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与防制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关淼[1](2021)在《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临床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困难,可以造成感染仔猪的死亡,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60%以上,保育仔猪达10%~30%不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P-PRRS)感染可以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70%以上,成年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到30%以上。猪群中经典株和高致病株均有流行,在日常免疫和感染后确诊时,都需要加以明确和区分。针对PRRS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主要施行免疫接种对该病进行预防,严格的执行免疫接种防控措施是防控该病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和流行,由其引发的PRRS疫情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我国各地区PRRSV优势血清型存在差异,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血清学方法,对辽宁地区PRRS的发生和流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辽宁各地区PRRSV优势血清型和PRRS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地方优势毒株和流行趋势有针对性的建立区域性精准分型方法和防制策略势在必行。通过结合本研究建立的分型方法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全省猪群PRRSV病原感染及免疫抗体情况进行研究。推荐并施行精准防制策略,最后对免疫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辽宁地区PRRS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指导猪场临床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本研究根据PRRSV基因组NSP2编码区缺失基因的两端设计2条特异性引物,成功的建立了可以鉴别检测PRRSV经典株与高致病株的RT-PCR方法,并对其引物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8℃,体系中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CSFV、PRV、PCV2和PEDV等常见感染猪的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在10-3稀释度扩增出经典株目的条带,在10-4稀释度扩增出高致病性株目的条带,具有良好的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检测结果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本研究建立的分型检测方法对HP-PRRSV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经典株检出率与国标检测结果一致。本方法适合兽医实验室和养殖场对PRRSV进行鉴别筛查,指导辽宁地区PRRSV精准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为PRRSV的快速检测及预警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依据。(2)PRRS发病情况和病原体核酸检测及分析1)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及分析通过对2014年~2015年辽宁省内14个地市596家不同规模化的养猪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猪群PRRS临诊发病率为7.05%;随着养猪场养殖规模的增加,PRRS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的PRRS临诊发病情况较为平稳;2015年辽南地区PRRS临诊发病率最低为5.06%,2014年辽北地区最高为8.96%。PRRS临诊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辽宁地区处于一个比较普遍流行的状况,因此做好PRRSV免疫防制是必不可少的。2)病原检测及分析2014年~2018年5年间辽宁省假定健康猪群HP-PRRSV病原核酸平均阳性率为5.96%,其中2015年HP-PRRSV平均阳性率最高(14.70%),2017年最低(0.97%);四个季度HP-PRRSV平均阳性率第一季度最高(8.93%),第三季度最低(8.40%);辽北地区平均阳性率最高(7.54%),辽南地区最低(4.26%)。2017年至2018年较2014年至2016年,辽宁省HP-PRRSV病原检出率下降。使用PRRSV分型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疑似感染病例高致病株检出数量高于经典株,至2018年经典株检出数量高于高致病株,在辽宁省范围内高致病株为主要流行株,同时伴有经典株的流行,近年来高致病株流行趋势下降,经典株感染病例相应增多。在制定免疫政策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弱毒疫苗免疫。对猪群进行主要传染性疫病病原核酸检测结果表明,PRRSV和PCV2混合感染率最高(43.72%),与PRV的混合感染率最低(0.64%)。3)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分子演化分析本研究测定的基因序列均为HP-PRRSV株。ORF5基因间同源性为91.5%~99.0%,NSP2基因间同源性为92.9%~99.5%。与VR-2332相比,ORF5氨基酸序列的第39位均由L39突变为I39,与高致病性毒株JXA1、HUN4、TJM相同;和VR-2332相比,第13位均由Q突变为R,LNeast2015第151位由R突变为K;同时在第137位均为S,表明本研究鉴定的毒株均为野毒株。进化树分析表明辽宁省PRRSV毒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并且与疫苗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些疫苗株相关分离株的出现可能与减毒修饰的活PRRS疫苗的广泛使用有关,结合氨基酸序列分析,提示为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基因重组毒株。对CSFV、PRV和PCV2目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并且发现部分强致病性毒株,辽宁地区部分病原与其他地区病原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较大的传入风险。(3)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及分析2014年~2018年5年间辽宁省猪群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1.33%,其中2015年最高(94.26%),2017年最低(87.76%);四个季度抗体平均阳性率第四季度最高(93.31%),第一季度最低(89.99%);辽东地区抗体平均阳性率最高(93.82%),辽南地区抗体平均阳性率最低(89.24%)。PRRSV抗体阳性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能够对群体提供免疫保护。不同生长时期猪血清样品PRRSV抗体总阳性率为94.39%,其中断奶仔猪最低(81.67%),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和种公猪最高(100%);病原总体阳性率为6.52%,其中种公猪最低(0%),育肥猪最高(16.67%);不同品系猪群血清样品中大白猪群PRRSV抗体阳性率最高(96%),二元杂交阳性率最低(78%)。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品系PRRSV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着,并且都可以达到70%以上。对弱毒苗免疫后仔猪进行抗体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第1至4周仔猪体内抗体水平较低,免疫后5周开始上升,8~9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可以持续到免疫后16周。免疫高致病株PRRSV弱毒苗的仔猪比免疫经典株PRRSV弱毒苗的早一周到达抗体阳性率峰值,但是二者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此建议在25~35日龄对仔猪进行首免,4个月后二免。(4)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效果及分析结合本研究建立的PRRSV分型检测方法和免疫程序,推荐精准免疫防制策略,在猪场实施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辽宁地区PRRSV防控计划和猪场免疫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试验猪场在实施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后,免疫抗体阻断率明显升高,水平趋于一致,大部分达到了0.8以上。PRRSV病原核酸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病原检出率明显降低。比对免疫前后母猪和哺乳仔猪的生产指标可以看出,免疫后母猪的流产发生率、木乃伊胎以及总死亡率明显降低,保胎率和仔猪成活率升高。按照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猪群产生的抗体离散度更低,个体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性较小,具有更好的整体保护力。对辽宁地区抽样猪场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群免疫均为PRRSV高致病株疫苗,2017年、2018年PRRSV高致病株疫苗使用率降低,经典株疫苗使用率增加;在辽西、辽北部分市推广使用精准免疫措施后,辽西和辽北地区PRRS发生率下降;2018年相较2017年,各地区PRRSV高致病株检出数量均减少,辽西地区和辽北地区的经典株检出数量减少;2018年相较2017年,辽西地区和辽北地区抗体阳性率上升。2018年精准免疫防制措施推广场与未推广场相比,具有更低的病原阳性率和平均发病率,具有更高的抗体阳性率。猪场在制定并施行免疫防制策略的时候,应根据本猪场、周边环境、整个县市的PRRSV流行趋势,选择适合本猪场的弱毒苗和免疫程序。PRRSV阴性场如果周边场、县没有HP-PRRSV的流行应该尽量选择经典株弱毒苗进行免疫;PRRSV阳性场,应先确定本猪场发生的是哪种PRRSV血清型感染,再选择弱毒苗进行紧急的全群免疫。
杨月,韩一楠,张玫,林茜[2](2019)在《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认知与行为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疫苗事件频发,家长对预防接种心存疑虑。本研究旨在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免疫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7-06-2017-12在大连市抽取甘井子区、金州新区和瓦房店市14个接种门诊对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 219名儿童家长,其中80.23%家长认为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方法,85.64%家长认为接种疫苗非常有必要;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在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P<0.05;89.09%家长认为医生是他们最信任获取知识的来源,69.32%家长认为目前获取的知识不够,还希望了解疫苗专业知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类型疫苗比较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结论加强利用自媒体等新型方式向家长和公众进行宣传教育,重点对家长进行留观必要性以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现和报告等相关内容宣教,改进预防接种流程,确保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杨爱红[3](2018)在《乐平市2017年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及防制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乐平市全市行白破疫苗预防接种的6周岁儿童的临床资料,共接种13646剂,接种儿童13646例,将直接进行疫苗接种的6823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将询问基本资料及制定科学接种方案的6823例儿童作为观察组,分析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率及防制策略。结果:对照组共发生4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59%,观察组无接种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城区乐平市预防接种门诊1例,乡镇3例;男3例,女1例;一般反应3例,异常反应1例。结论:破疫苗预防接种前应做好科学计划,强化接种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掌握科学接种方法,仔细观察疫苗质量,能有效避免接种反应,提升预防接种疗效和安全性。
舒先定,徐来荣,平建明[4](2015)在《2013年宁波市鄞州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评价宁波市鄞州区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疫苗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AEFI个案和接种数据,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宁波市鄞州区2013年共报告AEFI 101例,AEFI报告发生率15.92/10万,乡镇报告覆盖率达到100.00%,个案48h报告率100.00%,48h调查率100.00%。AEFI报告高峰在7月份。0岁组36例,占35.64%,1岁组37例,占36.63%。一般反应占85.15%,报告发生率13.55/10万。异常反应占12.87%,报告发生率2.05/10万,偶合症占1.98%,报告发生率0.32/10万。报告数居前3位的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白破疫苗。报告发生率居前3位的为23价肺炎疫苗(109.73/10万)、乙脑灭活疫苗(87.54/10万)、白破疫苗(73.51/10万)。97.03%的病例在接种后1d内发生反应。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报告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波市鄞州区2013年AEFI监测系统总体运行良好,疫苗接种安全,报告敏感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二类疫苗报告发生率高于一类疫苗报告发生率,其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陆英骅,葛君华,崔清荣,陈杨[5](2014)在《1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引起癫痫的调查与处置》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一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的调查与处置,为今后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对天台县一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引起癫痫病例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儿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引起癫痫异常反应,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规定,政府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并落实了患儿后续治疗、低保和居家安养工作。结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异常反应的发生,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要积极主动,在实施接种过程中的操作一定要符合规范要求,这是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避免与群众发生纠纷的前提条件。
孙爱武[6](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及性接触传播。随着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血液、血制品严格监管,安全注射等措施深入开展,HBV母婴垂直和医源性传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HBV性接触传播将成为我国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是我国成人乙肝防控的难点。中国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配偶,婚后感染HBV百分率由8.0%上升至15.4%(P<0.05),提示夫妻间有HBV传播的风险,HBV性接触传播是不可忽视重要途径之一。然而HBV性接触传播是可能过HBsAg携带者配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或采取安全性行为等可预防,从而减少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但由于目前我国公众不能正确地认识HBV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对乙肝产生诸多的偏见,HBsAg携带者怕得不到配偶或性伴侣的理解,没有及时告知配偶(性伴),继续与配偶(性伴)过不安全性生活,导致其配偶(性伴)HBV的感染。1979年、1992年和2006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45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估算全国20~45岁HBsAg携带者约7000万,该人群性行为活跃,是HBV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染源。我国部分学者开展了一些HBV性接触传播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仅对少数临床住院患者配偶开展HBV血清学检测,没有对HBsAg携带者及配偶(性伴)开展相关的行为、心理、保护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对评估我国HBV性接触传播危险有欠缺之处。如何减少我国HBV性接触传播几率,进一步降低全人群HBsAg携带率,是我国乙肝防控面临的新挑战和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开展HBsAg携带者与配偶或性伴HBV感染危险性及应对策略研究,探讨HBsAg携带者配偶或性伴HBV感染危险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降低HBV性接触传播风险,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为我国将来调整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开展HBsAg携带者配偶(性伴)HBV感染危险性及应对策略研究,了解HBsAg携带者配偶(性伴)HBV感染状况及双方的心理、行为改变,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为我国将来调整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一)通过对HBsAg携带者的配偶(性伴)开展问卷调查及HBV感染标志检测,了解其HBV感染情况及预防措施等,评价HBV感染危险性和预防措施的效果。(二)综合分析HBsAg携带者及配偶(性伴)的心理、行为变化,了解阻碍HBsAg携带者主动告知配偶或性伴的主要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消除公众对HBsAg携带者的偏见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一、选择广东省和江西省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BsAg(?)日性者(包括配偶)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居住地、性别、年龄和结婚年限相仿并根据1:1匹配原则选择HBsAg阴性者(包括配偶)开展例对照研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备用。二、利用雅培公司生产的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试剂检测所有血清;对夫妻双方均为HBsAg阳性的血清开展PCR和基因测序,比较夫妻双方HBV基因一致性。三、计设数据库,双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一、HBsAg(?)日性者配偶HBsAg阳性率13.21%、抗-HBc阳性率70.44%,HBsAg阴性者配偶HBsAg阳性率6.29%、抗-HBc阳性率71.07%。二、159例HBsAg阳性者,138例将实情及时告知其配偶,7例内心纠结后告知对方,仅有4例无意告知。45.91%HBsAg阳性者相信对方能理解、43.40%HBsAg阳性者相信对方不会因此远离自己。三、HBsAg阳性者告知配时,配偶143人无异常反应,2人表示冷淡,4人表示害怕感染,刺激比较大;在采取措施方面,配偶认为无所谓且未能采取任何何护措施的配偶占51.57%,查询资料并寻求科学预防者占18.24%,鼓励对方积极治疗者28.93%,对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者23.27%,采取安全性行为者13.21%。四、当HBsAg例阳性者告知配偶时,62.89%配偶能理解对方并采取有效保护性措施,22.64%的鼓励对方积极治疗、但如不治愈将远离。五、从318份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能正确回答母婴传播、性生活、纹身、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输血液、非法医源性传播HBV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分别为67.92%、46.54%、39.62%、47.17%、78.93%和46.23%;而错误认为共餐能传播乙肝病毒占44.03%。50%调查对象能知晓乙肝预防最常见的措施,如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避免纹身修面等创伤性美容、安全性行为及接种乙肝疫苗等。调查还发现: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医务工作者、乙肝海报等、同事或朋友和乙肝书刊获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30%、55.03%、38.36%、34.91%和28.30%,而仅从乙肝患者或HBsAg阳性者中获得仅占11.95%。六、对夫妻HBsAg均阳性的标本进行PCR和基因配对,结果显示13对夫妻中,8对全是B型,3对是C型,一对夫妻分别B型和C型,一对夫妻分别为B型和D型。结论本研究是我国运用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HBsAg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研究,探讨HBsAg阳性者告知配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HBsAg阳性者传播HBV给配偶的危险性较大,HBsAg阳性者告知配偶是可行,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对HBsAg阳性者及配偶应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可预防HBV在夫妻间传播。本研究结果为制定乙肝防治规划及《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中乙肝预防控制相关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美兰[7](2011)在《预防接种副反应及护理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探讨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及其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我市城区预防接种的副反应报表和个案调查表,分析我市城区2009年1月~2010年1月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副反应情况及其护理对策。结果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市城区共接种疫苗221339人次,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有26人次,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75/10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受种者均能顺利渡过预防接种反应。结论正确使用高质量的预防接种疫苗,并做好副反应中各个环节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陈园生[8](2009)在《公共服务场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针对HBV高流行势态,中国政府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正式纳入免疫规划,2004年新生儿免费接种,2008年青少年开展群体性接种,HepB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2006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简称乙肝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7.18%,<15岁儿童2.08%(其中1~4岁儿童0.96%),≥15岁人群8.12%;与1992年乙肝调查结果相比,<15岁儿童HBsAg携带率下降明显(其中1~4岁儿童下降幅度最大),≥15岁人群HBsAg携带率变化不明显,表明中国以HepB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着,也揭示了中国HBV流行特征将会发生改变,即以母婴为主的传播方式将逐渐被水平传播方式为主所取代。针对中国HBV流行特征变迁,乙肝防治策略也应相应调整。美容美发、修脚、洗浴和按摩为主的公共服务场所人群流动大、服务复杂,易造成HBV水平传播,从业人员既是HBV感染高危人群,亦可作为传染源造成HBV水平传播。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此人群开展HBV感染状况调查和传播危险评估数据,难以评价中国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风险和传播风险,也缺乏制定针对公共服务场所HBV防治策略的依据。为此,我们选择青海省、湖南省、海南省和深圳部分地区开展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危险性研究,旨在为我国制定公共服务场所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一、掌握公共服务场所用具消毒方式与HBsAg污染及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评价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危险性;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危险度;三、评价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危险性,为我国调整公共服务场所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利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湖南、海南、青海和深圳四地,按照经营面积将公共服务场所分成大型、中型、小型三层,各层随机抽取美容院、美发店、理发店和洗浴中心共84家,对684名工作人员和部分顾客开展问卷调查。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公共场所用具HBsAg污染情况及从业人员血清HBsAg。二、利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湖南、海南、青海和深圳四地的传染病医院或肝病医院随机选择2005年~2006年乙肝新发病例(20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居住地匹配原则以1:1配对选择未感染HBV者(HBsAg和抗-HBc均阴性)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并用RIA复核血清HBsAg和抗-HBc。三、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得出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的主要危险因素及OR值,运用数学模型将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分数。四、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共服务场所用具消毒方式有酒精擦拭、紫外线照射、高压蒸汽消毒、高效含氯消毒剂浸泡和清洗设备,其中酒精擦试和紫外线照射分别占34.60%和30.79%。二、公共服务场所用具表面HBsAg检出率2.13%,大型、中型和小型公共服务场所用具HBsAg检出率分别0.63%、2.67%和3.70%,大、小型公共服务场所用具HBsAg检出率差异显着(x2=6.68,P<0.05)。美容院、理发店和洗脚店用具HBsAg检出率分别2.97%、0.61%和3.42%;不同用具HBsAg检出率不同,暗疮针和镊子检出率较高,分别5.13%和4.17%。洗脚店用的刀具HBsAg检出率8.33%:美容院用的刀具HBsAg检出率4.17%。三、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血清HBsAg调整阳性率9.17%,大型、中型和小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分别7.34%、8.33%和2.94%;在美容院、理发店、洗脚店和洗浴场所工作人员HBsAg阳性率分别9.01%、6.37%、4.35%和7.29%;不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各异,纹眉、纹唇和纹身行业者最高(13.33%)、修脚者(12.68%)、按摩者8.03%。美容院从业人员HBsAg携带率随工作年限递增呈上升趋势(r=0.83);修脚、按摩和纹眉(纹身等)从业人员HBsAg携带率随工作年限递增呈上升趋势(r=0.89)。四、公共服务场所575名工作人员和部分顾客有皮肤损伤史177人,HBsAg阳性者23人(携带率12.99%);无皮肤损伤史398人,HBsAg阳性者18人(携带率4.52%),两者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x2=16.07,P<0.001),其中在美容院有皮肤损伤史HBsAg携带率15.15%,洗脚店从业人员12.50%,洗浴中心从业人员18.75%,均明显高于无皮肤损伤史(5.13%、1.89%和4.00%)。修脚从业人员中有皮肤损伤史者16人中HBsAg慢性者9人,纹眉(纹身)有皮肤损伤史者8人,其中HBsAg阳性2人。在177名有皮肤损伤史中,有120人未经包扎处理继续为顾客服务,其HBsAg携带率15.00%,57位经简单包扎后继续为顾客服务者HBsAg携带率8.77%,均明显高于“2006年乙肝调查结果”。五、病例对照研究数据经多因素分析表明,除研究对象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外,在公共服务场所有无修面美容、修脚、纹眉(纹身、打耳孔等)、剃毛(须)史是HBV感染危险因素,接种HepB V和乙肝KAP得分高是保护因素。六、KAP调查显示公共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和顾客对乙肝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1)对HBV传播途径知晓差;(2)对HBV感染后严重性认识不足,对乙肝临床表现缺乏认识,难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3)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知晓接种HepB V能有效预防HBV感染,但有HepB免疫史者仅22%;(4)公共服务场所有些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时有皮肤破损现象,且多不经包扎等处理仍继续为顾客服务。七、将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的主要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分数,根据个体情况得到了组合危险分数,从而预测该个体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的危险。结论本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我国乙型肝炎流行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中的子课题,也是我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开展有关公共服务场所用具消毒和HBsAg污染情况、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分析了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了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危险分数表,探讨一种评价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危险因素的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场所存在HBV感染(传播)的可能,尤其是修脚、美容、按摩等服务行业;研究结果还提示我们应加强公共服务场所器械消毒管理、规范消毒方法,对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开展乙肝疫苗预防接种,通过加强对公众健康教育来提高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和法律监督意识。本研究结果为制定乙肝防治规划及《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中乙肝预防控制相关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范红敏[9](2007)在《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文中提出肺结核是尘肺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尘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尘肺患者是发生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尘肺结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当地矿区和居民结核的流行情况、尘肺结核的控制措施、尘肺患者的遗传因素、感染的结核杆菌的菌型特征等。本研究应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在国有煤矿中选取6个煤矿的所有存活尘肺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液标本、收集结核菌株,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流行的现状和分布特征;采用现况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尘肺结核的控制策略和措施;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RFLP)检测TNF-α-238G/A、-308G/A的基因多态性,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MIRU分型方法分析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尘肺结核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6个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为13.63%。不同地区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不同(P<0.0001),安徽C矿尘肺结核的合并率最高,达23.26%;其次是辽宁D矿、北京B矿、山东F矿和河北A矿,其尘肺结核的合并率分别为17.47%、17.02%、10.99%、8.90%;河南E矿的尘肺结核合并率最低为1.41%。影响尘肺合并结核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尘肺发病的病程、结核接触史、工种、尘肺期别、煤矿别、开始接尘年代。2.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知识/意识差;煤工尘肺结核患者以被动发现为主;煤矿企业的职防与结防机构防治尘肺结核的工作有待改善,职防与结防工作人员学历偏低,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3.病例组中,TNF-α-308位点GG、G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10%、40.71%和6.19%;对照组中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14%、28.32%和3.54%,两组人群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着性(x2=5.44,P=0.07)。病例组和对照组携带TNF-α-308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6.55%和17.70%,病例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着性(x2=5.14,P=0.02)。病例组中,TNF-α-238位点GG、G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61%、10.62%和1.77%,对照组中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2.92%、7.08%和0,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81,P=0.19)。病例组和对照组携带TNF-α-238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7.08%和3.54%,病例组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显着性(x2=2.82,P=0.09)。经年龄、体质指数、卡介苗接种史、结核接触史、开始接尘年龄、接尘工龄等因素调整后,携带TNF-α-238GA/AA型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与携带TNF-α-238GG型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差异无显着性(OR=4.295,x2=1.27,P=0.2598);TNF-a-308GA/AA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是TNF-a-308GG型的3.959(95%CI:1.297-12.086)倍,呈明显的等位基因效应关系。以TTNF-a-238GG和TNF-a-308GG为参照组,TNF-a-238GG和TNF-a-308GA发生肺结核的风险是参照组的1.98(95%CI:1.06-3.71,P=0.0118)倍;其他组合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以BMI<20和TNF-a-308GG基因型为参照组,BMI≥20和TNF-a-308GA或AA基因型共同存在时,交互作用产生的ORint为26.85,提示此基因变异与BMI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似然比检验,P=0.0024)。TNF-a-238位点和TNF-a-308位点与卡介苗接种史及结核接触史存在负交互作用。4.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按是否成簇分为两型。成簇菌株可根据聚类分型的结果分为10型。在成簇菌株中,以Ⅲ、Ⅳ、Ⅴ、Ⅶ型所占比例较大。北京B矿收集到的菌株多聚集在Ⅲ型(7/42)、Ⅳ型(6/42)和Ⅶ型(7/42);安徽C矿收集到的菌株多聚集在第V型(9/18)和Ⅳ型(4/18)。尘肺患者结核菌株多聚集在Ⅳ型(7/20);非尘肺患者结核菌株多聚集在Ⅲ型(5/40)、Ⅴ型(9/40)和Ⅶ型(5/40)。北京B矿和安徽C矿的研究菌株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着性;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基因型分布差异亦无显着性。结核分枝杆菌MIRU分型的结果显示菌型成簇与否在尘肺患者、煤矿、文化程度、吸烟、结核接触史、初治/复治情况、耐药与否等因素间分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6个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为13.63%。不同地区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不同;影响尘肺合并结核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尘肺发病的病程、结核接触史、工种、尘肺期别、煤矿别、开始接尘年代。2.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知识/意识差;煤工尘肺结核患者以被动发现为主;煤矿企业的职防与结防机构防治尘肺结核的工作有待改善,职防与结防工作人员学历偏低,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3.TNF-a-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发生有关,携带TNF-a-308GG基因型的不易感染结核,携带TNF-a-308GA或AA基因型者感染结核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未发现TNF-a-23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发生有关。TNF-a-238位点和TNF-a-308位点基因与卡介苗接种史、结核接触史、BMI间存在交互作用;4.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基因型之间未见差异,结核杆菌的基因型未发现不同地区煤矿分布的差异,说明结核菌株可能有相同的来源。
左慧彬[10](2007)在《临沂市1974~2005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临沂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和规律,分析疫情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对临沂市32年狂犬病流行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报告、疫情监测和流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年中出现两次流行,共发生狂犬病619例,全部死亡,病死率100%。疫情以苍山、平邑、郯城3县为重,发病占全市的53.0%。传染源主要是犬,感染方式以咬伤(97.25%)为主;每年4月份疫情开始上升,7~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14.05%(87/619)的患者是免疫失败病例,原因:(1)伤口未处理或处理不规范;(2)未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免疫球蛋白;(3)与现行狂犬疫苗的质量及免疫程序有关。32年中防制策略由单纯灭犬到“管、免、灭”综合性防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2002年疫情再起。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犬密度大幅升高、且免疫率低,防制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结论]长期坚持实行“管、免、灭”综合性防制措施是唯一正确的策略,只有降低犬密度,提高犬免疫率,暴露后正确处理伤口,并根据受伤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与防制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与防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
1.1.1 PRRS国内外流行历史及现状 |
1.1.2 病原学特性 |
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1.4 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5 PRRSV免疫学研究进展 |
1.1.6 PRRS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1.1.7 PRRS的综合防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病毒样品 |
2.1.2 疫苗 |
2.1.3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来源、采集及前处理 |
2.2.2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3 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调查 |
2.2.4 猪主要组织器官中病原核酸检测 |
2.2.5 目的基因序列扩增与分析 |
2.2.6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 |
2.2.7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1 RT-PCR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 |
3.1.2 特异性试验 |
3.1.3 敏感性试验 |
3.1.4 重复性试验 |
3.1.5 PRRSV分型检测方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相符率的比较 |
3.2 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 |
3.3 猪群病原核酸检测 |
3.3.1 假定健康猪群HP-PRRSV核酸检测 |
3.3.2 疑似感染PRRSV分型检测 |
3.3.3 PRRSV与 CSFV、PRV和 PCV2混合感染情况 |
3.4 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部分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
3.4.1 PRRSV ORF5和NSP2基因的扩增 |
3.4.2 PRRSV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3.4.3 CSFV、PRV主要致病基因和PCV2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3.5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 |
3.5.1 猪场PRRSV抗体检测 |
3.5.2 PRRSV抗体动态检测 |
3.6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
3.6.1 免疫程序 |
3.6.2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猪场一 |
3.6.3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猪场二 |
3.6.4 各场抗体水平比较 |
3.6.5 辽宁地区 PRRS 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前后效果评估 |
4 讨论 |
4.1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 PRRS发病情况和病原体核酸检测及分析 |
4.2.1 部分猪场PRRS临诊发病情况及分析 |
4.2.2 猪群病原检测及分析 |
4.2.3 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分子演化分析 |
4.3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及分析 |
4.4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认知与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知识情况 |
2.2 态度情况 |
2.3 行为情况 |
2.4 信息获取情况 |
3 讨论 |
(3)乐平市2017年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不良反应分析 |
3.2 防治策略 |
(4)2013年宁波市鄞州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方法 |
1.3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报告情况 |
2.2AEFI流行病学特征 |
2.3AFEI反应分类及临床诊断分布 |
2.4AEFI疫苗分布 |
2.5一类与二类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比较 |
2.6AEFI间隔分布 |
3讨论 |
(5)1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引起癫痫的调查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调查与处置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1.1 既往身体状况及发病前活动情况 |
2.1.2 疫苗接种史 |
2.1.3 甲流疫苗运输保存及接种组织实施情况 |
2.2 诊断鉴定情况 |
2.3 补偿处置情况 |
3 思考 |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 |
三、标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
四、现场工作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清理和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调查情况基本描述 |
二、HBsAg阳性者主动告知配偶情况 |
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偶HBV防治KAP调查 |
四、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偶HBV感染情况 |
五、病例组夫妻问HBV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 |
讨论 |
一、我国乙肝防制策略 |
二、调查对象匹配性 |
三、HBsAg阳性者主动告知配偶实情的可行性 |
四、病例组和对照组配偶HBV防治KAP调查 |
五、HBsAg阳性者配偶感染HBV危险性 |
六、建议 |
七、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乙型病毒性肝炎和原发型肝细胞癌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公共服务场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公共服务场所 |
二、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顾客和用具调查 |
三、病例对照研究 |
四、调查问卷 |
五、标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
六、现场工作 |
七、质量控制 |
八、数据录入、清理和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调查情况基本描述 |
二、公共服务场所用具的消毒 |
三、公共服务场所用器械HBsAg检出情况 |
四、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调查 |
五、在公共服务场所接受服务的顾客调查 |
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性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七、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主要危险因素危险分数估算 |
讨论 |
一、我国乙肝防制策略 |
二、调查单位分布情况 |
三、调查公共服务场所用具消毒情况 |
四、公共服务场所用具HBV污染情况 |
五、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 |
六、公共服务场所乙肝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 |
七、公共服务场所感染HBV危险性病例对照研究 |
八、公共服务场所HB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危险分数 |
九、建议 |
十、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1-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研究进展 |
综述 2-乙型肝炎研究与预防控制进展 |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思路、研究设计流程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设计的流程 |
(三) 技术路线 |
三、研究目的 |
四、论文基本结构 |
研究现场的介绍 |
一、6个煤矿的一般情况 |
(一) 河北A矿的一般情况 |
(二) 北京B矿一般情况 |
(三) 安徽C矿一般情况 |
(四) 辽宁D矿一般情况 |
(五) 河南E矿一般情况 |
(六) 山东F矿一般情况 |
二、各矿粉尘浓度资料 |
三、各矿煤工尘肺患者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
(一) 6个煤矿的尘肺患病率分析 |
(二) 各矿2006年9月底煤工尘肺患者的工龄构成 |
(三) 各矿2006年9月底断面煤工尘肺患者年龄构成 |
四、2006年9月底研究现场所在地区的结核疫情基本情况 |
五、小结 |
第一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分布特征及分布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五、伦理问题 |
六、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征 |
三、按工种、接尘工龄等因素调整的煤矿别尘肺结核合并率 |
四、影响煤工尘肺合并结核分布的因素分析 |
讨论 |
一、本次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点 |
二、本次研究的特点 |
三、本次调查研究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与既往研究结果比较 |
四、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分析 |
五、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六、今后研究的方向 |
小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结核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伦理问题 |
五、资料的分析方法 |
六、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煤工尘肺患者肺结核知识、信念、行为 |
二、煤工尘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与管理现状 |
三、职防与结防机构开展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现状 |
讨论 |
一、煤工尘肺患者的肺结核病认知、态度和行为 |
二、尘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与管理现状 |
三、职防与结防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 |
四、改善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控制的措施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TNF)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三、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四、伦理问题 |
五、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影响尘肺合并肺结核的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 |
三、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关系 |
讨论 |
一、本次研究的重要性 |
二、候选基因的选择 |
三、本次研究特点 |
三、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
四、组合分析和风险评估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
五、遗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
六、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偏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分型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现场调查 |
二、菌株的收集 |
三、实验室工作 |
四、资料的分析方法 |
五、伦理问题 |
六、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两组菌株来源人群的基本特征 |
二、结核分枝杆菌菌型分型的一般情况 |
三、结核分枝杆菌菌型(MIRU分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一、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多态性 |
二、研究菌株的分子特征 |
三、MIRU分型成簇的影响因素 |
四、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小结与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 |
附录1 调查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聚类分析结果 |
综述一 尘肺结核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结核病流行趋势与控制 |
综述三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尘肺及肺结核的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四 结核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临沂市1974~2005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1.1 流行概况32年间共发生狂犬病619例, 全部死亡, |
2.1.2 地区分布 |
2.1.4 人群分布 |
2.1.5 咬伤部位 |
2.1.6 潜伏期 |
2.1.7 传染源与感染方式 |
2.2 防制措施及效果 |
2.2.1 控犬措施 |
3 讨论 |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与防制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D]. 关淼.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认知与行为调查[J]. 杨月,韩一楠,张玫,林茜. 社区医学杂志, 2019(20)
- [3]乐平市2017年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分析及防治策略[J]. 杨爱红.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0)
- [4]2013年宁波市鄞州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 舒先定,徐来荣,平建明.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07)
- [5]1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引起癫痫的调查与处置[J]. 陆英骅,葛君华,崔清荣,陈杨.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06)
-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初步研究[D]. 孙爱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7]预防接种副反应及护理对策分析[J]. 付美兰. 中国医学工程, 2011(12)
- [8]公共服务场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性研究[D]. 陈园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1)
- [9]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D]. 范红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4)
- [10]临沂市1974~2005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J]. 左慧彬. 现代预防医学, 2007(08)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卡介苗接种反应论文; 免疫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