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水铜管分水布置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芬[1](2021)在《电抗器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提出一种电抗器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制作方法,采用水电分离式冷却方式,水路和电路相互分离,冷却水通过分水器在各冷却板间流通,将绕组和铁芯的热量吸收,采用搅拌摩擦焊接水冷模组,焊接安全可靠。试验证明,按该制备方法制备的电抗器可在防护等级要求高、散热条件差的环境下工作且温升低。
吴晓严[2](2020)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生活在建筑室内的时间占据80%以上,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极大程度受到建筑健康性能的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10余个方面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指引,建筑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相比于绿色建筑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作为绿色建筑更高层次深化的健康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现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和《建筑住宅评价标准》两部健康标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只有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建筑与人们接触时间更长,与人的健康关系更为密切,针对居住建筑的健康评价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基于《建筑住宅评价标准》对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先介绍了7种国内外主要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我国健康建筑标准起步晚,现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等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WELL、绿标等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检验,这些评价体系值得借鉴;权重体系使用独立设置权重,结合不同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更具有适用性;在评价方式上现有数学模型计算简便,易于使用理解但也有不足点,值得研究使用其他数学模型评价。然后,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研究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在健康住宅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筛选研究,结合ASGB 2019等资料新增了安全防护一级指标并对此进行完善优化,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3个三级指标组成,且适用于运行阶段评价的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接着,根据《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隐含权重和AHP法,得到了整个指标权重体系。考虑到可拓评价在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中的适用性,再结合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设置的实际情况,改进可拓评价的关联系数算法。《健康住宅评价标准》预评价与多级可拓评价相结合,将评价分为控制项评价、预评价和可拓评价三步进行,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对建筑进行评价,先是保障了健康建筑在各方面均好,然后反应出建筑的实际健康程度、不同建筑间内在指标健康水平的差异,最后还为地产商促进建筑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最后,将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于三星级健康建筑北京当代万国城北区住宅1-3、5、7-10号楼,验证了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出项目实际健康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具有现实意义。
沙娜[3](2019)在《民用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给水排水管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民用建筑给水排水管道的布设方法,主要包括绘制设计图、管道埋设、支管敷设、管材选用,以及通气管系统等内容,力求通过本文研究,使管道得以高效布设,充分满足民用建筑给水排水需求。
高昂,魏若奇[4](2019)在《压力管道用塑料管与不锈钢管等应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塑料管材与金属管材在市政给水、燃气、空调、消防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后,使用塑料管还是使用不锈钢管或铜管的讨论更是在各行业中广泛展开。本文从材料、加工工艺、环保、应用领域和使用性能等方面,就压力管道系统中使用塑料管与以不锈钢管为代表的金属管材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总结。此外,本文还通过长期浸泡试验考察了不同管材材质对水质卫生性能中铁、锰、铜、锌、铅、镉、镍七种重金属离子的溶出变化规律。
张浩然[5](2019)在《从功能到美学 ——当代技术条件下水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水是建筑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仔细观察建筑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也是水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的转变史。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短缺,水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水的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而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水在建筑中的设计思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已不再适用,探索新的设计出发点成为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点。本文选择从功能和美学两个维度出发,对当代水要素的设计进行梳理和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文章明确了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将功能聚焦在生态技术等高技术范畴,在美学方面则重点关注与新技术、新体验有关的审美取向。第二章首先在理论和概念上界定了功能和美学,强调当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视角,注重功能的革新性、复合性和内在统一;在美学上则着重关注当代设计美学,着眼于工艺、材料、技术的创新带来的美学体验,同时借鉴气氛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当代空间设计中注重体验的思维做出美学角度的阐释。第三章从中国和西方与水有关的历史出发,梳理出一条从功能到美学的设计发展史,从历史的经验角度构造出从功能到美学的设计逻辑。第四章采用实例分析的方式,分别从生态技术的视野和当代美学的视野对现代技术条件下水在建筑中的设计应用做针对性的梳理和研究,从中发现当代设计在兼顾功能的条件下,如何将美学理念进行深入的发挥,进而总结归纳出相关的设计思维。通过从理论和历史出发,结合当代实践的案例,本文探索出一条从功能到美学的设计思维路线,将水要素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的演绎完整呈现出来。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模式,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涉及水的处理带来启发并构建一个理性思维的方式。
赵拓[6](2019)在《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思路及要点初探》文中认为当前,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让人们愈发注重到了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对于绿色住宅概念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基于这一社会形势,在住宅给排水设计问题上,环保节能已经成为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排水设计是不是能够满足环保需求标准会为群众生活带来影响,并且还会为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带来影响。本文我们将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问题展开分析,并就如何满足生态环保理念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建议。
李仿[7](2018)在《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剧增,二次供水已经成为了我国集中供水的主要方式之一,住宅供水压力显着。由于我国的供水管网大多修建于上个世纪,因时代的限制,管道材质大多数为金属材质,常年置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容易被腐蚀。导致输水过程中水中的色度和浊度增加,呈现污染状况:这些问题使得居民陷入饮用水危机,引起居民用水的恐慌。所以建立安全、可靠、合理的饮用水二次供水优化系统,并对水质污染来源进行合理处置,做到统建统管,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民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江阴城区的二次供水情况展开调查,并且分析影响二次供水水质的原因,采用定时定区域对于代表新的二次供水进行采样并且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并且勘察现场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状况,主要从管道腐蚀结垢和沉积物及微生物繁殖分析,进一步针对设备或管道内壁材质进行调研,结合外界原因及二次供水管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二次供水的水箱、管道、设备以及其他设施等因素调查,将水质的指标变化与实际因素结合,找寻合理的优化方案,在二次供水设计中应根据环境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供水方式、供水设备、管道、水箱,合理优化配置选择最优化供水方式,做到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实时管理的原则,采用统建统管的形式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策略,明确责任主体,保证二次供水用户的安全。以典型项目香树湾花园为例,针对该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水质安全性和能耗方面进行研究,针对该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合理改造,改造完成后,对运行过程进行连续7个月的数据监测,并与之前的未改造数据进行对比,比较水质的变化情况,并对能耗进行进一步评价,发现二次供水系统在改造后无论是水质还是用电的能耗都远远好于为改造前,例如浊度从改造前平均值1.30下降到0.60,余氯从改造前的0.18升到了改造后的0.35,每年能节约电费109395.2元。本文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对统建统管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实际应用效果、安全性、经济性、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证实了统建统管不论从水质安全性还是从能耗消耗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针对江阴水司打造出一条二次供水统建统管的新路。
左一禾[8](2018)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管网与泵组优化》文中提出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长及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如何使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更加高效、节能,已经成为现阶段给水系统设计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系统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现阶段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能耗组成和影响因素,设计了以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减少水头损失和节约成本为优化目标,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管网管径和水泵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方案。其次,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流程,结合管网优化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以管网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流速和水头损失为约束条件,每层各段管径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模型。再次,结合高层建筑给水工程实例,选取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管材,在减小水头损失的前提下分别对其管网造价进行遗传算法优化,并与优化前方案进行比较:对于钢塑复合管,高区供水系统投资成本节省3.89%,年费用降低3.83%;对于PP-R管,高区供水系统投资成本节省4.35%,年费用降低4.48%;对于薄壁不锈钢管,高区供水系统投资成本增加2.28%,年费用降低3.62%。最后,依据用水规律,结合水泵的选择要求,选取了更经济、更适合该给水系统的泵组。通过优化管径和合理选泵,给水系统成本降低,能耗也有所减少,达到了设计要求,优化方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意义。
罗惠珠[9](2017)在《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居民对现代住宅建筑具有较高的外观要求,对于内部设计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否合理和管道是否通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陈晓晶[10](2017)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刚需和改善性购房已经成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力军。房屋的定义已经由原先的解决住房问题向舒适居住的方向转变,住宅建筑舒适性的改善体现在住宅建筑的各个方面,以住宅建筑中的给排水为例,其是住宅建筑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住宅建筑内的给排水进行合理的设计将能够优化住宅建筑中的相关功能,通过功能的转变将能够使得住宅建筑居住的更舒适、更方便。文章将从住宅建筑中的给排水设计与住宅建筑的功能优化这一突破口入手对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要点进行分析。
二、给水铜管分水布置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水铜管分水布置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抗器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抗器的温升 |
2 电抗器的结构设计 |
3 水冷散热系统加工与装配 |
3.1 水冷板加工 |
3.2 分水器及管路配装 |
4 结语 |
(2)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健康建筑评价现状 |
1.3.1 国外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健康建筑评价发展现状 |
1.4 研究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2 国内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概述及对比分析 |
2.1 健康建筑的定义 |
2.2 国外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
2.2.1 英国BREEAM |
2.2.2 美国WELL |
2.2.3 美国Fitwel |
2.2.4 德国DGNB |
2.3 国内有关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 |
2.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3.2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3.3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 |
2.4 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
2.4.1 评价对象 |
2.4.2 标识现状 |
2.4.3 评价指标 |
2.4.4 权重体系 |
2.4.5 评价方式 |
2.4.6 评价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人居型健康建筑 |
3.1.1 人居型健康建筑定义 |
3.1.2 人居型健康建筑特点 |
3.2 人居型健康建筑指标选取原则 |
3.3 人居型健康建筑各级评价指标内容分析 |
3.3.1 空间舒适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2 空气清新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3 水质卫生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4 环境安静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5 光照良好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6 健康促进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3.3.7 安全防护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内容分析 |
3.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可拓评价方法 |
4.2.2 改进可拓评价 |
4.2.3 可拓评价法的适用性 |
4.2.4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思路 |
4.2.5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主要健康建筑技术措施 |
5.2 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 |
5.1.1 控制项的判定 |
5.1.2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预评价 |
5.1.3 经典域、节域的构建与待评物元的确定 |
5.1.4 待评物元权重的确定 |
5.1.5 关联度计算 |
5.1.6 等级评定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运行阶段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3)民用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要求 |
2 建筑给水排水管道设计方法 |
2.1 绘制设计图 |
2.2 给水管道布设 |
2.2.1 管道埋设 |
2.2.2 支管敷设 |
2.2.3 管材选用 |
2.3 排水管道布设 |
2.3.1 排水管道布设 |
2.3.2 排水通气管系统 |
2.3.3 排水管材选择 |
3 结语 |
(4)压力管道用塑料管与不锈钢管等应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管材料与加工工艺 |
2.1 几种常用的塑料管材料 |
2.2 薄壁不锈钢管材料 |
2.3 加工工艺 |
2.3.1 塑料管材加工工艺 |
2.3.2 塑料管件生产工艺 |
2.3.3 薄壁不锈钢管材生产工艺 |
2.3.4 不锈钢管件生产工艺 |
2.3.4. 1 冷挤压工艺 |
2.3.4. 2 胀形工艺 |
2.3.5 工艺对比 |
2.4 管材与管件性能特点 |
3 管道连接 |
3.1 塑料管道连接 |
3.1.1 PE和PP-R等管道的连接 |
3.1.2 PVC类管道连接 |
3.2 薄壁不锈钢管道连接 |
3.2.1 卡压式接头 |
3.2.2 环压式接头 |
3.2.3 沟槽式连接 |
3.2.4 粘接和焊接 |
3.2.5 连接方法比较 |
4 塑料与不锈钢管的应用 |
4.1 建筑给水中的应用 |
4.1.1 建筑给水中塑料管道的应用 |
4.1.2 建筑给水中薄壁不锈钢管的应用 |
4.1.3 建筑给水应用比较 |
4.2 用于输送城市燃气 |
4.2.1 PE管用于输送燃气 |
4.2.2 薄壁不锈钢管用于输送燃气 |
4.2.3 输送燃气应用比较 |
4.3 用于市政供水和空调热交换器系统 |
4.3.1 塑料管道用于市政供水和空调热交换管等 |
4.3.2 薄壁不锈钢管用于市政供水和空调热交换等系统 |
4.3.3 用于市政和空调热交换等系统比较 |
4.4 用于消防系统 |
4.4.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塑料管 |
4.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薄壁不锈钢管 |
4.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用比较 |
5 输配水管材质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剂与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1.3. 1 样品浸泡预处理与水样收集 |
5.1.3. 2 浸泡水水样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厂家直购管材试验结果 |
5.2.1. 1 杂质金属Mn、Zn |
5.2.1. 2 主材金属Cu、Fe、Ni |
5.2.1. 3 高毒性金属Pb、Cd |
5.2.2 网购管材试验结果 |
5.3 结论 |
6 结束语 |
(5)从功能到美学 ——当代技术条件下水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建筑与水的研究和实践 |
1.5.2 国外建筑与水的研究和实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界定 |
2.1 有关功能主义的再思考 |
2.1.1 广义的功能主义(复合性、多义性) |
2.1.2 功能主义中的技术理性 |
2.1.3 功能导向的设计连贯与统一 |
2.2 当代设计中的美学理念选取 |
2.2.1 设计美学与当代技术的关联及关注的重点 |
2.2.2 气氛美学在当代设计中的启示 |
2.3 当代设计兼顾的功能和美学 |
第三章 建筑与水的发展:两个维度 |
3.1 技术的视野—从古罗马浴场说起 |
3.1.1 古罗马浴场中输水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
3.1.2 城市水网奠定的发展基础 |
3.1.3 私人官邸和古典庄园中的水景 |
3.1.4 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 |
3.2 中国的技术发展视角 |
3.2.1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水利技术发展 |
3.2.2 水利技术发展与古典园林的关联 |
3.2.3 中国传统的技术视角 |
3.2.4 从技术到自然的审美形成 |
3.3 技术决定审美—一条可辨识的逻辑 |
3.3.1 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 |
3.3.2 技术与审美的关系 |
3.3.3 功能与美学—交织的线索 |
第四章 当代建筑设计中水的运用 |
4.1 生态技术的视野 |
4.1.1 降温—水的蒸发利用 |
4.1.2 循环—多源水的利用 |
4.1.3 产能—水工建筑的启发 |
4.1.4 小结:从生态技术到设计美学 |
4.2 当代美学的视野 |
4.2.1 气氛的营造(气氛美学) |
4.2.2 当代设计趋势(设计美学)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二次供水类型以及影响水质的因素分析 |
1.3.1 常见二次供水类型调查分析 |
1.3.2 按输水管道材质分类 |
1.4 二次供水现状调查分析 |
1.5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原因分析 |
1.5.1 腐蚀结垢和沉积物的污染 |
1.5.2 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
1.5.3 设备或管道内壁材质的污染 |
1.5.4 水体营养物质和外界原因造成的污染 |
1.5.5 二次供水管理问题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与工艺流程 |
2.1.1 实验装置 |
2.1.2 进水水质 |
2.2 测定项目与分析仪器 |
2.2.1 测试项目 |
2.2.2 实验药剂 |
2.2.3 测试仪器 |
2.3 相关分析方法 |
2.3.1 采样与样品保存 |
2.3.2 余氯衰减测试 |
2.3.3 常规理化指标测试方法 |
2.3.4 微生物计数方法 |
2.3.5 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表征法 |
第3章 江阴市二次供水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引言 |
3.2 江阴市二次供水现状 |
3.2.1 江阴市供水条件分析 |
3.2.2 二次供水水质监测 |
3.2.3 二次供水管理实践 |
3.3 影响江阴市二次供水的因素 |
3.3.1 二次供水水箱的影响 |
3.3.2 二次供水管道设施的影响 |
3.3.3 二次供水水泵的影响 |
3.3.4 其他二次供水设施问题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阴市二次供水设施优化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二次供水方式的优化选择 |
4.3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1 泵房的合理布置及管理 |
4.3.2 进出水管道的优化设计 |
4.3.3 水箱材料的优化选择 |
4.4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运行管理 |
4.4.1 二次供水设施的数据采集 |
4.4.2 二次供水设施的统建统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阴市香树湾小区优化运行措施实际运用 |
5.1 引言 |
5.2 二次供水方式改造实际案例分析 |
5.2.1 选择改造案例介绍 |
5.2.2 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3 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5.3 二次供水措施优化的实际运用 |
5.3.1 项目调查及方案设计 |
5.3.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 |
5.4 二次供水优化系统的水质评价与经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管网与泵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水资源与建筑能耗现状 |
1.1.2 建筑给水系统水量损失及能耗现状 |
1.2 国内外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建筑给水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建筑给水系统发展现状 |
1.3 建筑给水系统存在问题及研究重点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优化分析 |
2.1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能耗 |
2.1.1 高层建筑给水能耗组成 |
2.1.2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能耗分析 |
2.2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水力计算 |
2.2.1 给水设计流量 |
2.2.2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 |
2.2.3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步骤 |
2.3 水泵工作原理及选择 |
2.4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投资分析 |
第3章 遗传算法与管网优化模型 |
3.1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3.2 遗传算法基本步骤 |
3.3 参数控制 |
3.4 遗传算法中的基本算子 |
3.5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优化 |
3.5.1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优化模型 |
3.5.2 具体步骤 |
第4章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管网优化 |
4.1 高层医院建筑概况 |
4.2 造价参数确定 |
4.3 高区给水系统管网优化 |
4.3.1 针对钢塑复合管的高区给水系统优化 |
4.3.2 针对PP-R管的高区给水系统优化 |
4.3.3 针对薄壁不锈钢管的高区给水系统优化 |
4.4 中区给水系统管网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泵组配置 |
5.1 用水规律分析 |
5.2 现有泵组分析 |
5.3 供水泵组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表出户的设计 |
2 住宅建筑给水管敷设及材质选用 |
2.1 住宅建筑给水管的敷设 |
2.2 住宅建筑给水管材的选用 |
3 住宅建筑中生活排水管材的选择 |
4 厨房排水管道的设置 |
5 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置 |
6 现代住宅建筑中消防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分析 |
6.1 设备用房 |
6.2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
7 结束语 |
四、给水铜管分水布置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抗器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实现[J]. 龙芬. 电工技术, 2021(02)
- [2]人居型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吴晓严. 西华大学, 2020(01)
- [3]民用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分析[J]. 沙娜. 城市建筑, 2019(35)
- [4]压力管道用塑料管与不锈钢管等应用比较研究[J]. 高昂,魏若奇. 建设科技, 2019(23)
- [5]从功能到美学 ——当代技术条件下水在建筑中的应用设计研究[D]. 张浩然. 东南大学, 2019(05)
- [6]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思路及要点初探[A]. 赵拓. 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7]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D]. 李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管网与泵组优化[D]. 左一禾. 天津大学, 2018(04)
- [9]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J]. 罗惠珠. 江西建材, 2017(18)
- [10]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分析[J]. 陈晓晶.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