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2001年秋起在各地实验情况良好(论文文献综述)
彭雪梅[1](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指出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黄苏丹[2](2021)在《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运算”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课程最重要的物化载体,教材充当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两种角色,其不但具备了向学生传播人类文化和经验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时必须依靠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已经历了恢复与校正期、深化与发展期、拓展与创新期这几个不同阶段。本文分别选取了这些不同阶段中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三版教材,即人教社78版、92版和12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与更新。分数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作为数系的扩充,是基于学生对整数相关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开始教学的,纵览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数运算是整数运算和小数运算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中阶段进一步拓展有理数学习的基础。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从结构体系、内容设计、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对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运算”知识主题展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即结构体系“螺旋式上升”,12版内容衔接紧密;内容广度“持续性扩大”,主题课时相差悬殊;内容深度“曲线式变化”,92版习题难度最高;综合难度“大幅度攀升”,78版教材要求最低;呈现方式“逐步化丰富”,数学活动设计缺失。同时提出了一些教材编写建议,包括科学编排“螺旋式”课程;推动课程“少而深”转型;着眼训练“多样化”算法;注重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填补内容呈现方式部分空白。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周丽威[4](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贺媛[5](2020)在《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工具和渠道,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断发展,到目前已更新了十一套教材,发展历程较为波折。从2001年新课改“一纲多本”指导思想开始之后,全国各地都编制了适合自己的特色教材,其中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主。由于各地教材编撰的作者经验不同、文化差异不同、相对的对小学语文课标的理解也不同,就导致教材的质量显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2011年教育部重新编制了一套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即现在的“部编版”教材。该教材于2019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背景、内容与形式、文本选材等均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对70年来十一套教材发展的繁复史料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出教材的发展经验和规律,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材担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为后来人鉴往知来提供有益参考,但由于70年来小学语文教材较多、较杂,工作量较大,本文只选取了十一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册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是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前阶段,包括改编旧教材时期(1949--1956)、合作编写时期(1956-1966)、地方自编时期(1966-1978)、编制通用教材时期(1978-1986);第二阶段为义务教育阶段,包括教材多样化探索时期(1986-2016)和统编教材新时期(2016-2019);其次以人教版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到第十一套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以教材的编写背景、使用情况以及教材的文本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每一册教材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最后,将十一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横向变化以及纵向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发展经验:教材编写需要专业的队伍,国家需要的是主流教材;教材内容需精选,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需明确;教材编写需要科学化、需要符合客观规律;小学语文基础学科地位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发展规律:不断落实小学大纲要求,按需进行编写教材;不断完善语文教材体系,构建科学语文主题;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持续推进教材系列化。
周桂芝[6](2020)在《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外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变与不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科书编纂、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本文以1979—2019年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版本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编写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探究影响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因素。第二部分讨论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结构形式,分别对初、高中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整体研究与具体分析出发,结合纵向的比较,分析教科书对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第四部分探究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变化与特点,分析教科书编写的不足,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且体现了学术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及其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陈思帆[7](2020)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2012版)与旧版教材(2001版)的对比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部分为例》文中认为每一次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精神都通过课程标准或大纲来体现和引导,这种理念和精神也需要通过教材生动地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师要贯彻好新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精神就应当理解相应教材的变化。对教材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落实课标要求,推进教学改革。从2001年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旧版教材到2012年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编写的现行教材,经过了十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两版教材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教科书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方式、策略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教材变化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广大初中师生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人教版现行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实践意义在于为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教材提供一些帮助,理论意义在于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建议。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法、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比较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和旧版教材。首先,通过图书馆系统和网络资源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理解研究的背景,明确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之后进行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借鉴优秀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和旧版教材在“统计与概率”部分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法对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对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和旧教材各自优势与不足的认识;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研究后发现:宏观方面,现行教材相比旧版教材在内容上做了一些删改,降低了要求;基本理念上,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的掌握过程、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从注重“学”转变到“教”与“学”并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从“六大关键词”扩展到了“十大关键词”,对青少年的要求也从“双基”扩展为了“四基”。微观方面,现行教材相比旧版教材,引言和章头图上做了部分优化处理;知识点做了部分删改,降低了难度,并且在呈现方式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章小结的处理上,旧版教材更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现行教材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现行教材例、习题相比于旧版教材,增加了习题的广度,扩大了习题的涉及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并降低了整体难度水平。最后根据对比结果,对教材的编写以及一线数学教师使用现行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毓君[8](2020)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变化研究 ——以“人教社”三个版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产物,人在历史当中起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历史教科书是学生了解历史最直接的手段,历史人物编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一环。人物编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亦于无形之中左右学生的思考模式和价值判断,故研究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编写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鲜有自纵向角度探讨多套历史教科书中人物编写变化的研究,针对人物描述和评价的分析也尚未受到较大重视。为了避免陷入“管中窥豹”而“只见一斑”的窘境,本研究从纵向角度梳理了“1992年人教版”、“2001年人教版”和“2016年统编版”三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的情况,从人物选取、类型、编排位置、描述和评价当中探寻其变化,进而讨论变化背后的原因,并对教科书人物编写提出建议。本文主体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从义务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角度介绍所选取的三版历史教科书的总体编写概况。第二章,从人物选取、人物类型、人物编排位置以及人物描述和评价四个方面对三版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史人物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研究教科书中人物编写的情况以及变化之处。历史人物的编写发生了从“囊括”转向“精选”,从“应试”转向“素质”,从“陈旧”转向“创新”,从“灌输”转向“启发”等变化。在研究过程当中也发现人物编写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第三章,由果推因,针对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变化的结论,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历史人物编写作为教科书编写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受到时代背景和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性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四个方面变化的影响。第四章,综合上述研究,依据当前教科书在历史人物编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值得突破的地方,从增加女性人物的编写、注重人物类型的编排、关注人物细节描写和重视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等方面提出完善初中历史教科书人物编写的建议。
陶韵嘉[9](2020)在《2000年以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0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持续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初中音乐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音乐课程标准是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从课标和教材入手研究初中音乐课程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初中音乐课程的发展。随着音乐课改的推进,国家教育部自2000年来先后印发了三部有关初中音乐教育的指导文件,分别是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文中简称《大纲修订稿》)、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中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2011年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文中简称《音乐新课标》)。依据三部文件的特征及颁布时间,笔者将这20年来的初中音乐课程发展分为“过渡期”、“实验期”、“深化与发展期”三个时期,并对三个不同时期的音乐课标和个别音乐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在对课标和教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全面认识2000年以来初中音乐课程的发展,并指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求总结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为践行新课改理念做出自己的贡献。
岳增帅[10](2020)在《初中历史课抗战史教学研究 ——基于统编版与多版本历史教科书比较》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取得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抗战史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21世纪以来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出版和使用,使得之前“一标多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统编版与多版本历史教科书的对比,探究初中历史课抗战史部分内容的教学。本文主要分为3大部分,分别从教科书抗战史内容、初中生抗战史认知状况调查和抗战史教学现状三方面展开。首先是教科书抗战史内容分析,义务教育教科书与之前的多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所依据的课程标准,课文系统及课文辅助系统编写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抗战史内容的板块导言、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建议的比较,教科书课文系统中整体内容与具体内容的比较,课文辅助系统中的课前导入系统、课内阐释系统和课后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其变化。其次是初中生抗战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地区3所不同层次的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以300名初中生为调查样本,从初中生对日本国家的认知、中日关系的认知以及抗日战争的认知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反映初中生关于抗战史内容的前认知,并基于其前认知存在的碎片化和零散化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最后是抗战史教学现状分析,结合大量教学实例对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抗战史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抗战史内容提出解读单元导言内容、宏观把握抗战,整合教材内容、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点突破、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梳理中日关系、培养理性爱国情感4点建议。
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2001年秋起在各地实验情况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2001年秋起在各地实验情况良好(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
2.1.3 编写范式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范式理论概述 |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
4.5.1 科学共同体 |
4.5.2 理念 |
4.5.3 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5.2 建议 |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
5.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
致谢 |
(2)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运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一) 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 |
(三) 分数运算相关内容的研究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教材选取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三、比较研究工具的确定 |
(一) 内容广度 |
(二) 内容深度 |
(三) 习题难度 |
(四) 教材难度 |
第二章 三版教材“分数的运算”内容比较 |
一、“分数的运算”结构体系 |
(一) 单元设置 |
(二) 具体栏目安排 |
(三) 内容分布 |
(四) 教材内容逻辑联系 |
二、“分数的运算”内容设计 |
(一) 内容广度 |
(二) 内容深度 |
(三) 习题难度 |
(四) 教材难度 |
三、“分数的运算”呈现方式 |
(一) 素材选取 |
(二) 情境设计 |
(三) 插图运用 |
(四) 习题安排 |
(五) 语言表达方式 |
第三章 三版教材“分数的运算”比较研究结论与编写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 结构体系“螺旋式上升”,12版内容衔接紧密 |
(二) 内容广度“持续性扩大”,主题课时相差悬殊 |
(三) 内容深度“曲线式变化”,92版习题难度最高 |
(四) 综合难度“大幅度攀升”,78版教材要求最低 |
(五) 呈现方式“逐步化丰富”,数学活动设计缺失 |
二、编写建议 |
(一) 科学编排“螺旋式”课程 |
(二) 推动课程“少而深”转型 |
(三) 着眼训练“多样化”算法 |
(四) 注重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五) 填补内容呈现方式部分空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国家(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
2.教材建设对教育的重要性 |
3.小学语文教材不断完善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1.研究选题具有时代性 |
2.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
3.研究内容具有全面性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 |
1.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
3.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载体 |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的凭借 |
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文的凭借 |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
二、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
(一)改编旧教材时期(1949-1956) |
1.修订旧教材 |
2.学习苏联经验 |
3.自主编制教材 |
(二)合作编写时期(1956-1966) |
1.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背景 |
2.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选取 |
(三)地方自编时期(1966-1978) |
1.地方自编教材的背景 |
2.地方自编教材的特点 |
(四)编通用教材时期(1978-1986) |
1.科学编制全国通用教材 |
2.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
3.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4.逐步推广普及小学教育 |
(五)多样化探索时期(1986-2016) |
1.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并实施素质教育 |
2.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
(六)统编教材新时期(2016-2019) |
1.编统编教材的背景 |
2.编统编教材的特点 |
三、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文本分析 |
(一)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二)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三)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四)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五)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六)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七)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八)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九)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十)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十一)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
1.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2.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3.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总结与思考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与发现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与发现 |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思考 |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经验 |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规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背景 |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变化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
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 |
四、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 |
第二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编写的结构形式 |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内容阐述 |
一、中外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一)“城下之盟”的双边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二)“不败而败”与《中法新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三)多国逼签的《辛丑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四)非战争状态下被迫签订条约的背景阐述 |
二、重要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 |
(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三)《中法新约》 |
(四)《马关条约》 |
(五)《辛丑条约》 |
(六)其他条约 |
三、中外条约影响的阐述 |
(一)整体影响的阐述 |
(二)具体条约影响的阐述 |
四、修约、废约的阐述 |
第四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
一、编写的特点 |
(一)受编纂体例和课改影响较大 |
(二)主要相关内容基本保持稳定 |
(三)内容设计趋于注重能力培养 |
(四)突显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
二、编写的不足与建议 |
(一)不足之处 |
(二)编写建议 |
三、教学建议 |
(一)加强系统讲授,注重知识拓展 |
(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三)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四)发挥中外条约内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2012版)与旧版教材(2001版)的对比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及步骤 |
1.3.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相关理论依据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同一时期不同版本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同一出版社不同时期数学教材对比的研究现状 |
3.教材比较 |
3.1 宏观方面的比较 |
3.1.1 教材结构特点 |
3.1.2 编排顺序及内容增减比较 |
3.1.3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比较 |
3.1.4 课程目标比较 |
3.2 微观方面的比较 |
3.2.1 章引言、章头图、插图以及导读系统的比较 |
3.2.2 知识点内容的增减及难度分析 |
3.2.3 知识点呈现方式对比 |
3.2.4 章末小结对比 |
3.2.5 例、习题对比 |
4.一线教师对新旧教材的感受 |
4.1 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 |
4.2 对一线教师的访谈 |
5.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5.2.2 对教师使用现行教材的建议 |
6.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变化研究 ——以“人教社”三个版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人教社”三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
第一节 “1992 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概况 |
第二节 “2001 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概况 |
第三节 “2016 年统编版”历史教科书概况 |
第二章 “人教社”三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分析 |
第一节 人物选取 |
一、人物数量:呈递减趋势 |
二、相同人物:重点人物突出 |
三、不同人物:“小众人物”大量删除 |
第二节 人物类型 |
一、按朝代划分:唐朝、明朝和东汉占比最大 |
二、按社会生活领域划分:经济类人物比重呈递减趋势 |
三、按性别分类: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调 |
四、按民族分类:少数民族人物选取比较固定 |
第三节 人物位置编排 |
一、正文:人物比例增多 |
二、注释:人物注释逐步简化 |
三、图片:人物图片愈加精美 |
四、习题:人物习题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增强 |
五、拓展内容:人物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 |
第四节 人物描述与评价 |
一、数据统计分析:人物描述减少,人物评价增多 |
二、有描述和评价的人物分析:人物描述精简,评价注重全面性 |
三、无描述和评价的人物分析:重要人物的描述欠缺,评价被忽视 |
第三章 “人教社”三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人物编写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和教育理念变化的需要 |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三节 义务教育课程性质的要求 |
第四节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变化的要求 |
第四章 完善初中历史教科书人物编写的建议 |
第一节 增加女性人物的编写 |
第二节 注重不同人物类型的编排 |
第三节 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 |
第四节 重视引入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2000年以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过渡期(2000年—2001年)的大纲及教材研究 |
第一节 过渡期的音乐教育概况 |
第二节 过渡期的音乐教学大纲分析 |
一、大纲的文本内容 |
二、大纲的实践与指导 |
第三节 过渡期的音乐教材分析 |
一、教材出版的背景 |
二、教材的具体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期(2001年—2011年)的课标及教材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期的音乐教育概况 |
第二节 实验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分析 |
一、课标的文本内容 |
二、课标的实践与指导 |
第三节 实验期的音乐教材分析 |
一、实验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建设 |
二、教材出版的背景 |
三、教材的具体内容 |
第三章 深化与发展期(2011年—2020年)的课标及教材研究 |
第一节 深化与发展期的音乐教育概况 |
第二节 深化与发展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分析 |
一、课标的文本内容 |
二、课标的实践与指导 |
第三节 深化与发展期的音乐教材分析 |
一、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建设 |
二、教材出版的背景 |
三、教材的具体内容 |
第四章 初中音乐课标及教材建设展望 |
第一节 二十年来初中音乐课标及教材的发展轨迹 |
一、二十年来的课标发展 |
二、二十年来的教材发展 |
第二节 初中音乐课标及教材的实践效果 |
一、突出学科特点,促进形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理念 |
二、强调音乐实践,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
三、加大高质量教研活动开展频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三节 促进课标和教材发展的几点建议 |
一、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
二、教材建设的丰富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中历史课抗战史教学研究 ——基于统编版与多版本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综述 |
教科书抗战史内容整体研究 |
教科书抗战史内容专题研究 |
教科书抗战史内容比较研究 |
教科书抗战史内容教学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教科书抗战史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课程标准抗战史内容对比 |
一 抗战史板块导言比较 |
二 抗战史课程内容比较 |
三 抗战史教学活动建议比较 |
第二节 教科书抗战史课文系统对比 |
一 整体结构比较 |
二 具体内容比较 |
第三节 教科书抗战史课文辅助系统对比 |
一 课前导入系统比较 |
二 课内阐释系统比较 |
三 课后巩固系统比较 |
第二章 初中生抗战史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分析 |
一 对日本国家的认知 |
二 对中日关系的认知 |
三 对抗战史内容的认知 |
第三节 基于初中生认知的教学对策 |
一 基于已有认知,激发兴趣 |
二 纠正错误认知,重构知识 |
三 化零散为系统,深度学习 |
第三章 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实施建议 |
第一节 现阶段抗战史教学优势 |
一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
二 材料丰富,史论结合 |
三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 |
第二节 现阶段抗战史教学不足 |
一 讲授为主,缺乏引导 |
二 拘泥教材,难以整合 |
三 渲染不力,生硬烘托 |
第三节 抗战史教学实施建议 |
一 解读单元导言内容,宏观把握抗战 |
二 归纳战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 |
三 整合教材,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四 重点突破,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五 梳理中日关系,培养理性爱国情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2001年秋起在各地实验情况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运算”的比较研究[D]. 黄苏丹. 扬州大学, 2021(09)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D]. 贺媛. 延安大学, 2020(12)
- [6]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D]. 周桂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人教版初中数学现行教材(2012版)与旧版教材(2001版)的对比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部分为例[D]. 陈思帆. 大理大学, 2020(06)
- [8]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物编写变化研究 ——以“人教社”三个版本为例[D]. 周毓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9]2000年以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发展研究[D]. 陶韵嘉.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初中历史课抗战史教学研究 ——基于统编版与多版本历史教科书比较[D]. 岳增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