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商标战略与名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翔[1](2019)在《山水人文探九江》文中指出九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卓越的茶品质;而其厚重久远的多元文化,则成就了罕见的茶文化。一江春水一城花,名山名泉赏名茶。九江,众水汇集的中国魅力城市,长江、鄱阳湖、庐山赋予了它无比的灵秀,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享有"集四海之珍茗,会天下之大贾"的美誉,曾是中国历史上"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和"三大茶市"之一,这里不仅是山水田园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易可心[2](2016)在《基于“钻石模型”的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茶叶产业是湘西自治州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在湘西自治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让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茶叶产业规模在湖南省居于前位。然而湘西自治州虽是茶叶大州,却不是茶叶强州,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进行系统性分析,挖掘出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的竞争优势,找出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依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弥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对象是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联系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茶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运用,使用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工具,定性分析出影响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同时采用因子分析进一步对这些因子的影响相关程度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影响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的关键因素,为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全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对论文涉及到的产业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结合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实践,确认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第三章,归纳总结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定性的分析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加工产业、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旅游产业、需求潜力、物流运输业、茶叶资源、经营方式和资本资源是影响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子。第五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
徐颖[3](2014)在《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彰显企业商誉、维持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有效利用商标资源,有利于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本文从商标、商标战略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入手,对陕西实施商标战略的现状、意义、优势、劣势及实施商标战略对本省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必须以商标战略助推本省经济发展的思路,以实证说明了实施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发挥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加大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增强企业运用和防御意识、营造商标运用和保护氛围等角度,分析了当前陕西商标战略的实施状况。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实施商标战略需要遵循的方法和步骤,运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明确了实施商标战略的四个要素,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例调研等手段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本文经研究分析认为发展商标战略必须从国家角度、政府角度、企业层面形成发展合力,统一思路和做法。商标战略的实施还要系统化,按步骤进行,而且要利用好陕西的历史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文化优势,并把这些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打造、培育出地方主导产业,立足这些优势走符合自身、实际、特色的发展之路。
杨振华[4](2014)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省工商局局长答记者问》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今年4月26日是第1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长足发展,我省强力推进实施的商标品牌战略进展如何?商标注册是否起到了“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熊曦[5](2013)在《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形成区域产业品牌是世界发达国家塑造竞争力的共同经验,也是纵深推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育区域产业品牌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一些地区形成的区域产业品牌发挥的整体效应偏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观念和前锐意识还比较缺乏,除此之外还有区域产业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重复建设、过度模仿等痕迹较为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整体效应的发挥。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对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并就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展开理论探讨,对国内外形成的典型区域产业品牌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借鉴,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及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客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现实情况,就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展开案例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拓展了品牌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视野,而且对培育国内区域产业品牌,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设九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论文的内容和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在界定区域产业品牌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区域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与此同时,阐述了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机理,研究认为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品牌内涵是形成区域产业品牌的三个要素,资源禀赋、产业支撑力度、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品牌经营管理的水平、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经济和社会环境支撑是推动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关键性动力,而培育区域产业品牌可以依托产业集群、依托地理标志产品、依托规模型产业或优势产业。紧接着分析了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几种主要模式和国内外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及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其次,本研究在回顾区域产业品牌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品牌形成的投入与产出角度构建了地区间品牌培育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该体系下分为品牌投入、品牌输出、品牌形成和品牌扩散等4个层面,共由12个具体测度指标构成。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0年和201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与此同时,进行了排序和差异化比较,就不同年份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和演变原因展开了详细的探讨,研究认为品牌是形成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而导致这种差异扩大化的原因与地区对品牌的投入及品牌培育的观念和环境有关。另外,还从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几个重要途径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现状,并从观念、规划、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再次,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支撑、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品牌经营管理水平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多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变量,并通过走访调查和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AMOS软件展开结构方程分析。研究发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区域产业品牌成长和形成的天然土壤,同时,强势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还需要借助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方面,同时在区域产业品牌经营管理方面着手,推动区域产业品牌成长和壮大,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的知名度和汇聚功能,以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然后,本研究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异军突起的“现象”出发,就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历程、品牌效应以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并予以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提供了大力支撑;另一方面湖南省内的工程机械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壮大工程机械产业附加值和整体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注重营销推广和宣传也为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酿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如明确相关组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责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产业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
贾瑞瑞[6](2013)在《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标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个重要的武器。商标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企业如果充分利用自身的商标不仅有利于将企业的名声打响,还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商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这个整体里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标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总体上我国企业的商标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有些企业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发现自身的商标被抢注,有些企业不合理地使用自身的商标,有些企业不注重对商标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加强对商标的自主管理。我国企业对商标的自主管理应当从商标的选择和注册开始,法律对于企业商标的选择和注册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企业在设计选择自己商标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企业的文化,设计出符合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并进行注册。我国企业在运用商标的时候也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无论是自身使用商标还是许可他人使用,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好商标这个无形资产,企业商标的转让和质押都是商标使用管理的途径。企业应当将自身的注册商标逐渐培育成驰名商标,将商标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且法律对驰名商标还给予了特殊保护。基于此,我国企业应该将商标自主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体系中去,但是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商标注册意识不强、运用商标不当、内部商标管理的机制也不健全、企业寻求商标保护的意识较弱等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改善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现状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程,吴小韧[7](2012)在《宗晓明与宁德地理标志现象》文中认为2011年,对于福建省宁德市工商局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年6月,福建省宁德市工商局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这是福建省工商系统唯一被授予该称号的单位。12月,宁德市工商局又被宁德市委、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这也是宁德市第
顾公新[8](2012)在《品牌给力、转型升级——浅谈徽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安徽是产茶大省,但不是茶产业经济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茶产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纵向与自身比,成效显着,引为自豪;横向与其他省比,差距惊人。无论是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还是江浙、福建等省,都在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步伐。与别人比,
潘壮飞[9](2011)在《岳阳市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过程中,采取有力举措培育、发展和保护商标,先后出台9个相关文件,成立了商标品牌战略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商标战略的全面实施。截至今年6月底止,全市有效注册商标5977件,省着名商标115件,中国驰名商标15件。驰名、着名商标数量分别居湖南全省第二和第三位,并跻身首批53个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区)行列。
王伯祥[10](2011)在《峨眉雪芽 香飘中国——访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备受关注的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于9月6日在成都隆重开幕——这一被国内外品牌企业、广告传媒业界称之为中国商标"豪门盛宴"的展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工业、汽车制造业、家纺、食品、医药、科技、服装、电器制造业等诸大行业的数千家名牌
二、论商标战略与名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商标战略与名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山水人文探九江(论文提纲范文)
水之源流茶之故乡 |
庐山云雾茶 |
宁红茶 |
庐山云雾茶、宁红茶被誉为九江的“一绿一红”。 |
茶泉双秀悠天下 |
(2)基于“钻石模型”的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 |
2.1.2 茶叶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章 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 |
3.1 湘西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茶叶产业已达到一定规模 |
3.2.2 茶叶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
3.2.3 茶叶产业链逐步优化 |
3.2.4 茶叶产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
3.3 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定性研究:“钻石模型’”分析 |
3.3.1 生产要素分析 |
3.3.2 需求条件分析 |
3.3.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
3.3.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 |
3.3.5 机会与政府分析 |
第4章 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4.1 湘西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4.1.2 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分析方法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4.3.1 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
4.3.2 提取公因子和因子旋转 |
4.3.3 计算因子得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建设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
5.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政府保障体系 |
5.3 重视对于茶学人才的培养 |
5.4 加大茶叶观光旅游开发 |
5.5 加强宣传,推进茶叶品牌战略建设 |
5.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7 推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商标战略基本问题概述 |
2.1 商标的概念和功能 |
2.1.1 商标的概念 |
2.1.2 商标的功能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品牌的概念 |
2.2.2 驰名商标的概念 |
2.2.3 驰名商标的价值 |
2.3 商标战略的概念 |
2.4 商标保护与商标战略的关系 |
第三章 陕西商标战略实施现状 |
3.1 实施商标战略的意义 |
3.1.1 商标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2 实施商标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
3.2 我国商标战略的实施情况 |
3.3 陕西商标战略实施情况 |
3.4 陕西商标战略的 SWOT 分析 |
3.4.1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优势 |
3.4.2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劣势 |
3.4.3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机遇 |
3.4.4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挑战 |
第四章 实施商标战略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
4.1 实施商标战略的策略 |
4.1.1 国家层面 |
4.1.2 地方层面 |
4.1.3 企业层面 |
4.2 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实证举例 |
4.3 陕西省商标战略实施步骤 |
4.3.1 明确以商标战略促经济发展的思路 |
4.3.2 发挥政府主导、科学进行规划 |
4.3.3 加大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 |
4.3.4 增强企业运用和防御意识 |
4.3.5 营造商标运用和保护氛围 |
第五章 结论以及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品牌 |
2.1.2 区域产业品牌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简要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区域品牌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市场竞争优势理论 |
2.3.4 区域分工理论 |
2.3.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6 其他关联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 |
3.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功能 |
3.1.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 |
3.1.2 区域产业品牌的特点 |
3.1.3 区域产业品牌的功能 |
3.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机理分析 |
3.2.1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要素与内在机理 |
3.2.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动力 |
3.2.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途径 |
3.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过程 |
3.3.1 初始阶段 |
3.3.2 起步阶段 |
3.3.3 成长阶段 |
3.3.4 成熟阶段 |
3.4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几种方式 |
3.4.1 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4.2 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4.3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5 国外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
3.5.1 瑞士钟表产业品牌 |
3.5.2 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品牌 |
3.5.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品牌 |
3.6 国内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
3.6.1 广东省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6.2 泉州市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6.3 邵东县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现状 |
4.1 引言 |
4.2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方法 |
4.2.1 测度原理 |
4.2.2 测度步骤 |
4.3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选择原则 |
4.3.2 指标体系构建 |
4.4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1 原始数据采集 |
4.4.2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相关分析 |
4.4.3 主成分提取 |
4.4.4 综合测量得分 |
4.4.5 测度结果分析与启示 |
4.5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 |
4.5.1 现状描述 |
4.5.2 问题分析 |
4.5.3 分析与思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构建 |
5.2.1 研究方法原理 |
5.2.2 理论模型设计 |
5.3 模型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
5.3.1 模型潜变量内涵与选择 |
5.3.2 模型可测变量及研究假设 |
5.3.3 问卷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 |
6.1 抽样过程与数据收集 |
6.1.1 抽样过程 |
6.1.2 调研组织 |
6.1.3 样本情况 |
6.2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2 信度检验 |
6.2.3 效度检验 |
6.2.4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
6.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6.3.1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
6.3.2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
6.3.3 模型的效应分析 |
6.3.4 模型修正与进一步假设验证 |
6.3.5 分析与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案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与品牌效应现状 |
7.2.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 |
7.2.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效应现状 |
7.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实证检验 |
7.3.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路径与作用 |
7.3.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 |
7.3.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变量选择 |
7.3.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
7.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探讨 |
8.1 明确相关组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责任 |
8.1.1 发挥企业的主导功能 |
8.1.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 |
8.1.3 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促进作用 |
8.2 夯实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产业基础 |
8.2.1 强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意识 |
8.2.2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
8.2.3 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 |
8.3 培育区域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
8.3.1 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
8.3.2 科学规划好区域产业品牌 |
8.3.3 增强区域产业品牌成长的动力 |
8.4 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
8.4.1 做好产业品牌定位与设计 |
8.4.2 挖掘产业品牌内涵并进行品牌传播 |
8.4.3 合理控制产业品牌风险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2.3 简单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概述 |
2.1 商标及商标管理的概念 |
2.1.1 商标的概念 |
2.1.2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概念 |
2.2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特征 |
2.2.1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法定性 |
2.2.2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专业性 |
2.2.3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战略性 |
2.2.4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系统性 |
2.3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价值 |
3 我国企业商标申请、注册的自主管理 |
3.1 企业设计选择商标的管理 |
3.1.1 商标的选择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
3.1.2 商标的选择要注重显着性 |
3.1.3 商标的选择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素 |
3.1.4 商标的选择不得与他人的在先权利相冲突 |
3.1.5 企业自身选择商标时的考虑因素 |
3.2 企业商标注册的管理 |
3.2.1 商标的注册要符合自愿的原则 |
3.2.2 商标的注册要符合先申请后使用的原则 |
3.2.3 商标的注册要符合优先权的规定 |
4 我国企业商标使用的自主管理 |
4.1 企业商标的使用管理 |
4.1.1 企业使用商标时严格按照商标注册时的图样 |
4.1.2 企业使用商标时应持续公开 |
4.1.3 企业使用商标时应注意区分来源 |
4.2 企业商标的许可管理 |
4.2.1 慎重地选择被许可人 |
4.2.2 重视对被许可人的质量监督 |
4.3 企业商标的转让管理 |
4.4 企业商标的质押管理 |
5 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自主管理 |
5.1 驰名商标的概念 |
5.2 驰名商标的功能 |
5.2.1 驰名商标具有独特的价值 |
5.2.2 驰名商标具有更强的显着性 |
5.2.3 更能凸显消费者的品味 |
5.3 驰名商标的培育 |
5.4 驰名商标的自主管理 |
5.4.1 企业对商标的自我保护 |
5.4.2 促进驰名商标的海外发展 |
5.4.3 注册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 |
6 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
6.1 企业商标注册意识不强 |
6.1.1 商标抢注现象严重 |
6.1.2 商标注册意识淡薄 |
6.1.3 企业商标被国外企业吞噬现象频繁发生 |
6.2 企业商标运用不当 |
6.2.1 企业商标的闲置现象严重 |
6.2.2 企业不能正确地使用商标 |
6.2.3 企业商标贴牌现象十分严重 |
6.2.4 企业在商标许可使用时不及时备案 |
6.3 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
6.3.1 企业商标的管理意识淡薄 |
6.3.2 企业缺乏独立的商标管理部门 |
6.4 企业对商标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
6.5 企业商标管理的内部监督与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 |
6.6 企业寻求商标法律保护意识弱 |
7 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的完善 |
7.1 企业要树立商标管理的战略意识 |
7.1.1 企业要增强对商标的认识 |
7.1.2 企业要有注册商标的意识 |
7.1.3 企业要对商标进行全方位的注册保护 |
7.1.4 企业要对商标进行国际注册 |
7.2 企业要正确地使用商标 |
7.2.1 企业要将商标用在显着位置 |
7.2.2 企业要严格按法律规定来使用商标 |
7.2.3 企业要发挥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 |
7.3 企业要建立商标管理机构 |
7.4 企业应完善商标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
7.5 企业应建立内部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 |
7.5.1 企业应建立内部的监督机制 |
7.5.2 企业应该建立应急的处理机制 |
7.6 企业应积极地寻求商标的法律保护 |
7.6.1 企业应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商标权 |
7.6.2 企业应积极配合商标行政机关的执法 |
7.7 完善相关法律,加强企业商标自主管理 |
7.7.1 完善《商标法》,加强企业商标自主管理 |
7.7.2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企业商标自主管理 |
7.7.3 完善《反垄断法》,加强企业商标自主管理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7)宗晓明与宁德地理标志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宁德地理标志现象 |
情系百姓 |
主动作为 |
硕果累累 |
(8)品牌给力、转型升级——浅谈徽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分析, 客观认识徽茶产业的现状及重要性 |
1.1 徽茶产业现状 |
1.2 存在五大发展瓶颈 |
1.3 徽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途径 |
2 实事求是, 充分理清徽茶产业的品牌建设思路 |
3 品牌引领, 加速推进徽茶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
3.1 加深战略研究, 制定愿景规划 |
3.2 加快品牌建设, 提升徽茶形象 |
3.3 加速文化培育、拓展增长空间 |
3.4 加大科技创新、追求综合效益 |
3.5 加紧改革步伐、壮大企业实力 |
3.6 加强联合合作, 做强做大产业 |
(9)岳阳市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变视角, 跳出岳阳看岳阳 |
二、变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三、变机制, 推进商标品牌战略 |
四、变目的, 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
四、论商标战略与名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水人文探九江[J]. 王翔. 中国报道, 2019(05)
- [2]基于“钻石模型”的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D]. 易可心.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3]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 徐颖.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省工商局局长答记者问[N]. 杨振华. 湖南日报, 2014
- [5]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 熊曦. 中南大学, 2013(01)
- [6]我国企业商标自主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 贾瑞瑞. 兰州商学院, 2013(08)
- [7]宗晓明与宁德地理标志现象[J]. 李程,吴小韧. 工商行政管理, 2012(17)
- [8]品牌给力、转型升级——浅谈徽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对策[J]. 顾公新. 茶业通报, 2012(01)
- [9]岳阳市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 潘壮飞. 中华商标, 2011(11)
- [10]峨眉雪芽 香飘中国——访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J]. 王伯祥. 中华商标,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