非常不均衡。农业用水占全国各种用水总量的61.5%,其中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占比很高,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以JP75-300S型高效喷灌机为研究对象,设计出喷灌机的机械结构,采用自压微重力施肥法和比例式注肥泵相结合的浇水施肥方式,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喷灌机桁架在浇水施肥时的状态进行研究,得到桁架管件合适尺寸,对研发的样机进行了喷灌浇水的试验,并把试验结果和漫灌方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研发的喷灌机样机具有良好的浇水施肥效果。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设计喷灌机的机械结构,并对施肥装置做了改进。前期设计的施肥装置,采用自压微重力施肥法与文丘里施肥器相结合的原理。在试验时发现文丘里施肥器对于水压的反冲抵抗作用不强,在灌溉浇水时经常出现倒吸肥现象,因此做了改进,采用自压微重力施肥法与比例式注肥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浇水施肥。(2)对桁架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对桁架杆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尺寸。喷灌机桁架结构主要承受水重和自重荷载,在设计时要考虑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3)采用Fluent软件对喷水装置作了流场数值模拟,并对喷灌机的喷灌均匀度和水量分布作了试验进行研究分析。(4)在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张口村大田地试验场对玉米种植做了试验,并对灌溉用水量和玉米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作了研究分析。卷盘式喷灌机喷灌方式操作方便并且经济适应性强,具有节约用水和劳力、对土地的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试验基地对样机进行大田作业试验时,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对喷灌机的使用起到了农业推广的作用。
苗芳[2](2017)在《我国节水灌溉机械的特点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节水灌溉机械在我国农牧业生产和抗旱排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喷灌设备、微灌设备等主要节水灌溉机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金宏智,严海军,王永辉[3](2011)在《喷灌技术与设备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喷灌技术与设备对土地、地貌、作物、投资、投劳、节水、节能和农业生产管理体制的适用性分析,提出我国在喷灌工程设备选型中诸多选项准则,为项目投资人或用户决策提供参考。并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我国喷灌技术的发展经验。
张国武,赵树军[4](2010)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应着重发展农业机械》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工作实际,重点阐述了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应着重发展农业机械。
蔡振华[5](2009)在《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开发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具有灌水质量高、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势,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该机型在我国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但与之配套的关键灌水组件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本文主要围绕低压散射式喷头、阻尼旋转式喷头、压力调节器等关键灌水组件,在对国内外先进产品进行测试、剖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具有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系列。本文重点对低压散射式喷头的水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该类喷头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配置和使用提供了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常用灌水组件的总体性能,开发研制出低压散射式喷头、阻尼旋转式喷头和压力调节器等3种关键灌水组件。(2)对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的设计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结构和关键注塑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3)通过试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得到了低压散射式喷头的流量系数和射程计算公式,为此类喷头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试验得出了低压散射式喷头水量分布特性曲线,并对该喷头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了合理配置该喷头的计算机辅助软件。
侯永胜[6](2007)在《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其灌溉控制面积约占我国喷灌总面积的80%,因此,成为我国喷灌机具中的“主力军”,在我国节水灌溉事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结合“轻小型移动式与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组及配套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编号:2002AA2Z4161)”(“86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以节能和提高水量分布均匀系数为目标,研究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配套优化技术。机组配套合理性,即各机组组成部件的合理选择,是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研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喷灌均匀性。本课题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对机组的配套合理性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多喷头轻小型喷灌机组优化配套软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确定机组各组成部件的选择范围所谓配套是对现有组成部分的优化组合,所以很有必要对机组现有组成部分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比如,动力机的发展(功率变化等),自吸泵的发展(市场上现有自吸泵的规格,效率等),管道(品种规格等)的发展等。课题对机组组成部件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比较,并结合课题任务,从机组配套的角度出发,指出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过程中组成部件的选择范围;(2)机组优化配套过程分析与研究机组在运行期间会受到田间具体作业条件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风速、土壤土质等。课题基于机组作业条件和组成部件现状的分析,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分析机组优化配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之上,成功开发出机组优化配套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制定出32种机组配套方案;(3)自吸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以及配套机组喷洒均匀性试验研究自吸泵是机组的核心部件,通过自吸性能研究,找出了影响自吸泵自吸性能的影响参数以及规律。此外,对机组进行田间试验,检验机组的喷洒均匀度是否达到有关国家标准。取得的创新点有:首次在国内对多头低压结构形式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的配套优化展开研究,并开发了机组优化配套软件,优化出了32种机组配套方案。
李萍[7](2006)在《卷盘式喷灌机喷头水力损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一切生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节水农业成为当今具有世界意义的焦点问题之一,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鉴于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趋势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代灌溉中较为先进的灌水方法,如同自然降雨。在输水、灌水、作物吸水的各个环节中,喷灌都具有特有的节水增产作用,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喷灌机按运行方式可分为定喷式和行喷式两类。常用的有人工移管式喷灌机、双摇臂式喷灌机、滚移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平移式喷灌机。本文主要研究卷盘式喷灌机。 卷盘式喷灌机从60年代开始在欧洲生产和使用,是目前性能可靠、质量优良的喷灌设备。卷盘式喷灌机主要由卷盘、输水软管、喷头车三大部分组成,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操作管理简易、适应性强、灌水效果好等优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因卷盘式喷灌机仍存在一些缺点,如单喷头卷盘喷灌机耗能较高,水力损失较大等,所以卷盘式喷灌机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卷盘式喷灌机的优化设计的一部分要体现在喷头的内部流道构造上。根据流体动力学中对管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分析可知,在本试验给定的参数条件下,喷头内流体即水的流动为粘性、不可压缩的湍流流动。喷头的水力损失主要是沿程水力损失和局部水力损失两种,以局部水力损失为主。而局部水力损失主要发生在喷头的弯管、稳流器、喷嘴处,当水流经这些部件时,流动方向或流动速度发生变化,在流动路程上,产生涡流及二次流,水流不能充分发展,造成主流能量的损失。而喷头的喷嘴只有满足一定的压力才会有好的喷洒效果,喷嘴压力可由喷头工作压力减去喷头内过流部件的压力损失值得到。此压力损失值的大小反映了喷头设计和制造的水平,是评价喷头好坏的指标,应小于49KPa。目前世界上的名牌喷头都是采用较好的稳流器来消除大的水流脉动和减少雷诺数,以降低紊流程度减少水头损失,从而获得较大的喷嘴压力来提高雾化程度。 为了得到最佳的喷头构造,对装有不同型式稳流器的喷头进行试验研究,计算喷头过流部件压力损失。本文是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计算和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最终试验目的的。
兰才有,仪修堂,薛桂宁,侯永胜[8](2005)在《我国喷灌设备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提出对国内外常用的8种喷灌机组(系统)及其喷头和水泵这两种主要配套件在我国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情况、“十五”期间的研发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进行讨论,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发展模式,并就节水灌溉工程及设备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取向提出4条建议。
严海军[9](2005)在《基于变量技术的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尤其是精准灌溉的重要执行平台之一的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以其灌溉质量高、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在我国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和西部大开发中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本文主要围绕配置非旋转低压喷头的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在多种变量条件下的水量分布特性进行研究,采用解析推导、计算模拟和试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 在研究分析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力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圆形喷灌机主输水管路末端出流时水力计算的数学模型,与其它模型比较并经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通用性强、计算精度高的特点;通过对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常用低压喷头流量系数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低压喷头流量系数的合理范围和最佳推荐值,提高了喷头配置的精度。(2) 建立了圆形喷灌机启闭特定时段内,主输水管路充化学液时间及此时段内各喷头喷洒水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喷洒化学液的启闭时间和走停位置与喷洒化学液均匀性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圆形喷灌机喷洒化学液的正确操作步骤,提高了圆形喷灌机启闭特定时段的喷洒均匀性。(3) 通过对圆形喷灌机在相邻塔架不同同步角下行走特性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邻塔架同步角越小,各塔架车的走停次数明显增加,横向喷水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塔架车行走距离仅与百分率设定值有关,与相邻塔架同步角和百分率计时器限值无关。(4) 首次用图解法分析了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在间歇运行条件下,百分率计时器不同限值对横向水量分布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学模拟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分率计时器限值越小,横向喷水均匀性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电机减速器启闭频率增加。(5) 建立了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在系统连续和间歇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特性的数学馍型,在室内试验测得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常用非旋转低压喷头水量分布特性的试验基础上,开发了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喷头配置的选型计算软件,并根据软件配置结果在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上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田间水量分布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配置喷头的水量分布特性,其它依次是喷头配置间距、百分率计时器限值、相邻塔架同步角等。文中还提出了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配置D3000和PZ低压喷头的优化配置间距。(6) 首玖提出了平移式喷灌机用变频方式实现连续运行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变频条件下纵向水量分布的田间试验,经与相应百分率计时器设定值的试验值对比。结果表明,圆形喷灌机变频连续运行可以获得和电动间歇运行条件下的灌溉质量。
中国农机院“三农”市场研究组[10](2001)在《重视农业装备的继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可持续农业发展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各国政府在制定本国21世纪发展议程中,都把持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的白皮书中,同样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和发展的方向。目前,各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措施可概括为:低投入、高效率、生态环保型、生物学派、综合性、环境保护型、劳动集约型和土地集约型等八种模式。我
二、悬挂式远射程喷灌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悬挂式远射程喷灌机(论文提纲范文)
(1)JP75-300S型高效喷灌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喷灌机械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方法 |
2 喷灌机结构设计 |
2.1 喷灌机主要参数指标 |
2.2 机械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2.3 控制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喷灌机施肥装置设计 |
3.1 自压微重力施肥法与文丘里施肥器 |
3.2 比例式注肥泵施肥装置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桁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理论概述 |
4.2 桁架的力学分析 |
4.2.1 桁架的力学性能 |
4.2.2 桁架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流场数值模拟 |
5.1 三通管件流场模拟分析 |
5.2 喷嘴流场模拟分析 |
5.3 小结 |
6 田间试验 |
6.1 喷灌均匀度研究与分析 |
6.1.1 试验准备 |
6.1.2 运行速度和集水深度分析 |
6.1.3 喷灌均匀度 |
6.1.4 水量分布分析 |
6.1.5 喷灌机的流量数据参数 |
6.2 田间灌溉试验与分析 |
6.2.1 玉米干物质的量比较 |
6.2.2 玉米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 |
6.2.3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因素分析 |
6.3 两种浇水施肥方式的比较 |
6.3.1 玉米生长因素分析 |
6.3.2 节水经济性分析 |
6.3.3 试验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我国节水灌溉机械的特点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喷灌设备 |
2 微灌设备 |
3 存在的问题 |
4 发展建议 |
(4)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应着重发展农业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适应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耕作机械产品, 满足环保、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
1.1 耕整地机械新产品: |
1.2 播种机新产品: |
1.3 水稻种植成套设备新产品: |
2 发展适应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植保机械新产品, 满足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对农产品和土地的污染 |
2.1 低量喷雾机械新产品: |
2.2 新型植保机系列产品: |
3 研制集约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间作套种机械产品 |
3.1 高地隙拖拉机系列: |
3.2 间作套种农具:与拖拉机配套, 播种机要求悬挂、行距可调、半精量。 |
3.3 新型联合收割机: |
4 发展适应持续农业技术的联合收割机新产品 |
4.1 半喂入自走式橡胶履带系列联合收割机。 |
4.2 玉米联合收割机系列产品。 |
4.3 谷物纵向轴流系列联合收割机。 |
4.4 全喂入水稻自走式系列联合收割机: |
5 研制设施农业技术主要装备新产品 |
5.1 开发温室大棚用加热设备。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温大棚供热。发展多种规格品种, 适应不同设施农业技术。 |
5.2 开发降温设备。包括湿帘风机系统和喷雾降温系统。 |
5.3 研制无土栽培相关的主要设备。 |
5.4 研制温室大棚适用的小型动力及配套的农具。 |
5.5 开发高效苗盘播种成套设备和定植移栽设备。 |
5.6 温室灌溉系统增加节水灌溉设施的规格品种, 提高喷灌和滴灌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
6 发展适应持续农业的种子生产成套新设备 |
6.1 农作物种子产业化需要的设备: |
6.2 种畜种禽饲养和饲料生产成套设备:a种畜种禽饲料生产设备;b种畜种禽喂养设备。 |
7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 |
7.1 波动式喷灌机系列, 该系列属大中型喷灌机具。 |
7.2 拖拉机悬挂式远射程喷灌机系列, 该机由变速 (增速) 箱、水泵、喷头、吸水装置等组成。 |
7.3 大中型旋转式换向型喷头系列, 该系 |
7.4 配套功率≥11.0k W的喷灌用自吸式离心泵, 该系列泵以拖拉机为动力, 可悬挂或拖拉。 |
7.5 桥式折射喷头和小型低仰角摇臂式喷头, 它适用于低压精确喷水。 |
7.6 压力调节器和自动泄水阀, 输水压力0. |
7.7 波涌灌溉阀系列, 工作压力0.1MPa, 电源太阳能, 开关速度≤5r/min, 自动控制。 |
8 研制保护和垦复耕地资源的农田工程机械新产品 |
8.1 120型推土铲配套动力。 |
8.2 171型推土铲, 配套拖拉机功率1 4.5 kw, 工作幅宽1650mm。 |
8.3 多用途机, 可完成刮土、松土、回填土等作业。松土龄的凿头容易更换, 刮土刀可两面用。 |
8.4 平地机, 用于平地、修整沟渠、清除积雪。 |
8.5 挖根机, 用于开垦荒地、挖地下直径100mm的树根。还可用于开凿岩石、煤炭。 |
8.6 延伸前置式装载机, 应备多种斗、叉、钩、铲配件, 分别可完成土石装载堆草垛、起粪、起重、土豆和甜菜装载等工作。 |
8.7 前置式装载机, 主要工作部件有装载谷物、公肥、煤用的铲斗, 装载沙石、砾石等松散物料的铲斗, 装载厩肥、粪肥用的叉铲, 提升茎秆捆的抓头, 铲运--装载用的铲斗等。 |
8.8 挖石机, 可用作对含石地块进行深层无壁加工等。 |
8.9 梯田修筑机, 研制螺旋推土工作部件参数和功率消耗分析等。 |
8.1 0 垦荒造田机具, 研制低比压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的推土机、开沟机、挖掘机。 |
8.1 1 土壤改良机械, 研制新一代大中马力 |
(5)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开发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及发展概况 |
1.2.1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的发展概况 |
1.2.2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的发展历史 |
1.2.3 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常用灌水组件及其总体性能分析 |
2.1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常用灌水组件 |
2.1.1 喷头的分类及特点 |
2.1.2 喷头辅件 |
2.1.3 压力调节器 |
2.1.4 末端喷枪及增压泵 |
2.2 灌水组件的综合特性及选用 |
2.2.1 灌水强度与土壤入渗速率 |
2.2.2 灌水组件的优选 |
2.3 喷头配置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
2.3.1 喷头配置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 |
2.3.2 喷头配置方法 |
2.3.3 低压喷头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开发 |
3.1 低压散射式喷头的结构与设计 |
3.1.1 低压散射式喷头的总体结构 |
3.1.2 喷嘴的结构形式 |
3.1.3 喷头支架的设计和截面计算 |
3.1.4 喷盘直径的确定 |
3.1.5 喷盘帽的快速拆装设计 |
3.2 阻尼旋转式喷头的结构与设计 |
3.2.1 阻尼旋转式喷头总体结构 |
3.2.2 旋转喷盘的结构与射流分析 |
3.2.3 阻尼器与转速控制原理分析 |
3.3 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与设计 |
3.3.1 压力调节器的结构和作用 |
3.3.2 压力调节器调压机理研究 |
3.4 关键灌水组件的选材与加工 |
3.4.1 材料优选 |
3.4.2 加工工艺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散射式喷头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法和内容 |
4.1.1 试验地点和环境 |
4.1.2 试验装置 |
4.1.3 试验方法和内容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低压散射式喷头的流量系数 |
4.2.2 低压散射式喷头射程计算公式 |
4.2.3 低压散射式喷头的水量分布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概况 |
1.2.1 喷灌技术与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喷灌技术发展形式对比 |
1.2.3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组成部件 |
2.1 自吸泵机组 |
2.1.1 动力机 |
2.1.2 自吸泵 |
2.1.3 自吸泵机组 |
2.2 管道 |
2.3 喷头 |
2.3.1 水平摇臂喷头的结构和性能参数 |
2.3.2 机组配套喷头选择范围 |
2.3.3 喷头组合形式 |
2.4 喷头立管 |
第三章 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 |
3.1 优化目标 |
3.2 约束条件 |
3.2.1 自吸泵机组约束条件 |
3.2.2 管道约束条件 |
3.2.3 喷头约束条件 |
3.3 计算方法 |
3.3.1 算法分析 |
3.3.2 计算过程示例 |
3.3.3 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配套优化程序 |
3.4 确定机组型谱 |
3.5 小结 |
第四章 自吸泵自吸性能及机组喷洒试验研究 |
4.1 自吸泵自吸性能试验研究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条件与装置 |
4.1.3 自吸时间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4.1.4 叶轮进口和吸水管内真空度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4.2 机组喷洒均匀性试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时间和地点 |
4.2.3 主要技术参数 |
4.2.4 试验依据 |
4.2.5 试验内容 |
4.2.6 测试环境条件及仪器、设备 |
4.2.7 测试方案 |
4.2.8 测试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卷盘式喷灌机喷头水力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喷灌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外喷灌技术的发展 |
1.2.2 我国喷灌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卷盘式喷灌机概述 |
2.1 卷盘式喷灌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组成 |
2.1.2 工作原理 |
2.2 卷盘式喷灌机的运行性能 |
2.3 卷盘式喷灌机的能耗 |
2.4 喷头车及喷头 |
2.4.1 喷头概况及摇臂式喷头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2 摇臂式喷头的型号、基本参数及其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摇臂式喷头流道结构及水力学特征 |
3.1 流道结构 |
3.1.1 空心轴 |
3.1.2 喷体(弯管) |
3.1.3 喷管与稳流器 |
3.1.4 喷嘴 |
3.2 喷头水力学特征分析 |
3.2.1 流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
3.2.2 管内流速分布 |
3.2.3 喷头水力损失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头水力损失台架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装置 |
4.3.1 试验流程图的设计 |
4.3.2 台架试验台的搭建 |
4.4 台架试验步骤 |
4.5 试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NSYS/FLOTRAN仿真分析 |
5.1 ANSYS简介 |
5.2 FLOTRAN CFD分析简介 |
5.2.1 FLOTRAN CFD分析的概念 |
5.2.2 FLOTRAN单元特点 |
5.2.3 FLOTRAN分析的主要步骤 |
5.3 FLOTRAN层流和湍流分析 |
5.4 喷头内流场FLOTRAN仿真分析的实现 |
5.4.1 喷头几何建模 |
5.4.2 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 |
5.4.3 模型边界条件的施加 |
5.4.4 喷头三维流场的仿真计算结果 |
5.5 模拟试验数据与台架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喷灌设备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喷灌机组 (系统) |
1.1 轻小型喷灌机 |
1.1.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1.2“十五”期间的研发进展 |
1.1.3 存在的问题及“十一五”攻关目标 |
1.2 人工拆移管道式喷灌系统 |
1.2.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2.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3 绞盘式喷灌机 |
1.3.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4 滚移式喷灌机 |
1.4.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4.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5 双悬臂式喷灌机 |
1.6 拖拉机悬挂式喷灌机 |
1.6.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7 中心支轴式和平移式喷灌机 |
1.7.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1.7.2“十五”期间的研发进展 |
1.7.3 存在的问题及“十一五”攻关目标 |
2 喷头 |
2.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2.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 喷灌用泵 |
3.1 研制、生产和使用情况 |
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 关于节水灌溉工程及设备发展方针和政策方面的几点建议 |
(9)基于变量技术的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概况 |
1.2.1 喷灌技术与设备 |
1.2.2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起源和发展现状 |
1.2.3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变量精准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2.1 影响因素 |
2.1.1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的结构组成与工作方式 |
2.1.2 灌水器 |
2.1.3 压力/流量调节器 |
2.1.4 喷头配置 |
2.1.5 其它 |
2.2 评价指标 |
2.2.1 水量分布均匀系数 |
2.2.2 平均喷灌强度 |
2.2.3 灌水效率和平均缺水量 |
第三章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数学模型研究 |
3.1 非旋转低压喷头流量系数的研究 |
3.1.1 前言 |
3.1.2 非旋转低压喷头流量系数的理论公式 |
3.1.3 非旋转低压喷头流量系数的试验研究 |
3.2 主输水管路水力计算模型 |
3.2.1 配置喷头流量的计算模型 |
3.2.2 配置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模型 |
3.2.3 模型验证 |
3.3 机组连续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3.1 单喷头径向水量分布曲线数学模型 |
3.3.2 单喷头连续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3.3 组合喷头连续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4 机组间歇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4.1 单喷头间歇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4.2 组合喷头间歇运行条件下的水量分布数学模型 |
3.5 圆形喷灌机启闭特定时段的水量分布特性研究 |
3.5.1 喷洒化学液的方法和均匀系数计算公式 |
3.5.2 主输水管路充化学液时间的计算 |
3.5.3 主输水管路充化学液的时间与有效喷洒面积的关系 |
3.5.4 启闭时段正确操作步骤 |
3.6 小结 |
第四章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数学模拟 |
4.1 单喷头喷洒特性的试验 |
4.1.1 D3000喷头试验 |
4.1.2 PZ喷头试验 |
4.2 喷头选型配置软件的研究 |
4.2.1 喷头选型配置软件的研究进展 |
4.2.2 喷头选型配置软件的开发 |
4.3 相邻塔架不同同步角工况下行走特性的模拟 |
4.3.1 行走特性的数学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百分率计时器不同限值工况下横向水量分布特性的模拟 |
4.4.1 横向水量分布特性的图解分析 |
4.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纵向水量分布特性的模拟 |
4.5.1 喷头选型与配置 |
4.5.2 纵向水量分布特性模拟工况 |
4.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6 喷头配置间距的优化 |
4.7 小结 |
第五章 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田间水量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法和装置 |
5.2 试验内容 |
5.3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作者简介 |
四、悬挂式远射程喷灌机(论文参考文献)
- [1]JP75-300S型高效喷灌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闵祥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我国节水灌溉机械的特点及发展建议[J]. 苗芳. 农业工程, 2017(04)
- [3]喷灌技术与设备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J]. 金宏智,严海军,王永辉. 农业工程, 2011(04)
- [4]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应着重发展农业机械[J]. 张国武,赵树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7)
- [5]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关键灌水组件开发及试验研究[D]. 蔡振华.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9(01)
- [6]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研究[D]. 侯永胜.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7(05)
- [7]卷盘式喷灌机喷头水力损失研究[D]. 李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06(12)
- [8]我国喷灌设备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方向[J]. 兰才有,仪修堂,薛桂宁,侯永胜. 排灌机械, 2005(01)
- [9]基于变量技术的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水量分布特性的研究[D]. 严海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重视农业装备的继续发展[J]. 中国农机院“三农”市场研究组. 中国经济信息,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