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一、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博,吴伊宁,莫伊凡,宋根才,张丽婷,孙文强,余四斌[1](2022)在《绿色超级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科学家提出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建立全基因组育种选择技术体系,挖掘出一批高产、抗逆、优质、抗病虫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性状基因,培育大量绿色超级稻品种并推广应用,推动了作物育种目标和育种模式的转变。本文总结了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发展历程以及绿色超级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就绿色营养优质水稻的培育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欧阳维枝[2](2021)在《整合分析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与三维基因组图谱》文中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组三维结构对基因的转录活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特定的表观遗传修饰标记的远端调控元件可以在基因组三维空间上与基因的启动子物理靠近,形成染色质环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开发高效实用的表观基因组学和三维基因组学研究技术,鉴定远端调控元件,探究染色质三维结构对基因的转录和表型变异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ENCODE)等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鉴定了人类细胞中大量的转录调控元件,例如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和绝缘子等。这些转录调控元件有一些特定的表观遗传标记,例如转录基因的启动子通常含有组蛋白修饰H3K4me3的富集,增强子与H3K27ac和H3K4me1以及开放染色质相关,绝缘子则含有绝缘子蛋白CTCF的结合位点。沉默子的研究相对滞后一些。最近一些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H3K27me3与沉默子相关,很多研究以H3K27me3作为表观遗传特征鉴定全基因组的沉默子。目前,植物中全基因组鉴定增强子和沉默子等调控元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近年来,很多基于染色质免疫切割(chromatin immunocleavage,ChIC)的单细胞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先后应用于分析动物细胞的组蛋白修饰和转录因子的结合的研究。相比于ChIP-seq技术,ChIC-based的方法是一种抗体引导核酸酶或者转座酶在靶蛋白附近原位切割的方法,不依赖于超声波物理断裂染色质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流程简单快速,而且可以实现从单细胞的水平分析染色质特征和基因转录调控。研究表明,二倍体和多倍体物种的等位基因组之间存在等位基因差异的染色质状态、三维基因组结构和转录活性。Hi-C等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三维基因组结构研究,但是,受限于Hi-C技术的分辨率较低等原因,目前植物中还没有单倍型分辨率的三维基因组研究的报道,不能从等位基因差异染色质结构的角度探究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分子调控机理。本研究绘制了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图谱和三维基因组图谱,分析了等位基因差异性染色质状态和等位基因差异染色质构象对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调控作用,全基因组鉴定了水稻基因组的超级沉默子,重构了水稻染色体水平的三维基因组结构,并在水稻等植物中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的ChIC-based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技术nCUT&Tag和单细胞核snCUT&Tag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绘制了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图谱。发现活跃的染色质特征(H3K4me3,H3K4me1,H3K27ac和RNAPII)的等位基因偏好性与等位基因差异表达的偏好性呈正相关,而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H3K27me3和H3K9me2)的等位偏好性与等位基因差异表达的偏好性呈负相关。(2)绘制了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三维基因组图谱,鉴定了水稻杂种广泛的等位基因差异染色质交互,揭示了等位基因特异染色质交互对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分子调控机理。(3)系统鉴定了水稻的超级沉默子。发现沉默子可能通过形成染色质环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抑制和水稻穗形发育。超级沉默子参与广泛的染色质交互,一些超级沉默子参与等位基因差异的染色质三维构象。水稻幼苗中,有9个MADSbox被超级沉默子修饰,其他很多MADS-box基因也被H3K27me3修饰。这些MADS-box基因在水稻幼苗等组织的细胞核中共定位、共修饰、共抑制,而在水稻幼穗中,共修饰被擦除或者部分擦除,共定位消失,共抑制被激活而转换成共表达,可能协同参与水稻花器官和幼穗的发育。(4)重构了水稻杂种染色体水平的三维基因组结构。分析水稻24条染色体的空间距离,重建了染色体水平的三维基因组构象,发现水稻细胞核呈近球形,富含基因的、转录活跃的第1号染色体位于细胞核的中央区域,与其他染色体具有很强的染色质交互,而其他染色体则分布在细胞核外周。(5)开发了植物细胞核nCUT&Tag方法。nCUT&Tag是一种ChIC-based的方法,不需要超声波断裂染色质和免疫共沉淀,实验简单快速,只需要1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全部流程,并且可以用于低样品量(0.01 g材料)的染色质特征分析。实验表明,nCUT&Tag可以用于分析单子叶植物水稻和双子叶植物油菜不同组织的、活跃的和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6)基于nCUT&Tag的方法,建立了水稻ATAC-seq和Stacc-seq等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并开发了单细胞(核)snCUT&Tag,为植物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和三维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总之,本研究首次绘制了水稻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图谱和三维基因组图谱,重构了水稻染色体水平的三维基因组结构,从单碱基水平探究了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分子调控机理,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了水稻中的超级沉默子并分析了超级沉默子参与的染色质交互及其潜在的分子调控功能,建立了植物高效快速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方法nCUT&Tag和snCUT&Tag。这些结果为植物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和三维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为理解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姚红琳[3](2020)在《近年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群体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水稻的育种和生产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一是矮杆品种的培育和应用,二是杂交水稻的创制与利用。这两次突破使水稻的单产水平增加了两倍以上。目前,杂交稻的培育已经十分普遍,然而杂交稻亲本选择却往往依靠大规模随机测配,如何提高配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已经投入使用的杂交稻中找出普遍规律有望帮助解答该问题。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165份杂交稻品种,并对谷壳测序获得了其亲本的基因型。从杂交稻亲本的群体结构、受选择位点、与表型关联的位点及其在杂种中的效应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期为杂交稻选育提供宏观的基因组学角度的参考信息。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利用创新的方式获得了杂交稻的双亲基因型数据。对2011-2015年推广面积较大的165份杂交稻品种进行测序获得基因组数据,从谷壳中提取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获得母本基因组数据。根据F1和母本的对应关系,制定推断规则,获得了父本基因型。用12份人工构建的测试杂交种数据对提取、补缺、推断步骤进行评估,获得推断正确率约为97%,推断父本的缺失率均值在5%以下,在全基因组共获得6,684,955基因组变异位点,全基因组标记密度约为17.9个/kb。2. 对杂交稻亲本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父本群体与Indica II群体相似性较高,母本群体与Indica I群体相似性较高。三系和两系父本群体没有明显的群间界限,而三系两系母本群体则明显聚为两类,其中三系母本与Indica I群体距离更近。用XP-CLR和固定系数的方法鉴定了父母本群体间差异位点,其中包括TMS5和Rf4等与不育系、恢复系特性相关的基因。3. 对杂交稻群体穗部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与穗部性状相关的163个非重复关联位点,并对这些关联位点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超显性效应均对杂种优势有所贡献。显着区间内包括IPA1、Ghd7等已克隆基因,分析了部分已克隆基因区段对穗部表型的影响。用关联位点计算获得材料的特异杂合性。相较于一般杂合性,特异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更强。4. 将关联分析结果与父母本群体结合分析。在父母本群体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大于0.4且与穗部表型显着相关的位点中,72.2%的位点优良等位基因型在父本群体中频率更高,说明了恢复系的基因型对杂交稻的表型有着重要的作用。5. 对不同育种时期的优良等位基因受选择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核心种质资源,将研究材料划分为矮化育种前、矮杆育种后以及现代杂交稻亲本三个育种时期。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的关联位点在三个育种时期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有30%的优良等位基因在育种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另外也发现父母本间有明显的优良等位基因聚合现象。6. 对3对籼粳交亲本进行分析。获得了籼粳交亲本的亚种间渗入片段,并与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进行了对比。发现籼粳交亲本的渗入片段占全基因组的比例高于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且不同材料的渗入片段位置有一定重叠,或与籼粳交可育原因有关。

商连光[4](2019)在《多重组学解析超级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其遗传基础解析仍比较滞后,本研究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及多个遗传分离群体数据进行了超级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解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完成了超级稻亲本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并对双亲的结构变异进行了解析,得到了大量的结构变异,这些双亲各自携带的有利的等位基因的有无为超级稻杂种优势形成的基因组基础。2.超级稻和高产杂种优势固定系具有相似的表达谱,下调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可以促进水稻的生物量增加,进而影响水稻杂种优势的形成。3.对三套测交群体和代换系回交群体的QTL定位及分析发现,很多杂种优势QTL区间存在重要的有利的等位基因,并且是重要的育种选择位点,这些有利等位基因的累加或者聚合是超级稻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4.构建了三套不同遗传背景的CSSLs的精细物理图谱,这些材料和物理图谱为基因挖掘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结合粒长GWAS结果和幼穗组织的表达谱,将检测到的qGL1精细定位到119kb区域内,为改良籽粒性状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程萌杰[5](2019)在《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选用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种(新品系)及其对照品种进行根系结构、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研究。利用KASP平台、重测序技术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越光、越优16bulk1(越光型)、越优16bulk2(早恢16型)等6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标记开发、育种及机理机制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对于产量而言,根重、总根长、表面积与生物学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总根长、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对于RVA谱特征值而言,主要为:根重与糊化温度,根尖数与消减值,分支数与保持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等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2.采用KASP平台和重测序技术对课题组选育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基因模块解析,鉴定了小站95、小站96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第1染色体的代换片段携带NOG1基因,第5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携带Chalk5、GS5、qw5基因。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三个近缘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了基因组结构分析,小站96在部分性状上向现代品种演化,小站95携带部分高产基因,具有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小站95作为亲本之一,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伟27,再与U-1杂交产生强优势的组合津稻294(津优294)。3.对越优16(越光A/早恢16)后代进行了集团选择,选出了越优16bulk1(多系品种)和越优16bulk2(多系品种),越优16bulk1与越光相似(如优质食味)。越优16bulk2比越优16bulk1更高产、抗倒伏、多态性高、异质化,为偏早恢16型,后代可选育出高产类型和优质类型。4.以位于第1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1目标区,以位于第5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2目标区,以位于第2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3目标区,作为性状控制和性状组合的模型,建立了NOG1、Chalk5、GS5、qw5、优质食味等基因模块,通过对GS5、Chalk5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组合,选育出津稻294、越优16bulk1、越优16bulk2等新材料和新品系。5.建立了以常规育种技术(包括创造变异和后代性状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包括基因和QTL聚合、模块育种等)相结合的育种程序。在研究中,正向育种(性状选择优先)和反向育种(基因选择优先)相结合,在育种的定向性和高效性方面做了有力尝试,取得了品种选育和方法探索的双重效果。

李菊[6](2019)在《西南稻区89份强优势亲本的多样性评价及两个调控粒型性状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三大作物之一,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提高稻米的品质是水稻育种中不变的课题。西南稻区具有独特的高温、高湿、寡日照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生态条件,种质资源丰富。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的农业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在重穗型杂交稻理论的指导下,创制了大量的高光效、强优势、高品质杂交水稻亲本,培育出上千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全国各级审定。为进一步提升西南稻区强优势杂交稻育种水平和效率,对西南稻区现有种质资源和骨干亲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鉴定和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对来自于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的89份优异恢复系和常规稻亲本材料进行了收集、种植和性状考察,利用SSR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表型关联分析。同时,重点对两个控制籽粒性状的关键基因GS5和GW2进行了等位变异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1.试验材料在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产量性状与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每穗粒数和粒宽极显着正相关,与穗长和粒长显着正相关,与粒宽极显着负相关,说明产量提高可通过适当提高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每穗粒数和粒长来实现。2.89份水稻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68处可将群体分为两大类群,即籼稻亚群和粳稻。籼稻亚群的75个材料中,在相似系数为0.80处可将群体进一步化分为15个类群,每个类群材料数为1-20个不等。除宜恢93、成恢19、Q431、涪恢9801、黔恢1388等少数品种遗传背景相对特殊以外,四川、重庆、贵州地区选育的籼型恢复系亲缘关系都较近,但在不同的聚类分支中均有分布分布。粳稻亚群的14个材料成明显的单位内成簇分布。3.采用G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得到23个标记与表型相关,对表型的解释率为7%17%,采用MLM模型分析得到4个标记与表型相关,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5%,与每穗粒数关联的标记有3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3%15%。4.GLM模型和MLM模型分析共同检出三个标记,三个标记临近区域均有与表型相关的基因。5.GS5和GW2等位变异单倍型丰富,GS5序列共检测到42个变异位点,包括31个SNP和10个In Del位点,共组成16个单倍型;GW2序列共检测到128个变异位点,采用MLM模型分析得到74个变异位点与表型显着关联,共组成10个单倍型。6.GS5和GW2等位变各异单倍型被成功应用于西南稻区育种实践。其中GS5单倍型中应用最多单倍型为GS5-13,为36个品种,占整个群体的40%,其次是GS5-2,为19个品种,占整个群体的21%;GW2单倍型应用最广泛的是单倍型GW2-6,为40个品种,占整个群体的45%,其次是GW2-7、GW2-8和GW2-5,分别为15、13和10个品种,占整个群体的17%、15%和11%。7.比较籼稻中GS5和GW2的单倍型,发现GS5-15和GW2-1的千粒重最大,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将GS5-15和GW2-1作为优势单倍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选择这两种单倍型进行应用。以上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育种实践中,对育种过程中亲本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爱民,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何冲霄,朱国永,任仲玲,刘凯[7](2012)在《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提出了杂交籼稻育种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李晏军[8](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本报记者 赵英淑[9](2008)在《第一次成功培育出超级稻》文中认为提起湖南,人们总会想到“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76年三系杂交水稻推广前,具有同样地理气候优势的湖南,水稻亩产仅仅300公斤;30年后,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已遍布三湘四水…… 2008年10月,超级杂交稻在示范区跃上亩产900公斤大关,“杂?

殷斌[10](2008)在《科技改变中国——中国科技事业30年》文中指出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换新颜。30年,改革开放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30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过去的30年,激荡而伟大。回望来路,中国以濒临崩溃之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30年,一个个瞬间书写完成的这部改革开放史,让我们

二、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超级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
    1.1 中国水稻育种的成就
    1.2 绿色超级稻理念与培育策略
    1.3 绿色超级稻研究进展及发展历程
2 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研究
3 绿色性状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应用
4 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及其应用
5 展 望
    5.1 绿色超级稻的发展内涵
    5.2 育种目标的变化
    5.3 育种范式的发展

(2)整合分析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与三维基因组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水稻杂种优势研究
    1.3 表观基因组学及相关研究技术
        1.3.1 人类表观基因组学研究
        1.3.2 基因转录调控元件
        1.3.3 全基因组范围沉默子的系统鉴定
        1.3.4 ChIP-seq和ChIC-seq
        1.3.5 单细胞ChIC-seq
    1.4 三维基因组学
        1.4.1 三维基因组结构
        1.4.2 三维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1.5 单倍型分辨率三维基因组图谱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抗体
        2.1.3 菌株与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材料种植
        2.2.2 真杂种鉴定
        2.2.3 实验材料交联
        2.2.4 快速高效分离细胞核
        2.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eChIP-seq
        2.2.6 水稻杂种LR ChIA-PET
        2.2.7 细胞核CUT&Tag
        2.2.8 细胞核Stacc-seq
        2.2.9 ATAC-seq
        2.2.10 荧光原位杂交
    2.3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
        2.3.1 表观基因组数据处理
        2.3.2 ChIA-PET数据处理
        2.3.3 等位基因特异染色质交互分析
        2.3.4 交互热图的绘制和可视化
        2.3.5 三维基因组建模
3 结果与分析
    3.3 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图谱
    3.4 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三维基因组图谱
        3.4.1 单倍型分辨率的抑制性染色质交互
        3.4.2 等位基因特异染色质交互调控ASE
    3.5 水稻超级沉默子的全基因组鉴定
    3.6 沉默子和超级沉默子参与染色质远程交互
        3.6.1 沉默子通过形成染色质环调控水稻穗发育
        3.6.2 超级沉默子参与等位基因差异染色质构象
        3.6.3 MADS-box基因在细胞核中共定位、共修饰和共抑制
    3.7 基因组三维结构建模
    3.8 nCUT&Tag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8.1 快速高效分离高质量的细胞核
        3.8.2 nCUT&Tag用于分析交联样品的组蛋白修饰
        3.8.3 nCUT&Tag用于分析新鲜材料的组蛋白修饰
        3.8.4 nCUT&Tag用于分析抑制性染色质
        3.8.5 nCUT&Tag用于低样品量的染色质分析
        3.8.6 nCUT&Tag用于分析油菜组蛋白修饰
    3.9 单细胞核CUT&Tag和ATAC-seq
4 讨论
    4.1 等位基因差异的染色质结构调控等位基因特异表达
    4.2 调控元件参与染色质交互调控个体性状表型
    4.3 重构基因组三维空间结构
    4.4 新的三维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4.5 ChIC-seq和单细胞ChIC-seq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图
    附录Ⅱ 附表
    附录Ⅲ 个人简介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近年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群体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生产及育种历史
    1.2 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
        1.2.1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
        1.2.2 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群理论
        1.2.3 农作物中的杂种优势群研究进展
        1.2.4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1.3 基因组学发展及相关研究
        1.3.1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1.3.2 基因型补缺方法
        1.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与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测序数据概况
        2.1.3 表型数据概况
    2.2 方法
        2.2.1 测序数据的比对、变异提取、质控及补缺
        2.2.2 父本基因型的推断及评估
        2.2.3 父母本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2.4 父母本群间受选择区段的鉴定
        2.2.5 杂交稻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特异杂合性计算
        2.2.6 育种过程中基因受选择分析
        2.2.7 籼粳交亲本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型数据概况及表型数据概况
    3.2 杂交稻父本基因型推断结果
    3.3 杂交稻亲本群体遗传结构
    3.4 杂交稻群体各性状GWAS结果
    3.5 一般杂合性与特异杂合性与杂交稻表型的相关性
    3.6 父母本群体受选择分析
    3.7 育种过程中优良等位基因受选择分析
    3.8 籼粳交亲本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亲本推断策略
    4.2 杂交稻表型与杂种优势
    4.3 杂交稻亲本基因型的后续应用
    4.4 关联位点和受选择位点的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多重组学解析超级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杂种优势QTL遗传基础研究
    1.3 杂种优势QTL精细定位
    1.4 关联分析揭示杂种优势遗传基础
    1.5 杂种优势的基因组基础
    1.6 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基础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超级稻及亲本材料
        2.1.2 三套测交群体材料
        2.1.3 三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
        2.1.4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回交群体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及测序
        2.2.2 基于三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组装和结构变异
        2.2.3 基于重测序进行群体基因型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2.2.4 表型调查及分析
        2.2.5 QTL定位、GWAS和LD分析
        2.2.6 育种选择位点分析
        2.2.7 转录组数据分析
        2.2.8 基于二代测序进行检测缺失变异及PCR验证
第3章 超级稻亲本基因组组装及结构变异解析
    3.1 前言
    3.2 基因组组装
    3.3 结构变异解析
        3.3.1 插入和缺失
        3.3.2 倒位和易位
        3.3.3 重复
第4章 超级稻杂种优势固定系转录组研究
    4.1 前言
    4.2 杂种优势固定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3 杂种优势固定系表达谱
    4.4 GO富集和KEGG分析
第5章 三套测交群体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
    5.1 前言
    5.2 三个不育系变异组分析
    5.3 测交群体表型及全基因组杂合性分析
    5.4 QTL定位及分析
    5.5 杂种优势候选位点分析
    5.6 讨论与结论
        5.6.1 三个回交群体材料选择
        5.6.2 GWAS和QTL定位结果比较
        5.6.3 三个测交群体QTL结果比较
第6章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6.1 前言
    6.2 三套代换系群体的构建
    6.3 三套代换系的群体基因型分析
    6.4 群体表型变异
    6.5 三套代换系的QTL定位
    6.6 精细定位QTL-qGL1
    6.7 主要结论
第7章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回交群体QTL分析
    7.1 前言
    7.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其回交群体的表型
    7.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其回交群体QTL分析
    7.4 讨论与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永久通信地址

(5)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
    1.2 水稻根系形态与根系结构
    1.3 水稻超高产育种与品质育种
    1.4 水稻籼粳分化与基因交流
    1.5 水稻遗传育种学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1.6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应用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 试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根系结构及特征特性
    3.2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结构、增产潜力与适应性
    3.3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品质特性
    3.4 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特征与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关系
    3.5 应用靶向测序产生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3.5.1 KASP标记
        3.5.2 利用重测序策略发展新的育种标记
    3.6 应用新型分子标记、育种信息实施模块育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优良品种的根系特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4.1.2 分子设计育种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品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西南稻区89份强优势亲本的多样性评价及两个调控粒型性状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育种水稻的发展历程
    2 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
    3 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研究现状
        3.1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4 水稻粒型控制基因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水稻材料
        1.2 田间种植和分子检测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材料种植及性状考察
        2.2 表型相关性分析
        2.3 分子标记检测及聚类分析
        2.4 分子标记与表型的关联分析
        2.5 GS5和GW2 的进化与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表型相关分析
        1.1 表型数据整理
        1.2 表型相关性分析
    2 聚类分析
    3 SSR标记与表型的关联分析
    4 GS5 的进化与关联分析
    5 GW2 的进化与关联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育种实践中各性状的平衡
    2 西南稻区水稻材料的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3 分子标记与表型关联分析是发掘新基因位点的有效途径
    4 GS5和GW2 等位变异在西南稻区的育种实践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籼稻育种的历史简要回顾
2 杂交籼稻育种的研究进展
    2.1 三系杂交籼稻育种
    2.2 两系杂交籼稻育种
    2.3 一系法杂交籼稻
    2.4 超级稻育种
3 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我国杂交籼稻育种面临的问题
    3.2 关于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的几点建议
        3.2.1 尽快加强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3.2.2 加强适应性强的优质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3.2.3 加强两系核不育系的核不育机理研究, 挖掘稳定的核不育资源

(8)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10)科技改变中国——中国科技事业30年(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1984年拨乱反正, 恢复秩序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拨乱反正
    【1978年】关键词:全国科学大会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科技奖励】国家发明奖恢复
        【获奖人物之一】
        【点评】
        【点评】
    【1979年】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奖
        【这一年】
        【科技奖励】
        【关注】
        【点评】
    【1983年】关键词:竺可桢野外工作科学奖
        【这一年】
        【科技奖励】
        【获奖人物之一】
        【杨逸畴档案】
        【点评】
    【1984年】关键词: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一年】
        【科技奖励】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立
        【获奖人物之一】“两弹”元勋朱光亚
        【点评】
1985年—1993年, 制定规划, 积蓄力量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一展大国宏图
    【1985年】关键词:专利法
        【这一年】
        小平批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访华
        “专利法早通过好”
        【点评】
    【1986年】关键词:863计划
        【这一年】
        【科技事件】
        小平批示
        占领科技制高点
        【点评】
    【1987年】关键词:星火奖
        【这一年】
        【科技奖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点评】
    【1988年】关键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年】
        【科技事件】我们要赶上时代
        【点评】
    【1992年】关键词:神舟
        【这一年】
        【科技事件】神舟启航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镜头四:
        【点评】
    【1993年】关键词:科技进步法
        【这一年】
        【科技事件】《科技进步法》颁布
        【点评】
1994年—1999年, 改革调整, 加大奖励调整, 巩固, 提高, 科技奖励动大手术
    【1994年】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奖、何梁何利基金
        【这一年】
        【科技奖励】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奖
        【获奖人物之一】
        【点评】
        【获奖人物之一】
        他和他的“孩子”
        阶段性成果拿下大奖
        封锁质疑中起步
        闯出全新技术路线
        “非典”期间突破关键技术
        【点评】
    【1995年】关键词:科教兴国
        【这一年】
        【科技事件】科教兴国
        【点评】
    【1997年】关键词:973计划
        【这一年】
        【科技事件】973计划正式启动
        【点评】
    【1998年】关键词一:长江学者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点评】
    【1998年】关键词二:847公斤
        【科技事件】杂交水稻亩产847公斤
        【获奖人物】
        【轶事】
        差一点驾战斗机抗美援朝
        “师生恋”、“闪婚”及其他
        【点评】
    【1999年】关键词:改革
        【这一年】
        【科技事件】规范、整合、突破
        何梁何利奖金超过国家级奖励
        李岚清提议给奖励制度动手术
        改革
        期待
        【点评】
2000年—2005年, 潜心贯注, 硕果累累“十五”科技喜结硕果
    【2000年】关键词:1%
        【这一年】
        【科技事件】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工作顺利完成
        【点评】
    【2001年】关键词:500万
        【这一年】
        【科技事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颁奖
        【获奖人物之一】
        吴文俊语录:隆重颁奖
        务实作风
        没有干扰
        互相支持
        【点评】
    【2002年】关键词:龙芯一号
        【这一年】
        【科技事件】中国结束无“芯”历史
        【科技人物】龙芯首席设计师胡伟武
        胡伟武语录:
        【点评】
    【2003年】关键词:高温气冷堆
        【这一年】
        【点评】
    【2004年】关键词:南极科考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知识链接】
        【点评】
    【2005年】关键词:天路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知识链接】
        【点评】
(2006年至今) 自主创新, 崭新启航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关键词:TD-SCDMA【2006年】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科技人物】
        李世鹤语录:关于3G牌照发放
        对有人质疑4G启动了还搞3G
        对于3G网络建设
        对于中国同时建设3个网
        【点评】
    关键词:嫦娥奔月【2007年】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点评】
    【2008年】关键词:神七
        【这一年】
        【科技事件】
        【点评】

四、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超级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浩博,吴伊宁,莫伊凡,宋根才,张丽婷,孙文强,余四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整合分析水稻杂种单倍型分辨率的表观基因组与三维基因组图谱[D]. 欧阳维枝.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近年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群体遗传分析[D]. 姚红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多重组学解析超级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D]. 商连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3)
  • [5]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D]. 程萌杰.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西南稻区89份强优势亲本的多样性评价及两个调控粒型性状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D]. 李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J]. 王爱民,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何冲霄,朱国永,任仲玲,刘凯.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2)
  • [8]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第一次成功培育出超级稻[N]. 本报记者 赵英淑. 科技日报, 2008
  • [10]科技改变中国——中国科技事业30年[J]. 殷斌. 中国科技奖励, 2008(11)

标签:;  ;  ;  ;  ;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