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水库发电洞渗漏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詹双桥,郑洪,杨志明[1](2021)在《涔天河水库工程引水发电洞内水外渗探查及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涔天河水库工程发电引水隧洞由混凝土衬砌平洞段、混凝土衬砌斜洞段、钢板混凝土衬砌高压平洞段等组成,洞径9.5 m,进口底板高程256.5 m,下平洞中心线高程215 m,考虑停机水锤压力,设计最大工作水头140 m。引水发电洞投入运行前充水检查发现,衬砌外渗压计及洞顶上方地下水位观测孔反映存在内水外渗现象,分析认为是因为衬砌混凝土本身缺陷处理不够彻底、部分衬砌分段止水失效等原因所致。针对该情况,主要采取内堵外排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洞内对混凝土衬砌缺陷部位进行化学灌浆、加强衬砌与岩壁之间回填灌浆,洞外设置排水洞排水减压的综合处理措施。经过处理后,内水外渗量明显减小。
张金良,郑会春,李远程[2](2020)在《河南省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文中研究说明河口村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9223km2,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河道基流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3.17亿m3,工程为Ⅱ等大(2)型工程,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泄洪洞、溢洪道及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河口村水库在国内外面板堆石坝建设中,针对复杂的深覆盖层基础,创新发明使用了旋喷桩柔性加固体系,形成了河口村特有的新型防渗结构型式,经过4年多的运行及监测,效果良好。在河口村历经几十年的勘察、设计中,开展了100多项科研实验与专题,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和宝贵经验。工程设计的技术特点和难点主要包括:深覆盖层高面板堆石坝基础处理关键技术、开挖料的合理利用、超大尺寸泄洪闸门技术研究、多目标智慧水利系统设计等。
赵杰[3](2020)在《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战略资源,解决水瓶颈、提供水保障,是重大战略问题。煤长水短是山西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山西就有战略之忧。在山西省全面推动“五水综改”的背景下,作为汾河流域第一大水库,汾河水库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水库在运行前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有效库容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良性发挥,显着增加了对水库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本文建立二维水沙输运模型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水库水沙输运规律,得出径流因素对水库冲淤影响最大的结论,进而搭建三维水动力模型对入库洪水的三维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泥沙控制方案,可为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以及水库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以汾河水库为研究载体,根据水库所在区域的电子海图,结合库区周边的水陆环境确定模拟范围,建立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得到水深数值地形文件。通过对糙率、源汇项等各种参数的设定,分别搭建二维水沙与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所建模型的拟合度度满足要求,可用于对水库的数值模拟研究;(2)基于已有的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对库区水沙运动及冲淤变化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结合泥沙输移模块,建立起二维水动力泥沙输移耦合模型。本文设计入库径流总量、库区降雨量、不同水沙来源3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控制试验,采用Engelund-Hansen全沙公式对汾河水库在2018年汛期的泥沙输运及淤积状况、水下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二维水沙模拟结果表明:1)水流进入库区后,悬沙浓度与输沙率随水流挟沙力的沿程降低而逐渐减少。与汾河水库库区床面高程沿程降低的情况相反,水库泥沙纵向落淤量沿程逐渐增加。坝前的淤积量最大,长此以往将对泄洪洞闸门的开启带来一定影响。2)汾河水库包括两个水沙来源:汾河干流与支流涧河。不考虑支流涧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8%以下,纵剖面甚至接近于0,不考虑汾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90%以上,故水库的纵横向冲淤变化主要受汾河干流的来水来沙影响。涧河的来水来沙主要影响2#断面的冲淤变化,对水库上部影响甚微,同时对库区中下部的影响也远小于汾河干流。汛期入库径流量是影响水库纵横向淤积与悬沙浓度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同等条件下库区降雨量因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故研究汛期入库水流的流场分布对水沙输运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3)基于Surfer软件计算得到截止2018年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库容为39953万m3,超出水库设计的泥沙淤积库容5453万m3,侵占了兴利库容的14.9%,已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3)针对水库复杂的地理和边界条件,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结合汾河水库的洪水资料,模拟分析了汾河水库在p=0.5%、1%、5%、20%共4种不同频率洪水过程中库区水体表、中、底层的三维流场变化过程,以及水库的水位、库容等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直观显示了洪水在库区垂向与横向上复杂的运动情况,三维水流模拟结果表明:1)在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库区水流速度规律符合:在纵向上,从入库口到坝前沿程显着降低;在垂向上,库区各个部位的流速均符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的规律。库区各部分流速随着洪水频率降低而增大,应注意防护水库岸坡,避免洪水的严重冲刷导致的塌岸。水位峰值与平均水位值均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两者的差值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水位变化幅度大,大坝承受的动水压力变化频率大,溃坝风险显着增加。2)各层流速随着洪水频率的增加呈现显着减小的趋势,且各层之间的流速梯度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洪水频率的不断增加,水体流速沿垂向逐渐变均匀。当洪水频率P<20%时,需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3)水位峰值的出现时间滞后于洪峰的出现时间,且滞后时间差随洪水频率的减少而不断增加。4)受水库地形影响,库容变化受水位影响的灵敏度逐渐增大,库容随水位增加的单位变化值逐渐增大。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目前的水位-库容的关系曲线,可为水库的运行管理调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4)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汾河水库汛期水动力条件和泥沙冲淤分布规律,针对当前汾河水库的上减下排的泥沙治理措施,提出以下减淤措施:1)汛期冲沙;2)设置潜坝,利于汛期结束后泥沙的集中清理;3)在水库上游的汾河流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源头减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本文的研究可为缓解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曹吉革[4](2019)在《汾河二库液压启闭机维修养护施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汾河二库大坝3孔溢流表孔和4孔冲沙底孔的液压启闭机设备,于1998年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行,已持续使用20年,近几年设备常出现故障,导致7孔弧门不能正常工作,给防洪度汛工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文章分析了液压设备维修养护拆除的施工工艺,以及返厂维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经返厂维护、现场安装和调试,大坝液压设备运行稳定,为汾河二库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姚歌[5](2019)在《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兴建水库是人工调节水沙分布的手段,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调沙,对合理分配水资源,弥补水资源匮乏及供需不平衡,高效利用江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内江河上的水库数量众多、相隔距离远近不一,仅对单独的水库健康和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已经不能和现阶段的水库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本文对汾河上游相距仅80km的梯级水库——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了多沙河流水库的特点及现状,根据多沙河流水库的功能和影响,以及水库与上下游河道的联系,凝练了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新定义,阐明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总结提炼影响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构建出包含水库结构安全、上下游河段健康、社会服务效益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四个方面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健康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等级。(2)赋权方法的优化本文应用主观赋权法(AHP),客观赋权法(EWM)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AHP-EWM、AHP-Cloud、AHP-EWM-Cloud)对多沙河流水库进行权重分析。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方法,确定五种赋权方法的闵式距离。结果表明,AHP-EWM-Cloud法既考虑实测数据的客观存在,又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识,是水库健康评价最优的赋权方法。(3)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根据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以及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的多年实测资料,基于云模型和梯形分布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较为吻合。由于云模型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能够削弱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且兼具随机性和模糊性,因此认为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是最适用的评价方法。(4)水库健康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水库现阶段处于健康状态,但其健康值偏低,健康状况的下滑不容忽视,且泥沙淤积是导致汾河水库健康下滑的主因,在入库水沙日趋减少的现状下,应消除泥沙淤积带来的影响。汾河二库由于运行时间短,其健康状态良好,上级水库对其的人工调控成为影响汾河二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影响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健康的不同因素,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和办法,为水库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姚蓓蓓[6](2018)在《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势情况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台风、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2011年,“十二五”水利规划将水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升华着治水理念。水情监测作为预防洪涝、干旱发生的重要手段,其监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项非工程防洪措施,开发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等优势,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综合考虑我国水库现存的安全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十三五”水利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体系的现状,针对我省水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设计了符合汾河二库环境条件的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完成了对汾河二库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显示,以支持库区防汛抗旱决策和优化调度管理。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采集终端、遥测终端控制核心和无线传输配置,采集终端传感器涵盖雨量、气象、水位、水温信息,控制核心选择超低功耗且功能强大的MSP4305438A型单片机,配以GPRS无线传输模块,完成遥测站到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软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控制程序和中心站上位机软件程序,分别从主程序设计、雨量数据采集程序、水位和水温数据采集程序、中心站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和系统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表述。系统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成果,对采集到的水情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汾河二库观测周期内的降雨分布;在最优水位计的对比试验中根据统计结果选取压差式水位计作为最适宜汾河二库水位监测的传感器,并计算其日平均水位,绘制逐日水位过程线;水温数据为探究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的年、季、日内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符合分层型水库表温层特征,秋冬季,表层水体水温均匀分布,春夏季,水面下1-2米层存在水温突然升高的现象,气温与库面水温之间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得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且不同季节,气温对表层水温的影响深度不同,气温越高,水温日变幅值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通过近两年的运行,证明了该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功耗低、数据准确、操作便捷、成本低等特点,形成了集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分析于一体的水情监测系统,为水利部门及时了解汾河二库水情信息,提早做好防洪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随着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其科技优势。在管理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防汛抗旱以及科学调度能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陈少冰[7](2017)在《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文中提出山西省地处气候干旱的内陆,水资源较为短缺,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大,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生态问题的频繁发生。修建水库,蓄水调水,是人类开发利用江河资源、调节水资源时空矛盾的重要手段。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因泥沙淤积带来了库容损失、淤积上延、下泄流量均一化、洪峰平坦化、下游河槽萎缩等诸多涉及水库自身和上下游河段的健康问题。明确多沙河流的健康内涵,分析评价其健康状况,探讨维持和恢复其健康状况的具体措施对多沙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大中型水库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联系,将水库、河流、生态系统、社会服务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提出新的水库健康基本概念,以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为目标层,构建以水库结构安全、河段健康、社会效益和区域生态系统四方面为准则层,包含大坝稳定指标、径流调节程度指标、防洪指标等20个指标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体系,把汾河水库健康状态划分为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等级。通过咨询专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计算指标权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历史资料等制定评价标准,构建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针对汾河水库具体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准则层对目标层和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最后算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根据权重可知,对汾河水库健康影响最重要的是大坝稳定指标,其后依次是径流调节程度指标、防洪指标、工程质量指标、渗流安全指标、河道断流指标、供水保证率指标、下游过洪能力指标、水质污染状况指标、库区泥沙淤积指标。根据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模型,收集汾河水库多年实测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汾河水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一向量:{0.217,0.142,0.187,0.230,0.226},分别对应于理想状态、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变五个健康等级,采用加权平均原则求隶属等级的方法来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汾河水库健康状况可确定为“亚健康”。其中库区泥沙淤积指标、径流调节程度指标、河道断流指标、下游过洪能力指标、富营养状况指标、库区植被指标、最小生态需水量指标健康状况差。分析汾河水库健康状况存在的泥沙淤积严重、过洪能力不足等健康隐患,并提出针对多沙河流的水库多目标水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的治理保护政策,为维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水库区域生态恢复、水库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梁锦陶[8](2016)在《汾河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汾河水库建设较早,运行至今大坝存在一定程度的坝基渗漏、混凝土剥蚀开裂及工作闸门锈蚀老化等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汾河水库的工程概况及除险加固的任务,分别从主坝、溢洪道、输水发电洞及泄洪隧洞入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海龙[9](2016)在《汾河水库大坝稳定分析》文中认为文中采用简化毕肖普法对汾河水库稳定渗流期的大坝下游坡及库水位降落期的大坝上游坡的稳定分别进行了计算。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大坝下游坡和上游坡的稳定性。分析认为,汾河水库大坝的抗滑稳定性总体上是安全的。
王凯[10](2016)在《巴基斯坦玛尔水库发电洞前泥沙游积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玛尔(Mahl)水库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河支流吉拉姆(Jhelum)河上,是一座待建的大(Ⅱ)型水利工程。吉姆拉河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23kg/m3左右,属中等含沙河流,但水库库容较小,库沙比仅为5左右,属于泥沙问题严重的水库工程。为了研究玛尔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在几何相似、水流运动相似和泥沙冲刷变形相似的基础上,建立了玛尔水电站物理模型。模型为正态模型,水平比尺和垂向比尺均为80。本文针对水库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方式,进行了水位比降试验、流态流速试验、发电洞"门前清"试验和优化方案试验。模型试验结果如下:1、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发电洞前处于主回流区,粗颗粒泥沙在发电洞前平台淤积。当流量为3570m3/s时,发电洞前最大淤积厚度为2.5m~3m,平均淤积厚度2.04m;当流量为8120m3/s时,发电洞前最大淤积厚度为3.46~6.12m,平均淤积厚度2.55m。2、为解决发电洞"门前清"问题,设计了优化试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1的平均淤积厚度比基本方案比减小了 0.13m;优化方案2的平均淤积厚度比基本方案减小了 0.2m,总体减淤效果并不明显。3、目前的枢纽布置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很难避免低水位排沙运行时发电洞前的泥沙淤积,建议对枢纽进行重新布置,避免低水位运行时在发电洞平台形成回流,减少发电洞平台的泥沙淤积量,保证发电洞"门前清"。
二、汾河水库发电洞渗漏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水库发电洞渗漏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涔天河水库工程引水发电洞内水外渗探查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引水发电洞总体布置 |
3 渗压监测情况 |
4 渗压异常原因分析 |
5 外部验证及加强排水减压处理 |
6 洞内探查及封堵处理 |
6.1 洞内探查 |
6.2 主要探查成果 |
6.3 洞内封堵处理 |
7 处理效果 |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淤积 |
1.2.2 水动力数值模拟 |
1.2.3 泥沙数值模拟 |
1.3 工程概述 |
1.3.1 工程效益 |
1.3.2 水库淤积现状 |
1.4 流域状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输运规律分析 |
2.1 二维水沙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
2.1.2 泥沙运动基本方程 |
2.1.3 沙输移模块(ST)基本原理 |
2.1.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1.5 螺旋流 |
2.2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 |
2.2.1 库区纵剖面淤积 |
2.2.2 库区横断面淤积 |
2.2.3 汾河水库淤积三角洲演变分析 |
2.3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建立 |
2.3.1 研究区域范围及网格剖分 |
2.3.2 生成数值地形 |
2.3.3 模型边界及参数设定 |
2.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2.4 控制条件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
2.4.1 模型的敏感性因子 |
2.4.2 断面的选取原则 |
2.4.3 研究区域的划分 |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5.1 库区降雨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水沙来源的影响 |
2.5.3 入库径流量的影响 |
2.6 综合比较分析 |
2.6.1 控制因子比较分析 |
2.6.2 泥沙淤积库容分析 |
2.7 泥沙控制措施 |
2.7.1 汛期冲沙 |
2.7.2 设置潜坝 |
2.7.3 水土保持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流运动规律分析 |
3.1 三维水流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概述 |
3.1.2 基本控制方程 |
3.1.3 方程离散 |
3.1.4 网格划分及空间离散 |
3.1.5 湍流闭合模式 |
3.1.6 定解条件 |
3.2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2.1 研究区域 |
3.2.2 网格剖分 |
3.2.3 模型参数选择与验证 |
3.2.4 水库泄洪方式 |
3.2.5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
3.3 洪水演算模拟成果与分析 |
3.3.1计算方案1 |
3.3.2计算方案2 |
3.3.3计算方案3 |
3.3.4计算方案4 |
3.4 综合比较分析 |
3.4.1 流速分析 |
3.4.2 水库库容与水位关系比较分析 |
3.4.3 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汾河二库液压启闭机维修养护施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
2 设备故障和维修工艺难点 |
2.1 泄洪冲沙底孔液压启闭机设备故障 |
2.2 溢洪表孔液压启闭机存在的问题 |
2.3 液压设备修复工艺难点 |
2.4 设备检修维护难点工艺方案 |
3 液压设备维修养护项目实施 |
4 结语 |
(5)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与表征 |
3.1 多沙河流水库 |
3.2 多沙河流水库的影响因素 |
3.3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内涵 |
3.4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4.1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4.2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标准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1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
5.2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EWM) |
5.3 综合赋权法 |
5.4 五种赋权方法的权重结果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
6.1 指标层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3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权重验证及权重分析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治理保护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3 山西省水情监测系统的现状 |
1.3 目前水情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路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
2.3.1 系统设计依据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遥测站硬件设计 |
3.2 遥测终端控制核心选型 |
3.3 传感器设备选型 |
3.3.1 雨量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3.2 水位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4 通讯模块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遥测站控制程序设计 |
4.1.1 数据采集通讯协议 |
4.1.2 雨量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3 水位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 中心站软件设计 |
4.2.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
4.2.2 系统数据库 |
4.2.3 软件系统功能 |
4.2.4 系统操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汾河二库水情监测系统安装与数据分析 |
5.1 雨量遥测站数据分析 |
5.1.1 降水量变化 |
5.1.2 气温气压变化 |
5.2 水位遥测站数据分析 |
5.2.1 最优水位计对比试验分析 |
5.2.2 日平均水位 |
5.2.3 月平均水位 |
5.2.4 库容年内变化 |
5.2.5 表层水温年内变化 |
5.2.6 水位与第一次温度突变点的分布 |
5.2.7 水温日变化 |
5.2.8 日内最高、最低水温出现时间 |
5.2.9 水温日变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健康研究现状 |
1.2.2 水库健康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尺度 |
2.3.1 时间尺度 |
2.3.2 空间尺度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的内涵与表征 |
3.1 山西省水库现状 |
3.2 水库的利与弊 |
3.3 水库健康的影响因素 |
3.4 水库健康的内涵 |
3.5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的表征 |
第四章 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汾河水库概况 |
4.2 水库健康评价指标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 |
4.3 水库健康评价指标标准 |
4.3.1 水库结构安全指标 |
4.3.2 河段健康 |
4.3.3 社会服务效益指标 |
4.3.4 区域生态系统指标 |
第五章 水库健康评价模型 |
5.1 层次分析法的构建 |
5.1.1 评价系统层次分析 |
5.1.2 构造判断矩阵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4 分层模糊评价 |
5.2 水库健康评价权重 |
5.2.1 判断矩阵的建立 |
5.2.2 水库健康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各层指标权重分析 |
第六章 汾河水库健康评价 |
6.1 各指标实测资料收集 |
6.1.1 水库结构安全指标分析 |
6.1.2 河道健康指标分析 |
6.1.3 社会服务效益指标分析 |
6.1.4 区域生态系统指标分析 |
6.2 水库健康模糊评价 |
6.2.1 汾河水库健康隶属度矩阵 |
6.2.2 汾河水库分层模糊评价 |
6.2.3 汾河水库健康总体评价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6.3.1 水库总体健康状况分析 |
6.3.2 准则层健康分析 |
6.3.3 指标健康隶属度分析 |
6.4 存在问题及治理保护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汾河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简介 |
2 工程条件及工程任务 |
2.1 自然条件 |
2.1.1 水文气象条件 |
2.1.2 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
2.2 工程条件 |
2.3 工程任务 |
3 主体工程施工 |
3.1 大坝加固工程 |
3.1.1 土石方工程 |
3.1.2 坝顶混凝土路面工程 |
3.1.3 高喷灌浆工程 |
3.1.4 帷幕灌浆工程 |
3.2 溢洪道加固工程 |
3.3 输水发电洞改造工程 |
3.3.1 混凝土拆除和浇筑 |
3.3.2 工作闸门安装 |
3.4 泄洪隧洞加固工程 |
4 结语 |
(10)巴基斯坦玛尔水库发电洞前泥沙游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水库淤积概况 |
1.3 水库泥沙淤积带来的影响 |
1.3.1 坝区泥沙淤积影响 |
1.3.2 坝前泥沙淤积影响 |
1.4 水库防淤堵措施 |
1.4.1 控制入库沙量 |
1.4.2 选择合理的运用方式 |
1.4.3 机械清淤 |
1.5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方法 |
1.5.1 物理模型试验 |
1.5.2 数学模型试验 |
1.5.3 类比分析法 |
1.6 论文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论文背景 |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流域概况和水沙特性 |
2.1 流域概况 |
2.2 工程概况 |
2.3 站网概况 |
2.4 径流概况 |
2.5 泥沙概况 |
2.5.1 悬移质输沙特性 |
2.5.2 推移质输沙量及总输沙量 |
2.5.3 悬移质泥沙及床沙级配 |
3 枢纽布置及水库运行方式 |
3.1 枢纽布置 |
3.2 泄水建筑物布置情况 |
3.3 引水建筑物布置情况 |
3.4 地形地质条件 |
3.5 水库运行方式 |
4 模型设计和制作 |
4.1 模型设计的一些问题 |
4.2 模型沙选择 |
4.3 相似比尺的确定 |
4.3.1 几何相似 |
4.3.2 水流运动相似 |
4.3.3 泥沙运动相似 |
4.3.4 比尺汇总 |
4.4 模型布置与制作 |
4.4.1 模型布置 |
4.4.2 模型制作 |
5 模型试验 |
5.1 水位比降试验 |
5.2 流态流速试验 |
5.2.1 585m水位流态流态试验 |
5.2.2 581m水位流态流速流态 |
5.2.3 570m水位流态流速流态 |
5.3 发电洞前泥沙淤积试验 |
5.3.1 冲淤平衡试验 |
5.3.2 发电洞前淤积的形成因素 |
5.3.3 发电洞前淤积形态 |
5.3.4 发电洞前淤积厚度 |
5.3.5 发电洞前淤积带来的影响 |
5.4 优化试验 |
5.4.1 优化试验工况 |
5.4.2 优化方案流态 |
5.4.3 优化方案发电洞前淤积形态 |
5.4.4 优化方案发电洞前淤积厚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所做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认识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汾河水库发电洞渗漏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涔天河水库工程引水发电洞内水外渗探查及处理[J]. 詹双桥,郑洪,杨志明. 湖南水利水电, 2021(02)
- [2]河南省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A]. 张金良,郑会春,李远程.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9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获奖项目、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BIM应用大赛获奖项目, 2020
-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赵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汾河二库液压启闭机维修养护施工分析[J]. 曹吉革. 山西水利, 2019(09)
- [5]多因素驱动下多沙河流梯级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D]. 姚歌.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6]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 姚蓓蓓.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7]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 ——以汾河水库为例[D]. 陈少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8]汾河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研究[J]. 梁锦陶.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6(09)
- [9]汾河水库大坝稳定分析[J]. 张海龙. 山西水利科技, 2016(03)
- [10]巴基斯坦玛尔水库发电洞前泥沙游积试验研究[D]. 王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