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的关系

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的关系

一、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苗苗[1](2021)在《上古汉语“察考”义动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晓琴[2](2021)在《思维导图在对外汉语高能产性语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放射性思考的教学手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优点。汉语学习者在记忆新词语时缺少有效的逻辑,容易遗忘新知识。思维导图的应用则可以解决汉语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出现的这些问题。现今的对外汉语语素教学应用研究中,绝大多数汉语语素教学集中在以教材为纲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用上,缺少对高能产性语素的思维导图教学设计的挖掘。这就难以挖掘高能产性语素、思维导图本身的全部价值。因此本文主要面向汉语词汇量达到5000的HSK六级的汉语学习者。沿着以往学者对汉语语素的研究脉络,梳理并补充其后续在思维导图中进行高能产性语素教学的设计应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对象;论文研究的方法;论文的结构安排等等。第一章是研究综述:对思维导图以及对高能产性语素教学方面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对高能产性语素进行分析,介绍高能产性语素的构成、高能产性语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等。第三章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高能产性语素:正确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高能产性语素中的设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能产性语素教学。第四章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能产性语素教学设计及小结。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希望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为高能产性语素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及帮助。

李卫杰[3](2021)在《对外汉语“身物互喻”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交流文化学院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身物互喻”指“身”与“物”的互相比喻,即:用人的身体比喻某一事物,或用某一事物比喻人。“身物互喻”词是所有语言中的基础词汇,本文结合“斯瓦迪士核心词表”考察现代汉语中的“身物互喻”词,并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本文研究,分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下:绪论,解释“身物互喻”词,提出本选题的意义,分析本论文的重点、难点,对语料分析、研究方法等进行说明。从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着手对“身物互喻”词引申的隐喻、转喻成果进行梳理。第一层面,将“身物互喻”词分为“以身喻物”词和“以物喻身”词两大类,并分别对两类词进行本体研究及教学思考。具体词的考察,先逐一详析各义项,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归总。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词的个性特点及“身物互喻”词的共性特征,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讨论。第二层面,进行“身物互喻”词课堂教学的探讨。根据“身物互喻”词的特征,本部分选择适合“身物互喻”词教学的“语义场”教学法理论、语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与方法讨论,并延伸至对“身物互喻”词文化教学问题的讨论。第三层面,进行“身物互喻”词课外教学的探讨。将“身物互喻”词的课外教学聚焦在预习、课后练习、活动设计这三个大环节之上,各环节用较为丰富的内容、形式为“身物互喻”词设计相应的课外教学练习与活动。结语,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相关研究做出展望。

彭燕华[4](2020)在《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文中认为亲属称谓是词汇系统中较为常用、稳定的一部分,其以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反映出相关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形式和亲属关系,从而揭示出各民族社会形态、婚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对彝语义诺话而言,其亲属称谓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前人对彝语亲属称谓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目前还未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彝语北部方言义诺话亲属称谓进行全面的研究,故该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间。由此,本文拟以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知识为主,并结合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对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进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概况。第二部分全面描写了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系统:一方面,利用三分法将义诺话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义诺话亲属称谓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以结构主义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将义诺话亲属称谓分为五个语义场进行义素分析,归纳出义位网络、语义组合及其语义场的特点。第三部分对义诺话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首先,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引称与对称、排行称、从孩称、从夫称与从妻称、释称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亲属称谓的发展动态对其泛化特征进行分析;再次,根据默多克对亲属称谓类型的分类法总结出义诺话的亲属称谓类型;最后,以义诺话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将义诺话亲属称谓词与其他语言亲属称谓词进行内外部比较:一方面,从构词层面及语用层面将义诺话与彝语北部方言其他土语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同一方言内部不同土语间亲属称谓的特征;另一方面,从语用层面、社会发展与语言接触对义诺话的影响两个方面将义诺话与汉语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亲属称谓语的规范使用,从而探寻不同民族间亲属称谓系统背后所折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是总结本文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

武丽娟[5](2020)在《《十三经》服装词汇语义辨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十三经》中的服装词为研究对象,从服装词的形制、场合、色彩及材质等方面入手,结合两汉以来直到当今的相关训诂着作、古文字学领域的考古成果、新引进的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从语言学角度对《十三经》中的服装词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研究、总结。《十三经》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最翔实的上古汉语史料了,其中与汉民族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由“遮羞布”发展而来的早期服装词汇,无疑均有着详略不等的相关内容的展示和记录。尤其在周代社会礼制渐渐规范、趋于细密、逐步固定的历史事实上,建立起相对健全的舆服制度,进一步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词汇的种类、数量、语用、语义等关键因素。其内部自身的对应组合关系肯定是独成系列而又有规律可循,并对此后历代该类词汇体系的发展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新引进的义素分析法为研究手段,以《十三经》原文及相关注疏为研究依据,提取了不同服装词的义素式子。在各个词汇相比较后共同和差别性义素式子清晰的前提上,进而以各类下属层级子场为单位,做每个子场各项义素的归纳整合比较,着重显示其间的同异特征,最终构建《十三经》所呈现的上古汉语服装词汇总语义场,并详尽考察义场之间的并存和互补客观关系,全方位地完整描述总场与各子场的立体网状结构语义系统。本文的研究对象“服装”仅指除帽子、鞋子、饰品之外的穿在人体身上的衣服。人体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如上体、下身、胳膊、脖子等,对应人体的不同组成部分,文章将服装词分为“总括类、上衣类、下裳类、衣裳类、不同部位类”五大类展开论述。“总括类”包括《十三经》中因区别义素而有所不同的服装词所适用的上位词;“上衣类”包括词的定义仅指穿于人体上身的服装词,具体分为内衣、中衣、外衣、厚薄类;“衣裳类”包括词的定义对上衣下裳都有解释的服装词,根据场合的不同,又可分为礼服、丧服、军服、其他类;“不同部位类”包括词的定义是指人身体特定部位的服装词,如具体指胳膊的袖子类、指脖子的衣领类、指上体前的衣襟类。通过对这五大类的义素提取,构建了《十三经》语义场总貌。在语义场建立的基础上,进而考察不同义场之间的关系,根据义场间的不同关系分为分类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反义义场、枝干义场、同位义场。全方位地形成了《十三经》服装词的语义系统。

齐玉娇[6](2020)在《语义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帕夭府Thumpinwittayakhom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义场理论打破了传统语义学不能深入到词义的内部,不能掌握语义的系统性,孤立研究词语的局面,阐明了一种语言系统中所拥有的的各个词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本文尝试将语义场理论运用到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旨在解决初级汉语词汇学习者词汇学习困难。着重研究语义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是否具有理据性、如何将语义场理论应用在词汇教学中、语义场理论能否帮助学习者提升词汇量、语义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有哪些不足及教学建议等问题。本文以泰国帕夭府Thumpinwittayakhom学校为例,进行为期八周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证实了语义场理论运用到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理据性和可行性。并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法多方面地分析实验后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效率,进而有利于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初级阶段词汇学习者主要存在“词汇量不足、词语搭配不当和词义辨析”这三个问题。鉴于初级阶段学生汉语水平及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主动构建语义场”“主题词式教学”“建立义场间的联系”“及时分析和归纳词汇”等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词汇,提升学习者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搭配和准确进行词义辨析,从而提升汉语表达能力。本文还同时提出了语义场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难点,以及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和一些自己的思考,期望能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实践借鉴经验,能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记忆和掌握词汇。

王远[7](2020)在《古汉语概念场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受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启发,试图以概念场相关研究成果爲研究对象,尝试梳理概念场理论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场的未来和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高鸿雁[8](2019)在《《说文解字》面部词汇语义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古音的字书。书中所保存的大量先秦两汉阶段的训诂成果,为我们今天对汉语词汇义素的提取、义素式子的形成、语义场的构建,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主体人类身体词汇体系,出现时间早,历史漫长,而且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是上古汉语基本词汇最基础的构成部分。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人用来表达情感、观察外界、饮食发声、听声辩味的重要器官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本文对汉语语义场中最为核心的人类身体分支面部词汇语义场进行深入研究,并借助《说文》和上古语料来还原证实其间关系。通过对《说文》各部首中所涉的相关面部词汇的穷尽性搜集、归类、考察,利用前人所着字书、词典释义确定每个字词的本义。根据语义场上下级义场语义限制关系,采取从上级义场向下级义场的划分方式,逐层划分到最小子场。将每一层级语义场的各个字词分别提取义素,再根据提取出来的诸多义素按照先共同性义素后区别性义素的关系逐一科学排列,建立每个字词义素式子和本层字词义素分析总括表,最后进行本层字词语义比较和同义辨析。在此基础上,由总到分、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构建完整详尽的面部词汇语义总场系统,进而详密探讨该语义场的内部构成关系和组成规律。最终通过揭示《说文》面部词汇的义位结构和义位形成系统,形成该语义场中每个词的义素微观构成、词义群场分类、层级体系架构的总体体系。本文以上古汉语研究的杰出着作《说文》为对象,借助古代训诂学和传统语义学成果,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从面部词汇的源头上对《说文》所有词汇语义系统的构成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最终形成比较严密的面部语义场系统,为上古汉语人体词汇语义总场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论题的突破和学术方法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丰富完善上古汉语人体词汇和词汇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对现代汉语面部词汇的语义研究和语义场建立,在系统完善、理论整合、实践操作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肖莉[9](2019)在《贵州丹寨排倒苗语语音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倒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扬武乡,排倒苗语是介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黔东方言北部和南部之间的方言土语。排倒苗语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排倒苗语与周边的苗语不尽相同,形成了语言孤岛,因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以收集到的排倒苗语的语音和词汇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排倒苗语的语音和词汇的分类、组成以及构成进行一个全面的概括。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三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排倒村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苗语的系属归类以及内部的划分问题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一章主要是描写排倒苗语的语音特点,对排倒苗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归纳总结了排倒苗语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和排倒苗语的音节结构。第二章主要是对排倒苗语的词汇进行介绍和分类,通过对语料梳理,总结了排倒苗语词汇的使用特点,详细说明了排倒苗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从结构、词的音节、词义三个方面对排倒苗语的词汇进行了分类。第三章主要是对排倒苗语词汇构词的分析,本章从排倒苗语构词的民族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出发,通过对排倒苗语内部构词理据的研究来说明排倒苗民语言背后隐藏的意义和内涵。

赵焕[10](2019)在《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高级写作》教学为依托》文中研究表明言语是人们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基本手段,因此言说类动词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不同的文化观念、思维习惯等使不同语言中的言说类动词个性特色明显,这又导致外国学生在习得汉语言说类动词时经常出现错误。目前,对汉语言说类动词的本体研究较多,但对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却非常少。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兰州大学留学生《高级写作》课程,以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及笔者教学实践中搜集的素材为主要语料来源,探讨外国学生习得言说类动词的偏误现象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教学对象和课程内容。第二章综述词汇教学理论,为本文研究建立理论的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述汉语言说类动词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言说类动词偏误研究,以找到本研究的起点、重点。第三章以语义场为背景探讨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教学:首先,探讨语义场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野下进行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场分析;最后,探讨语义场理论在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第四章以大量语料的搜集、考察、分析为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第五章进行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言说类动词偏误原因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宏观和微观的教学建议。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教学的教案设计与探讨,并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思维导图在对外汉语高能产性语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对象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一、研究综述
    (一)思维导图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小结
    (二)对外汉语语素教学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小结
二、高能产性语素分析
    (一)高能产性语素的数量分析
        1.强段高能产性语素
        2.中段高能产性语素
        3.低段高能产性语素
    (二)认识高能产性语素的构成
    (三)高能产性语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高能产性语素在教学的重要性
        2.思维导图在高能产性语素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高能产性语素
    (一)正确绘制思维导图
        1.绘制思维导图思路
        2.思维导图组成要素
        3.思维导图线条绘画
        4.思维导图颜色搭配
        5.思维导图配色宝典
    (二)思维导图在高能产性语素中的设计
        1.利用内部结构进行思维导图设计
        2.结合汉语语素义进行思维导图设计
        3.结合语义场进行思维导图设计
        4.自由联想类词语思维导图设计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能产性语素教学
        1.课前准备:思维导图的构建与设计
        2.课上互动:思维导图的交流与绘制
        3.课下复习:思维导图的回顾与反思
        4.小结
四、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能产性语素教学设计
    (一)小结
结论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对外汉语“身物互喻”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交流文化学院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选题意义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
    五、方法与语料说明
第一章 “以身喻物”词的考察与教学思考
    一、肢体部位词
    二、内脏器官词
    三、面部器官词
第二章 “以物喻身”词的考察与教学思考
    一、植物的“喻身”分析
    二、动物的“喻身”分析
第三章 “身物互喻”词课堂教学探讨
    一、“身物互喻”词的语义场教学法探讨
    二、“身物互喻”词的语境教学法探讨
    三、“身物互喻”词的文化教学探讨
第四章 “身物互喻”词课外教学探讨
    一、课前预习
    二、课后练习
    三、活动设计
第五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斯瓦迪士核心词列表
    二、“身物互喻”词教学片段式设计
致谢

(4)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概况
第二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的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分析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体系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语义结构
第三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语用分析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泛化
    第三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亲属制度类型
    第四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社会文化分析
第四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与其他语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部比较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与彝语北部方言其他土语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对比研究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外部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十三经》服装词汇语义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服饰史和服装文化研究概况
        1.3.2 服饰词汇(包括服装词汇)研究概况
        1.3.3 《十三经》服饰制度、服饰词汇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5 有关本论题的说明
        1.5.1 关于服装词汇的界定
        1.5.2 《十三经》中服装词汇分类概况
        1.5.3 有关文中一些概念的说明
2 《十三经》服装词语义研究
    2.1 总括类服装词语义研究
        2.1.1 一般类总括服装词
        2.1.2 特定场合类总括服装词
        2.1.3 不同等级类总括服装词
    2.2 上衣类服装词语义研究
        2.2.1 内衣类上衣服装词
        2.2.2 中衣类上衣服装词
        2.2.3 外衣类上衣服装词
        2.2.4 厚薄类上衣服装词
    2.3 下裳类服装词语义研究
        2.3.1 裤类下裳服装词
        2.3.2 裙类下裳服装词
        2.3.3 蔽腿类下裳服装词
    2.4 衣裳类服装词语义研究
        2.4.1 礼服类服装词
        2.4.2 丧服类服装词
        2.4.3 军服类服装词
        2.4.4 其他类服装词
    2.5 不同部位类服装词语义研究
        2.5.1 袖子类服装词
        2.5.2 衣领类服装词
        2.5.3 衣襟类服装词
        2.5.4 其他类部位服装词
3 《十三经》服装词语义场系统构建
    3.1 服装词的分类依据
    3.2 服装词语义场分类概况
    3.3 服装词语义总场和子场分析
        3.3.1 总括类服装词语义场
        3.3.2 上衣类服装词义场
        3.3.3 下裳类服装词义场
        3.3.4 衣裳类服装词语义场
        3.3.5 不同部位类服装词语义场
    3.4 《十三经》服装词语义场总貌
4 《十三经》服装词汇语义场关系考察
    4.1 分类义场
    4.2 顺序义场
    4.3 关系义场
    4.4 反义义场
    4.5 枝干义场
    4.6 同义义场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语义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帕夭府Thumpinwittayakhom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语义场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三)语义场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义场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义场理论的含义
    第二节 语义场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语义场理论的特点与分类
        一、语义场理论的特点
        二、语义场理论的分类
第二章 语义场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据性分析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汇构词法与语义场之间的关联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基础性
        二、实用性
第三章 语义场理论指导下的初级阶段词汇教学实验
    第一节 教学教材词汇分析
        一、词汇量化分析
        二、词汇等级分析
        三、语义场理论指导下的词汇建场分析
    第二节 教学对象调查分析
        一、Thumpinwittayakhom学校的汉语教学概况
        二、实验对象汉语学习概况
    第三节 教学实验过程
        一、教学实验准备
        二、教学实验内容(案例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实验测试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语义场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启示
    第一节 教学难点
        一、词汇量不足问题
        二、词语搭配问题
        三、词义辨析问题
    第二节 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主动构建语义场
        二、主题词式教学
        三、展开义场间的联想
        四、及时归纳分析和总结
    第三节 语义场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泰国本土教师和部分学生访谈
附录二 对照组案例呈现
附录三 实验后测成绩统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说文解字》面部词汇语义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说文》语义系统的研究
        1.3.2 关于面部词汇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关于本论题的相关说明
        1.5.1 关于面部词汇的界定
        1.5.2 关于面部词汇语义场的界定
2 《说文》面部词汇分类与字词义考释
    2.1 面部总括类字词
    2.2 五官类字词
    2.3 面颊类字词
    2.4 面部须发类字词
3 《说文》面部词汇分类子场义素形成与总语义场系统构建
    3.1 面部语义场分类概况
    3.2 面部子场结构与义素分析
        3.2.1 面部总括字子场结构与义素分析
        3.2.2 五官子场结构与义素分析
        3.2.3 面颊子场结构与义素分析
        3.2.4 面部须发子场结构与义素分析
    3.3 《说文》面部词汇总语义场
4 《说文》面部词汇语义场关系考察
    4.1 语义场的之间的关系
    4.2 语义场的类型
        4.2.1 分类义场
        4.2.2 部分义场
        4.2.3 关系义场
        4.2.4 同义义场
        4.2.5 枝干义场
    4.3 词义的系统性
        4.3.1 词义的类聚性
        4.3.2 词义的依存性
        4.3.3 词义的结构性
        4.3.4 词义的互补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贵州丹寨排倒苗语语音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贵州丹寨排倒村的背景概述
    第三节 贵州黔东方言排倒苗语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排倒苗语的语音
    第一节 排倒苗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第二节 排倒苗语声韵调的配合规律
    第三节 排倒苗语的音节结构
第二章 排倒苗语的词汇
    第一节 排倒苗语词汇概述
    第二节 排倒苗语词汇的组成
    第三节 排倒苗语词汇的分类
第三章 排倒苗语的构词理据
    第一节 排倒苗语词语的认知理据
    第二节 排倒苗语的文化理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高级写作》教学为依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二、言说类动词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教学研究相对薄弱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
        二、语料来源
    第四节 教学对象和课程介绍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前人研究
    第一节 词汇教学理论综述
        一、“词本位”教学法
        二、“字本位”教学法
        三、语素教学法
        四、其他教学法
    第二节 言说类动词研究综述
        一、言说类动词的定义
        二、言说类动词的分类
        三、言说类动词的本体研究
        四、言说类动词的对比研究
    第三节 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偏误研究综述
第三章 语义场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教学
    第一节 语义场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语义场理论的来源和特点
        二、语义场理论指导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依据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言说类动词的语义场分类
        一、交互类语义场
        二、介入类语义场
        三、策略类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场教学法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习得
        一、以旧带新法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学习
        二、归纳总结法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学习
        三、联想法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学习
        四、义素分析法与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学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语法偏误
        一、遗漏
        二、误加
        三、错序
        四、杂糅
        五、重叠
        六、搭配
        七、句式
    第二节 语义偏误
        一、语义不明
        二、语义搭配不当
        三、语义混淆
        四、语素问题导致的语义偏误
        五、用相近短语或生造短语造成的语义偏误
    第三节 语用偏误
        一、语体色彩偏误
        二、感情色彩偏误
第五章 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原因及教学策略
    第一节 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学习者方面的原因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
        五、教材、工具书及翻译软件的影响
    第二节 宏观的教学建议
        一、学生方面的教学建议
        二、教师方面的教学建议
        三、教材、工具书及翻译软件的建议
    第三节 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讨论与改错
        二、词义系统的渗透
        三、重视语素教学
        四、选词编短文法
第六章 教案的设计与反思
    第一节 以“语义场”为中心的片段教案设计
    第二节 以“语素”为中心的片段教案设计
    第三节 教学反思
        一、课堂与学生管理反思
        二、教师自我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语料库素材
附录二 教学素材
致谢

四、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古汉语“察考”义动词演变研究[D]. 陈苗苗. 湖北大学, 2021
  • [2]思维导图在对外汉语高能产性语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晓琴.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对外汉语“身物互喻”词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交流文化学院汉语教学为例[D]. 李卫杰. 兰州大学, 2021
  • [4]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D]. 彭燕华. 暨南大学, 2020(04)
  • [5]《十三经》服装词汇语义辨析[D]. 武丽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语义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国帕夭府Thumpinwittayakhom学校为例[D]. 齐玉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古汉语概念场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 王远. 文献语言学, 2020(01)
  • [8]《说文解字》面部词汇语义场研究[D]. 高鸿雁.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贵州丹寨排倒苗语语音词汇研究[D]. 肖莉. 三峡大学, 2019(06)
  • [10]对外汉语言说类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以兰州大学留学生《高级写作》教学为依托[D]. 赵焕.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历史语言意义变化与语义场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