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口市推广应用“环境与社区登革热控制”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杜娟[1](2020)在《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进行持续性监测,掌握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探讨白纹伊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布雷图指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同时检测坪山区不同生境(工业区、中心区、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水平,并探讨白纹伊蚊的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机制,为坪山区白纹伊蚊的持续性防控及预防登革热疫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方法:白纹伊蚊专项监测方法:采用诱蚊诱卵器法。2015-2018年每月随机选取居民区、公园、医院至少各1处布放诱蚊诱卵器。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2015年-2018年每月随机选取居民区、外环境(医院、公园、工地)至少各1处做布雷图指数调查。2.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在深圳气象局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气象因素资料(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3.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方法:抗药性检测方法:应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检测坪山区三种生境(工业区、中心区、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几种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代谢抗性检测方法:采用酶标仪法测定每个种群白纹伊蚊幼虫的非特异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同时通过增效醚(PBO)间接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s)活力水平,探究代谢抗性机制。基因靶标抗性检测方法:分别将每只白纹伊蚊置于液氮中研磨后提取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击倒抗性基因(kdr基因)片段,分析白纹伊蚊的kdr基因的突变情况,探究靶标抗性机制。结果:1.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5.71。对比不同生境的MOI结果,发现公园的MOI最高,医院的MOI最低。坪山区2015-2018年每年的MOI均呈单峰分布,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6-9月。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72,平均容器指数(CI)为23.71,平均房屋指数(HI)为2.94。对比两种生境的BI结果,发现每年均为居民区高于外环境。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BI均呈单峰分布,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7-9月。2.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MOI、BI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相对湿度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P<0.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MOI为因变量时,月平均气温及月降雨量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为0.789,P=0.006)。当BI为因变量时,月降雨量及月平均气温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为0.774,P=0.012)。3.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结果:坪山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水平:工业区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中心区和生态区幼虫为中抗性,抗性指数为24.13、17.74、18.81;工业区及中心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为19.40、16.50,对双硫磷的抗性指数为12.38、18.10,属中抗性,对氯菊酯、残杀威产生低抗性;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氯菊酯的抗性指数为7.70、8.82、3.26,属低抗性,对残杀威敏感。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工业区白纹伊蚊幼虫的NSE、MFO、GST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幼虫酶活力的1.31、1.56、1.21倍(P<0.05)。中心区和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的GST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幼虫酶活力的1.43、1.19倍(P<0.05)。PBO对工业区、中心区和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增效比分别为1.86、1.79和1.49,说明PBO增强了溴氰菊酯对坪山区白纹伊蚊种群的毒力作用。白纹伊蚊靶标抗性机制:对坪山区共108只白纹伊蚊的kdr基因进行测序,在1534位点发现突变,突变率为5.56%。共发现3种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工业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发生F1534L突变,突变率为4.65%。中心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发生F1534L和F1534S突变,总突变率为11.43%。而生态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未发生突变。结论:1.深圳市坪山区2015-2018年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在密度高峰期时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白纹伊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对白纹伊蚊密度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为月平均气温及月降雨量。2.工业区及中心区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较高,而生态区较低。工业区白纹伊蚊抗性可能与NSE、MFO、GST及P450s酶活力升高及kdr基因F1534L突变有关。中心区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可能与GST、P450s酶活力升高及kdr基因F1534S、F1534L突变相关。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可能与GST、P450s酶活力升高有关。3.根据坪山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建议加强定期监测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蚊虫治理方案。
钟赛凤,解婉桢,陈济丽,符发兴,彭耀飞,吴丽榕,林梦园,王鑫,窦成茵,李奕基[2](2019)在《海口市居民蚊媒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海口市居民有关蚊媒防制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7年7—9月在海口市4个区各随机选择两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约150个家庭,每个家庭选一位18岁以上的成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答卷。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20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居民蚊虫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4.8%,其中城区居民总知晓率为58.9%,郊区居民为50.6%,城区居民知晓率显着高于郊区(P<0.05)。不同人口特征(性别、地区、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的居民对蚊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的居民意识到蚊虫叮咬会传播疾病,分别有67.1%、52.7%及31.5%知道登革热、疟疾和寨卡病毒病由蚊虫传播。63.8%知道蚊子有雌雄之分,33.6%知道雌蚊吸血。防治态度方面,51.1%的居民迫切希望政府和社区增加灭蚊次数,86.1%的居民认为非常有必要防蚊灭蚊。结论目前海口市居民的蚊媒防治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卫生防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重视开展蚊媒及其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
赵春春[3](2019)在《我国白纹伊蚊抗药性及kdr基因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极具侵袭力和扩散力,起源于东南亚,但目前已经在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大洲均有报道,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该蚊属优势蚊种,己在我国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白纹伊蚊可传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孔肯亚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多种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缺乏推广可用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杀虫剂的使用成为蚊虫控制的首选方式,但因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蚊虫对不同杀虫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为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挑战。菊酯类杀虫剂由于其低毒、高效等优点,在过去的三十年来,成为了我国杀虫剂的首选,由此带来的抗药性问题也不容小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目前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研究多局限于生物检测方法和生化检测方法,且研究范围较为局限,很少有研究能够对全国范围的抗药性进行概述。本研究旨在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抗药性监测点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的生测抗性数据进行标化,并收集白纹伊蚊样本,检测其击倒抗性基因分布情况,进行不同地理种群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将生测数据与分子检测结果结合分析,综合阐明我国的抗药性现状,并为杀虫剂用药提供指导意见。目前取得如下成果:1.收集我国白纹伊蚊抗药性生物测定数据,分析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如广东、云南、贵州等)的白纹伊蚊无论是成蚊还是幼虫均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水平,相对而言,成蚊监测数据较少。提示不同省份的用药差异导致抗药性的差异。2.检测我国9个省(市、自治区)27个地理种群的白纹伊蚊VGSC基因突变的情况,总共检测了 552个白纹伊蚊样本。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 1532和1534位点存在基因位点的突变,其中1532位点有野生型ATC/I和突变型ACC/T这2种等位基因,野生纯合子15321/1,野生/突变杂合子1532I/T及突变纯合子1532T/T这3种基因型;在1534位点有野生型TTC/F、突变型TCC/S、TCG/S、TTG/L、CTC/L、TGC/C这6种等位基因类型,野生型纯合子1534F/F、野生/突变杂合子1534F/F、1534F/L、1534F/C、突变纯合子1534S/S、1534L/L、1534C/C及突变杂合子1534S/C这8种基因型。3.浙江省3个种群的VGSC基因1534位点突变率高于其他种群,江西南昌、济宁嘉祥、上海嘉定、景洪中部、北部及西部这6种群在1532和1534位点均有突变。广州市和海口市的等位基因类型及基因型较其他种群丰富。4.结合生测数据和分子检测的结果,大部分地区(如广州、景洪、贵州兴义、福建福州和泉州等)二者结果较一致,部分地区(如浙江杭州、宁波、义乌、海口等)击倒抗性基因突变率较高,但生测结果抗药性水平较低,提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机制的多样性,应进一步探究。5.济宁嘉祥、浙江杭州与其他大部分种群相比分化程度较高,广州市各种群之间分化程度较低。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区域的不断扩散,其抗药性也在全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内不断发展,应结合生物水平和分子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抗药性监测与登革热防控方案。
赵春春,朱彩英,开文龙,刘国军,刘起勇,林丽,祁艾艾,吴钟毅,王君,宋秀平,孟凤霞[4](2019)在《海口市2018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海南省海口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击倒抗性基因(kdr)在不同区域的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抗药性产生的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化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7月在海口市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及蛹,饲养至成蚊,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用无水乙醇溶液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神经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对海口市不同方位采集的94只白纹伊蚊的检测结果显示,其kdr基因F1534位点存在突变。1534位点共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113/60.11%),突变型TCC/S(66/35.11%)、TCG/S(1/0.53%)和TGC/C(8/4.26%);有6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9/41.49%),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33/35.11%)、F/C(2/2.13%),突变型纯合子S/S(15/15.96%)、C/C(1/1.06%)和突变型杂合子S/C(4/4.26%)。各种群之间基因型比例各不相同。结论海口市kdr基因突变率较高,应进一步监测当地蚊虫抗药性,合理使用杀虫剂。
王永亮,钱成,左锋[5](2018)在《中国内陆口岸登革热流行势态及风险评述》文中指出中国内陆登革热流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疫情主要是从广东、海南、广西等南部沿海地区流行,后来并蔓延至,包括福建、浙江和云南等在内的相对北部和西部地区。自2013年开始,中国登革热的流行范围持续扩大,逐渐向内陆地区,如华北及西北部地区扩散。回顾过去20年,输入性登革热在中国境内的反复流行,其中原因之一是白纹伊蚊的媒介效能增强,此外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暖和出入境人员频繁增多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顾全国登革热流行的监控现状,可以认为中国内陆登革热发生是以输入性病例点状散发流行为主,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格局。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精准防控策略在于建立登革热病理溯源预警体系、加强内陆口岸蚊媒监测、开展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高景鹏[6](2018)在《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1894,隶属伊蚊属(Aedes)、覆蚊亚属(Stegomyia),起源于东南亚,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及寨卡病毒病等,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菊酯类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和易于分解等特点成为应用广泛、用量最多的卫生杀虫剂。而这也导致我国多地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为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本课题的研究策略是:首先建立我国白纹伊蚊成蚊对4种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生物测定的诊断剂量,应用建立的诊断剂量测定现场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对应生物测定的样本测定其代谢解毒酶的活性和kdr基因突变的情况,综合分析与抗药性的相互关系;连续2年测定海南省海口市常用市售杀虫剂商品对当地白纹伊蚊成蚊的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0.0062%,0.0501%,0.0064%和0.0140%,LC99值分别为0.0518%,0.5317%,0.1200%和0.1186%,相对应的诊断剂量为0.1036%,1.0634%,0.2400%和0.2372%。2.应用建立的诊断剂量,接触筒法测定了山东济南、浙江杭州、上海宝山、上海杨浦和海南海口现场种群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死亡率分别为6.98%76.60%、40.82%85.23%、27.84%71.58%和38.30%64.77%,所有种群对4种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总体的趋势是,海南海口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种群,上海的宝山和杨浦两个种群相对较低。3.本研究测定了白纹伊蚊实验室敏感品系和现场抗性种群的GST和MFO活性,建立了基线,并对应测定了生物测定为抗性和敏感表型样本的GST和MFO的活性进行比较,遗憾的是未发现可循的规律,提示GST和MFO在不同抗性种群中的作用可能不同。但接触氯菊酯后抗性组和敏感组GST和MFO活性的R/S均大于1,提示GST和MFO仅与氯菊酯抗性产生密切相关。4.本研究还对应检测了生物测定样本的kdr突变情况,在5个现场抗性种群629个样本中,发现有1532和1534两个位点分别存在突变,并且在宝山和杨浦种群中发现了24个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1532位点存在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94.67%)和突变型ACC/T(5.33%);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89.82%)、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9.54%)和突变型纯合子T/T(0.64%);1534位点共存在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53.10%),突变型TCC/S(44.20%)、TTA/L(1.83%)和TGC/C(0.87%);7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37.52%)、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28.30%)、F/L(2.38%)和F/C(0.48%),突变型纯合子S/S(29.41%)、L/L(0.64%)和杂合子S/C(1.27%)。本研究首次记录了我国白纹伊蚊种群在1532位点存在突变I1532T,发现了1534位点新的突变等位基因TTA/L以及一个个体存在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情况。分析kdr各种突变类型与抗性表型的关系,结果显示I1532T与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形成呈负相关,F1534S与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形成呈正相关。5.综合分析本研究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抗性产生的机制,发现单一机制不能完全解释,应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的杀虫剂,氯菊酯抗性产生的机制中击倒抗性机制贡献率大于代谢机制,溴氰菊酯则是代谢机制与击倒抗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的种群,由于抗性的水平和发展进程不同,则种群间的代谢机制与击倒抗性机制的贡献率不同,但发现两者是相互补充,共同应对杀虫剂。6.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应用玻璃药膜法测定海南省海口市常用市售杀虫剂对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的效果。结果显示该地白纹伊蚊种群已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广泛的抗药性,导致单一成分的菊酯类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不显着,尤其是溴氰菊酯,与接触筒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而混配成分的杀虫剂杀虫效果均显着。本研究建立的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诊断剂量,可为检测和监测我国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通过检测现场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完善了我国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数据;研究抗性产生的机制,可为开发新的抗性监测分子标志,制定有效的蚊虫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吕慧[7](2018)在《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关注健康已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居住区景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和促进居民公共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景观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蚊患防控问题尚未得到景观设计领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蚊虫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每年能致数亿人染病,数百万人丧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丰富,蚊虫活动期长,对居民健康影响更大,蚊患防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居住区景观中的水景、植物、排水系统等均可为蚊虫孳生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生态、低碳、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景观中水体和植物的应用,不可否认这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增加蚊虫孳生的风险。因此从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学科交叉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在实现景观应有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蚊虫的孳生,对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丰富健康人居环境理论研究领域内容,同时也可为生态住区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分析阐述了在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而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了居住区景观构成与蚊虫数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模型,最终构建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佛山30个典型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和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景观设计因子与主观蚊情感受的相关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30个小区景观具有诸多可能导致蚊虫孳生的特点,如平均绿地率偏高、水景面积占比较高、水深在50cm以下的浅水池数量比较多、动态水景循环系统开启率低、室外排水系统设计和植物种类选择较少考虑蚊虫防控问题、存在较多植物围合度高通风采光较差的户外活动空间、兼具驱灭蚊功能的景观小品普及率低等。为了防控蚊虫和节约成本,很多水景长期干涸闲置难以发挥应有功能,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小区蚊虫对自己户外活动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蚊虫生态防控诉求迫切。11个景观设计因子中“浅水池面积”、“水景面积比例”、“是否毗邻城市水系”、“泳池面积”和“草本植物覆盖率”5个因子与“居民主观蚊情感受”显着相关。(2)对各景观设计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0种不同类型户外活动空间内的成年蚊密度有显着差异,同时成年蚊密度与测点风速呈显着负相关。景观中不同类型水体的蚊幼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阳性率在60%以上的水体为山石窝洞积水、水景蓄水池积水、竹林竹筒积水、浅水池、亲水木平台下结构积水、直排式雨水口积水、闲置泳池积水,蚊幼阴性的水体为动态水景、正常使用状态泳池、湖和有鱼生存的深水池、密封的排水明沟和雨水井。相对于直排式雨水口,安装防蚊闸和存水弯管的雨水口蚊幼阳性率显着偏低。活体植物驱蚊实验结果显示多株(束)集中放置的马樱丹和蚊净香草在活体状态下有较显着的驱蚊效果。(3)为了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本研究首次提出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BRI),构建了有效而可行的数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和阈值计算。基于前述研究成果筛选出与蚊虫孳生显着相关的景观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R语言编程,最终构建出数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8个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模型计算的结果与8个小区居民的主观蚊情感受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866),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居住区景观的MBRI计算值不宜超过2.2,此时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较小。当MBRI计算值超过4.1时,则表示该居住区景观具有极高的蚊虫孳生风险,应当予以整改。(4)最终在前面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引导、实施和评估三个方面构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体系。并重点针对实施策略,从居住区景观功能与空间布局、水景、室外排水系统、植物景观和景观小品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本文主要创新点:探索了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交叉领域新的研究视角,提出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研究了景观设计各因子与蚊虫孳生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建立了有效而可行的量化评价模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
刘小波,岳玉娟,郭玉红,牟笛,周克梅,吴海霞,姜进勇,陈菁菁,任东升,贾鹏本,鲁亮,刘起勇[8](2017)在《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以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上报的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期内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的幼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筛选不同省份登革热传播不同风险等级的市或县(区),并计算出不同省份媒介伊蚊控制水平达标率。结果截至2017年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景洪市、勐腊县城区、澜沧县口岸、耿马县清水河口岸、景洪告庄口岸BI超过5,存在由输入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的风险。2017年云南省平均BI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而海南省平均BI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我国云南省BI控制达标率超过90%,而海南省BI控制水平达标率不超过20%。结论 2017年1-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重点地区城区和部分口岸BI达到低风险。建议以海南、云南为代表的南方重点省份应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赵宣,侯乃旭,陈晨,张琪悦,赵静,芦亚君[9](2017)在《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检索1980-2016年海南省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相关文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嵌斑按蚊、微小按蚊、须荫按蚊、须喙按蚊、迷糊按蚊及嗜人按蚊等十余种。在海南省内发现的蚊媒病毒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盖塔病毒、罗斯河病毒、版纳病毒、布尼安病毒科病毒及一些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黄病毒属病毒。结论海南省的气候有助于蚊虫孳生、繁殖。带毒蚊虫的活动及多种蚊媒病毒的存在会造成蚊媒病毒传染病广泛传播,成为蚊媒传染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各市县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蚊虫种类、密度、分布、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控,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及暴发。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刘起勇[10](2015)在《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蚊传病毒病,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患者的症状与流感类似。目前,重症登革热正困扰着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该病是导致这些区域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因素。媒介蚊虫控制是登革热控制的唯一有效途径。该病的发生特点是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登革热媒介伊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员交流和货物流通频繁,气候变暖,加之周边国家登革热高发等原因,处于登革热发生高峰期。在登革热疫情处置中,各地都积累了自己的疫情处置经验、对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登革热媒介控制经验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多年疫情处置的实践与思考,在登革热流行特点、媒介伊蚊控制技术、杀虫剂使用情况、抗药性产生现状、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和国内外的防控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供登革热疫情处置及其媒介伊蚊的预防控制参考。
二、海口市推广应用“环境与社区登革热控制”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口市推广应用“环境与社区登革热控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
2.1 方法 |
2.1.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
2.1.2 气象因素资料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 |
2.2.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 |
2.2.3 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2.3 讨论 |
第三章 深圳市坪山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杀虫剂原药 |
3.2 方法 |
3.2.1 生境分区 |
3.2.2 试虫来源 |
3.2.3 抗药性生物测定(幼虫浸渍法) |
3.2.4 代谢酶活力测定 |
3.2.5 增效醚PBO增效实验 |
3.2.6 kdr基因检测 |
3.2.7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抗药性测定 |
3.3.2 代谢酶活力测定 |
3.3.3 P450s参与坪山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形成 |
3.3.4 kdr基因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4.1 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 |
3.4.2 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 |
3.4.3 白纹伊蚊靶标抗性机制 |
3.4.4 建议 |
第四章 创新点与不足 |
4.1 创新点 |
4.2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海口市居民蚊媒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蚊媒传播疾病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
2.3 不同人口特征居民对蚊媒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 |
2.4 海口蚊媒防治相关态度 |
2.5 海口居民蚊虫防治的相关行为方式 |
3 讨论 |
(3)我国白纹伊蚊抗药性及kdr基因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白纹伊蚊分布及登革热概况 |
1.2 抗药性概述 |
1.3 拟除虫菊酯类药杀虫剂 |
1.4 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现状 |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我国2017~2018年白纹伊蚊抗药性数据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监测系统白纹伊蚊抗药性数据 |
2.1.3 抗药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2.1.4 抗药性数据统计与分析 |
2.1.5 白纹伊蚊对部分杀虫剂的幼虫LC_(50)和成蚊诊断剂量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抗性监测系统数据 |
2.2.3 不同杀虫剂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的抗性空间分布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三部分 我国不同种群白纹伊蚊kdr基因分布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白纹伊蚊的采集 |
3.2.2 白纹伊蚊的形态鉴定 |
3.2.3 kdr基因的检测 |
3.2.4 序列对比和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白纹伊蚊样本收集情况 |
3.3.2 全国白纹伊蚊样本量及分子鉴定结果 |
3.3.3 各种群白纹伊蚊的有义突变位点 |
3.3.4 各个种群白纹伊蚊VGSC基因突变位点基因型分布 |
3.3.5 群体遗传学参数 |
3.4 讨论 |
3.4.1 不同种群之间的VGSC基因多样性 |
3.4.2 不同种群之间的种群遗传学分析 |
3.4.3 不同种群kdr基因分布与生测结果的相关性和差异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展望 |
综述: 蚊虫抗药性监测方法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海口市2018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kdr基因型检测 |
1.3.1 蚊虫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2 kdr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1.3.3 序列对比和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kdr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 |
2.2 海口市各方位kdr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 |
3 讨论 |
(5)中国内陆口岸登革热流行势态及风险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中国内陆登革热流行势态 |
2.1 地理分布 |
2.2 时间分布 |
2.3 环境因素 |
2.4 病理溯源 |
3 登革热传播媒介 |
3.1 内陆登革热媒介特征 |
4 结论 |
1) 建立输入性登革热病理溯源预警监测体系 |
2) 加强内陆蚊媒监测病毒筛检系统 |
3) 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
(6)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白纹伊蚊的基本生物学 |
二、我国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
三、蚊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方法及其诊断剂量 |
四、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一部分 我国白纹伊蚊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检测的诊断剂量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我国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海南省海口市常用菊酯类杀虫剂对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的效果测定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7)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注健康成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领域重要发展方向 |
1.1.2 岭南地区蚊虫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且面临防控困境 |
1.1.3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生态的同时缺少对蚊虫问题的关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地域范围 |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解析 |
1.3.2 研究地域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
1.4.2 蚊患防控领域相关研究 |
1.4.3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交叉领域相关研究 |
1.4.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二章 岭南居住区景观与蚊患关联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指导意义 |
2.1.1 人居环境理论 |
2.1.2 健康城市理论 |
2.1.3 健康景观理论 |
2.1.4 病媒生物环境治理理论 |
2.2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2.2.1 世界范围内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及趋势 |
2.2.2 我国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2.2.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的现状趋势及特点 |
2.3 岭南居住区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控现状 |
2.3.1 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
2.3.2 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蚊虫季节消长 |
2.3.3 岭南地区蚊媒疾病及防控困境 |
2.4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的关联建构 |
2.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
2.4.2 水景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
2.4.3 植物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
2.4.4 室外排水系统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
2.4.5 景观小品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
2.4.6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居住区景观和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相关分析 |
3.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模式与使用现状调查 |
3.1.1 景观总体规划与户外活动空间类型 |
3.1.2 水景设计模式与建成后使用现状 |
3.1.3 室外排水系统防蚊结构与使用现状 |
3.1.4 植物配置模式与驱蚊植物应用现状 |
3.1.5 驱蚊灭蚊景观小品种类与应用现状 |
3.2 居住区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分析 |
3.2.1 蚊情感受定义 |
3.2.2 调查与分析方法 |
3.2.3 调查结果 |
3.2.4 讨论与结论 |
3.3 佛山30个小区景观构成因子与居民蚊情感受相关分析 |
3.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3 讨论与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居住区景观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相关性研究 |
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成年蚊密度相关性实测与分析 |
4.1.1 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
4.1.2 测试小区景观特点及测点布置 |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4 讨论与结论 |
4.2 景观水体类型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
4.2.1 调查的水体类型 |
4.2.2 调研时间与方法 |
4.2.3 调查小区概况 |
4.2.4 居住区各类水体蚊幼调查结果 |
4.2.5 讨论与结论 |
4.3 室外排水系统结构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
4.3.1 防蚊闸式雨水口 |
4.3.2 弯管式雨水口 |
4.3.3 排水明沟 |
4.3.4 讨论与结论 |
4.4 园林植物在活体状态下对蚊虫的驱避效果研究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材料和获取途径 |
4.4.3 实验步骤 |
4.4.4 结果与分析 |
4.4.5 讨论与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HP和R语言的居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研究 |
5.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及评价方法 |
5.1.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osquitoBreedingRiskIndex,MBRI) |
5.1.2 评价方法——AHP与R语言结合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计算 |
5.4 评价指标赋权 |
5.4.1 准则层因子赋权 |
5.4.2 指标层因子赋权 |
5.5 权重综合与评价模型构建 |
5.6 MBRI评价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
5.6.1 中海万锦豪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
5.6.2 万科金色家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
5.6.3 鹿璟村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
5.7 MBRI评价模型的检验及阈值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构建 |
6.1 引导策略——增加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设计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
6.2 实施策略——采用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6.2.1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与空间布局策略 |
6.2.2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水景设计策略 |
6.2.3 利于蚊患防控的室外排水系统结构设计策略 |
6.2.4 利于蚊患防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
6.2.5 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
6.3 评估策略——建立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机制 |
6.3.1 蚊患防控问题应得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的重视 |
6.3.2 居住区景观设计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
6.3.3 居住区景观使用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主要结论 |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30个小区的水景设计模式调查结果 |
附录二 居住区景观各类水体蚊幼孳生情况调查结果 |
附录三 8个居住小区景观调查与MBRI评价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媒介伊蚊监测数据来自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库。 |
1.2 监测方法 |
1.3 相关定义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2017年1 |
2.2 媒介伊蚊幼蚊密度 |
2.3 登革热传播风险2017年1 |
2.4 不同省份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水平达标率2017年1 |
3 讨论 |
1 2 月云南省超过登革热传播阈值的媒介伊蚊监 |
(9)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省常见蚊虫种类 |
1.1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
1.2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
1.3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
1.4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
1.5 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
1.6 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 |
1.7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
1.8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
1.9 嵌斑按蚊(Anopheles tessellates) |
1.1 0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
1.1 1 须荫按蚊(Anopheles arbumbrosus) |
1.1 2 须喙按蚊(Anopheles arbirostris) |
1.1 3 迷糊按蚊(Anopheles vagus) |
1.1 4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
2 海南省主要虫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 |
2.1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
2.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 |
2.3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 |
2.4 盖塔病毒(Getter virus,GETV) |
2.5 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 virus,RRV) |
2.6 版纳病毒(Banna virus,BV) |
2.7 布尼安病毒科病毒(Bunyaviridae) |
2.8 其他病毒及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病毒、黄病毒属病毒 |
3 讨论 |
(10)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
2 登革热防控的关键点 |
3 建立登革热媒介防控的长效机制 |
4从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处置中杀虫剂的使 用,看我国登革热防控策略的不足 |
5我国登革热媒介伊蚊的抗药性概况 |
6 关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看法 |
四、海口市推广应用“环境与社区登革热控制”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D]. 曾杜娟.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海口市居民蚊媒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 钟赛凤,解婉桢,陈济丽,符发兴,彭耀飞,吴丽榕,林梦园,王鑫,窦成茵,李奕基.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8)
- [3]我国白纹伊蚊抗药性及kdr基因分布研究[D]. 赵春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2)
- [4]海口市2018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J]. 赵春春,朱彩英,开文龙,刘国军,刘起勇,林丽,祁艾艾,吴钟毅,王君,宋秀平,孟凤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01)
- [5]中国内陆口岸登革热流行势态及风险评述[J]. 王永亮,钱成,左锋. 口岸卫生控制, 2018(05)
- [6]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D]. 高景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7]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D]. 吕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8]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研究[J]. 刘小波,岳玉娟,郭玉红,牟笛,周克梅,吴海霞,姜进勇,陈菁菁,任东升,贾鹏本,鲁亮,刘起勇. 疾病监测, 2017(04)
- [9]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J]. 赵宣,侯乃旭,陈晨,张琪悦,赵静,芦亚君. 海南医学, 2017(07)
- [10]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