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可以取代政府吗?

电子产品可以取代政府吗?

一、电子能取代政府吗?(论文文献综述)

王喜媛[1](2020)在《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依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现实”就是人与人类的当下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当下的显现。从科学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下的存在——“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在信息化革命的条件下,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以智能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社会为基础对信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智慧社会”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很多质的变化。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引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将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即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体现为人们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决策方式、执行路径和方法等治理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为此,本文选择“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研究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问题找到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规律,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是:梳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预测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型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分析当前社会的鲜明特征,基于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我国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关系,阐述由社会形态变革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必然性,对智慧社会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内容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论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日益显着,众多新技术融合突破,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遇到的困境的同时,正在带来人类社会运行智慧化、生产关系虚拟化的深刻变革。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出现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社会治理变革的内驱力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加剧而快速变化,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构建灵活、高效、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社会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风险的出现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并提高了社会控制难度。本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证触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理念变革已经具备,阐明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革历程。最后,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困境的系统分析,提出必须通过“智慧化”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思路。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潜在的价值,使社会治理和谐地融入智慧化的新时代,稳步迈进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提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文化的转型;第三,分析智慧治理模式转型的实例,对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第四,从管理哲学视角探究新技术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论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观念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有价值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及其相应理念的变革。在深入分析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深度融合、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经济社会跨越式演进等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素分析,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研究。从智慧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出发,探讨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关系调整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哲学视角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从管理哲学视域的深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洪晓楠,张媛[2](2020)在《二战后德国文化强国战略选择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由弱化转变为世界各文明体系间冲突加剧。作为二战的失败者,德国在二战后满目疮痍,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统一并崛起,让世界倏忽发现一个德国的成功回归。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结束了40多年的分裂格局,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独立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德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辅助外,更是因为作为欧陆文化强国的德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二战后德国制定的一系列文化强国战略,渗透到整个国家战略的体系中,进而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陈健鸿[3](2020)在《J区多部门联合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作为商事制度改革后的一项监管措施,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使监管部门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中落实监管职责,同时避免任性执法、随意执法。然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政策虽然能够处理好监管部门行使监管的职责,但在抽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多部门在不同时间到同一市场主体检查的现象,存在扰企的问题。为此,国务院于2019年提出了由多部门联合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的政策,试图通过顶层设计,着力减少扰企问题,但基层执行部门作为政策执行的末梢,因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问题,导致政策出现执行难现象。J市J区自2017年起已尝试开展部门联合抽查。本文以J市J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范米特——范霍恩政策实施模型设定六个因素,从其中的标准和目标、执行机构特征、资源三个因素构建三条逻辑线,通过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每条逻辑线如何影响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政策的执行。通过对J区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现状的研究,本文梳理出J区主要在法治标准、执行机构主观性以及资源共享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出现执行难现象,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现象背后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参与、社会认受层面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政策有效落实,提升联合抽查监管效果,尝试为该领域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张赞民[4](2020)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先富起来的地方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精准扶贫这一重要论述产生于中国现实国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成果,其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这与习近平曾经的知青学习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特点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也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对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梳理了过往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则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指出在理论方面主要受马恩列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大同、小康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影响;在现实方面则主要受到了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困境,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的影响。第三部分,梳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然后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进行了重点的分析,指出,该论述的提出与习近平早年的实践经历密不可分,受到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总结和借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第四部分,则从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鲜明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主要具有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脱贫成效精准考核、分类分批精准帮扶、“六个精准”为内容的精准管理是其核心要义,而精神扶贫、产业扶贫、社会合力这三个实践路径,则分别是作为战略重点、关键举措、创新推动而存在,同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又具有人民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三个鲜明特征。第五个部分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指出其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还是中国反贫困实践的行动指南及国际反贫困实践的重要借鉴。

李翠萍[5](2020)在《罗伯特·考克斯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伯特·考克斯是西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先驱,他的批判思想主要包括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另一方面是对当今世界秩序的现实批判。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行事的规则导向,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占据主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的出现,是新自由主义发展的最终实践。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和实践,散布在不同的理论、政治和政策领域,涵盖国际组织、政府、跨国公司和学术立场。具体表现在三个重要的方面: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如撒切尔时期的英国,里根时期的美国;政治权力的运用,即资本主义借助权力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方合作,谋取更多的利益;全球的新型殖民主义,它是发达国家将自己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给自己追求全方位利益的统治方式,如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思想指导、社会政策实践到最终国际秩序的建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关注,有赞同也有批判。它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是社会发展的主张与理论也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独有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放任的市场经济、坚决反国家干预、全面的私有化以及彻底的自由主义。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扭曲化、经济复杂化、军事扩散化和思想“逆全球化”等不好的影响。本文是以罗伯特·考克斯的视角为切入点对新自由主义进行的批判。考克斯认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有其特有的缺陷,它重视市场和自由而忽视了国家的作用,新自由主义秩序又导致了一系列的危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历史产物,国际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关系,依靠世界性生产秩序的指导,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国家和相关利益产生的基础,世界性生产关系的发展会促成世界秩序的变化。他认为在将来社会要有新的自由市场经济、世界秩序会有新的本体论、市民社会也要发挥作用。通过对考克斯思想的分析深化了我们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万晨鹞[6](2020)在《我国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研究》文中认为自从火作为工具融入人类文明,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便一直如影随形。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当中人类不断思考如何避免受到火的伤害,每一个文明阶段都将火灾风险视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人类以契约的形式将命运连为一体之时,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成为了规制火灾风险依靠的主要力量。火灾风险规制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国家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大型火灾事故给全世界范围内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人类不禁反思火灾风险规制工作是否缺乏实效性和合理性。本文从行政法的视角探索规制火灾风险的有效途径。从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含义辨识出发,在明确火灾风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和规制的含义之基础之上,阐明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含义。进而探索政府规制火灾风险的合理性基础,找到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理论依据。再对我国目前的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现状和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考察之后,挖掘出我国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缺陷及不足。最后从行政法理论角度提出对我国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完善的建议。

陈娟[7](2019)在《无锡市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扩张速度加快,使得城市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逐步进入转型阶段,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组织单位在转型过程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以社区治理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各地在实践过程中纷纷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推进社区治理,以期通过社区这一社会细胞的有效治理来促进社会的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精细化治理的目的。本文作者所在的梁溪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城区,各种矛盾突出,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在社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试图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梁溪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梁溪区当前社区治理结构和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其背后的原因,参考国内外在社区治理结构设置以及运行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梁溪区改进社区治理结构的建议,主要包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现有的治理架构,加强服务性政府建设,厘清各类治理主体职责;加强法律、制度配套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行为准则;提高社区自治程度,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养力度;提高社区治理专业性水平,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平台支撑能力等。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实际、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方法,为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的设置、运行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为我国其他类似城区的社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参考。

王敏[8](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巨大进步,宣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通过对传统社会的各个要素进行赋能,改变了经济社会的格局,一方面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了更快速、更丰富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使得社会大众具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社会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化和融合化的特点:多元化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以及表达渠道和治理工具多元化;快速化体现在事件发生频次快速化、信息传播快速化、公民响应快速化;融合化体现在传统和互联网的边界融合、线上线下信息融合、线上线下思维逻辑融合。“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政府治理虽然置于“国家治理”框架之中,但不简单等同于国家治理范畴向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中的政治部分。在国家治理主体中,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政府治理则正是从政府这个治理主体的视角来把握国家治理。一方面,“互联网+”赋予了人民群众更大的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加速将传统“政府管理”理论内涵扩展为“政府治理”,从强调政府管理的视角,转变为强调将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三者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得经济社会的相关主体处于持续融合、快速创新迭代发展之中,这也要求政府治理能力需要迅速跟上、快速适应,从而使现代化政府治理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力。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索如何将政府治理理论与“互联网+”实践相结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互联网+”在中国的实践兼具特殊性和普适性:特殊性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契机,形成“中国模式”和“世界影响”。普适性体现在“互联网+”为世界各国都带来新技术与新制度的变革,在内在规律和发展路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总体看,现阶段学术界尚未形成对“互联网+”与政府治理关系的系统性论述,而照搬西方治理理论也不再能够适应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本文研究“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的视角,分析“互联网+”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形势、风险和挑战,并立足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实践,厘清现代政府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探讨互联网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第一,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本文将综合利用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与国家理论,在分析“互联网+”时代和政府治理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入研究“互联网+”的思维逻辑以及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形成有效的政策建议。第二、文献研究方法。本文广泛梳理各类相关文献,包括以书籍、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第三方研究报告为代表的学术研究资料,以及社会评述、新闻媒体报导等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研究资料。通过对相关领域的资料进行全面的综述研究,聚焦研究对象、充实理论基础。第三、比较政治研究法。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上都经验丰富。在政府治理领域,西方政府率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开放政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治理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五大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开宗明义提出研究重点、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的新视角。第二部分是第一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对“互联网+”的理论和发展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互联网+”的时代总体特征。第二章对“互联网+”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政府转型进行理论阐释,梳理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执政环境的新变化,明确我党和政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对“互联网+”与政府治理现代化进行同构性分析,为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可以依据的路径。第五章明确了利用“互联网+”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所需把握的核心环节,并对政府如何借助大数据实现顺利转型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本文的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方面。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研究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不仅能够抓住技术进步这一时代主题的最根本特征,而且能够用统一的逻辑包纳新的社会思潮、新的公民行为模式、新的社会层级变化等相对分散的主题。第二,理论逻辑方面。在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协同治理和同构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做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尽可能完整地概括“互联网+”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影响的各个方面,避免重要问题的遗漏。第三,研究方法方面。一是使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研究中对西方治理模式的生搬硬套。二是使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紧密把握“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需把握的核心环节,既肯定群众的参与性,又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性;既肯定互联网的积极意义和效果,又剥茧抽丝揭开一些“互联网+”的假象和迷局;同时从把握能动性和主动性的角度,抓住大数据应用这一核心工具,探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可行之法,使得文章的政策建议免于沦为空中楼阁。

葛丽娜[9](2017)在《基于“访惠聚”工作下新疆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中作为基本领导力量的基层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的协作能力对于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效能作为衡量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社会效果发挥作用的标准,研究和分析其在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基层组织更好的带动村级各方面发展,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良性运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其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研究呈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如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2014年2月“访惠聚”工作推动了新疆农村基层组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发展形势上来看,各农村基层组织效能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效能方面仍然凸显了不少问题。发现和总结在新形势下影响效能作用发挥的因素,这对于建立和完善新疆农村基层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有积极意义。因此,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效能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查阅了相关文献以及梳理了最新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本文将哈密市西山乡四个行政村(即乌茹里克村、塔拉提村、卡拉卡依提村和库尔鲁克村)的村民、村干部、“访惠聚”工作队成员列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影响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而总结出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村干部年龄断层严重,学历水平不高;村民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强;基层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不足,实施上有困难;基层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乡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指导意识渐弱,指导力度不强;村干部薪酬水平偏低,缺乏有效激励措施。最后综合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对策。论文由八个章节组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效能的研究现状,并着重对哈密市西山乡四个行政村基层组织的效能发挥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村干部而言,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基层组织效能水平的主要因素;对村民而言,通过对四个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方面、管理方面和社会效果方面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整理出村民对基层组织效能发挥上遇到的亟需改进的问题;经过访谈,进一步补充影响农村基层组织效能发挥上用问卷未反映出的问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总结出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旨在能够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效能评价体系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效能水平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史丽莉[10](2013)在《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问政”时下已成为流行语。微博是地方政府进行信息交流、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地方政府听取民意、与民互动的关键渠道。在我国,作为社交网络平台之一的新浪微博,以其最具传播活力和最亲民的话题深度,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普遍关注,因而也受到了大批政务微博的青睐。这其中,地方政务微博因其数量庞大而构成政务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务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通过开设地方政务微博的方式,与民沟通互动。对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如能较好地掌握微博的传播特点并妥善利用微博,不仅利于政府及时公开信息、有效引导舆论、强化社会监督,还利于政府更加通畅地获知社情民意、加强民主和科学决策、改善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有效开展社会动员,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本文中,笔者首先进行了我国地方政务微博的受众调查;其次,运用扎根理论探索影响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各方面因素,得出结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角色定位因素、综合素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微博自身因素、信息因素以及受众因素;最后,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地方政务微博的应对策略。政务微博只是政府传播的一种新途径,它不能替代传统媒体报道或者地方政府网站,但是“微博之力不微薄”,在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今后的建设中,如何明确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完善其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人际交互中加强与意见领袖的联系,如何丰富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同时有效应对谣言和突发事件,在维护受众自身权利和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维系与公众的信任关系等方面,本文均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二、电子能取代政府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能取代政府吗?(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智慧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
    1.1 选题的理由
    1.2 问题的意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的变革
    2.1 新技术革命的进展
    2.2 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2.3 社会形态的变革
    2.4 智慧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3.1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
    3.2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3.3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理念变革
    3.4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四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4.1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意义
    4.2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容
    4.3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
    4.4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结论: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智慧社会及其社会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二战后德国文化强国战略选择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西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研究
    (二)德国和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研究
二、德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选择
    (一)德国文化强国战略内涵
    (二)德国文化强国战略体系形成的原因
    (三)德国文化强国战略选择的目的
三、德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成效
    (一)实现教科文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战略和政策创新发展
四、德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困境
    (一)文化外交战略中既有的内容上的不合理性
    (二)非典型性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融入任务艰巨
    (三)民族意识淡薄和极右翼思潮的阻碍
五、二战后德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启示
    (一)积极打造宣扬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平台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三)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J区多部门联合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J区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现状
    2.1 当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现状
    2.2 J区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行现状
3 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执行中的问题
    3.1 法治高标准的执行问题
    3.2 执行机构主观性的问题
    3.3 资源共享问题
4 多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执行情况的原因分析
    4.1 “标准和目标”与现实的冲突
    4.2 执行机构能力受现实的抵触
    4.3 资源对现实的约束
5 完善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执行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顶层建设
    5.2 加强部门执行力水平建设
    5.3 重视社会认受水平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 B 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4)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归纳演绎法
        (三)历史研究法
    六、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困境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过程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二、脱贫成效精准考核
        三、分类分批开展精准帮扶
        四、“六个精准”为内容的精准管理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一、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
        三、社会合力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推动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一、彰显人民性
        二、体现全面性
        三、富有创新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反贫困实践的行动指南
        二、国际反贫困实践的重要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罗伯特·考克斯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新自由主义批判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新自由主义批判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指导下实践的论述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历程
        一、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
        二、社会发展的主张与理论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的表现及缺陷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
        一、绝对的个人主义
        二、放任的市场经济
        三、坚决反国家干预
        四、彻底的自由主义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缺陷
        一、政治扭曲化
        二、经济复杂化
        三、军事扩散化
        四、思想“逆全球化”
第三章 罗伯特·考克斯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
    第一节 罗伯特·考克斯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基础
        一、安东尼奥·葛兰西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第二节 罗伯特·考克斯认为新自由主义思想存在的缺陷
        一、“市场先行”下国家仍然在发挥关键作用
        二、新自由主义的出现造成了一系列危机
第四章 罗伯特·考克斯建构未来社会的展望
    第一节 新的自由市场经济
    第二节 世界秩序新的本体论
    第三节 复兴市民社会
    第四节 对罗伯特·考克斯批判观点的评价
        一、深化了我们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
        二、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
        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含义之界定
    (一)火灾风险的含义
        1.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及分类
        2.火灾风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二)规制的含义
    (三)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含义
    (四)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必要性
        1.行政机关规制火灾风险的比较优势
        2.民法和刑法规制火灾风险所存在的缺陷
二、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理论基础
    (一)国家任务理论
    (二)公共利益理论
    (三)合作规制理论
三、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之现状与不足
    (一)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现状分析
        1.关于火灾风险规制基本原则的规定
        2.关于火灾风险评估的规定
        3.关于火灾风险管理的规定
        4.关于火灾风险沟通的规定
    (二)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之不足
        1.风险规制理念较为滞后
        2.火灾风险评估规定之不足
        3.火灾风险管理规定之不足
        4.火灾风险沟通规定之不足
四、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的优化
    (一)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基本原则优化
        1.风险预防原则
        2.协商民主原则
    (二)完善火灾风险评估行政法律制度
        1.明确火灾风险评估制度基本原则
        2.建构多元协商的火灾风险评估主体制度
    (三)优化火灾风险管理行政法律制度
        1.建构专责化与群治化统一的主体制度
        2.提高规制主体的专业性
    (四)优化火灾风险沟通行政法律制度
        1.信息共享机制之重构
        2.常效沟通机制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无锡市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治理结构的有关理论背景
        1.2.2 社区治理结构的研究
        1.2.3 社区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
        1.2.4 社区治理结构现状及演进趋向
    1.3 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
2 社区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社区的概念
        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2.1.3 社区治理结构的概念
    2.2 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公民社会理论
        2.2.4 多元治理理论
3 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现状
    3.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演变
        3.1.1 过渡时期逐渐形成的早期街居制(1949-1956)
        3.1.2 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1956-1986)
        3.1.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街居制的强化以及各地的探索创新(1986 之后)
    3.2 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的变化
    3.3 梁溪区社区当前的治理结构
4 社区治理结构现存问题和原因
    4.1 社区治理结构现状调查
        4.1.1 调查方法选择
        4.1.2 现状分析的原则和指标选择
        4.1.3 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结果
    4.2 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现存问题
        4.2.1 政府在治理中存在越位现象
        4.2.2 居民公共精神不足
        4.2.3 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4.2.4 市场力量规模不大、规范性不强
        4.2.5 网格化治理架构运转不畅
    4.3 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3.2 居民主体性被掩埋
        4.3.3 自治组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4.3.4 规范市场力量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4.3.5 横向外单位共建共享的动力不足
5 国内外有关社区治理结构及其经验借鉴
    5.1 国外有关社区治理结构及其运作
        5.1.1 美国社区治理结构
        5.1.2 日本社区治理机构
        5.1.3 新加坡社区治理结构
    5.2 国内有关社区治理结构
        5.2.1 港澳地区社区治理结构及其运作
        5.2.2 国内其他地区社区治理结构及其运作
    5.3 经验启示与借鉴
        5.3.1 国外的社区治理结构分析与借鉴
        5.3.2 港澳地区的社区治理结构分析与借鉴
        5.3.3 国内有关地区的社区治理结构分析与借鉴
6 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对策
    6.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6.1.1 加强服务性政府建设
        6.1.2 厘清与各类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
        6.1.3 向社会和市场赋权
    6.2 提高居民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6.2.1 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
        6.2.2 培养居民公共精神
        6.2.3 提高居民议事协商能力
    6.3 进一步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6.3.1 促进居委会自治属性回归
        6.3.2 推进业委会有形和有效覆盖
        6.3.3 加大社会组织培养力度
    6.4 进一步壮大市场力量、规范市场行为
        6.4.1 出台相关举措逐步壮大市场力量规模
        6.4.2 完善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6.5 进一步完善网格化治理体制机制
        6.5.1 完善网格化治理架构
        6.5.2 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6.5.3 提高科技平台支撑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工站工作事项
附录 B
    社区调查问卷

(8)“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重点及新认识
第一章 “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二、“互联网+”的提出背景
        三、作为治理工具的“互联网+”
    第二节 “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一、多元融合的生态机制
        二、开放透明的核心属性
        三、参与互动的共享理念
    第三节 “互联网+”的社会新变化
        一、“互联网+传统行业”:经济层面上的重大变革
        二、“互联网+多元主体”: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
        三、“互联网+思维理念”:政府转型思路的突破变化
第二章 “互联网+”下政府治理能力与政府转型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思想及治理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创新的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内涵及治理理论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视域下的政府治理
    第二节 政府治理和政府转型的涵义
        一、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政府转型的主要内涵
        三、“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与政府治理的关系诠释
    第三节 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及现代化的新内涵
        一、政府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涵
    第四节 政府治理优化中的政党角色
        一、现代社会政党与政府治理的一般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节 “互联网+”下政府治理能力优化
        一、政府观念的转变
        二、政府角色的转换
        三、政府运行模式的转型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新环境
    第一节 “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的延伸
        二、治理的体系化和法制化
        三、公共需求多样化下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互联网+”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来源多样化对思想统一的挑战
        二、信息影响复杂化对社会控制的挑战
        三、信息处理智能化对组织结构的挑战
    第三节 “互联网+”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创造新机遇
        一、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
        二、优化政府智慧决策水平
        三、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四、强化危机应对能力
        五、增强防腐抗变能力
第四章 “互联网+”与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构性
    第一节 开放平等的同构性
        一、构建开放平等的公共空间
        二、参与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
    第二节 效率效能的同构性
        一、提升现代政府治理效能效率
        二、实现信息和决策流程的串联协同
    第三节 互动透明的同构性
        一、构建互动型政府治理回应机制
        二、提升政府治理透明化程度
第五章 “互联网+”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把握“互联网+”赋能政府治理的关键环节
        一、规避“互联网+”鸿沟,注重均衡发展
        二、拨开“互联网+”假象,把握主动权
        三、建立制度和技术协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四、发挥党的核心主导作用
    第二节 以智慧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新坐标
        一、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
        二、构建智慧型的运作机制和体验
    第三节 以大数据为切入点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一、大数据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夯实基础
        二、大数据打通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三、大数据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核心动能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访惠聚”工作下新疆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访惠聚”工作下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分析
    3.1 西山乡及四个行政村基本概况
    3.2 西山乡四个行政村基层组织情况
    3.3 西山乡四个行政村基层组织现状小结
第4章 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调查分析
    4.1 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研究调查方案设计
    4.2 村民视角下农村基层组织效能调查结果分析
    4.3 村干部视角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乡政府人员、“访惠聚”工作队、村干部视角下访谈结果分析
第5章 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村干部年龄断层严重,学历水平不高
    5.2 村民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强
    5.3 基层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不足,实施上有困难
    5.4 基层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
    5.5 乡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指导意识渐弱,指导力度不强
    5.6 村干部薪酬水平偏低,缺乏有效激励措施
第6章 提升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带动农村创新发展
    6.2 拓宽村民参与渠道,增强村民的监督力度
    6.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6.4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监督体系
    6.5 理顺“乡村”关系,给予必要的扶持
    6.6 提升农村干部薪酬标准,提高效能发挥积极性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政府传播研究
        1.3.2 微博研究
        1.3.3 政务微博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5 相关概念概述
        1.5.1 政府传播概述
        1.5.2 微博概述
        1.5.3 政务微博概述
        1.5.3.1 政务微博和政府微博
        1.5.3.2 政务微博和官方微博
        1.5.3.3 政务微博与官员微博
        1.5.3.4 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的受众调查
    2.1 政务微博粉丝分析
    2.2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方法
    2.3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的受众调查
        2.3.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2.3.2 对地方政务微博的看法
        2.3.2.1 受众微博使用的基本情况
        2.3.2.2 受众所关注的地方政务微博情况
        2.3.2.3 对地方政务微博的喜好度和满意度
        2.3.2.4 与地方政务微博互动的经历
        2.3.3 地方政府网站与地方政务微博的比较
        2.3.4 调查小结:受众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3.2 数据资料的收集
    3.3 数据资料的分析
        3.3.1 创建项目并导入材料
        3.3.2 对材料内容编码
        3.3.3 概念整理及关系分析
        3.3.4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3.4 研究结果及对结果的评判
        3.4.1 初步研究结果
        3.4.2 对研究结果的评判
第四章 影响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4.1 角色定位的影响
    4.2 综合素质的影响
        4.2.1 议程设置能力
        4.2.2 语言表达能力
    4.3 外部环境的影响
        4.3.1 传统媒体的转型和角色变换
        4.3.2 人际交互中意见领袖作用的发挥
        4.3.2.1 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概念
        4.3.2.2 微博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分类及其作用
    4.4 微博自身功能的影响
    4.5 信息因素
        4.5.1 信息内容的选择
        4.5.2 谣言和突发事件信息的影响
    4.6 受众因素
        4.6.1 受众对自身权利的维护
        4.6.2 受众需求得到的满足
第五章 提高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对策
    5.1 明确自身定位,完善地方政务微博管理制度
        5.1.1 地方政务微博角色定位要明确
        5.1.2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5.1.3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行网络发言人“问责制”
    5.2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构建协同合作机制
        5.2.1 地方政务微博与主流媒体联动,发挥整合传播效果
        5.2.2 政务微博与地方政府网站有效结合,提高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
    5.3 以民为本,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地方政务微博公信力
        5.3.1 创新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保障、满足当地群众需求
        5.3.2 与网络意见领袖合作,发挥意见领袖积极作用
        5.3.3 遏制谣言滋生,及时回应网民质疑,结合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线督导事情解决
第六章 结论及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电子能取代政府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D]. 王喜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二战后德国文化强国战略选择及其当代价值[J]. 洪晓楠,张媛.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7)
  • [3]J区多部门联合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策研究[D]. 陈健鸿. 暨南大学, 2020(07)
  • [4]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研究[D]. 张赞民.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罗伯特·考克斯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D]. 李翠萍.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 [6]我国火灾风险行政法规制研究[D]. 万晨鹞.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无锡市梁溪区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 陈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8]“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D]. 王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基于“访惠聚”工作下新疆哈密市西山乡农村基层组织效能研究[D]. 葛丽娜.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3)
  • [10]我国地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 史丽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电子产品可以取代政府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