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膨胀论”与创新问题

“宇宙膨胀论”与创新问题

一、“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论文文献综述)

江秀梅,刘大明[1](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指引下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物理模型"素养要素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专门提出物理模型教学主题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文章分析了物理模型对于落实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并从认知策略、显化策略和运用策略三个方面阐述应该如何进行物理模型教学才能提升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李金华[2](2019)在《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前沿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美、日、德等制造强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一直都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前沿技术是这些国家保持制造业优势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在一些先进制造领域存在严重的技术约束,这些技术一直是影响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严重桎梏,未来必须要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要取得前沿技术的突破,中国要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建设技术创新文化;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打牢技术研发基础;要围绕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前沿核心技术突破。

詹志华[3](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崔璐[4](2007)在《物理实验对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多个传统的经典物理实验为载体,分析与研究了其中的设计思想、测量方法及发展状况,并且从物理实验教学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传统实验搭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培养平台,通过文理渗透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强学生在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人文及综合素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从物理学史角度出发论述了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发展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的目标及现状;第二部分着重于对几个典型的传统实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借助这些实验构建一个培养学生科学、人文及综合素养的实验教学平台;第三部分通过实验仪器的更新与变化,展示了整个物理学实验的发展历程,包括实验室的发展、实验测量仪器的演变以及实验内容的更新等;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物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传统经典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所起能到的重要影响和教学价值。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研究了传统经典实验中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当代人的影响,从教学的角度设计了具体的实验内容,分别在附录中以讲义的形式予以呈现。

韩东虹[5](200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正是在“时代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双重挤压之下,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这一论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是,面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后现代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巨大的挑战。针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本文首先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论题提出的背景。然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理论品质及本真精神:科学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时批判精神,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得以呈现和彰显的永恒途径:立足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朱浩[6](2003)在《物理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文中指出科学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物理教育改革探讨的中心课题之一。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国物理教育目标体系、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对科学素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尤其在学科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则更为缺乏,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对物理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我国物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做些工作。本文首先通过阐述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现状,指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对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而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寓于各学科教育之中的,进而提出:物理学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在第一章里,从物理学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物理教育与物理学的关系出发,阐明了物理教育在培养人才科学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物理教育及其基础性内涵进行了讨论。第二章里,对科学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目标。第三章里,总结并论证了物理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在物理教育中进行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①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方法教育之中;②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③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史教育之中;④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教学之中;同时指出,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物理教师应首先提高<WP=3>自身的素质。第四章,指出了在物理教育中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实践存在的几个问题,然后根据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把物理教育与STS教育相结合,在物理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观点;最后,指出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素质教育中物理学科的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只局限于在物理学科的教育中进行。

饶炳生[7](2002)在《“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文中提出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宇宙膨胀说”。以“宇宙膨胀说”为背景的高考试题已在1999年上海卷中初见端倪,在“3+综合”考试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提供一例同行参考。

二、“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出问题
二、物理模型教学策略
    (一)认知策略:提升物理模型认识水平是前提
        1.认识物理模型的普遍性
        2.理解物理模型的必要性
        3.明确物理模型的思维内核
        4.体会物理模型的发展性
    (二)显化策略:呈现物理模型思维过程是关键
    (三)运用策略:建构模型解决原始问题是核心
三、“质点”一课物理模型教学设计实例
    (一)质点物理模型的内涵分析
    (二)质点物理模型的认识误区
        1.教材编写的原因
        2.教师教学的原因
    (三)物理模型教学建议
        1.完善质点教学内容,形成前呼后应
        2.增加轻物教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四、小结与拓展

(2)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前沿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前沿技术实力的比较分析
    (一) 前沿技术背景分析
    (二) 前沿技术实力比较
三、中国在前沿技术的发展行动
四、中国前沿技术发展路径
    (一) 尊重技术, 尊重人才, 建设技术创新文化
    (二) 强化基础科学研究, 打牢技术研发基础
    (三) 围绕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 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前沿核心技术突破

(3)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物理实验对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大学物理实验的目标及现状
    第三节 经典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第二章 几个典型的经典物理实验
    第一节 典型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几项典型物理实验的背景分析
    第三节 典型物理实验的还原以及教学意义
第三章 物理实验方法的演变
    第一节 科学家实验研究的历史——实验室的发展
    第二节 物理实验测量仪器的演变
    第三节 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上的更新
第四章 物理实验对科学素养的影响
    第一节 物理实验与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关系
    第二节 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优势
    第三节 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章 物理实验对人文素养的影响
    第一节 物理实验中的美学分析
    第二节 物理实验对人文素养的影响
    第三节 利用物理实验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第六章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确认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境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境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受到质疑
        一、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质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改革与发展的挑战
第二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解读
    第一节 对当代性的范畴的诠释
    第二节 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本真精神解读其当代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呈现与彰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呈现“当代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对自己实践哲学的发展
        二、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而使其当代性得以发展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其当代性
    第二节 立足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得以呈现与彰显的永恒途径
        一、立足实践,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二、从实践出发,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物理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与趋势
        0.2.1 国际研究现状与趋势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0.3 研究目的
第l章 物理学与物理教育
    1.1 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1.1.1 什么是物理学
        1.1.2 物理学的发展和贡献
        1.1.3 物理学科的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时代赋予了物理教育基础性的新内涵
        1.2.1 什么是物理教育
        1.2.2 时代发展对物理教育的需求
        1.2.3 物理教育的目的
        1.2.4 时代赋予了物理教育基础性的新内涵
第2章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
    2.1 科学素质
        2.1.1 科学素养及其范畴
        2.1.2 科学素质及其结构
    2.2 科学素质教育
        2.2.1 科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2.3 21 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
        2.3.1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2.3.2 着重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2.3.3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科学观
        2.3.4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第3章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素质培养
    3.1 物理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3.1.1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1.2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3.1.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1.4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3.1.5 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3.2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进行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
        3.2.1 物理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
        3.2.2 物理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3.2.2.1 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方法教育之中
        3.2.2.2 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实验教学之中
        3.2.2.3 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史教育之中
        3.2.2.4 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教学之中
第4章 几点讨论·研究展望·结束语
    4.1 几点讨论
    4.2 研究展望:物理教育的拓展--与STS教育相结合
        4.2.1 STS教育的基本含义
        4.2.2 物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4.2.3 物理教育结合STS教育的目的意义
        4.2.4 在物理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基本途径
    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J]. 江秀梅,刘大明. 新课程评论, 2020(04)
  • [2]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前沿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路径[J]. 李金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2)
  • [3]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4]物理实验对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影响[D]. 崔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D]. 韩东虹. 黑龙江大学, 2007(04)
  • [6]物理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D]. 朱浩. 四川师范大学, 2003(01)
  • [7]“宇宙膨胀说”与创新题[J]. 饶炳生. 物理教学探讨, 2002(01)

标签:;  ;  ;  ;  

“宇宙膨胀论”与创新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