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B超效果评价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B超效果评价

一、B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马郖[1](2021)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回顾分析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急诊L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疗效差异,拟初步探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方 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组:采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急诊LC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1)术前指标: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②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③入院时实验室指标PCT、IL-6、CRP。(2)围手术期指标:①观察A组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学资料变化;②比较A组行PTGD术后3月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③比较A组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④比较A组LC前和B组行急诊LC前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⑤对比分析A组LC前和B组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的差异;⑥对比两组LC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⑦对比两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⑧比较两组行LC时的中转开腹率;⑨LC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胆道损伤、改变手术方式)。(3)术后比较指标:①术后第一天两组实验室指PCT、IL-6、CRP的差异;②LC术后住院天数;③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瘘、腹腔感染和胆管狭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半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选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共55例,急诊行LC的患者为B组共118例。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半年,失访9例。(1)术前指标: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①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资料显示:可见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胆囊变小、胆总管压迫症状减轻。②A组患者行PTGD术后3月胆囊缩小且胆囊壁变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11.91±0.258vs6.44±0.123cm,P=0.007;胆囊壁厚度:0.67±0.037vs 0.36±0.015cm,P<0.001);③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显着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0.25±0.029vs0.05±0.003pg/ml,P<0.001;IL-6:89.03±6.615vs4.35±0.300 pg/ml,P<0.001;CRP:61.32±7.058vs6.04±0.674mg/dl,P<0.001)。④A 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胆囊更小且胆囊壁更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6.44±0.163vs10.56±0.309cm,P<0.001;胆囊壁厚度:0.36±0.015vs0.61±0.325cm,P<0.001)。⑤A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6±0.003vs0.27±0.032pg/ml,P<0.001;IL-6:4.35±0.300vs88.05±9.485pg/ml,P<0.001;CRP:6.04±0.67vs65.38±6.681mg/dl,P<0.001)。⑥A 组比 B 组患者LC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62.22±2.162 vs 152.33±6.140min;术中出血量:14.17±0.768 vs 67.50±7.780ml P值为<0.001)。⑦A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vs 22.0%,χ2=4.273,P=0.039)。⑧A组LC中转开腹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vs 8.5%,χ2=4.947,P=0.026。⑨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B 组(3.6%vs15.3%,χ2=4.925,P=0.026,P<0.05)。其中包括:术中胆总管损伤:A组0例,B组1例;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A组2例,B组5例;改变手术方式:A组0例,B组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下部分胆囊切除术2例,共计12例。(3)术后比较指标:①A组患者LC术后第一天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均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0.003 vs 0.16±0.031pg/ml;IL-6:4.15±0.282 vs 16.89±1.949pg/ml;CRP:5.32±0.510 vs 15.98±2.004mg/dl,P<0.001)。②A组患者LC术后住院天数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065 vs 3.36±0.154天,P<0.001)。③B组急诊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1.8%vs 11.8%,x2=4.781,P=0.029,P<0.05)。其中包括,胆瘘:A组0例,B组有胆瘘3例;腹腔感染:A组1例,B组8例;胆管狭窄:A组0例,B组3例。[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TGD序贯LC与急诊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相比,可能通过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囊压力、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使得LC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LC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刘杰[2](2021)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尚未有对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获益评估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prophylactic cholecystectomy,PC)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894例患者和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其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94例患者分为单纯胃癌切除术组800例,PC组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胆囊结石形成对术后累积生存时间的影响。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单纯胃癌切除术的80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561,70%)和验证集(n=239,30%),Lasso回归在训练集筛选预测指标并将筛选的预测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验证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比PC组(n=94)和单纯胃癌切除组(n=800),分析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为38.0%(304/800),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的发病率为11.8%(94/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95%CI):1.371(1.287–1.467),P<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95%CI):1.075(1.049–1.102),P<0.001),全胃切除(OR(95%CI):7.787(5.151–11.983),P<0.001)和近端胃切除(OR(95%CI):2.325(1.309–4.108),P=0.0037)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95%CI):1.1443(1.0706-1.2243),P<0.001),TBIL(OR(95%CI):1.0270(1.0006-1.0524),P=0.036)和Roux-en-Y消化道重建(OR(95%CI):2.3219(1.5551-5.1102),P=0.025)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组(n=304)的总体生存时间显着低于胃癌切除术后无胆囊结石组(n=496)(log-rank检验:P=0.005)。4.Lasso回归筛选以下变量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预测模型:BMI,TBIL,胃切除范围。并将预测模型以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Nomogram的判别能力,校正能力和临床效能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等于0.816。5.将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和0.729,内部验证组和外验证组的校准度和DCA决策曲线均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6.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组较单纯胃癌切除术组不会增加住院时间(21.65d vs 21.21d,P=0.779),术后并发症(32(34.0%)vs 209(26.1%),P=0.130),首次通气时间(3.33d vs3.68d,P=0.002),禁食时间(6.34d vs 6.78d,P=0.012),首次下床时间(2.16d vs 2.55d,P<0.001),术后30天内死亡(0 vs 1(0.1%),P=1),住院费用(81388.34RMB vs 81998.27RMB,P=0.954),二次手术发生率(1(1.1%)vs 13(1.6%),P=1),术后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P=0.4),且患者3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62.8%vs 40.9%,P<0.001)。7.胃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n=94)与单纯胃癌组(n=800)的术前谷氨酰转移酶值(36.93U/L vs 31.63U/L,P<0.001)、p TNM分期(Ⅱ期:16.0%vs 34.1%;Ⅲ期:68.0%vs 50.0%,P=0.002)、T分期(T1:7.5%vs 15.4%;T2:11.7%vs 34.1%;T3:20.2%vs 50.0%;T4:60.6%vs 0.5%,P<0.001)和肿瘤分化等级(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高(38.%),且97%是在术后1年内发生。2.BMI,TBIL,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BMI,TBIL,Roux-en-Y消化道重建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于BMI,TBIL,胃切除范围构建了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用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nomogram在预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5.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安全有效,但是否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仍需后期研究。

贾伟路[3](2020)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以及经保守治疗好转后Ⅱ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T-LC)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随访,探讨在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中,选择LSC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发病时间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68例,包括行LSC、LC、CT-LC患者。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LSC组28例,LC组24例,CT-LC组1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指标、肝功能、胆囊壁厚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SC组、LC组、CT-LC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术后首次排气(d)时间分别为[123.5±10.48、150.4±8.91、98.75±9.71,(P<0.05)],[52.14±8.35、109.54±12.35、47.44±8.21,(P<0.05)],[3.64±1.31、4.54±1.32、2.31±1.40,(P<0.05)],LSC组和CT-LC组均优于LC组。LSC组和CT-LC组中转开腹率为2例(7.1%)、1例(6.2%)均少于LC组5例(17.8%),P=0.015。三组术后腹腔引流量(ml)、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d)为[53.71±10.13、70.17±5.79、30.69±6.99,(P<0.05)],[5.50±1.53、5.75±1.57、2.44±1.41,(P<0.05)],CT-LC组优于LSC组和LC组。住院天数(d)、住院总费用(元)为[5.29±1.58、6.75±1.07、11.13±1.54,(P<0.05)],[16378±1427、18404±1234、25836±752,(P<0.05)],LSC组均优于LC组和CT-LC组。LC组4例(6.7%)中转开腹、2例(8.3%)发生腹腔感染,LSC组和CT-LC组无此情况。LSC组、LC组及CT-LC组发生胆瘘病例分别为4例(14.2%)、5例(20.8%)、1例(6.25%),P=0.514。LC组、LSC组各出现1例(3.5%、4.1%)术后肠梗阻,P=1.000。三组都未出现穿刺孔口感染。LSC组、LC组及CT-LC组分别出现3例(10.7%)、5例(20.8%)、2例(12.5%)术后体温大于38.5℃。LC组因中转开腹转ICU病房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随访,其中16人失访,3个月随访LSC组、LC组、CT-LC组上腹部疼痛不适分别为2例(9.0%),1例(6.2%),1例(7.1%),P=1.000;恶心呕吐1例(4.5%),1例1(6.2%),1例(7.1%),P=1.000;LSC组、LC组腹泻1例(4.5%),1例(6.2%),P=1.000;LC组胆总管结石残留1例(6.2%),P=0.577,均无其他病例。6个月随访LSC组、LC组上腹部疼痛不适1例(4.5%),1例(6.2%),P=1.000;LC组腹泻1例(6.2%),P=0.577;CT-LC组均无其他病例。结论:在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中存在胆囊三角解剖困难的病例中,LSC与LC和经保守治疗好转后Ⅱ期行LC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开腹率低、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且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韩辉华,黄松梅[4](2020)在《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镇痛、对照组术后静脉镇痛,比较镇痛满意度等。结果:试验组镇痛满意度96.29%,对照组镇痛满意度87.03%,两组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麻醉药物总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显着(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开展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镇痛满意度更高。

华建军,王兴[5](2019)在《B超评估辅助三孔LC在既往腹部病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究B超评估辅助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既往腹部病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存在既往腹部病史且行三孔LC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应用B超评估辅助三孔LC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既往存在腹部病史的患者中,117例顺利进行三孔LC,手术成功率为97.50%,手术中途转为四孔LC或开腹手术者3例(2.50%);患者手术时间为(43.78±9.23)min,术中出血量为(23.78±5.32)mL,术后住院时间(3.84±0.67)d;术后VRS评分(2.35±0.52)分。术后仅2例(1.67%)患者并发胆汁漏。术前B超影像判断、术中判断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B超辅助三孔LC术治疗既往腹部病史患者的效果良好,术前判断粘连情况有利于成功建立气腹,安全性高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骜[6](2019)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CGPC)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1)研究CGPC的临床疗效:整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新疆军区总医院住院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CGPC的结石性胆囊炎(CC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设定为LC组和CGPC组。观察指标为CCS患者行LC或CGPC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研究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整理2009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于新疆军区总医院成功完成CGP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设定为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观察指标为患者CGPC术前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是否光滑、是否有胆囊壁胆固醇沉积、是否有胆囊壁间结石、是否有胆囊内分隔、胆囊结石数目、是否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否为胆囊泥沙样结石、是否曾有胆绞痛发作。结果:(1)CGPC的临床疗效:相较于LC组,CGP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11.543,6.846,8.039,5.984,2.464,14.843;P<0.05)。比较后得出CGPC组的上述指标低于LC组。(2)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CGPC术后胆囊结石共复发59(7.04%)例,共失访135(13.87%)例。随访期内胆囊结石复发相关分析:(1)胆囊壁厚度4~5mm复发率为8.65%(43/497),胆囊壁不光滑的复发率为8.07%(54/669),胆囊壁胆固醇沉积的复发率为11.11%(6/54),胆囊壁间结石的复发率为11.39%(9/79),胆囊内分隔的复发率为7.02%(4/57),胆囊多发结石的复发率为8.39%(47/560),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复发率为13.89%(5/36),胆囊泥沙样结石的复发率为22.22%(4/18),曾有胆绞痛发作的复发率为17.50%(7/40);(2)单因素分析得出相关因素:术前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是否光滑、胆囊结石数目、是否为胆囊泥沙样结石、是否曾有胆绞痛发作(z/χ2:-2.216,5.389,4.717,4.186,7.021;P<0.05);(3)COX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独立因素:术前胆囊结石的数目(b=-0.737,P=0.027,95%CI=0.249~0.919)、术前胆绞痛发作病史(b=0.938,P=0.031,95%CI=1.089~5.998)。结论:(1)与LC相比,CGPC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CGPC符合了患者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期望,且术后总复发率并不高,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2)胆囊结石数目、术前胆绞痛发作病史是CGPC术后复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因素。伴有胆囊壁胆固醇沉积、胆囊壁间结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泥沙样结石的患者若选择CGPC治疗,术后应加强预防胆囊结石的复发。

董银[7](2019)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临床意义。2、对比中医药联合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预防胆石症复发较单纯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差异。3、系统研究健脾利胆法预防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选取四川省中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病人,术前检查均符合保胆取石术条件,并成功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1日起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2周,后期术后每4个月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4周,上述方案持续2年。对照组除术后指导饮食及其生活习惯改变外,无特殊处理。术后2年内多次用B超测定空腹时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检查有无胆结石形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对比治疗前2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进行比较,实验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其胆囊收缩功能强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结石复发情况对比:实验组术后2年结石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高于实验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对于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有疗效。

李淳洋[8](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张培松,龚仁华,曹葆强,陈淦,李凯琅[9](2018)在《胆囊颈部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34例》文中提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切口小、疼痛少、恢复快,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首选手术方式[1]。然而,胆囊颈部结石由于位置特殊,急性发作时易导致胆囊水肿、胆囊积液,胆囊三角区呈冰冻样改变,不但使LC的难度大大增加,且存在胆漏、黄疸、出血、胆管损伤等风险[2]。近年来,有关胆囊颈部结石行LC术中出血、胆管横断及术后黄疸、胆漏的报道不断增加,笔者总结武警安徽总队医院

肖琴[10](2016)在《B超影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当前B超影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判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难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几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4例慢性胆囊炎伴结石患者,这些患者都准备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通过对各个患者之间的B超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影像数据和患者的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知道,患者手术完成之后胆囊排空率大于等于三分之一的患者于小于三分之一的患者之间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之间的难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患者的手术时间和B超影像中呈现的胆囊壁厚度和结石的数目等数据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结论:B超影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难度较小,且临床风险更低,可以将该方案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二、B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izzi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部分 胃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3)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5)B超评估辅助三孔LC在既往腹部病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B超检查方法。
        1.2.2 三孔LC。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患者的手术情况分析
    2.2 患者粘连情况的术前B超影像判断与术中判断
3 讨论

(6)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CGPC的临床疗效
        1.1 完成LC与 CGPC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1.2 完成LC与 CGPC的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
        1.3 完成CGPC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1.4 完成CGPC的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共同基础
        1.5 伦理学要求及知情同意
        1.6 手术器械
    2 方法
        2.1 LC与 CGPC的手术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资料采集与判定
    3 统计学分析
技术路线
结果
    CGPC的临床疗效
        1 纳入LC与 CGPC疗效比较的患者病例
        2 比较LC与 CGPC的手术疗效
        3 比较LC与 CGPC的术后并发症
    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
        4 纳入CGPC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分析的患者病例
        5 CGPC术后复发与失访
        6 CGPC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CCS概况
    2 LC概况
    3 CGPC概况
        3.1 CGPC的手术方式
        3.2 CGP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3 CGPC的相对优势
        3.4 CGPC的术后复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入选情况
        2.2 手术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一般情况观察
        3.2 临床观察效果比较
        3.3 安全指标观察结果
讨论
    一 西医对保胆取石的认识
        1 胆囊结石发病
        2 保胆取石立论依据
        3 保胆取石发展历程
        4 保胆取石术优势
        5 胆结石复发因素分析
    二 中医对胆囊结石治疗认识
        1 中医病名
        2 传统中医药对胆囊结石认识及治疗
        3 健脾利胆法治疗胁痛立论
        4 健脾利胆法预防胆囊结石复发临床疗效
        5 健脾利胆中药组方药物方义分析及现代研究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临床效果分析
        2 安全性分析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保胆取石相关研究进展
    1 胆囊功能
    2 胆囊结石成因
    3 胆囊结石外科治疗进展
    4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5 保胆取石适应性及禁忌症
    总结
    参考文献
病例收集资料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英文部分
    Foreword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4. Summary
    Full text summary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9)胆囊颈部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胆囊顺行切除术
        1.3.2顺逆结合胆囊切除术
        1.3.3胆囊次全切除术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结果
    2.2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评估对胆囊颈部结石行LC具有重要意义
    3.2 术式的选择在避免手术危险性中有重要意义

(10)B超影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手术的难易等级划分
2 结果
3 讨论

四、B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马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3]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发病3-7天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贾伟路.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4]B超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地佐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研究[J]. 韩辉华,黄松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8)
  • [5]B超评估辅助三孔LC在既往腹部病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华建军,王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2)
  • [6]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分析[D]. 李骜.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D]. 董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胆囊颈部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34例[J]. 张培松,龚仁华,曹葆强,陈淦,李凯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03)
  • [10]B超影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评估[J]. 肖琴. 影像技术, 2016(05)

标签:;  ;  ;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B超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