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法轮功”问题给我们的警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21)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谢春涛[2](202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张戈[3](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张雅欣[4](2020)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社会稳定的根基,人民幸福的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在安全领域暴露出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进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的安全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就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安全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安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根据我国社会安全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地提出建构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社会安全作为重要保障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为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综上,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回应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社会安全工作的现实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诉求,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坚持从整体性研究视角出发,以“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在评述学界研究现状、理清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的基础上,着重对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渊源、问题原因、维度原则、实践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引言和第一章是前提性研究,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从整体上分析了新时代社会安全的内涵及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的社会安全思想、建国以来党的社会安全战略思想是推进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考察了新时代推进社会安全建设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立足于我国社会安全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现代化发展进程、社会矛盾的转化等方面集中阐释了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先对社会安全的主要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城乡社区治理、心理服务与舆论环境等方面,又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维护人民安全的建设宗旨、坚持公平正义的目标等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第四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推动社会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创新社会安全建设的思想理念、健全社会安全建设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安全建设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格局等;结论部分是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观点,也是本文始终阐述和反复强调的核心论点,同时对深化本研究作出了进一步展望。
刘扬[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保护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防护罩。优秀的诚信品质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更是尤为重要。然而受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许多背离诚信道德标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开始涌现,这些不良思想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成为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导火索,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重视的焦点。本文在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进行了解和把握,找到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并对之所以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诚信的相关概述,分别阐述了诚信、大学生诚信的内涵,并从个人、高校、国家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提高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向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并整理分析,为找到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和分析原因提供数据支撑。第四部分,找到存在的诚信问题并对问题有了宏观的认识,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社会四个角度分别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有效对策。
吴雪[6](2019)在《幼儿园园长角色个案研究 ——以芮城县W园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园长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承担者,在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我国在2015年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及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将园长角色定义为履行幼儿园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由此可见,园长作为幼儿园的核心人物,需要履行不同角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这对于幼儿园整体的规划、发展和示范性作用的发挥起着显着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了解园长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剖析其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而促进园长自身和其园所的发展,同时对于芮城县整体学前教育的提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在芮城县W幼儿园有过实习的经历,对该园的园长工作状态有较多的了解,同时该园所在地属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承担着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引领发展,并要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W园长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该园W园长的角色,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园长角色进行研究。通过对园长工作中的角色表现进行研究发现,园长在工作中扮演着优化内部管理和调试外部环境的管理者;规划幼儿园发展和营造育人文化的领导者;领导保育教育和引领教师成长的教育者;协助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服务者;提升自我和保教水平的学习者以及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专业人员这六种主要角色。进而对园长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园长角色之间存在角色融合和角色冲突关系,角色之间的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园长现实角色之间的融合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融合,现实角色之间的融合即好园长与好母亲角色之间的融合、服务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融合、专家与学者之间的融合;理想角色之间的融合即敬业型与专家型之间的融合、管理者与研究者之间的融合、实践者与创新者之间的融合。园长角色之间的冲突关系表现为角色内的冲突、角色间的冲突以及角色外部的冲突。角色内部的冲突即管理者、领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冲突;角色间的冲突即管理者与教育者,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角色外部冲突即园长与上级领导和园长与家长之间的角色冲突。随后,研究者从园长角色扮演的支持因素和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园长“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完备的综合能力、上级部门和家长的支持这五个方面构成园长角色扮演的支持因素;统筹管理占据大量时间、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掣肘、经费不足这三方面构成园长角色扮演的制约因素。最后,研究者从园长自身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出提升园长专业能力的建议,即园长自身需要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工作适应能力,同时外部需要加大对园长工作的引导与支持、改善对园长工作的期望、建立对园长的合理评价。
王丽娟[7](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杨昊[8](2018)在《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邪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滋生的一种毒瘤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残害信徒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的和睦,甚至公然对抗政府,已经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公敌。但邪教组织的产生、发展、蔓延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根源,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同邪教组织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东莞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的前沿——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社会治安复杂,是各类邪教组织境外渗透和境内活动的重点地区,与邪教组织的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近年来,东莞地区邪教组织的防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力度、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对东莞地区邪教组织的现状、发展态势及防范治理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自身工作经验等方式方法,对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为建设“和谐、幸福、平安”东莞保驾护航。
李同辉[9](2018)在《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长期以来我们党在管理领导干部队伍方面存在的宽松软的问题,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从严管理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不仅对于指导新时代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而且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厘清从严治吏概念入手,依次论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相关概念及提出背景、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战略意义。全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相关概念及提出背景。本章首先对吏、从严治吏、习近平从严治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以及管好领导干部队伍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提出背景。第二章: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理论来源。本章主要从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思想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三章: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是一个日臻成熟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本章主要从从严选人、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腐这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基本特点。本章依据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坚持严字当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上率下、坚持标本兼治。第五章: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战略意义。本章首先论述了治吏与治党、治国的关系,继而进一步阐释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在治党与治国中的战略地位;其次,本章又从理论与实践这两个层面论述了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重要意义。
李传猛[10](2016)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发展,关乎党的兴衰存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大背景下,党内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从严治党的相关思想的前提下,逐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论。全面从严治党新思想是对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进一步成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胜利法宝。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和改进党自身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党的建设的重要思考,是关于党自身建设的最新理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它包括内容全包含、对象全覆盖、主体全涉及、方法全运用四个方面,体现的是一种顶层设计和一种底线思维。它主要是从毛泽东党建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中发展而来,是基于对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党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党内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对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有利于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具有思想引领、方向保证、情感激发和规范约束的作用。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五个方面展开分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法轮功”问题给我们的警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法轮功”问题给我们的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
0.3 研究创新之处 |
0.4 研究方法 |
0.5 概念界定 |
0.5.1 文化建设 |
0.5.2 文化发展道路 |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
0.6 研究思路 |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1.4 小结 |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
2.4 小结 |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
3.3 小结 |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4.4 小结 |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述评 |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基本概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5.2.1 小学阶段 |
5.2.2 初中阶段 |
5.2.3 高中阶段 |
5.2.4 大学阶段 |
5.2.5 党校(行政学院) |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
6.2.1 发展学术组织 |
6.2.2 推出优秀成果 |
6.2.3 培养专业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内涵及理论来源 |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内涵 |
(二) 社会安全建设的理论来源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安全建设的相关思想 |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关于社会安全建设的相关思想 |
二、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现状 |
1. 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2. 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构建对社会安全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 |
3. 新时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
(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我国的社会安全建设理念相对滞后 |
2. 重点领域的社会安全问题不断增多 |
3. 部分地区基层公共行政冲突时有激化 |
(三) 当前我国社会安全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
1.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安全建设面临的各种风险隐患不断凸显 |
2. 转型时期我国面临的深层次社会矛盾问题逐渐增多 |
3. 部分领域存在公平正义缺失、道德秩序失守的现象 |
4. 当前我国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
三、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主要维度和基本原则 |
(一)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主要维度 |
1.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
2.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3. 构建城镇社区治理新格局 |
4. 培育健康和谐稳定的公众心态与舆论氛围 |
(二)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
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 |
2.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
3. 坚持维护人民安全的宗旨 |
4. 坚持公平正义的目标 |
四、 新时代社会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 |
(一) 以科学的社会安全建设理念为指导 |
1. 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
2.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理念 |
3. 坚持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理念 |
(二) 以健全社会安全建设机制为着力点 |
1. 建立和完善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 |
2. 建立和完善公平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 |
3.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
4. 建立健全安全事故的责任监管机制 |
(三) 以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安全建设体系为重要保障 |
1. 建立健全社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
2.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3. 完善社会安全建设的法律体系 |
(四) 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治理格局为关键支撑 |
1. 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 |
2. 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 |
3. 抓好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 |
4.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诚信的相关概述 |
2.1 诚信的内涵 |
2.2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 |
2.3 提高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意义 |
2.3.1 对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处事之宝 |
2.3.2 对高校而言,是立校之本、根本之法 |
2.3.3 对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治国之计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
3.1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结果 |
3.2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 |
4.1.1 学业领域的诚信问题 |
4.1.2 经济领域的诚信问题 |
4.1.3 生活领域的诚信问题 |
4.1.4 就业领域的诚信问题 |
4.2 新时代大学生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大学生自身因素 |
4.2.2 家庭因素 |
4.2.3 学校因素 |
4.2.4 社会因素 |
第五章 解决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
5.1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5.1.1 理解诚信内涵,激发诚信意识 |
5.1.2 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诚信习惯 |
5.1.3 提高自控能力,到实践中检验 |
5.2 家庭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
5.2.1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诚信榜样 |
5.2.2 转变教育观念,智育德育并重 |
5.2.3 分析孩子情况,不抱过高期待 |
5.2.4 承担教育责任,纠正失信行为 |
5.2.5 及时平等沟通,营造诚信家庭氛围 |
5.3 营造大学生诚信校园氛围 |
5.3.1 高校重视诚信教育,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 |
5.3.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
5.3.3 加强诚信宣传,塑造诚信校园 |
5.3.4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5.3.5 创新诚信教育实施体系,加强诚信教育效果 |
5.3.6 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做好诚信评估工作 |
5.3.7 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加强诚信监管力度 |
5.4 优化大学生诚信社会环境 |
5.4.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证依法依章实施 |
5.4.2 借助互联网优势,营造网络诚信氛围 |
5.4.3 弘扬诚信传统美德,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 |
5.4.4 树立诚信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
5.4.5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幼儿园园长角色个案研究 ——以芮城县W园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学前教育发展带来契机 |
1.1.2 幼儿园园长角色的正确定位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1.1.3 关于幼儿园园长角色的研究相对缺乏 |
1.1.4 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园长角色的定义、建构背景和价值的研究 |
1.3.2 有关园长角色在实践中定位的研究 |
1.3.3 有关园长角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有关园长角色建构途径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幼儿园园长 |
1.4.2 幼儿园园长角色 |
1.5 研究方法及过程 |
1.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5.3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
1.6 研究效度 |
1.7 研究伦理道德 |
2 实地研究——W园长专业成长经历及角色表现 |
2.1 W园长专业成长经历 |
2.1.1 基层人民教师 |
2.1.2 幼儿园管理人员 |
2.2 W园长角色表现 |
2.2.1 管理者 |
2.2.2 领导者 |
2.2.3 教育者 |
2.2.4 服务者 |
2.2.5 学习者 |
2.2.6 专业人员 |
3 W园长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
3.1 角色之间的融合关系 |
3.1.1 现实角色之间的融合 |
3.1.2 理想角色之间的融合 |
3.2 角色之间的冲突关系 |
3.2.1 角色内的冲突 |
3.2.2 角色间的冲突 |
3.2.3 角色外部的冲突 |
4 影响W园长角色扮演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W园长角色扮演的支持因素分析 |
4.1.1 内因分析 |
4.1.2 外因分析 |
4.2 影响W园长角色扮演的制约因素分析 |
4.2.1 统筹管理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 |
4.2.2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园长工作的掣肘 |
4.2.3 经费不足使幼儿园发展难上加难 |
5 关于提升W园长专业能力的建议 |
5.1 基于W园长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建议 |
5.1.1 增强园长自我认知能力 |
5.1.2 提升园长工作适应能力 |
5.2 基于外部条件W园长专业能力的提升建议 |
5.2.1 加大对园长的引导与支持 |
5.2.2 改善对园长的期望 |
5.2.3 建立对园长的合理评价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
1.1 邪教的概念 |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
1.2 邪教的特征 |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
1.4.1 邪教与宗教 |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
1.4.4 邪教与异端 |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
1.5.1 社会控制理论 |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
1.6 小结 |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2.1.4 小结 |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
2.3 小结 |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
3.4 小结 |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
4.4 小结 |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
5.1.1 共通性 |
5.1.2 差异性 |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
5.2.4 小结 |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
6.3.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
绪论 1.1 |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
文献综述 1.3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方法 1.4 |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相关理论概述 2.1 |
绩效管理理论 2.2 |
公共治理理论 2.3 |
无缝隙政府理论 2.4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概况及防治工作现状 3.1 |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概况 3.2 |
防治工作现状 |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
工作落实和队伍建设不到位 4.2 |
司法打击工作力度大于事前预警防控力度 4.3 |
过于依靠单一的政府主体进行管理 4.4 |
对邪教活动主体的掌控预警能力不足 4.5 |
已转化邪教人员重新从事邪教活动 4.6 |
打击处置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的效果不佳 |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1 |
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知有偏差 5.2 |
滞后的管理理念和不完善的管理体系 5.3 |
缺乏与时俱进的法律支撑和执法理念 5.4 |
存在邪教滋生的土壤和生长发展的温室 |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 6.1 |
确保防范治理邪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6.2 |
健全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 6.3 |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格局 6.4 |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 6.5 |
强化邪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 6.6 |
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
调查问卷 |
(9)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相关概念及提出背景 |
(一) 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相关概念 |
(二) 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提出背景 |
二、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 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理论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三、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从严选人 |
(二) 从严教育 |
(三) 从严监督 |
(四) 从严执纪 |
(五) 从严治腐 |
四、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基本特点 |
(一) 坚持严字当头 |
(二) 坚持问题导向 |
(三) 坚持以上率下 |
(四) 坚持标本兼治 |
五、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战略意义 |
(一) 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与治党、治国关系 |
(二) 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的战略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的概述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与实质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由来 |
(一)毛泽东党建学说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 |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缘由 |
(一)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 |
(二)党内出现的现实问题 |
(三)党承担的历史任务 |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 |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巩固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基础 |
(三)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
(一)有利于提升党员的队伍素质 |
(二)有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
(三)有利于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 |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主要作用 |
(一)思想引领作用 |
(二)方向保证作用 |
(三)情感激发作用 |
(四)规范约束作用 |
(五)警示预防作用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作用的实现途径 |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法制观念教育 |
(三)优良传统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重点 |
(一)重点对象的党员教育 |
(二)重点领域的党员教育 |
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一)整合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法 |
(二)整合典型示范与警示教育法 |
(三)整合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法 |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一)运行机制 |
(二)保障机制 |
(三)评价机制 |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一)优化家庭环境 |
(二)优化组织环境 |
(三)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四、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法轮功”问题给我们的警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教育研究[D]. 张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D]. 谢春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21(12)
-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我国社会安全建设研究[D]. 张雅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刘扬.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6]幼儿园园长角色个案研究 ——以芮城县W园长为例[D]. 吴雪.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8]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D]. 杨昊.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9]习近平从严治吏思想研究[D]. 李同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研究[D]. 李传猛.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