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瓣供区皮肤移植坏死的原因

甲瓣供区皮肤移植坏死的原因

一、踇甲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陈佳,成贝贝,汪帅,江小萌,宋力,周明武,李士民[1](2021)在《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5月—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收治8例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6岁;患者拇指毁损分度中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4例,对毁损拇指均行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进行修复。6例患者手部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瓣修复;Ⅱ度毁损拇指采用第1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Ⅲ或Ⅳ度毁损拇指采用第2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再造拇指及其皮瓣的血运、成活情况及供区的伤口愈合情况。随访10~18个月,观察患指外观、感觉恢复以及足部行走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拇指功能再造进行评价。结果再造拇指及其皮瓣血运、存活情况均良好。供区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可见再造拇指及皮瓣外观良好,指腹痛觉、触觉恢复良好;足部行走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患者拇指再造功能评价为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的修复方法,可在Ⅰ期完成伴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毁损的针对性修复,最大限度减小足部供区损伤,缩短早期康复病程,是治疗复杂拇指毁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祁东旭[2](2021)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应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及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9例20指作为观察组,并将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7例20指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分别从皮瓣外形、质地,颜色、痛觉、触觉、静止两点辨别觉(static two point discrimination,S2PD)、持物稳定性及指间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晚期功能,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两组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后指腹感觉恢复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Cold intolerance symptom severity,CISS)量表问卷,对比分析2组病例患者伤指耐寒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14个月,两组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指腹饱满,供区均无明显痛觉过敏,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受限。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观察组4-8mm,平均5.70±1.26mm,对照组4-8mm,平均6.30±1.17mm,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受伤指近位指间关节的总主活动度范围:观察组91°-99°,平均94.25±2.73°,对照组85°-95°,平均90.35±3.1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远指间关节的总主活动度范围:观察组58°-78°。平均68.95±6.02°,对照组54°-74°。平均64.85±6.14°,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术后1年随访受伤指的寒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范围:观察组6-24分,平均为14.60±5.77分,均为轻度不耐寒,对照组8-44分,平均为24.60±10.40分,其中8指为中度不耐寒,其余指均为轻度不耐寒,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根据“手部皮瓣晚期检查内容及评定标准”评定:观察组优11指,良8指,优良率95%,对照组优7指,良9指,优良率80%。结论:采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同指指端缺损相较于传统的带神经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也可获得较好的感觉,手术一次完成,无需牺牲指动脉及指固有神经,供区损伤小,术后伤指无明显指间关节活动障碍、寒冷不耐受严重程度也较低,是可供选择的修复指端缺损疗效较为显着的手术方式之一。

贾钟喻,梁高峰,张满盈,张伟,段超鹏,贾宗海,文波,董俊文,何俊娥,智丰,滕云升[3](2021)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踇甲皮瓣供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踇甲皮瓣供区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1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27~50岁,平均36.8岁。损伤指别:拇指8例,示指3例,中指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5 cm×1.6 cm~5.0 cm×3.5 cm。4例合并骨缺损。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9 h,平均4.9 h。术中切取大小为3.0 cm×2.0 cm~6.0 cm×4.5 cm的踇甲皮瓣修复手指缺损后,以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髂腹股沟皮瓣接力修复供区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4.0 cm×3.0 cm~7.0 cm×5.0 cm。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手术时间300~500 min,平均353.3 min。除1例游离髂腹股沟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游离髂腹股沟皮瓣质地、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随访期间无破溃发生。患者对足部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供区隐蔽、损伤小,是修复踇甲皮瓣供区的可选方案之一。

周健辉,石惠文,麦烙棋,汪丁一,王腾彬,冷树立,王夫平[4](2021)在《Y-P形踇甲皮瓣修复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文中认为目的总结Y-P形踇甲皮瓣修复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12例(12指)外伤致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2~46岁,平均37岁。拇指2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指腹缺损范围1.5 cm×1.5 cm~2.0 cm×1.8 cm;甲床缺损均位于甲根以远,骨质及肌腱存留良好。受伤至入院时间40 min~2 h,平均1.5 h。术中切取携带趾腹皮瓣的Y形踇甲皮瓣并缝合为P形皮瓣后修复指腹及甲床缺损。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踇甲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除2例指腹略臃肿外,其余患者指腹外形良好、质地佳;患者指腹均恢复部分指纹,指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1 mm,平均8 mm。供区切口无明显瘢痕且较隐蔽。结论 Y-P形踇甲皮瓣能充分利用足趾皮肤,有效增加皮瓣面积同时供区能直接缝合,是修复指腹及甲床缺损的较好方法。

史宸硕[5](2020)在《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股前外侧穿支(anterolateral thigh protector,ALTP)皮瓣临床运用拥有25年的历史,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包括瘢痕增生、肌疝、感觉功能障碍等。关于降低供瓣区并发症的方法,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但鲜有采用综合改进手术方案减少供瓣区并发症的文献。本文通过改进术前设计、术中切取及术后缝合的方法,探讨其对减少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对我科室360位患者切取365块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245块皮瓣(传统手术组),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120块皮瓣(改良手术组)。传统组:术前采用三纵五横法设计皮瓣,超声多普勒探寻穿支、常规肌膜表面(或阔筋膜下)切取、皮下垂直褥式减张及皮肤间断缝合伤口;改良组:术前采用新三纵五横方法设计皮瓣,超声多普勒探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血管,在浅筋膜浅层切取皮瓣,保留阔筋膜、皮神经,采用原位回针褥式缝合法缝合皮肤。(1)ALTP皮瓣可切取范围:3cm×5cm10cm×35cm。根据病人创面范围分为4类,小面积(≤6cm×5cm)、中面积(6cm×5cm6cm×15cm)、大面积(6cm×15cm6cm×25cm)、特大面积(≥6cm×25cm,或供区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或复合组织缺损创面等复杂创面)。本组病例小面积11例,中面积89例,大面积174例,特大面积91例。回顾观察对供区的影响进行总结改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方法。(2)旋股外侧动脉有三个分支血管:横支、斜支和降支血管。随机选择改良组中41个患者,利用新三纵五横法探查的四个区域穿支的穿支情况。(3)采用传统法切取皮瓣修复中面积创面57块,采用改良法切取皮瓣修复中面积创面32块。不同形式阔筋膜大范围缺损阔筋膜不能关闭者53块。随机选取其中中面积患者(所有患者阔筋膜均进行了缝合)采用传统方法修复者16块(简称传统组)、改良方法修复者15块(简称改良组)以及不同形式阔筋膜大范围缺损阔筋膜不能关闭者17块(简称阔筋膜缺损组),随诊统计了传统组和改良组及阔筋膜缺损组供区瘢痕最低点与髌骨外上缘的距离(距离)、瘢痕温哥华评分(温哥华评分)、供瓣区大腿周径减去对侧大腿周径差(周径差)、感觉功能障碍范围(范围)、瘢痕最宽宽度(瘢痕最宽宽度)及其位置。结果:(1)皮瓣成活353例,远端部分坏死8例,术后血管危象9例,其中分叶皮瓣中坏死1叶3例,坏死2叶5例;完全坏死4例。回顾总结出4大类、17种手术设计方法。(2)发现41例患者共有穿支112支,I,II,III,IV区四个区域出现穿支概率56%,73%,76%,66%。II,III区合计出现穿支概率为97.6%。(3)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瘢痕最低点与髌骨外上缘距离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哥华评分改良组较其他两组分值低,分析发现P<0.05;周径差传统组与改良组明显低于阔筋膜缺损组,P<0.05。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感觉障碍范围改良组、传统组与阔筋膜缺损组比较,P<0.05;瘢痕最宽组三组间比较P<0.05,改良组、传统组和阔筋膜缺损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结论:采用新三纵五横法设计,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在浅筋膜浅层切取皮瓣,保留皮神经,保留供瓣区皮肤感觉;原位回针褥式缝合方法可最大程度减少术后瘢痕增生。以上改良手术方法能明显减少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达到保护供瓣区的目的。

吕文涛[6](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魏庆宇[7](2020)在《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关节肌腱组合、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游离移植第二足趾三种常用拇指再造方式在拇指Ⅱ-Ⅲ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手外科接受拇指再造手术的拇指Ⅱ-Ⅲ度缺损患者。按接受不同的手术方式将54名患者分为三组,A组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关节肌腱组合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Ⅱ度5例,Ⅲ度13例,年龄19-56岁,B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Ⅱ度6例,Ⅲ度12例,年龄20-57岁,C组为单纯移植足二趾再造拇指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Ⅱ度5例,Ⅲ度13例,年龄24-61岁。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术后康复治疗均为无差异,手术操作均为同一组医师合作完成。术后随访3个月-40个月。观察统计三组患者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再造拇指功能评分;外观评分;感染、血肿、皮瓣坏死或部分坏死的发生率;足部供区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疼痛功能评分。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分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A组17.33天±3.63 B组18.00天±5.05 C组10.1天±3.37。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20.358,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626>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手术耗时的比较,A组10.86h±0.87 B组9.28h±0.62 C组3.49h±0.59。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542.38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再造指的功能评分的比较,A组12.83±0.86 B组10.27±0.83C组12.28±0.96。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41.75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5>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再造拇指的外形评分的比较,A组33.50±1.76 B组33.83±1.92 C组17.22±3.75。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233.751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706>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中,A组患者中1例发生感染,1例出现术后皮瓣动脉危象,1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B组患者2例出现动脉危象,1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C组患者无感染、血肿、皮瓣部分坏死发生。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做两两比较,A组与B组比较(P=1>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P=0.229>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229>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患者足部供区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疼痛功能评分的比较,A组71.17±4.62 B组85.83±3.70 C组70.89±5.30。3组数据属于正态分布资料,方差齐性相等,F=62.543 P<0.001,可以认为三组间总体上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三组患者中A组与B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8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系统或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能恢复良好的外观,且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系统组合再造的功能恢复比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更好。2、单纯游离第二足趾再造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少,适合对外形要求较低或不愿承担较大手术风险的患者。3、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组合再造拇指对足部供区伤害小。

王晓松[8](2020)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术后,受区皮瓣和供区趾腹的感觉恢复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腹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皮瓣携带神经不同,分为两组,趾底组(携带趾底固有神经)和趾背组(携带趾背神经),每组各20例20指。术后20月随访,用皮瓣功能评分、皮瓣瘢痕评分、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对两组病例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所有患者步态正常,小腿供皮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功能评分:趾底组88.75±7.93分,趾背组91.25±5.10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瘢痕评分:趾底组3.85±1.09分,趾背组3.90±1.0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趾底组245.50±18.35°,趾背组251.25±14.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趾底组9.35±1.66mm,趾背组7.10±1.2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趾底组11.65±2.11mm,趾背组7.95±1.1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均优良,趾背组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趾腹感觉恢复均优于趾底组。结论: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具有成活率高、外形美观、质地优良、感觉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等优点。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吻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在改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趾腹感觉的损伤,是修复指腹缺损的一种更好的术式。

刘亦杨,沈立锋,林炳远,黄凯,张琼,张春,郭峭峰[9](2020)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 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巨积辉[10](2019)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多因为脱套的皮肤缺损或毁损,很难通过吻合血管的方法进行原位再植术,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其治疗大致分为残端修整、再植、皮瓣修复、再造四个时期。要完全恢复伤指的外形和功能又要尽量减少供区的损伤的确非常困难,目前患者对于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仍是修复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如果不考虑对供区损伤导致的不足,其方案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修复水平,也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切取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造成足趾个数的缺失,加重了供区的损伤,逐步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供区的损伤问题,我们将脱套伤的拇指或手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修复,提出分区修复的概念,即将拇手指的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修复。针对拇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除了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脱套指的指腹及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针对手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第二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覆盖创面和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趾腓侧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指腹、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我们于2012年开始临床上应用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开展了多种足部瓦合皮瓣修复的术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应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在保留甲瓣和第二趾甲皮瓣可以恢复伤指完美外形的基础上,避免了供区足趾个数缺失的问题,获得了精细的显微外科修复,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脱套伤伤情的判断及手术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确定缺损的面积、几何形状以及术中的组织瓣的设计,单靠术者的经验或者简单的一些测量工具,不能做到精确的术前设计,有时在手术中间已经切开供区皮肤时发现血管变异,被迫改变手术方案,造成了新的损伤、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临床迫切的需要能够显示术前伤情、供区血管结构、术中可视化的设计等三维图像系统,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生培训模式,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术前设计、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并在实际皮瓣切取过程中进行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脱套伤情,建立三维的伤情数字化显示,做到精准化的手术设计、达到减轻供区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了临床影像学技术、计算机医学技术、解剖学、皮瓣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分区重建,精确测量需要的组织量及几何形状;利用3D-DSA动脉造影技术明确足部供区组织瓣的血供类型、是否存在变异等,为精确的手术设计切取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开展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研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重建:探讨利用CT扫描图像数据采集,Arigin 3D Pro,Materialise Magics软件制作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重建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采用分区修复的理念将脱套指的皮肤重建为掌侧、背侧两部分,为精准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该类损伤提供可视化的前提。选取一侧新鲜上肢标本,行CT扫描结合软件完成未损伤的手部数字化重建。制作拇指掌指关节平面,示指远指间关节平面,中指近指间关节平面,环指掌指关节平面皮肤脱套伤模型。CT扫描脱套伤模型,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采用医学影像软件Arigin 3D Pro,对脱套手指及脱套皮肤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及脱套皮肤的数字化重建,将其切割为掌侧、背侧两个部分,测量所需要的皮肤面积及形状。将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与软件制作模型的数据导入GraphPad Prims 7进行统计学分析,比照重建数据的准确性。并对三维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手术的皮瓣设计。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1-4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获得了清晰、立体的皮肤脱套伤结构及可视化的三维图像模型,脱套伤平面定位准确,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能够有效地显示肌腱及指骨的解剖结构。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分割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尤其是对脱套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为脱套皮肤的分区设计确定提供可视化的前提。获得脱套皮肤的实际数据及数字化设计的具体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提示软件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与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探讨应用3D-DSA造影技术、重建软件对足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足部瓦合皮瓣组合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可行性;应用重建的瓦合皮瓣血管数字化模型,结合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情模型,术前模拟仿真手术设计、切取,为精准切取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可视化的三维图像。选取3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采用3D-DSA造影,数据导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构建足部血管三维图像。结合前期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根据构建的血管信息分别设计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趾腓侧皮瓣、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足背动脉皮瓣三类方法,数字化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虚拟仿真操作,并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成功获取到足部动脉、静脉血管相关数据及3D图像,获得了清晰的立体的足部血管结构及可视化的、可以360°旋转的图像,准确的构建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固有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口径、形态分布等,尤其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血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上应用瓦合皮瓣提供了精准的术前设计依据。基于DSA造影与设备自带的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重建的瓦合皮瓣,可以根据足部血管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组合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术前模拟切取,对临床精确手术设计及切取提供便利。第三部分研究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临床应用:对于8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脱套伤数字化设计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缺损皮肤掌侧、背侧分割,测量所需要的掌背侧皮肤覆盖面积,下肢3D-DSA造影,所得数据传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三维重建足部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设计趾背侧甲皮瓣与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瓦合来修复拇指,设计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并在数字化模型上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通过CT扫描重建了拇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应用三维软件对缺损皮肤掌侧、背侧进行分割、测量。8例均行下肢3D-DSA造影,并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重建了足部动脉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分别设计了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修复拇指、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的方法,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手术模拟,术中设计切取瓦合皮瓣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8例均得到精准的瓦合皮瓣修复,皮瓣均顺利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1例供区行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随访4~17个月,修复后的拇手指指甲生长良好,感觉恢复S2~S3+,外形逼真,按照中华医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价标准评定,均属优。足部供区植皮满意,1例轻度色素沉着,其余无色素沉着,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通过以上研究,成功构建了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能够清晰、动态、立体的显示脱套伤的结构特点。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切割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简单、快捷、直观的进行分区皮瓣设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上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了直观的、立体的、数字化的前提,尤其是对修复脱套伤所需要的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外形的构建,使手术设计更加直观、充分。基于3D-DSA造影技术与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构建足部血管的数字化设计,整个的构建过程能准确的显示出足部的血管分型、口径、形态学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以满足临床上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设计需要,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能轻松获取所需皮瓣的面积与形状、足部血管的信息,有助于术前规划,使手术设计更加精准化。临床上采用CT扫描重建伤情数字化设计,供区足部3D-DSA造影三维可视化重建足部血管,设计了多种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术式,可以在术前明确足部血管信息、模拟手术操作以及精准的显微外科修复,最大程度的减少供区的损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二、踇甲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踇甲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2)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指端缺损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形式的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及对供区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1. 手术方法
        2.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结果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二) 功能评定结果
四、典型病例
    (一) 典型病例1
    (二) 典型病例2
    (三) 典型病例3
五、讨论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九) 注意事项
六、总结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拇指缺损的治疗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六、总结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综述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十、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十一、致谢

(10)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伤情的数字化重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临床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综述一:手部皮肤脱套伤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3D可视化设计在穿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发表论文六
致谢

四、踇甲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J]. 杨涛,陈佳,成贝贝,汪帅,江小萌,宋力,周明武,李士民.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9)
  • [2]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D]. 祁东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3]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踇甲皮瓣供区[J]. 贾钟喻,梁高峰,张满盈,张伟,段超鹏,贾宗海,文波,董俊文,何俊娥,智丰,滕云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4)
  • [4]Y-P形踇甲皮瓣修复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J]. 周健辉,石惠文,麦烙棋,汪丁一,王腾彬,冷树立,王夫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2)
  • [5]改良手术方法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影响[D]. 史宸硕.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6]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7]组合再造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治疗Ⅱ-Ⅲ度拇指缺损的临床研究[D]. 魏庆宇.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8]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D]. 王晓松. 苏州大学, 2020(02)
  • [9]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J]. 刘亦杨,沈立锋,林炳远,黄凯,张琼,张春,郭峭峰.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03)
  • [10]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D]. 巨积辉.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甲瓣供区皮肤移植坏死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