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击2000年经济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贾宇[1](2021)在《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两会”报道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关乎着新时代条件下媒体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引导,也关系着媒体能否拉近同新闻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便为“两会”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本文在扎实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基本理论入手,区分相关概念,解释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厘清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类型,阐述重大主题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流程。以新华网涉及“两会”的数据新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2018年3月—2021年3月四年间139条“两会”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选题类型和可视化呈现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其中传播效果较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在此期间,发现数据新闻可视化在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过程中简化了受众的理解过程,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打破了传统新闻叙事,实现宏观叙事;应用交互设计,强化了用户参与。但也存在数据来源、可视化方式较为单一、交互设计程度较浅以及缺乏用户反馈机制,传受双方互动性差等不足。对此数据新闻栏目应拓宽数据来源渠道、丰富可视化呈现方式、增强用户交互体验、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优化发展,以期提高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作品的质量。
许林[2](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彭程[3](2020)在《TN公司天猫平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网络购物这类新兴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截至2018年底,我国B2C交易额13.5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的42.96%,其中,仅天猫占了61.5%。目前,天猫卖家店铺数量已从2016年的15万多家上升到21万多家,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天猫平台依托其巨量的用户群体和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对天猫商家收取广告费、技术服务费以及各类软件服务费等费用。在众多天猫商家中,真正做到盈利的只占20%,其余的商家不是收支持平就是面临淘汰的局面。因此,天猫经营者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思考如何去制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网络营销策略。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通过整理互联网营销策略相关文献,在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小服装企业入驻天猫平台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营销的案例分析。文章以传统服装企业TN公司为例,利用SWOT、PEST等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重点研究TN公司天猫平台网络营销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研究策略和保障措施。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消费者行为作为维度重新定位目标市场,通过对店铺设计、产品规划和定价进行优化,完善客户服务理念,制定合理的互联网营销策略来提高商家收益。并指出实施互联网营销策略的若干必要因素:优秀的团队、充实的经费、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此来保障商家长期运营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TN公司的运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给众多同类中小服装企业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文文[4](2020)在《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数据”凭借着巨大的功用、价值与影响力,迅速覆盖了各行各业和公众生活,也催生了数据新闻这一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的叙事方式,而且变革了传统新闻的内容生产流程。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形式把庞杂的数据梳理为清晰易懂的新闻故事,帮助受众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本文以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的佼佼者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该栏目的内容生产流程,以小见大,揭示出数据新闻带来的新变化。并结合该栏目成立以来代表性的数据新闻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其选题、数据、可视化呈现及交互设计的独到之处,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数据新闻未来发展有参考价值的启示。财新网“数字说”栏目的成立离不开“大数据热”的国际、国内环境,亦是基于自身媒体转型需要所做出的创新之举。该栏目依托财新传媒强大的数据新闻团队,推出了多篇颇具影响力的数据新闻报道,走出了一条充满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对其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要想制作出高水准的数据新闻作品,应聚焦于整个生产制作流程,团队建设上,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选题上,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数据上,严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可视化呈现上,要以内容为中心,丰富可视化表达,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交互设计。
安杨[5](2020)在《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以吉林省20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政府依法、全面、便捷公开信息。县级市政府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府,其信息公开既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又与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评价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如何,要通过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等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对吉林省20个县级市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在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等方面,各县级市公开程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大事项公开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我国其他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公开载体集群、政府公报电子版、公开排行榜等公开手段的使用,政策解读信息、义务教育信息、群众意见的重视,以及域外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对科技的探索,如信息检索、信息订阅、无障碍信息阅读,对公开内容范围的探索,如餐饮行业的评价、行政许可证申请信息、域内免费WIFI信息,都是可以吸取的经验。在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需要通过建设领导队伍、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提高公开方式水平、加强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信息化、制度化。
闫鑫[6](2020)在《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正致力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幅员辽阔,省级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全面把握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探寻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确定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理,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构建了经济-二氧化碳的二维评价体系,定量、动态分析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筛选出低碳发展相对较快的省域作为特定子系统,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重视角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进而基于溢出-反馈效应,探讨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溢出-反馈效应的显着影响因素,借鉴回弹效应理论基本框架,将区域关联因素纳入其中,完善其技术指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回弹效应框架,评估、确定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理。最终,本研究从单一省域和省域间协同发展角度提出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将其与经济影响力、感应度结合,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的二维指标,改进现有低碳经济分析框架。以往的低碳经济评价框架多从个别省域自身角度开展研究,较少体现省域间关联作用下的低碳经济交互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省域间经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标相结合,分别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均构建经济-二氧化碳影响力、经济-二氧化碳感应度的二维分析框架,实现更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提出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规律。(2)建立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弥补了现有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多为单区域模型和需求侧/供给侧单视角模型的不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中不同省域角色与作用的系统评价。现有投入产出子系统研究多考虑需求侧或供给侧的单一视角,较少将需求侧和供给侧视角比较探讨。然而,省域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既承担消费者角色也承担生产者角色,单一角度的研究忽略了省域作为消费者的消耗作用或作为生产者的分配作用,具有片面性。因此,本研究结合传统的Leontief模型构建需求侧的子系统模型,借鉴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中的Ghosh模型构建供给侧的子系统模型,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经济和二氧化碳溢出-反馈效应,系统分析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3)纳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关联作用,构建新的回弹效应框架,弥补了现有碳回弹效应模型忽略区域间关联作用的不足,为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理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和更系统的框架。传统的回弹效应评价框架中采用单一省域的技术进步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驱动因素评价指标,这就忽略了区域关联作用下各省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二氧化碳排放的溢出和反馈。此外,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更侧重于从环境角度强调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产出的附属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则是把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个投入要素,可以衡量省域的经济产出,并能体现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纳入区域关联作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中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溢出-反馈效应的显着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关联作用下的经济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构建了新的回弹效应评价框架,更为全面、系统地评估、确定省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
常腾原[7](2020)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承包商自1978年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市场上的政治风险也给中国承包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建造2035”战略推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将面临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风险管理,已成为中国承包商最重要的议题。现有的政治风险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管理、国际联营体等传统的国际商务领域,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中国承包商的政治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少有效的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应对体系。本文旨在识别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事件、行动者和传导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深入揭示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在综合考虑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中国因素”,以及实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运用木桶理论和脆弱性理论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在识别政治风险的管理对策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前期决策模型,并开发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社会在整个风险社会网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内部脆弱性因素(与国际承包商和项目相关的变量)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脆弱性因素既是企业遭受微观政治风险的主要起因,也决定着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下的政治风险后果。在内外因素和木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和来自项目和承包商的微观数据,可以定量地度量国际工程的外部威胁性水平、内部脆弱性水平和政治风险的水平;木桶理论强调系统发生风险的下限,即项目的政治风险水平是由表现最差的外部威胁性指标和内部脆弱性指标所决定的。评价结果更利于风险预警,反应出系统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的薄弱环节。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和选择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国际承包商降低政治风险水平,更好地应对政治风险。本文综合采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脆弱性理论和木桶理论来分析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并建立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对现有国际工程管理和政治风险理论知识的扩充;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建立了国际承包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中国承包商在海外运营时对政治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张彩凤[8](2019)在《反转新闻的多因探求与双面效应》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时代界限清晰的传受关系逐渐被打破,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制作、传播与分享信息,从而拥有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公共性等特点,吸引了数量巨大的网民,同时也增加了网络传播乱象出现的几率。反转新闻就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传播现象,自2013年以来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向。反转新闻多发的原因并不能单方面归咎为媒体的失范操作,而是多方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一再上演的反转新闻总是碰触到社会的敏感话题,裹挟着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使得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大面积蔓延,网络暴力的产生,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冲突,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反转新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该现象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将用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2013年到2018年间发生的较为典型的新闻反转事件作为研究案例,第一章通过对比总结目前有关反转新闻的几种定义,试图对反转新闻作概念性界定,从而具体阐述反转新闻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之间的关系,并从反转新闻发生的诱因层面对其类别进行划分。第二章试图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结合近几年发生的新闻反转案例,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冲突、新媒体传播技术、群体心理、媒体、网民、政府监督等多元因素深入探讨引发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第三章将以一个客观辩证的态度具体阐述反转新闻带来的双面效应,引导大众理性看待这种新的传播现象。第四章将分别从媒体、大众、政府的角度提出可供借鉴的应对反转新闻的策略。当前,新闻反转现象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试图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作规律性探索和学术性分析,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和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媒介环境趋向良性发展。
薛峰[9](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王雅静[10](2019)在《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乃至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人才西进大陆就业发展。2018年初,大陆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31项惠台政策,进一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了优惠待遇。大陆的惠台政策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赴陆求学就业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岸在意识形态,文化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这使得台湾青年在进军大陆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如信息、人脉、制度和竞争等问题,难与大陆快节奏的发展相融合。为了使台湾青年在大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为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本文首先通过对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现状进行相关历史文献与时事资料研读,对当前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归纳与整理。其次,笔者从用户体验设计视角对当前服务于台青在大陆发展的相关网络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总结出服务平台的优劣长短,同时笔者采用用户深度访谈法与问卷调研法两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在大陆求学就业的台湾青年进行用户研究,通过调研结果构建出服务平台的典型目标人物角色,并以此输出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的用户需求。再次,笔者通过前期的相关调研与输出的用户需求为指导,提出了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的四个设计策略。最后,笔者根据构建的设计策略并结合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理论,进行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的设计实践,并对服务平台的推广进行策划。
二、点击2000年经济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2000年经济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案例研究法 |
一、数据新闻可视化概述及其生产流程 |
(一)数据新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1.数据新闻的内涵 |
2.精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报道 |
3.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关系 |
(二)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及其类型 |
1.数据可视化的定义 |
2.数据可视化的类型 |
3.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定义 |
(三)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流程 |
1.确定可视化对象 |
2.评估数据的可视化价值 |
3.选择合适的叙事逻辑 |
4.选择与数据相匹配的呈现方式 |
5.选取可视化工具 |
6.评估可视化效果 |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实践: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 |
(一)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分析 |
1.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 |
2.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板块分类 |
3.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报道数量 |
(二)新华网“两会”可视化作品数据来源分析 |
1.数据来源类目建构及其占比 |
2.数据来源情况分析 |
(三)新华网“两会”可视化作品内容分析 |
1.图文数据组合提炼工作报告 |
2.图文数据解析热点议案 |
3.除全国“两会”外兼顾地方“两会” |
4.日程安排增加会议预告作用为“两会”预热 |
5.挖掘“两会”背后的故事更具人情味 |
(四)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可视化形式分析 |
1.信息图表为最主要的可视化方式 |
2.手机交互代表未来可视化发展方向 |
3.视频可视化趋于沉浸式体验 |
4.漫画等可视化方式有待大力开发 |
三、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的优势及其发展困境 |
(一)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优势分析 |
1.简化受众理解过程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
2.打破传统新闻叙事实现宏观叙事 |
3.应用交互设计强化用户参与 |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困境 |
1.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挖掘力度欠缺 |
2.静态信息图表居多可视化方式较为单一 |
3.交互设计程度较浅用户交互体验欠佳 |
4.缺乏用户反馈机制传受双方互动性差 |
四、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策略及趋势探讨 |
(一)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策略 |
1.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
2.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丰富可视化呈现方式 |
3.探索深度交互设计增强用户交互体验 |
4.完善用户反馈机制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 |
(二)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趋势 |
1.移动端或将成为可视化主要平台 |
2.新兴技术将不断赋能数据新闻可视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
1.4.1 研究重点 |
1.4.2 创新之处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4.2.1 远方的乌托邦 |
4.2.2 愚昧的中国 |
4.2.3 黄祸论 |
4.2.4 中国崩溃论 |
4.2.5 中国威胁论 |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
5.3.1 注重关注度 |
5.3.2 彰显独特性 |
5.3.3 扩大接触面 |
5.3.4 铺陈情感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TN公司天猫平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现况 |
1.1.2 服装营销模式的变迁 |
1.2 研究意义 |
1.3 服装网络营销国内研究综述 |
1.3.1 服装网络营销现状 |
1.3.2 服装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 |
1.3.3 服装网络营销策略 |
1.3.4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工具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内涵与特征 |
2.1.2 市场营销发展史 |
2.1.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2.1.4 STP战略 |
2.1.5 4P组合 |
2.2 互联网营销相关理论 |
2.2.1 互联网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
2.2.2 互联网营销的理论基础 |
2.2.3 互联网营销4C理论 |
2.2.4 互联网消费者分析 |
2.2.5 互联网营销策略组合 |
2.3 相关研究和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N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 TN公司简介 |
3.2 组织架构 |
3.3 经营及财务状况 |
3.3.1 销售情况 |
3.3.2 团队状况 |
3.3.3 店铺运营 |
3.3.4 财务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N公司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4.1 TN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TN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竞争格局分析 |
4.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 TN网络营销SWOT分析 |
4.3.1 TN公司的优势 |
4.3.2 TN公司的劣势 |
4.3.3 TN公司的机遇 |
4.3.4 TN公司的威胁 |
4.3.5 SWOT分析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N公司天猫平台网络营销策略制定 |
5.1 STP分析 |
5.1.1 消费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店铺设计策略 |
5.2.1 统一风格 |
5.2.2 首页设计 |
5.2.3 产品分类 |
5.2.4 产品描述 |
5.3 产品规划策略 |
5.3.1 产品开发 |
5.3.2 质量控制 |
5.3.3 产品类别 |
5.3.4 爆款产品 |
5.4 产品定价策略 |
5.4.1 产品定价 |
5.4.2 促销定价 |
5.5 营销推广策略 |
5.5.1 天猫免费推广 |
5.5.2 天猫付费推广 |
5.5.3 其他推广方式 |
5.6 客户服务策略 |
5.6.1 售前服务策略 |
5.6.2 售中服务策略 |
5.6.3 售后服务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N公司天猫平台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遵循天猫规则 |
6.2 公司制度保障 |
6.3 运营经费保障 |
6.4 人力资源保障 |
6.5 激励机制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基础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及样本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第二章 数据新闻与财新网“数字说”概述 |
2.1 数据新闻的概念承递 |
2.2 财新网“数字说”崛起于数据新闻的实践探索 |
2.2.1 外部环境:大数据开创新闻业的新纪元 |
2.2.2 内在因素:财新网勇于创新的理念 |
2.3 财新网“数字说”组建专业化内容生产团队 |
2.4 财新网“数字说”呈现出数据新闻生产的新特点 |
第三章 财新网“数字说”内容分析 |
3.1 选题分析 |
3.1.1 以话题性选题为主,注重深度报道 |
3.1.2 选题覆盖面广,关注社会民生 |
3.1.3 以国内报道为主,兼具国际化视野 |
3.2 数据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多元化 |
3.2.2 数据分析逐渐专业化 |
3.2.3 数据使用逐渐规范化 |
第四章 财新网“数字说”可视化呈现 |
4.1 可视化呈现分析 |
4.1.1 可视化呈现形式丰富多样 |
4.1.2 注重内容的整体视觉设计 |
4.1.3 图文结合讲述新闻故事 |
4.2 交互设计分析 |
4.2.1 视听兼具,画面生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
4.2.2 操作简单,简化信息,增强用户的参与感 |
4.2.3 个性定制,服务性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
第五章 财新网“数字说”的借鉴与启示 |
5.1 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 |
5.1.1 学界与业界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
5.1.2 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深入生产各环节 |
5.2 选题: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
5.2.1 大数据把握选题方向,更加关注公众利益 |
5.2.2 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凸显新闻价值 |
5.3 数据:严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数据分析能力 |
5.3.1 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搭建高品质数据库 |
5.3.2 挖掘数据深层价值,规范化使用数据 |
5.4 形式:增强交互设计,丰富可视化表达 |
5.4.1 以内容为中心,丰富可视化表达 |
5.4.2 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交互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财新网“数字说”样本列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以吉林省20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理念 |
(一)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 |
(二)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特征 |
(三)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评价标准 |
二、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一)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及问题 |
(二)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产生问题的原因 |
三、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
(一)域内经验 |
(二)域外经验 |
四、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建议 |
(一)加强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队伍建设 |
(二)完善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
(三)拓宽提高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和水平 |
(四)加强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碳经济发展依赖省域转型 |
1.1.2 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省域异质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1 低碳经济相关研究:基于区域层面 |
1.3.2 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1.3.3 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科学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理论 |
2.1.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2.1.2 产业关联相关理论 |
2.1.3 区域关联相关理论 |
2.2 理论框架 |
2.3 概念界定 |
2.3.1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
2.3.2 低碳经济 |
2.3.3 碳回弹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省域特征 |
3.1 能源使用 |
3.2 二氧化碳排放 |
3.3 宏观经济 |
3.4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基于经济-碳排放的二维分析 |
4.1 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
4.1.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4.1.2 区域间经济影响力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力系数 |
4.1.3 区域间经济感应度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感应度系数 |
4.1.4 数据处理 |
4.2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
4.2.1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
4.2.2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分析 |
5.1 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
5.1.1 需求侧Leontief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
5.1.2 供给侧Ghosh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构建 |
5.2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
5.2.1 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 |
5.2.2 需求侧的显着效应识别 |
5.2.3 需求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
5.3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
5.3.1 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 |
5.3.2 供给侧的显着效应识别 |
5.3.3 供给侧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路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驱动机理:基于一个新回弹效应框架的分析 |
6.1 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 |
6.1.1 技术进步率 |
6.1.2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
6.2 新回弹效应框架构建 |
6.2.1 区域关联 |
6.2.2 新回弹效应框架 |
6.3 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
6.3.1 需求侧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
6.3.2 供给侧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单一省域发展的政策建议 |
7.2.2 省域间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治风险的研究综述 |
1.2.2 国际工程的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的界定 |
2.1 国际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
2.1.1 国际工程与国际工程市场 |
2.1.2 国际工程的特点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 |
2.2.2 工程项目风险 |
2.2.3 国际工程风险 |
2.2.4 风险管理方法 |
2.3 风险传导理论 |
2.4 脆弱性理论 |
2.4.1 脆弱性的概念 |
2.4.2 国际工程的脆弱性 |
2.5 木桶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现状 |
3.1 企业的基本情况 |
3.1.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
3.1.2 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
3.1.3 近五年业务涉及行业 |
3.1.4 近五年业务区域分布 |
3.1.5 未来五年海外业务规划 |
3.1.6 近五年项目的承发包方式 |
3.1.7 企业走向海外动因 |
3.2 关注的政治风险及因素 |
3.2.1 关注的风险类型 |
3.2.2 关注的政治风险类型 |
3.2.3 关注的汇兑限制风险因素 |
3.2.4 关注的汇对华关系风险因素 |
3.2.5 关注的政府违约风险因素 |
3.2.6 关注的政府征收/国有化风险因素 |
3.2.7 关注的战争暴乱风险因素 |
3.2.8 关注的行政监管风险因素 |
3.3 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实践 |
3.3.1 近五年经历过的风险事件 |
3.3.2 近五年经历过的政治风险事件 |
3.3.3 认为未经历政治风险的原因 |
3.3.4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
3.3.5 意向采用的风险管控工具 |
3.3.6 过去五年采用的风险防范措施 |
3.3.7 过去五年风险评估的外部合作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
4.1.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 |
4.1.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分类 |
4.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行动者分析 |
4.2.1 数据搜集 |
4.2.2 社会网络分析 |
4.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传导路径 |
4.3.1 风险传导要素 |
4.3.2 解释结构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 |
5.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外部威胁性度量模型 |
5.1.1 变量的识别 |
5.1.2 问卷调查与指标评价 |
5.1.3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1.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1.5 外部威胁性变量的内涵 |
5.1.6 国别风险评价 |
5.2 基于大数据的外部威胁指数动态调整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网络爬虫 |
5.2.3 文本挖掘 |
5.2.4 案例演示 |
5.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内部脆弱性度量模型 |
5.3.1 变量的识别 |
5.3.2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4 内部脆弱性变量的内涵 |
5.3.5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脆弱性评价 |
5.4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 |
5.4.1 模型的建立 |
5.4.2 模型的验证 |
5.4.3 模型的特点 |
5.4.4 模型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对策分析 |
6.1 对策的识别与评价 |
6.1.1 对策的识别 |
6.1.2 重要性分析 |
6.2 对策的内涵与作用 |
6.2.1 因子分析 |
6.2.2 对策的内涵 |
6.2.3 对策的作用 |
6.2.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 前期策略选择研究 |
6.3.1 理论模型 |
6.3.2 贝叶斯网络 |
6.3.3 结果和讨论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
7.1 需求分析 |
7.1.1 功能需求 |
7.1.2 具体功能 |
7.1.3 性能需求 |
7.1.4 系统管理 |
7.2 系统设计 |
7.2.1 系统结构 |
7.2.2 数据体系设计 |
7.2.3 数据的逻辑结构 |
7.3 系统实现 |
7.3.1 系统主界面 |
7.3.2 国别管理界面 |
7.3.3 项目管理界面 |
7.3.4 案例管理界面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世界各国的CRI及排名 |
附录二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风险及管控现状调研 |
附录三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影响因素及对策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案例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8)反转新闻的多因探求与双面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反转新闻的概念及类别辨析 |
1.1 反转新闻的概念辨析 |
1.2 反转新闻的类别辨析 |
第二章 反转新闻的多因探求 |
2.1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因素 |
2.2 新媒体传播技术因素 |
2.2.1 互联网Web2.0 技术 |
2.2.2 4G网络及移动客户端 |
2.2.3 技术的“傻瓜化”趋势 |
2.3 群体心理因素 |
2.3.1 心理场 |
2.3.2 娱乐心理 |
2.3.3 从众心理 |
2.3.4 刻板印象 |
2.4 媒体失范因素 |
2.4.1 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
2.4.2 媒体人的趋利心理 |
2.4.3 把关人的缺失 |
2.4.4 议程设置能力的转移 |
2.5 网民媒介素养不足因素 |
2.6 相关部门监督缺位因素 |
第三章 反转新闻的双面效应 |
3.1 反转新闻的正面效应 |
3.1.1 逐渐逼近新闻真相的过程 |
3.1.2 新闻专业主义的复归 |
3.1.3 趋于理性化的网络表达 |
3.1.4 助推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
3.2 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 |
3.2.1 滋生网络谣言 |
3.2.2 透支媒体公信力 |
3.2.3 消解网民理性 |
3.2.4 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
第四章 反转新闻的应对策略 |
4.1 媒体角度 |
4.1.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
4.1.2 加强媒介的责任意识 |
4.1.3 强化把关人的角色 |
4.1.4 强化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 |
4.2 公众角度 |
4.3 政府角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重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思路的创新 |
二、观点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学科研究 |
二、文献分析 |
三、演绎推理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一)虚拟的代言 |
(二)符码的互动 |
(三)现实的二元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结语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陆惠台政策对台湾青年人才来大陆发展的吸引 |
1.1.2 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
1.1.3 方便台青在大陆发展的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2 针对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的服务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概念与设计理论基础 |
2.1 在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相关概述 |
2.1.1 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融入的现状概述 |
2.1.2 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所遇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 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服务平台概述 |
2.2.1 服务平台相关概念 |
2.2.2 服务平台分类与服务内容 |
2.3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述评 |
2.3.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2.3.2 用户体验的设计流程 |
2.3.3 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 |
2.4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应用于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价值分析 |
2.4.1 用户体验设计为服务平台提供实用性内容 |
2.4.2 用户体验设计为服务平台的易用性操作提供指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台青在大陆发展的服务平台案例分析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典型案例分析 |
3.2.1 案例一——青年公社 |
3.2.2 案例二——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服务中心 |
3.2.3 案例三——厦门市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 |
3.2.4 典型案例分析小结 |
3.3 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用户研究分析 |
3.3.1 目标用户人群界定 |
3.3.2 目标用户深度访谈 |
3.3.3 目标用户问卷调查 |
3.4 目标用户调研总结与需求输出 |
3.4.1 调研总结 |
3.4.2 人物角色创建 |
3.4.3 用户需求输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设计策略 |
4.1 服务平台载体选择 |
4.2 服务平台设计策略 |
4.2.1 以用户为主导的个性化资讯关注 |
4.2.2 整合企业招聘资源,聚焦台青实习就业 |
4.2.3 重塑基础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多样性 |
4.2.4 建立具有归属感的互动社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设计实践与推广策划 |
5.1 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与信息架构分析 |
5.1.1 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
5.1.2 资讯模块信息架构 |
5.1.3 工作模块信息架构 |
5.1.4 服务模块信息架构 |
5.1.5 社群模块信息架构 |
5.2 服务平台的界面交互流程设计 |
5.2.1 登录注册主要界面交互流程 |
5.2.2 资讯模块主要界面交互流程 |
5.2.3 工作模块主要界面交互流程 |
5.2.4 服务模块主要界面交互流程 |
5.2.5 社群模块主要界面交互流程 |
5.3 服务平台的界面视觉设计 |
5.3.1 界面视觉设计规范 |
5.3.2 主要界面视觉设计 |
5.4 服务平台推广策划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问卷调查 |
附录2 用户访谈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4 设计手册 |
四、点击2000年经济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主题数据新闻报道可视化研究 ——以新华网“两会”数据新闻为例[D]. 贾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TN公司天猫平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彭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D]. 贾文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5]县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以吉林省20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D]. 安杨.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0(12)
- [6]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 闫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D]. 常腾原. 东南大学, 2020(01)
- [8]反转新闻的多因探求与双面效应[D]. 张彩凤. 山西大学, 2019(01)
- [9]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D].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台青在大陆求学就业的服务平台设计研究[D]. 王雅静.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