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成药与中西药不符的情况

部分中成药与中西药不符的情况

一、部分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论文文献综述)

何丽君,陈豪,郑婉玉,江金井[1](2021)在《浅述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认识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提高中成药合理用药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处方点评能力。本文从八个方面阐述中成药的合理用药:中医药是中成药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思维运用到临床、炮制品合理选用的重要性、重视中成药配伍禁忌、关注特殊人群中成药用药禁忌、建立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模式、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报告、建议完善中成药说明书。通过以上分析思考,认为影响中成药合理用药因素多,中成药合理用药始终要在中医药理论基础指导下进行,药师应深入临床,宣传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在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时要理论实践相结合,医、药、患多沟通,安全、合理、规范地使用中成药。

王建新[2](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金锐,赵宁,刘治军,薛春苗,纪立伟,范峥,庄伟,刘腾,王海莲,毛敏,张碧华,谢俊大,白向荣,张超,李爱君,柳芳,周洋,卞婧,庄洁,夏雨,李慧博,曾蔚欣,田佳鑫,张艳菊,吴茜,韦元元,刘丹阳,庄红艳,刘莹,杨乐,郭春彦,王凤霞,赵宁,潘霖,张清华,丁海欧,白杨,韩凤,王蕾,杨明娜,鄢丹,杨毅恒[3](2020)在《综合医院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专家共识(北京,2020)》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西医学习中医,鼓励中西医结合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基于国内中西药普遍联合应用和中药师相对不足的现状,西药师可通过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知识,在充分理解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初步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综合医院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专家共识(北京,2020)》在北京地区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探索形成为西药师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提供方法学指导的专家意见。专家意见用"共识报告"的格式,由来自北京地区20家医疗机构的40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中、西药学和临床药学一线专家经Delphi法形成,并采用改进后的GRADE证据评价系统进行共识内容的客观评价。共识分为西药师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意义与现实需要、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基本方法、临床中药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点等4个部分共30条陈述,每个陈述带有最终的认可度评分、推荐度评分和专家参与度,并附有解释说明书文字,可供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西药师、西医师和其他非中医药知识背景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员使用。

段瑶[4](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李玥[5](2020)在《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表明产品信息的各种表述和指示的统称,对保健食品而言,产品标识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需求的激增与保健食品市场的扩大是必然趋势,而消费者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要做到正确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只能依靠保健食品标识这一途径获取产品信息。因此,保健食品标识的本质就是告知消费者“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合理的保健食品标识才能促使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如今保健食品市场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数量居所有功能类别首位,故本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功能声称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依据国家原卫生部《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客观总结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在标识信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建立符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及应用规范的表征体系与生活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1996年至2019年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注册的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进行检索,搜集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并进行筛查、汇总、统计。依据《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结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权威书籍,1999版《中华本草》、2006版《中药大辞典》、教科书等工具书以及现代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结果:本论文通过上述方法梳理出CFDA中注册的5434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的中药原料、功能声称、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汇总、频数统计;整理了政策文件、各类书籍及领域内学术论文中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各项标识内容相关的规定或记载,均详细列表,发现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1.原料名称术语不规范与安全用量标准缺失问题。2.功能声称的表述忽视中药原料双向调节免疫力的客观效果,功能声称表述及科学检验流程缺乏中医理论指导。3.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定位片面且表述混乱,同时缺少中医理论指导。4.注意事项标识信息缺乏药物配伍禁忌提示及饮食禁忌提示。结论:依据国家政策、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应补充如下行业规范:1.对于原料信息表述与安全用量问题,应严格遵循《中国药典》的记载,书写原料名称、限定并书写药物剂量,若所用药材未记录于《中国药典》,则应选择《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教科书等公信力强的工具书,递次引用并于标签中附言说明。2.对于功能声称的书写,有关部门应要求保健食品企业严格梳理原料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文献依据或进行科学实验明确其量-效关系;同时结合方剂学理论制定功能声称规范名词并要求企业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开展人体试食研究,以标注中医类功能声称。3.对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表述,应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根据所添加药材标准功效属性书写相应的适宜体质标识与禁忌体质标识,并采取制度化措施保障术语正称的规范地位。4.关于“注意事项”则应以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指导,将中药论着中所载禁忌药物、食物与现代文献、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展开“地毯式”研究,明确禁忌范围并标于“注意事项”内。保健食品的产品标识是其展示自己、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桥梁和纽带;是有关部门规范化管理保健食品行业的核心机制。通过我们对当前市场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的研究,客观总结了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医学理论、中医养生学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消费者准确的选择保健食品提供指南,也为相关部门高效的展开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赵梅,曹芳[6](2020)在《保健性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应用保健药的患者例数显着增加,其渴望获得强身健体的效果,从而导致系列保健药品层出不穷,尤其保健性中药的使用量明显增加。对保健性中药服用人群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其中诸多患者存在高血压、失眠、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病症,因此服用保健性中药的同时,需选择西药对自身基础疾病展开治疗[1]。在此种情形下,使中西药配伍应用几率明显增加,对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配伍禁忌亦显着增加,对此要求临床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2]。本研究主要就保健性中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变化进行分析,为用药的合理性及患者的安全性做出充分保证。现综述如下。1药酒类保健药的应用

张桂菊,李凯峰,李璇[7](2018)在《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规培阶段安全用药规范培训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规培形势下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通过中药汤剂规范使用、中成药合理使用、中西药联合使用3个方面阐释了中医儿科安全用药培训思路,为规培形势下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结果与结论中医儿科用药面临"是否用、用多少、怎么用、是否安全"的四个步骤,采取多种带教方式,结合临床案例教学才能达到规范化培训的目的。

金锐,王宇光,薛春苗,毛敏,谢俊大,庄伟,范峥,郭春彦,田佳鑫,孙艳格,孔令伟,丰端莹,王巍,李宁,王亚松,陈磊,王学飞,王娟,韩永鹏,杨毅恒,杨明娜,周铭,韩晟,林晓兰,陈世才[8](2018)在《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处方点评共识报告(2018版)》文中指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成药品种数和临床使用日益增长,合理用药问题日趋突出,但目前缺少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处方合理性评价的技术规范和指导。针对这一亟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市卫计委基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组中成药学组会同北京市10余家二、三级医院的一线临床中药师,在前期工作和现有认识基础上,编写了本共识。本共识的编写遵循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指南编写的建议,参考国内外权威、常用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和GRADE证据评价系统,采取最新的共识报告形式完成。最终形成的共识涉及点评工作的组织管理、适应证和遴选药品点评、用法用量和疗程点评、联合用药点评4部分共27条"陈述",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成药处方点评提供技术参考和学术指导。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曹晓岚,顼宝玉,吴波水,张成,王志红,王彩娟,张祥建[9](2018)在《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文中提出1前言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病",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1]。如果临床以突发眩晕、或复视、或步履不稳、或肢体抖动等表现,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于中风的范畴。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2]。所以,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

唐伟[10](2017)在《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以期为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并结合处方序列分析的设计方法,收集使用参麦注射液患者的病历资料,将使用参麦注射液后24h内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的患者判断为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及合并用药与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SJD和WanFang data中有关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各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10月31号。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3.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第一部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溶媒种类(P=0.000)和单次用药剂量(P=0.042)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入院病情(P=0.287)与过敏史(P=0.249)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参麦注射液联合使用维生素B6[OR=0.352,95%CI(0.287;0.932),P=0.0233]、维生素C[OR=0.278,95%CI(0.183;0.421),P=0.0401]、格拉司琼注射液[OR=0.028,95%CI(0.014;0.073),P=0.003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OR=0.741,95%CI(0.474;0.958),P=0.0155]、鸦胆子油[OR=0.015,95%CI(0.007;0.056),P=0.0001]、艾迪注射液[OR=0.238,95%CI(0.133;0.641),P=0.0013]和紫杉醇注射液[OR=0.334,95%CI(0.149;0.798),P=0.0006]时发生类过敏反应的风险较小;而联合使用泮托拉唑[OR=3.112,95%CI(1.805;7.536),P=0.0169]、西咪替丁[OR=2.226,95%CI(1.923;3.629),P=0.0024]、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OR=2.548,95%CI(1.925;3.373),P=0.0018]和昂丹司琼[OR=5.224,95%CI(4.928;10.616),P=0.0235]时的病例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增大。第二部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75篇,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对象均为中国人。总样本量共25132例,其中参麦注射液用药者18184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2%[95%CI(0.0485;0.0665)]。亚组分析显示:儿童和成人发生率分别为6.04%[95%CI(0.0329;0.0941)]、6.07%[95%CI(0.0491;0.0732)];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6.00%[95%CI(0.0373;0.0868)]、5.31%[95%CI(0.0309;0.0799)]、6.18%[95%CI(0.0505;0.0719)];剂量1030ml、4060ml、>60ml发生率分别为6.23%[95%CI(0.0443;0.0827)]、5.69%[95%CI(0.0466;0.0681)]、7.01%[95%CI(0.0444;0.1003)];≤7d和>7d发生率分别为5.80%[95%CI(0.0397;0.0789)]、5.60%[95%CI(0.0470;0.0656)];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发生率分别为5.60%[95%CI(0.0357;0.0798)]、5.85%[95%CI(0.0503;0.0672)]。一般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依次表现为烘热感(6.36%)、口干(4.42%)、消化系统损害(3.89%)、神经系统损害(3.70%)、注射部位血管刺激性疼痛(3.4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2%)、心血管系统损害(1.70%)、呼吸系统损害(0.8%);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2.00%)。敏感性分析结果较为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提示该研究可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总发生率P=2.216)。结论:1.现有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与溶媒种类、用药剂量、年龄、使用时间和合并用药存在关联性,且不同损害类型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2.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用药后短期时间内,且用药剂量在60100ml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大。3.合并用药泮托拉唑、西咪替丁、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和昂丹司琼为使用参麦注射液发生疑似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4.患者入院病情和过敏史与参麦注射液疑似类过敏反应之间无明确关系。

二、部分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论文提纲范文)

(1)浅述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是中成药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
2 将中医药思维运用到临床中去遣方使用中成药
3 炮制品的合理选用是中成药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
4 重视中成药配伍禁忌
5 关注特殊人群中成药用药禁忌
6 建立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模式
7 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报告
8 建议规范完善中成药说明书内容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七、讨论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前言
        二、中成药的概念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临床问题
        2. 中成药遴选
        3. 文献检索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证据综合分析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8. 推荐意见形成
    三、结果
        1. 研究概述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4. 指南质量评价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综合医院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专家共识(北京,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师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知识的意义与现实需要
2 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基本方法
3 临床中药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
4 解决实际问题的要点
    4.1 中药处方合理性评价要点
    4.2 中药合理用药指导要点

(4)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 定义
        1.1 保健食品
        1.2 保健食品标识
    2. 研究背景
    3.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研究进展
        3.1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问题研究进展
        3.2 国内外学者对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建议
        3.3 国内外关于保健食品标识标签的法规政策
    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统计方法
        2.3 文献学方法
    3. 结果
        3.1 中药原料应用与表述现状
        3.2 功能声称应用与表述现状
        3.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应用与表述现状
        3.4 注意事项应用与表述现状
第三章 问题与原因分析
    1. 原料信息
        1.1 名称术语表述不规范问题
        1.2 安全用量标识问题
        1.3 原因分析
    2. 功能声称
        2.1 功能声称表述问题
        2.2 原因分析
    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
        3.1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表述问题
        3.2 原因分析
    4. 注意事项信息
        4.1 注意事项信息表述问题
        4.2 原因分析
第四章 对策与思考
    1. 中药保健食品优势
        1.1 理论优势
        1.2 传统功效的优势
        1.3 现代药理作用的优势
        1.4 资源优势
    2. 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改进方向
        2.1 原料信息的规范化表达
        2.2 功能声称表述与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2.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界定
        2.4 食用注意事项的提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保健性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药酒类保健药的应用
2 含有鞣酸成分及钙等金属离子中药的应用
3 含有人参鹿茸成分中药的应用
4 含有较多有机酸成分中药的应用
5 含有甘草成分中药的应用
6 中药与西药化学反应分析
7 小结

(7)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规培阶段安全用药规范培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汤剂的规范使用
    1.1 严格辨证是基础
    1.2 把握用药剂量
    1.3 慎用毒性中药
2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2.1 严格辨证论治
    2.2 规范用法用量
    2.3 认清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3 中药与西药联用
    3.1 避免重复用药
    3.2 规避错误联用

(8)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处方点评共识报告(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
2 点评工作的组织管理
3 适应证与遴选药品点评
4 用法用量和疗程点评
5 联合用药点评
6 相关说明

(9)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指南的制定方法
    2.1 指南制定的原则
    2.2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
    2.3 等级评定依据
    2.4 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 中西医结合诊断
    3.1 辨病诊断及分期分型
    3.2 辨证诊断
        3.2.1 中经络
        3.2.2 中脏腑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中医治疗
        4.1.1 辨证论治
        4.1.2 针灸治疗
        4.1.3 推拿
        4.1.4 熏洗
    4.2 西药治疗与中医方药治疗相结合
        4.2.1 西医治疗与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相结合
        4.2.2 西药治疗与化痰通络方药相结合
        4.2.3 西医治疗与平肝熄风方药相结合
        4.2.4 西药治疗与化痰通腑方药相结合
        4.2.5 西医治疗与益气活血方药相结合
        4.2.6 西医治疗与滋补肝肾方药相结合
        4.2.7 西医治疗与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方药相结合
        4.2.8 西医治疗与益气固脱中药注射剂治疗相结合
    4.3 西医治疗与针灸治疗相结合
    4.4 分期分型治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4.4.1 超早期
        4.4.2 急性期
        4.4.2.1 抗栓治疗
        4.4.2.2 抗凝治疗
        4.4.2.3 改善脑循环
        4.4.2.4 脑保护治疗
        4.4.2.5 对症治疗
        4.4.2.6 康复治疗
        4.4.3 恢复期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10)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处方序列分析结合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设计
    1.3. 统计学分析
    1.4. 数据提取分析流程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2.2.1. 入院病情
    
2.2.2. 过敏史
    
2.2.3. 溶媒种类
    
2.2.4. 单次用药剂量
    
2.2.5. 合并用药
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参麦注射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2.3.2. 不同损害类型
    
2.3.3. 亚组分析
    
    2.3.3.1. 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性偏倚
3. 本章小结 讨论 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D 附录E: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部分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述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J]. 何丽君,陈豪,郑婉玉,江金井. 海峡药学, 2021(11)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综合医院西药师学习与运用中医药知识的专家共识(北京,2020)[J]. 金锐,赵宁,刘治军,薛春苗,纪立伟,范峥,庄伟,刘腾,王海莲,毛敏,张碧华,谢俊大,白向荣,张超,李爱君,柳芳,周洋,卞婧,庄洁,夏雨,李慧博,曾蔚欣,田佳鑫,张艳菊,吴茜,韦元元,刘丹阳,庄红艳,刘莹,杨乐,郭春彦,王凤霞,赵宁,潘霖,张清华,丁海欧,白杨,韩凤,王蕾,杨明娜,鄢丹,杨毅恒.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10)
  • [4]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D]. 李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保健性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变化[J]. 赵梅,曹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3)
  • [7]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规培阶段安全用药规范培训实践[J]. 张桂菊,李凯峰,李璇. 食品与药品, 2018(05)
  • [8]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处方点评共识报告(2018版)[J]. 金锐,王宇光,薛春苗,毛敏,谢俊大,庄伟,范峥,郭春彦,田佳鑫,孙艳格,孔令伟,丰端莹,王巍,李宁,王亚松,陈磊,王学飞,王娟,韩永鹏,杨毅恒,杨明娜,周铭,韩晟,林晓兰,陈世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18)
  • [9]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曹晓岚,顼宝玉,吴波水,张成,王志红,王彩娟,张祥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2)
  • [10]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D]. 唐伟. 蚌埠医学院, 2017(03)

标签:;  ;  ;  ;  ;  

部分中成药与中西药不符的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