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一、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21)在《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及其分子机制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如今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血管内皮受损是其始动因素。血管内皮细胞是是一层有活性的细胞,其完整性及生理特性对人体至关重要。除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血管内皮细胞还参与血管生成、血管收缩与舒张、凝血功能、炎症反应调控、内分泌功能、物质交换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指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出芽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络,过程极其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导致病理性事件。干细胞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作用机制始终未能完全明确,特别是干细胞通过旁分泌功能对靶细胞的调控作用备受关注。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能够旁分泌大量的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因子,旁分泌是其对靶细胞功能进行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1)建立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hA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和纯度分析。(2)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hAEC-CdM)中的细胞因子,并对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3)观察不同浓度的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oECs)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4)探究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调节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相关生理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体外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其表型特征。(2)将收集的hAEC-CdM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3)实验分组情况:我们设计用ECM培养hAoECs为对照组,标记为Control组;在ECM中加入0.5倍、1倍及2倍浓度的hAEC-CdM设为3个实验组,标记为0.5×CdM组、1×CdM组、2×CdM组,分别用四种培养液培养hAoECs,然后进行相关实验验证hAoECs功能的变化。抑制剂干预实验分组:ECM组(Control)、1×CdM组、抑制剂组(SB431542或K02288)、CdM+抑制剂组。(4)经hAEC-CdM处理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后,通过CCK-8实验观察不同浓度hAEC-CdM对hAoECs增殖能力的影响。(5)经hAEC-CdM处理12小时及24小时后,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评估不同浓度hAEC-CdM对hAoECs迁移能力的影响。(6)基质胶血管生成实验验证不同浓度hAEC-CdM对hAo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hAEC-CdM对hAoECs TGF-β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1)消化下来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贴壁后呈多角形,长满后呈现上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样,可在体外大量扩增。上皮细胞传至第2代用于细胞鉴定及实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上皮细胞高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CK19,不表达间充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纯度在90%以上。(2)本次质谱分析鉴定蛋白273种,参与信号通路88种。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主要调节靶细胞的代谢过程、内吞作用和磷酸化进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主要影响靶细胞的PI3K-Akt通路、mTOR通路和TGF-β通路。(3)CCK-8实验结果:在24小时节点,不同浓度实验组的hAoECs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别(p>0.05);在48小时节点,0.5×CdM组的hAoECs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1×CdM组和2×CdM组的hAoECs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72小时节点,不同浓度实验组hAoECs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以上结果可知:hAEC-CdM促进hAoECs增殖,随着hAEC-CdM浓度增加,其对hAoECs增殖的促进作用增强。(4)划痕实验结果:在12小时节点,0.5×CdM组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别(p>0.05),1×CdM组和2×CdM组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24小时节点,不同浓度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以上结果可知:hAEC-CdM促进hAoECs迁移,随着hAEC-CdM浓度增加,其对hAoECs迁移的促进作用增强。(5)基质胶血管生成实验结果:对照组hAoECs在6小时开始逐渐形成管腔结构,0.5×CdM组和1×CdM组hAoECs在6小时形成管腔结构多于对照组,且1×CdM组形成的管腔结构多于0.5×CdM组。但是2×CdM组在6小时几乎没有形成管腔结构。根据以上结果可知:低浓度hAEC-CdM促进hAoECs管腔形成。(6)加入不同浓度hAEC-CdM刺激后的Western Blot结果:(1)ALK5-Smad3-Snail-Post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0.5×CdM组、1×CdM组和2×CdM组的ALK5和Smad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0.5×CdM组和1×CdM组p-Smad3、Snail和Post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CdM组p-Smad3、Snail和Post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于对照组(p<0.05)。(2)ALK1-Smad5-Snail-Post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0.5×CdM组、1×CdM组和2×CdM组的ALK1和Smad5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0.5×CdM组和1×CdM组p-Smad5、Snail和Post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CdM组p-Smad5、Snail和Post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于对照组(p<0.05)。(7)加入抑制剂后的Western Blot结果:(1)加入SB431542后p-Smad3及其下游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加入抑制剂SB431542后,相较于对照组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p-Smad3、Snail和Post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1×CdM组p-Smad3、Snail和Postn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说明1×CdM促进了上述蛋白的表达;加入SB431542后,(CdM+SB)组p-Smad3、Snail和Post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说明SB43154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1×CdM对hAoECs上述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2)加入K02288后p-Smad5及其下游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加入抑制剂K02288后,相较于对照组Smad5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p-Smad5、Snail和Post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1×CdM组p-Smad5、Snail和Postn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说明1×CdM促进了hAoECs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加入K02288后(CdM+K02288组)p-Smad5、Snail和Post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说明K02288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1×CdM对hAoECs上述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8)加入抑制剂后的血管生成实验结果:(1)使用1×CdM预培养主动脉内皮细胞24小时后进行基质胶血管生成实验,对照组细胞在6小时开始逐渐形成管腔结构,1×CdM组细胞形成的管腔结构明显多于对照组。(2)加入SB431542抑制Smad3磷酸化后,在6小时节点,SB431542组未见管腔结构形成,而(CdM+SB431542)组形成管腔数目明显少于1×CdM组,说明抑制Smad3磷酸化水平确实可以抑制hAEC-CdM促hAoECs血管生成的能力。(3)加入K02288抑制Smad5磷酸化后,在6小时节点,K02288组未见管腔结构形成,而(CdM+K02288)组形成管腔数目明显少于1×CdM组,说明抑制Smad5磷酸化水平确实可以抑制hAEC-CdM促hAoECs血管生成的能力。结论:(1)成功分离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高表达CK19,不表达Vimentin,纯度在90%以上,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快速增殖。(2)本次质谱分析鉴定蛋白273种,参与信号通路88种。GO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主要调节靶细胞的代谢过程、内吞作用和磷酸化进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主要影响靶细胞的PI3K-Akt通路、mTOR通路和TGF-β通路。(3)hAEC-CdM促进hAoECs增殖及迁移。(4)低浓度hAEC-CdM激活TGF-β信号通路促进hAoECs管腔形成的能力,而高浓度hAEC-CdM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AoECs的Snail和Postn表达相关。

杨金江[2](2021)在《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重建TAO组织血供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人类外周血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疗法”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肢体远端缺血组织小血管的疗效分析来进一步证实干细胞移植改善TAO患者下肢血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2月至2020年10月份接受干细胞移植或者巴曲酶保守治疗并符合标准的TAO患者85例资料。其中干细胞移植组患者43例,包含溃疡患者15例,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包含溃疡患者13例,接受巴曲酶治疗;两组患者出院后均口服西洛他唑片,100 mg,po,bid,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为单侧下肢缺血,移植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出院后第30、90、180d共进行了 3次随访,随访主客观指标包括静息痛完全消失率、间歇性跛行距离、皮温指数、TcP02、踝肱指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截肢率、溃疡面积,对两组患者累积溃疡完全愈合率进行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将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90d静息痛缓解率分别为44.19%和19.05%,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治疗后180d静息痛缓解率为65.12%,高于对照组缓解率30.95%(p<0.05);治疗90d时移植组跛行距离为(313.37±55.69)m,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7.50±26.47)m(p<0.05),治疗后 180d 两组差异进一步扩大[(499.07±99.63)m vs(186.92±37.35)m](p<0.05);治疗后180d移植组皮温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60±0.20vs1.32±0.32)(p<0.05);移植组治疗90d时TcPO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80d时移植组和对照组 TcPO2 分别为(4.70±0.54)kPa,和(4.14±0.42)kPa(p<0.05);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90d踝肱指数差异显着(p<0.05),治疗180d移植组患者踝肱指数由(0.32±0.13)升至(0.70±0.28),对照组由(0.34±0.15)升至(0.55±0.26),移植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0d时移植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24±0.16),对照组评分为(0.84±0.18),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0d时移植组截肢患者2例,对照组截肢患者4例,两组患者截肢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90d和治疗后180d两组患者移植组溃疡面积缩小情况均大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累积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TAO安全有效,有可能降低患者截肢平面和截肢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3](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杨金江,杨镛,马振桓[4](2020)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一批专门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发表,部分新的干细胞种类逐渐运用于临床,适应证的把控和移植方法逐渐成熟,其安全性并无太大争议。此外,有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受到多方面影响,部分因子对移植后截肢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该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干细胞移植更好地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一定依据。

陈路[5](2020)在《影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度下肢缺血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重度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是一种由各种类型的能引起血管内炎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所导致的下肢慢性缺血,其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病变动脉远端流出道的情况,分为外科手术治疗及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uto-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auto-PBMNCs)等治疗。目前auto-PBMNCs对重度下肢缺血已经被证实了安全性和长期疗效,然而,对auto-PBMNCs移植后CLI的早期预后可能危险因素研究仍是不充分的。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评估影响CLI的auto-PBMNCs移植治疗的早期预后可能危险因素,继而指导临床中对高危险因素CLI患者尽早识别,并尽早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从而避免或降低早期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了110例,于安医大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自2004年02月到2019年06月,开展auto-PBMNCs治疗的CL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随访。根据患者疾病FONTAINE分期≥Ⅲ期、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治疗后肢体疼痛有无好转,先将患者分为疼痛好转(维持)组及无好转组,再根据是否进行截肢将病人分为无截肢组及截肢组。通过t检验和X2检验分别分析以上不同分组的临床变量的定量资料及定性资料的单因素,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以上单因素,最终确定研究代表可能影响auto-PBMNCs移植后CLI预后因素的变量。结果:在110名患者中,失访28人,在所有随访到患者中自然死亡1人,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便血怀疑肠道肿瘤,1例患者术后10年因咳嗽待查行淋巴结活检考虑肿瘤可能。最终符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2人。纳入研究的患者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66例,占80.49%),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6例,占19.51%)。平均年龄45.98岁(范围16-88)。患者的中位数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纳入患者的疼痛加重率13.41%,截肢率15.85%。单因素分析,疼痛分组中t检验显示:尿素氮(P=0.01)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两组间定性资料分析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P=0.004),具有统计意义。截肢有无分组中t检验显示注射前白细胞(P=0.045)和纤维蛋白原(P=0.032)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在检验结果中对比有无截肢两组,发现具有高FIB水平的患者截肢率发生较高,通过X2检验,纤维蛋白原>4g/L(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通过使用Logistic检验分别分析以上变量,得出ALT>50IU/L(P=0.003)及纤维蛋白原>4g/L(P=0.013)有显着意义。结论:根据本研究发现,影响auto-PBMNCs治疗CLI预后的早期危险因素可能是ALT>50IU/L及纤维蛋白原>4g/L。

李天天[6](2019)在《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中草药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中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总结2014年01月至2018年04月共62例Rutherford4-6级经血管腔内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62岁,性别均为男性。其中26例(26条肢体)接受球囊扩张成形术,即PTA组(A组);36例(36条肢体)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术,即PTAD组(B组)。62例患者,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5例,静息痛患者18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39例。其中,PTA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1例,静息痛患者11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14例。PTAD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4例,静息痛患者7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症状分级及ABI的改善情况,术后1、3、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再干预率。亚组分析:PTAD组中,1 8例患者口服中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7例,湿热毒盛证患者10例),连续服用12周,与未服用中药的1 8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8例,湿热毒盛证患者9例)比较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分级改善、踝肱指数比(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医证候变化及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的再干预率、保肢率。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术前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ABI)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TAO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分级、ABI指标方面,PTAD组优于单纯PTA组(P<0.05)。PTAD组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高于PTAD组(P<0.05)。亚组比较:联合中药组患者与未服用中药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Rutherford分级、ABI结果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个月,口服中药组与非中药组比较,二者在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肢体发凉方面,口服中药组优于未服用中药组(P<0.05)。联合中药组与非中药组在术后6个月的靶血管再干预率分别为0.0%(0例)和2.78%(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18例和18例)。结论 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血管减容技术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TAO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大的样本量及长期随访数据来探索、总结。

袁晓野[7](2019)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再血管化失败的非糖尿病足病的外周动脉疾病的疗效观察-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PAD)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一个或多个下肢血管的常见疾病,严重肢体缺血(CLI)是外周动脉疾病的最晚期阶段,有数据表明PAD患者的截肢率与死亡率分别为21.5%和13.5%,CLI患者的1年截肢率与死亡率分别高达30%和25%[28]。2002年,日本学者Tateishi-Yuyama等人首次报道了应用细胞移植的治疗性血管生成试验(TACT)[1],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肯定。尽管十余年间相关临床研究相继报道,但是干细胞疗法目前仍处于临床大规模、常规治疗应用前的研究阶段。本研究就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再血管化失败的非糖尿病足病的外周动脉疾病的疗效进行一项荟萃分析,具体探讨干细胞注射治疗后观察12W、24W的疗效差异;多次注射干细胞对比单次注射干细胞的疗效差异;骨髓干细胞注射治疗组对比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方法:最终收录了建库至2018年12月01日期间,发表在PubMed、The Medline、EMBASE、Google Scholar databases数据库,万方、维普、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有相关文章,共收到612篇文章。采用StataSE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并筛选,最终共纳入6篇文章(5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前瞻性研究),共包括348名患者,其中196名患者接受了骨髓干细胞治疗,152名患者接受对照治疗。结果显示:骨髓干细胞组总体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的有益作用:(1)观察12w时,踝肱指数(ABI)有所提高(WMD=0.170;95%CI,0.152-0.189,P<0.05)、疼痛评分(VAS)有所减少(WMD=-3.334;95%CI,-4.765—-1.923,P<0.05);(2)观察24w时,踝肱指数(ABI)有所提高(WMD=0.171;95%CI,0.118-0.223,P<0.05)、疼痛评分(VAS)有所减少(WMD=-3.666;95%CI,-5.232—-2.100,P<0.05)、无痛步行距离(PFWD)有所增加(WMD=129.127;95%CI,68.600-189.655,P<0.05)、溃疡面积有所减小(WMD=-2.945;95%CI,-4.910—-0.981,P<0.05);(3)24w对比12w,踝肱指数(ABI)有少量提高(WMD=0.022;95%CI,0.002-0.042,P<0.05)、疼痛评分(VAS)有少量减少(WMD=-0.815;95%CI,-0.969—-0.662,P<0.05);(4)多次干细胞注射对比单次干细胞注射:踝肱指数(ABI)有所提高(WMD=0.087;95%CI,0.057-0.117,P<0.05)、疼痛评分(VAS)明显减少(WMD=-0.321;95%CI,-0.587—-0.055,P<0.05)、溃疡面积明显减小(WMD=-3.140;95%CI,-3.868—-2.413,P<0.05)、大截肢例数无显着性差异(RR=1.037;95%CI,0.654—1.645,P>0.05);(5)观察24w时骨髓干细胞治疗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疼痛评分(VAS)有所减少(WMD=-1.685;95%CI,-1.970—-1.401,P<0.05)、大截肢例数无显着性差异(WMD=1.175;95%CI,0.392—3.520,P>0.05);(6)观察24w时骨髓干细胞治疗组对比外周血细胞对照组:踝肱指数(ABI)有所提高(WMD=0.087;95%CI,0.070—0.105,P<0.05)、疼痛评分(VAS)有所减少(WMD=-0.896;95%CI,-1.607—-0.186,P<0.05)、无痛步行距离(PFWD)无显着性差异(WMD=36.411;95%CI,-19.440—92.263),P>0.05)、溃疡面积愈合情况无显着性差异(WMD=0.206;95%CI,-0.017—0.429,P>0.05)、大截肢例数无显着性差异(WMD=1.008;95%CI,0.607—1.676,P>0.05)。结论:应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再血管化失败的非糖尿病足病的外周动脉疾病是有效的,多次注射干细胞治疗疗效更好。

李慧[8](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冬夏季外周血CD34+、KDR+细胞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外周血CD34+、KDR+细胞的水平,探讨冬夏季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水平影响,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和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收住的高血压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17例,共34例,分别于每位患者发病3个月后和发病9个月后采集其清晨空腹静脉血(根据患者不同的采血时间,17例患者第一次采血点落入冬季,即12月及次年1-2月,第二次采血点落入夏季,即6-8月;另外17例患者第一次采血点落入夏季,第二次采血点落入冬季),运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以CD34+、KDR+细胞在CD45弱阳性(CD45dim)细胞群体的百分比表示外周血中各类细胞水平,认为CD45dimCD34+KDR+细胞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探讨冬夏季患者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每次采血时将部分血液标本送检验科检验,进一步分析影响CD34+、KDR+细胞水平的因素,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冬夏季节和不同病程患者外周血CD34+、KDR+细胞水平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细胞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34例患者,仅在17例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CD45dimCD34+KDR+细胞(即EPCs)。并且其在外周血CD45dim细胞群体中所占比值较小。由于本研究中所检测到的以CD45dimCD34+KDR+定义的EPCs的检出率及其在每例患者外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均低,所得到的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较差,故未对其水平进行季节性比较分析。同时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了CD45dimCD34+KDR-细胞和CD45dimKDR+CD34-细胞。2比较冬夏季患者外周血CD45dim群体中CD34+、KDR+细胞水平:夏季CD45dimCD34+细胞水平与冬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28,P=0.898);冬季CD45dimKDR+细胞的水平较夏季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152,P=0.031)。3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在夏季时,SBP(r=-0.520,P=0.002)、TG(r=-0.597,P<0.001)、HCY(r=-0.343,P=0.047)与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冬季时,TG(r=-0.406,P=0.017)和SBP(r=-0.469,P=0.005)与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CHO、LDL-C、HDL-C与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不存在显着关联(P>0.05)。多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SBP(t=-2.638,P=0.013))是冬季时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外周血CD45dimKDR+细胞水平冬季较夏季降低。2缺血性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外周血中CD45dimim KDR+细胞水平与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相关,在冬季时收缩压是其独立相关因素。图5幅;表7个;参116篇。

符伟国[9](2018)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应用及发展历程》文中指出作为最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外周动脉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高,正逐渐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累及肢体动脉的外周动脉疾病最终将发展为重度肢体缺血。重度肢体缺血的常见病因有: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其他类型的血管炎症。该病常表现为肢体静息痛、溃疡或坏疽,病人截肢、死亡的风险较高。针对该疾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肢的血流灌注。若单以开通病变血管,达到血运重建的目的而论,以往经典的人工血管旁路手

谢保城,王清辉,许周媚,周晨慧,徐道华[10](2017)在《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1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临床对照试验,共630例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PTA治疗组患者比较,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组患者踝肱指数(MD=0.07,95%CI=0.020.13,P=0.01)、经皮血氧分压(MD=4.03,95%CI=2.945.12,P<0.00001)、患肢冷感(RR=1.29,95%CI=1.141.45,P<0.0001)、跛行距离(MD=372.89,95%CI=108.97636.81,P=0.006)、疗效评定(RR=1.18,95%CI=1.081.29,P=0.0004)均明显改善。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PTA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PTA、安全性好,但该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临床随机试验支持。

二、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及其分子机制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原代提取、条件培养液浓缩物的制备及应用质谱鉴定结果预测人羊膜上皮细胞旁分泌因子及相关的信号通路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原代提取及鉴定
        2.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的原代提取及培养
        3.2 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的鉴定
        3.3 质谱鉴定结果
        3.3.1 质谱鉴定合并Uniprot数据库搜索结果
        3.3.2 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筛选
        3.4 GO注释及富集分析
        3.4.1 按生物学功能分类
        3.4.2 按分子成分分类
        3.4.3 按分子功能分类
        3.5 KEGG信号通路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的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
        2.2.2 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CdM)的收集及浓缩物的制作
        2.2.3 实验分组方法
        2.2.4 不同浓度hAEC-CdM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5 不同浓度hAEC-CdM对主动脉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2.6 不同浓度hAEC-CdM对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2.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hAEC-CdM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
        3.2 hAEC-CdM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迁移
        3.3 hAEC-CdM促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条件培养液的收集及冻干粉的制作
        2.2.2 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2.2.3 实验分组方法
        2.2.4 Western blot
        2.2.5 加入抑制剂的血管生成实验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加入不同浓度hAEC-CdM刺激后的western blot结果
        3.1.1 加入不同浓度hAEC-CdM刺激后ALK5和Smad3的western blot结果
        3.1.2 加入不同浓度hAEC-CdM刺激后ALK1和Smad5的western blot结果
        3.2 加入抑制剂后的western blot结果
        3.2.1 加入SB431542后p-Smad3及其下游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
        3.2.2 加入K02288后p-Smad5及其下游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
        3.3 加入抑制剂后的血管生成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再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重建TAO组织血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影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度下肢缺血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术后随访
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存在与不足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综述 干细胞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的研究
    参考文献

(6)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有关TAO的认识及进展
        1.1 TAO病名的由来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病理发展过程
        1.5 临床表现
        1.6 诊断标准
        1.7 治疗
    2 中医关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对TAO治疗的认识
        2.3 日常生活调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7)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再血管化失败的非糖尿病足病的外周动脉疾病的疗效观察-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的检索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数据收集和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软件运用及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和偏倚分析
    2.2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冬夏季外周血CD34+、KDR+细胞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退组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外周血CD34+、KDR+细胞检测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外周血中CD45dimCD34+KDR+细胞检测结果
        1.3.2 不同季节患者外周血CD45dim群体中CD34+、KDR+细胞水平的比较
        1.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的比较
        1.3.4 不同季节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1.3.5 外周血中CD45dim KDR+细胞不同季节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讨论
        1.4.1 流式细胞术鉴定CD34+、KDR+细胞的原理
        1.4.2 外周血中的CD34+、KDR+细胞
        1.4.3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1.4.4 外周血中CD34+、KDR+细胞季节性变化
        1.4.5 影响CD34+、KDR+细胞的因素
        1.4.6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内皮祖细胞及其临床应用
    2.1 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
        2.1.1 EPCs的来源
        2.1.2 EPCs的表型与鉴别
        2.1.3 EPCs的动员和归巢
        2.1.4 EPCs的调控因素
    2.2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2.2.1 EPCs在动物缺血模型中的研究
        2.2.2 EPCs修复心肌细胞
        2.2.3 EPCs治疗慢性肾病
        2.2.4 EPCs治疗肢体缺血及促进创伤愈合
        2.2.5 EPCs改善糖尿病血管形成能力
        2.2.6 EPCs在肿瘤疾病中的研究
        2.2.7 EPCs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随访信息登记表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分析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客观指标结果
        2.3.2 主观指标结果
    2.4 发表偏倚
    2.5 敏感性分析
    2.6 不良反应发生事件
3 讨论

四、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羊膜来源上皮细胞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及其分子机制的探究[D]. 吴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重建TAO组织血供的疗效分析[D]. 杨金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4]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进展[J]. 杨金江,杨镛,马振桓. 华西医学, 2020(03)
  • [5]影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度下肢缺血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路.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6]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天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再血管化失败的非糖尿病足病的外周动脉疾病的疗效观察-荟萃分析[D]. 袁晓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冬夏季外周血CD34+、KDR+细胞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 李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应用及发展历程[J]. 符伟国. 临床外科杂志, 2018(11)
  • [10]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或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系统评价[J]. 谢保城,王清辉,许周媚,周晨慧,徐道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12)

标签:;  ;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