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热电厂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常巧艳,汪慧晴[1](2021)在《榆林市某2×25MW热电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榆林市某热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方法 2019年11—12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法和检查表分析法对榆林市某热电厂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矽尘、石灰石粉尘、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尿素、氮氧化物、噪声、高温及工频电场。检测结果显示,除磨煤巡检岗位、灰渣巡检岗位、脱硝巡检岗位及污水工岗位噪声超标,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和强度均合格,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结论该企业职业卫生相关措施基本能够落实,在企业正常运转过程中除磨煤巡检工、灰渣巡检工、脱硝巡检工及污水工这4个工种噪声超标外,其余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制。
舒永先[2](2020)在《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火力发电厂冷却塔运行噪声高低对发电机组运行的绿色、安全、经济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电厂工作人员以及厂界居民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因此,研究火力发电厂冷却塔噪声污染的影响,对于合理规划厂区噪声源布置、指导火电机组健康运行、冷却塔降噪与运行成本、优化冷却塔通风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根据冷却塔运行过程、冷却塔噪声的产生机理,理论分析与图表结合分析了影响冷却塔噪声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并根据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提出设计并实施了合理的降噪措施。以湖南某发电公司2×660MW火电机组配有的两座设计淋水面积为10000m2的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声源对噪声传播的影响、空气吸收对噪声传播的影响、声的叠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噪声的产生、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过程中,结合冷却塔的噪声历史监测数据,研究噪声产生、传播特点,以及冷却塔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出冷却塔噪声主要来源是:塔体噪声、布水噪声、循环水泵噪声、落水噪声。其中落水噪声是影响冷却塔噪声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单个水滴撞击水面模型以及多个水滴合成噪声计算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影响冷却塔落水噪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滴直径(大小)、水滴撞击末速度、循环水流量。根据研究内容设计提出了两种高效、低成本、绿色、且不影响冷却塔工作效率的冷却塔降噪方案。实施了其中的隔音墙联合降噪网降噪技术方案,验证了不同降噪阶段的降噪效果。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火电厂自然通风冷却塔噪声控制技术优化方案,可保证冷却塔低噪声且运行稳定,居民区噪声平均降低10 dB(A)以上,噪声在昼间低于55dB(A),夜间低于50 dB(A),法定厂界昼间噪声值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第1类标准55 dB(A),夜间噪声值符合该标准第2类标准50 dB(A)。该方案成本低,符合环保要求。
黄荣廷[3](2020)在《氨法脱硫过程中气溶胶的生成及其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氨法脱硫工艺具有脱硫效率及吸收剂利用率高、副产品可资源化利用等优势。但在氨法脱硫过程中,存在气溶胶颗粒物二次生成的现象,造成脱硫后烟气中颗粒物浓度超标,随烟气排放至大气环境中可加剧颗粒物污染问题。因此,为解决氨法气溶胶排放问题,对氨法气溶胶的生成、转化及其排放控制开展试验研究,对于氨法脱硫工艺的优化升级及其气溶胶的排放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氨法脱硫模拟试验平台,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等仪器设备对脱硫后烟气中颗粒物的排放特性,以及脱硫浆液夹带与非均相反应两种途经下气溶胶颗粒物的生成排放特性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氨法脱硫中形成的气溶胶颗粒主要为亚微米级颗粒,主要成分为(NH4)2SO3·H2O和(NH4)2SO4;脱硫浆液中挥发逸出的气态NH3和烟气中水汽、SO2间的非均相反应是氨法脱硫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其形成量主要取决于脱硫浆液pH、脱硫塔进口烟温等;其次来自于脱硫液滴的夹带蒸发作用,其形成量主要取决于脱硫浆液浓度、空塔气速等。基于实际燃煤烟气脱硫试验平台,探寻了SO3对氨法气溶胶生成的贡献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搭建非均相反应模拟实验平台,分别研究SO2/SO3非均相反应生成的气溶胶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相比,由于氨法脱硫过程中SO3会与NH3及水汽发生反应生成气溶胶颗粒物,使得氨法脱硫对烟气中SO3具有相对较高的脱除效率;SO3非均相反应比SO2反应具有更强的气溶胶生成能力,其气溶胶生成量在氨法脱硫操作范围内基本不受反应温度与水汽含量变化的影响,但会随NH3/SO3反应物摩尔比提升而增加;SO2非均相反应则会在较高的反应温度(>65℃)、较低的NH3/SO2反应物摩尔比工况下受到抑制,其气溶胶生成量下降。脱硫浆液氨逸出是导致气溶胶生成的重要原因,为此开展了氨法脱硫系统氨排放特性及其影响规律试验研究,并按照氨排放形态将其分为颗粒态氨和气态氨排放,设计开发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氨排放分类采样系统。结果显示,氨法脱硫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氨排放现象,其中气态氨排放占总氨排放约20%,而颗粒态氨排放则为80%左右;烟气温度、浆液温度、浆液浓度及其pH值增加,皆可导致氨法脱硫的氨排放升高;颗粒态氨排放主要受到脱硫浆液滴浓度以及进口烟气温度的影响;气态氨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浆液pH,其次为烟气温度;通过调控烟气温度、浆液浓度及浆液pH三种脱硫操作参数可使脱硫出口总氨排放降低约40%。结合氨法脱硫气溶胶生成排放规律,通过优化脱硫工艺参数、增设塔内构件、塔出口增设清水喷淋洗涤等措施,开展了氨法脱硫气溶胶控制减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脱硫效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塔进口烟温、脱硫浆液温度以及浆液pH,皆可实现不同程度的氨法气溶胶排放降低,其中降低进口烟温至60℃同时降低浆液pH为4.5,氨法气溶胶排放下降47%左右(质量浓度);脱硫塔内加装筛板,同时适当降低脱硫液气比,可使氨法气溶胶排放质量浓度下降约50%;在脱硫系统后采用清水对烟气进行喷淋洗涤,调节清水喷淋液气比为4~10 L/m3,最多可使氨法气溶胶排放数量浓度降低约60%、质量浓度下降45%,排放下降的颗粒物主要集中在小于0.1μm及大于1.0μm粒径范围。参照美国EPA Method 202标准拓展氨法气溶胶的概念范畴,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可过滤颗粒物与可凝结颗粒物,考察了氨法脱硫过程中可凝结颗粒物的排放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以质量浓度计,可凝结颗粒物在氨法气溶胶排放中占比约为70%,其中无机成分比例超过90%,主要成分为SO42-(约70%)和NH4+(约20%);排放的可凝结颗粒物多为亚微米级,其中约70%由NH3-H2O-SO2非均相反应生成;可凝结颗粒物的排放量随烟气温度、浆液温度、浆液浓度以及浆液pH下降而降低,其中浆液pH降至4.5可使可凝结颗粒物排放下降约50%。
张帅[4](2019)在《改性天然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对电镀废水重金属的吸附》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重金属废水的处理难题越来越被重视。每年排入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庞大,有研究发现近海流域的锌、铜、汞和镉都有不同程度超标,总重金属污染超标率达到62.9%。水体中的重金属种类复杂、形态各异并且难于治理,对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电镀是产生重金属污染废水的主要行业之一,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绝大部分以沉积物和悬浮物的形式存在,易于由水相转入固相,在污水处理时,70%-90%的重金属离子通过吸附或沉淀迁移到污泥中。当水环境pH变为酸性时,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析出,造成二次污染。电镀废水中Zn2+、Ni2+、Cu2+和六价铬等重金属含量较多且毒性大,这些重金属在污水中的变化数据显示,电镀行业重金属污染应该被着重关注。重金属进入人体,会因为富集作用而损伤身体,严重的可导致癌症;重金属污染使得土壤质量急剧降低,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也会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同时,重金属污染会使工业化生产增加更多的处理成本。本文通过研究凹凸棒土及其改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将其应用于电镀工业废水处理,一定程度上解决电镀废水治理困难的问题,降低重金属污染处理成本。该类新型吸附材料研究,是对天然矿物资源实践应用的有效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凹凸棒土的硫化改性处理,提高了凹凸棒土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溶液介质pH值约为8、吸附时间约为4h、最佳吸附剂用量为50g/L。通过吸附对比实验,发现改性后的凹凸棒土吸附剂对Cu2+、Zn2+、Ni2+、六价铬等金属离子的去除率明显提高,其中对Cu2+的吸附影响最大,对Zn2+、Ni2+、六价铬的影响次之。依托XRD、SEM、Zeta电位、BET分析等表征分析手段,对比了改性前后凹凸棒土结构及形态特征,测得改性凹凸棒土平均孔径为26.19nm、吸水率为32.64%、孔隙率为59.62%、体积密度为1.37 kg/m3、抗压强度为12.7MPa、比表面积为54.02m2/g。探索了吸附满足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机理,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任丽雅[5](2019)在《噪声引起的职业病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方法》文中认为噪声是工业作业、建筑施工及交通运输等常见污染因素,长期在噪音环境下作业、施工及运输,可对人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使得劳动者病发各种职业病,使得其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基于此,本文就噪声引起的职业病进行危改分析,并对其预防方法进行分析。
陈望军[6](2019)在《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索噪声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寻找噪声污染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的体内因素以及预防损伤干预措施。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噪声污染对机体生命系统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和探索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法:给与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不同强度的噪声刺激,或先给予干预措施,再给予相同噪声刺激,用ELISA(1)检测噪声刺激组、对照组大鼠血液、脑组织核苷酸、儿茶氨酚类激素、热休克蛋白-70的水平。结果:1.将Wistar大鼠分别置于强度为35d B、65d B、85d B噪声污染环境中20天,大鼠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8.22%、53.96%、72.95%,利血平+85d B噪声组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了7.49%;肾上腺素(A)水平较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3.69%、74.12%、87.73%,利血平+85d B噪声组肾上腺素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了9.28%;大鼠血液多巴胺(DA)水平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5.32%、18.27%、24.71%,利血平+85d B噪声组D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27.65%。实验结果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大鼠血液环磷酸腺苷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4.53%、36.29%、72.84%,利血平+85d B噪声组环磷酸腺苷(c AMP)水平比对照组升高了6.32%。大鼠血液环磷酸鸟苷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4.43%、66.64%、87.74%,利血平+85d B噪声组环磷酸鸟苷(c GMP)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11.68%。实验结果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将大鼠置于35 d B、65 d B、85 d B强度的噪声污染环境中20天,大鼠脑组织中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伏隔核,丘脑,杏仁核脑组织c-fos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升高,且随噪声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利血平组c-fos表达水平比照组有所升高,但与刺激组比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升高,利血平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比噪声污染组明显降低。结论:实验结果发现,噪声污染能显着影响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脑组织内c-fos,Hsp-70表达显着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A)是噪声污染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利血平可降低或耗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环境噪声0类标准强度的噪声(35d B)刺激也能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和蛋白表达异常,并造成机体损伤。实验结果为修订噪声污染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蔡心宜[7](2018)在《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等问题的持续恶化,大众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度日益增长,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逐渐严谨,制造企业在此背景下积极地通过技术的绿色升级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从而使得绿色技术在近几年快速地发展。然而绿色技术发展至今具有技术来源分散、技术项众多、技术更新快、技术的绿色性变化大、技术间的关系不清晰、概念不一致等各种问题,使得绿色技术知识需求者难以快速、有效地学习既有技术知识项,从而使得同样的绿色困境无法全面被解决,或是研究资源被无端浪费。虽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各种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与低碳技术,然而因为这些目录具有较长的更新周期、技术搜集范围有限等问题,尚未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企业对绿色技术知识的需求。本文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与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参考模型与评价过程体系,并详细说明了机电产品的集成与评价过程,结合国家863项目,以家用电器、工业汽轮机、空分设备等高能耗产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最后基于集成模型与案例产品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从而实现绿色技术知识项的有机集成,解决现有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的缺陷与绿色技术推广的困难,支持绿色技术快速且有效的传播。第一章梳理了绿色技术发展的背景与相关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在绿色技术发展的传播问题与困境,指出构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的需求,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论文的框架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知识的集成概念与绿色技术的知识作用过程,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组成的分析,以机电产品为对象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并阐释了在集成过程中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三章以家用电器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家电产品的发展背景与其市场覆盖度广、高年产量与总资源消耗量等特性,说明家电产品的绿色瓶颈,因此展开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的集成工作,阐述了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轨迹与效益成果,同时分析了家电产品现有绿色技术的特性与发展问题。第四章以高能耗产品工业汽轮机为对象,概述了其工作原理与应用发展特点,介绍工业汽轮机的绿色发展需求与目标,分析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集成工业汽轮机现有绿色技术,并指出工业汽轮机主要绿色技术的发展路径。第五章对高能耗工业大型复杂装备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空分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分析了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与能耗敏感性,在此背景下进行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并针对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指出了绿色技术发展途径。第六章为了提高绿色技术的时效性,构建了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了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与评价体系的应用,并以案例研究成果完善了系统内容。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描述。
张海洁[8](2015)在《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监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节能减排的显着效果,由于需要靠近用户端设置,所以与常规的发电厂及热电厂相比,分布式能源项目对噪声控制技术要求更高、更严格。本文依托某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站和某区域式分布式能源项目,研究噪声控制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工作重点,运用设备工程监理过程PDCA循环理论,研究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控制方法,提出一种合理的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控制整体解决方案,以降低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的噪音排放水平,从而有利于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
钟剑平,李红[9](2014)在《热电厂噪声治理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问题是当前热电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热电厂噪声的来源及特点,介绍了热电厂噪声的治理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治理建议。
熊宏亮[10](2012)在《电厂冷却塔噪声控制及环境影响研究 ——以黄台电厂350MW机组新建冷却塔为例》文中认为燃煤火力发电厂作为大型工业企业,运转设备众多,其声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自然通风冷却塔作为火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噪声源强高、分布广、频带宽,且往往布置于电厂厂界附近,是影响火电厂厂界噪声的主要因素。本课题选择近期投产运行的华能黄台电厂2×350MW超临界燃煤供热机组作为依托工程,将该厂新建5500m2自然通风冷却塔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介绍了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工作原理,对冷却塔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冷却塔源强及环境影响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分析了其频谱及衰减特性。介绍了专业的噪声预测软件SoundPLAN的特点与应用,运用SoundPLAN完成了冷却塔噪声影响建模预测,通过与实测结果比对,完善了噪声预测模型。对冷却塔隔声屏障降噪原理进行了研究,结合冷却塔噪声源强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提出了多种噪声治理的方案。针对冷却塔隔声屏障不同的布置形式、布设位置、距离、高度,材质选择等,通过噪声预测模型分别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了最优设计方案。对冷却塔隔声屏障实施后的隔声降噪效果及噪声环境敏感点达标情况进行了现场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噪声治理方案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经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取得了满意的噪声控制效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理清了冷却塔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特性、冷却塔隔声屏障降噪原理,收集了冷却塔噪声源强及隔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资料数据,形成了较为准确完善的噪声预测模型,积累了冷却塔隔声屏障设计经验,可对今后火力发电工程自然通风冷却塔噪声治理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充分体现出以学习带动生产,以研究提高效益的作用。
二、某热电厂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热电厂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市某2×25MW热电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 |
2.2 生产工艺 |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2.4.1 粉尘检测结果 |
2.4.2 化学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2.4.3 物理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 |
2.5.1 采取的防尘设施 |
2.5.2 采取的防毒措施 |
2.5.3 采取的防噪措施 |
2.6 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
2.7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
2.8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
3 讨论 |
(2)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噪声形成与传播的基本理论 |
2.1 噪声的产生 |
2.2 噪声的特征参数 |
2.3 声源与传播 |
2.4 空气对声的吸收 |
2.5 影响噪声传播的因素 |
2.5.1 声源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
2.5.2 空气吸收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
2.5.3 声的叠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却塔落水噪声的机理与特性 |
3.1 火电机组及冷却塔设备系统 |
3.2 火电机组及冷却塔设备系统噪声现状 |
3.3 冷却塔噪声机理分析 |
3.3.1 冷却塔结构及工作原理 |
3.3.2 冷却塔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
3.4 冷却塔落水撞击噪声 |
3.4.1 水滴撞击固体 |
3.4.2 水滴撞击水面 |
3.5 单个水滴撞击模型 |
3.6 水滴合成噪声计算 |
3.6.1 合成噪声计算假设条件 |
3.6.2 直接合成计算噪声 |
3.6.3 结合线声源合成计算噪声 |
3.7 影响冷却塔噪声的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却塔降噪方法研究 |
4.1 降噪网降噪技术 |
4.2 仿真草坪降噪技术 |
4.3 660MW火电机组冷却塔降噪案例研究 |
4.3.1 冷却塔降噪方案研究 |
4.3.2 改造效果测试 |
4.4 测试结果及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3)氨法脱硫过程中气溶胶的生成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我国能源与燃煤污染问题现状 |
1.1.2.燃煤污染物的危害 |
1.1.3.燃煤污染物的控制 |
1.2.燃煤气溶胶排放研究进展 |
1.2.1.气溶胶污染物定义、分类与组成 |
1.2.2.燃煤污染源气溶胶颗粒物排放特点 |
1.3.氨法脱硫过程中气溶胶排放研究进展 |
1.3.1.氨法脱硫工艺技术 |
1.3.2.氨法脱硫气溶胶颗粒物排放特性 |
1.3.3.氨法脱硫气溶胶形成机理 |
1.3.4.氨法脱硫气溶胶控制技术 |
1.4.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引言 |
2.2.试验系统 |
2.2.1.氨法脱硫模拟试验平台 |
2.2.2.非均相反应模拟试验平台 |
2.2.3.实际燃煤烟气脱硫试验平台 |
2.3.试验设备、测试仪器与方法 |
2.3.1.SO_3发生装置 |
2.3.2.气溶胶发生器 |
2.3.3.可过滤/可凝结颗粒物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4.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在线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5.烟气中液滴气溶胶的光学测量方法 |
2.3.6.颗粒物形貌采样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7.SO_3采样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8.气态污染物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9.液相中阴阳离子测试系统与方法 |
2.3.10.氨排放测试方法 |
2.3.11.颗粒物形貌测试仪器与方法 |
2.4.本章小结 |
第3章 氨法脱硫过程中气溶胶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
3.1.引言 |
3.2.氨法脱硫出口气溶胶颗粒物的排放 |
3.3.浆液夹带蒸发和非均相反应生成气溶胶对比 |
3.4.烟气对脱硫浆液滴的夹带 |
3.4.1.喷淋浆液滴的粒径分布变化 |
3.4.2.空塔气速对浆液滴夹带的影响 |
3.4.3.浆液浓度对浆液滴夹带的影响 |
3.5.氨法脱硫工艺参数对夹带蒸发形成气溶胶的影响 |
3.5.1.空塔气速的影响 |
3.5.2.脱硫浆液浓度的影响 |
3.6.氨法脱硫工艺参数对非均相反应生成气溶胶的影响 |
3.6.1.脱硫浆液pH的影响 |
3.6.2.进口烟气温度的影响 |
3.7.本章小结 |
第4章 氨法脱硫中非均相反应生成气溶胶特性研究 |
4.1.引言 |
4.2.氨法脱硫中SO_3的转化脱除及其对气溶胶排放的影响 |
4.2.1.氨法脱硫对SO_3的脱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4.2.2.烟气中SO_3对气溶胶排放的影响 |
4.3.非均相反应生成气溶胶 |
4.3.1.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2.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
4.3.3.水汽含量的影响 |
4.4.本章小结 |
第5章 氨法脱硫过程中的氨排放 |
5.1.引言 |
5.2.氨法脱硫中氨排放采样测试系统与方法 |
5.3.氨法脱硫中氨排放组成 |
5.3.1.温度对氨平衡的影响 |
5.3.2.浆液pH值及其浓度对氨平衡的影响 |
5.4.脱硫操作参数对氨排放的影响 |
5.4.1.烟气温度的影响 |
5.4.2.浆液浓度的影响 |
5.4.3.浆液温度的影响 |
5.4.4.浆液pH值的影响 |
5.4.5.脱硫参数的影响比较 |
5.5.本章小结 |
第6章 氨法脱硫气溶胶排放控制研究 |
6.1.引言 |
6.2.优化脱硫操作参数降低氨法气溶胶排放 |
6.2.1.优化烟气温度 |
6.2.2.优化脱硫浆液pH |
6.2.3.优化脱硫浆液温度 |
6.2.4.脱硫参数综合优化 |
6.3.塔内加装筛板降低氨法气溶胶排放 |
6.3.1.加装筛板对气溶胶生成排放的影响 |
6.3.2.加装筛板耦合液气比优化降低气溶胶排放 |
6.4.脱硫后烟气清水洗涤降低气溶胶排放 |
6.4.1.空塔喷淋清水洗涤降低气溶胶排放 |
6.4.2.液气比对气溶胶脱除效率的影响 |
6.5.本章小结 |
第7章 氨法脱硫过程中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征 |
7.1.引言 |
7.2.燃煤电厂烟气净化系统中可凝结颗粒物迁移转化特性 |
7.3.氨法脱硫中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 |
7.4.脱硫工艺参数对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7.4.1.烟气温度的影响 |
7.4.2.浆液温度的影响 |
7.4.3.浆液浓度的影响 |
7.4.4.浆液pH值的影响 |
7.4.5.脱硫参数的影响比较 |
7.5.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全文总结 |
8.2.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改性天然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对电镀废水重金属的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矿物吸附材料 |
1.1.1 天然矿物材料简介 |
1.1.2 凹凸棒土简介 |
1.1.3 凹凸棒土材料应用 |
1.2 我国水污染概述 |
1.2.1 水体污染现状 |
1.2.2 水污染的危害 |
1.3 重金属废水污染 |
1.3.1 重金属废水来源 |
1.3.2 重金属废水危害 |
1.4 电镀废水污染 |
1.4.1 电镀废水污染 |
1.4.2 电镀废水治理 |
1.5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5.1 研究背景 |
1.5.2 存在问题 |
1.5.3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改性与电镀废水吸附实验 |
2.1 凹凸棒土硫化改性 |
2.2 电镀废水吸附实验 |
2.3 吸附结果及影响因素 |
2.3.1 介质pH的影响 |
2.3.2 吸附时间影响 |
2.3.3 吸附剂用量影响 |
2.4 吸附正交分析 |
2.5 改性前后吸附效果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凹凸棒土改性特征分析 |
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 Zeta电位测定 |
3.4 物理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附作用机理探讨 |
4.1 吸附机理分析 |
4.2 吸附动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镀废水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
5.1 工艺现状 |
5.2 工艺优化 |
5.3 处理优化 |
5.3.1 优化方案 |
5.3.2 工艺参数 |
5.3.3 优化结果 |
5.4 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噪声引起的职业病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危害分析 |
2. 噪声引起的职业病预防方法 |
3. 小结 |
(6)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噪声 |
1.1.1 噪声的概念 |
1.1.2 噪声的种类及来源 |
1.1.3 噪声的危害 |
1.2 噪声污染 |
1.2.1 “噪声污染”概念之界定 |
1.2.2 噪声污染的特点 |
1.2.3 噪声污染对机体生命系统的影响 |
2 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液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2.2.3 标准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制作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2.4.2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 |
2.5 分析与讨论 |
3 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液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3.2.3 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制作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动物的一般状况 |
3.4.2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环磷酸腺苷水平的影响 |
3.4.3 噪声污染对Wistar大鼠血液环磷酸鸟苷水平的影响 |
3.5 分析与讨论 |
4 噪声污染对脑神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噪声刺激箱(自制)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 |
4.2.2 设置噪声污染环境 |
4.2.3 大鼠组织采集固定 |
4.3 统计学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4.4.2 噪声污染对大鼠脑组织即刻应激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3 噪声污染对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 表达水平的影响 |
4.5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绿色发展与绿色技术特性 |
1.3.2 绿色技术发展动因与影响因素 |
1.3.3 专业绿色技术与发展模式研究 |
1.3.4 绿色技术推广工作 |
1.4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需求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与评价体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绿色技术知识基本概念 |
2.2.1 绿色技术知识与集成概念 |
2.2.2 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 |
2.3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
2.3.1 绿色技术知识组成要素分析 |
2.3.2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过程 |
2.3.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 |
2.4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 |
2.4.1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目的与构建原则 |
2.4.2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过程框架 |
2.4.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的效益指标与评价方法 |
2.5 面向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与知识库应用方法 |
2.5.1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方法 |
2.5.2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应用方法 |
2.5.3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3.1 引言 |
3.2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
3.3 家电产品供需市场绿色需求与目标 |
3.3.1 家电产品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
3.3.2 家电企业绿色目标 |
3.4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意义 |
3.5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3.5.1 冰箱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
3.5.2 空调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
3.5.3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特性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4.1 引言 |
4.2 工业汽轮机概述 |
4.2.1 工业汽轮机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 |
4.2.2 工业汽轮机应用发展特点 |
4.3 工业汽轮机绿色发展意义与目标 |
4.4 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与敏感性分析 |
4.5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4.5.1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集合 |
4.5.2 工业汽轮机重点绿色技术发展路径 |
4.5.3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效益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5.1 引言 |
5.2 空分设备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
5.3 空分设备绿色需求 |
5.3.1 空分设备绿色瓶颈 |
5.3.2 空分设备能耗敏感性分析 |
5.4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5.4.1 空分设备现有绿色技术集合 |
5.4.2 空分设备现行绿色技术路径与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 |
6.1 引言 |
6.2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需求与目标 |
6.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结构 |
6.4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1.1 案例产品特性总结 |
7.1.2 通用绿色技术总结 |
7.2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监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燃气分布式能源的技术特点 |
1.2.2 噪音治理研究现状 |
1.2.3 设备工程监理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噪音治理及设备工程监理的系统过程PDCA理论基础 |
2.1 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 |
2.2 吸声技术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几种吸声材料 |
2.2.3 吸声降噪材料设计原则 |
2.3 隔声技术 |
2.3.1 基本概念 |
2.3.2 单层墙的隔声 |
2.3.3 双层强的隔声 |
2.3.4 隔声间 |
2.3.5 隔声罩 |
2.3.6 隔声屏 |
2.3.7 隔声设计的原则 |
2.4 消声技术 |
2.4.1 基本概念 |
2.4.2 阻性消声器 |
2.4.3 抗性消声器 |
2.5 设备工程监理的系统过程PDCA理论基础 |
2.5.1 PDCA循环概念 |
2.5.2 PDCA循环的内容 |
2.5.3 PDCA循环的特点 |
2.5.4 ADLI卓越绩效模式系统过程控制理论基础 |
2.5.5 DMAIC模式系统过程控制理论基础 |
2.5.6 SIPOC模式 |
2.6 设备监理技术在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音治理措施实施中的应用 |
2.6.1 设备工程进度监控原则 |
2.6.2 动态进度管理工作内容 |
2.6.3 设备工程质量监控原则 |
2.6.4 设备工程投资监控原则 |
2.6.5 噪音治理方案在设备监理技术上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站噪音治理研究 |
3.1 某产业园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简介 |
3.2 P(Plan)制定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目标 |
3.2.1 现行噪声排放标准 |
3.2.2 制定噪声治理专项方案设计原则 |
3.2.3 制定噪声排放目标 |
3.2.4 噪声治理目标与现行标准的对比 |
3.3 D(Do)楼宇式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措施优化设计 |
3.3.1 隔声板类结构隔声设备优化设计 |
3.3.2 阻性消声器的研究 |
3.3.3 板式消声器的研究 |
3.3.4 隔声屏结构的研究 |
3.4 C(Check)实施噪声治理措施后噪声排放实测 |
3.4.1 第一次检测噪声排放水平 |
3.4.2 第二次检测噪声排放水平 |
3.4.3 第三次检测噪声排放水平 |
3.4.4 总体实施噪声治理措施后的噪声排放水平 |
3.5 A(Action)总结遗留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式分布式能源站噪音治理研究 |
4.1 某区域式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简介 |
4.1.1 厂址地理位置及建设规模 |
4.1.2 总平面布置方案 |
4.2 P(Plan)制定区域式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排放目标 |
4.2.1 主要噪声源测试及分析 |
4.2.2 现行噪声排放标准 |
4.2.3 制定噪声治理专项方案设计原则 |
4.3 D(Do)区域式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优化方案设计 |
4.3.1 总平面优化 |
4.3.2 燃气轮机噪声防治 |
4.3.3 汽机房噪声防治 |
4.3.4 进排风口消声措施防治 |
4.3.5 余热锅炉区域噪声控制措施 |
4.3.6 天然气调压站区域噪声控制措施 |
4.3.7 机力通风冷却塔区域噪声控制措施 |
4.3.8 隔声屏噪声控制措施 |
4.4 C(Check)实施噪声治理措施后噪声排放水平预测 |
4.4.1 噪声排放预测 |
4.4.2 噪声控制措施实施后预测分析 |
4.5 A(Action)遗留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热电厂噪声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电厂噪声问题概述 |
2 热电厂噪声源特性识别及特征分析 |
2.1 磨煤机噪声分析 |
2.2 风机噪声分析 |
2.3 水泵噪声分析 |
2.4 冷却塔噪声分析 |
3 热电厂噪声治理的对策 |
3.1 热电厂规划及布局 |
3.2 重点噪声源控制 |
3.2.1 辅机噪声控制 |
3.2.2 冷却塔噪声控制 |
3.2.3 水泵噪声控制 |
4 结语 |
(10)电厂冷却塔噪声控制及环境影响研究 ——以黄台电厂350MW机组新建冷却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冷却塔噪声产生机理及影响分析 |
2.1 冷却塔的工作原理 |
2.2 冷却塔的噪声源分析 |
2.3 冷却塔的噪声传播特性 |
2.4 冷却塔噪声源强及影响测试 |
2.4.1 监测仪器及监测条件 |
2.4.2 监测结果 |
2.4.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章 SoundPLAN软件的应用与评价 |
3.1 软件介绍 |
3.1.1 SoundPLAN的功能 |
3.1.2 SoundPLAN的建模及原理 |
3.1.3 SoundPLAN的计算原理 |
3.1.4 计算流程 |
3.1.5 SoundPLAN的优点 |
3.2 操作流程 |
3.2.1 建立项目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模型的计算 |
3.2.4 结果的显示 |
3.3 建模过程 |
3.3.1 输入源强的获取 |
3.3.2 SoundPLAN软件模型建立 |
3.3.3 预测结果分析 |
3.4 建模预测结果 |
3.5 建模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冷却塔隔声屏障设计及隔声效果预测 |
4.1 冷却塔隔声屏障降噪原理 |
4.2 隔声屏障的设计 |
4.2.1 隔声屏障的声学设计 |
4.2.2 隔声屏障的高度设计 |
4.2.3 隔声屏障的结构设计 |
4.2.4 吸隔声板材料选型 |
4.2.5 离心玻璃棉—吸声材料的性能要求 |
4.2.6 隔声屏障的特点 |
4.3 隔声效果预测 |
4.3.1 不同隔声屏障设计方案的对比预测 |
4.3.2 方案一不同隔声屏障高度的对比预测 |
4.3.3 最佳方案的选择及隔声效果预测 |
第5章 隔声控制后的环境影响分析 |
5.1 隔声效果测试 |
5.1.1 监测仪器及监测条件 |
5.1.2 测试结果 |
5.1.3 隔声效果测试对比 |
5.2 敏感点测试 |
5.2.1 监测仪器及监测条件 |
5.2.2 测试结果 |
5.3 达标分析 |
5.3.1 声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及声环境功能要求 |
5.3.2 声环境保护目标达标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某热电厂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市某2×25MW热电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 王娟,常巧艳,汪慧晴. 职业与健康, 2021(02)
- [2]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D]. 舒永先.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氨法脱硫过程中气溶胶的生成及其控制研究[D]. 黄荣廷. 东南大学, 2020
- [4]改性天然矿物材料凹凸棒土对电镀废水重金属的吸附[D]. 张帅. 青岛大学, 2019
- [5]噪声引起的职业病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方法[J]. 任丽雅. 人人健康, 2019(10)
- [6]噪声污染对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D]. 陈望军.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7]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D]. 蔡心宜. 浙江大学, 2018(06)
- [8]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噪声治理监理技术研究[D]. 张海洁.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9]热电厂噪声治理措施研究[J]. 钟剑平,李红.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05)
- [10]电厂冷却塔噪声控制及环境影响研究 ——以黄台电厂350MW机组新建冷却塔为例[D]. 熊宏亮. 山东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