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全面推进高考改革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全面推进高考改革

一、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贾佳[1](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说明

朱家玮[2](2019)在《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公平决定了人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推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于教育事业尤其是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开始有了新的诉求,所以我们在对待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本文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思路方法。本部分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学习后,深入分析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内涵,为文章创作提供思路。第一章对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问题进行论述,阐述了习近平教育公平观内涵、背景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教育公平观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教育公平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本章深刻分析了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精髓,将教育公平分为三方面: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保障公平。第二章论述了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内容体系。习近平教育公平观旨在针对国家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做出指导性的意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让每个人都有发展进步的机会。本章对习近平教育公平观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目标、原则、主要内容上进行了具体阐述,构建了相对清晰的逻辑框架。同时笔者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实施方法,这是本文的重要章节。第三章论述了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其基本特征被概括为: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精神实质。在价值意义方面习近平教育公平观是在吸收前人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与国家的实际际情况相结合而提出的,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同时,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提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

李娅菲[3](2019)在《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都对一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工程人才相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时代呼唤着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探讨发布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三部曲,这为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山东省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定位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要求高校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为山东省十大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以省级层面为切入点,研究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目前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解读了新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问题的存在和新需求的产生推动了新工科的出现。在分析了目前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借鉴了江苏省、天津市代表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的经验,最后依据前面的分析总结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未来发展路径建议。从育人理念方面提出工科教育应适应新经济发展、践行质量理念、注重工程伦理教育;从学科专业方面提出实施专业调整要为新兴产业服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专业质量评价;从项目探索方面提出要改进项目问题、增强项目师资建设;从产教融合方面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组织变革方面提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探索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议,为山东省高校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余慧娟,冀晓萍,钱丽欣,邢星,赖配根,任国平,施久铭,付宜红,李帆,阙明坤,程路,董筱婷[4](2017)在《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临近年末,人民教育编辑部整合政策、专业、实践等领域改革和发展最新动态,借助各方面专家力量,全面、深度总结、提炼一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进展、重要理念、重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撰写形成此报告,以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媒体智库"的独特贡献。

蔡泉水[5](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都持续不衰。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一经诞生,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交往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研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对于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研究,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领域,总结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有效占领新媒体宣传思想阵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回顾总结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从理论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和挑战,从实践层面总结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化挑战为机遇,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除导论和结论外,论文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是:第1章,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省察。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看,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建构安全、传播安全、认同安全三个方面的共同体。第2章,新媒体的理论概要。新媒体包含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互动式数字电视新媒体三种基本形态,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根本特质,并衍生出超媒体、超时空、个性化、开放性、海量化、低门槛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传播,表现出传播结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碎片化、传播空间无限化、传播效应裂变化的特征。新媒体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征,一方面冲击了“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大众传播理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延伸。第3章,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新媒体通过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安全;通过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转型适应力、分散传播注意力、削弱传播管控力,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通过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难度、整合难度、防御难度,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安全。第4章,新媒体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新媒体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参与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新媒体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新媒体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机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通道。第5章,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我国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经验是,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因势利导,从管理到治理;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国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借鉴主要有:立法规范、战略部署、专职机构、安全审查、行业自律、技术管控和实名登记,等等。第6章,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存在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媒体环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做到主观能动与尊重规律相统一,“内容为王”与“形式为圣”相统一,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相统一。明确具体的办法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管控力,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和整合方式转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维护新媒体空间持久清朗。

夏宝龙[6](2015)在《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引领新常态下平稳发展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且用辩证的方法,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

马周[7](2014)在《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高考”报道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被称为“考试的故乡”1。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如今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全国性的人才选拔测试始终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对于关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高考,大众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媒体是如何呈现“高考”这一事件的?历年来对于这一话题的报道是否有所变化?是什么影响了报道框架?报道框架又如何影响了事件本身?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对1979年到2013年期间每年高考前后《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的新闻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从报道类型、报道主题、报道性质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的指标入手,并借助新闻框架理论,结合1979年之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对《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的框架进行了横向分析,并对历年来报道框架的变化进行了纵向的总结。35年以来,《中国青年报》以消息为主要的报道类型,以招生纪律、现象解读和动态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报道中采用多种消息源并以中立报道为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框架会随着考试政策、媒介环境、科技环境以及受众需求等方面变化而改变,但事实、服务和舆论引导框架贯穿了始终。社会变迁会影响报道的时间、方式和内容,反过来,报道内容也会对考试政策的修改和重新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王定华[8](2013)在《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主体,在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居于重中之重地位。中国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在占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收学杂费。2011年所有省份通过了国家级"普九"验收,至此中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跨入全面推进均衡发展的征程。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义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化综合改革,破解体制难题,提高管理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董金玉[9](2012)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分析 ——基于对慧科中文报纸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一经开始,就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报纸媒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新闻和事件都进行了报道。新闻媒体关注教育,这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部分社会媒体在教育宣传报道方面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以慧科中文报纸数据库为报纸媒体样本,对自2004年9月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试图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报纸媒体舆论环境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本文通过对舆论对象、舆论主体、舆论导向进行分析,掌握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的宏观结构。再通过话语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舆论的具体话语使用、舆论关注的焦点和舆论背后代表的利益关系。从报纸媒体样本进行分析来看,我国的报纸媒体主要还是充当政府“喉舌”的功能,但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些媒体开始反思并质疑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甚至有一些完全站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立面。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报纸媒体舆论总的说来是健康的,但也有些报道误区或是偏差。本文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试图找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杜朝晖[10](2010)在《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自2003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施行以来已经历了八个年头了,截止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也已扩展到了80所。这一结果是社会各界对遭人诟病的高考制度厉声讨伐所获得的。然而,在人们欢庆高校获得自主权的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中所凸显的问题又使得人们开始认真审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究竟是否有优越性?很多人又借此重温高考制度的“好”,指出高考制度是目前唯一“公平”的考试,我们不应该放弃高考。而认真地做一理性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高校施行的自主招生制度所出现的问题,例如难以保障公平、考生的诚信问题、高校难以招到合适的学生等问题,是由于现阶段施行的自主招生制度的背景环境不能适应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不是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所具有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可以保障高校的入学起点公平,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适材适所。根据对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由各高校自主单独招生逐步地走向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进行招生,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尚未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所导致的。然而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我国依旧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旧有思想指导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合适的。强国的首要因素是要增强国民的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先进性,如何提高教育的先进性?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追根溯源则是要改革统一性高考制度。只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目标导向,教育才能真正地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前的统一性高考制度尽管保障了社会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它完全忽略了人之人为人所应接受的教育和所应获得的发展。有鉴于此,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制度在包括高校自身规划、高校内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招生组织、招生考试、录取标准以及录取对象等方面都由高校自身决定。这样的招生制度秉持的是“教育是一种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的教育理念,没有了统一性的考试,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以得到全面的实施,而大学生也不再是应试教育下的只会把考试作为目标的“机器”,而是能够利用大学里充裕的自由时间好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身兴趣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自主招生制度由于环境的不成熟,导致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高校自主招生成本高,收效低;高校无法招收满意的学生以及监督机制缺乏导致招生腐败等问题,也使得多数学者认为自主招生制度存在多种缺陷,无法保障教育的公平。这些问题固然是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然而它们并不是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社会的诚信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这样的环境所造成的。因此,在多数学者已经论证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较为合理的招生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关键不在于研究制度本身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而是先要实现自主招生制度,并研究怎样完善整个社会体系以实现完全自主招生制度。本文认为在我国要实现完全自主招生制度,需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二是要完善各级阶段的素质教育;三是要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完善监督机制。本文主要由绪论和正文三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研究现状、核心概念阐述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角度对统一性高考制度的逐步演变进行分析,然后对目前统一性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进行客观分析,提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第二章在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内容进行阐述之后,进而分析目前实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着重探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方向,并在这部分的论述中提出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在终极性目标中,本文的观点是我国实行完全自主招生制度应改革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实行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只有当整个社会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及诚信的社会和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时,自主招生制度才能发挥其优越性,从而不再为人所误解。

二、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概述
    1.1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内涵
        1.1.1 教育公平的内涵
        1.1.2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内涵
    1.2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2.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需要推进教育公平
        1.2.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促进教育公平
        1.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需要推动教育公平
    1.3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1.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公平思想
        1.3.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教育公平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内容体系
    2.1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目标
        2.1.1 推进全面的教育公平
        2.1.2 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2.1.3 促进可持续的教育公平
    2.2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原则
        2.2.1 坚持平等原则
        2.2.2 坚持利益补偿原则
    2.3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主要内容
        2.3.1 教育机会公平
        2.3.2 教育条件公平
        2.3.3 教育保障公平
    2.4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实施途径
        2.4.1 缩小教育经费区域差异
        2.4.2 推进师资力量均衡化
        2.4.3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2.4.4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制度体系
        2.4.5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2.4.6 加强公平的教育法治建设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特征与现实意义
    3.1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基本特征
        3.1.1 科学性
        3.1.2 时代性
        3.1.3 创新性
    3.2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现实意义
        3.2.1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理论意义
        3.2.2 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的实践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工程教育相关文献概述
        1.2.2 关于新工科的相关文献概述
        1.2.3 关于山东高校工科教育的相关文献概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教育
        2.1.2 工科
        2.1.3 新工科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1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1.1 人才供给有偏差
        3.1.2 人才培养质量需提高
        3.1.3 产学研合作效率低
        3.1.4 工科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2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1 未来就业市场改变巨大
        3.2.2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
        3.2.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3.2.4 人工智能企业的增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
    4.1 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行动
        4.1.1 2017年新工科三大行动
        4.1.2 2018年新工科两大行动
    4.2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布局
        4.2.1 专业布局
        4.2.2 项目布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省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天津市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1.1 天津大学—“天大行动六问”
        5.1.2 天津科技大学—“一体化实践教学”
    5.2 江苏省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2.1 江苏理工学院—“顶天立地”培养“新工科”人才
        5.2.2 南京理工大学—“多元多样”模式
    5.3 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6.1 创新育人理念
        6.1.1 教育适应新经济发展
        6.1.2 践行教育质量理念
        6.1.3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6.2 实施专业调整
        6.2.1 为新兴产业服务
        6.2.2 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
        6.2.3 建立专业质量评价
    6.3 促进项目改进
        6.3.1 改进项目问题
        6.3.2 加强项目师资建设
    6.4 加强产教融合
        6.4.1 加强产学研合作
        6.4.2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6.5 推动组织变革
        6.5.1 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6.5.2 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总概述
    (一) 2017:中国基础教育“战略规划年”
    (二) 2017: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年
    (三) 2017:中国基础教育迎接挑战年
二、立德树人:呈现新气象
    (一) 概述
    (二) 案例
        湖南长沙市雷锋小学:把革命传统教育做出新意和深度
        山东济宁:将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福建:突破美育硬件不“硬”的瓶颈
    (三) 简评
三、中小学校党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 概述
    (二) 案例
        湖南雅礼实验中学:创新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北京:探索区域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新模式
        北京一零一中学:做好“双培养”工作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贴近学生学马列
    (三) 简评
四、义务教育:扎实迈向城乡一体化
    (一) 概述
    (二) 案例
        山东:均衡配置城乡师资
        江西省芦溪县: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
        山西省晋中市:依靠制度规避与择校相关的腐败问题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实现机制
    (三) 简评
五、高考改革:引发高中教育新变革
    (一) 概述
    (二) 案例
        北京十一学校:完善走班制
        浙江:“2+1”模式与全员育人导师制
        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三) 简评
六、课程教材教学教研:为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一) 概述
    (二) 案例
        1. 课程教材
        (1) 统编三科教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3) 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4) 加强法治教育和宪法教育
        (5) 课程呈现综合化、统整化与实践化发展趋势
        2. 课堂教学
        (1) 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
        (2) 项目化学习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
        3. 教研
        (1) 强调经验与证据相结合
        (2) 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
        (3) 打造新型教研共同体
    (三) 简评
七、学校治理:重构现代学校制度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龙游中学:探索完全组阁制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园空间变革中实现管理变革
        山东日照:“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校长职级制评价体系
    (三) 简评
八、学前教育:追求普惠、健康
    (一) 概述
    (二) 案例
        江苏张家港:以制度保证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贵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三) 简评
九、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拥有精彩人生
    (一) 概述
    (二) 案例
        山东青岛:创新体制机制, 实施特教特办
        江苏南京:构建现代化随班就读专业支撑体系
    (三) 简评
十、民办教育:支持与规范同步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确定首批22个省级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基地
        广东东莞:“十三五”增加投入6.5亿元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重庆:五项措施治理民办培训机构乱象
    (三) 简评
十一、新技术:与教育携手前行
    (一) 概述
    (二) 案例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应用教育大数据, 升级教育质量评价
        贵州: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积累过程数据,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三) 简评
十二、教师、校长队伍:固本培元
    (一) 概述
    (二) 案例
        黄大年:师德新典型
        江苏泰州:“三方协同”创建卓越教师培训体系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持续落地
        重庆:面向农村的本土全科教师培养
    (三) 简评
十三、教育督导:深度促进教育发展
    (一) 概述
    (二) 案例
        浙江丽水:政府领导兼任教育“特邀督学”
        上海浦东:与学校共谋发展的问题导向性督导
        山东潍坊:“互联网+教育督导”模式
        福建大田:强化督导结果使用的效能
    (三) 简评
十四、改革与发展建议

(5)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依据和意义
        0.1.1 选题依据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目的与方法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路线和方法
    0.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0.3.1 研究重点和难点
        0.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0.4 文献综述
        0.4.1 意识形态基本问题研究概况
        0.4.2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概况
        0.4.3 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述评
        0.4.3.1 国外关于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概况
        0.4.3.2 国内关于新媒体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概况
        0.4.3.3 研究述评
第1章 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省察
    1.1 意识形态的涵义
        1.1.1 意识形态的概念
        1.1.2 意识形态的本质
        1.1.3 意识形态的特征
        1.1.4 意识形态的功能
    1.2 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1.2.1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
        1.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1.2.3 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安全的关系
    1.3 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1.3.1 马恩列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1.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1.3.3 习近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第2章 新媒体理论概要
    2.1 新媒体概念
        2.1.1 新媒体的含义
        2.1.2 与新媒体相关的概念
    2.2 新媒体形态
        2.2.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2.2.2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2.3 新媒体传播
        2.3.1 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
        2.3.2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第3章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3.1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冲击
        3.1.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冲击
    3.2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
        3.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面临转型的挑战
        3.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注意力面临分散的挑战
        3.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管控力面临削弱的风险
    3.3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3.3.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难度加大
        3.3.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难度加大
        3.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难度加大
第4章 新媒体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
    4.1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机遇
        4.1.1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参与水平
        4.1.2 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
    4.2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
        4.2.1 新媒体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
        4.2.2 新媒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4.3 新媒体带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机遇
        4.3.1 新媒体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机遇
        4.3.2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通道
第5章 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与启示
    5.1 中国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
        5.1.1 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
        5.1.2 因势利导,从管理到治理
        5.1.3 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
    5.2 国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
        5.2.1 立法规范
        5.2.2 战略部署
        5.2.3 专职机构
        5.2.4 安全审查
        5.2.5 行业自律
        5.2.6 技术管控
        5.2.7 实名登记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
    6.1 夯实社会存在根基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
        6.1.2 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
    6.2 加强制度保障
        6.2.1 国家制度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6.2.2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6.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3 优化新媒体环境
        6.3.1 繁荣发展新媒体文化
        6.3.2 推进新媒体技术自主创新
        6.3.3 培育“四有”网民
    6.4 坚持正确方针原则
        6.4.1 主观能动与尊重规律相统一
        6.4.2“内容为王”与“形式为圣”相统一
        6.4.3 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统一
        6.4.4 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相统一
    6.5 明确办法措施
        6.5.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融合
        6.5.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
        6.5.3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管控力
        6.5.4 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和整合方式转型
        6.5.5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6.5.6 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6.5.7 维护新媒体空间持久清朗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引领新常态下平稳发展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领会全面 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八八战略”是指引浙江新常态发展的总纲领
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7)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高考”报道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考制度的研究
        1.2.2 关于高考报道的研究
        1.2.3 有关《中国青年报》的研究
    1.3. 对框架理论的研究
        1.3.1 框架理论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
        1.3.2 新闻框架的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目标媒体的选择
        1.4.3 时间范围的选择
        1.4.4 概念界定
    1.5 框架建构
        1.5.1 报道主题
        1.5.2 报道类型
        1.5.3 消息来源
        1.5.4 报道性质
    1.6 历史分期
第二章 1979—1984年《中国青年报》的高考报道
    2.1 时代背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
        2.1.1 社会环境:新闻观念的恢复
        2.1.2 媒介环境:报业开始复苏,机关报一统天下
        2.1.3 教育环境:统一高考恢复,整体录取率低
    2.2 1979-1984年《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框架分析
        2.2.1 报道主题:以心态引导为主
        2.2.2 报道类型:以专栏和消息为主
        2.2.3 消息源:以媒体、官方、专家和读者为主
        2.2.4 报道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
        2.2.5 小结:以舆论引导框架为主
第三章 1985-1998年《中国青年报》的高考报道
    3.1 时代背景:改革开放逐步展开
        3.1.1 教育环境:高考改革起步
        3.1.2 媒介环境:引入信息概念
        3.1.3 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3.2 1985-1998年《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分析
        3.2.1 报道内容:服务类信息增多
        3.2.2 报道类型:专栏报道由多到少
        3.2.3 消息来源:记者主动寻求消息源
        3.2.4 报道基调:以中性报道为主
        3.2.5 小结:由宣传框架向信息框架过渡
第四章 1999-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高考报道
    4.1 时代背景:高校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4.1.1 教育环境:高考改革深化
        4.1.2 科技环境: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4.1.3 媒介环境: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
    4.2 1999-2013年《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分析
        4.2.1 报道数量:扩招造成了考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
        4.2.2 考试时间提前对报道的影响
        4.2.3 报道主题:集中对政策变化、考风考纪和新现象的报道
        4.2.4 报道类型:图片元素增多、动态新闻增加
        4.2.5 消息来源:网络消息源出现
        4.2.6 小结:报道的公共服务性渐显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框架总结
    5.1 报道内容:以考风考纪、现象解读和动态新闻为主
    5.2 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
    5.3 报道基调:以中立报道为主
    5.4 消息源:多元化
    5.5 事实、服务和舆论引导框架始终存在
    5.6 与受众的关系
    5.7 报道与高考之间的互动
    5.8 框架功能分析
        5.8.1 公平框架与负面报道体现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
        5.8.2 服务性内容与专栏相结合体现为读者服务功能
        5.8.3 正面和负面报道与现象解读相结合体现舆论引导功能
        5.8.4 道德框架塑造政府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
    (一) 义务教育起步实施 (1986—1991年)
    (二) 义务教育全力推进 (1992—2000年)
    (三) 义务教育攻坚克难 (2001—2011年)
    (四) 义务教育走向均衡 (2011年至今)
二、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做法
    (一) 坚持重中之重, 将义务教育摆到突出位置
    (二) 坚持依法治教, 努力加强义务教育法制建设
    (三) 坚持形成合力, 在政府主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四) 坚持实事求是, 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五) 坚持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
    (六) 坚持均衡配置, 适时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 坚持与时俱进,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1. 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2. 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
        3. 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4. 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
    (八) 坚持以人为本, 关心支持弱势群体
    (九) 坚持建章立制, 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十) 坚持关注内涵, 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三、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 着力统筹城乡,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深化教育改革
        1.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2. 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3. 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
    (二) 着力完善政策, 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
        1. 更加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 更加重视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
        3. 更加重视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体制创新。
    (三) 着力体现关怀,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
        1. 关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 关怀农村留守儿童。
    (四) 着力标本兼治,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 阳光入学。
        2. 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和相关人员参加, 接受各方监督。禁止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3.“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 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 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4. 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实行总量控制。要积极与家长互动, 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5. 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上好体育课。安排好大课间活动或课间操、眼保健操, 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6. 规范考试。
        7. 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采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分级评价, 多用鼓励性评语, 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 避免分分计较。
        8. 一科一辅。每个学科可选择一种经省级有关部门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 购买时遵循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得再向学生推荐、推销其他教辅材料。
        9. 严禁违规补课。
        1 0. 严加督察。
    (五) 着力攻坚克难, 推动缓解城市择校问题
        1. 合理划定入学范围。
        2. 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3. 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4. 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5. 制订落实配套措施。
    (六) 着力强化督导, 督促各地把义务教育重要工作落到实处
        1. 全面贯彻《教育督导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2012年10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健全了督政、督学、监测体系, 完善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价制度, 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条例》加强了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 提升了教育督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条例》完善了教育督导法规和规章制度, 规范教育督导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问责机制, 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效果。
        2. 督促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9)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分析 ——基于对慧科中文报纸数据库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 社会各界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注
        (二) 政府对教育舆论的重视
        (三) 自身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
        (二) 关于舆论与教育的研究
        (三) 有关舆论与课程改革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话语分析法
        (三) 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
        (二) 舆论、舆论环境
    二、理论基础
        (一) 话语分析理论
        (二) 议程设置理论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现状
    一、舆论对象
    二、舆论主体
    三、舆论导向
第四章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话语分析
    一、媒体样本标题的话语分析
    二、媒体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
第五章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内容分析
    一、舆论主题的内容分析
    二、具体文本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言
    三、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10)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本身的研究
        1.2.2 对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自主招生制度的研究
        1.2.3 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阐述
        1.3.1 高校招生制度
        1.3.2 统一性高考制度
        1.3.3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1.3.4 公平
        1.3.5 教育公平
    1.4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1.4.1 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4.2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沿革
    2.1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
        2.1.1 建国初期的统一性高考制度
        2.1.2 文革时期的推荐入学制度
        2.1.3 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与"双轨制"期
        2.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与"并轨"期
        2.1.5 新时期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期
    2.2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分析
        2.2.1 对我国目前高校招生制度公平的客观认识
        2.2.2 当前高校招生制度不公平的表现
    2.3 改革努力的方向——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第3章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分析
    3.1 我国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内容和目标
        3.1.1 自主招生制度的内容
        3.1.2 自主招生制度的目标
    3.2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成效分析
        3.2.1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现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不足
        3.2.2 对于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4章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方向
    4.1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4.1.1 高校联合组织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放弃"高考"
        4.1.2 面试方式的多样化选择
    4.2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4.2.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4.2.2 完善各级阶段的素质教育
        4.2.3 完全自主招生所需要的诚信机制
        4.2.4 完全自主招生所应有的监督机制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四、与时俱进 乘势而上 全面推进高考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教育公平观研究[D]. 朱家玮.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D]. 李娅菲.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J]. 余慧娟,冀晓萍,钱丽欣,邢星,赖配根,任国平,施久铭,付宜红,李帆,阙明坤,程路,董筱婷. 人民教育, 2017(24)
  • [5]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蔡泉水. 南昌大学, 2016(02)
  • [6]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引领新常态下平稳发展创新发展[J]. 夏宝龙. 政策了望, 2015(01)
  • [7]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高考”报道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D]. 马周. 西北大学, 2014(09)
  • [8]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王定华. 中国教育科学, 2013(04)
  • [9]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分析 ——基于对慧科中文报纸数据库的实证分析[D]. 董金玉.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8)
  • [10]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D]. 杜朝晖. 江苏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全面推进高考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