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丛丽[1](2021)在《基于“彩虹式”阅读教学法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英荟[2](2021)在《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分层教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以及它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加入到应用分层英语阅读教学行列中来。然而,先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实验研究,较少对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实际课堂中的运用现状进行探讨。因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探究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基于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输入假说理论,本研究调查了邹平市某初中三个年级在校学生以及该学校英语任课教师。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何?(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3)初中英语分层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经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果:(1)当前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了解并使用分层教学,对分层教学有基本的认识;在实际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运用;多数英语教师们对这一教学模式整体上抱有乐观态度,有些教师认可并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但仍有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抱有较消极的情感态度。(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认知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分层教学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在具体实施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方式、阅读材料的选择及分层评价方式仍有待创新;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分层教学加重了教学负担并拒绝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3)笔者通过访谈探讨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部分教师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并且缺乏分层教学实践上的指导和实施中的研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误解分层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会影响到实施过程,而且有些学生本身基础薄弱、主动性差,这也制约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本文重点研究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并发现了在应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了其原因,为应用分层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笔者未来将继续关注并钻研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运用,使其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方面更好地为初中英语教学服务。
吴秀文[3](2021)在《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高中生的终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目前,针对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判断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达到何种水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将SOLO分层评价法和史料实证素养相结合,从SOLO分层评价理论考察学生所处的历史思维能力层次,以检测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从而为培养高中生以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为核心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为历史课程服务,大力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促进高中生的终生发展。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厘清SOLO分层评价法的理论来源、分层内容和“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容,重新达成基于SOLO分层评价的“史料实证”素养分层内容;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对笔者所在实习学校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培养高三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主要形式之一的“历史小论文”撰写进行案例研究,试图建构一个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分层评价模型,并据此编制一份教学探究活动案例,讨论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注意的回答策略;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在SOLO分层评价法下,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培养措施,并总结反思在运用SOLO分层评价法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以间接完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综合水平,也为一线历史教师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赛明倩[6](2020)在《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分层评价研究 ——以《生活语文》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发展对人提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要求以及在有关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学生评价改革的推动下,这都表明评价越来越关注“人”在学习本身中的意义。而在培智教育领域,目前培智学校学生学习评价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评价与教学过程割裂;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评价反馈;此外,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培智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两类特殊主体,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如何从“人”的主体性意义出发,使教师从“教人”到“评人”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人”到“成人”的转化。在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培智学校教师要从智力障碍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实现从评价观念到评价行为的转变。智力障碍学生作为教育群体中一种特殊的“人”,他们离开学校之后最终要回归到主流社会之中。在此意义上,他们不仅要学习,更要懂得如何学会学习,即如何通过做“学习之事”成“变化之人”,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转变,最终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基于此,提出了在教学与评价整合学习评价理念之下的学习分层评价。基于目标的层次性理论及过程性理论,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等对培智学校学生进行班内分层,根据分层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这种评价任务设计通过任务式的方式,把评价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解决任务的过程也是做事的过程,这种做事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分层评价的前提是先确定学生学习分层评价目标。因此,首先,根据障碍类型、智商等级、学科水平等将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分层。其次,将学习目标从抽象的教育目的到具体化的课时目标序列化分解,通过单元目标设计,对《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分解以及通过教材分析、实践分析等,并结合《自编培智学校四好量表》分析出智力障碍学生目前的发展需要,将课程线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线对接,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之中,教师通过设计评价任务,即通过对学生分层,制定学习分层评价目标,创设分层学习活动,收集不同层次的学术作品以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术作品打分。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即在做“教人”与“评人”之事。智力障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即在做“学习之事”的过程实现从“学人”到“成人”的转化。由于目前智力障碍学生学习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尚缺乏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智力障碍学生异质性较大,无论从前期的评估还是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评价任务的设计都需要回归到每位智力障碍学生本身。
吕梦頔[7](2020)在《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个性和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考科目变化,带来了高中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高中固定行政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发展。为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前期调研基础之上,乌海一中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了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乌海一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效果评价及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学校及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在因材施教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乌海一中实际校情和学生的分层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习题设置四个方面设计了“羧酸酯”三个分层教学班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实践。从成绩对比、学生反馈、教师反馈、家长反馈、班级管理、教师能力、家校沟通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反思与评价。最后根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单独辅导、排座位、培养化学课代表、微信群家长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和成绩,促进班级树立良好学风;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自我革新意识,掌握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老师和家长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持满意态度,乌海一中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的实施初见成效。
任香羽[8](2020)在《分层教学在初中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大。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学科,学生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而我国现阶段还处在教育需求大而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范围地采用了班级授课制。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对于我国动辄四五十人的班额来说,部分后进生,理解、消化知识所需的时间要更多,但为了统一进度,教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就会慢慢积累,与成绩好的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上课有点啰嗦,进度太慢,这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他们可能产生自负心理,认为自己不怎么用听讲也能轻易学好数学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授课方式就显得并不那么合理了。由此,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将学生进行分层,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本文在决定使用分层教学这种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不等式部分的内容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不等式部分的内容是可以和数学中许多其他知识联系起来的综合性较强,又蕴含多种数学思想的内容。并且,它出现在天问培训学校的教材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也接触过,并不那么陌生,因此,本文选择不等式作为研究的内容。此次教学实验先进行了一次前测,根据结果,认为两个班的学生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再根据显性隐性相结合的原则,将B班学生分为Ⅰ、Ⅱ、Ⅲ个层级,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教学。在学生完成不等式部分的内容的学习后,对他们再一次进行了测试,发放了有关此次分层教学的问卷调查,对三位上课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测试结果和访谈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总结分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此次教学实验的不足,并提出对不等式分层教学的建议。通过对初中不等式的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分析,可更好把握分层教学的方法,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赵欢[9](2020)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文中指出因水平而教是指根据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差别化教学,按照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以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差异性、针对性、发展性、自由性的特点,按学生现有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水平而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革新,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具有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教育向个性教育、分流发展、自由生态发展的时代价值。研究立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以H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语文复习课改革的成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因水平而教的研究现状、意义、思路及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视角探讨因水平而教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首先对因水平而教的学生和复习课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行动的内容、信源、步骤进行介绍,接下来结合行动前的学情和学生情况,对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分析,基于此提出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行动设计。第四部分,第一阶段行动研究。主要以阅读和习作表达这两个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策略实践行动研究,展示了阅读复习中的《体会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实践。第五部分,第二阶段行动研究。主要在实践中完善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复习课《积累运用&反问句》的设计和实践,观察应用效果,总结在复习课中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推动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第六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结论分析。经过两轮的行动实践,关于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间、行动研究的条件等限制,研究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七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改进对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因水平教教学策略的改进途径。
邵春平[10](2020)在《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大学体育课程变得更加多样化,网球选项课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所开设,并得到学生们的喜爱。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入门较难的体育项目,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指导和练习,学生往往很难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而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传统教学通常釆用大班制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学整体效果欠佳,这就意味着必须适当的革新网球教学模式。本文正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将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性验证,为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及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在理论上对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实施原则和教学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以广东金融学院2018级两个网球选项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动态分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从以下三个部分剖析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网球选项课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两个班学生实验前的选课动机、专项身体素质、网球初始水平以及运动态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16周的不同教学模式教学,对实验后学生的网球技术、专项身体素质、运动态度、学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得出结论:网球课程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形态是,首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情况分割为若干层级,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同层级类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评价学生学习的状态,再作分层后实施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级中得到有效的学习。网球课程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尤其是技术和理论的考核明显优于对照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分类分层、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增强师生的相互交往,有效加强学生运动的自信心;学生对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本身的认知程度良好,并认为该模式对学生学习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但该模式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
2.1.1 分层教学的含义 |
2.1.2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
2.1.3 分层教学的原则 |
2.1.4 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
2.2 国内外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关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因材施教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3.4 输入假说理论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提纲 |
3.4.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3.5 研究程序 |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6.1 问卷的回收统计及数据统计与分析 |
3.6.2 访谈资料的处理 |
3.6.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整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 |
4.1.1 对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认识 |
4.1.2 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
4.1.3 对分层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态度 |
4.2 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师与学生对分层阅读教学认知上存在误解与偏差 |
4.2.2 具体实施中学生分层方式、阅读材料的选择及分层评价方式有待创新 |
4.2.3 教师对分层英语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较消极 |
4.3 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教师对分层教学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
4.3.2 学生对分层教学不理解以及学困生对此态度消极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对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Ⅱ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研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Ⅲ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现状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Ⅳ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现状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课堂观察记录本(部分) |
附录 Ⅵ 师生访谈内容记录 |
致谢 |
(3)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层级要求 |
第一节 SOLO分层评价法的基本层次 |
第二节 史料实证素养的层次水平 |
第三节 SOLO分层评价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相结合 |
第二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研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关于上海市某高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研 |
第二节 关于上海市某高中高三历史小论文撰写情况分析研究 |
第三节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的探究活动案例研究 |
第四节 中学历史课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措施及反思 |
第一节 夯实知识基础,增强关键能力的系统性 |
第二节 结合其他素养,提高关键能力的综合性 |
第三节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关键能力的灵活性 |
第四节 反思SOLO分层评价法,提高关键能力的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上海市某校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问卷 |
致谢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分层评价研究 ——以《生活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三、在评价任务设计中实现学生学习分层评价与教学整合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习分层评价 |
二、分层目标 |
三、评价任务设计 |
四、教学与评价整合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趋势分析 |
二、文献内容分类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分层评价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培智学校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第五节 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教学与评价整合理念下的学习分层评价 |
第一节 目标的层次性理论 |
一、基于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思考 |
二、基于过程层次理论的思考 |
第二节 学习分层评价中评价任务设计框架 |
一、学生分层 |
二、制定学生学习分层评价目标 |
三、创设学生分层学习活动 |
四、收集学生分层学习作品 |
五、设计学生学习作品评分规则 |
第三章 学习分层评价目标具体化分析 |
第一节 学习目标系统的层级关系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育目标 |
三、课程标准 |
四、教学目标 |
五、学科教学目标 |
六、学期目标 |
七、单元目标 |
八、课时目标 |
第二节 单元目标分析 |
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实践分析 |
第三节 课时目标设计 |
一、课时目标要有层次性 |
二、课时目标要清晰具体可操作 |
第四章 学习分层评价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如何设计学习分层目标 |
一、确定学生分层 |
二、确定学习分层目标 |
第二节 教师如何对任务描述及说明 |
一、确定评价内容 |
二、确定评价方式 |
三、确定评价情境 |
四、确定评价时间 |
第三节 教师如何收集作品 |
一、质性资料收集 |
二、量化资料收集 |
第四节 教师如何确定作品评分规则 |
一、评分标准 |
二、等级水平 |
三、打分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走班制 |
2.1.2 分层教学 |
2.1.3 走班制分层教学 |
2.1.4 行政教学班 |
2.1.5 分层教学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因材施教理论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2.5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 实施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措施 |
3.1 前期准备 |
3.1.1 教师培训 |
3.1.2 家校沟通 |
3.1.3 排课保障 |
3.2 教学实施 |
3.2.1 学生分层 |
3.2.2 教学分层 |
3.2.3 评价分层 |
4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
4.1 案例1:“羧酸酯”教学案例A层班: |
4.2 案例2:“羧酸酯”教学案例B层班 |
4.3 案例3:“羧酸酯”教学案例C层班 |
4.4 案例分析 |
4.4.1 教学目标分析 |
4.4.2 教学内容分析 |
4.4.3 教学方法分析 |
4.4.4 习题设置分析 |
5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
5.1 实施效果 |
5.1.1 成绩对比 |
5.1.2 学生反馈 |
5.1.3 教师反馈 |
5.1.4 家长反馈 |
5.2 问题分析 |
5.2.1 班级管理不完善 |
5.2.2 教师能力不均衡 |
5.2.3 家校沟通不充分 |
6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
6.1 单独辅导策略 |
6.2 排座位策略 |
6.3 化学课代表培养策略 |
6.4 微信群家长会策略 |
6.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策略 |
7 结语 |
7.1 结论与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分层教学在初中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因材施教”理论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
2.4 多元智能理论 |
2.5 SOLO分类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
3.1.1 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 |
3.1.2 国外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
3.2 国内分层教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
3.2.1 国内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 |
3.2.2 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
3.3 选择不等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说明 |
3.3.1 不等式教学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 |
3.3.2 不等式知识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
4 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4.2 测试卷1的编制与结果分析 |
4.2.1 测试卷1的编制与实施 |
4.2.2 测试卷1的结果分析 |
4.3 测试卷2的编制与结果分析 |
4.3.1 测试卷2的编制与实施 |
4.3.2 测试卷2的结果分析 |
4.4 对B班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调查 |
4.4.1 对学生学习的现状调查 |
4.4.2 对教师进行访谈及分析 |
5 不等式分层教学的设计案例 |
5.1 学生分层 |
5.2 教学目标分层 |
5.3 教学过程分层 |
5.3.1 导入阶段 |
5.3.2 提问阶段 |
5.3.3 讲解阶段 |
5.3.4 布置作业阶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不等式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
6.2 对于教学方面的建议 |
6.2.1 分层教学的优点 |
6.2.2 分层教学的弊端 |
6.2.3 对教育教学的建议 |
6.3 反思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测试卷1 |
附录 Ⅱ 测试卷2 |
附录 Ⅲ 对B班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调查 |
附录 Ⅳ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课堂实录 |
致谢 |
(9)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实施因水平而教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 |
第一节 行动研究基本信息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设计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三章 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 |
第二节 行动实施 |
第三节 观察分析 |
第四节 反思总结 |
第四章 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 |
第二节 行动实施 |
第三节 观察分析 |
第四节 反思总结 |
第五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实施成效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剖析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归因 |
第六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内容优化路径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方法优化路径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组织优化路径 |
第四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评价优化路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一:行动研究学生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行动研究教师访谈记录表 |
附录三:第一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四:第二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五: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10)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1.1.2 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需要 |
1.1.3 网球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动态分层教学的相关概念 |
2.1.1 分层教学的定义 |
2.1.2 动态的定义 |
2.1.3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定义 |
2.2 国外关于动态分层教学的研究 |
2.2.1 动态分层教学思想的提出 |
2.2.2 动态分层教学的研究发展 |
2.3 国内关于动态分层教学的研究 |
2.4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2.4.1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教育学依据 |
2.4.2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心理学依据 |
2.4.3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生理学依据 |
2.4.4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哲学依据 |
2.5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
2.6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2.6.1 全面性原则 |
2.6.2 差异性原则 |
2.6.3 主体性原则 |
2.6.4 动态性原则 |
2.6.5 激励性原则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实验基本情况 |
4.2 实验测试内容与标准 |
4.2.1 专项素质测试的内容与标准 |
4.2.2 网球技术测试内容与标准 |
4.3 教学实验实施 |
4.3.1 对照班的传统教学模式 |
4.3.2 实验班的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
4.3.3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案例(第三次课)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身体情况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网球专项技术测试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运动态度对比分析 |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1 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2 网球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5.2.3 网球理论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5.3 学生学习行为结果与分析 |
5.3.1 学生参与情况对比分析 |
5.3.2 师生交往情况对比分析 |
5.3.3 学生运动自信心对比分析 |
5.4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模式认可度对比分析 |
5.4.1 学生对教学模式本身的认知程度 |
5.4.2 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网球课程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重在合理的教学方法 |
6.2.2 网球课程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动态评价环节至关重要 |
6.2.3 网球课程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必不可少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彩虹式”阅读教学法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D]. 丛丽. 鲁东大学, 2021
- [2]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 张英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SOLO分层评价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D]. 吴秀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分层评价研究 ——以《生活语文》课程为例[D]. 赛明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D]. 吕梦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分层教学在初中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任香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D]. 赵欢. 三峡大学, 2020(06)
- [10]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D]. 邵春平.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