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省分行举办第五届业务技术比赛(论文文献综述)
揭晓[1](2020)在《长沙银行总行营业部员工培训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洁[2](2019)在《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1927年到1937年间民国乡村卫生建设进行研究。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卫生状况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相联系,促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人民卫生观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共实行的卫生政策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围绕乡村卫生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外,主体部分涵盖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背景,从民国以前乡村卫生组织无相应制度、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和民国初期对医药卫生存在巨大需求三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发展与中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阐述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从推行医疗诊治、预防法定传染病、改进环境卫生、推行卫生教育、举办学校卫生、注重妇婴卫生与卫生宣传以及家庭卫生、节制生育、禁烟禁毒等方面分章节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首先从医疗环境有了改进、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等三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其次从乡村民众的认识水平、人才的短缺、凋敝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不健全、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及国民政府狭隘的阶级立场等六方面解释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工作的不足。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当代价值。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活动的拓展延伸、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深刻理解共产党的卫生建设模式。立足当前,回望历史,本文尝试将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置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梳理和挖掘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通过建国前后国共两党乡村卫生建设成效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民卫生观,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社会史发展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建设模式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当今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
陈卓君[3](2019)在《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文中提出胡耀邦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中国青年运动卓越领导者。他先后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重要领导人的岗位上工作,领导青年工作成绩斐然,对新中国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前,胡耀邦在诸多与青少年工作相关的岗位上工作过,这为他日后领导青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积极投入到青年工作当中。自1952年起,他开始主持团中央工作。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造性执行党的重要指示,将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广大青年投入祖国经济建设当中,团结和增强与各国各界青年联系作为此时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坚持党对青年团的领导和青年工作要遵循青年特点的基本原则,通过发动青年组织引导青年,发挥青年团育人作用,教育青年必须坚持学习的基本方法来开展新中国青年工作,对新中国初期青年工作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80年2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开始站在党中央重要领导人的高度去思考青年工作。面对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指导青年工作者要将引导全体团员青年为四化艰苦创业,培育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坚持紧密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为标准选拔青年干部的原则,通过做好青年共产主义教育,培育和选拔青年干部,教育青年学科学、肯吃苦的基本方法来开展青年工作,实现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干部队伍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掀起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热潮。从理论上看,胡耀邦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青年团工作方针,提出“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也要自转”的青年团工作方法,提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青年团工作作风,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中国青年工作理论宝库。从实践上看,胡耀邦开创了建国以来青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带动广大青年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带领中国青年出国学习交流,邀请诸国青年首次来华访问。将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贡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当今高度重视青年发展,注重青年工作的党中央来说,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启示作用。同时,这也是对胡耀邦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的一种缅怀。
苏灿峰[4](2019)在《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是学校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之一,是体教结合的成功结晶,随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断革新,要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不断为竞技后备人才队伍输送新能量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担起青少年健康体质的重任。但是,近几年伴随着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在整体逐年下降,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同时,体育普及活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羽毛球运动是南京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优势项目,南京天妃宫小学,南京第十二中学是南京最早一批开展羽毛球传统项目的老牌学校,戴韫,刘永,孙俊,陈金等羽毛球世界冠军,正是在国家大力推动体教结合,打造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背景下成长出来的。为了解5所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发展水平,诊断存在的问题,揭示体育传统项对于和学校体育的联系,本文采用文献研读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南京市5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特色课程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学校体育开展的工作保障,课堂教学现状,课外活动开展现状等三个方面,旨在总结学校在开展羽毛球课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为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特色,但是,多数学校仍“重竞技”,“轻课余”,在普及与提高之间衔接不够,教学内容结构安排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2)学校体育教师配备足,年龄结构合理,但是羽毛球专业水平不高,只能满足日常羽毛球课堂教学,课余训练主要由羽毛球专项教师兼职教练和外聘教练的模式来保障羽毛球课余训练的质量。(3)在组织管理上,学校领导较为重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体育制度,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立更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体系。(4)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但在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体育教师待遇,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5)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经费主要由行政部门、体育局拨款,部分学校已经通过学校自筹和社会赞助扩充资金来源,已经能满足日常教学,并积极着力于羽毛球传统项目的长远建设。(6)学校羽毛球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主,教学内容浅显,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单一,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建设制度,完善学生体育学校评价体系。(7)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深受学生欢迎,但开展的时间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延长学生课外活动时间。(8)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坚持文化学习和羽毛球训练并重,有效缓解了学训矛盾,提高了运动员文化素养,拓宽了体育人才出路。针对南京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1)全面统筹规划,优化特色项目。(2)加强组织管理,规范课程建设。(3)加强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完善课程内涵.(4)积极组织参加赛事,重视体育符号影响。(5)凝聚全校上下共识,彰显羽球特色文化。
李迩闻[5](2016)在《CA银行韩商卡销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韩国企业在华在陕发展,CA银行有针对性的依据相关信贷政策,调整金融产品结构,为韩国在陕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韩商卡是由CA银行面向韩国侨民和中国公民个人发行的融存款、取款、转账、消费、投资理财于一体的多功能电子化金融支付工具。如何选择积极有效的韩商卡市场营销策略,应对银行卡市场激烈的竞争,对CA这样的中小银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CA银行韩商卡为研究对象,运用营销的相关理论以及SWOT分析方法探讨了CA银行韩商卡的营销策略。首先,梳理了前人关于4P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市场营销理论,为探讨CA银行韩商卡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分析CA银行韩商卡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考察其面临的内外部营销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结合市场需求分析和目标市场定位,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改进其现有的营销策略,最后,给出了CA银行韩商卡营销策略顺利实施的保障性措施,包括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起高素质的营稍队伍,将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相融合,树立“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等几个方面。本文的研究对CA银行韩商卡营销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其它商业银行的银行卡销售策略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丁先觉[6](2014)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提出(2014年7月20日)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本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于2009年8月,按章程规定每届任期四年,本应于2013年换届,但由于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因故推迟一年换届,为协调两会换届工作,本届理事会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延迟至2014年换届。五年来,在财政部门的领导下,在
姜秀峰[7](2011)在《抗战时期陕西棉花统制研究》文中认为抗战时期,棉花作为军民衣被的主要原料,其生产和供求情况对于能否坚持持久抗战,进而取得抗战胜利至关重要。陕西棉产丰富,是抗战时期后方重要的棉产区,对陕西的棉花实行统制政策,势在必行。棉花是陕西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陕西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棉花统制问题,不仅关系到抗战的成败,也关系到陕西的棉花生产以及棉农生活状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棉花统制不只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是从棉花品种的引进或者棉田征棉等作单方面的阐述,学术界还没有对棉花统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这既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提供了研究的空间。因此,本文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藏的关于陕西省农会、陕西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档案资料对棉花统制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探讨了其在抗战期间的实行情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野和角度来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陕西的农业、农民状况。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相关的重要概念作出了界定。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陕西棉花统制确立的背景和经过,目的在于说明陕西的棉花统制政策是随着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确立和强化而最终确立的。第二章介绍了陕西提高棉花生产的举措及成效,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第三章介绍了棉花统购的方式、价格与数量,并从棉花市场、棉农生活、抗日战争等三个方面对棉花统购进行评价。第四章介绍了棉田征棉这一政策的确立背景及实行情况,分析了征收标准是否合理,最后从整体上对棉田征棉进行评价。第五章介绍了棉花贷款实行的背景、机构及情形,从棉花生产、棉农生活及其所处的历史地位对棉花贷款进行评价。结语部分对陕西棉花统制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棉花统制政策既具有军事性,又具有建设性。尽管它存在一些局限,但从为战争提供物资的角度来衡量,它是必要的,基本上也是成功的。最后,通过对棉花统制的系统研究,希望本文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的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机构改革等问题有所启发。
高雄伟[8](2007)在《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国内外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为基础,从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按照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确定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控制、化解及长效机制,构造了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基本观点为:第一,本文从界定县域金融概念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对县域金融信贷主要风险源和风险值的测定进行探讨,认为县域金融信贷资金运动与一般性金融信贷资金运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普遍性高风险、静态窒息性风险和动态震荡性风险三个基本特征,农业信贷风险源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核心,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三个风险点。第二,借鉴国际最新的信贷风险类别划分,提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是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的劣质性是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行政制度的不规范、信贷制度的不规范、法律制度的不规范和信用制度的不规范等几个制度性缺陷。通过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为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根据国内外风险管理原理和乡村银行经验,从事前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从借款人的信用估测、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监测与处置,分析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一般性方法,重点探讨分析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防范,设计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方案。第四,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事中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引入定量贷后风险分析方式,建立贷后风险数据模型,通过量化数据准确地识别贷后风险。依据Zeta分析法、复审模型、分类和回归树、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个体信用跟踪分析和整体信用预警分析,提出分散贷款、合理定价和贷款政策科学、适用等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从法人治理、人力资源、内控体系、金融文化方面,对我国县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构造金融生态的内优化机制。第五,在汲取国内外先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事后风险化解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资本充足率和呆账贷款准备金制度建设,增强县域金融自身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国内银行业的多种方法,结合我国县域金融的实际,在资产清收保全、资产盘活激活、资产抵债补偿、资产打包出售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创新,从而突破传统的化解信贷风险方法,提高县域金融化解信贷风险效率。第六,结合县域金融的实际,以县域金融主要风险点为依据,从财政补贴政策、农地抵押制度、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创新和农村金融体系再造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等相关信贷风险的配套措施和宏观战略。一是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增强货币政策稳定、东西融资互动、金融生态建设等途径,消除县域金融风险;二是以国内外农地金融制度成功的经验为依据,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三是构造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四是进行县域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解决县域金融环境风险问题;五是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再造,构造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格局,解决县域金融的结构性问题,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李新[9](2006)在《中国现代珠算史料(1962年~1988年)》文中研究指明(十)珠算史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21~24日,中国珠协珠算史研究会在西安市成立。由陕西省珠协为牵头单位,面向全国,团结对珠算史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道参加研究工作。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珠协副会长李新、顾问殷长生,中国珠协常务理事、陕西省珠协会长王兴富。日本珠算史研究学会会长铃木久男先生,前来参加并发表论文,他已是第三次亲自参加我国的珠算史学术会议了,足见日本珠算界朋友对中国珠算史研究工作的重视。
祝远娟[10](2004)在《民国时期广西银行与社会的发展》文中提出近代中国地方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旧中国金融业的超前发展和地方政府力量迅速上升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成整个金融事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家银行、商业银行不同,地方银行有着自已独特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社会力量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业务范围异常广泛,对地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以中国近代地方银行的典型——广西银行为载体,考察广西银行的业务、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的发展变化,以银行和主要社会力量以及广西社会经济的互动为文章的脉络,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计量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探讨广西银行在广西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作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广西银行的发展、与主要社会力量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从全国视野中去透视广西银行等方面论述地方银行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发展。 第一部分主要从广西银行业务的发展、组织机构的不断变革、人事管理的逐步完善四个方面去探讨三期广西银行如何从一个银行的雏型到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银行的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广西银行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广西银行与当时主要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包括与政权财政的密切关系、与传统金融机构、中央金融势力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和西方经济势力的关系。作为一个抗战前广西省内唯一的银行,广西银行与当时广西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对广西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在广西银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处在最中心,与广西银行关系最密切的是政权与财政,它与政权共存亡,对政权起到了直接支持的作用,政权的需要也左右着广西银行的业务方向;广西的财政能得以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广西银行的缘故。而正由于广西银行与政权财政的密切关系,使广西银行在建立后的很短时间得以发展壮大,并一步步地排挤原来执广西金融市场“牛耳”的银号,逐步确立自己在广西金融业中垄断地位。由于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社会经济,长期以来,无其它新式银行涉足广西,而新桂系对广西银行的支持,又使广西银行在抗战前成功地抵制了中央金融势力和西方经济金融势力的渗透,为新桂系维持半独立状态提供了金融上的支持。处于第二层关系网络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中央金融势力。它们与广西银行由最初的相安无事到后来的合作与竞争。处于较外层的是西方列强的经济金融势力,它们基本上没有与广西银行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广西的其它行业与广西银行发生利益冲突。第三部分分别从工矿交通、农业、商业和贸易这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广西银行对社会经济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所起的不同作用。主要体现在:1、工矿交通方面。抗战前,以贷放业务为主,20年代以交通建设为重,兼顾工业,对广西交通建设的起步、工业的萌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0年代以工业特别是矿业为主,对广西公营工业矿业的蓬勃发展起了资金支持作用,对交通也有一定的贡献。抗战时期和抗战后,对重要工矿交通建设加大了贷放和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时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对支持抗战和战后的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2、农业方面主要有农贷、投资仓储等业务。以农贷业务为主。起的作用相当有限。3、商业贸易方面。通过存放、汇兑等业务对广西商业大力支持,同时广西银行也因对贸易的统制、设商业机构经营商业而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商业的各个角落,大大地扩大了对市场的垄断。作为一个<WP=5>省银行,广西银行对打击商业投机、平抑物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社会大环境的恶化下,出于自身利益和规避外部风险考察,广西银行也参与了商业投机,对商业投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广西银行在不同时间对社会经济不同部门的不同作用是受各行业自身因素和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第四部分试图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广西银行。首先论述近代时期省银行与商业银行国家银行相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然后从资本规模、业务经营、成效等方面论证广西银行在中国近代省银行和银行业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广西银行在中国近代银行业和省银行这个群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省银行中处于较先进层次的银行,经营较为成功;总结广西银行发展历程、历史经验对当今的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二、陕西省分行举办第五届业务技术比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分行举办第五届业务技术比赛(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学术回顾与反思 |
(一)学术回顾 |
(二)学术反思 |
四、史料准备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展乡村卫生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民国以前乡村卫生无相应制度 |
一、清末以前地方卫生无相关制度 |
二、清末至1927年地方卫生机关的发展 |
第二节 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 |
一、孙中山劝告中国人“诚中形外” |
二、毛泽东近代科学卫生思想萌芽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乡村对医药卫生有需求 |
一、民国时期乡村社会卫生状况差 |
二、社会力量积极反应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 |
一、乡村卫生运动的发起 |
二、医学团体组织的涌现 |
三、国民政府的参与支持 |
四、中共边区卫生体系的创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发展 |
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行政机关设立概况 |
二、民国乡村卫生机关总体情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 |
第一节 推行医疗诊治 |
一、各实验区医疗诊治概况 |
二、实行免费看病制度 |
第二节 预防法定传染病 |
一、各实验区预防注射概况 |
二、法定传染病防控特征及效果 |
第三节 改进环境卫生 |
一、各试验区卫生改良概况 |
二、各试验区卫生调查工作概况 |
第四节 推行卫生教育 |
一、对实验区民众进行卫生教育 |
二、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教育 |
第五节 举办学校卫生与妇婴卫生 |
一、举办学校卫生 |
二、注重妇婴卫生 |
第六节 卫生宣传 |
第七节 其他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医疗条件有了改进 |
二、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 |
三、民众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中的不足 |
一、乡村民众认识水平低下使宣传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
二、人才短缺导致卫生事业推行困难重重 |
三、凋敝的经济状况使卫生建设进展缓慢 |
四、政治制度不健全使卫生建设效率低下 |
五、地域方面的差异导致卫生建设中心标准缺乏 |
六、狭隘的阶级立场导致国民政府卫生政策的激进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 |
一、公医制度的提出 |
二、国民政府公医制度的实施 |
三、共产党对公医制度的继承改造 |
第二节 巡回医疗“送医下乡”的拓展延伸 |
一、民国时期巡回医疗制度实施概况 |
二、建国后对巡回医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节 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 |
一、民国时期三级医疗保健制度的形成及实施概况 |
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
第四节 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
一、民国时期卫生运动的启蒙 |
二、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开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民国时期乡村卫生主要文章信息表 |
附录二:定县试验乡村卫生概况 |
附录三: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医疗诊治情况一览表 |
附录四:各乡村卫生实验区预防法定传染病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五:各乡村卫生实验区环境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
附录六: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教育情况一览表 |
附录七: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学校卫生举办情况一览表 |
附录八: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妇婴卫生开展情况一览表 |
附录九:各乡村卫生实验区卫生宣传情况一览表 |
附录十:内政部议决之县卫生事业推进办法及县立医院组织大纲 |
附录十一: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登记医师助产士药剂生人数年累计统计表 |
附录十二:民国二十四年国内医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3)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奠基(1952 年—1966 年) |
第一节 新中国青年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 |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
二、青年团的重新建立与定位 |
三、青年肩负参与国家建设新使命 |
第二节 胡耀邦早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经历 |
一、任儿童团团长到任儿童局秘书长(1929 年—1934 年) |
二、任团中央局书记到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 年—1952年) |
第三节 胡耀邦关于新中国青年工作的思想主张 |
一、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 |
(一)青年团的总任务是团结和教育全国青年 |
(二)带动广大青年投身祖国经济建设当中 |
(三)团结和增强与团外各族青年联系 |
二、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党对青年团领导的原则 |
(二)坚持青年工作要遵循青年特点的原则 |
三、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发挥青年组织的引导作用 |
(二)发挥青年团的育人作用 |
(三)教育青年必须坚持学习 |
第四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奠基 |
一、领导青年团蓬勃发展 |
二、推动大批青年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
三、开辟中国青年外事工作战线 |
第二章 胡耀邦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发展(1980 年—1987 年) |
第一节 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转移的社会背景 |
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二、共青团工作的重新恢复 |
第二节 胡耀邦关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思想主张 |
一、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 |
(一)引导全体团员青年为四化艰苦创业 |
(二)培育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二、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紧密围绕四项基本原则 |
(二)坚持以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为标准选拔青年干部的原则.. |
三、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做好青年共产主义教育 |
(二)培育和选拔青年干部 |
(三)教育青年学科学、肯吃苦 |
第三节 胡耀邦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发展 |
一、实现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的转移 |
二、推动青年干部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三、掀起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热潮 |
第三章 评价 |
第一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理论贡献 |
一、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青年团工作方针 |
二、提出“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又要自转”的青年团工作方法 |
三、提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青年团工作作风 |
第二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实践贡献 |
一、开创建国以来青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 |
二、带动青年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三、带领中国青年开辟外事工作战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1.4.2 羽毛球课程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调查结果分析 |
2.1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概况 |
2.1.1 师资力量 |
2.1.2 经费保障 |
2.1.3 场地设施 |
2.1.4 组织管理 |
2.2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堂教学现状 |
2.2.1 教学目标 |
2.2.2 开课情况 |
2.2.3 教学内容 |
2.2.4 体育教学评价 |
2.3 南京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羽毛球课外活动开展现状 |
2.3.1 大课间体育活动 |
2.3.2 社团体育活动 |
2.3.3 课余体育训练 |
2.3.4 体育文化节 |
第3章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中的优点与问题透析 |
3.1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中的优点透析 |
3.2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中的问题透析 |
3.2.1 专项经费缺乏,资金来源单一 |
3.2.2 课程设置不和谐,课堂内外相脱节 |
3.2.3 制度建设欠完善,教学目标难贯彻 |
3.2.4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团队专业化 |
第4章 南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的改进措施 |
4.1 全面统筹规划,优化特色项目 |
4.2 加强组织管理,规范课程建设 |
4.3 课堂内外连结,完善课程内涵 |
4.4 积极组织参加赛事,重视体育符号影响 |
4.5 凝聚全校上下共识,彰显羽球特色文化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CA银行韩商卡销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现代营销理论 |
2.1.1 相关概念 |
2.1.2 营销管理理论 |
2.2 银行卡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
第3章 CA银行韩商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CA银行及韩商卡产品简介 |
3.1.1 CA银行简介 |
3.1.2 韩商卡产品简介 |
3.2 韩商卡营销的现状分析 |
3.2.1 项目实施进展安排 |
3.2.2 人员配置及资金使用计划 |
3.3 韩商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市场占有率偏低 |
3.3.2 忽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
3.3.3 缺乏科学的市场细分 |
3.3.4 网点的功能单一,无特色,产品销售和宣传功能基本缺失 |
3.3.5 业务功能品种单一,服务差异化程度不够 |
第4章 CA银行韩商卡销售策略设计 |
4.1 韩商卡销售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微观环境分析 |
4.1.3 SWOT分析 |
4.2 客户需求分析 |
4.2.1 需求调研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4.3 韩商卡目标人群确定与市场定位选择 |
4.3.1 目标人群确定 |
4.3.2 市场定位选择 |
4.4 CA银行韩商卡的销售策略设计 |
4.4.1 产品策略 |
4.4.2 定价策略 |
4.4.3 渠道策略 |
4.4.4 促销策略 |
第5章 CA银行韩商卡销售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 |
5.2 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
5.3 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建立起高素质的韩商卡营销队伍 |
5.4 将品牌价值与文化因素融合,形成独特的银行文化 |
5.5 树立“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本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 |
(一 )推广普及珠心算教育 ,是本届理事会工作的重点 |
(二)珠算申遗取得成功 ,中国珠算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三)深入开展珠心算教育的脑机制和珠心算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研究,编辑出版有关研究成果 |
(四)积极促进将《珠心算》列入小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
(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
(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国际间珠心算教师的业务交流 |
(七 )积极募集 、规范合理使用珠心算教育专项基金,支持珠心算教育事业发展 |
(八)成功承办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比赛及会议 |
(九)积极开展珠心算比赛和等级鉴定工作 |
(十)加强协会组织建设 |
二、对下一届珠协工作的建议 |
(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二) 继续稳步推进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区(点)的工作 |
(三)继续开展珠算文化和珠心算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组织珠心算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五)加强各级珠协的组织建设 |
(7)抗战时期陕西棉花统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第一章 陕西的棉花统制概述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确立 |
一、统制经济确立的背景 |
二、统制经济的机构 |
三、统制经济的法规 |
第二节 陕西棉花统制的确立 |
一、棉花统制的初步形成 |
二、棉花统制的完全确立 |
第二章 陕西的棉花生产 |
第一节 提高棉花生产的举措 |
一、推广植棉新技术 |
二、实行棉花贷款 |
三、兴修农田水利 |
第二节 棉花生产的评价 |
第三章 陕西的棉花统购 |
第一节 棉花统购的方式 |
一、棉花统购的机构 |
二、棉花统购的业务点 |
三、棉花统购的支付方式 |
四、棉花的分级与检验 |
第二节 棉花统购的价格与数量 |
一、棉花统购的价格 |
二、棉花统购的数量 |
第三节 献售棉花运动 |
一、强迫献售 |
二、鼓励献售 |
三、献售数额 |
四、献售运动的评价 |
第四节 棉花统购的评价 |
一、统购对棉花市场的影响 |
二、统购对棉农生活的影响 |
三、统购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
第四章 棉田征棉 |
第一节 棉田征棉的确立 |
第二节 棉田征棉的标准 |
第三节 棉田征棉的实行 |
一、征收的制度及实行 |
二、征收的区域与数额 |
第四节 棉田征棉的评价 |
第五章 陕西的棉花贷款 |
第一节 棉花贷款的重新启动 |
第二节 棉花贷款的机构 |
一、棉贷的金融机构 |
二、棉贷的行政机构 |
第三节 棉花贷款的实行 |
一、贷款区域 |
二、贷款数额 |
三、贷款对象 |
四、贷款程序 |
五、贷款的收回及附加规定 |
第四节 棉花贷款的评价 |
一、棉贷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
二、棉贷对棉农生活的影响 |
三、棉贷对农贷历史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一、陕西棉花统制的评价 |
二、陕西棉花统制对当今社会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形势及全球信用环境的恶化使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挑战性课题 |
1.1.2 我国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对县域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1.1.3 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4 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1.1.5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问题是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一切矛盾问题的焦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县域金融及其信贷风险 |
2.1 县域金融发展概述 |
2.1.1 县域金融的内涵 |
2.1.2 县域金融的发展历程 |
2.1.3 县域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县域金融信贷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
2.2.2 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及其客观要求 |
2.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
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和风险点 |
2.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
2.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的风险量化估值说明 |
2.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风险值的区域估值 |
2.3.4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点的综合量化估值 |
2.3.5 结论 |
第三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及生成机理 |
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 |
3.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金融风险的理性整合 |
3.1.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型识别 |
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综合分析 |
3.2.1 政策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2 环境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3 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4 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 |
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3.3.1 金融生态的悲哀:一个基于破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实例 |
3.3.2 金融生态的劣质性: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
第四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 |
4.1 国外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1 荷兰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2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模式 |
4.2 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传统方法 |
4.2.1 借款人信用分析 |
4.2.2 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 |
4.2.3 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评价、监测与处置 |
4.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3.1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机理的特殊性研究 |
4.3.2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微观因素分析 |
4.3.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模式 |
4.4 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4.1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制约因素分析 |
4.4.2 县域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 |
4.5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5.1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的内在风险特征 |
4.5.2 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政府性陷阱 |
4.5.3 地方政府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体制缺陷 |
4.5.4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第五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 |
5.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计量 |
5.1.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传统计量方法 |
5.1.2 Zeta 分析法 |
5.1.3 复审模型 |
5.1.4 分类和回归树 |
5.1.5 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
5.2.1 个体信用跟踪分析 |
5.2.2 整体信用预警分析 |
5.2.3 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
5.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金融生态内优化 |
5.3.1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
5.3.3 完善内控机制 |
5.3.4 塑造金融文化 |
第六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化解 |
6.1 创新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机制 |
6.1.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制度设计 |
6.1.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策略和方法 |
6.1.3 案例分析 |
6.2 营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机制 |
6.2.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策略和方法 |
6.2.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主要误区 |
6.2.3 案例分析 |
6.3 健全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抵债补偿机制 |
6.3.1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方法 |
6.3.3 案例分析 |
6.4 构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机制 |
6.4.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制度设计 |
6.4.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采用方式 |
6.4.3 案例研究 |
6.5 构建合理完善的贷款核销机制 |
6.5.1 贷款核销制度的内在特征 |
6.5.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要求 |
6.5.3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
6.5.4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核销制度的合理构建 |
6.6 提高资本充足率 |
6.6.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6.6.2 我国县域金融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
6.6.3 县域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
第七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保障措施 |
7.1 实施财政金融和谐支持政策 |
7.1.1 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扶持政策 |
7.1.2 实施积极稳健的金融支持政策 |
7.2 推进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
7.2.1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局限性 |
7.2.2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
7.2.3 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有效途径 |
7.3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7.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
7.3.2 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
7.4 推进县域农业保险发展 |
7.4.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
7.4.2 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7.4.3 农户贷款理赔案例 |
7.5 重塑县域金融体系 |
7.5.1 塑造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
7.5.2 塑造制度合理信誉良好的县域社会信用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民国时期广西银行与社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 文 摘 要 |
Abstract |
前 言 |
一、 广西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
(一) 银行业务的发展 |
1 经营规模的扩大 |
2 通汇范围的扩大 |
3 业务种类的增多 |
4 各项业务量的发展 |
(二) 组织机构的不断改革 |
(三) 人事管理的逐步完善 |
1 以票号旧规为准绳的第一期广西银行 |
2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第二、三期广西银行 |
二、 广西银行与主要社会力量的关系 |
(一) 广西银行与旧新桂系政权 |
1 与政权共存亡 |
2 新桂系维持独立状态的有力工具 |
3 旧新桂系政权的“御用银行” |
(二) 广西银行与广西财政 |
1 三期广西银行与广西财政的相互依存 |
2 第三期广西银行和财政的分离与重新合一 |
(三) 与其他金融势力的关系 |
1 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 |
2 与中央金融势力的关系 |
(四) 与西方经济势力的关系 |
三、 广西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
(一) 广西银行与工矿交通业 |
1 抗战前的贷放业务 |
2 抗战时期和抗战后的贷放投资业务 |
(二) 广西银行与农业的发展 |
1 农贷业务 |
2 投资业务和仓储业务 |
(三) 广西银行与商业、贸易 |
1 存放款业务 |
2 汇兑业务 |
3 信托业务 |
4 其它业务 |
(四) 广西银行对社会经济作用评析 |
四、 全国视野下的广西银行 |
(一) 近代时期省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 |
(二) 中国近代省银行和银行业中的广西银行 |
(三) 广西银行发展历程、历史经验对当今的启示 |
结 语 |
注 释 |
参 考 文 献 |
四、陕西省分行举办第五届业务技术比赛(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银行总行营业部员工培训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揭晓. 南华大学, 2020
- [2]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刘洁.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3]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D]. 陈卓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 苏灿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CA银行韩商卡销售策略研究[D]. 李迩闻. 西北大学, 2016(04)
- [6]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丁先觉. 珠算与珠心算, 2014(06)
- [7]抗战时期陕西棉花统制研究[D]. 姜秀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8]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高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中国现代珠算史料(1962年~1988年)[J]. 李新. 珠算与珠心算, 2006(04)
- [10]民国时期广西银行与社会的发展[D]. 祝远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