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区卫生防疫站生物制品微机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泉宇[1](2019)在《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现状调查与广西检测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调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参照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标准,重点研究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一定可行性的发展与改革建议。为提升我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工作机制,以保障群众用械安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及欧美地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工作开展情况,初步拟订研究提纲和问卷。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研究提纲和问卷进行修订。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2017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结合现场调查法,全面系统掌握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部分省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描述;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1家国家级和6家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进行分析;运用RSR法,对2017年我国部分省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012-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1.49%,高于同期国内GDP年均8.79%的增速,但产品研发投入水平(4.51%)较国际水准(23%)低。2017年,广西医疗器械产业生产总值约40亿元,市场规模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生产企业有24家,贸易额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经营企业1家,流通上市的产品中Ⅱ类器械占到64%,Ⅲ类器械占1%。(2)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在岗员工学历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占比为29.41%,学历指标整体达到国家《指导原则》要求;职称以初级及以下为主,高级职称人数占比为5.88%,职称构成情况整体未达到国家《指导原则》要求。(3)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现有检测仪器236台,设备总值1912.44万元,整体未能达到国家《指导原则》要求。设备平均单价为8.10万元,略高于此次调研的平均水平(6.38万元),但人均设备值(56.25万元)、人均设备数(6.94台)均低于本次研究平均水平(78.04万元,12.24台)。(4)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现有检验资质94项,人均2.76项,低于此次研究覆盖机构的平均水平(548.29项/机构,8.66项/人);对广西区内生产和流通市场常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品种检测能力覆盖率约为40%,与国家规定的95%有较大差距。(5)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现址为租用,建筑面积2050 m2,现有实验室4个,实验用房使用面积为1350 m2,人均实验用房面积(39.71 m2)以及人均建筑面积(60.29 m2)均明显低于调研的平均水平(74.14 m2,120.29 m2),实验用房占比为65.85%,较国家《建设标准》中47%的建议配比偏高;实验室数量与房屋建筑情况与国家能力建设标准出入较大。结论:广西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处于本次调研覆盖机构的中间水平。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现状已无法完全适应检验检测工作开展和服务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建议通过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工作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有序购置、更新实验室用检测仪器设备,积极扩充实验室检验资质项目,扎实稳步推进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新址建设,以科研和信息化能力建设为抓手、推动检测资源整合等途径,全面提升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水平。
宋全伟[2](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王训花[3](2014)在《我国政府应对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出现,暴露出我国免疫接种公共卫生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在生产研发阶段,受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设施建设等诸多原因的限制,政府对疫苗生产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补贴有限。政府对免疫规划内的疫苗出厂批发定价总体偏低,疫苗生产企业在市场上的利润弹性较小,相应的疫苗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疫苗制品的升级换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在市场定价阶段,第二类国家免疫计划外疫苗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定价,因其存在生产、批发、运输等诸多流通环节,在没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因成本问题市场价格也相应的偏高。同时在接种阶段,地方实施国家免疫接种过程中,预防接种经费存在被挪用和滞发、疫苗储运的冷链建设不符合标准以及缺少基层疫苗接种人员和接种规范培训不足等突出问题。形成了当前城乡免疫接种工作的严重不平衡问题,阻碍了我国疫苗实际接种率的同比提升。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国家疫苗储备的品种、数量偏少,同时疫苗的快速研发及紧急大量扩产受到我国现有的疫苗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能力的限制,在应对疫苗质量事故、疫情大规模暴发和疫苗生产的意外波动等突发事件情形时尚难以应对。目前在体制层面,从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原因调查诊断到不良反应处理赔偿我国正在摸索和尝试中建设系统的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免疫接种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预防对免疫接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工作重点。本文尝试厘清我国当前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法制,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改善我国应对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法制路径。为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做到立论有据、资料翔实,本文秉持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积极进行法律规定与案例的探索讨论。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如预防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反应,预防接种的方法和途径,着重分析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达到何种程度才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部分论述了我国现有应对预防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体系,预防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预防接种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程序,疫苗安全事故赔偿的问题。第四部分从疫苗研发、生产、流通、到被接种的四个环节出发,探讨确保预防接种安全、避免预防接种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举措。
张义[4](20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吉林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已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已成为中国政府迫切面对的严峻课题。政府能否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政权的稳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和反映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政府应主动承担起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所以,对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全球和中国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危机管理学、预防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从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对能力提升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以吉林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为实证对象,在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提出:中国各级政府必须保持清醒认识,要认真评估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的经验、成效和问题,并为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改进政府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履行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责任。
卢建安[5](2009)在《完善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自2001年8月成立江西省卫生监督所以来,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发生后,国家和江西省相继出台了大量的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全省卫生监督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与卫生监督工作能力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区)三级卫生监督体系框架。与此同时,在全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概括描述了国家的卫生监督及其体系建设情况,对省、市、县(区)三级共111家卫生监督机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江西省卫生监督机构和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等,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和完善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卫生监督领域同仁们的思考,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为加快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王华庆,梁晓峰[6](2008)在《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Live;JEV-l)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Inactivated;JEV-i)上市后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收集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06年JEV-l和JEV-i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两种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国JEV-l和JEV-i上市后,严重不良反应总报告发生率分别为11.4/100万剂和22.0/100万剂;临床损害均以过敏性皮疹、发热和热性惊厥为主,且第1剂反应危险性高。JEV-l和JEV-i聚集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100万剂和3.8/100万剂;JEV-i发生聚集性反应的危险性高于JEV-l。结论JEV-l和JEV-i上市后均具有较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研究显示JEV-1安全性优于JEV-i;建议儿童常规免疫优先选择JEV-l。
时先锋[7](2008)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履行面临的众多问题,研究界定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及基本的、合理的职能分工,推荐适合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优化策略。方法利用分层典型抽样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主要管理机构职能履行情况。通过个人深入访谈和选题小组讨论,并借助文献研究结果,获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对问卷结果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县级公共卫生管理相关部门至少有14个,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重叠和协调困难现象;乡级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主要由镇卫生院代行。2.主要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履行效果最不满意的管理职能分别是:卫生局集中在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和健康相关产品的认证、监督抽检工作上;卫生监督所集中在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化妆品卫生监督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集中在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职业人群健康体检上;妇幼保健院(所)集中在生殖保健督导、出生缺陷监测上;镇卫生院集中在对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上。3.农村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有3个方面。(1)制度层面:缺少公共卫生根本法,管理机构职能交叉;(2)组织层面:免疫接种监管不力,补偿机制扭曲,监督执法问题丛生,疾病监测网络不健全;(3)机制层面: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4.公共卫生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投入—产出性价比高等特征决定了公共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5.推荐的农村公共卫生组织结构设计方案:①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②划转卫生部门部分公共卫生管理职能③整合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④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⑤剥离卫生院公共卫生监管职能。6.农村公共卫生基本管理职能:卫生局19项,卫生监督所7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项,县医院(含妇幼保健院)8项。建议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统筹考虑改变目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1.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同等对待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指标;2.加紧公共卫生母法的立法工作;3.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4.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5.足额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并严格监管其合理使用;6.任贤惟能,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7.常抓不懈健康教育工作;8.依托现有资源,加快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赵新平[8](2008)在《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近几年应急处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中,暴露了我国疾病控制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及应急的需求,因而,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急需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点工作,中西部地区的县级疾病控制中心(CDC)也是我国疾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在合理界定中西部县CDC职能基础上、配置有限的卫生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卫生部“世行贷款/国外赠款中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它传染病应对项目”中的一个实施性研究课题。选择了中西部的江西、青海、云南三省作为研究现场。研究目的1.调查中西部三省县尤其是贫困县CDC机构运行和提供疾病控制服务的现状2.调查并评估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3.调查并评价调查并评价中西部三省县级CDC,尤其是贫困县CDC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需求和能力4.界定贫困县CDC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工作项目及评估履行现状5.评估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的影响因素6.研制贫困县CDC人力资源最低配置标准7.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文件与常规统计资料采集、县CDC问卷抽样调查、知情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和选题小组讨论、改良的Delphi法、差距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综合集成的方法。定量资料根据数据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以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制定人力配置标准;定性资料采用类属分析法与归纳综合法加以分析,并以引语、图表方式做具体描述。主要结果1.从社会经济水平和居民的健康状况比较,本研究所选的中西部三省和调查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三个省调查县之间比较,社会经济指标以青海省相对处于劣势;而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困县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别。2.政府投入不足,基本上仅能解决员工工资,目前三个省的调查县CDC开展的疾病控制服务有限,并且都在不同程度地搞创收、开展有偿服务,但仍有至少半数的县CDC处于不同程度的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状况,尤其在贫困县。3.中西部三省的县级CDC人员数量、卫技人员数量及其职称构成未见明显差别,而不同经济类型县在每万人口县CDC的卫技人员数量、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结构、人员减少途径等方面有差别。4.县CDC人员数量不足和人浮于事现象并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断层,非专业人员太多,中专学历、临床与药学专业的人员较多,真正能够胜任疾控工作和应急任务的人员太少,素质不高,没有人才储备。防疫站分家后的CDC人员结构更加不合理,CDC又常常成为塞进非专业人员的机构。5.中西部国贫县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捉襟见肘”的财政,政府财政对县CDC的经济补偿不足,从而也限制了人员编制。县CDC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人员引进、录用标准、以及对在职人员的绩效评估。6.由于经费匮乏,目前三省6个国贫县CDC和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以会代训”、“以一传十”的短期培训,这虽对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作用,但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7.三省调查县虽已基本建立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难以满足应急需求,资金和物质的储备机制尚未完善,乡镇、村级的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整体处突能力脆弱,很难保证一旦遇到诸如“非典”突发事件时能够真正地“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8.将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县CDC的7项基本职能,24个工作类别,207个工作项目,通过选题小组讨论后再经过专家咨询,界定中西部县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调整为8项基本职能,21项工作类别和89项工作项目。9.咨询专家和县CDC工作人员对目前国贫县CDC履行8项基本职能及其工作类别和项目情况的总体评价普遍较低。若按新界定的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型和任务的要求,现有的县CDC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疾病控制服务以及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需求。10.三个省的县CDC都期望在未来5年内能减少非专业人员和无职称人员的比例,提高人员的专业学历和职称,改变目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人员结构。综合本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县CDC人力配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当地人口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辖区面积、地理地貌特征、交通便利程度、现有卫技人员结构、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网络、以及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以往单纯以服务人口多少配置卫生人力的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11.县CDC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方程为:Y=1.67+2.5×10-6×辖区面积-0.11×每个乡的乡镇卫生院数+4.38×10-3×人口+0.0169×县CDC机动车辆数+ 0.0156×县CDC联网电脑数-0.14×县CDC大专学历人员百分比-0.12×县CDC公卫专业人员百分比-0.081×是高原地貌。12.在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疾控机构调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县CDC基本职能的界定与人员配置标准的研制都应有一定的时效性,且不宜预期太长。应用本研究提出的县CDC人员配置参考标准需有一定的前提、范围及支撑条件。政策建议1.强化政府职能,增加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合理规范的责任分担和筹资机制。政府应按界定的疾控机构基本职能和公共卫生应急需求,合理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购买相应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包。2.改革县CDC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循序渐进地深化疾控机构人事管理与制度改革,加大CDC用人自主权,建立并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公开、规范用人程序和标准,建立竞争、监督和激励三个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对新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对分流人员集中管理,提供安置信息和指导。多种培训形式结合,提高县CDC人员能力。3.合理提供有偿服务,加强监督管理目前暂时不能规避CDC开展有偿服务,要在切实落实CDC应有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其提供有偿的、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但要加以监督管理。4.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机构的职能和范围,加强各机构的合作明确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医疗服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等,加强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协调合作。县、乡、村的疾病控制机构的协调,尤其要加强业务指导与监督的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5.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的建设,重点进行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在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职能和管理工作,改变财神跟着瘟神转的局面,对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人财物配置方面要继续给予倾斜支持,还要加强监管。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CDC建设的同时,CDC及有关机构要立足提高日常疾控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平战结合,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防患于未然。6.切实履行基本职能CDC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内容的界定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特征,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各级CDC的基本职能进行界定。目前国家实施的国债项目对改善中西部县CDC的硬件和工作条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验室的检测和工作能力建设与提高方面,需考虑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在加强县CDC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扶持乡村两级预防保健工作网底的建设与发展,保证疾控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7.对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本研究制定的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标准的应用有一定的前提,包括县CDC人事制度改革,拥有人事自主权,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分流原来的占岗不工作的人员,并且工作能切实履行制定的基本职能、工作类别和项目。目前,宜将本研究提出的人力配置预测值作为县CDC人员需要量的最低限度配置标准;如果通过有力、有效的措施使县CDC的基本职能落实到位的话,可逐步按上限值配置。
叶运莉[9](2007)在《偏远农村居民计划免疫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当地儿童监护人的计划免疫知识、行为、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对儿童监护人开展计划免疫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改善农村儿童计划免疫的可行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和夏溪两乡12岁以下儿童监护人的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开展儿童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对屏边乡儿童监护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当地儿童监护人计划免疫知识知晓情况均差,两个乡水平接近,总平均分为19.93分,及格率为0%;儿童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是计免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监护人获得传染病计划免疫相关信息途径主要是医生、防保人员的宣传,其它信息来源屏边乡比夏溪乡少。监护人对儿童计划免疫的主动性与民族、儿童父母文化程度、计划免疫知识得分有关。从未参加过预防接种的儿童比例屏边乡高于夏溪乡;影响当地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家人数、子女数、孩子是否通常由父母照顾、父母的文化程度、监护人计免知识得分、是否愿意主动带孩子接种疫苗等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在屏边乡开展传染病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后,儿童监护人的计划免疫知识总分平均比基线调查提高了1.51倍;未听说过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儿童监护人比例降低了19.4%;从分发的宣传资料和亲朋好友转达获得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比例和愿意通过报刊杂志、亲朋好友转达获取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夏比例高于对照组夏溪乡;愿意带孩子去主动接种的监护人比例由54.3%提高到了86.0%,也高于夏溪乡。结论目前四川宜宾市屏山县两个乡的儿童监护人计划免疫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低、儿童计划免疫宣传少、计划免疫知识匮乏、预防接种观念和意识差等是影响农村儿童计划免疫的接受方的主要因素;在屏边乡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社区干预活动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监护人的计划免疫相关知识,以及监护人对儿童预防接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干预对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改善尚不明显;研究在屏边乡发展了一批人力资源,以保证今后类似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
邓海云[10](2007)在《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调查及综合防控对策探讨》文中认为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1961年柳州市种猪阳性率高达51.59%、高危人群阳性率为10.95%。经过努力,从1998年开始,畜间和人间的阳性率连续4年为零。但是,从2002—2004年的监测结果看,每年都有阳性畜出现,2004年检出两群布病阳性羊群共108只。本文通过对影响柳州布病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发现:柳州市畜间的布病疫情经过“重灾”和“控制(净化)”阶段,目前存在“抬头”的趋势;畜间的布病疫情高峰期曾经与人间高峰期相对应,可能是存在人畜相互感染并传播的潜在因素,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人间布病的疫情存在抬头趋势,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应该警惕;柳州市布病疫情防控与当前机构改革工作及兽医队伍建设情况有关,乡镇机构撤消、人员裁减、村级防疫网络不健全、以及“人、财、物”的流失等削弱了对布病的防控工作力度;柳州布病与当前养殖业的发展形势(引种)以及免疫、检疫、监督和人工授精的推广力度有关。由于养殖业的繁荣,动物及其产品交易频繁,同时没有把好引种的检疫监督关;没有开展免疫工作;人工授精工作的推广力度削减等综合因素造成布病的防控工作存在漏洞使布病疫情形成抬头的趋势。柳州市要对布病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控机制,仅简单依靠加大行政或加大技术方面的防制措施来对布病进行防制,是难以适应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的。必须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加以结合,采取加强兽医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加强防控工作规范建设、加强领导、加强责任制建设;推行科学的饲养及防控技术措施:规范引种、加强原疫区免疫、加大人工授精工作推广力度;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监测力度;建立疫情报告体系,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防制对策,才能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广西区卫生防疫站生物制品微机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区卫生防疫站生物制品微机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现状调查与广西检测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相关概念 |
1.3.1 医疗器械 |
1.3.1.1 美国对医疗器械的定义 |
1.3.1.2 欧盟对医疗器械的定义 |
1.3.1.3 中国对医疗器械的定义 |
1.3.2 医疗器械等级分类 |
1.3.3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 |
1.3.4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 |
1.4 研究思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题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调查内容 |
2.2.3.2 问卷设计 |
2.2.3.3 调查对象 |
2.2.3.4 调查实施 |
2.2.3.5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
2.2.4 现场调查法 |
2.2.5 统计分析方法 |
2.2.5.1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
2.2.5.2 单因素分析方法 |
2.2.5.3 秩和比法 |
2.3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
3.1.1.1 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整体概况 |
3.1.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
3.1.1.3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份额分布 |
3.1.1.4 全球医疗器械产品细分领域构成 |
3.1.1.5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 |
3.1.2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
3.1.2.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整体概况 |
3.1.2.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
3.1.2.3 我国医疗器械备案/注册产品状况 |
3.1.2.4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状况 |
3.1.3 广西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状况 |
3.1.3.1 广西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整体概况 |
3.1.3.2 广西医疗器械行业生产企业发展现状 |
3.1.3.3 广西医疗器械行业产品等级分类状况 |
3.1.3.4 广西医疗器械行业经营企业发展现状 |
3.1.4 我国部分省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
3.2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标准体系 |
3.2.1 出台背景 |
3.2.2 《建设标准》内容要点 |
3.2.3 《指导原则》内容要点 |
3.3 国内外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 |
3.3.1 国际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1.1 美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1.2 欧盟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2 我国部分省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2.1 在岗员工学历状况 |
3.3.2.2 在岗员工职称状况 |
3.3.2.3 实验室用检测仪器设备状况 |
3.3.2.4 实验室检验资质项目状况 |
3.3.2.5 房屋建筑及功能区使用面积配置情况 |
3.3.3 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3.1 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沿革 |
3.3.3.2 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
3.3.4 我国部分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现状水平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
4.2 实验室用检测仪器设备不足 |
4.3 实验室检验资质项目数过少 |
4.4 房屋建筑总面积不够,功能区使用面积配置不合理 |
4.5 科研攻关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
5 广西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对策建议 |
5.1 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工作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
5.2 有序购置、更新实验室用检测仪器设备 |
5.3 积极扩充实验室检验资质项目 |
5.4 扎实稳步推进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新址建设 |
5.5 以科研和信息化能力建设为抓手,推动检测资源整合 |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和特色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综述 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及行业市场监管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统计方法 |
2.3 软件使用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疫情概述 |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
3.9 总结 |
讨论 |
创新与局限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3)我国政府应对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基本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免疫接种与疫苗 |
一、免疫接种与疫苗的基本概念 |
二、免疫接种的方法和途径 |
三、免疫接种反应 |
第二节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免疫接种反应 |
二、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
第二章 我国应对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现有应对免疫接种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体系 |
第二节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三章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程序 |
第一节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AEFI检测 |
一、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
二、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诊断 |
三、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单位主体及其责任 |
第二节 免疫接种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启动与事件解除 |
一、应急预案启动 |
二、事件的解除与疫苗安全事故赔偿 |
第四章 管控疫苗各个环节,确保免疫接种安全 |
第一节 疫苗非临床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的安全 |
第二节 疫苗生产供应的安全问题 |
一、我国当前疫苗供应体制 |
二、疫苗生产阶段 |
第三节 疫苗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第四节 免疫接种技术操作安全 |
第五节 免疫接种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行政法防范 |
一、加强卫生行政立法 |
二、严格实施卫生行政许可 |
三、做好卫生行政监督检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吉林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全球面临的突发事件形势 |
(二) 中国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 |
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提高中国政府执政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
(二) 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世界各国与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 |
(三) 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
三、相关文献述评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结构 |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的理论与体系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与特点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 |
(一) 政府卫生应急管理的内涵 |
(二) 政府卫生应急管理的主要理论 |
三、中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体系构成 |
四、中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现状 |
第三章 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和防控的背景与过程 |
一、全球流感大流行与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防控历程及策略 |
(一) 全球流感大流行 |
(二) 2009 年全球甲型 H1N1 流感防控历程 |
二、中国甲型H1N1 流感疫情概述 |
(一) 流行过程 |
(二) 防控阶段划分 |
(三) 中国内地各防控阶段的政策和措施 |
第四章 吉林省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和防控工作实证分析 |
一、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疫情分析 |
(一)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病例时间分布 |
(二)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病例年龄分布 |
(三)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病例职业分布 |
(四)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病例地区分布 |
(五)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死亡病例分析 |
二、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防控阶段划分 |
三、吉林省防控甲型H1N1 流感工作策略 |
(一)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防控预警阶段 |
(二)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疫情输入初期 |
(三)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疫情学校流行期 |
(四)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疫情社区流行期 |
(五) 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疫情流行后期 |
四、吉林省防控甲型H1N1 流感典型案例分析 |
(一) 吉林省首例美国输入性甲型H1N1 流感疫情案例 |
(二) 某大学返程学生暴发甲型H1N1 流感疫情案例 |
(三) 对25 名加拿大留学人员比照医学观察案例 |
(四) 省内学校聚集性疫情防控案例 |
第五章 吉林省甲型 H1N1 流感中政府应急能力评估 |
一、评估目标 |
(一) 全面开展吉林省甲型H1N1 流感防控评估,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
(二) 及时总结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经验和教训,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 |
(三) 为改进吉林省今后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对策和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
二、评估内容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能力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策略措施评价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及控制效果评估 |
三、评估发现 |
(一) 评估情况 |
(二) 主要成效 |
(三) 主要经验 |
(四) 表现的问题 |
(五) 存有的争议 |
第六章 改善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建议 |
一、创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流程管理理念 |
二、坚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
三、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一)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
(二)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建设 |
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
(一) 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决策互动机制 |
(二) 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统计机制 |
(三) 建立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应急决策机制 |
(四) 完善区域间、部门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
(五) 明确界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机制和“平战结合”转换机制 |
(六) 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补偿机制 |
五、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与应急预案建设 |
(一)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 |
(二) 完善流感大流行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建设 |
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
(一) 进一步加大突发公共卫生室事件应急工作经费投入 |
(二) 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
(三) 进一步提升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
(四) 进一步加强各级传染病医院建设 |
(五) 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
(六) 注重加强其他非卫生关键领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
(七) 进一步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研究力度 |
七、坚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和风险沟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完善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卫生监督及其体系建设 |
2.1 卫生监督 |
2.1.1 卫生监督的概念 |
2.1.2 卫生监督的发展 |
2.1.3 卫生监督的分类 |
2.2 卫生监督体系 |
2.2.1 卫生监督体系的概念 |
2.2.2 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变迁 |
2.2.3 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 |
第3章 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3.1 江西省卫生监督机构资源配置情况 |
3.1.1 总体情况 |
3.1.2 编制性质情况 |
3.1.3 经费配置情况 |
3.1.4 人力配置情况 |
3.1.5 房屋配置情况 |
3.1.6 设备配置情况 |
3.2 江西省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情况 |
3.2.1 卫生许可能力情况 |
3.2.2 综合监督能力情况 |
3.2.3 案件查处能力情况 |
3.2.4 信息管理能力情况 |
3.2.5 宣传教育能力情况 |
第4章 国内外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4.1 我国部分省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4.1.1 山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4.1.2 福建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4.1.3 河北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4.2 国内其他监督管理体系 |
4.2.1 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的监督管理系统 |
4.2.2 实行一般化对等分权的监督管理体系 |
4.2.3 分层设置,垂直管理 |
4.3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监管模式 |
4.3.1 食品安全监管 |
4.3.2 职业卫生监管 |
4.3.3 医疗服务监管 |
4.3.4 综合卫生监管 |
4.4 主要启示 |
4.4.1 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间的关系与职责 |
4.4.2 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的科学研究 |
第5章 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及完善对策 |
5.1 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 |
5.1.1 卫生监督职能不稳定、未严格界定、规范 |
5.1.2 政府重视不够、筹资不足,部分监督机构面临生存危机 |
5.1.3 卫生监督人员编制短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5.1.4 卫生监督机构装备和房屋基础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条件有待加强 |
5.1.5 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
5.2 完善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 |
5.2.1 建立统一、高效的卫生监督体系 |
5.2.2 明确和稳定卫生监督职能 |
5.2.3 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 |
5.2.4 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
5.2.5 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 |
5.2.6 完善卫生法制建设 |
5.2.7 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完善卫生综合执法模式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相关概念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及其职能履行现况分析 |
1 管理体系概述 |
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概况 |
3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履行现况分析 |
第二部分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低下的作用机制 |
第三部分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职能及其分工研究 |
1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责任主体的界定 |
2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
3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 |
4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管理职能的界定 |
讨论与建议 |
1. 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同等对待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指标 |
2. 加紧公共卫生母法的立法工作 |
3. 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 |
4.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 |
5. 足额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并严格监管其合理使用 |
6. 任贤惟能,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 |
7. 常抓不懈健康教育工作 |
8. 依托现有资源,加快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履行情况调查表 |
附件3 个人深入访谈提纲 |
(8)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和研究现场 |
2 资料收集和内容 |
3 质量控制 |
4 分析方法 |
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中西部三省和县CDC的基本情况分析 |
1 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居民健康情况 |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的基本情况 |
3 调查县CDC的收支情况 |
4 调查县CDC的工作情况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人力资源分析 |
1 中西部三省疾病控制体系的机构和人力资源 |
2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资源现状 |
3 知情人对贫困县CDC人力资源现状的评价 |
4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事制度与管理现状 |
5 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员培训现状与需求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三章 中西部县CDC公共卫生应急建设和能力初步评估 |
1 我国SARS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 |
2 中西部三省调查县及其CDC应急处置组织建设和运作 |
3 中西部三省县CDC的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县CDC基本职能界定和履行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中西部县CDC人力配置影响因素和标准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
1 主要发现与结论 |
2 政策和建议 |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综述 |
1 中西部疾病控制体系外部环境的分析 |
2 中西部的疾病预防体系内的各要素分析 |
3 小结 |
附件二: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活动 |
附件三: 调查工具 |
附件四: 专家情况一览表 |
(9)偏远农村居民计划免疫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调查样本量的估算和抽样方法 |
三、研究设计方案 |
四、内容和方法 |
五、资料统计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基线调查 |
(一) 一般人口学特征 |
(二) 计划免疫"知、信、行"情况 |
(三) 乙肝检查结果 |
三、干预过程 |
四、干预结果 |
(一) 干预前后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二) 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认知改变情况 |
(三) 对儿童计划免疫态度的改变情况 |
(四) 儿童预防接种的改变情况 |
讨论 |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特点 |
二、基线调查结果 |
三、干预实施情况 |
四、干预效果评价 |
五、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六、对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录一 |
附表二 |
致谢 |
(10)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调查及综合防控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布鲁氏杆菌病(综述) |
1 布鲁氏病概述 |
1.1 历史 |
1.2 疫情分布 |
2 病原学 |
3 流行病学 |
4 临床症状 |
5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
6 诊断 |
6.1 病原分离与鉴定 |
6.2 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原 |
6.3 血清学诊断 |
7 防制 |
7.1 对健康牛群采取的措施 |
7.2 对病牛群采取的措施 |
7.3 区外对布病的防制措施 |
7.4 广西在防制布病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 |
8 存在问题 |
8.1 思想方面 |
8.2 老疫点疫区中疫源的存在和扩散 |
8.3 动物防疫监督方面 |
8.4 与卫生部门对该病的防控工作有关 |
8.5 与目前机构改革有关 |
8.6 与宣传有关 |
8.7 与防控政策有关 |
9 展望 |
第二部分 影响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主要防控因素的调查 |
1 材料 |
1.1 柳州市辖区所有奶牛场 |
1.2 柳州市1981-1999年猪布病检疫情况材料 |
1.3 柳州市1980-2002年采集布病送检材料 |
1.4 柳州市1981-2001年奶牛布病检验情况材料 |
1.5 柳州市1981-2001年布病阳性及可疑种猪淘汰材料 |
1.6 柳州市1980-2001年人间布病情况调查材料 |
1.7 柳州市1981-2001年布病免疫情况材料 |
1.8 柳州市1981-2001年猪人工授精情况材料 |
1.9 柳州市2000-2002年猪牛羊布病血清检测材料 |
2 方法 |
2.1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
2.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2.3 布病的诊断 |
2.4 猪的人工授精方法 |
2.5 阳性及可疑种猪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
2.6 布病免疫方法 |
3 调查结果 |
3.1 柳州市畜间布病疫情分布情况 |
3.2 对柳州市布病防控工作方面的调查 |
4 讨论 |
4.1 概述 |
4.2 布病疫情与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关 |
4.3 布病疫情与检疫监督工作开展有关 |
4.3 布病疫情与当前机构改革及管理体制有关 |
4.4 布病疫情与当地经济状况有关 |
4.5 与人间对布病的防控工作有关 |
4.6 柳州市布病与养殖和管理方式的关系分析 |
4.7 与目前养殖业的市场走势有关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柳州市布病综合防控对策探讨 |
1 材料 |
1.1 柳州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队伍 |
1.2 柳州市疫情报告网络 |
1.3 柳州市冷链体系 |
1.4 柳州市宣传报道体系 |
1.5 涉及到柳州市布病检疫、监测、免疫、淘汰、人工授精等材料见第二部分 |
1.6 相关的法规规章 |
1.7 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 |
1.8 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及材料 |
2 方法 |
2.1 对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的调查分析 |
2.2 对我市动物防疫监督机制的调查分析 |
2.3 对严格执行异地引种制度的调查分析 |
2.4 对加强与卫生部门的紧密配合的调查分析 |
3 结果 |
3.1 兽医队伍建设的结果 |
3.2 对柳州市动物防疫监督队伍及机制的结果 |
3.3 柳州市历年异地引种的结果 |
4 讨论 |
4.1 柳州市乡镇兽医队伍建设情况与布病防控工作的关系分析与对策探讨 |
4.2 柳州市动物防疫监督队伍及机制与布病防控工作的关系分析与对策探讨 |
4.3 柳州市异地引种与布病防控工作的关系分析与对策探讨 |
4.4 其它对策探讨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广西区卫生防疫站生物制品微机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现状调查与广西检测能力建设研究[D]. 陈泉宇.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3]我国政府应对免疫接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探讨[D]. 王训花. 复旦大学, 2014(04)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吉林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实证分析[D]. 张义. 吉林大学, 2011(05)
- [5]完善江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卢建安. 南昌大学, 2009(S1)
- [6]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比较分析[J]. 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王华庆,梁晓峰.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04)
- [7]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D]. 时先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中西部三省县CDC人力现状及其配置标准研究[D]. 赵新平. 复旦大学, 2008(03)
- [9]偏远农村居民计划免疫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评价[D]. 叶运莉. 四川大学, 2007(04)
- [10]柳州市布鲁氏杆菌病调查及综合防控对策探讨[D]. 邓海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标签:计划免疫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cdc论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